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否應該區分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


被邀請了,看到這問題想看看有哪些人回答。

發現沒有,於是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現在對此回答的身份是「聾人」「學生」「廣州手語」。

以下皆為我個人觀點,回答也可能僅限於廣州範圍。

順便,感謝題主提這個問題。

——————知乎應該給予專門分割線功能是不是?——————

就看是怎樣的環境,根據不同的環境也會有不同需要的表達方式。

但自然手語是我們作為聾人是最常用的日常生活表達方式。

1946年(對,就是比建國早了一點)就開始建立了廣州市私立啟聰學校,然後過了1956年之後轉成公立學校,然後發展到現在,即使現在的「廣州聾人學校」。

廣州聾校長期使用手語作為面對面表達和交流直到現在,已經擁有了傳承性質的手語——即「自然手語」

「自然手語」可以說是聾人專屬的語言,是與普通話或任何口語語言是有區別的。

換句話說,由於廣州聾生長期封閉在自身聾人圈子裡交流,導致表達的方式很單一但且很成熟表達。

從而形成了「自然手語」擁有區別於普通話(甚至粵語)存在的「獨立語言」

所以如果說要學手語,就真的不能只生硬地學中國各地或「中國手語」書面形式的書籍。

一定要有視頻、或真人交流才能得到成長更快。——對於學習手語的健全人來說。

說到健全人,據說想要學習「自然手語」可能頗有困難,並沒有相關面向自然手語的書籍的存在。有時候我不說話單用手語跟學習過手語的健全人交流,且用「自然手語」表達,發現有大部分人無法理解。

於是「文法手語」誕生了。

這主要是面向於健全人學習手語,用於聾生交流的目的,也是同時減少健全人學習手語的學習成本壓力。就像粵語對應普通話一樣,比如

粵語:你食咩嘢?

普通話:你吃什麼?

於是出現了

手語:食指+中指當作筷子的手勢在嘴上作吃的動作,並用疑惑的表情。(意思為「吃飯?」)

普通話:你,吃,米飯?沒有表情……

手語對應:食指指向對方(你),然後用吃飯的動作表現出來,然後再用米飯的手語出來。

根據不同的環境,一個手語可以有不同的意義,一個詞語也可以有多個手勢表達。

但以「文法手語」為主的中國手語不被廣州聾生認可(雖然正在強制推廣「中國手語」)

據說北京聾生也不喜歡。(來源不確定)

曾有一個例子:

同學和我以及親戚一起去外面吃飯,親戚特客氣地讓我幫她翻譯:問他隨便點什麼,隨便拿。

然後我拍了拍同學的肩膀,然後跟同學打了一個動作:伸出大拇指指著後面的菜台。——意思很簡單:去吧,隨便拿。

親戚看到後發愣了,然後問我:這就說完啦?這樣一個動作頂我一句話?太簡單了!

怎麼說呢,就像是英語然後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一樣。

Who am I?

——應當翻譯為「我是誰?」

——但文法手語生硬地翻譯成「誰是我?」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普遍都反感「中國手語」

但自然手語跟普通話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導致聾人普遍有存在句子不通順。

可以說手語算是獨立語言的存在,並不是依附於普通話而存在。

換是你,你喜歡哪個?

對於圖省力氣的手語來說,明顯是具有原生、正宗、便於理解的「自然手語」更好吧?

很多用自然手語更貼近生活,笑話、感情、聊天等等都是用「自然手語」表達,而且更容易直接理解。而「文法手語」做不到這一點。我真的很想錄影我們身邊聾人自然手語的「自然手語」是怎樣表達,但他們不!同!意!……

因為用「文法手語」表達的時候,接收方必須要先理解為「手語」然後再理解為「普通話」,接著自己消化……而「自然手語」不需要,只需要經過「手語」然後再消化可以了……跳過了「普通話」這一點。

這也可能健全人理解聾人的表達方式會有些困難的原因。因為「自然手語」可能跳過了普通話而表達出來的。

如果題主或讀者還是沒法理解「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區別在哪裡的話。

這裡有個明顯反差的例子:

CCAV很多都有配手語翻譯員——親愛噠,我們看不懂。

這手語翻譯員要求很高,基本跟「中國手語」一致,也要考手語證的。

但很遺憾,我們這裡廣州所有聾生——看不懂。至少我時不時上課幫老師翻譯手語的我,也看不懂。連北京聾生也看不懂,他跟我說「別管電視CCAV說什麼,我們自己交流看得懂就行了」。

為什麼?

因為你沒看見手語翻譯員跟主持人一樣,沒有表情的嗎?

作為手語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表情

連表情都省略了,教他學手語的老師和父母知道嗎?

甚至連口語也省了……

為了配合主持人毫無表情的特點?(笑)

這就是中國手語(也可能因為這才需要統一中國手語的原因)悲慘的存在,明明學的是一種手語語言,理解反差卻這麼大。

我當然希望健全人能夠多學習一些手語,減少溝通困難的存在。

但我比較希望各地特色手語也能夠持續發展並保留下來,而不能讓「中國手語」強制性推廣,覆蓋原有本地手語語言。這是很悲慘的事情,這就像是粵語被普通話強制推廣而覆蓋一樣。但可惜是的是,聾人群體數量少,沒法像那些粵語一樣抗議……

作為本人,我也有經常使用「文法手語」來表達。當然自然手語更好用,只是限於日常和情感表達。

我理解「自然手語」的表達能力不足「基於普通話來表達」,因為自然手語就像是電腦中「模擬」一樣,但想要更多複雜的意思表達出來,模擬就可能做不到這一點了,這時候就需要「數字」形式的「文法手語」來表達,1和0構成的簡單開關,造就了宏大的計算機世界。

只是因為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衝擊了「自然手語」……

很多成語真的沒辦法使用「自然手語」來表達……

這時候就需要用到「文法手語」來慢慢表達。

這時想起了中文的笑點:

英語中的「I」,在漢語表示。

對普通人可以說:我、咱、俺、余、吾、予、儂、某、咱家、洒家、俺咱、本人、個人、人家、吾儂、我儂。

剩下的可以在此網址中看看,此為摘取便於理解。

http://blog.xuite.net/lisa0901/twblog/112367047-英文的「I」中文怎麼翻譯 中文當真是博大精深啊......

是不是可以說明「自然手語」因為詞窮所以無法表達中文呢?

當然不是,是因為中國過於博大精深了……

所以回到了我開始一段話的那句話「就看是怎樣的環境,根據不同的環境也會有不同需要的表達方式。」

日常交流,用自然手語。

上課學習,用文法手語。

只是很遺憾的是,仍然有大部分同學理解不了文法手語。

經常要我上去補充翻譯或即時翻譯——我還是學生耶……

搞笑的是

老師先說普通話,然後打「文法手語」。

然後我再翻譯成「自然手語」。

所以題主提的問題「是否應該區分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

我回答:是,而且需要。

【自然手語】中國聾人可以考駕照了

http://www.csie.ndhu.edu.tw/webv3/cht/speech/20091030(2).pdf ——台灣手語簡介


推薦閱讀:

手語之間的交流能到什麼程度?

TAG: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