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否矛盾?

研習佛法於此處迷惑。自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都是不變的?如果變,那又怎能稱是本性?

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告誡我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要無我才可以得到。

那麼,自性的變於不變,與諸行無常矛盾。

不離自性又與諸法無我矛盾。

懇請各位居士賜教了。


我常想,要是高校有佛學專業的研究生,面試時就可以問「什麼是法」、「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答這些問題,就很容易看出一個人對佛法的理解水平。

我們一般理解的「法」,意思就是規律。那規律是什麼呢?具備什麼條件的東西才能被稱為規律呢?

第一,它本身得有規律。一個人,突然變成一隻狗,又變成一頭牛,如果我們摸清楚他可以變成一切動物,並且只能變成動物不能變成別的,就說明它是有規律的。但他突然變成一架飛機,這個規律就突破我們之前的認識了。但這依然不能說明沒有規律,只說明我們對規律的認識不夠全面,於是我們修正認識為:他可以變為一切物體。但下一秒,這個人變成「哲學」了。沒錯,是「哲學」,連「物體」都沒辦法涵攝,因為它已經超出物質的範疇,變成精神範疇里的東西了。我們就沒轍了。

第二,它得具備被認識的可能性。今天我們認識不到它的規律,不要緊,一百年後、一千年後的人類有可能認識到就行。人類永遠認識不到,外來文明能認識到也行。哪怕一個東西可以從物質變成精神,又從精神變成物質,只要它的的確確具備規律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則運行,不逾越出法則,它就是能夠被認知的。

因此,第一和第二,說的其實是一碼事。只是從兩個角度去說。這就是法。

法,謂「軌持」。(《成唯識論》)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舍自相。(《成唯識論述記》)

軌範,是指它總是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因為這點,它可以被其餘的事物認知。

任持,是指它總是保持自己的特性(這正是因為它總是按照一定的法則運行)。它呈現的自身特性,叫自相。

舉例子:

石墨有石墨的法,金剛石有金剛石的法,碳有碳的法。

碳法含攝了石墨法和金剛石法。

如果有一塊石墨,經過加工變成了金剛石,它就舍掉了石墨法的自相,逾越了石墨法的軌轍,不能再叫做石墨。

但是,在碳法里,它並沒有舍掉碳的自相,沒有逾越碳法的軌轍,因此仍然叫做碳。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壇經》)

不離自性,即軌持。不離,是軌。永遠在法則的框架下跑。自性,是持。永遠保持自身的特點。(註:這種把短語分開解釋的手段不是我的發明,佛教中很常見。比如《大智度論》對「所作已辦」就分別解釋何謂所作,何謂已辦。)

現在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的我,是主宰的意思。不能當成你我他的我來理解。哲學,是一法,但哲學裡邊怎麼會有你我他呢,你我他屬於物質的範疇,哲學則屬於精神的範疇。諸法無我,指的不是我不在法裡邊,「全人類」也是一法,「我」難道不在全人類裡面嗎?

諸法無我,意思是,所有的法並不存在一個主宰。因為諸法是因緣而生,因緣而起的。(這不是啰嗦,緣起和緣生仔細分別是有不同的。)

但不能把諸法無我理解成諸法無常。最著名的可笑案例就是這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那「變化」本身是「不變」的還是是「變化」的?這就出現矛盾了嘛。

無常,只能是「行」的特徵,不能是「法」的特徵。

我們說「一切事物都會變化」,這句話本身並不是「事物」,而是「道理」,這個道理不能被「一切事物」所涵蓋。

要說「一切都會變化」,先要考察「一切」指的是什麼,包含的範圍。不然就是糊塗蛋。

諸行無常,意思是,一切「行」都是會變化的。這裡的「行」含攝在「法」之內,是「法」的子集,因此不能說諸法無常。

行,是五蘊之一,色受想行識中的行蘊。

如果把法分為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只有一部分和「行蘊」相應。

色法,和色蘊相應。

心法,和識蘊相應。

心所有法,和受蘊、想蘊、行蘊相應。

心不相應行法,和行蘊相應。

無為法,和五蘊都不相應。

因此,行只是諸法中的一部分,只應當說法無我,不應當說法無常。

「萬法不離自性」和「諸法無我」合起來說就是:一切規律都有其特點,並沒有什麼在主宰這些規律。——這有什麼矛盾呢?


謝瑤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答

那啥,先說你題目里的錯誤吧

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告誡我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要無我才可以得到。

諸行無常的意思不是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而是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恆常不變的都是無常的。

諸法無我的意思是:一切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都沒有什麼不變的本質、本原、本體、主宰存在。

以我們人為例

我們抬起手來,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在做主,但是這個自我意識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滅的靈魂呢?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個自我意識在出生之前是在另一個皮囊里呆著呢?佛教不否認我們自我意識的存在,但是佛法明確指出這個自我意識是諸大元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並非是像印度教的靈魂那樣從一個皮囊轉生到另一個皮囊中永遠不會毀滅。現代研究證明新生兒大約在18-24個月才形成自我意識,也就是說自我意識是後天產生的,這個結果於佛教的認識是吻合的。

這說了無我的情況,那什麼是有為法?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所有有因緣造作的都是有為法,我們的一切物質、精神、現象、事物都是有為法。譬如這個宇宙是因為由宇宙大爆炸而來,為啥大爆炸,又是因為滿足了種種條件,那些條件又是在何等條件下形成,如此所有這些,全部是有為法。在各種元素滿足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所有事物、物質、精神、現象等等,統統的都是有為法。

所以有為法有什麼特徵?最大的特徵就是無常。所有的這一切都會經歷成住壞空這些個階段,人類會死亡、社會會崩潰、世界有末日、最後連精神都會不存在。

那有沒有不會毀滅的,永恆的?有,佛法說,無為法就是恆常的。

你可能著急要問了,那無為法是什麼?

我只能搖頭告訴你,我只能跟你說無為法不是什麼。

因為就無為法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概念的。

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咸歸於死

這個偈子里的每一句都是二元對立的概念,說崇高其實就是說不崇高,說聚就是說善……

回頭還是說無為法,我們不能說無為法是某種存在,純在的必定會毀滅;我們也不能說無為法是某種狀態,狀態必然有改變;

所以無為法超越二元對立,並且是真正的恆常的。

在佛教中說入無餘涅槃,就是回歸無為法,不在升起造作,從而徹底清凈,再不輪迴,這樣就達到徹底滅除痛苦的目的。

南傳佛教的教法要修鍊到這個地步,就是不斷的剝離有為法,最後寂滅。

而北傳佛教則認識到無為法就在有為法中,在二元對立的現實里,我們說某物很乾凈,也就是說此物很不臟,換句話說還是在某個程度上有些臟,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怪論,我們承認某物乾淨的時候實際是在承認此物不幹凈(臟),我們在認為某物髒的時候,其實又在肯定此物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乾淨的,這個程度可以是無限小。學佛是幹嘛來著,滅除痛苦啊,等等,我們在說痛苦的時候,難道不是再說某種程度的不痛苦嗎?我們在說煩惱的時候難道不是在表達某種程度的清凈嗎?所以涅槃與濁世何異?煩惱與菩提何別?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濁世發現無為法,此無為法即佛性,即題目中所說萬法不離自性的自性。

何以故?諸法無我即諸法無自性,認為有那麼一個不變本質本體主宰的,非佛法。而萬法不離自性的說法其實來自於慧能祖師所說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清凈的、不生滅的、具足的、不動搖的只有無為法,不可能是其他。關鍵在於最後一句,這一句要理解為萬法之中均含藏了清凈的無為法。

所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是指什麼?就是指一切萬法之中都可以正見無為法,由此,一切法俱是佛法。

所以你看,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和三法印其實並不矛盾,但如果你把自性當作事物人類的某種不變的本質本體理解的話,立馬就會被三法印判為非佛法!


經中的「我」一般指俗世的「我」。俗世我的存在,皆因透過眼耳口鼻身意六根才發現有(俗世)我的存在。然而六根意識以各根的功能方便來認定利害你我分別法,故貪嗔痴從中而生,以六根方便見又如何能見真如自性。

真如本性即是自性。可從自性出入而所住,即諸行無常,皆因不離自性。

慧能曰:無常者,即佛性。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也就是俗世我)。自性是萬法之根來生萬法。若住其中一法又如何生萬法。明心見性者,不離自性,所以諸法無我,卻可生萬法。何來矛盾?


看到這個提問,覺得很值得說一下。

看到樓上的各位師兄所答,不少能引經據典,也給了不少例子作為解說,很是讚歎!

讓末學在此簡單一說:

既然題主在研究佛法,末學也不從基礎解說出發了。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謂萬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為妙用妙有

真心離妄,妄即顛倒,執常執我,未諳性空,性空無我,離生滅、染淨、亦非變與不變等諸二元對立。

真心自性,其性真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萬法為用。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行需俱足因緣,有因有果,如是因如是果,因不同則果必異,因果為變,即無常,現行即妙有

法為妙用,成住壞空,本自無常。心生法生,真心無我,自性本空亦真空,故諸法無我。

故兩句皆不離真空妙有,不存在矛盾。


鏡子中一切影子不離鏡子,與一切影子無常、無我,是否矛盾?

大海中一切波浪不離大海,與一切波浪無常、無我,是否矛盾?

答案都在《楞嚴經》里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否矛盾?修改

研習佛法於此處迷惑。自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都是不變的?如果變,那又怎能稱是本性?

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告誡我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要無我才可以得到。

那麼,自性的變於不變,與諸行無常矛盾。

不離自性又與諸法無我矛盾。

懇請各位居士賜教了。

---------------------------------------------------------------------------

沒人邀,自己蹦。

這裡的「自性」,與諸法無我的「無自性」,可以說是一個事兒,都是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這個所謂的自性,是從「自由意志」的幻覺中總結出來的。因為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會說,「我想怎麼怎麼樣」,「我想幹嘛幹嘛」,「我是恆常不變的」。所以,佛家使用「自性」來指代「自由自主」,一個表現為「永恆不滅」。

佛家認為萬法始發於自性,是自性在我們認識中的展現。因此,萬法不離自性;但是萬法又沒有自性,因為萬法是和合而成的表象。

因此,意識擁有自己「有自性」的假象,並且以為萬物萬法也都「有自性」。這就是無明的意識。但是,意識也好,萬物萬法也好,都是從「自性」、「空」中產生的,都是「自性」的表現。

@任天涯 答案里無法解釋的「無為法」,就是理性。辯證邏輯中的理性,概念指向物質的運動發展過程,因此是發展的、聯繫的、全面的。理性層次的概念統攝了一切非恆常的運動發展,因此可以在這個高度說,概念是有自性的。

@王路 認為:

但不能把諸法無我理解成諸法無常。最著名的可笑案例就是這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那「變化」本身是「不變」的還是是「變化」的?這就出現矛盾了嘛。

這是不理解法的本質。既然法指規律,那麼就要清楚:所謂規律,並非客觀世界實有的,而是意識總結的。天圓地方,在那個年代,就是那個年代的規律,是那個年代的法。我們的理性無法證明我們的意識有能力直接認識到客觀世界的規律,我們也並沒有看到有意識能夠證明自己認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

一切規律都僅僅是我們的歸納,而歸納受限於我們的經驗和見識,我們可以用反思和邏輯去超越歸納的局限性,但是對這種超越的驗證仍然需要我們的經驗和見識。因此,所謂規律,所謂法,至少在我們所知的範圍內,都是可能變化的。物理學規律在地球上是這樣的,普朗克常量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是這樣的,誰能保證在以後永遠不變?被兩朵烏雲炸碎了整座物理學大廈的事情不是才發生了一百多年么!

因此,這句話並非是一個武斷的否定,而是謙虛的「不知道」,我猜是如此。相反,任何人認為自己居然認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就要準備好,從天圓地方,到日心說,到地心說,到太陽系,到銀河系,到大爆炸的每一次打臉。

因此,我在這裡寫的一切,也不過是我對這個世界的猜測而已。


自性不是人本性。

從中觀角度講,是無自性的,大智度論里關於性的解釋是不待他因而自有的,性分為自性和別性,別性如火性。水性,可以類比其他。區別其他的特徵,注意。中觀是二諦說。主要針對破常見,這點在中論開頭有說的,

而從唯識角度是談三自性的。依法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 和圓成實自性,這個三自性的概念可跟中觀的自性不一樣了。比如依他起自性說的是12因緣法的此有故彼有……

但解深密經說,佛以三自性密說一切法無自性。依然是無自性

小乘設自性是因為為1為學阿毗達摩。2有些人聽到一切都空會恐懼(高僧團 鳩摩羅什傳里有提到,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愛空乎。)


古印度有很多外道,都不說「諸行無常」,而是說「諸行是常」。

參見: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聖行品第七之四(文殊師利菩薩問品)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有常、有我、有樂、有凈是實義者,諸外道等應有實諦,佛法中無。何以故?諸外道輩亦復說言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報,不可意者十不善報。若言諸行悉皆無常,而作業者於此已滅,誰復於彼受果報乎?以是義故,諸行是常。

「殺生因緣,故名為常。世尊,若言諸行悉無常者,能殺可殺二俱無常。若無常者,誰於地獄而受罪報?若言定有地獄受報者,當知諸行實非無常。

「世尊,繫心專念,亦名為常。所謂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為常。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

「世尊,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有人先見他人手腳頭項等相,後時若見,便還識之。若無常者本想應滅。

「世尊,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年,或經五年,然後善知,故名為常。

「世尊,算數之法,從一至二,從二至三,乃至百千,若無常者,初一應滅。初一若滅,誰復至二?如是常一,終無有二。以一不滅,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為常。

「世尊,如讀誦法。讀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無常,所可讀誦,終不至四。以是讀誦增長因緣,故名為常。

「世尊,瓶衣車乘,如人負債。大地形相,山河樹林,葯木草葉,眾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復如是。

「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說: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舉例外道的幾個理由,來說明「諸行是常」。

1,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說「諸行是常」。如果說「諸行無常」,則善不一定有善報,惡不一定有惡報。

2,因果是常。有此因必定有此果。例如殺生必定落入地獄。如果說「諸行無常」,則能殺可殺二俱無常,如果無常的話,落入地獄的是誰?因為一定有地獄報,所以「諸行是常」。

3,繫心專念,亦名為常。比如樓主每天思考「諸行無常」的道理,時間長了就不會忘記。不忘記就是常。

4,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比如有人見過蘋果,吃過蘋果,對蘋果的相貌和味道就永遠記住了,以後再見到蘋果,再嘗到蘋果的味道,都知道這是蘋果,這是蘋果味。

5,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年,或經五年,然後善知,故名為常。比如一個人學習游泳,反覆練習,學會了之後,這輩子就不會忘了,過很多年再下水都會游泳。會騎自行車也是一樣,學會了之後即使很多年不騎,再騎也是會騎的。

6,算數之法,即一切數學都是常。

7,如讀誦法,一切經書的內容是常。比如佛經。


我不想就題主的問題做仔細的分析,因為題目太大,不同宗派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題主的所謂問題,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而是對基本概念不理解導致的疑惑。

我根本不知道你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是怎麼來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那種說法!

有為法(行法)的特徵是苦、無常、非我。

無為法的特徵是非我。

關於「法」,巴利語dhamma。源於詞根√dhar (保持)。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者,稱為法。

行法(sa?khāra),簡稱為「」,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於經教而言,是五蘊;於論教而言,是色法、心所法和心所的總稱。

我不知道題主看的什麼書,不過我推薦你看《阿毗達摩》的概要,重新把基本概念熟悉一下。


研習佛法然後忘掉佛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否矛盾?矛盾和不矛盾?說不矛盾的有自己理由,說矛盾的也有自己理由。理由?理由是什麼東西?不是東西還是是東西?萬法是什麼法,自性又是什麼、無常和「我」都不重要,學會內觀心性。


學佛要學哲學,不可談空說玄,不可限於經義,不可陷於經義。

孟子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儒家的義,宜也。連篇累牘的佛家的經義,也是教人從「宜」。

從「宜」是無為法,不從「宜」是有為法。「宜」是諸法與自性的平衡點和結合點。

所以,可殺生以救人,可抱女子過河。


本著幫助題主就是幫助自己的心態。我來發表一點不成熟的見解,如有不正之處請各位同修指正:

一:破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出自何經,我沒查證到。不過這也無關緊要。

二:破論——1.「一切法都要無我才可以得到」錯了,諸法無我,諸相非相,何來「得相」,得相亦不可得。

——2.「自性即人的本性」錯了,人相亦是諸相,人法亦在諸法中,諸法無自性,「人相」如何得到,人相本無,自性何「有」?有無皆是戲論。要深入佛法,首先離開有無二相,有無皆是因緣法,有「我執」故有「有無」,從我執去理解佛法,皆是戲論。

——3.結論。問題本身不成立,因為問題是建立在我執的理解中提出來的,導致題主心中對自性(或者涅槃)有一個得相,用我執去理解涅槃,如同有有限的尺子去量一個無限的長度,結果如何?自然無從量起,更產生困惑。

三.立題.眾生本在涅槃中,但因無明蒙蔽,哪還有另一個所謂的涅槃相可得?


我來說下自性,其他的好像大家都說了。自性的意思在佛教內部並不統一,這是很多人遇到這個概念就感到困惑的原因。有部佛教的自性,指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唯識的自性,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現象,各有相對獨立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禪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而中觀的自性,則是緣起性空的意思。緣起,即一切法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就是一切法皆無自性。需要注意的是自性或空或有,只是因不同的角度說法不同,本質上說的是一回事。


不說了 直接複製

六祖壇經

僧志徹:弟子常覽《涅盤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盤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盤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看到沒?正解你所惑。


佛祖在《金剛經》中簡明扼要回答了這種疑問:

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語言的。

2,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真正的佛法在佛經的文字之外。

3,若菩薩有你相、我相、眾生相,既非菩薩。——每個人的菩薩就在自己的心中,自度度人。如果你不能度自己,沒有別人能夠幫你。


佛言 善根有二 一者常 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 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 一者善 二者不善 佛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佛陀苦修禪定領悟出 無常 空 的真諦 以無常於空的角度來看 萬法無常 自性也無常 萬法是孔 自性也是空 有常是無常 無常也是無常 因此佛學的有些觀點互相矛盾衝突 這也是無常的表現


推薦閱讀:

如果業不會失壞,那麼懺悔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佛說,有為法。跟成佛沒關係。我們為什麼還修呢!?
如何增強自己的心念的力量?
佛祖對於燒高香和燒普通的香這兩種方式,是一個怎樣的態度?
二十多歲就特別虔誠地信奉佛教的人是什麼體驗?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