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真實存在的嗎?

試想一個場景:人類發現了一個宜居的星球,人們依靠這個星球自身的能源供給生活(比如核能),星球不自轉,沒有白天和黑夜,也不繞太陽轉,四季如春,沒有春夏秋冬,那我們還需要有時間這一說嗎?
另外,你相信耶穌嗎?如果你不信,為什麼相信今年就是2014,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說...


我看了答主們對於本題的回答,發現不少答主都認為時間一定存在。沒錯,之前我也認為時間一定存在,但是有些時候如果突然告訴你一些我們堅信不疑的東西其實它不對或者不存在時,對於一般人,哪怕是科學家,也一時難以接受,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就是典型例子。譬如粒子,近代一些量子物理實驗表明,粒子的概念其實並不存在,粒子其實是波函數塌縮後的區域極小值,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所謂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我最近看到了一篇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推送文章,文章里對於時間的存在性問題給了比較詳盡的敘述。這裡我把文章里關鍵性的主體部分放到這供大家參考,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

【儘管除去時間會讓人困惑不已,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實在(存在)的最基本的層面上,時間只是一個幻象。更奇怪的是,激光實驗測試和弦論(一個認為粒子是由細小的能量纖維組成的理論框架)的進展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條思路:時間並不存在。

一個世紀多點前,我們認識中的時間與空間圖景遠沒有這麼複雜。物理學家愉快地在一個固定的三維空間背景下追蹤物體的運動,並用一個獨立的時鐘(上帝之秒錶)來標記它們運動的快慢。人們認為,不論身處宇宙何處,上帝之表都以相同的速度滴答走秒。但到了20世紀初,兩大物理革命撼動了這種觀念。

第一場革命,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將時間與空間編織成了隨動的四維結構。愛因斯坦將這種結構稱為「時空」,它能依隨周圍大質量的物體而變形,產生彎曲。質量小的物體則會沿著這些彎曲「滾向」大質量物體,這讓宇宙產生了一種稱為「引力」的作用力。在這一新的宇宙論中,時間不再是千年旁觀者,而成為與空間相融合、相聯繫的一個維度。時間維和那些毫不含糊、可以測定的不同,它現在變成相對的了。相對論說明,時鐘的快慢取決於物體穿過空間的運動快慢以及它們靠近通過引力牽引它們的大質量物體程度。

撼動我們對時間認識的第二大發展是量子力學。它是運用於亞原子領域的物理學。量子力學顯示,在最微觀的尺度下,事物的實質與存在變得很奇怪。比如,兩個粒子可以以某種方式「糾纏」起來,這樣它們就總會同時運動和變化。對其中一個進行的實驗會立即影響到另一個,且不論兩者距離多遠都是如此。換言之,相距甚遠的粒子對能夠即時「交流」,這明顯與「任何物體都不能超光速運動」及時間本身的概念相左。

但隨著這一問題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知,真正的「時間問題」在上世紀60年代產生了。當時物理學家為結合上面兩大理論框架而焦頭爛額——它們各自在其適用範圍內成功地描述了宇宙:一個是在極小尺度下,一個則是在大尺度下。向著一個囊括一切的「萬有理論」(一套規範各種尺度下物質的規則)的探索啟程了。其中最知名、但也飽受爭議的假說是有兩位新澤西的物理學家提出的,他們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和IAS的布萊斯·德維特(Bryce DeWitt)。惠勒和德維特試著用量子力學來描述整個宇宙——即,他們將適用於小尺度物質的理論應用到大尺度的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宇宙結構上。很多人對於惠勒他們的方式是否可行都表示質疑。義大利都靈的義大利國家計量院(Istituto Nazionale di Ricerca Metrologica, INRIM)的量子物理學家馬可·吉諾維斯(Marco Genovese)稱,這是因為沒有跡象表明量子定律能夠延伸到宇宙範圍中。不過試著聯合兩大理論的數學表述,看看結果如何的做法起碼還是合乎邏輯的。

二人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方程與量子力學理論結合後,他們都驚呆了。兩套法則本都獨立地將時間視為表徵事件的一個變數,但在將二者結合後,時間因子在數學方程中被完全抵消。兩套方程得出了一套描述宇宙行為的新方程,不過此時在其數學表述中,已經沒有哪個量可以標誌變化或時間流逝了。吉諾維斯說:「惠勒-德維特方程表明,宇宙是靜態的,沒有任何東西在演化。不過呢,我們也當然都感覺得到時間與變化。」

宇宙從未變化的結論明顯是錯的。但物理學家在惠勒和德維特的數學推導中卻找不到任何錯誤。起先,人們認為二人的錯誤似乎是在於認為整個宇宙都可以用量子的方式加以描述。不過我們還有另一種有意思的可能性,它是上世紀80年代由物理學家唐·佩奇(Don Page,現在在加拿大埃德蒙頓的亞伯達大學)和威廉·沃特斯(William Wooters,在馬塞諸塞州威廉姆斯鎮的威廉姆斯學院)提出的。

佩奇和沃特斯決定採用一個頗有爭議的觀點:宇宙整體可以看成是一個巨大的量子對象,服從於電子、質子和其它亞原子世界中的微小粒子所遵循的物理規律。他們設想將宇宙分為兩大塊,按照量子力學定律,這兩塊是相互糾纏的。科學家已經在實驗中發現,兩個糾纏中的粒子具有相同但相反的值。例如,如果一個順時針旋轉,那麼另一個就是逆時針旋轉。這樣,相加起來整體的這一性質就抵消了。佩沃二人稱,按類似的思路,分開的每塊宇宙將獨立地演化,但因為它們是相糾纏的,一塊中的變化會被另一個塊中的變化中和。對在其中一塊中的某人來說,時間在流逝,但對於一個宇宙之外的觀察者來說,整個宇宙是靜態的。

儘管佩沃二人基於量子糾纏提出了一個讓宇宙在一個從宇宙外部向內窺視的人認為宇宙是靜態的理論圖景,但卻似乎沒法證實或證偽他們的想法。不過,到了2013年,吉諾維斯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至少在實驗室中驗證了製造一個這種宇宙的小型模型的可能。他們僅用了激光器產生的兩個光粒子(光子)。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可以發生某種情形,讓一個量子體系在從外部看時處於不變、而從內部看時卻在演化。

在實驗中,吉諾維斯檢測光子的偏振,即光子振動的方向。如果讓一個偏振粒子以一勻速旋轉,那麼它在任何時刻的指向就能像時鐘的秒針那樣用來標記時間間隔了。他的團隊讓兩個光子發生糾纏,使它們的偏振處於相對的模式。比如,如果一個的方向是上下振動,另一個就是左右振動。

該團隊讓光子穿過石英片,使之偏振發生旋轉,讓光子「秒針」運動起來。轉動量與穿越晶片所用的實際時間有關,這給了物理學家一種測定時間經過的方法。他們多次重複實驗,每次都在一個不同的時刻終止,然後測量其中一個光子的偏振。吉諾維斯說:「在測量第一個光子鍾時,我們也與它發生的糾纏。也就是說,我們變成了那個小宇宙的一部分,並且能夠通過相比我們的光子鍾而記錄另一個光子的變化。」這樣,該團隊證實,在測量某光子的對子時,該光子會發生變化。同理,沃特斯和佩奇相信,如果測量宇宙的另一部分,那麼這部分的宇宙看上去就在演化。

不過,吉諾維斯仍需證明假設的另一部分:如果從外部檢測作為一個整體的糾纏體系,它應該是靜態的。在這一部分的實驗中,團隊採用了宇宙外「超然觀察者」的視角。這個外部的觀察者不能查看任何一個光子單獨的狀態,因為這樣就會讓他也與之糾纏,而變成內部觀察者。反過來說,這個觀察者只能測量光子對的結合態。團隊進行了多次測試,每次在不同的時刻終止。他們將兩個光子視為一個結合的整體,測量它們的聯合偏振。每次實驗他們都確保兩個糾纏光子以相同程度偏振,但方式相左。不論實驗時間經歷多長,兩個光子總是保持完全相同的「抱團」。從外部看,這個迷你宇宙是靜態的,並且完全不發生變化。它表明,如果時間是量子糾纏的產物,那麼惠勒和德維特發現的所謂的「時間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弦論也表現出支持時間本質虛幻這一點的。弦論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用於描述將原子內的基本粒子束縛在一起的強核力。在物理學家研究強作用力的過程中,他們冒出了一個想法,即當時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小物質的亞原子粒子,實際上是由一些振動的「細弦」組成的。

這一看待自然基本對象的新方式產生了影響深遠的結果。人們發現弦論對那些像惠勒和德維特那樣希望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人非常有用。人們需要這種統一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大爆炸後瞬間宇宙的樣子,此時所有的宇宙物質都被擠壓在一個極小的體積內。統一理論可以說出黑洞內核處發生著什麼。(黑洞是恆星坍縮的結果:恆星在引力作用下收縮,將其物質壓入一個很小的中心中。)

在弦論出現前,物理學家在試圖聯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時總是會遇到麻煩。聯立後的數學告訴他們,我們身邊空間中的無限小空間點內包含著無限大的能量——這基本上就是說我們不管在哪,都被黑洞包圍,這顯然是錯的。但是,弦論則認為任何東西都不能小過弦,因而迴避了這個問題。這是說,它的方程無需擔心小於這一基本下限的空間區域,這就消除了那些會得出無限能量及其它不可能結果的難纏的數學。有了弦論,超大尺度與極小尺度的物理看來就可以共存了——至少弦論一度是成功了的。

不過弦的大小又引出了關於空間實質、隨之又引出時間實質的新問題。這是因為弦論認為,不論如何精心地設計,都沒有實驗能夠向我們展示在小於單個弦的尺度下發生著什麼。IAS的弦論家內森·塞伯格(Nathan Seiberg)解釋說:「『在小距離內發生著什麼』是一個錯誤定義的觀念——那裡空間也許存在,但我們無法測量它;也許那裡根本就沒有可以測量的東西。」這意味著在某個極限下,空間也許不存在。因為愛因斯坦已經在他的相對論中表示過,時間不過是和空間類似的另一個維度,那麼「如果空間概念在小間隔內變得曖昧,那麼時間也會如此,」塞伯格如是說道,「人們經常會問:『大爆炸前都發生了什麼?』但我們看到的是,在宇宙創生之時,時間才開始有意義。」】

塞伯格指出,這種模糊性讓弦論家隱隱感覺時間在基本層面上也許不存在,而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可能是由一些隱含的「基建材料」構成的,就像溫度是來自一群原子的運動那樣。一個單獨的原子並不具有一個溫度,熱和冷的概念只在你測量大量原子的平均速度時才有意義:速度快的粒子團比慢的具有更高的速度。類似地,也許存在某種基本「顆粒」,共同讓我們產生了時間體驗。但至於這種顆粒可能是什麼,呃,塞伯格如是說:「那就是『六萬四千美金問題』了。」


時間就是測量變化的一種方法,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可言。

比如物理學裡講到,

距離=時間X速度

所以,反過來,

時間=距離/速度,

時間的存在就是為了標的物體移動變化所產生的各種性質之間的關係

我們所生存的真實世界,變化無處不在,而且變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比如我和你相對靜止,但是對於地球我們還是在移動。

其它的變化,比如人的衰老,四季的交替,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因為你沒有看到,或者你生存的那個星球上沒有,就認為其他的星球沒有,這是唯心主義觀。

所以,時間是不是存在,取決於我們要不要持續的觀測各種「變化」的產生,如果不需要,那麼時間當然對我們就毫無意義。

2014年的確定是因為(知乎認為涉及政治問題)教的廣泛流傳,把耶穌誕生的時間定為起始年,就像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語言是因為英國當年全世界殖民運動的影響。

我們有自己的紀年方法,所謂陰曆陽曆就是如此。古巴比倫人還有自己的紀年方法。

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統一時間度量衡以後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好處。

以前全世界都希望用一個時間,後來發現這樣不行,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又有了時區的概念。

有了時間單位,天文學上距離的測量也有了更好的計數方法——光年。

所以,時間存在嗎?有變化就一定存在。


「你應該聽說了,最近A市發生了一些怪事。」侯興陷在他的旋轉皮椅中,懶洋洋地說。

「所謂怪事,往往是媒體不負責任報道和謠言傳播的結果。侯老師,我還有事,可以走了嗎?」臧天津無奈轉過頭道。

「這不關媒體的事,事實上任何媒體都還沒有獲准報道這些事情的資格。你知道,在這裡維穩是第一位的。」候興頓了一下,發現臧天津並沒有出門,於是他得意地接著說,「本來我一個普通教授也是沒有資格了解這些事的,但我的老子是這些事件的負責人,我才有機會去看看。」

「侯老師,我是真的有事。」

「好,我說重點,我親眼看到在那家工廠里,一塊鋼板僅憑一邊斜立在地上,好像力學不存在似的。打開的水龍頭嘩嘩作響,水柱卻沒有流下,像是透明的冰塊一樣凝結。最可怕的是,四處濺起的水滴就這麼渾圓地懸在空中。你知道嗎,我到現在還懷疑我只是做了一場夢。」

「侯老師,我想說的只有兩個。第一,你不應該說這些,我不想和你一起成為維穩的代價。第二,儘管您的父親是偉大的科學家,但他並不是處理這件事的最佳人選。政府應該去找魔術師來處理這件事,比如最近很火的那個迪永。」臧天津頭也不回地出門了。

侯興無奈地攤手道:「連再見都來不及說,你還真看重那一點工資。」

臧天津放慢離開的腳步,但沒有停下,聲音從他的腦後傳來:「您不用費心激發我對物理的興趣,對我這樣的家庭條件,錢比什麼都重要。」

A市大學。

侯興剛走進小會議室就不禁樂了:這次時間靜止事件的研究小組不僅有自己父親物理系的一些教授,還來了材料系,機械系,化學系,生物系的各一名教授,這都沒什麼可奇怪的,但在會議室的角落裡,坐著一個電視明星,戴著他的招牌鴨舌帽的魔術師迪永,不過他低著頭,眼睛都被帽檐遮住,似乎正低頭睡覺。

侯興的父親,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侯雲偉讀完了保密的相關規定後,環視了一圈,問道:「在我們去現場之前,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先提出來?」

全場沉默,繼而目光都盯向了迪永。迪永不自在地把他的眼睛從鴨舌帽中露了出來,攤開手道:「我只是被政府抓來做個擺設的,如果這是我能解決的事情,大家應該早就把它解決了。所以別對我抱什麼期望。」

生物學教授嚴青山哈哈道:「小夥子別緊張,我們這些老傢伙只是想看看明星罷了,我們也是普通人嘛。解決這事是老侯他們物理系的活兒,我們就當一起去看個稀奇。」

侯雲偉說:「政府為這件事投入了很多,希望大家都不要置身事外,術業有專攻,物理系也離不開大家的幫助。」

「你看看,還是他們物理系的事嘛,咱們就只要提供點幫助,不要瞎起鬨就行了。」嚴青山戲謔道。

侯興舉手說:「現在什麼方面的人才都來了,我覺得只差一個優秀程序員了,請小組撥給我一筆經費請他過來。」

嚴青山拍手道:「贊成!出個五萬請人家就行了,這在總經費里就是九牛一毛嘛。」

侯雲偉無奈地說:「我同意行了吧,你們兩個不要再給我搗亂了。」

待續.......


這個完全是看你怎麼來定義真實存在?

所以說,物理學的概念,實際是一層套一層。

比如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真實嗎?顯然不是傳統物理學上的真實,不是粒子,也不是能量,也不是場?物理學上,怎麼來定義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這還是一個未解決的大問題。

但你說操作系統,應用程序,不是真實的嗎?顯然也不是。顯然是真實存在的。

時間這個概念,就有點類似操作系統的概念,現在物理學還無法準確來定義時間到底是什麼?

在我個人看來,時間的存在,就是一個明顯的、宇宙是一個虛擬世界的證據。時間就是虛擬系統的一個絕對標度。任何程序性的系統,必然存在一個順序上的標度,這個順序標度,就是物理學上的時間概念。

每一個程序,看起來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個順序標度,就是有自己的時間。但其實,任何程序,只要和其它程序發生關係,就必然存在一個共同的順序標度,否則,程序之間,沒法發生關聯。宇宙就是很多個程序的集合體,類似一個互聯網。互聯網也存在一個統一的順序標度,就是互聯網的國際標準時鐘。沒有這個國際標準時鐘,這個網路會完全亂套。同樣,這個宇宙既然存在規律和次序,必然也存在一個宇宙標準時間。


關於時間有沒有方向和存在不存在這個話題,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沒有一個確切而清晰的答案。

所以,本著愚者見愚智者見智的原則,在下面的文字中,除了事實的陳述和分析之外,也會加入一些我個人的看法,也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見。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年前,你們看完大概會問是不是真的,我也確實害怕回答這個問題,只能這麼說吧,我們記憶里的東西沒有真的。

一、橋上的「年輕人」

我不知道大家對精神病具體是怎麼定義的,但我相信按著較為大眾的觀念來說,那天我遇到的一個人就有點精神病犯者的傾向。不過由於我也駁斥不了他的想法,所以我覺得稱他為瘋子比較合適。

我每天上下班要經過一座橋,由於從家到公司並不算太遠,我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來回,這樣省心又自在。

我記得那是剛入冬的時節,下班的時候天已經微微有些暗了,在經過那座橋的時候我注意到橋邊上坐著一個人,兩隻腳高高的懸在半空中,他懸著的腳下面就是海河,水面寬闊,黝黑的波浪翻動著,往東一百多里後流入大海。

我經過他身邊的時候他回過頭看了我一眼,我接過他的目光,發現那是一張很年輕的臉,可能都不到二十歲,卻顯得極為惆悵。這讓我有些憐憫,也擔心他正醞釀一些對他自己不好的念頭。

在路過他身邊兩三米的距離後,我停了下來,把車子支在橋邊,回身走向他。他看到我走向他有些驚訝,但瞬間又恢復了惆悵的樣子。

「你好,我並不太想打擾你,不過,我還是想問問,有什麼我能幫你的嗎?」

「快走開,你以為你是誰!」

我沒想到他會拿出這樣的態度,但這卻加深了我的擔憂。

「我只是想和你聊聊,我也每天都路過這裡。」

「我們沒什麼好聊的,我和你們不是同一個世界裡的人。」

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語氣緩和很多。

「哦?怎麼會呢,你看我們倆不正坐在同一個橋上嗎。」

說著我也像他一樣坐了下來。

「我是來自過去,走向未來。」

「大家不都是來自過去,走向未來嗎?」

「不,你們是來自未來,走向過去。」

「你這樣說我就有些不明白了,我是從昨天過來的,是從下班後過來的,現在我在橋上,再過會兒我會回家,這不是從過去到未來嗎?」

「不,你是今天天黑的時候從家裡過來的,一會兒你會去公司,等到今天早上的時候你會從公司回家。」

「你這樣是說不通的,很顯然與常識不符。」

「常識?你們都是常識的受害者。你們自以為的過去其實是未來,你們所以為的未來才是過去。只不過,我們沒有過去的記憶,因為只有過去的才會被抹掉,所有的一切都會被抹掉,包括記憶。」

說完這段話他低下頭,似乎陷入沉思。

「我還是不太贊同你的話,我選擇相信禮拜二(那天是禮拜三)是過去而不是未來,因為我們經歷過禮拜二,所以才會記得禮拜二發生的事,才會有禮拜二的記憶。禮拜四還沒有發生,所以我才沒有禮拜四的記憶。」

「你看這來來往往的車輛,照亮的都是前面的路,而不是後面的。只有未來才會被看到,過去應該理所當然的抹殺掉一切。況且,這個世界上沒有發生的就不應該被記住,沒有發生的就不應該被知道,我們都只佔據了現在,至於選擇向禮拜二看還是向禮拜四看,你有你的常識,我有我的常識。」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我正打算要接話,他又繼續說道:

「其實我也知道你們為什麼選擇把禮拜四當作未來,因為你們知道禮拜二發生的事,對於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但你們不承認這點,你們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動參與者,不願意麵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觀察者的事實。如果選擇把過去當作未來,就會暴露你們對這個世界無能為力的真實情況,所以你們選擇了把沒有記憶的一個方向當作未來,好像你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作主一樣,這只是一種懦弱和自欺欺人的習慣。」

聽他說完上面兩段話,我沉默了半天,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反駁之詞。突然我想到了運動,對於運動我要看看他如何狡辯。

「可是,你看那個船,紅色的那個,明明是從這座橋駛向那座橋的,如果按著你的觀點,我們看到的船應該是倒著走的。」

「你很聰明,能想到用運動的主觀意識體驗來反駁我。」

說完這句話他沉默了,我開始有些洋洋得意,覺得已經把他駁倒了,接下來我只要勸他站起來回家就可以了。

「不過,運動是一種錯覺,我們的體驗在於當下,在於現在,我問你,現在這個時刻里有運動的事物嗎?你也看電影的吧,電影里的事物都是運動的,但是組成電影的每一幀的畫面是運動的嗎?舉個例子,有一部電影叫《卧虎藏龍》你看過吧,就是周潤發那個後生仔演的那部。」

「後生仔?」

「別打斷我,我比他大多了。電影可以正著放,但也可以倒著播放,你倒著播放的時候,無論在什麼時候停住,問電影中李慕白的感受,跟電影正著播放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一樣的。我們也是如此。」

「可是誰說時間是由靜止的片段組成的,在時間裡,你無論把時間分的多小,事物都還是運動的,世界運行的原理跟電影運動產生的原理是不一樣的。」

「我們已經說到最本質的問題了,時間之箭的感覺也正是產生於此。我最後要告訴你真相,如果你看得到足夠細微處,時間就沒有前後之分了。世界的組成是一片一片的,是我們自己把它們聯繫到了一起,但具體每一片中到底是什麼,我們是看不清楚的。因為每一片都太薄了,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用最精密的儀器也看不到。凡看不到的事物都會模糊,模糊是這個世界諸多表達方式的一種。」

「既然看不到,你怎麼知道把時間分的足夠細小就沒有前後之分了?」

「我眼睛是看不到,但是我的心能一步一步的走到那裡。」

「心如何走到那裡?」

「哈哈哈,你以為你是誰,我憑什麼把人世間最精要的道理講給你聽。」

既然他不肯說,那我只好以為他其實並不知道,只是瘋人瘋語罷了。但我覺得還可以再跟他說兩句。

「那如果在很細微的片段里時間真的不分先後,我們如何會有一切都在運動的感覺?」

「時間流動的感覺來自於想像,想像的本質在於,根據已知,想像未知。」

「那你如何克服你所說的錯覺?」沉默了一會兒,我繼續問他。

「我不克服,我什麼都不用做。」

「世界就像散碎的積木,我們自己拼搭出想要的模樣。」他最後補充一句。

「回家吧,這裡太冷了。」我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反駁他,天也漸黑,一陣沉默之後,我決定勸他回去。

「現在就是我的家,我在這裡住的很好。」

聽他說完最後一句話,我知道他應該沒什麼問題了。有個十多分鐘的時間,我們倆就那麼沉默的坐著,一直到我手機的消息提醒響起,我看了看時間,注意到已經比較晚了,才慢慢站起身,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略略點了下頭示意再見。

我走到自行車旁,騎上去離開,走了幾十米後,我回過頭看他,發現他的身影模糊在黑夜中,只比黑夜亮一點點。

二、哲學中時間之箭的思考

在這部分,我只介紹兩位對時間貢獻較多、影響較大的哲學家,一位是麥克塔加,一位是胡塞爾。

1.麥克塔加

這是一位英國人,1866年生於倫敦,1885年進入劍橋大學哲學系。麥克塔加對分析哲學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在19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論時間的非實在性》。

關於時間非實在性的論述,他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他構建了時間的兩個系列,既A系列和B系列,並論證了B系列不包含變化,即不能用來描述時間,時間的本質在於A系列。

第二步,他證明了A系列包含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所以是不真實的,即基於A系列之上的變化和時間都是不真實的。

麥克塔加意識到,我們以兩種有所區別的方式談論時間,第一種涉及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等術語,這種方式被麥克塔加稱為A系列,描述了時間的動態方面,即一個事件的定位總是不固定的。

比如一件未來的事物,它會從較為久遠的未來經歷較近的未來,再經過現在,然後變成較近的過去,再變成較遠的過去,一直在變化。

第二種涉及「先」、「後」和「同時」等時間術語。這種方式被他稱為B系列,描述了時間的靜態方面,兩個事件的先後順序是固定的,或者說兩個事件在時間上的排列是固定的,不會有任何變化,這種描述時間的方式本身也不包含有變化。

麥克塔加認為,時間的本質在於A系列,他認為,變化是時間的最基本要素,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如果說B系列對於時間是最基本的,那也就是說B系列能在沒有A系列的條件下提供變化,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B系列中所有的事件均是關於其在時間軸上位置排列的對比性描述,是作為一個固定的事件出現的,不可能有變化。

比如2015年中國上半年的牛市和下半年的熊市,它們的位置關係永遠不會有變化。如果B系列獨立的構成時間,那麼牛市和熊市只是兩個事件的時間位置的描述,不能說明牛市變成熊市,不包含有變化,因此說明不了時間的本質。

在B系列被取消後,麥克塔加論述了A系列是自相矛盾的。一件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狀態是互不相容的,每一件事物只能是其中一個,這種排他性對於變化和時間是根本的。

然而每一件事物又都擁有這三種狀態,而剛才說了,這三者又是彼此不相容的,麥克塔加認為這是一個矛盾。

由於A系列導致了矛盾,所以A系列也被拒絕,同時變化和時間也被拒絕,因此,麥克塔加的結論是:

「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現在、過去或未來,也沒有什麼更先更後或同時。沒有任何事物真的變化,沒有任何事物真的在時間中。每當我們感覺事物在時間中——這是我們在當前經驗中感知事物的唯一方式——我們或多或少感知的並不是它之真正所是。」

也就是說,在麥克塔加看來,時間是不存在的,自然而然,也沒有什麼時間之箭。

由於篇幅所限,關於麥克塔加的時間理論陳述的過於簡單,但我想本文真正目的也是為大家多提供一些契機和思考的地方,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在線下做些功課。

2.胡塞爾

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的現象學》,是有關時間的現象學著作。作為一個現象學大師,必然會從主觀的方式解決時間的問題。在胡塞爾之前,布倫塔諾已經意識到,時間的連續性本身不是我們知覺的對象,我們所能知覺的只是知覺內容的變動。

任何一個知覺並非馬上消失,而是在後面一段時間內依舊保留著,不然我們就不可能有連續的流逝感。

知覺內容會逐漸弱化,它一個接一個的生成新的表象,每一個新的表象複製前一個表象,並變得更弱。這一系列生成的表象,被稱為直接記憶表象。

布倫塔諾認為,這種直接記憶表象的弱化來自一種被稱作「原初聯想」心理行為,正是原初聯想創造了逐漸弱化的表象系列,創造了時間的觀念。

胡塞爾不認同布倫塔諾的「持留記憶」是一種想像的活動,因為想像的事物是不真實的,不真實的想像不可能與當下正在發生的知覺同時發生於現在。

胡塞爾的創造性貢獻在於指出,意識行為並不是單純的指向現在當下的感知行為,而總是與持留和預存結合在一起。意識內容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點,而是一個域。

域的核心是原初印象,周邊則是逐漸變弱的持留和預存,它們共同構成了「現在」。

胡塞爾克服了布倫塔諾時間學說面臨的困難,將持留和預存看成於原初印象一起構成直接感知對象的時間場,是自明的、直接的給與,而不是想像的產物。

並強調,知覺行為本身就具有三重意向性,即既指向現在,也同時指向過去和未來。

在胡塞爾那裡,記憶和預存都有雙重意義,一種是原初的,一種是第二位的。原初的記憶被稱為持留記憶,是知覺對過去的直接感知,第二記憶是再現記憶。

原初的預期被稱作預存,是知覺對未來的直接感知,第二預期則是通常意義下的預見。

胡塞爾認為,第一記憶和第一預期是被動的、原初的,起時間的定向作用;第二記憶和第二預期主動的,能改變時間的流失速度。

根據胡塞爾的說法,時間之箭就隱藏在第一記憶和第一預期之中。為何第一記憶和第一預期可以產生時間的方向呢,在我看來,這是由於第一記憶和第一預期的不對稱性造成的。

第一記憶和第一預期在意識中也應該有一定的寬度,不可能只指向一個點,兩者都在這個寬度內,同時存在,並沒有前後之分,是意識對兩者感受的差異導致了時間在流動的感覺。

就像是將兩幅畫並排等距離的擺在你面前,其中一幅是你剛看過的,而且這幅畫是有劇情的,關於這個劇情前面的故事你也知道,另外一幅對你來說是陌生的,你的注意力肯定會被你未看過的那一幅吸引。

對未知的好奇就像是一種力,能把我們的意識拽往一個點,就像水會自動往低處流一樣,這種意識的不對稱的選擇體驗造成了時間流動的感覺。

不要擔心它們是如何發生在同一時間的,因為前面說了,意識體驗是一個域,域本身是可以包含有寬度和多重內容的。

這樣的話,在哲學中時間之箭最後還要還原為心理的時間之箭。實際上確實也是這樣,在熱力學關於熵增的概念出現之前,無論是通過哲學還是科學,都無法看到時間的方向性。在經典科學裡,關於有時間「T」的方程,將其換成「-T」方程式仍然成立。

直到熱力學第二定律被提出以後,人們才慢慢意識到事物演化的不可逆性,並把這種不可逆賦於時間的方向性。但這種不可逆性是否就等於時間的方向性,也是下面我們需要討論的話題之一。

三.熱力學時間之箭

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出的熵的概念,並指出,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熵永遠不會自動減少,在可逆系統中不變,在不可逆系統中增加。

宇宙的熵增是一個不可逆過程,過去和未來具有不對稱性,因此時間是有方向的,或者說,這種不可逆的熵增過程為時間的流向指出了方向,只能由低熵流向高熵。

這樣,我們在宇宙的歷史中任意取兩段時間,如果其中一段時間A的熵比另一段時間B的熵高,我們就可以說,A是在B之後的。

他們把熵增看作是無序度或者說是混亂度的增加,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說法,或者說,這樣說不夠清晰。熵增等於更複雜,而不是更混亂。一個更複雜的系統里包含有更大的無序,但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孕育有序。

世界的演化不是從有序到無序,而是從有序和無序對立的存在到更有序和更無序的狀態存在。構建有序需要的代價大過於無序,這是宇宙表面上看起來越來越混亂的原因。

這是為什麼會說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會隱含時間之箭,在我看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說明了世界的不可重複性。

為了保證世界的不可重複(也是為了保證世界的不至於陷入有限的循環,這點很重要,但以前好像沒人提過),即在其整個時間跨度上,不會有任何一個時刻世界面貌是相同的,必須有一個一直在增大或者一直在減小的東西,顯而易見,熵就是就是這樣一個東西,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

為什麼會有熵的存在呢?這是存在的性質的展現,即存在自身決定了存在的演化方式。但存在只在於現在嗎?過去的和未來的到底是不是等於絕對的虛無,如果不是的話,時間自然是沒有方向的,熵增也只是事物排列的狀態而已。這樣的話,問題又回到心理時間之箭上。

四、宇宙膨脹時間之箭

關於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問題,現在普遍認同的是大爆炸宇宙論。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1927年,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假說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

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該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是伽莫夫。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由大約14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紀末,對IA型超新星的觀測顯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因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組成。

關於宇宙是否會持續的膨脹下去,關鍵在於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大於一個臨界密度,那麼宇宙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受萬有引力的影響而發生收縮,最終或許再坍塌成為一個體積極小密度極大的物質,再然後發生什麼就沒人知道了,或許有一次新的爆炸。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那麼,萬有引力則不足以把正在膨脹的物質重新拉回到一起,這樣宇宙就會無限期的膨脹下去。

那麼,一個一直膨脹下去的宇宙最後會是什麼樣子呢,所有的恆星都會死去,質量大的最後會變成黑洞,黑洞中也會不斷的有物質流失,到最後,黑洞也會消失,宇宙會變成一片光海。

那麼,宇宙從大爆炸到最後一片廣袤的寂靜,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預計宇宙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果宇宙重新坍塌為一個點的話,會不會再有一次大爆炸,產生出一個新的宇宙,如果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宇宙,那個宇宙會不會跟現在的演化方式類似。

如果那樣的話,這兩個宇宙的熵值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的宇宙在膨脹過程中熵是增加的,即便以後會收縮,在它的收縮過程中其熵值也是增加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宇宙是低熵的,以後如果新產生一個宇宙是高熵的,這樣它們在演化上會有不同嗎?根據我們在前面闡述到的熵的使命,新的宇宙產生後或許會有恆星會有生命,但絕對與現在的宇宙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宇宙是自引力系統,其自身永遠達不到平衡態,也就是說,熵可以無窮大的增加下去。那麼這樣的話,我想,在一件事物的無限里寬度里,討論其有限值的大小是沒有意義的。

但事物的演化方向是否等於時間的方向呢?存在與時間必然是有聯繫的,如果沒有存在也不會有時間,時間或許是存在的非唯一表達。

我想說的是,於存在之中我們能看到存在的演化和時間的單向流動,但是跳出存在的範疇來看存在與時間,兩者又是都不存在的。

或許你會問跳出存在的範疇之外是哪裡,關於這點我得謹慎一些,先不做更深入的討論。所以到這裡,時間之箭既是有的,也是無的,有還是無取決於我們的立場。

我想上述一段話與海德格爾的關於存在與時間的表述有所差異,歡迎大家批判指正。

五、佛學中的時間之箭

我個人對佛學的世界觀一直比較感興趣,所以討論一些問題的時候總喜歡把佛學裡的一些理論拿過來作對比。在下面的內容里我會簡單引用一些佛教的時間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

《大智度論·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三世無分別,未來、過去、現在不異;若見現在,過去、未來亦應見,若不見過去、未來,亦不應見現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三十七:「三世一切說,菩薩分別知,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去來,菩薩悉了知。」

上面說「現在」同過去、未來是同一回事,是假立名相,過去、現在、時間概念是因為我們的心識才有的。覺悟的人會看到我們的心識也是虛幻不實的,這樣的話時間自然也不是真的。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記維摩詰:「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記維摩詰說:「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此「如來」非相好莊嚴的有相佛,而是真諦的代名詞。真諦是不從過去到現在(前際不來),也不停留在現在上(今則不住),更不流向未來(後際不去)。

宇宙人生的真諦是不同於世俗人的見地,認為有從過去到現在,而現在又是客觀存在(住)的,又從現在流向未來的一個時間過程。

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存在的,時間也理所當然地不存在。為什麼過、現、未時間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後際斷故」,即過去、現在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間斷的。

我們所見到的時間不間斷地流逝,是我們眼睛只看到現象,沒細辨它的實質而產生的顛倒見。

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當前」的瞬時空間逐次推移著。如同電影中的視覺暫留,所以我們感覺到過去、現在、未來是連續的。

佛教主張說跳出這個世界來看這個世界時,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心經》一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間生,剎那間滅,所以非續;因果相連,所以非斷,時間就是這非斷非虛。

就世界存在的方式來說,佛學認為世界的演化是循環往複的,任何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過程。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在經歷這四個過程後,會毀滅、消失,之後會有新的宇宙生成,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住」這個階段。

推動這個過程發展的力是業力,說到業力,其實可以拿來跟之前提到的熵作一下比對。

我在上一篇有關因果律的文章中有提到,我們所作的業都儲存在阿賴耶識,業會越積累越多,雖然佛教里有消業、抵業的說法,但這指的是以正面的業的作用抵消負面的業的作用,而不是說業本身被抵消或者不存在了。

所以,「業」有些類似於「熵」的性質,不斷的積累和增加。佛教還說到業力,認為業力是一種推動世界運行發展的力,恰巧的是,最近有位荷蘭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弦論理論家Erik Verlinde把熵當作一種力來看,並認為引力的本質也是熵力,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做些了解,觀點還是比較新穎的。

那麼關於佛學的時間觀念,總結的來說,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能看到世界的演化是有方向的:成、住、壞、空,這樣說時間有方向也不為過。但是跳出這個世界本身,從更高的視角來看,連世界和我們的心識都不存在,又何談時間呢。

總結的來說,關於時間之箭到底存不存在,我想,從一個參與者的角度來說,時間之箭是存在的,世界的演化具有方向,且不可逆轉或者重複;如果從一個出離於存在的角度來看,時間之箭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時間不會對我們構成障礙,或許那是極其偉大的思想家可以達到的境界。

這也是為什麼在哲學的探討上會有分歧,從超越存在的角度來看,時間都不存在,何談時間之箭。但是如果結合存在來討論時間,時間又必是存在的。

至於我們人類在其中角色如何,我想引用這樣一句話:「意識是光,照亮了現在。」


首先不要信任何哲學家的關於時間的論述。其次物理對此沒有明確解釋或定義,甚至難以加以討論。再次,時間可能與如下幾方面相關:
1.能量守恆
2.約定論
3.光速不變
時間概念需要涉及兩個概念,同時性和等時性。目前可能解釋時間是什麼的理論都不可靠,目前的理論又無法解釋。所有聲稱可以解釋時間是什麼的哲學理論,都可以幾棍敲死…


時間是物質發展的進程,本身不存在,只是人類為了方便記錄或者度量而人為設置的一個量。。。


我誤入了宇宙神秘之地
走出來時高山已成大海

上帝封閉了我的所有意識
再打開時
身體已經腐朽了
於我不過一瞬間

我請求化為一塊巨石
笑看滄海桑田
誰知還沒睜開眼
已不在紅塵之中

時間是什麼
感覺什麼都沒變化的時候
別人告訴你已經老了
還在你儂我儂的時候
分開的時間已經到了
還在沉靜在睡夢中的時候
得去上班了

時間看起來像嘲諷
嘲諷人的感覺很遲鈍
嘲諷那句白駒過隙
嘲諷那句滄海桑田
嘲諷那句時光匆匆

時間其實是提醒,是先輩的告誡
提醒自己愛父母,他們老去得太快,你還想讓他們批評你,他們卻開不了口了
提醒自己愛妻子,你們吵吵鬧鬧的時候,孩子都成家立業了,坐在輪椅上的時候才緊握她的手,默默無言
提醒自己愛自己,稀里糊塗上了學,上了班,成了家,帶了小孩,還不知道自己是誰

提醒自己


前面有人說了,時間是衡量變化的尺子,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假如世界從這一刻靜止,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時間了。

用地球公轉自轉鐘擺標定時間僅僅是因為簡單又方便。沒有他們,時間仍然存在的。

前面說時間是變化尺子。石頭也不怎麼發生變化,那石頭的世界裡是不是時間要慢呢?其實不是的,石頭內部原子在震動,大家的尺子還是一樣的。目前最精確的鐘
就是原子鐘。
物理學裡面有一個信息量很大的知識點,那就是目前所知道僅有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宏觀上來說主要是引力和電磁力。好多看起來和他們無關係的,如摩擦力等接觸力其實是電磁力的宏觀表現。)

為什麼說這個知識點信息量大?因為我們能從這個信息裡面知道太多東西了。所有的變化都要受這四種作用力支配。物理的變化,化學的反應,甚至是我們思維都受限於此。而基本相互作用不是超距作用而是有速度的。他們的傳遞速度是光速。由於光速恆定不變的,所以會有相對論效應。接近光速運動時間會變慢,一切變化,包括我們的思維都變會變慢了。


這就是下定義的事。你怎麼定義真實存在那麼時間便相應存在與否。


個人觀點,一直認為「時間」只是人為的概念,古人以日出日落來感知製造計算時間,可是日出日落是一個物理過程罷了。時間是不存在的,永遠都是現在。做一件事情,又或者人的這一生只是在一個三維空間的物理過程。所以我認為珍惜時光又或者虛度光陰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是抓不住的。所以在我看來,有意義的人生,大概是,不被世界的條條框框所束縛,隨心生活,無愧於心就夠好了。


就好像我們看電影動漫可以拖動時間軸一樣,高緯度也可以拖動我們的時間軸,也許我們只是高緯度的生物創造的一部電影或者動漫。


為什麼要主觀得認為時間決定了物質狀態變化,而不反過來思考是物質狀態變化奠定了時間
補充,就如@方程君 評論中所說:譬如粒子,近代一些量子物理實驗表明,粒子的概念其實並不存在,粒子其實是波函數塌縮後的區域極小值,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所謂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如同印度哲學中的「梵我合一」一詞中把「梵天」概括與抽象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梵」,把「波函數塌縮後的區域極小值」概括與抽象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粒子」,把「測量物質狀態變化的計量」概括與抽象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時間」
這就是個人覺得部分不能被論證證實的悖論假想的原因,因為基礎就是被誤解的,把時間作為一個實體基礎「材料」,構架出各種符合邏輯但不符合現實,又無法論證的結果。譬如祖父悖論,多維空間,超級立方體…


同意一樓說法,連「存在」都無法定義,怎麼回答「時間存不存在」。
既然說到了「存在」和「時間」,那麼就剖一點《存在與時間》的觀點吧。
以下部分援引自《張志偉解讀——&<存在在與時間&>》:
初看起來哲學史上對於時間的探討井不是很多,因為當哲學走向了形而上學之後,人們首先要超越的就是時間。但是對於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說得清楚。我們都知道奧古斯丁的一句名言:關於時間,你不問我,我好像知道,你一問我,我就茫然失措了。
實際上哲學從一開始就與時間結下了不解之緣。希臘哲學自始就分為兩派,各自以赫拉克利
特和巴門尼德為代表。赫拉克利特主張本原是無定形的,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只有變本身是不變
的。巴門尼德則否定變化,主張存在是不變的。這兩者之間的矛後最終在柏拉圖那裡形成了形而
上學的基木觀念:處於時間中的流變的現象,與超越了時間的永恆不變的本質。
從此之後,如何說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形而上學家們的難題。
一般的時間觀念視時間為從過去、現在到將來的均勻流逝的綿延,萬物皆在時間之中,因而
都是生滅變化的,至於使萬物存在的存在本身則是非時間的或超時間的。在近代形成了以牛頓為代表的機械時間觀:時間與空間是客觀的存在,萬物不過是擺在時間中的東西。結果,看上去萬
物都處在生成之中,而生成與時間是一回事,但是實際上在這種時間觀是不可能有生成的。因為
在這種時間觀看來,「過去」不存在了,「將來」還沒有存在,只有「現在」存在,因而「現在」是時間的核心。但仔細一想,什麼是「現在」?其實「現在」是抓不住留不下的,總要變成「過去」。因而時間的核心不是「現在」而是「過去」。然而,如果「過去」是時間的核心:現在來自過去,將來來自現在······因而一切都源自過去,那就意味著萬物其實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成」,只是自己重複自己罷了,時間不過是外在的標誌。實際形而上學的「目的論」就是如此,我們稱之為「向後看的烏托邦」。
如果說「存在」之為「存在」就體現在存在出來亦即「顯現」之中,那麼形而上學的確是一部「在的遺忘史」,因為一切都是在過去規定好了的,一切「發展」出來的東西早已存在,所以實際上並沒有「發展」,並沒有「生成」,並沒有「存在「。
海德格爾的時間觀與眾不同,在此簡述它的基本思路。
①Dasein是時間性的存在,唯有Dasein有「顯現」一生成。這裡的生成不是固有本質的自我展現,而是真正指向未來的、向可能性開放的生成。換言之,Dasein沒有先在的本質,它自己塑造自己,因而它的活動是時間性的。這看起來似乎將時間主觀化了,然而:
②存在展開於時間之中,也就是展開在Dasein的生存活動之中,因而真正說來,萬物存在,
然而其凝固性決定了它們雖然存在著,但卻不能展開存在,使存在顯現。Dasein不僅是存在者,
而且是存在論上的存在者——它以自己的生存活動展開著存在,所以我們才有可能從Dasein身上
領會存在的意義,因此:
③存在者封閉了存在,而Dasein則開放了存在,展開了存在,而這無異於說,存在存在於
時間之中。所以,我們寧可說只有Dasein有時間而萬物沒有時間,這不是存在的主觀化,而是時
間的存在論化。
④時間不是均勻地流逝。傳統時間觀的核心是現在,而實際上是過去,海德格爾的時間觀的
核心則是將來,而且不是「無限的」將來,而是「有限的」將來。如果未來是無限的,那麼也就
沒有了可能性,因為在無限的時間之中,理論上所有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正是因為人有一死,
所以人有未來。
因此,時間乃是Dasein展開其存在的生存結構,「只有著眼於時間才可能把握存在」,所以海德格爾後而將時間解釋為「存在問題的transzendental境域」。


時間怎麼會是存在的?難道不是感知出來的嗎?


外行人的小想法 為什麼物體的運動是需要參照物,比如我們相對於地面是靜止的,但整個地球是運動的,所以我們既可以說是靜止的,也可以說是運動的,取決於以什麼為參照物。而時間也是同理如果世界萬物都是靜止的那時間就不存在,如果世界萬物都是運動的那麼時間就是存在的。時間是對物體變化的一個記錄者。世界萬物和時間就像是一個動畫和幀的關係。互相牽引著彼此


你們好無聊啊,這種問題也來問嗎?
神的存在,和今年是2014的概率哪個大啊?概率都是不能比的。
信的根據是流傳下來的記錄,這個記錄的真實性,包括考古·········還有各種小道傳聞的佐證····
另一個重要的根據就是常識,就是無論怎麼記載的,你說的這個事就現在的狀況而言可能發生的概率有多高,如果低到一定分上了,就視作概率為零,即不可能。不管記載的多麼真實都不好使。
這個是正常的思維方式,一個扭曲的思維方式就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朝鮮現在告訴他的國民「世界上只有朝鮮最好,朝鮮人民過的是最好最幸福的生活。」,「你們都不許出國,也不許接觸國外的東西,不然就是叛國。」
這個就相當於給你圈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告訴你外面是死一般的世界,也不許你探索。
這個就是他們一直代代相傳的東西,也是所謂的歷史,但是正常人會信嗎?
完全是漏洞百出,最明顯的就是不允許探索,封閉一切消息。
感到了端倪就要懷疑進一步就是質疑,不能輕易相信任何」有問題」的信息。
但是朝鮮人就不這麼想了。
邪教徒也認為除了他們之外的所有人都是惡魔,都應該被殺掉,殺人者死後進天堂。
他們的思維方式就已經相當的扭曲了,已經到了無法交流的程度。
不能被說服。


時空是量子糾纏的產物是個很奇妙的想法。看資料說,現代生物理論認為人的思維也是量子現象,那麼問題來了:1. 作為量子現象,如果宇宙中產生了一個正思維,就會同時有一個糾纏態的逆思維;2. 假設正思維導致載體的正確行為,使載體適應環境而生存;3. 逆思維導致載體錯誤行為,使載體不適應環境而消亡;4. 由於正思維載體存在,逆思維載體消亡,由於量子糾纏態決定只要正思維存在,逆思維載體雖然消亡但逆思維不會消失而是繼續存在,可以理解為在載體間轉移;5. 只要有一個正思維載體生存,就會有無數逆思維載體不斷消亡,似乎很符合自然規律……此乃思維夢遊哈哈……


這個問題我得冒個泡了,因為這幾天恰好想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時間?高緯度的人為什麼看低緯度的世界就是展開狀態,時間為什麼算一個維度?」,最後想的是時間不過是從某個人開始下的一個定義,如果當時定義為辣條,那麼結果會怎樣天知道。也許時間改成叫周期或是輪迴更合適。


時間就是熵增啊,把墨滴在清水裡過一會水就變渾濁了,這個過程在自然情況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它有著一個特定的方向,而這個方向所指的就是時間的方向,如果這杯渾濁的水又自發的變回了一滴墨和一杯清水,這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那麼時間就倒流了。


推薦閱讀:

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
有哪些年輕人不知道的歷史?
哲學不是什麼?
如果在四五年後韓春雨的實驗以韓春雨的思路取得成功,那麼我們對韓春雨的評價會有所改觀嗎?
如何看待光明日報評論 「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

TAG:哲學 | 物理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