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成為一名律所 Partner 是非常難的事嗎?

是熬資歷就可以當呢,還是可能一輩子也混不出頭?比如美國德傑律所華盛頓分所(有這種說法么)的partner?

一般的partner和可以律所冠名的那種有什麼區別呢?就比如the good wife裡面律所的名字就是幾個合伙人的名字,但是顯然這種和每個地區律所的partner也不一樣?


把自己看《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下稱TGW)時寫的一個背景帖子拿來,改寫下,供大夥參考:

一、美國律師事務所結構簡介

作為背景,首先談下律所常用的有限責任合夥形式。有限責任合夥(Limited Liabilty Partnership,下稱LLP)是美國律所(也包括其他英美法域的律師事務所)通常採用的責任形式。LLP結構簡言之是由一個或一些承擔無限責任的管理合伙人,連同一群承擔有限責任的合伙人為核心組成的合夥。再外圍,律所可以僱傭人員。這些人員通常包括普通律師associates,輔助人員(如paralegal,legal consultant, legal secretary, 一般秘書,資料管理員等等),此外,訴訟所里還通常有調查員(比如TGW里的神探Kalinda)。Associate以上,合伙人以下,有些所可能有一種設置叫Counsel或者of Counsel,通常是授薪性質的。(註:一些教授、法官、檢察官、執法機構官員乃至前合伙人退休後可能也加入某些律所,持有或保有Of Counsel的職位)。

核心層管理層一般要出資,有出資即形成股權equity,亦即Equity Partner,對應可以分得利潤(但是Equity Partner不一定就是承擔責任的管理合伙人)。TGW里,Alicia為了做Equity Partner,條件就是交60萬刀作capital contribution呢。Equity Partner通常一定是Senior Parnter (高級合伙人/高伙),對應是Junior Parnter (初級合伙人)。

外圍合伙人(如The Suits開劇時Louis當的Jr Partner)一般不用出錢,但是分的錢相應就少。也有可能是只拿工資的授薪合伙人(Salary Partner)。另外,全球性的所可能在各地不同分所有Local Partner的設置,具體權益從各所政策。

合伙人大致可以認為是老闆;下面有一幫Associates(縮寫/自嘲Ass)。律師在通過律師考試(「過Bar」)取得職業資格後算是一年級,然後一年年往上做,每年會有Up
or Leave (比如TGW第一季末Cary的黯然出局)。由初級律師熬成高級律師(一般五年級朝上可算高級Ass)。如果有希望升合伙人,估計到6-8年的時侯Career
Path就比較清楚了,否則就得另覓他法。比如以升或加速當合伙人為條件,在跳槽時和新老闆們談條件。TGW里,Cary和Diana談回歸L/G的條件就是要在Partner Track上。
大所一般9-10年級,小所6-8年可升P。除非有特殊貢獻,比如Boston
Legal里有一集講了個牛人6年級就升P。另外,TGW里Alicia和Cary四年級能夠做合伙人,應當是奇蹟般的例外,可能是要考慮編劇的需要吧。

二、冠名合伙人(Name/Naming Partner)

冠名合伙人是一種榮譽。前一百名中的美國所里(所謂NLJ 100)成軍五十年歷史以上的很多。一般就是由最初Funding parnters的名字並列,組成所的名字(也有經過兼并收購後改名的)。美國所通常不因為律師過世或退休而一定更名。

美所名字里有三四個姓氏連綴成名的很多,(比如最牛的Wachtell, Lipton, Rosen Katz 還有 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Flom LLP)。另外再比如Boston Legal 里的Crane Poole Schmidt,每一位都是合伙人的名字。這兩年有的所為了便於記憶,也有改成短名字的(比如知乎老友裘伯純律師目前所在的Cooley LLP,以及題主講到的德傑Dechert LLP)。

順帶提一句,TGW第二季里,為了做強Lockhart/Gardner,L/G並了Bond Associates,形成Lockhart/Gardner Bond,而第四/五季里Alicia和Cary醞釀個所也要叫成Florrick, Agos Associates,由此可見Name Partner的地位。

三、簡短結論-如何當上合伙人

回到題主的問題,具體在一家美國所里如何當上合伙人,每所文化、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因此題主的問題,其實並無直截了當的答案。一般所看中案源開掘能力(這通常是最主要的),一些巨牛所(即通常所稱的Biglaws),客戶關係培育及維持多年,不愁案源,因此在考慮提升合伙人的因素就更多元些(比如考察專業技能,Pro-bono的貢獻、社會工作乃至性別族群的平衡等等),但總體而言,成為一名美國所的合伙人不是一件易事。

以上粗略介紹適用於大部分美國及英國體制比較完善採用LLP結構的所。不適用於美國一般小所(比如Harry"s Law里的那種單獨個人開業的小所),也應該不適用於我國的一般律所。


1,殘酷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律師是不能在大所make partner的。美國的律所(僅限大的公司制律所,即「big-law」,如題主所說的Dechert)最中心的文化就是"up or out"。通俗的說就是升不上去就滾蛋。這裡的up最主要的一步就是升合伙人。當年我讀法學院時有過統計,全美國top 250的律所,以當時的晉陞比例,大約只有1/5的律師可以最終成為合伙人。08年之後只會更難。蔣同學說的前10的所1/12有可能,考慮到Wachtell比較特別,其他9家應該比例更低。當然,不能make-partner包括各種原因,很多人在律所賺夠了法學院學費和經驗後,自己選擇跳到公司,司法機構,後改行。

2, 冠名的基本都是founding partner,即創始合伙人。很少的例子是把做出突出貢獻的非創始合伙人的名字也加上去,一般是最後一個或幾個名字。你可以理解為古代皇帝的廟號。。。

當然很多大律所經過多次合併,每次都要把幾個不同所的名字加在一起,導致越來越長。。。

夏律師的回答很準確。蔣同學說的junior/senior部分不太全面,有空我們可以交流。


以下屬於拋磚求指點,請勿點贊,謝謝。

個人粗淺的理解

合伙人制公司基本上的規則都是:能帶來生意的就(有資格)成為合伙人。從這個一意義上來說,合伙人並不是單純熬年頭就可以熬到的。

熬年頭讓一個律師(會計師、顧問、醫生等同理)能積累名望和人脈,這些是帶來生意的基礎:你聲名大噪、認識得客戶多,就容易有客戶因為你而找上門來和該事務所(公司)合作。但從業年頭也並不一定能獲得這些東西——實際上,大多數「熬年頭」的律師能做到的只是是所謂non-equity partnership的低級合伙人(不拿分紅,無投票權,只是工資高而已)。

相反,如果有些並沒有在公司熬過年頭但能帶來相當數量業務的人也可以直接當上合伙人。對律師事務所來說,這樣的例子有前法官等等。


正好一個月前讀過一篇文章:

Cornell University Web Login

這個是內網地址,所以大家可能打不開。

裡面談到了金融危機對美國律所的影響,根據本文回答題主的問題:

1. 不是熬資歷就可以的,文中特別舉例了為華爾街服務的top所的模式,從前五或前十(原文翻譯,不要噴我,不是學校歧視,我也不是前十的)的law school招人,然後最後一般來說十二分之一能成為這些top所的合伙人,其他人會選擇轉行當法務,檢察官或者去小一點的所當合伙人,用我一個JD朋友的話說,I don"t want to be in the big law for life, I"m just their bitch。

2. 「美國德傑律所華盛頓分所」不知道有沒有這種說法,英語一般是Washington office,不知道是翻譯成華盛頓分所好還是翻譯成華盛頓辦公室好。如果題主的意思是是不是在大所的總部熬到一定資歷就能到其他辦公室當合伙人,答案是看所,美國很多所各個辦公室雖然有大小之分,但之間並不是領導關係,比較鬆散,所以沒法派過去當合伙人(強龍不壓地頭蛇),有些有領導關係的所有可能可以這麼做。

3. 一般的partner又分junior partner和senior partner,一般junior partner不參與分紅,給他們partner的名號類似於中國公司喜歡亂給經理的頭銜是一個道理,senior partner就可以分紅了。冠名合伙人就是最牛的了,一般來說他們很有可能是managing partner,當然也不一定,有可能都不干事兒了,掛他的名號好招攬顧客, rainmaker。

4. 最後一個問題沒讀懂,the good wife我有半年多沒看了,我不記得他們有別的辦公室啊。

------------------------------------------------------------------------------------------------------------------------------------------

因為急著出門,沒時間再查資料了,如有紕漏,忘不吝指正。


解密美國跨國律所合伙人的晉陞之路

陳維國律師、聶焰律師、高煥勇律師目前是跨國律師事務所美國盛智(Sheppard

Mullin)的資深律師,陳律師和聶律師在矽谷分所,高律師在上海分所,再加上另外三位有中國背景的年輕代理人的配合,組成了在知識產權方面矽谷最有名的中國律師合作團隊。我們今天邀請陳律師和聶律師來到我們的節目。陳維國律師是清華大學第一批法律系學生,也是最早來美國讀法律的一批法律人。聶焰律師還曾代表美國商務部向中國國務院的訪問團進行演講。

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吧。

第一部分:少年恃險若平地,獨倚長劍凌清秋(法學之旅)

1、聶律師是9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而且是工科出身,那個時候對本科畢業之後的設想是怎樣的?接下來又是為何轉型法律的呢?

當時我讀生物,其實對於生命科學還是充滿憧憬,當時的計劃也是讀完本科出國留學,在比較好的科研環境中,取得科研成就。當時考了托福、GRE,然後來到美國一所大學進行深入的研究。我自己性子有點急,對於生物這樣需要慢慢做實驗才有成果的科學,我覺得效率太低。所以我當時就同時修了一些軟體方面的課程,拿了一個軟體的學位,畢業之後做了一些生物數據分析。在我的生物學博士和軟體的碩士畢業之後,進入強生公司做了一些藥物數據分析。對於華人來講,數學都比較好,所以工作都不是很辛苦。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可以做一些什麼,可以適合於自己的背景,但是又能讓自己有點提升的事情。第一點,當時對社會有些抱負,所以想做些跟社會有關係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在實驗室里。第二點,我總覺得身邊的華人優秀的太多,和華人競爭,總覺得事倍功半。那麼我怎麼才能花同樣的精力做得更好呢?我簡單的想法就是跟美國人競爭,那個時候美國的華人律師數量還不是很多,陳律師是一位,但是畢竟不多。我就想如果我做律師,跟美國人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我更努力的話,就更容易成功。所以這是當時簡單的想法。

我跟那個時候在強生公司的老闆說了一下,他同意了,並且公司給我支付了法學院的學費。法學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很不一樣,所以雖然我在法學院學習不是很努力,還是在思維方式上獲得了好的訓練和改變。

(那麼那段時間就是白天在強生工作,晚上讀法學院么?)

是的,所以我是讀了4年的法學院。在讀完之後,強生公司沒有要我返還學費,也沒有要求我必須留下來(強生是家很為職員考慮的偉大的公司)。我畢業以後就到了律師事務所上班。

2、特別想問一下陳維國律師,您是1993年進入清華大學的,1999年才本科畢業,一開始讀的是材料學,後來轉到法學了,但是我們知道清華法學院是1995年才復建的,您1996年就轉到法學專業了,算是清華法學院第一批學生,當時怎麼有這個前瞻性的想法呢?

我先聲明一下我1993年入學,1999年畢業,中間並沒有留級,我是花了6年的時間,拿了兩個學位。那個時候在清華讀書非常有趣,尤其是讀到大五、大六的時候,被人問我們幾年級,我們說大五或者大六,別人都不能理解,從來沒聽說過讀大五大六的。

情況是這樣的,在我讀材料專業大三結束的時候,清華要復建法學院,清華之前一直是有法學院,到了1952年國家組織大學院系調整,清華的法學院被併到了其他高校。在1952以前清華一直是有很好的法學院,出了很多國際大法官。清華復建法學院的時候,要在校內招一批學生,在每個系招兩個人。我本來是一個非常內向、不愛說話的人,但我覺得要改變自己、挑戰自己,當我看到法學院招學生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我將來做一名律師的話,這會迫使我自己將來多說話,這是一個挑戰自己的事情,我就決定試一試,最後通過了校內的考試、面試,進入了法學院。

3、陳律師從清華法學院畢業後自後就到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讀法學碩士了,那個時候讀法學的學生應該說是鳳毛麟角,您又做了一個非常前瞻性的決策,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清華一直都有出國的傳統,讀完本科之後大家都會考慮要不要出國。美國是知識產權法最發達的國家,我也是對知識產權法比較感興趣。而且當時最真實的原因是,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太太,當時已經在美國讀書了,所以我畢業之後也想來美國跟她一起讀書。

第二部分: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中國合伙人)

1、三位律師是怎麼樣的契機認識,又是為何成為了很好的合作夥伴呢?

(陳)我跟聶律師已經認識了很多年,因為我們都在矽谷做專利律師,是同行,經常在一些矽谷的律師協會見面,是很多年的朋友,在我加入盛智律所之前,我還特意諮詢了聶律師很多次,他跟我透露了盛智的很多情況,我覺得盛智是一個很好律所,聶律師也是我的知心朋友。

高煥勇律師現在在上海,他是我清華的師兄,我在這之前雖然沒有見過他,都是專利同行,也聽過他的大名,非常仰慕。在我加入盛智之前,我特意飛到上海,跟高律師聊了一下,覺得我們可以合作得非常愉快。

(那個時候高律師已經在上海的盛智開始工作了么?)

對,他是最早加入盛智的。高律師在上海,非常擅長專利訴訟、專利許可這些方面,在國內接觸了很多中國客戶。我和聶律師主要在美國為客戶做業務,高律師在國內可以把客戶介紹進來,我們幫他組織團隊、處理案件、進行管理。

聶律師以前在強生公司做七年的製藥研發,也做了很多專利方面的工作,幫助矽谷的很多著名的藥廠做專利申請、專利保護方面的業務。我自己是偏向於電子方面,比如半導體、電子電路、軟體、計算機、互聯網等。所以從地域角度、業務領域方面我們三個是非常互補,正好合作起來可以涵蓋中美之間專利的各個方面,合作起來還是非常愉快的。

2、三位先後進入了盛智律所(Sheppard Mullin Richter Hampton LLP),這是一家跨國律師事務所,在北京和上海也都有辦公室,我們的讀者有中美兩邊的法學院學生,都有可能進入這家律所,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家律所么?三位分別是出於怎樣的原因來到這家律所呢?

(陳)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家律師事務所,盛智律所的英文是Sheppard Mullin,這是一家美國百強的律師事務所,在全世界有800位律師、16個辦公室,在中國是北京、上海,還有韓國、歐洲,當然主要是在加州,在加州就有7個辦公室。這個律師事務所對中國還是非常友好的,有很多中國方面的業務。我們平時代表很多中國公司在美國從事專利訴訟,專利申請,還有公司併購等。在接受你的採訪之前,我統計了一下,我們所是美國律所代表中國公司在美國從事專利訴訟最多的律師事務所之一。在專利申請方面我們也做得很好,給在矽谷的很多公司做專利申請。這是盛智的一個大概情況。

(聶)在我們三位之中,是高律師最先加入的。我的加入比較有代表性,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在兩年半以前在百強的律師事務所轉過來的,那家律所的歷史比盛智更加悠久。好處是比盛智有更多不同背景的人,但是因為成立時間比較長了,在文化上面不是很靈活,對於現在國際化的趨勢,加州、紐約兩岸的初創企業、高科技企業的合作方式不是很適合。盛智正好相反,它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吸引很多年輕有活力的合伙人,在加州又是最大的律所之一,我們的目標就是服務科技企業、培養年輕的律師,希望年輕的律師加入我們之後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我們當時從那個律師事務所過來有十個人,來了以後我把我的經歷也跟陳律師分享;相信在這裡,我們的中國業務,還有加州、紐約等地的業務都很容易展開。盛智是一個適合於我們服務矽谷的、中國的科技企業的律師事務所,所以我就加入了。我想高律師和陳律師加入也有相似的原因。

(陳)對,聶律師說的很對,我在考慮加入盛智之前,也是很相似的原因,我以前在一家專門做知識產權業務的律師事務所,這家所知識產權業務做得很好。在加入盛智之前,有兩三年的時間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加入一家綜合業務所,我發現隨著業務的發展,很多客戶在法律方面的需求不僅限於知識產權,比如很多中國客戶有公司法方面的需求、勞動法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一直在考慮加入一家綜合業務的律師事務所,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3、三位現在都是大型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了,作為華人律師能在美國白人的跨國律所成功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讀者也都很想知道在美國律所晉陞為合伙人的一般路徑是怎樣的呢?

(陳)一般在律所工作的律師都可能想成為律所的合伙人,在美國的律所晉陞為合伙人呢,一般要有8~12年的工作經驗。這8~12年可以是在一家律所,也可以是在多家律所,只要你的工作經驗在你即將成為合伙人的那家律所得到承認就可以。當然每個律所都會有一個評定合伙人的條件,一個用得比較多的條件就是你帶進來多少業務,有多少客戶來找你,你是不是一個能夠吸引業務、吸引客戶的律師。你要想成為這樣的律師,首先你要是一個非常好的律師。從做律師開始,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合伙人,你就要開始想怎麼規劃我的這8~12年。是不是我一開始就要發展客戶呢?其實不然,在做初級律師階段,是要多學習,爭取把業務做好,不管你是做專利申請,還是專利訴訟,你都要首先把這個業務精通了、掌握了。將來才會有客戶來找你,這些客戶才會變成你的客戶。所以我覺得1~5年可以不要太花精力考慮怎麼帶來業務,因為在這個時間,所里的合伙人會給你業務做,你要想辦法怎麼把事情做好,怎麼從資深律師那裡學習工作經驗。比如我在做律師的前五年,不管寫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先讀5遍,在計算機上讀2遍,再列印出來讀3遍,才能交給合伙人、客戶看。

(會不會有的時候時間不夠,deadline馬上到了?)

這種時候就只能想辦法提前做、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當然工作還是會比較辛苦的。在文檔交出去以後,別人會給你修改,你要從這個修改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東西。這個業務做好以後,五六年以後,在美國可以算資深律師。這個時候你可以多一些networking,多一些social,結識一些公司裡面的in-house counsel,參加一些律師協會的活動,想辦法發展一些自己的客戶。這個時候才有資格發展客戶,客戶才會信任你,客戶在有問題的時候你才能給出一個比較好的答案,客戶才會把業務給你。當然客戶也是一個積累的階段,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多做一些社交活動,開始積累客戶了。等到8~12年,你的業務做得很好,又可以帶了一些業務、一些客戶的話,律所就會考慮把你升為合伙人。

(那麼是不是8~12年,有的人表現很優秀的,不到8年就可以成為合伙人了?)

是的,這只是一個常規的範圍。

(那麼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不是能不能帶來客戶、能不能自己辦案子?)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本人業務做得怎麼樣,因為你的工作成果同事會看到,律所其他合伙人會看到。當然能不能帶來業務也是成為合伙人非常重要的考慮指標之一。

(聶)我非常同意剛才陳律師的分享,我稍微補充一點。我以前的指導律師說,非常後悔自己在作為一年級律師的時候沒有出去發展業務。「發展業務」這個詞要看怎麼理解,剛才陳律師講得很好,在你律師經驗不足的時候,不用花多少時間去認識太多的人,因為別人不會認可你作為律師的能力。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可以花有限的時間,保持跟以前同學的聯繫,無論是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法學院同學,要讓他們覺得你還是一個可信任的人。到了差不多五年的時候,可能就有這樣以前的朋友會來找你,「我們試一試,也許你是一個合格的律師」。所以也不局限於說,你在年輕的時候就不要努力去拓展業務。我記得我所在的先後兩個律所在評定合伙人的時候他們的語言是相似的,就是說「當你成為合伙人之後,你會很快地真正成為一個合伙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你在不是一個合伙人的時候,畢竟你還是很難全面開始拓展業務的。但是在這個階段,根據你的處事能力、管理客戶的能力,律所相信你在最近一兩年就能給律所帶來利潤。所以你帶來業務的能力,與你一開始為人處事的態度、願意與人交往的態度都是相關的。

4、現在三位的主要合作模式是怎樣的?除了你們三位,你們團隊還有哪些人?

(聶)我簡單從三個方面談一下吧,第一個是如何開展業務,第二個方面是如何合作法律服務,第三方面是如何培養新人、擴大我們的團隊。因為高律師自己在上海,所以如果發展中國業務,我們會依賴他給我們的幫助,我們每年會爭取回中國兩到三次,拜訪一下已有的客戶,開發一下新客戶,我們也會在北京、深圳、上海進行講座,高律師會提前給我么安排好時間、場地。我們三個人會分別講一下自己專業方面比較熟悉的課題。合作起來,有的時候需要不同專業背景方面的人,比如專利的購買、申請,因為高律師是主要從事這方面的,主要是他來負責。訴訟方面,陳律師做過很多,生命科學方面,我就需要多參與點。為了給客戶提供一個優質的、價錢合理的服務,我們也要培養很多新人出來。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會找一些有相關技術背景並且願意努力工作的年輕人加入我們。我們會在業務中手把手地指導和培訓。

(那麼這個團隊除了你們還有哪些人呢?)

(陳)我們這個團隊會說中文的律師還有三位,一位是叫查昀來,他是從我原來的律所工作跟我一起過來的。他是在中國長大,高中時候來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子方面博士,他做專利申請、專利訴訟方面都很不錯。他現在被我們派到中國一個客戶那裡工作三個星期,今天剛到中國,在深圳。(哈哈)還有一個是劉博文,她是我清華的師妹,學生物方面的,在清華畢業後又來到美國在生物方面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在做生物和軟體方面的專利申請。還有一位叫林曉,是聶律師的武漢大學的師妹,她是在材料方面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除了這幾位會說中文的律師以外,還有一些美國律師,都是我們堅實的後盾。其實在平時的業務中我們跟其他律師的合作非常非常多,我們所一共有大概100位專利律師,有一些美國的業務並不需要中文,我們就會直接交給一些美國律師來做。

5、三位律師對將來工作的展望如何?

(聶)我們希望無論是在美國矽谷,美國其他地方,還是在中國,都把業務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廣泛,也希望整個團隊發展壯大,希望有才幹的人來加入我們。年輕人也好,資深律師也好,我們都希望在不同方向、不同領域,擴大我們盛智律師事務所的中國業務和科技這方面的服務。

第三部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綜合問題)

1、作為技術出身的律師,又同是90年帶來美國的大學生,你們三位的經歷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相當有代表性。一路走來,你們身邊看到的類似的中國人事業發展歷程和目前工作狀況是怎樣的呢?

(聶)我們三個大概是90年代工科畢業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至少在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面。我從工科生轉到做律師,其實並不是一個很自然的轉變。我想分享一下兩點,第一是我剛博士畢業去強生公司上班的時候,我的老闆給我提了一個建議:「你做什麼事情我都很放心,唯有一個建議,就是每次開會你都要至少問一個問題,絕不能安靜地坐在那裡。」因為他發現我們公司的幾個華人裡面,大家在開會的時候都是很安靜,顯得對於公司整體建設可能不是很關心,或者說提不出很好的建議。所以,他說每個會議你必須要speak up。其實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培養問問題的習慣是個很好的鍛煉。當年我國工科生的教育可能較少有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剛畢業後在公司附近買了一間房子,因為我有點參與社會的意識,我就加入了小區「居委會」。我在小區居委會可以說是學歷最高的一個,那裡面大部分都是老奶奶、老爺爺。但是在談起小區的財政狀況的時候,我發現我根本就是一個無知的人。或者談起鄰里之間的紛爭怎麼處理,走什麼樣的程序,我都不知道。

(當時這個小區白人、華人、黑人比例大約是怎樣的呢?)

應該還是說白人為主。我當時就覺得我學了這麼多年知識,居然對社會一無所知,所以在我成為律師之後,也有一點抱負,覺得能不能對我們的下一代進入社會的教育有一點幫助。所以,比如在兩年以前,我們在華人律師協會也辦了這樣一個活動。在斯坦福舉辦的,針對下一代進入法學院可能面臨怎麼樣的困難,可能有什麼樣的成就,進行討論。當時就是希望華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法學院,做一些跟社會相關的職業。因為在美國的華人可能都很能幹,但是少少會跟社會有點脫節,這樣其實局限了自己的發展。所以對於新的華人來講,從很多小事情開始,比如加入小區的管理,加入學校家長的管理,或者甚至去參選,對於我們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個從理科轉型法律的律師,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2、你們也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新留學生、中國新移民來到美國,給我們年輕一批來到美國的學生有什麼建議么?

(陳)現在從中國來美國學法律的的留學生越來越多,中美之間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多,所以機會也是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來美國讀法學院要確立一個目標,一般人還是會想法學院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也可以長期在美國工作。即便是想回國,也要在美國先工作一段時間比較好。學習更多的美國法律,了解美國的法律環境,還有美國律師的思維。這對將來做跨國業務都是很有幫助的。大家在讀法學院的過程中就要開始準備,尤其是英文很重要,做律師英文一定要過關。在讀法學院期間就可以開始準備面試、口語,這些都非常重要。把法學院的成績做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聶)我稍微針對學理工科的,還沒有進入法學院,但是有考慮想要轉型法律的朋友來談談。其實技術背景相當重要,尤其是專利律師,技術背景比法律背景更重要,你很容易培養一個技術人員成為律師。但是如果一個律師沒有技術背景,就很難當專利律師。所以對於有這方面興趣的人其實應該認真多考慮一下。要想當專利律師有幾點主要的方面。首先像陳律師說的,英文要好,願意寫作,願意跟人打交道,願意跟商業打交道。因為專利只是一個工具,是要服務於公司發展的。所以如果一個技術人員對商業有興趣,願意和人打交道,就應該多多考慮轉行做專利。而且很多大律師事務所對技術背景好的人會比較關照,如果你先成為一個專利代理人,也就是patent agent,事務所可能會提供法學院的學費,讓你讀了法學院,回來當專利律師。所以這是比較保險的道路。唯一需要考慮的是,也許讀法學院的過程中一邊上班一邊讀書稍微辛苦一點。

3、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工作經歷么?

(聶)做一些自己平時不太敢做的事情,可能容易讓人印象深刻。我剛進入律所的時候,華人律師比較少,有一個很難得的機會,當時國務院法制辦到美國來,跟美國商務部探討知識產權保護,我們所被邀請代表商務部發言。我作為一年級的律師,代表美國商務部和中國國務院進行了交流,當時在中國國務院法制辦的官員面前做了一個小的演講。

(是一個英文演講?)

對,是英文演講。當時我什麼都不懂,為了準備這個演講花了很長時間,跟很多資深律師進行了交流。也非常非常緊張。做完了以後覺得其實是很有意義的。在你不懂的情況下,接收到一個有挑戰性的任務,然後花很多的時間把它準備好,非常有趣。

(陳)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幫中國公司打贏了一場官司。這家中國公司是一家半導體公司,被美國公司告專利侵權。原告是美國矽谷的公司,原告公司,也就是美國的半導體公司,在這之前其實已經就同樣的兩個專利告了另外一家美國的半導體公司,並且勝訴,取得了3000萬美金的賠償。他們用同樣的專利來告這家中國公司。我當時代表這家中國公司,組織了律師團隊,在美國應訴。我們通過研究這兩個專利,覺得勝訴最可能的策略就是攻擊專利無效,並且我們如果攻擊專利無效的話,原告美國公司會擔心已經獲得的賠償額也要退回,因為那個案子還在上訴階段。我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策略,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在世界各地搜索各種專利無效的現有技術。最終我們在日本找到了一個專利,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有技術,於是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無效,在我們提出專利無效的申請之後沒多久,原告公司收到了專利局通知,說有人申請無效你們的專利。原告美國公司馬上主動聯繫到我們,要求跟我們和解。和解的唯一條件就是我們要停止無效請求,他們就會停止訴訟。客戶當然同意了這樣的和解條件。客戶對我們的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4、在職業生涯中,最痛苦、最絕望的時刻是?是如何度過的?

(聶)我覺得工作努力的人可能有一個相似的缺點,就是對批評比較敏感。跟律師同事一起工作的時候還好,如果犯了錯誤,大家也不會苛責。新律師在從業幾年後,會慢慢開始管理客戶,和客戶接觸的會越來越多。有些客戶的言語就不一定會比較有理或者客氣,也有時候是苛責,或者有一些情緒化的語言。我覺得我這麼努力把事情做好了,還面對這些指責,不是很容易接受。也許我是一個對批評比較敏感的人,有段時間覺得度日如年。怎麼解決呢,我曾跟我的一位導師討論,他說「沒有解。因為你如果想做一個好律師,你一定會很關心你做的事情,你關心越多就會對別人的批評越敏感。在這點上,對我來說,家庭很重要。回到家以後,覺得家裡很幸福,就會多少把這些忘掉。」我覺得他講得也很有道理,我自己的家庭也很幸福,經常回到家以後就會想,不能把這些情緒帶到家裡面,告誡自己在家裡要多跟小孩和太太出去玩,就會化解很多這樣的情緒。後來慢慢也就能夠接受,其實有的時候本來就有些事情就是不公平的,律師行業是一個服務型行業,服務行業就是這樣的。不過,批評也經常是有益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和客戶打交道的能力,同時也學到了怎麼面對指責,怎麼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我現在再碰到這種情況,比以前的承擔能力強了。

聶焰律師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化學系,後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分子生物碩士學位,又在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計算機碩士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強生公司藥物研究所從事了七年的藥物研究工作。2004年進入法學院,讀取JD,並離開強生加入富理達律師事務所,2014年加入Sheppard Mullin Richter Hampton

LLP(美國盛智律所)。聶焰律師的執業方向主要是專利申請,技術轉讓,和中美跨國交易。

陳維國律師,在清華大學獲得了材料學和法學的雙學士學位。接下來取得了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法學院的知識產權法學碩士學位和東北大學的電子計算機工程學碩士學位。在McDermott Will Emery律所和Finnegan Henderson(飛翰律所)有了10餘年律師經驗之後,於2016年加入Sheppard

Mullin Richter Hampton LLP(美國盛智律所)。陳維國律師的主要職業方向是專利訴訟,專利申請,技術轉讓。

高煥勇律師,分別在清華大學和美國天主教大學獲得了物理學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取得JD學位。接下來,先後在Kaye Scholer LLP(美國凱壽律所)、Hogan Hartson(美國豪森律所)、Morrison

Foerster LLP(美國美富律所)工作,於2012年加入Sheppard Mullin Richter Hampton LLP(美國盛智律所),主要在上海辦公室工作。高煥勇律師的主要職業方向是技術交易,專利申請和訴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扎克伯格在一名員工修改標語後的態度?
在紐約如何找房?
美國的徵信機構市場上的個人徵信機構是如何運作的?
移民美國(放棄中國國籍,非綠卡)與留守大陸哪個好?
紐約有近6萬無家可歸者,原因有哪些,這些無家可歸者的境況是怎樣的?

TAG:法律 | 美國 | 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