作為產品經理,自己使用自己的產品,幫助有多大?


來說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使用自己產品時,把智商降低一半(並不是自己智商高,而是為了更接近普通用戶的首次使用狀態)。

學過表演的人都知道,怎樣把自己帶入「情景」,模擬用戶的真實生活情景,把自己帶入用戶的情景中去。

比如:

  • 我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平時工作忙,好久沒出去玩了,想趁最近的假期好好休息休息,預算不高,能去國外玩當然優先去國外玩了。。。

  • 我會在網上看旅遊攻略幫我選擇去哪裡玩。。。我會大量的看攻略,從中做對比。還會跟朋友聊天,根據他們去過那些景點及相應評價做參考。最後才決定到底去哪裡玩。

  • 然後,關於泰國(舉例為泰國)的所有事情我都會關注。。。

  • 我還會收藏泰國所有有價值的攻略,好好研究研究,記下一定要去的景點,一定要吃的泰國好吃的,一定要去玩只有泰國有的,別的地方沒有的好玩的。。。

  • 再找去過泰國的朋友聊天。。。去泰國玩要注意什麼。。。

  • 提前安排好酒店+行程。。。

  • 有關泰國的App我會全部下載下來玩一遍,只要是對我的旅行有幫助的,我都會留在手機里。。。(旅行完會再刪掉)。。。

  • 出國不像是在國內,語言不通怎麼辦?找不到路怎麼辦?當地手機話費怎麼辦?用3G貴不?要準備個移動Wi-Fi吧?。。。

  • 這個App有各個景點的中英泰文+地圖,不錯,很詳細啊,應該有用。。。(在這裡用戶如果繼續玩,會發現更多更吸引他的功能。)

  • 這個App的能幹的事,是其他App沒有的,暫時先留著。若是跟其他App功能一樣,那我就看那個更好,刪掉差的。。。

會發現:

  • 文案太專業,用戶不好理解。普通老百姓不會懂這些的

  • 不要說太多廢話,你認為你把所有話都說出來了,你以為清楚了,可用戶根本就沒看
  • 給用戶設計了一條路,但用戶不會走這條路
  • 認為設計很完善的路,可用戶走著走著走丟了,出現斷層,找不到路。。。
  • 認為非常寶貴的信息,用戶不需要,或者在這個時刻需要的不是這個
  • 計算出來的最佳路線是最快捷的,但不是最佳的旅行欣賞風景線路
  • 每一步的修改操作居然都要刷新,要等待2~3秒,這太摧殘了。。。

等等等等,我們不斷的使用,不斷的完善。。。邏輯上完善的產品,卻不是一個體驗上好的產品。

我也正在學習中,不斷摸索,也犯過不少錯誤,還是再接再厲不斷的學習!

我想這能說明:「作為產品經理,自己使用自己的產品,幫助有多大」了。


對漸進式創新和問題的發現,比較有效。

但對於破壞式創新,基本沒用。

此外,我覺得多用自己產品,是產品經理的本分。

1.多用自己產品的前提是多用競爭對手的產品。

2.多用的價值在於提高場景化的概率和暴露問題的幾率,如此而已。


大,但並不像想像中成效巨大,更不是萬能的。

以下是可以通過試用自己產品來解決的問題:

界面布局是否合理,交互的效率是否可以接受,使用流程上是否流暢,有沒有卡住用戶的地方,有沒有明顯的BUG等,用戶在是否可以順利進行完某一場景。UI上是否足夠明確,層次輕重合理嗎,是不是包含了過多的隱喻導致用戶無法理解,哪些提示是缺少而哪些是多餘的,文案是否過於技術性或者過於口語化,等。

可能不好解決的問題(需要產品經理能很好地換位思考):

1. 你認為需要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是否真的需要這個產品;

2. 你認為具備基本操作能力的用戶,是否能無阻礙順利上手;

3. 你認為作用巨大的功能,是否真的解決了用戶的實際問題;

4. 你認為貼心的設計,在用戶場景下是否合理,不突兀;

5. 你認為足夠有吸引力的功能,用戶是否認同它的價值;

6. 你認為完善的錯誤處理系統,是否真能應付水平參差不齊的用戶的各類奇葩輸入;

7. 你認為有效的激勵系統,是否真的如你所願。

總而言之,在軟體工程和交互設計領域裡的問題,產品經理應該在使用自己產品過程中,發現和解決掉。這些問題是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都應該有能力去發現的。

而產品經理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和觀察的,是你心裡的用戶,和蹲在馬桶上順手點開你的APP勿勿翻過去的那個真實用戶,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


至少心裡上的幫助會大一些:

「嗯,你看和他們丫比我還算要臉的」


沒有人能真正懂另一個人。

這就意味著產品經理其實不能真正懂另外一個用戶。

但是產品經理可以懂自己,讓自己模擬各種場景去使用自己的產品,然後推己及人。

如果產品經理能竭盡全力把各種場景的需求和痛點考慮一遍,有一個讓自己還算滿意的產品解決方案(總會由於資源、性能的約束而不能完成一個完美的作品),這樣的產品出街一般不會太差。


沒有最強的種族,只有最強的選手。

有沒有幫助,不在於有沒有使用自己的產品,而在於你從使用自己產品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

很多時候,產品經理並不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產品,而只能決定把產品做成什麼樣。所以,有時候做的也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用到的東西,因為自己並不是目標用戶人群。

所以,想要有幫助,應該從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挖掘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換位思考。要做到換位思考,就要把自己變成小白用戶。

被吐槽很多的,就是把操作隱藏得太深。用戶才不管你為什麼這樣設計,我都不知道怎麼用,設計得再好有什麼用!

如果你不能挖掘出有用的東西,用了又如何?

如果你付出足夠的精力去思考,不用又如何?


自己使用自己的產品,我會分多種情況:

1、角色一:新用戶。新用戶狀態下,整個界面的布局、規劃、視覺等等的效果;新用戶融入產品的周期是多久,我的原理是融入產品的周期越短越好

2、角色二:忠實老用戶。,整個界面的布局、規劃、視覺等等的效果;老用戶溝通交流的成本是多少,我的原理是成本越低越好;交互、操作的體驗如何,自己會不會出現厭煩的情緒,如果你厭煩,那別的用戶可想而知

3、角色三:瀏覽者。作為瀏覽者第一視焦的重點在哪?有沒有產生登錄註冊的慾望

還有一種方法:和你的同類產品對比性操作,找出區別所在,區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想改善方法


首先,作爲一個產品經理使用自己的產品那是必須的,而不是計較幫助有多大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產品的細節在原型圖設計和開發測試階段是沒有辦法完全考慮到的。特別是移動應用這樣的產品,只有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才有可能發現產品需要改進的地方。

也只有用過,你才知道用戶的痛點到底在哪裡,應該怎麼改進或者解決。


這句話根本上來說,是希望產品經理能把自己的產品視為「己出」,就是自己是產品的目標用戶,真正了解用戶的痛點。如果自己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做這樣的產品自然會上心,哪些功能要緊哪些無關緊要就會很清楚。

相反如果只是老闆要求這麼做,而他自己不能理解這樣的需求,那用再多也就是個黑盒測試而已。


產品經理要把自己變成「蘑菇」,類似自我催眠的方法,很難。

要為自己設定一個使用場景,並且帶著需求去使用自己的產品。如一家三口周末出遊,要找一個自駕兩小時之內,人少,風景好的地方。可以試試看自己會怎樣選擇


關鍵在於自己用什麼樣的心態和視角來使用自己的產品,能不能迅速調整到用戶的思維? 在使用產品之前,先思考自己的目標用戶群是什麼樣的人,表現特徵和思維方式是什麼?最好能有一些深入的交流,然後在使用中就能避免王婆賣瓜的現象。


1、如果你自己設計的產品你不用,你會認為自己做的產品完全迎合了用戶的需求,用戶會用的很爽;

2、如果你用了自己設計的產品,在不同場景,不同網路環境等等,你會在某個瞬間發現自己當初做的決策多麼的違背人性……

3、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或許你思維枯竭了,想不到下一版本規劃什麼需求了;在各種碎片化的時間去使用你自己的應用,或許靈關一閃,你會想到坐在辦公室怎麼都想不到的idea;


這不應該是一個為了使用而使用的場景。

你自己都不願意去用的產品,你憑什麼覺得別人會去用呢?


目前很多牛逼的產品,首先是自己不滿意市面上各種平庸的東西,想做一個東西給自己用。


我不是產品經理,但是想成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個人認為產品的興衰取決於用戶,沒有用戶就沒有這個產品。產品經理,自己使用自己產品時,不能局限與自己,要從各種用戶的角度來試用產品,說的偉大點,你就是所有用戶推出來的代表,你要代表他們的權益,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如果你能做到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那麼產品經理自己體驗產品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為產品上市初期減少很多麻煩,更快佔領市場。


我自己不會試圖去做一個自己不用的產品。


無限大,不使用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BUG在哪。


還是很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

沒有技術基礎的人涉足互聯網產品行業靠譜嗎?
雷軍如何快速的把小米這個品牌做起來?在沒有產品的時候他是如何運作的?
作為一個支付類產品的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15年外貿怎麼做?
誰能良心推薦比較好用的敏感肌護膚品?本人混合偏油性敏感肌,T區油,兩頰干。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 |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