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釁」作為「釁」的異體字是如何出現的?
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本答案於 2014/5/8 12:31(北京時間)第四次更新。
可能是最後一更,於是我就不上奇葩字了,上兩個正常點的字。(更新部分請拖至最後)
※※※※※※※※※※※※※※※※※※
謝邀。
爲了限制篇幅,本回答不涉及字源,更多字源請參攷 @波斯基的回答。
本文主要探討「釁」字的成因以及類似的字。
※※※※※※※※※※※※※※※※※※
總的來說,研究漢字的,一般會對漢字史進行斷代。
其中的一個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徵是:由於長年的分裂割據,大家基本出於無政府狀態(政府規定字樣沒地位),而且書法藝術盛行(北朝的碑刻、南朝的簡牘),所以俗字錯訛字大量湧出。套用顏之推先生的一句話:「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轉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見《顏氏家訓》)
(引自鄙人的另一篇回答「祇園」中「祇」讀作 qí 還是 zhī?)
另根據 @Derk Zech 先生的意見,當時盛行俗字,不只是因為南北朝各自為政。或許南北朝時代期間,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尚未成熟、穩定,以至俗字屢出。至於北朝俗字中形體不規律的俗字(如「叔」之俗),又或許是受到了鮮卑人漢化不久所帶來的影響。
這種情況在大一統的王朝——唐代——頒布一系列的楷書正字書籍(如《干祿字書》、《五經字樣》)之後,就得到了有效地遏制。(當然,在唐中後期,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因爲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俗字又蓬勃發展了起來,典型代表就是敦煌俗字。)
而「釁」字形,也是在這個年代(南北朝)被創造出來的。屬於新型的會意字。(何謂「新型會意字」?即完全拋棄本字字形,另起爐竈,通過六書之一的會意法來造字。)
「釁」字最早見於南朝梁顧野王的字書《玉篇》(上圖爲《玉篇》(元刊本)),從血從半會意,義同「釁」。
「釁」字據《說文》,本義爲「血祭也。」
「釁」字據《玉篇》,義爲「牲血塗器祭。」,同「釁」。
————————————————
說完了「釁」,我再說說,南北朝人民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新型會意字。
1.
(U+201A3)
此字從「一」從「人」會意,爲「寡」字的新型會意字。
南朝·梁《玉篇·一部》:「竹瓦切。」
《同文舉要》人部,~音寡。從一從人,不曲腳,會孤孑意。與兀異。
2.
(U+20223)
此字從「先」從「人」會意,爲「老」字的新型會意字。
(《金石文字辨異》)
3.
(?/U+46D2)
此字從「巧」從「言」會意,爲「辯」字的新型會意字。
《字彙補》辯字,本作?。北齊所造也。《北史》柳?,名取此。譌作[?(?工幾)言]。
4.
此字從「追」從「來」會意,爲「歸」字的新型會意字。
《經典文字辨證書·止部》:俗北魏江式曰追來爲~,又出太公呂望碑。
5.
此字從「百」從「升」會意,爲「斛」字的新型會意字。
見《偏類碑別字·斗部·斛字》引〈隋造龍華碑〉。
瑾昀按:
1.一斛本爲十斗,一斗爲十升,所以一斛有百升。
2.古文字字形「斗」和「升」十分接近,所以由篆轉隸之後,這兩個字也經常手抄混淆。所以「?百升」更多的時候被寫成「?百斗」,但是我們通過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上圖左《集韻》,右《精嚴新集大藏音》。其中《精嚴新集大藏音》的兩種寫法均爲「?百升」的訛體字,前者訛「升」爲「斗」,後者訛「百」爲「白」。
6.
(甦/U+7526)
此字從「更」從「生」會意,爲「蘇」(蘇醒)字的新型會意字。
北魏《崔隆墓誌》:「如涸轍之魚得赴江海,咸與享~生之樂。」
7.
(U+26907)
此字從「自」從「反」會意,爲「歸」(歸依、皈依)字的新型會意字。
徐鍇《說文繫傳》:「古人所謂反身修道,故曰歸也。」
「歸依」作「〔?自反〕依」首見於北齊《宋敬業造像記》,爲北朝新型會意字。
後來此字在傳抄的時候,「自」訛作「白」,成了今天使用的「皈」。
8.
(U+209D7)
此字從「上」從「下」會意,爲「弄」字的新型會意字。
《說文》:「弄,玩也。從廾持玉。」其本義是雙手捧玉玩弄,引申爲戲弄、捉弄。男女交媾亦稱「弄」,所以「?上下」應當是這種意思的會意,取男上女下之意。後來字義泛化,與「弄」無別。
北魏《髙貞碑》:「清暈(暉)發於載~,秀悟表乎齠齒。」
《魏故齊郡王妃常氏墓誌銘》:「明慧之鑒,允昭於載~之春;恭順之規,克懋於未笄之日。」
另,「?上下」字後來加義符「扌」旁繁化,作「挊」,見於北周《強獨樂爲文帝造像》、東魏《元均墓誌》等。
9.
(艷/U+8277)
此字從「豐」從「色」會意,爲「豔」字的新型會意字。
東漢《說文解字》:「豔,好而長也。從豐。豐,大也。盍聲。」
《篆隸萬象名義》引〈玉篇〉:「豔,美也,好色也。俗作艷。」
「艷」字最早見於北魏元弼墓誌蓋(左側寫成豊)。(感謝 @祕玄從墨 先生提出的一個好問題,讓我有了靈感。)
瑾昀按:此「艷」字與之前的八個純粹另起爐竈的會意字有所區別,此字是在形聲字「豔」(從豐盍聲)的基礎上改造的,將原本的形聲字改造成了會意字。
10.
(筆/U+7B14)
此字從「竹」從「毛」會意,爲「筆」字的新型會意字。
北齊《房周陁墓誌》:「於是搦~銜哀,敘君盛德。」
北齊《雋修羅碑》:「絕~刊功。」
瑾昀按:
東漢《說文解字》:「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筆」字初文作「聿」,爲手執筆形;後秦國加「竹」頭作「筆」(這樣的初文+義符的字,可視作形聲字,初文兼表音),而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秦以竹爲之,加竹。」)
「筆」字形不見於六朝之前,當爲南北朝俗字,以「竹」、「毛」兩種製筆的材料會意,與前頭的「艷」同爲「將原本的形聲字改造成的會意字」。
如果不出意外,這應該是最後一更,大家若是有俗字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
※「夢」字是怎麼簡化的?
※「類」簡化後為什麼要把形旁「犬」的一點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