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有多大?未來會有怎樣發展?怎樣提升醫生個人品牌價值?

前幾天,聽一個老師講到「醫生個人品牌營銷」這個觀點,覺得這應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就目前接觸到的狀況來說、我感覺患者更多的是選擇醫院而非醫生。所以想就以下幾個問題、徵詢一下各位知友的看法,望不吝賜教:
1.在目前階段的中國,醫生是否已經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價值了?如果有,到什麼程度呢?(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醫院會不會在醫生個人品牌價值的認同上有很大的差別呢?)(此問題不針對新聞上最近炒的比較火一些個例,我希望了解目前的普遍狀況、至少要有比較大的代表性。)
2.您認為在我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會有怎樣的提高?病人對醫生個人品牌的認可程度能否趕上對醫院品牌的認可度呢?
3.醫生花費一定精力進行個人品牌營銷推廣是否有必要?如果要進行個人營銷、除了提高自身醫德醫術等業務能力之外,還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呢?


謝謝邀請。關注此問題大牛甚多,在下才疏學淺,姑妄言之,以期拋磚引玉。

1.在目前階段的中國,醫生是否已經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價值了?如果有,到什麼程度呢?(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醫院會不會在醫生個人品牌價值的認同上有很大的差別呢?)(此問題不針對新聞上最近炒的比較火一些個例,我希望了解目前的普遍狀況、至少要有比較大的代表性。)

答:據我了解,排除掉張悟本之類的神醫以及鍾南山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時勢造英雄以外,醫生的個人品牌價值很大程度還是局限在行業內部以及當地患者群體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宣傳。
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就是講究集體,抹殺個人,先謝國家,注重和諧。目前我國目前對於醫生行業的正面宣傳主要還是針對醫院或者科室,比如你從大街上隨便拉出個人都知道北京協和、上海瑞金、四川華西屌炸天,在裡面當醫生錢途和前途都無量。
但是讓你說說看裡面知名大專家?別說老百姓了,你就是讓我說以上幾個醫院非本專業的大牛,我都憋不出來幾個。
所以,醫生個人的名氣要麼就是行業內部的認可,要麼就是患者群體的口口相傳。真正能通過媒體宣傳的少之又少,而且即使宣傳了,除了上述兩種人群,一般也沒多少人會去關注。

中國目前的情況,由於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絕大多數還是平台造英雄,絕大多數醫生的個人價值都是建立在醫院平台之上的。比如心臟外科,你就是三本畢業考研年年失敗的渣渣,把你丟到阜外放手讓你折騰過個十年怎麼著都是個小牛,你協和博士畢業發CNS跟喝茶一樣,把你丟到縣醫院過個兩年你再牛也得廢掉。
現在國情就是這樣,高大上的平台就那麼多,大神滿地走,牛人多如狗。所以大醫院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除了極個別的超級大牛,其他人根本不怕你走,因為你走了就很難再發揮出自己的價值,而醫院平台在這,總歸能練出來人的。

比如某外科全國最好醫院的某個原來頂級專家,相當多專家眼中的院士接班人,不少人眼中的全國第一刀,被擠去了一個小醫院,從此院士基本無望,年年死在第二輪,業內影響力也頗受影響。貌似前段時間論壇上還傳出了難找得力接班人的消息。而把他擠走佔了他坑的那位在醫院強力平台支持下成功逆襲成了院長+院士,風頭一時無二。
順便說一句,就手術技術和科研貢獻來說,前者在國內僅有的兩三位能讓美國同專業中心主任來請教學習的。後者我年少無知,才疏學淺,涉世未深,不做評價。
這個是我最近無聊寫故事玩的,純屬虛構,如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那麼,有沒有其他的特例呢?還是有的,比如於鶯。雖然她在微博上的出名與她的醫療水平關係不是太大,也與協和醫院這個平台在老百姓眼中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接下來的一些趨勢,也能為我們回答下面的問題。


2.您認為在我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會有怎樣的提高?病人對醫生個人品牌的認可程度能否趕上對醫院品牌的認可度呢?

答:正如我上述所說,在公立醫院或者說體制內的醫生,想達到這種個人品牌的效果,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有,也是在相當局限的範圍內。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想達到醫院品牌的認可度非常難。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自我品牌呢?這就是第三個問題的答案了。


3.醫生花費一定精力進行個人品牌營銷推廣是否有必要?如果要進行個人營銷、除了提高自身醫德醫術等業務能力之外,還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呢?

答:對於醫生來說,個人品牌當然是越響亮越好。
總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1)、網路擴散
目前這一點,民營醫院早早走在了前面。大醫院沒有病源壓力,再加上體制內巨無霸特有的笨重(大醫院裡面IT部門、宣傳部門都是些什麼人大家應該也都心知肚明),這一塊遠遠落在後頭。
最簡單的例子,隨便百度一個疾病,你就能看到刷屏的私立醫院廣告(還有不少被私人承包的公立醫院科室,軍隊醫院系統、武警醫院系統尤為嚴重)
體制內的年輕醫生也在尋求改變,比如於鶯,龔曉明等前輩,藉助微博、微信,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個人品牌效應。

2)、醫學科普
醫學專業對生命是必須的,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及其枯燥乏味的,那麼就像《明朝那些事兒》捧紅了當年明月一樣,用淺顯生動的語言闡釋科學道理,也能大獲成功。
這方面中醫及養生走在最前面,以張悟本為首的各種神醫層出不窮。

而西醫由於其科學性和嚴謹性,很難讓人理解。僅有的一些接地氣的銷量也慘不忍睹。
因為他們都沒弄明白一件事情,你寫書不是給同行看的,是給完全沒科學素養的大叔大媽們和醫學知識極其有限的白領們看的,人家不關心你各個細胞因子如何分泌各種激素軸如何刺激,也不關心各種名稱拗口的抗生素的區別和各種疾病的學名與分型,只關心你是不是藥到病除,只關心你怎麼保養身體----最好是不開刀不吃藥,天天吃點常見的東西外加兩顆大補丸搞定。

要麼就走獵奇路線滿足老百姓對於醫院的YY,尤其是平時看不到的手術室和搶救室之類。以心術為首的各類醫療劇也大多數走這種路線。

另外,個人覺得醫學漫畫也是及其有市場的,可惜同時具備醫學與漫畫技術的人寥寥無幾。

3)、跳出體制


心臟外科前輩,中國搭橋的大牛之一萬峰在歸國後就想照搬starrwood的醫生多點飛行執業(俗稱走穴合法化),受到強大阻力後自己開搞,盛極一時,後似乎不了了之。
周樂今離開了雲南第一人民醫院,到了私立醫院後也不如意,終不歡而散。
於鶯離開了協和,似乎還在享受不用值夜班的生活,沒找下家。
張強是目前最成功的例子,同樣也得益於微博,人們更多的記住的是張強醫生而不是沃德醫療。

但是除此之外,大多數人即是跳出了體制,也是更多的依賴於醫院,人們更多地還是相信和睦家、亞心、瑞爾齒科,愛爾眼科,即是對其中醫生的宣傳,也更多的集中在「曾在XX牛逼醫院擔任XX職務」

嚴謹的體制也逐漸鬆開了口子,主任們飛刀不斷,奔波走穴,但是同樣,依賴的還是自己背後的醫院的品牌以及自己在業內的知名度。跳槽也多局限在體制內醫院。真正跳出體制走自己道路的,少之又少。

以後也許自由執業放開,但是中國的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以及官本位的絕對優勢,仍然決定了執牛耳的會是協和華西瑞金,而不是下一個梅奧診所。醫生想要實現除了賺錢以外的自我價值,最大的舞台仍然是這些體制內巨無霸們。


一、醫生的個人品牌價值將會在互聯網時代被迅速放大,在患者對醫生信息的了解,在不對稱、不清楚的情況下,醫院的品牌價值會持續發生很大的作用,因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從概率上看,從一個品牌好的醫院找到靠譜醫生的概率要比級別低的概率高很多,其實最終落實到服務環節上,患者最終要找的還是靠譜的醫生。
二、由於醫學對專業性有特別高的要求,一般患者無法從專業的角度辨別醫生的好壞,患者了解醫生水平的高低大部分通過其他患者的反饋,或者認識有醫生朋友的推薦。在目前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信息中,人們還無法從無序的信息中辨別醫生水平的高下,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醫生與醫院。互聯網雖然發展了十多年,但是醫療信息的透明度還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那樣,但是這種藩籬,隨著互聯網的與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必將被打破,而且是隨著醫療互聯網信息信任源的建立而被打破。
三、目前有實力的醫院、醫生的信息與醫生的使用習慣已經在人們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逐步地深化,但是,醫生的日常的診斷紀錄與患者治癒效果的數據還沒有記錄並反映在網上,供患者參考、對比。而且信息的可信任性與真實性是對其最好的考證,讓真正有實力的醫生能夠讓相應的患者更容易找到,那麼網路不失為是在未來為醫生建立起個人品牌的優秀渠道和巨大力量。
四、目前的醫療制度還沒有形成鼓勵醫生為打造個人品牌做最大努力,說白了是醫生的約束性還非常之大,最大的特點是,醫生執業的流動性與靈活性受到嚴重的約束,醫生的收入方式與收入結構也相當被動。假如,醫生可以自由執業、自由流動或者多點執業,那麼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會進一步的提高。如果可以多點執業與自由流動,那麼醫生的收入結構必然隨之變化。目前的模式是即時醫生的個人品牌力量再大,能夠直接促進的是醫院的收入,因為患者是買單給醫院,而不是直接直接買單給醫生,所以醫院是醫生個人品牌的直接收益者,而醫生則是間接受益,直接收益與間接收益不可同日而語,經濟有時也是促進人們不斷努力前進的動力。
綜上、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制度的改良、醫生收入渠道的多樣性的發展,醫生的個人品牌在未來具有巨大發展的潛力,隨著醫患之間信息透明度的建立,醫院品牌仍然會發揮巨大影響,但是會相對下降。


「醫術」這種商品難以複製。


假設神醫扁鵲再世,醫術高明,每個患者無論大病小病從診斷到開處方只需五分鐘,那麼一天工作八小時也只能看大概100個患者。這已經是很高強度的工作了,其他排不上的患者只能找其他醫生。

即使營銷效果再好,如扁鵲一樣人盡皆知。由於醫術很難量產,每天的工作量基本固定,好的營銷沒帶來實際效益。能大規模生產的是藥物,所以賣葯,搞藥物營銷的多,做醫生個人營銷的少。

而現實情況是,有時候一個重病號搶救可以花幾小時的時間,補完搶救記錄都快中午了,還要處理其他病人。我都巴不得少來幾個病人好喘口氣。


看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就知道了。個人認為非急診疾病會產生品牌名醫。趨勢肯定是向香港和美國發展。其中眼科,關節,脊柱,皮膚等這類疾病會最掙錢。這類疾病願意花錢的病人都是相對高端的。
有技術的醫生可以壟斷病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名醫聚集患者的效應會急速增加。


在整容界,醫生的品牌價值遠遠超過醫院


舉個實例吧,中國現階段個人品牌實力最大的醫生,頭牌應該是血管外科的張強醫生,或許他的學術地位不是最高的,但他名號的商業價值,絕對出類拔萃。
微博紅火之前,他也不過是出色的血管外科專家。他的故事,大多行業內人都有所耳聞。


1.在目前階段的中國,醫生是否已經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價值了?如果有,到什麼程度呢?(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醫院會不會在醫生個人品牌價值的認同上有很大的差別呢?)(此問題不針對新聞上最近炒的比較火一些個例,我希望了解目前的普遍狀況、至少要有比較大的代表性。)
毫無疑問,個人的品牌價值一定是有的。可以表現在群眾的推崇、業內人士的認知或其他方面。至於程度,除了少數受益於營銷的醫生。個人的「品牌價值」基礎還是由其業務能力決定的(同理如建築師、設計師、程序員可以依靠個體工作能力來體現價值的行業)。
在稱職的個人能力的基礎上。個人價值的體現也要區別看待。
分專業來看,如心理醫生與內科醫生作比較。毫無疑問,心理醫生的自由度更大,受醫療平台制約更少,求醫者更看重其知名度而非供職的地點。而內科或者其他需要藉助硬體的專科的病患,更認可的是設備齊全、醫療經驗豐富、協同處理能力強的大醫院吧哪怕醫生再有名望,在缺乏足夠的醫療設備的小醫院,能發揮出的本事又有幾成?
而從平台看,醫生的個人品牌價值也存在不同。比如協和這樣的地方,除了少數資深專家、院士。普通醫生就真的很普通了,哪怕你是名校博士畢業。而在地方上的醫院,尤其是小地方的醫院。在醫生平均學歷是本科的情況下,可能一個研究生就可以擔任主任,一個博士就可以擔任院長了。中學時我所在的小城市的醫院從外地挖了一位老家在本地的博士醫生做副院長,該醫生所主持的專科不多時就成為本市居民認知度第一。

2.您認為在我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會有怎樣的提高?病人對醫生個人品牌的認可程度能否趕上對醫院品牌的認可度呢?

如上面回答的,對設備和協同專科的依賴度越低,醫生的個人品牌價值就越高,而那些需要先進的高精尖的醫療設備治療或者多科協作治療的專業,毫無疑問一直都是以醫院的品牌做主。
如果你是重病病患,在三線城市醫療條件有限的地區醫院由為你主持治療或者再協和這樣的大醫院由主任醫師來負責。你會作何選擇呢?

3.醫生花費一定精力進行個人品牌營銷推廣是否有必要?

還是先看專業。舉兩個人的例子。
武志紅在報刊主持了幾年心理專欄後出書甚受歡迎。
我認識的XX省立醫院主任周末一天飛刀收入是3W+
前者需要大眾的認知和肯定,後者需要的是內業的認可(不然誰請你去做手術?)
如@朝華 先生所言
「這個要分科室看,越不致命、離身體內部越遠、疾病原理簡單的小病科室越有可能創立私人醫院品牌。」
有的專科,營銷是有效果的,越是簡單、風險小或直面大眾的越是如此。而有的專科,需要的是內業的認可。費心營銷讓大眾都知道你還不如在大一點的平台混到一定層次。


如果要進行個人營銷、除了提高自身醫德醫術等業務能力之外,還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呢?

可以寫書。參考「協和張羽」。但是也請注意,作者署名是「協和張羽」而非「張羽」。
說句題外話,我看完她寫的兩本書《只有醫生才知道》後才算對醫生的辛與苦有所了解,進而對這個職業多了一份尊敬。


這話題太籠統了。
這個要分科室看,越不致命、離身體內部越遠、疾病原理簡單的小病科室越有可能創立私人醫院品牌。
例如:整容、牙科、眼科、骨科、針灸、婦產科、皮膚科和心理醫生這些可以。
內科就算了吧,就目前的體制,還是認三甲。

不同科室的醫生,學醫經歷不同,疾病性質不同,當然運營方式和營銷方式各不相同。望沉下心來細思,不能一概而論。


小生不是專業人士,所以不能從品牌營銷的專業角度去回答,但是鄙人可以作為普通人和患者的角度來考慮,所以歡迎題主和各位大神來一起探討
======================================================================
1、在我看來,在目前階段的中國,醫生確實已經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價值了,體制內外或有些許差別,但是應該不大。舉身邊幾個栗子:(1)我的大姨就是我們市中醫院的內科醫生,從業幾十年, 口碑應該算不錯吧(畢竟找他看病的人很多,我小時候每次去找她看病不加塞的話就要等好長時間),所以她退休後,某私立醫院要聘請她,原來的單位要返聘她,這應該就是個人品牌的價值所在了吧。(2)我媽媽的發小,的一個阿姨,不是科班出身,典型的鄉野郎中,但是她在某些領域的醫術水平絲毫不亞於那些專家們,特別是在腰椎關節疾病和皮膚損傷的治療,真的可以獨樹一幟了,再者,民間醫生不像醫院裡的醫生那樣,坐在醫院的科室里本身就是一種肯定,所以他們的口碑完全是靠治好的病人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來積累的。在當下的國內社會,比起網路或者其他媒體宣傳,人們還是普遍認同周圍身邊人群的信息傳遞,特別是有切身經歷的身邊人。所以,體制內外的差別並不是很大,醫術水平的高低才是最主要的。

2、宏觀上講,我覺得未來二三十年,醫生的品牌價值是一個整體試的發展,就現行的國家政策來看,對於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就跟教育一樣重要,是緊跟軍事和經濟之後的首要問題。所以醫生的品牌價值和認知度會隨著政策的重視和社會環境的改觀而整體提高。就個人而言,優秀的醫生到哪都會發光的不是咩╮( ̄▽ ̄")╭ (關於個人的問題不知道怎麼答,勿噴o(` · ~ · ′。)o )

3、關於營銷推廣....我覺得有必要又沒有必要,各有利弊,個人品牌的推廣的成功必然會帶來價值的提升,但是這樣你也多了一重公眾人物的身份,我不知道是不是題主想要的,反正這不是我想要的(為神馬突然聯想到文章和姚笛?.........囧rz)。如果進行營銷的話,我最近正在做關於醫療服務網路化應用的課題研究(啊啊啊!!!其實完全沒有頭緒啊!!!(#°Д°) 哪位老師能指導指導我啊!!! O口O! ),覺得這個可能是將來的發展方向,通過搭建一個覆蓋全國所有二級醫院以上醫療機構的網路服務平台,建立一個跨地區的醫療服務網路,讓我們看病的時候不僅限於本地或者周邊,不僅限於從身邊人打聽或者自己去網上查(畢竟網上不靠譜的信息還是蠻多的o( ̄ヘ ̄o#)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在相關認證或者知名度的平台來推廣個人品牌。

本人學生一枚啊.....說話不恰當的地方就當童言無忌啊....沒有什麼利益相關啊......只是從小體弱多病經歷過來的切身感受啊......囧


回答第三點

2017年「the lancet」分析自2005年到2015年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則從2.5%增加至11.6%。

意味著更多的年輕醫生離開醫生崗位。

實際上,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或者說我們的意願如何。要走上更加符合內心的職業道路,只有把活兒做好。

而氣憤或者說憎恨這個環境,或許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雖然現實還很困難,但醫療的走向正在變得越來越開放,有人甚至提出來這或許是醫生抓住最後一次機會,練就自己本領改善自己命運的時機。

醫療的本質是一種服務,尤其是有品質的醫療更加需要有服務的理念

如果要讓自己的醫療經受市場的檢驗,有更多的價值體現。我們首先得認同醫療也是一種服務,我們很長時間都認為只要給患者規範診療就是醫療的全部。

這種觀點至少是不全面的,醫療裡面很多的部分都是在幫助或安慰,這裡面需要傾注醫生很多對於患者的理解、溝通、甚至呵護,這些難道不是服務嗎?

但是如果缺失這些,光有技術,那麼這種醫療的品質或者患者的體驗是很不完整的。

可能,近期我們拒絕承認醫療是一種服務的原因,與畸形、甚至廉價的醫療定價有關係。

但是,我們可以期許,如果有一天,我們使用同樣的技術做一台靜脈曲張的手術,收費在3000元與2萬元區別時候,就能深刻體會到服務的含義。

醫療是一種服務,尤其是有品質的醫療,並不否認其醫療的專業核心。

針對自己的專長分析醫生品牌的定位

如果是面向全國或較大區域性的患者群體,一個就是專註於擅長的1-2種疾病,無論精力還是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有一個很高的識別度。比如腋臭的微創、膽囊結石的保膽手術等等,都通過很強的印象。

對於技術型還需要和同行維護好一個良好的行業學術的交流或行業地位,能夠在技術上做到不斷提升或技術的輸出,同時也能夠有協同轉診或相互病源推薦的需求。

如果是服務為先的,比如全科、兒科、或其他常見病的診療,尤其是在國內對於全科醫學概念不清晰時候,針對周圍居民的需求特徵性做好某些常見病的管理。

比如在公立醫院在慢性病管理、或兒童疾病的處理,服務的特質也需要有牢固自己的服務特徵,比如有某知名診所的兒科醫生,就以遵循循證醫學、語言溫柔和耐心交流而獲得很多寶寶家長的支持。

維護好醫生的個人特質,重視積累忠實患者群

其實,從有想法到能夠操刀實踐開診所、或有成效的多點執業。之間最大的鴻溝並不是開診所或辦理多點執業本身,甚至不是政策。

而是是否已經有醫生個人的一批忠實患者群體,或醫生個人特質的品牌。

無論前面提到的知名診所的兒科醫生,還是經營了幾家當地的全科診所的醫生(老闆),以及現在每天都在說的一些知名醫生集團的創始人,無不都是利用好了一個機會。

就是不只是說,而是扎紮實實把自己經手的一個個患者建立起牢固的關係,讓自己的服務特質與專業技術很好的傳輸到了患者之間。

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醫生個人口碑形象,記得他們都說過同樣的話,我在出來的那段時間,全靠我那手上的1000個老患者信任和支持我。

其實,所說的是,光有想法永遠都只是想法。

如果真的想有所改善,要在今後職業發展中有一席之地,好好利用好在醫院的時間、在門診的時間,維護好自己的每一個患者,贏得自己的第一個1000位忠實患者,他們才是我們作為醫生職業啟航的老師。

不僅是線下患者,線上的傳播非同凡響

選擇合適的方式,對於准患者群體輸出醫生個人對疾病診治或預防的理解,只有將自己擅長以及自己對疾病的看法鮮明的、活潑的展示,才能夠讓大眾了解和考慮是否願意接觸。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持續的更新科普等或許是好的。但是很多情況,發現我們寫的越多就越雜,越偏離了本身擅長的疾病的科普傳播。

這個可能與本身選取的平台或許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微信公眾號或微博本身在於其的新聞性,就是幾乎每一篇文章的影響時效性不會超過3天。這個顯然與醫生的特徵或精力分配不相符的。

而更多的可以選擇醫生展示類平台,展示的內容並不需要特別的繁雜或著持續的為了更新而更新,而專註於自己擅長領域的疾病的深入淺出的展示,尤其是對於某個疾病的診療能夠以直播的方式講好3-5次的的課程,或者結合圖或視頻等形象的科普。

在這個令人氣憤的環境里,更應該做好自己的活兒,才可活的更好。以勉之。

在360手機市場或小米應用商店搜索「非凡醫品」即可下載「非凡醫品」APP


前幾天,聽一個老師講到「醫生個人品牌營銷」這個觀點,覺得這應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就目前接觸到的狀況來說、我感覺患者更多的是選擇醫院而非醫生。所以想就以下幾個問題、徵詢一下各位知友的看法,望不吝賜教:

【觀點:小病選醫院,大病選醫生。

前者,正是兒科,醫美這些行業不過度依賴醫生的原因,患者依賴的是服務標準和機構品牌,所以可複製性強。

後者,某個醫院強,源自於帶頭醫生強,從而在專科領域培養了專科隊伍,打出了名聲。患者第一反應是找到這個醫院,然後再找醫生。

另外,我們要看到本質上,大家都想找到好醫生,醫院只是個途徑,這具備了一個基礎】

1.在目前階段的中國,醫生是否已經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價值了?如果有,到什麼程度呢?(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醫院會不會在醫生個人品牌價值的認同上有很大的差別呢?)(此問題不針對新聞上最近炒的比較火一些個例,我希望了解目前的普遍狀況、至少要有比較大的代表性。)

【觀點:醫生的品牌意識正在崛起,並湧現出一批帶頭醫生。

崔玉濤,龔曉明,張強,章蓉婭,顧中一和裴洪剛等等,很多學科都已經湧現出了一批「大V」醫生,並且取得了實際的社會意義(科普)和經濟效益(都獲得融資獨立執業)。這是案例。

追求名和利,也是醫生的目標,只是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沒有人會反對自己有名,自己有利。體制內的醫生,受制於體制的晉陞路徑,認知和氛圍,普遍不太在檯面討論。體制外的醫生,受制於經營壓力,認知和氛圍,普遍嚮往。

我認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個人成名有了必要途徑,加上醫療消費的趨勢變化,和分級醫療的變革。再加上,「先富起來的一幫人」的帶動,醫生會更公開更正常化的討論「個人品牌」。

2.您認為在我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會有怎樣的提高?病人對醫生個人品牌的認可程度能否趕上對醫院品牌的認可度呢?

【觀點:看病=看醫生

前文提到,看病就是看醫生,從目前來看,特需號,專家號,主任號貴於普通號,已經是醫生品牌價值的一個體現。

我認為,隨著大的消費升級的趨勢,具備消費能力和意識的患者,會更關注醫生個體,同時,也會關注醫療以外的整體服務。醫院逐步成為提供醫療服務,醫療管理和醫療設備等的基礎服務設施。

有品牌的醫生,永遠是醫院發展的路徑,這更大學一樣,沒有大師,哪來的大學】

3.醫生花費一定精力進行個人品牌營銷推廣是否有必要?如果要進行個人營銷、除了提高自身醫德醫術等業務能力之外,還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呢?

【觀點:品牌也不是必須的

醫生是否一定需要做品牌,這個我覺得不一定,因為不管怎麼發展,醫療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總有人找你看病:)

樓主的問題,換個說法,想做品牌,醫生必須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耐心。

醫生品牌的建立,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內向的,靠的是口碑,口口相傳,某種程度上是封閉的傳播體系。另一個是外向的,積極藉助互聯網工具和平台,靠科普,病例在惠及大眾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最後

出名要趁早

做事要專業


老題目,今天翻新出來分享下我的觀點,還沒寫完,先把寫完的發出來,激勵自己寫完這個命題。

----------------------------

關於醫生個人品牌(這次只討論2C的品牌)我打算從這幾個方面跟大家交流:

1. 醫生是否需要個人品牌

1.1 分行業:醫美、口腔、中醫等;

1.2 趨勢;

2. 強大的個人品牌為醫生帶來的價值

2.1 名氣2C、自帶流量,粉絲變現;

2.2 實現個人價值:出書、開診所、醫生集團等案例;

3. 如何打造個人品牌

3.1 基礎: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百度貼吧、百度知道,搜搜問答,新浪愛問。

3.2 渠道:微博(愛問醫聯)、微信(疼愛醫生)、綜合互聯網平台(微醫、就醫160、春雨、平安好醫生、杏仁醫生)、垂直互聯網平台(媽咪知道、愛優牙、更美-名醫IP)

3.3 內容:百度競價後時代,優質內容是核心

3.4 內容生產方式:自建內容運營團隊、與內容團隊合作;

3.5 推廣:不同平台的推廣方式,如官方的粉絲通、廣點通、百度競價、微任務;民間的轉發廣告、互推;

3.6 ROI:各平台的投入產出比;

4. 案例

-------------------------------------------

正文部分

1. 醫生是否需要個人品牌?

從患者角度來看,我生病了是選醫院還是選醫生,對於日常頭疼腦熱來說,患者首先考慮的仍然是醫院,因為患者平常並不關注此次生病領域的醫生,在一個靠譜的醫院遇到靠譜的醫生是大概率事件,為什麼不選擇醫院呢?

對於非急診類疾病的患者而言,如口腔和醫美,患者不急於就診,更關注該領域有哪些厲害的醫院和醫生,並關注他們產生的科普內容、案例,從而產生信任和互動,進而有可能產生就診行為。

醫美類患者對安全性要求極高,醫美用戶會搜索全網信息,查看醫療機構和醫生的資質、醫生PGC內容和患者UGC內容(比如更美和新氧都在做UGC產品----美麗日記、直播等),UGC內容比院方和醫生產生的內容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到該醫生大量成功案例和患者反饋後,發生諮詢和就診行為。

多點執業政策落地、醫生集團、民營醫院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的背景下,醫生個人品牌正在快速崛起。目前,從患者就醫角度來看,公立醫院品牌強於醫生個人品牌,但是我們看一組數據:

2009年「新醫改」之後,全國醫療機構數量持續增多,其中公立醫院呈現微弱下降趨勢,民營醫療機構數量翻番,年均符合增長率超過19%。民營醫療機構數量在2013年突破1萬,在2015年超過公立醫院,截止2016年4月底,公立醫院12982個,民營醫院15090個。

從診療人數和出院人數上看,民營醫療機構較公立醫療還有較大差距。公立醫院診療人次為27.1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88.0%;民營醫院診療人次為3.7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12.0%。

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民營醫院的診療人次和出院人數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預計10年內,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在總診療人次佔比達到30%,在此過程中,民營醫院對醫療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擁有強個人品牌2B 2C的醫生會快速發展,醫生個人的品牌的價值會變得尤為重要。

後面內容下次更新。。。。


個人感覺和醫師的自由執業有關,還在見習的醫學渣也來湊熱鬧,題主所說的醫生個人品牌我感覺在國內的行情影響下還是傾斜於那些地區三甲的大牛們!
個人感覺問題的癥結很多源於中國醫師有執業醫師證卻沒辦法自由執業。不能自由執業也就限制了醫師這種技術流的職業資源像大的醫院傾斜。


這幾周都往醫院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加強,作為患者對這個的需求必然會越來越大,不說會佔多大,但多少會服從二八定律,會有百分之二十的中端患者會在時間成本,個人醫生價值認知方面有所側重。這行不了解,高端患者都會找私人診所吧?2.醫院到目前為止信息化建設,透明化還很有很大空間,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衝擊,醫生個人品牌必將是很好的一個切入點,大勢所趨,需求也擺在那。


我覺得醫生這個職業還是一種團隊工作。個人表現出的作用還是太小。一個醫生本身對於很多疾病是沒有辦法的,至少需要一個團隊,優秀的護士,技師,麻醉師,病理分析等等。只有這樣的團體才能對外提供服務,才有品牌。當然,中醫除外。


外科醫生、口腔醫生 醫生個人品牌更重要


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醫生個人品牌營銷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感的新興話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要看清楚一點:究竟是醫生本人進行自身的品牌營銷還是醫院為了提升知名度吸引病人對本院部分醫生進行的品牌營銷?實際情況是2種現象都存在,那麼為了自身的發展進行的品牌塑造的醫生大多是體制外的自由職業醫師,像比較出名的張強醫生等。而第二種情況則大多是體制內的院方所為,雖然提高知名度、更大程度上吸引潛在資源是他們的共同目的,但是醫生在其中否具有主動權則是有差異的。可以說,進行醫生個人品牌營銷無論對院方還是對醫生來說都是好事~但是營銷過程必須不誇大、保證真實


薏米網簽約醫生 張亞停(廣州和睦家醫院):移動醫療的世界裡,打造個人品牌更顯重要,如何實現?可以寫文章,讓全國各地的患者認識你。順便告訴大家一個小秘訣:寫文章很簡單,只需要參考國外文獻,然後結合自己的門診實際經驗即可。

移動醫療平台,要幫助醫生做推廣,打造醫生的個人品牌,會更受醫生群體歡迎。移動醫療還需要解決線上諮詢收費不方便的問題,開通線下的診室,打通O2O,讓患者線上諮詢,按需實現線下就醫,這時候,收費就方便很多。

移動互聯網時代,便捷回復也是一個剛性需求,可以效仿微信的聊天設計,簡單、便捷、及時。


薏米網簽約醫生 盧震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移動醫療更需要做到線上線下零距離銜接,利用執業醫院的專業力量做到精確診斷,制定更好的診斷方案。通過線上把患者引流到線下診所,這或許是移動醫療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薏米網簽約醫生 林凌飛(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衛生所):三甲醫院的醫生有永遠看不完的病人,連上廁所都沒有時間,這是體制問題,不是簡單的移動互聯網可以解決的。如何打造更好的公益性醫療模式,創造更和諧的醫患關係,這是我個人比較關注的一個方向。


薏米網簽約醫生 鍾志朗(廣東善得醫療健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對於醫院來說,移動醫療平台如何調動醫院的積極性更為重要。試想一下,如果醫生都加入了薏米網,病人都通過薏米網看病、複診等,那誰還去醫院看病呢?這就是醫院最擔心的問題,需要找到一個更合適的方式讓醫院不會為別人做「嫁衣」,才能調動醫院參與的積極性。


還有一個公認的問題,就是目前醫生的價值大多無法體現,如果薏米網可以考慮到線上線下相結合,這樣也許可以更好的轉化醫生價值。作為民營醫院的管理者,我們致力搭建線下實體醫院平台,希望藉助薏米網平台吸引更多的專家教授來到醫院平台執業。


我們家在一個人口只有十幾萬的少數民族地區,父親在市裡一家二甲醫院的普通外科工作,進入這個行業已經有20多年時間了,現在職稱是副主任醫師。
在小地方,醫生的個人品牌簡直不能更重要了,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漢族看病還是希望要漢族醫生主刀的(別問我為什麼),順便說一句,也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病人,所以我爸爸查房都是要帶個護士做翻譯的= =。
父親03年之前在臨近的一所工業化的小鎮(百分之九十的漢族)醫院工作,由於工作認真踏實,對人溫和,跟對了一個醫院內外的評價都非常高的師傅,以及我姥姥姥爺所具有的良好聲譽,算是建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口碑(我真的沒有自誇 = =)。
我在姥姥姥爺家生活了十二年,在我父親的工作調往市醫院後,兩年間見到了很多人奔向姥姥姥爺家,只為要個我父親的電話號碼或者是問我父親什麼時候回去。
小地方,醫生的醫術醫德就是一傳十十傳百的,做得好就會有人認可。由於醫生這個行業,更多的是靠醫術、靠醫院吃飯,尤其是在事業單位,不是說多少人奔著你而來你就能比別人賺更多的錢,這也決定了醫生這個行業總體而言就是低調的。
在小地方,醫生從來都不是主角(誰沒事想圍著醫生打轉),你不會聽到有關醫院的太多傳聞(除了醫院自己內部有很多八卦= =)。但是,在小地方,的確是病人看病會找口碑好的醫生,一旦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得到一群人的認可,慢慢就能得到更多的認可。
我爸爸從來都沒有做過個人品牌的營銷= =
醫生的工作絕不僅是在醫院中,親戚朋友有個什麼事,還得登門查看,口碑真的不僅僅是你在工作中做好本職工作而樹立的,經常是路上碰見各種不認識的人跟我爸問好= = 。
有的時候因為口碑太好了所以會有各種麻煩= =比如說我媽媽的一個不太熟的朋友就打電話問醫囑什麼的,親戚家小孩小小的包皮手術都要我爸爸做= = 這就是題外話了

在我看來,當前最好的個人品牌的塑造就是擁有精湛的醫術還有良好的醫德。
在小地方,在醫院的級別、設備等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醫生的選擇就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


體質問題嚴重影響醫生的光輝形象啊,想要提升收入來供房養車,必然要靠開藥!先心病術前要用磷酸肌酸鈉就不說了,還要用什麼丹參,脂溶性維生素什麼的,一天好幾千的藥費,還TM不在醫保範圍內;現在隨便手機上網一查不就知道這些葯是幹嘛的、該不該輸了?醫患矛盾怎麼來的,大醫院能住進來就不錯啦,病人敢跟你們叫板么?別人看你是個什麼品牌形象呢?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豆瓣紅人?

TAG:醫生 | 個人品牌 | 品牌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