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很多方言的對話中經常夾雜普通話,而在粵語對話中卻很少這種現象?
為什麼我聽別人說閩南話的時候總是愛摻雜一些普通話,例如一些成語,人名,特殊名詞,可是粵語貌似這些詞都能用粵語表達,二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之所以有人會在說閩南語的時候摻雜一些普通話,是因為
他們不懂這些普通話(一些成語、人名、特殊名詞等)
第一種情況,因為閩南語有複雜的文白異讀,也因為閩南地區的教學語言現在一般為普通話(也就是說,學校里老師並不會教每個漢字的閩南語發音),所以超出日常閩南語對話習慣表達所涉及的漢字的發音,很少年輕閩南人能掌握。
而閩南語白讀層次的豐富(一個字往往疊加有各個歷史時期遺留的讀音),以及構詞里文、白讀搭配規則的複雜(比如雙音節的詞就有文+文、文+白、白+文、白+白四種情況),也讓類推(從普通話發音與閩南語發音的對應關係類推一個字的閩南語發音)變得困難。
第二種情況,跟說普通話夾英文(非裝逼的情況下)類似,在閩南語里找不到對應的合適的表達。
粵語因為發音和普通話的對應關係比較規律,也沒有複雜的白讀層次的困擾,加上粵語傳媒的發達,所以較少出現這種情況。此外,粵語地區對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香港人會用粵語發音讀現代漢語白話文而不感覺彆扭,甚至大部分粵語流行歌曲的歌詞都是用現代漢語白話文寫成的,而閩南語歌曲的歌詞基本上用的卻都是口語的表達。閩南人會用閩南語的文讀去讀古文,但比較難接受用閩南語讀現代漢語白話文,有能力可以拿起一張報紙全程用閩南語讀報道的人,他在遇到「我不知道」這樣的表達的時候,如果要讀得讓人覺得舒服,沒有不把「不知道」替換成閩南語里的習慣表達「我毋知影」的,而粵語地區的人,基本上就是逐字唸過去了。這種情況對年輕的閩南人的閩南語水平也會有重大的影響。文讀音的脫落在大陸閩語區很普遍,老一輩往往還用文讀音朗誦詩詞、古文乃至白話文,但年輕人往往就不擅長了,並且很多專用名詞懶得翻譯成閩語,記得廈門衛視閩南語節目里轉播馬拉松,主持人直接用普通話說一個黑人運動員的名字,這種感覺真的很奇怪……
這是方言漸變式消亡的一種表現。漸變式消亡有三個階段:1、借詞(產生文讀),2、借音(用普通話音進行語碼轉換,而且轉錯了,產生猩猩派),3、借音也沒法表達意義了,就直接開國語。方言學界一般不把1算作漸變式消亡,都從2開始算。這些表現的實質是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在不斷退化,最終由雙語者變為單語者。
廣東人的粵語中也會夾雜普通話的,和1樓的原因一樣。因為我們上微薄等,也會接觸很多北方(廣東以北都是北)的詞,例如坑爹,變成粵語會很怪,就直接用普通話講。還有很多本身講普通話的藝人,他們的名字粵語讀起身很怪,或沒有識別感,就直接用普通話
因為粵語使用者和其他漢語方言的使用者,在觀念上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
我刷完了所有方言板塊的問題和答案/評論。當時的印象是,台灣的閩南語教育挺好的,有規範的台羅教程網站,有規範的台灣閩南語詞典,還有教材,台灣的大學發行的在線漢語字典詞典更是豐富,台灣人的閩南語水平應該也非常不錯。
上周,那那在答案里提到「台北小巨蛋」地鐵站的台語命名問題。台灣綠營執政者為何不把大陸北方話為基礎的「國語」廢除以割裂和大陸的語言認同? - 那森Nason 的回答
我很吃驚,「小巨蛋」不是應該很簡單的問題嗎,如果「小巨蛋」這個名詞拿去廣州街頭問粵語使用者,那答案基本只有一個,讀「siu2 geoi6 daan6&>2」。當然,我明白,是閩南語,不是粵語。隨後那那放了兩個youtube視頻上來,看了更是直搖頭,這小巨蛋連台灣的中老年人也覺得很難。
【視頻】 【2015.02.01】小巨蛋台語客語發音 專家來正音 -udn tv視頻[東森新聞HD]小巨蛋台語怎麼唸 捷運局傷腦筋視頻(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國語台語客語統一讀tai bei xiao ju dan,相當於連讀三次)
順藤摸瓜,我又在youtube上看了十來個視頻,已經傳到土豆了。看下面視頻的時候,請留意字幕上出現「直譯」這個詞。
【視頻一】簡介:福建泉州地區,不同年齡層人群的閩南語「文白異讀」掌握程度。讓人驚訝的是,用閩南語念「床前明月光」是件很高難度的事情。
你真的會說閩南語3視頻【視頻二】簡介:台灣大學生對十個數字的閩南語讀法掌握程度。
12345台語數字怎麼唸考倒一堆人視頻【視頻三、四】簡介:現代常見詞的閩南語說法。年輕一代幾乎都不能用台語說出來,學校的教授認為「河馬」「犀牛」不是本土動物,用台語表達很為難。
【街頭訪問】你知道這十個常見辭彙的台語怎麼說嗎?視頻-草莓台語怎麼唸 實測考倒一堆人視頻【視頻五】簡介:泉州不同年齡層人群對閩南語本土辭彙的掌握能力。
你真的會講閩南話1視頻【視頻六】簡介:講台上的閩南語老師,嘲諷台下觀眾直接用閩南語字音照字讀「長頸鹿」和「企鵝」。
斑馬跟長頸鹿,台語怎麼唸視頻
--------------------
仔細看完上面的視頻,你應該會發現,視頻製作者或者是【視頻六】的「老師」,很厭惡,很排斥,很不屑用閩南語字音,照著所謂的國語辭彙來讀。
彷彿有一種執念,國語和閩南語之間,「必然」可以對譯,國語和閩南語之間,一定只有翻譯的關係,而沒有借詞的關係。
看到一個事物,首先去想閩南語應該怎樣說,其次想應該怎樣翻譯成閩南語,最後由於新事物太多了,無法從腦中搜索到可以直接用的閩南語辭彙,卡住,索性改成普通話來說。這種情況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於是閩南語的適用範圍越來越窄。
如果說視頻一和視頻二是因為「文白異讀」的羈gei1 絆bun3&>6,那視頻三、四就是「文白異讀」的客觀因素再加上主觀不願意用字音把國語辭彙「硬翻」成閩南語辭彙所造成的不會。其實,不想硬翻,不想硬讀,並沒有什麼問題,就像日本人,以前老老實實地把外來語意譯成「漢字新辭彙」,再融入日語,把「長頸鹿」還原成「麒麟鹿」再用閩南語說出來,這本身確實很有特色。但是,新概念新名詞在新時代,必然是如洪水泛濫般襲來,各地方言的翻譯進度,翻譯準確度能否得上腳步,應該打個問號。讓人感到討厭的片假名日語外來詞,表明了日本人已經接受音譯的事實。如果還不抱漢語新辭彙的大腿,那閩南語或者大部分漢語方言,要如何用自己的方言表達諸如「摩拜單車」,「對沖基金」,「乙肝疫苗」,「阿伏伽德羅常數」等等的新名詞呢?還是說看到這些新辭彙就直接跳用普通話說,然後又跳回方言?
上述的問題,不單單是南方方言所面臨的,也是北方方言或者說是絕大多數方言所面臨的。為什麼有的辭彙在閩南語里讀不出而需要用普通話代替? - 孫嬌的回答
如果你的觀念認為某個新辭彙,在自己的方言裡面「沒有」,那這個觀念會讓你一看到新辭彙就改用普通話,越改用普通話越覺得自己的方言沒前途,越覺得方言沒前途越不在乎其消失,因為,你以為,它「真的不適合這個時代」了,殘念。
然而,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下面這些辭彙,本來也不是漢語辭彙,只是在漢語里用多了,年輕點的中國人都分不清它們居然來自日本。
「現代漢語 80% 辭彙來自日語」的說法是否屬實? - 可樂的回答
--------------------
香港粵語夾雜英語單詞發音,對於香港人而言太正常不過,對於廣州人及廣東粵語母語者而言(其實是我)這簡直是奇葩paa1。這裡只說廣州粵語,廣州粵語的語流中,毫不誇張地說,能100%採用廣州音完成不同場合的對話,中途不需要夾雜其他語言的發音。
可能你會說廣州粵語的辭彙已經很官話化,幾乎就是直讀普通話辭彙,或者說,這是粵語的普化,但是,不管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在我看來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聰明做法。
被通語同化有很多方面,顯然大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語音被同化,音系被普化了怎麼吹(說笑)。
現代漢語方言在N久以前都被通語洗刷過,你現在所捍衛的方言音系,也許正是你的祖先所抵制未果後遺留的產物。尤其是粵語這種,中古文讀已經把白讀洗得相對徹底,才有今天不用多考慮「文白異讀」就能讀漢字的好處。但是,祖先的事情歸祖先,現代人的事情歸現代人,部分現代人不願意當下的音系消失,那就應該好好維持自己方言音系的獨立性,在語流中不斷穿插普通話,夾得千瘡百孔,應該去看看是哪種死法。方言以後會走向滅絕嗎?現在的方言會走向滅絕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現在的廣州人,已經達到了看到漢字就用粵語讀的地步,什麼新辭彙基本就是直讀直讀直讀,在他們眼裡,根本沒有普通話辭彙或者粵語辭彙的嚴格界限,類似「人氣」,「援交」這些辭彙,出處是日本都關係不大,反正看著都是漢字,用粵語讀出來覺得挺順的,然後大家都聽得懂(因為其他人也是這樣操作),直讀什麼的最好了。那酸爽,就像question,法語讀[kεstj??],英語讀[?kw?st??n],又如condition,法語讀[k??disj??],英語讀[k?n?d???n],熟悉英語詞源的朋友,很容易知道是誰借了誰的詞。
【舉例】不同地區的同學聽到自己的方言在討論嚴肅的問題的時候會有搞笑的感覺嗎? - 荷達的回答 - 知乎
如果與廣州人使用粵語交流的過程中,對方突然出現跳用普通話,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 某些辭彙用粵語讀起來,不如原音讀得順口,例如「忽fat1 悠jau4&>1」,「幺jiu1 蛾ngo4 子zi2」,這些通常是北方方言進入普通話後被粵人了解的辭彙。
- 某些辭彙用粵語讀出來,覺得對方不一定能立刻明白,例如「優jau1 酷huk6」等比較拗口的名詞。
- 這個人的粵語水平較差,某些字不會讀,例如「虐待」的「虐joek6」字不會讀,改用普通話。
- 說話期間引用幾句或一大段外部內容,懶得改用粵語直讀,例如主持節目時引用微博或網友評論。
除此以外,廣州粵語使用者很少會在說粵語的過程中夾普通話發音。
一門方言,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音系,其次是語法,再次是辭彙,辭彙又分本土詞和外來詞,那些粵音直讀漢字辭彙,可以算是粵語的外來詞,規範好粵語的本土詞適用環境和場合,避免外來詞連本土詞都替代了,又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大量新辭彙,何樂而不為。為什麼在很多方言的對話中經常夾雜普通話,而在粵語對話中卻很少這種現象? - 蘓北電鑽殺人狂的回答 如果被通語同化是不可避免的,那同化辭彙部分,痛感顯然是比較低的。
現在的問題是廣州粵語里,直讀得太爽了,有一些本土詞被通語辭彙替代,如能加以引導,那會走向正途。當前粵語語法的獨立性還算可以,雖然香港人也好,廣州人也罷,或者是廣東粵語使用者,正式場合的書面語是採用官話白話文,但他們的口語粵語語法水平,並沒有下降得那麼明顯(不考慮新生代完全不會粵語的)。只要辭彙量夠大,能完全適應當今社會的溝通需要,還是很有生命力的,前提是不要被強力打壓。
寫這個答案,並非拉仇恨,不是故意詆毀閩南語,也並非炫耀自己的方言,而是提醒大家,如果還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方言有多存古,有多接近古漢語,那些已經是面向過去的事情了。你需要考慮需要解決的是方言字音的規範問題,因為字音牽動詞音,辭彙量是語言活力的源泉,要考慮的事情還多著了,不要去跟其他方言一較高下,不要挖苦攻擊普通話,不要沉湎在虛無縹緲的「古漢語情結」,多想像,如何提高方言的高級應用層面,適應當代生活。
方言保育要面向未來,如果無法突破辭彙量的難關,無法緊貼時代脈搏,那也許只能用於閑話家常了。
新入手兩本書,感謝一位朋友送了其中一本。
客家語一般不會,除非要引述某些普通話的辭彙但在客家語裡面完全沒有那個意思的詞,比如說坑爹。總體來說99%還是說純客家語的。反而台灣的客家人受到太過嚴重的推普,就會有這種現象。大陸客家人基本不會。
主要看一個人的使用頻率啦,用得熟練就可以不用普通話,比如我,無論是「亞歷山大」、「衣索比亞」、「安娜卡列寧娜」這些譯名,還是「抑揚頓挫」、「南轅北轍」這些成語,或者是古詩什麼的,都很自然用客家話的,因為家裡父母都是用客家話讀報紙念新聞,還有讀小孩子的課本的。使用頻率小的年輕人就會轉不過彎來啰。
能不能用方言讀出新型辭彙首先是識字量問題。珠三角一帶文化積澱較好,受過中高等教育(自清、民國而來)的人較多,識字量大,就舉本人父母一輩兄弟姐妹的一些名字為例:鈐、燊、棣、瑺、瑢、珩……(媽蛋,普通話都不會念,不信你試試),在經濟交通欠發達、文化積澱較差的地區,客觀上就很難了,廣東這邊遠離珠三角的一些地區就已經有明顯差距了,有的粵語區照樣存在混雜普通話的情況,其他像閩南語區也有類似,首先都是敗在識字量上。當然到了當代,主要問題就變成了是識字教育是基於普通話而不是方言。像我的名字,中小學的時候不會用普通話念的老師一抓一大把,反倒是粵語都會念,因為未推普前粵語區的識字教育完全是基於粵語的,現在的一代就很難了。改革開放後,珠三角一帶能收看香港電視台、收聽香港音樂,又是極其純正的粵語語言環境,珠三角地區80後一代人年少時從電視和音樂中學到的粵語音是很多的(夾雜少量英文不影響,一般夾雜的都是日常用語、短語,hello、yes
madam、take care之類),現在香港影視音樂均趨式微,新一代就更難了。講真,上世紀中葉之後的某運動,造成文化斷層,尤其是對於「知識」價值的批判,遺毒甚深。中國曆來所謂的有博大精深文化,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精英士族階層的家學涵養,現在流傳說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但事實是古代的書香門第,連女子自小都是要熟讀詩書習練文墨的,我父母那一輩的女性,字都寫得不錯,尤其是年長一點的,蠅頭小楷順手拈來。而普羅大眾文盲率其實一直很高,識字量(嚴格地說是識音)僅限於日常會話,自然談不上可以通讀新生辭彙。而某運動後,你們都懂的。
你為什麼說閩南語/吳語會夾普通話?
因為你不會說啊!!!遇到稍微陌生一點的詞就得用普通話發音代替是不是?沒辦法啊,全國都是普通話教學
誰會教你「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吳語/閩南語怎麼說啊?那粵語區是什麼情況?粵語教學?
呵呵也是普通話九年義務轟炸好么?but!電視台粵語播報,粵語新聞、港劇、粵語電台、地鐵粵語報站...人生第一節語文課是TVB粵語港劇+繁中字幕啊啊啊啊你們去銀行/電信/出入境各服務廳辦業務時會聽到什麼?
「請A07號到2號窗口~」
廣東是播兩遍的啊!!
一遍普通話
一遍粵語你們撥過10086嗎
「普通話請按 1,for English service press 2」
漫遊到廣東...
「普通話請按 1,廣東娃請on 2,for English service press 3」
納尼..
這樣的環境你學不好粵語?
這樣的環境還有什麼辭彙你是不會用粵語讀的?這樣的環境需要夾普通話?...
「要夾都係夾英文啦!」現在在粵語電台廣播里也經常聽到用普通話發音的詞了。給力,忽悠,坑爹之類新造詞,粵語發音很奇怪,不好理解,主持人就會用普通話發音,尤其是引用微博內容時。甚至整段用普通話發音。
不算回答。
其實類似的情況已經至少發生過一次了,特別是閩南地區。閩南的文讀層,就是這麼來的:讀書人要讀書面語,直接照搬通語發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系統的文讀層。
有人會說,文讀層是中古音吧,沒那麼突兀啊,你看,夾普通話多麼突兀,音系差別太大了!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它沿用了幾百上千年,你習慣了而已。閩南語的文白層,讀音差的也有幾百年。
日語,韓語,越南語,都有系統的漢字發音。你看人家漢越音,多系統多整齊。方言與之不同的,就在於它的各個層次,都是漢源的。
我想,當年讀書人採用通語發音讀書,甚至說到書面語辭彙因無法用方言表達而直接夾用通語時,那時的鄉鄰們,是否曾鄙視過他們呢?是否也曾向朝廷喊話:請不要推普滅方!我們的地方文化要滅亡了!
有人問,粵語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文白異讀?呵呵,只要你相信粵語不是發端於五代之後而是於秦漢之際就已漸成,那麼,只能說,粵語與閩南語相比,只不過被中古通語沖刷得更徹底,本土層已經被完全覆蓋取代了而已。用現在的話說:糟糕了呀,我們這裡的人全用嶺南普通話了啊,不用方言了呀,我們的地方文化不存了呀,朝廷推普滅方的目的達到了啊!怎麼辦呀!
北部吳語更慘了,文讀層竟然連中古音都沒趕上,是早期的東南官話或明清官話啊!怎麼辦啊!中古音好歹是漢語啊,能接受啊!浸染了胡語的北方話入侵了我們啊!這怎麼辦啊!
事實上,文化這玩意兒,一直被強姦著。秦漢時,我為百越我自豪,外來文化我反對!可是還是被強姦了。宋元時,我是南漢我自豪,北來胡風已非漢!可是又被強姦了。人民朝時,我是純漢我自豪,滿蒙韃子靠邊站!哦,哦,,啊!
即便,你處於世界最中央,你的文化不被強姦,也會主動吸收。更何況,你連中國的中央都不是。
這就是人類文化的魅力,要麼融合要麼吸收,要麼滅亡。你今天維護的,竟然有可能是你的先祖抵抗的。
事實如此。我錯了,身為貴省出生長大看tvb電視劇配音動畫以及香港電影長大的95後,說粵語夾雜各種普通話、閩南語、日語和英語等,這黏粽破壞了粵語音系的完整與自洽,按雙老的話說,這應該會產生一種「破壞當地語言生態的罪惡感」,窩老真應該罰抄韻圖-現代廣州話對應關係表100遍。
-一隻穗縣話大duò猩shēng猩shēng同時兼出了廣州城就聽不懂郊區白話的菊花耳者粵語也很多的好不好,30年前我來廣東的時候,廣東話基本上完全聽不懂,為什麼?因為用字用詞完全和普通話不同。
現在來廣東的人,往往1、2年就可以掌握廣東話,為什麼,因為現在的廣東話相當部分是用了普通話的用法了。
我經常說,以前廣東話經常強姦普通話,把「的士」「打的」這些廣東方言帶進普通話里,現在普通話也同樣帶了很多辭彙進廣東話。只不過是用廣東話的發音說出來而已。
一時想不到其他例子說一個「精緻」吧,其實以前的廣東人是不知道「精緻」這個詞的,一般都是用「滴色」「骨折」(音譯,字恕我不會寫),但是我們這些北方來的人用廣東話發音精緻用的多了,廣東人也就接受了。土生土長廈門人,因為專業,需要說一口標準普通話^ ^
最近在幫一個香港城大研究方言學的博士師姐做項目,是她課題(研究潮汕、海口和廈門方言)的廈門發音人,不敢說自己的閩南話有多標準,因為碰到好多詞語還是要打電話問爸媽,或者讓我爸去問單位里的閩南語播音員。
閩南語當中有一些詞語並不是如字面上那樣子讀,而是有另外的讀法。比如說陌生人(生分人),家裡(厝里),而且隨著時代發展,許多這些不是字面上讀法的詞用得少了,也就慢慢被忘掉了。現在的家長為了不讓小孩子帶上閩南語口音的普通話(f和h不分),所以在家不說閩南話也不教閩南話了。因此很多孩子不會說,只會聽。年輕一代學到的閩南話有限,所以開始所謂的「文讀」,就是按照詞的字面音讀出來,包括廈門本地的閩南語節目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長輩說這聽起來其實是很奇怪的!可是沒辦法,會閩南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碰到不懂的詞語只好用普通話讀出來,或者是從字面上讀出來。作為閩南語者,生於閩粵交界,基本上是個客粵閩交融的地方。會閩南語也會粵語,但在大學裡跟老鄉聊天,確實要用到很多普通話,以至於旁邊的粵語同學問我們怎麼家鄉話里摻雜那麼多普通話。
閩南語有對外交流的是清朝下南洋的時候了,引入很多辭彙,現如今弱勢,很多詞閩南語里基本就沒有,而且閩南語使用人群總體的水平也較低,看上去將來也不會有。
現在福建那邊,很多八零後父母教育的小孩子都覺得說普通話驕傲,實在不是什麼好現象。
客家話也是同樣的情況,文革後的中國人對這些文化上的東西想來也是一點沒關係,政府更別指望了。
粵語是有個香港在那裡挺著,還有很完善的字音對照,不像閩南語,很多音不知是本來就沒字還是沒人去考究,能講不能寫,在網路時代根本就沒法使用了。閩南人一枚。對於不會講普通話的閩南人(基本上是現在的中老年人),他們的對話就是純閩南語。之所以會出現閩南語對話中夾雜著普通話,是因為不懂得那些詞用閩南語怎麼說。其實現在的閩南年輕人,閩南語水平也就是日常交流了吧。經常跟中年大叔們聊天,他們講的好多閩南語辭彙我就不懂,算是方言在傳承時慢慢流失了吧。
四川話,重慶話絕對不會,除非刻意為之像什麼去年買了個表,逗比,坑爹貨blabla
如果我奶奶說閩南語的時候夾雜普通話就見鬼了。。。她一輩子沒說過一個普通話詞語。夾雜普通話不過是受推普影響方言能力弱的提現。眾所周知粵方言區是中國推普力度最弱的區域,除此之外其他地區人民方言能力減弱並以之為榮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粵語文化長時間處於強勢地位,特別是過去香港的經濟文化強勢,讓很多高級辭彙都有對應的粵語發音。比如法律,科學,經濟領域。
而閩南文化相對弱勢, 雖然台灣過去的經濟文化也曾經強勢,但是那也是在外省人佔主導的時期,再加上蔣家過去對閩南方言的壓制,閩南話只停留在街頭巷尾,三姑六婆聊天的使用範圍。
這其實跟語言當局的不規範有關。漢字本身就分書面語和口語,書面語用文讀,口語用白讀,再合適不過。但: 1、語言當局似乎並沒有對書面辭彙進行規範,導致很多報章雜誌和網站在寫作的時候直接用口語(尤其是北京土話)寫出來,自然會使得其他方言的人讀起來很怪。2、有一些詞,明明是可以用方言念出來的共同書面詞,但由於缺乏對方言的正確學習,讀不出來。關於借詞,並非是不可調和的。我覺得有幾位的觀點有點偏激了,任何一種語言或方言,隨著時代的變遷自然是必須相互借鑒和創造新詞的,因為古代的辭彙本身就不夠用。對於借詞和創造新詞,應該秉持開放的態度,然後再由語言當局對書面語言進行確立,並承認其在各方言中的準確讀音。不僅僅是方言向普通話借詞,普通話也在向方言借詞,比如,粵話中的「企穩」這個詞,在當今書面語中很常用,語言當局可以規範為通用的書面辭彙並釋義,這樣用普通話,方言官話、吳語、閩南語借用的時候讀出來就不會奇怪了。再比如,「微信」、「微博」是在普通話語境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當大家都約定俗成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時候,用南方官話、吳語、粵語、閩南語的白讀文讀發音去念也都不會覺得奇怪。又如,四川官話口語中表示「摔下來、跌倒」的意思會說「躂」,但四川人寫作和念正式文章的時候一律作書面語「跌」或「摔」,只在口語或非正式寫作時用」躂」,書面語和口語分得很清楚,這幾個字在方言中的準確讀法也都很清楚,自然就不會夾雜著普通話了。學習方言,不僅僅是向生活學習,還要向書面文字學。由於語言當局對方言的打壓,很多人失去了向書面文字學習的機會,導致無法用方言來朗讀文章詩詞。語言當局的不作為,使得太多不規範的用詞現象充斥在書面語中,尤其是北京話和東北話裡面的方言詞,在正規書面用語就不應該出現!如果是特別重要,並且能豐富整個漢語詞庫,使得語境更準確的辭彙(音譯、外來語、少數民族辭彙借用、漢語不同方言借用),可以加以收錄規範,並按各方言的規範教導其發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有很多大陸地區的國民對於台灣國民稱呼台灣的閩南方言叫做「台語」非常反感?
※現在為粵語等中國東南部方言區重新發明一種文字是可能的嗎?
※如何看待官話與吳語之間的矛盾?如今影視的東北化,吳語在保護自己的時候是否應該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
※如何學習閩南語?
※50年後中國的方言狀況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