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七七事變前,國民黨政府有沒有針對日本的做過戰爭準備?具體措施有哪些?
以合併兵工廠的名義拆散上海兵工廠的造炮能力,借兩廣事變吞併廣東兵工廠,叫停其配套的600噸槍炮鋼製造廠項目。查中國近代兵工檔案,1928至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區內的幾大兵工廠還是具有身管炮生產能力的,到1937年一門身管炮的生產記錄都沒有,只有迫擊炮尚可遮羞
有!
關於國軍在江南的兩條國防線問題,吳福線和錫澄線質量?-中外歷史-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最具影響力軍事論壇 -
1938年7月8日,德國軍事總顧問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在廣州
揮淚登船返國,告別了工作四年零三個月的中國。他的離去標誌著德國顧問團在中國活動的徹底結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員保證,決不向日本泄露中國的軍事機密。
而就在這一年的早些時候,英國駐東京大使說:「事實上,是德國人在組織中國的抗日戰爭。」這番表述從側面反映了在中國抗戰初期德國顧問發揮的作用。而其中,作用最為顯著的就是這位德國陸軍上將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於1878年出生於德國一個皇家貴族家庭,1900年曾隨八國聯軍來華鎮壓義和團,這次經歷使他對東方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回國後曾在柏林大學東方學院進行專門研究。1912年他被派遣到日本東京擔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從軍中退休之後,納粹黨曾許以高官邀其入黨,但遭到他的拒絕。
作為蔣介石的最後一任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在幫助蔣介石整訓軍隊、推動中德貿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抗日戰略部署提出了大量的建議,幫助蔣介石擬訂了抗日戰略藍圖,並參與指揮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
法肯豪森對日本軍隊及其軍事戰略做過深入研究,深知日本全面侵華勢在必行。因此,法肯豪森上任不久,就多次考察中國的江防、海防。
1935年8月20日,他向蔣介石呈送了《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分析道:「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切近者當屬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延期其實現。」
法肯豪森並明確指出,國際上對於日本侵略行徑「一時無聯合或單獨干涉之可能。華盛頓九國之公約實際早已成廢紙。中國苟不自衛,無人能出面拔刀相助」,認為「日方苟遇真實抵抗,則局勢迥異」,「萬不可不戰而棄寸土」。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丟掉幻想,「竭盡全力,為保全國土而奮鬥」。
《建議》針對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戰略部署,提出了中國方面的作戰方案,不僅為國民政府應付華北危機提出了對策,也為爾後的長期抗戰擬訂了總藍圖。建議書中提到的「持久抗戰」、以四川作為抗日的「最後防地」的兩大設想,為後人稱許。
法肯豪森很了解,以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財力與官兵素質,要建立真正德國標準的陸軍是有困難的,中國的「國軍60個師的整軍計劃」只能算是具備現代陸軍初步的雛形,與真正現代化的標準有相當距離,故而法肯豪森認為國軍應先成為「輕裝快速部隊」。
根據法肯豪森的整軍備戰建議,中國政府於1935年春在武漢
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由陳誠任處長,總理整軍事宜。
這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次軍政軍令系統的大改造工程。截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中國接受德國顧問訓練並有部分德式裝備的軍隊已達30萬人之眾。整理處共調整了15個師,整理了24個師,此外還調整了東北軍15個師、廣東部隊10個師、川康部隊26個師及9個獨立旅。通過這次整軍,中國軍隊在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央系的30個師,基本實現了裝備德式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堪稱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
而在此期間,從1934年開始,大量的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1936年德國運交中國2300萬馬克軍火,1937年德國運交中國8200萬馬克軍火。
透過這些努力與建設,國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間,於長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國防工業與新式陸軍,為日後爆發的中日大戰奠下了一個能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
法肯豪森還積极參与指揮了中國的初期抗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法肯豪森到保定前敵總指揮部視察戰事。全部使用德式裝備和經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87師、88師、36師等軍隊參與了淞滬會戰,各師都有德國顧問隨軍參與作戰計劃的擬定和指揮。法肯豪森也親自在上海
前線指揮作戰,直到會戰結束才離開上海。淞滬一戰,徹底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妄念,倫敦海外通訊社當時報道說:「……(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的榮譽,此乃前所未聞者」。而由於德式中國軍隊的英勇表現,日本和一些西方人對淞滬會戰甚至直呼為「德國戰爭」。
台兒庄戰役時,法肯豪森也參與了戰場指揮。他將台兒庄戰役與德軍統帥興登堡在1914年秘密包圍俄國軍隊的塔恩堡戰役相提並論,並為戰役後中國軍隊未能按他的計劃乘勝追擊而懊惱。在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之後,為防止日本從淞滬地區進攻南京,法肯豪森又到鎮海、乍浦、江陰、鎮江、連雲港等地視察,制定了一套江陰、鎮江和南京江防的計劃,並協助張治中在蘇州和嘉興之間建立一道堅固防線——中國的「興登堡防線」。
可惜在中德關係急轉直下之後,法肯豪森不得不揮淚回國。回國之初,他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免費當起了中國的抗戰宣傳員。
確實是有的 比如這個
中國空軍「轟炸」日本本土始末_騰訊今日話題歷史版早在三十年代初期,蔣介石就已經表示出了想派空軍轟炸「敵國首都」奪取制空權的意願,他說:「空軍能不顧慮陸海軍,一開戰就深入敵國的中心地,把敵國的都市化為灰燼,把敵國民陷入於恐怖飢餓之中。同時,又斷絕敵軍對於戰場軍需品之供給,勝算究竟落於誰人之手中,我們自然明白……爆擊敵國的首都,為現代戰略上所必採取的手段。因此,爆擊敵國的都市,成為現代作戰計划上的主要條件。」此處的「敵國」雖並未明指「日本」,但從當時中國所處的環境來看,日本顯然在其所指之內。
中國空軍首次明確提出轟炸日本本土的計劃是在1936年底參謀本部制訂的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整個計劃分為甲案、乙案兩種,以供開戰時選擇實施。甲案的「作戰指導要領」中要求空軍「準備全部重轟炸機隊,於上海附近根據地,襲擊敵之佐世保-橫須賀及其空軍根據地,並破壞東京-大版各大城市,以及其國內空軍根據地及其重要城市,以獲得我空軍行動之自由。」乙案中的規定與甲案大致相同:「準備用全部重轟炸機隊,以廣德為根據,襲擊敵之資源地、海空軍根據地,如東京、大阪、橫須賀及佐世保軍港,並遼寧兵工廠、台灣敵之空軍根據地等,以獲得我空軍行動之自由」。從這兩個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蔣介石是打算利用空襲日本本土來消滅其工業基地和空軍根據地,以便奪取制空權,保障中方陸、海軍行動不受敵優勢空軍干擾。
至於你問,為什麼這個計劃沒有完成?那當然是因為蘇聯的破壞啦!!!
早在1937年8月20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定前一日,時任中國駐蘇大使蔣廷黻便接到蔣介石密電:「沈德燮處長想已到莫,請兄介紹其與俄政府洽商飛機交涉,現最需用者為驅逐機200架與雙發重轟炸機100架。」此「重轟炸機100架」即為擬用於轟炸日本的遠征任務。1937年9月,蔣介石密令赴蘇聯洽談軍事援華問題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務必購買可用於轟炸日本的遠程重型轟炸機。」1937年9月9日,中國代表團長楊傑在中蘇雙方第1次會議上就提出擬購可用於渡海空襲日本的超重轟炸機100架的要求。但在蘇方供參觀的飛機中,中方代表並沒有見到重型轟炸機。在中方內部會議上,空軍代表王叔銘特別指出,蘇方提供參觀的是中型轟炸機,用於沿海防衛有餘,用於攻擊敵國本土則嫌不足,因此他強調:「必須至少購買50架可供東征日本的超重轟炸機,才能完成最高統帥賦予的使命。」9月14日雙方舉行第2次會議,楊傑再次要求:「余等來貴國時,蔣委員長曾命購超重轟炸機作為空襲日本內地之用,若此項超重轟炸機未能購成則余等此次來蘇任務即不能全部完成,務請貴方允撥。至於機數,並不求多,有50架足夠。若協定款項不夠,則可減少其它兵器之購置,並可付現金」。但蘇方代表對此未置可否,只答將此要求轉達伏羅希洛夫元帥。9月17日第3次會議時,蘇方答覆說,中方「購備超重型轟炸機」的要求雖已轉呈,但尚無結果,「俟確定後,再行奉告。」此次會議將結束時,楊傑再次強烈要求:「關於超重轟炸機,蔣委員長極希望購備。我方擬轟炸日本內地工業,務請再為轉呈伏羅希洛夫元帥為荷。」但在之後的會談中,蘇方始終對中國購買重型轟炸機的要求避而不談、一再推延,最後此事不了了之。至於蘇方為何不賣超重轟炸機給中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超重轟炸機乃當時尖端武器,是國防機密,蘇聯不願提供;二是此前蔣介石與蘇聯不睦,蘇聯怕蔣事後將這些轟炸機用於反蘇。
在楊傑苦心孤詣地懇求下,最終蘇聯只答應賣給中方几架TB-3重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於1937年10月飛抵蘭州。11月30日,其中的5架飛機由蘭州經漢口飛南昌,進行對日轟炸前的臨戰訓練。然而不久日方就得到南昌有中國重型轟炸機的情報。12月13日日機空襲南昌機場,當場炸毀兩架,炸傷3架,剩下的戰機被迫飛返蘭州躲避空襲。後來,由於備件缺乏和航空委員會的決策問題,TB-3並沒有被用於戰略轟炸任務,只作為運輸機使用。至此,中國空軍幾乎沒有了可以出鞘的利劍,大規模遠程空襲日本也就不再可能。
「此前蔣介石與蘇聯不睦,蘇聯怕蔣事後將這些轟炸機用於反蘇」
中國的沿線機場都是匆忙建造,土基不實,SB飛機顯然無法適應。領航員P.T.Sobin回憶說阿拉木圖-涼州沿線機場說就建在墓地群上,甚至有飛機的機輪陷入了墓穴中。為防止泥石流沖壞機場,在機場四周都圍有石塊,但當地居民常常會為了行走方便而挪動石塊,將石塊隨意擺放在跑道上,給飛機起降帶來危險。另外的考驗還包括:飛行員駕駛這種新型飛機的經驗不足,許多山地機場海拔高於1,900米,飛機航程有限需要著陸進行補給等。於是航線報告上就時常提到「 ……飛機沖入土牆,機腹受損……」 , 「 ……陷入泥濘中,損壞一側起落架支柱……」,「 ……降落邊線外,左起落架受損……」。還有就是中國不能提供高質量航空燃油,發動機不能產生全部馬力,甚至一次在烏魯木齊,一些中國地勤人員往油箱里灌滿了水!
就問你怕不怕
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先列個書單:
中國計劃經濟的起源和資源委員會
國防設計委員會和抗日戰爭
國民政府的重化工業建設,奠定了抗戰時期國防工業的基礎
中國軍備工業之建設計劃
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之經濟備戰
國民政府的軍事裝備工業
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之考察
國民政府時期的兵工企業
---------------------------------------------------------------華麗分割線-----------------------------------------------
國民政府的重化工業建設,奠定了抗戰時期國防工業的基礎
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經濟建設》一書中的一節,我覺得比較全面,把主要內容貼出來,如果想看全文,可以去買書看
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工業化程度非常低。據統計,三十年代中期,中國近代工礦業的產值為20.76億,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10%左右,與日本相比,差距很大。1933年,我國的鋼產量為3萬噸,而日本為309.7萬噸;我國的生鐵產量為3.5萬噸,而日本為203.1萬噸;我國的煤產量為998.3萬噸,而日本為3000萬噸。全國範圍內符合工廠登記法規定的標
准即使用機器、僱工30人以上、資本一萬元以上工廠僅有3935家,工人45萬,而日本有106005家,工人293.7萬人。特別是關係國防的重化工業,基礎更差,重工業部門占工廠總數的16%,資本總額的4.4%,工人總數的7.3%。我國每年所需的機器,平均有76%依靠進口,車輛船舶83%依靠進口,鋼鐵95%依靠進口。化學、光學儀器、石油等與國防密切相關的工業不僅不發達,有些甚至是空白,比如製造水雷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的生產明顯不足,製造火炮的特種鋼材和製造槍炮殼的銅材以及光學儀器、通訊設備的生產幾乎為零。
為了滿足抗擊日本侵略的需要,必須加強以國防工業為核心的重化工業建設,加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抗戰奠定經濟基礎。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徐庭瑤等代表說:「國家如無重工業,更不可以言國防。」 (6)1935年6月,在國民黨中執委員會上,王祺、付汝霖等四位委員提出了《關於集中全力從事於國防重工業建設》一案,提出要確立國防工業建設五年計劃,選定國防工業區域,籌款貸款,集中力量建設國防之設施。馮玉祥提出:「鋼鐵、機械、煤油、飛機、汽車等重工業,實為經濟建設之根本,國防設備之基礎,此而不備,無論軍事經濟永無獨立之時。……應請大會,確定原則,積極開發資源,從事興辦,其有為政府財力所不及者,則盡量運用人民經濟才力,及籌借外資,積極舉辦。」(7)
在日本的戰爭威脅之下,在全國人民的一致呼籲之下,國民政府也不可能無動於衷。1932年11月,國民政府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國防設計委員會的主要工作就是「一、擬制全國國防之具體方案;二,計畫以國防為中心之建設事業;三、籌擬關於國防之臨時處置。」(8)國防設計委員會分成七個組,在1932年底-1934年,調查全國的資源和工業情況,所擬定的每一份調查報告都專門闡述該項調查與國防的關係,並研究設計與國防有關的工業建設方案,提出了戰時管制糧食、燃料及鐵路運輸等方案。比如,國防設計委員會原料與製造組分別就關係國家戰略資源的煤炭、石油、金屬礦產的蘊藏、開採與冶煉情況進行了調查,還從事了與國防有關的工業技術的研究,進行了煙煤、天然氣提取汽油的研究與試驗,在冶金方面進行了用鐵砂制煉上等軍用鋼,用離心力法鑄造槍管彈殼鋼的研究,在化工方面進行了硝化澱粉炸藥製造技術的研究、化學戰爭攻防器材製造技術研究等等。1934年9月,各項調查統計工作基本就緒。在此基礎上,1934年9月10日,國防設計委員會增設了「計劃部」。從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計劃部著手制定了《重工業建設計劃》、《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劃》、《四川水力建設計劃》、《運輸動員與統制初步計劃》、《糧食存儲與統制計劃》等。
國防設計委員會所做的上述工作,實際上就是國防經濟潛力調查和戰時經濟統制的預案制定,是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動員和經濟統制的總設想,也是以後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建設和戰時經濟體制的雛形。蔣介石1935年在四川演講時就說:「全國總動員的基本前提是組織與統制。」「中國這樣廣大的土地,這樣廣大的人口,這樣紛繁複雜的事物,要有組織,能統制,就必須先有一個精確詳明的實地調查統計作根據。因此,調查統計是組織與統制的中心任務。」(9)國防設計委員會所制定的諸多計劃表明,國民政府對抗戰是有所準備的,對建立戰時經濟特別是戰時工業也是有所籌劃的。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國民政府所進行的戰時經濟動員和經濟統制有些就是按這個計劃實施的。比如,抗戰開始後成立的燃料管理處、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就是按照戰前國防設計委員會的《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劃》中所提出的預案實施的;抗戰時期資源委員會在四川所建設的龍溪河水力發電站,也是按照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四川水力建設計劃》實施的。
實質性的國防重工業建設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從此,資源委員會這一軍事組織擔負了整個國家的重工業建設任務,這就表明以後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明顯地具有作為戰時國防體制的一個環節的性質,資源委員會也就成為國民政府經濟備戰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個部門。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在國防設計委員會及資源委員會成立之初對國內各項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並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奠定我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其主要內容有,分別成立鎢業和銻業管理處,統制鎢、銻,同時建設年產鎢2000噸的江西吉安鎢鐵廠及年產銻4000噸的湖南模範煉銻廠。開發年30萬噸的湖南湘潭和馬鞍山鋼鐵廠,開採湖北大冶、陽新和四川彭縣的銅礦,同時建設煉銅廠,年產銅2400噸。開辦湖南常寧水口山和廣西貴縣鉛鋅礦及廠,年產鉛、鋅各5000噸。開發江西高坑、天河、湖南譚家山和河南禹縣煤礦,年產共150萬噸。建設煤煉油廠和重油提煉廠,同時開發陝西延長、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建設電氣工廠、飛機發動機廠、原動力機廠、工具機廠、造船廠及紡織機廠、電工器材廠、水電廠等。根據資源委員會估計,國民政府實施這個創業計劃,大約需要經費24000萬元,流動資金6000萬元。他們原來設想由政府撥少部分款,其餘利用外資建設。(10)1936年夏,國民政府從年度預算中先撥了1000萬元,作為資源委員會建設重工業的經費。同時資源委員會也與湖南、江西、廣東三省商定,從鎢業管理處及銻業管理處每年的盈餘中移撥一半,由資委會支配,作為建設重工業的經費。1936年,中國與德國簽訂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國向中國提供了一億馬克的信用貸款,其中近10%用於購買重工業設備。資源委員會向德國訂購了機械、電子、化工、冶金等設備,其中工業部分為492.11萬馬克,佔50.1%,礦業部分357萬馬克,佔36.4%,電業部分132.8萬馬克,佔13.5%。(11)1937年2月,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制定的《五年建設計劃》,則在政策上對於資源委員會的重工業建設計劃做了進一步的確認,強調中央政府應立即舉辦鋼鐵、機器、電料、電力、制酸、制鹼、酒精、煉油等重工業及基本化學工業。1937年國民政府又撥款2000萬元用於重化工業建設。
由於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資源委員會計劃中開採或建設的各廠礦於抗戰爆發之前,有的已建成投產,有的進入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中央鋼鐵廠、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重慶臨時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雲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製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製造廠、中央電瓷製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12)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1926噸,銻14597噸,精銅9噸,鐵砂6313噸,電訊機425具。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如鋼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抗戰開始後,資源委員會興辦的已運轉的各個工廠之機器設備,有不少都拆遷到大後方,成為當地工業生產的骨幹企業,這不僅提高了大後方的工業水平,開始扭轉中國長期以來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和地區經濟的嚴重不平衡的狀況,而且繼續為直接支持抗戰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三、國民政府兵器工廠的遷建和武器裝備的進口,有利於抗戰軍隊獲得較為充裕的武器裝備。
九一八事變前,國民黨軍隊除中央軍之外,地方軍隊的武器是比較落後的,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內兵器工業很落後。全國的兵工廠僅有漢陽、上海、金陵、濟南、鞏縣、華陰及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廣東兵器廠、成都兵工廠、雲南兵工廠、衡陽軍械局、上海鍊鋼廠、開封兵工廠等。這些工廠多創辦於清末,工廠機器設備老舊,生產的產品只限於輕武器,如輕機槍、步槍、子彈等,重型武器,如重炮、坦克、裝甲車不能生產,要靠從國外引進。僅有的這些兵工廠也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省區,有一部分在中部省區。
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的發生,使國民黨政府感到日本侵略的直接威脅,開始考慮在國防比較安全的地區建立新的軍事工業基礎。1934年,國防設計委員會軍事組進行了有關國防的統計、分類和資料搜集工作,制訂了《國防軍事建設計劃》、《國防軍備十年計劃》、《國防航空五年計劃》和《兵工整理計劃》。1935年,國民政府制定《全國軍事整理草案》,其中談到:準備分兩期分別根據全國兵工廠的老舊程度,或停辦或加以改造,將機器分發至其他尚有發展空間的兵工廠加以利用,並於西安、南昌、株洲等地,新設大規模的兵工廠。參謀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計劃,對全國的兵工廠提出了三個原則:對地處沿海的兵工廠進行遷移;對靠近前沿的兵工廠亦應遷移;其位置頗適於國防之地位的兵工廠則加以擴充。該計劃決定「上海廠即時全部遷移,按其性質除炮廠藥廠外,大部分暫時歸併金陵廠」(13)。1932年9月,上海兵工廠取消,它的機器設備先運往杭州,以後陸續內運,其中槍彈廠、炸彈廠、制槍廠的設備併到了金陵兵工廠,制炮廠和龍華火藥廠則併到漢陽兵工廠。1933年7月,國民黨政府又下令要求濟南兵工廠與四川第一兵工廠合併。1935年,華北事變的發生,對國民黨政府的觸動更大。兵工署在1936年成立了株洲兵工廠籌備處,負責在湖南株洲建設大規模的兵工廠,並將漢陽兵工廠劃歸該處。上海兵工廠的槍彈製造設備和動力設備也運往株洲。在此期間,閻錫山也曾要求蔣介石接收山西兵工廠並將機器設備移到安全地帶。(14)
總之,1931年―1937年間,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的情況下,國民政府對與抗戰關係極大的兵器工業是作了一些籌劃的,主要進行了兵器工廠的內遷、改建和擴建。總的說來,無論是遷並的兵工企業還是新建的兵工企業都是以仿製國外的輕武器和推行制式武器為主。當時鞏縣的兵工廠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藍本,生產出了七九步槍,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武器,還成功仿製捷克式ZB26七九式輕機槍,每月能生產25挺。金陵兵工廠於1931年仿照法國的迫擊炮生產出了二0式八二迫擊炮,1934年在德國的幫助下生產出了二四式馬克沁機關槍,並成為國民政府軍隊的制式武器。在武器裝備的研製方面,除擴大軍政部理化研究所外,還先後設置了以研究防禦化學戰為中心的應用化學研究所及彈道研究所、精密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等。1936年2月,兵工署在河南鞏縣成立了以生產國防化學藥劑為主的鞏縣兵工分廠,下設硫酸廠、催淚彈廠等九個製造部門,是國內唯一的軍用化學藥劑工廠。1936年4月,炮兵技術研究所研究各種新式火炮的生產技術並籌劃在株洲成立一所新炮廠。1937年2月,兵工署在南京設立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以改良飛機炸彈為主要任務。除了兵工署的工廠之外,海軍、空軍也有自己的兵工廠。空軍有韶關飛機製造廠、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南昌飛機製造廠,這些廠主要從事飛機的大修和組裝。海軍有江南造船所,到抗戰前,該所先後製造了巡洋艦兩艘、炮艦四艘、炮艇十艘,改造巡洋艦兩艘、炮艦四艘、炮艇五艘。但是這些艦艇噸位都比較小,無法代替原有的老艦艇,那些老艦艇還得繼續超期服役。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國民政府的中心工作是要「剿共」,兵器工業的內遷要以不妨礙「剿共」軍事需要為原則。參謀本部在給軍政部的公函中就說:「濟南、金陵二廠,以國防上見地,固應移於安全地點,以因遷移而致綏靖所需的彈藥減少供給起見,除必要者外,暫不遷移。」(15)可見,當時的國民政府是以「剿共」為第一要務的,在不影響「剿共」需要的前提下,國民黨政府在兵工企業生產方面做了一些應付抗戰的準備,這自然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國民政府兵工企業生產的武器裝備,僅約佔軍隊所需的一半左右,其餘的半數需從國外進口。因此,軍火進口貿易就顯得極為重要。抗戰前武器裝備的主要進口國是德國。國民政府與德國軍火貿易主要是以易貨貿易的形式進行,德國用武器和軍工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來交換中國的鎢、銻等礦產品。1932年,國民政府向德國購買了卜福斯山炮48門及相應的觀測通訊器材,成立了一個兩團制炮兵旅。1933年6月,行政院長宋子文向德國訂購了1000萬馬克的機關槍,分三年供貨。1934年,中國向德國訂購了24門15公分野戰重榴彈炮,總計價值900萬馬克,1936年運到中國,裝備了一個摩托化重榴彈炮團。1936年5月,中國代表團訪德期間,為海軍訂購了88公分SKL45炮20尊。同年又向德國購進克虜伯新15公分要塞炮8尊,新7.5公分要塞炮14尊。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中國還向德國進口了16尊8.8公分要塞炮16尊,配製於江陰、南通、南京等要塞。1936,德國國家銀行向中國提供一億馬克的貸款,其中90%被用於從德國購買武器和兵工設備。1937年,國民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有向德國購置軍械的費用3000萬元。據統計,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從國外進口的武器裝備有83%來自德國。中國已有將近三十萬軍隊接受了德國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還有三十萬也準備在短期內採用德國步兵師的編製與配備。據南京國民政府稱,抗戰爆發前,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每個師已擁有步槍6127枝,輕重機槍329挺,火炮84門。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奮起抵抗的國民黨軍第87、88師及第36師全部採用德制武器,都配有7.5毫米最新卜福斯高射炮。
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軍隊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8月,中國空軍首次迎戰日本空軍,擊落日機6架,創造了0:6的戰績。特別是八一三淞滬抗戰和台兒庄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對於日軍的侵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表明國民政府軍隊並非不堪一擊,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國民政府軍隊的戰鬥力當然有抗日愛國精神的力量支撐,也有武器裝備所形成的戰鬥力,而這和國民政府戰前的兵工建設和對外軍火貿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顯然,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的兵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進口,為抗戰軍隊提供了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增強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為抗擊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貢獻。當然國民政府的兵工建設和對外軍火貿易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自身的兵器工業生產水平仍很低,技術落後,只能生產普通的輕武器;從德國進口的武器主要是重炮,飛機、坦克很少。這就使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相比在武器裝備方面還是處於比較大的劣勢。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出於種種考慮開始向中國提供較大規模的軍事援助,情況才有所好轉。
四、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為運輸大量兵員和物資支持抗戰提供了必要條件。
抗戰以前,我國的交通運輸業很不發達。各種交通線路,除東北四省外,其餘地區都很落後。全國鐵路總長不足一萬公里,公路也只有11萬公里,而且路況很差。民用航空線路只有13000公里,運輸飛機不足30架。全國所有的交通運輸設施,無論資金、器材還是技術、管理,都要依靠國外,很多設備依靠進口。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面臨著日本侵略的嚴重局面,開始注重國防建設,在交通運輸方面也開始重新進行規劃和部署,採取了一些備戰的措施。1932年,蔣介石電告鐵道部,要求將粵漢鐵路的南北段同時修建,爭取於1935年底通車,「則國防尚有可為」。(16)1935年2月,蔣介石致電貴陽的軍政首腦,要求他們趕築川黔、黔湘兩公路,限期完成。因為抗戰爆發,中國的沿江沿海有被日軍封鎖的可能,所以國民政府籌劃建設通江、通海、通緬鐵路。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李培天代表指出:「中日戰禍一觸即發之秋,沿江沿海,隨時有被封鎖之虞,交通關係國防至巨,為適應需要,除提早完成滇黔公路外,確有及時修築川滇線、滇欽線以通江海之必要。一旦中日戰事延長,大宗軍用品,非來自歐美不可,國際海運途徑既欠安全,國際路運的西伯利亞鐵道,復以間隔,不能利用,萬一法不允我假道越南,則興築滇緬線以利運輸,
益為當務之急。為國防需要計,應請興築滇省通江通海通緬鐵路者一也。」(17)國防設計委員會運輸與交通組分鐵路、公路、航空、電訊四個部分對中國的交通運輸業進行了調查,並制定了戰時運輸與電訊計劃,編製了《全國鐵路軍事運輸能力報告》、《運輸動員及統制初步計劃》,這實際上是對戰時的交通建設特別是軍事運輸進行籌劃。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對於交通運輸方面備戰的政策和措施作了明確的部署,決定全國的交通幹線如鐵路、公路幹線、主要水道航線及航空線,由中央負責建設;特別是鐵路之建築,「應以國防運輸及溝通經濟中心為原則,使成為全國交通幹線。」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除整修原有的鐵路外,完成了粵漢、隴海兩鐵路的建設,並修築了由廣東到雲南,由雲南達四川,由四川到陝西與隴海聯絡之鐵路,實際上是用鐵路來溝通廣東、雲南、四川、陝西,使華北各省仍可以廣東作為出海口。到1936年底,粵漢鐵路已經全線通車,隴海鐵路也完成寶雞以東到連雲港段。浙贛鐵路通車到南昌,同蒲、蘇嘉、杭甬等鐵路也均已建成。國民政府還制訂了鐵路建設五年規劃,計劃新建鐵路14條,總長8500餘公里,可惜這項建設計劃剛剛開始,日本就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1936年到1937年7月,國民政府共修築鐵路2030公里。到1937年7月,全國已建成鐵路共13000公里。
公路方面,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開始從東南著手,由近及遠,逐漸推進到西南、西北地區,形成全國性的公路系統。從1932年5月起,先就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修造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1932年12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決定在1936年以前,由全國經濟委員會分五期完成蘇、浙、皖、贛、鄂、湘、豫七省聯絡公路。這條聯絡公路共有十一條幹線、六十條支線,共計10360公里。到1936年6月,全國經濟委員會又將陝、甘、閩三省及贛、粵、閩邊各公路加入督造的範圍。全國經濟委員會採用中央與地方合作建設的方針,由政府提供技術與資金,地方負責建設。在這一時期,國民政府還運用美國的部分棉麥借款,從資金和物資、技術等方面協助各省按分工負責的原則,加緊國、省公路幹線網路的建設。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主持修築的西蘭、西漢兩公路於1936年底竣工,同時又協修了綏遠至新疆、山西、甘肅到新疆、青海等公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川黔公路監理處在1935年-1936年修通了川陝、川鄂、川湘、川滇、湘黔等幹線公路。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計有幹線21條、支線15條,初步形成縱貫全國的公路網。
其他如河道的整治、航運的管理、郵電線路的改善與新建等都有具體的部署,地方各負其責,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技術和器材的補助。國民政府還明確規定了各項獎懲辦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力促交通運輸事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抗戰前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為戰時運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對於抗戰初期在短期內集結眾多兵力和運輸大量的軍用物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36年5月,粵漢、平漢鐵路貫通,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兵器、彈藥、器材等軍用物資主要取道香港通過粵漢鐵路運往前線,共計運兵200餘萬人次,物資54萬噸。浙贛鐵路玉山到南昌、南昌到萍鄉的接軌通車,對西北和東南地區的軍事運輸發揮了重大作用。1935年竣工的西蘭公路和1936年通車的川陝公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成為中國通向國外的唯一通道,蘇聯的大批援華物質也經此道運往前線,對保證前線的急需,支持全民族抗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抗戰的頭二年,單是鐵路運送的兵員就達1100多萬人次,軍需物資在300萬噸左右。(18)抗戰開始後,沿江、沿海淪陷,幾百家工廠內遷,大批的機器設備、物資和工程技術人員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遷往大後方,也大大得益於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
結語
概括起來講,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為抵抗日本的侵略進行了經濟備戰,這些工作涉及到金融、工業、交通、外貿等許多方面,應該說國民政府的計劃都是比較周詳的,各方面工作經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起來講進展比較緩慢,大部分工作只是剛剛起步,還沒來得及充分展開戰爭就全面爆發了。即使如此,我們也應看到其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所發揮的軍事價值。這樣,我們在分析和評價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經濟備戰的作用時,就可更為客觀,一方面肯定其為抵抗日本的侵略所起的作用,一方面也不應過分誇大,而要實事求是。
---------------------------------------------------------華麗的分割線-------------------------------------------
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的經濟備戰
(一)
國防設計委員會時期有人認為,南京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工作是從1935年開始的。〔1〕本文認為,至遲在1932年11月成立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The National Defense Committee)之時,就已經標誌南京政府開始著手抗戰準備工作了。
九一八事變及一二八淞滬抗戰發生後,南京政府於1932年春成立軍事委員會。同年冬,又於蔣介石任參謀總長的國民政府參謀本部下,秘密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2〕該會由蔣本人親兼委員長,翁文灝以地質調查所所長身份受邀出任秘書長,時任蔣介石秘書兼教育部次長的錢昌照則以副秘書長名義,在南京主持具體工作。蔣介石在給國民政府備案呈文中稱:「值茲國難當前,國防機務,萬端待理,為集中人才,縝密設計起見,特設國防設計委員會,以期確定計畫,從事建設。」〔3〕
當時規定,國防設計委員會的職掌為:「一,擬制全國國防之具體方案;二,計畫以國防為中心之建設事業;三,籌擬關於國防之臨時處置。」〔4〕除行政院各部會負責人均為當然委員外,該會另聘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學者專家40餘人為委員,分軍事、國際關係、經濟及財政、原料及製造、運輸及交通、文化、土地及糧食等七個小組,由該會提供經費,從事國防調查與設計工作。
至1934年改組為資源委員會之前,國防設計委員會7個小組從事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內容,並且都形成了比較詳細的報告,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
軍事組研究了有關國防統計的分類和資料搜集方法,設計了64種調查表格,分別函請有關主管機關填報。設計委員會認為,一旦中國遭到敵國大規模進攻,依我們的作戰方略,「所需軍隊每方面多者10萬,少者三五萬」,加上援應補充之數總共應為50萬。根據這個原則,軍事組在1934年5月前,先後與其他機關合作,擬訂了《國防軍事建設計劃》、《國防軍備十年計劃》、《國防航空五年計劃》和《兵工整理計劃》。
一是在翁文灝、丁文江具體主持下由地質調查所進行中國礦產資源及其戰時如何開發利用的調查和設計;二是著名經濟學家劉大鈞主持下,中國經濟統計研究所對全國145個重要工業縣市僱工30人以上、使用動力的2435個工廠進行調查統計,編製了《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礦產資源調查的重點是關涉國家戰略資源的金屬礦、煤礦、石油礦。如四川、青海的金礦;長江流域各省及山東、福建的鐵礦,湖北、河南、山西、四川、雲南銅礦,湖南、廣西之鉛鋅礦,湖南、江西鎢銻錳,雲南錫及鎢銻,浙江礬土等。煤礦的調查一是沿鐵路、長江已開發的礦,詳細調查生產運銷,以為戰時燃料統制準備,二是內地發展重工業需要新開或擴充的礦,如江西萍鄉、高坑、天河及湖南潭家山。液體燃料、石油方面,有陝北、四川的調查及鑽探,國內石油供需情形調查。地質調查所的煙煤低溫蒸餾試驗。此外,有水力調查:黃河壺口水力、甘肅黃河水力,長江上游水力,浙東、四川水力;西北礦產調查。有《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劃》、《四川水力發電計劃》等報告和計劃。
運輸與交通組分鐵路、公路、航空、電訊四個部分進行調查,並擬定了戰時運輸和電訊計劃,編訂了《全國鐵路軍事運輸能力報告》、《運輸動員及統制初步計劃》等多項調查報告和戰時計劃。
土地與糧食組對長江6省農政、地政進行了調查,還有人口抽樣調查、全國總人口的測算、戶籍行政調查、軍人體格研究等。有《糧食存儲及統制計劃》等報告。
從現存已知的檔案資料中也可以看出,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工作是以抗戰準備為唯一中心,並未介入當時正在進行的國共內戰。雖然此時期工作領域較廣泛,經濟備戰仍為核心內容。
(二)軍委會資源委員會時期
1935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編並之時,將參謀本部所屬的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的資源司合併,易名為資源委員會,改屬軍事委員會。其工作中心也由國防調查與設計,改為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事業。內部機構也發生變化,除保留調查處、統計處外,計畫部改為設計處,增設礦室(主任為北洋大學礦冶系主任朱玉侖)、冶金室(主任為著名冶金專家葉渚沛)。但該會主持人員並未更動,委員長仍由蔣介石親兼,實際負責的正副秘書長也還由翁文灝、錢昌照繼續擔任。由此至七七抗戰全面爆發的近兩年半內,資源委員會以工礦業建設為核心,成為國民政府經濟備戰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部門之一。
1936年,在廣泛調查基礎上,資源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力量,研究制訂了一個《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按照翁文灝他們的計劃,該會的任務是「在湘、鄂、贛區域內,建立特為重要之基本工礦事業」。〔15〕他們之所以不是選擇在經濟基礎較好的東南沿海地區,而是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立發展新的工業中心,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其根本原因就是預備中齤日一旦爆發戰爭這裡將成為後方工業基地。資源委員會計劃五年內由政府投資2.7億餘元,建設包括鋼鐵廠、煤礦、電冶等12項,30餘個大型廠礦。這些廠礦分為:一冶金,鋼、鐵、銅、鎢、鉛鋅;二燃料,煤、石油、酒精;三化學,氮氣、無水酒精;四機械,機器、飛機發動機、工具;五電器,電工器材、無線電機械製造等具體項目。目標是5年後鋼、鐵、銅等類產品可以滿足全國一半以上的需求,而鉛、鋅、鋁、汽油、硫酸亞、鹼、飛機發動機、工具機、電工器材等產品可滿足全部國內需要。該計劃是建立在中齤日一旦開戰,中國將失去華北煤礦和東南地區鐵礦的假想之上的,因此資委會對湖南、湖北、江西煤礦的勘探工作特別用力。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即因親赴湖南調查煤礦途中,於1936年初因煤氣中毒身亡。
2.重工業兩年半的建設
在德國1億金馬克的貸款中,資源委員會獲得了約10%的份額,用於購買從事國防重工業建設的機械設備。同時,南京政府又在1936財政年度(1936年7月-1937年6月)預算中,又向資委會撥款1000萬元。〔19〕資金解決之後,資源委員會又先後與德、美、瑞士等國簽訂了一系列技術合作及設備進口合同,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力量,按照《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籌辦興建重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包括,建設一個年產鎢鐵2000噸的鎢鐵廠;分別在湘潭和馬鞍山建設鋼鐵廠,年產30萬噸;開發湖南寧鄉、茶陵鐵礦,年產30萬噸;開發水口山和貴縣的鉛鋅礦,年產5000噸;開發湖南高坑、天河、譚家山和河南禹縣煤礦,年產150萬噸;建設煤煉油廠,同時開發陝西延長和四川巴縣、達縣石油,年產2500萬加侖;建設氮氣廠,年產硫酸亞5萬噸,同時製造硫酸、硝酸;建設飛機發動機廠、原動力機廠和工具機廠;建設電機廠、電線廠、電話廠和電子管廠。
其中較大者有:1936年5月設立中央鋼鐵廠籌備委員會,翁文灝本人親兼主任委員,選定在湖南湘潭下攝司建設一個有250噸高爐2座,60噸平爐4座,年產鋼錠10-15萬噸的大型鋼鐵企業,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提供全部技術與設備。中央機器廠,從德國、美國進口技術和設備,原計劃製造飛機發動機,因受到航空委員會阻力,改以製造電機、機床與紡織機械等。中央電工器材廠,從英、法等國進口設備,製造電纜、電話及無線通訊設備。
翁文灝等本欲按戰前設計,在漢口至宜昌間建立新的工業中心,因此初期內遷工廠大都以上述兩地為目的地。不料戰事的進展證明,南京政府還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實力。1938年6月武漢告急,由上海等地內遷及原在武漢等地的廠礦,及資源委員會在湘、鄂等地規劃新建的工廠,均被迫再度西遷。一部分向南,遷往湘西、湘南及雲、貴。一部分向北,赴陝西。一部分向西入川。武漢失守以後,大規模的工業內遷基本完成。以後因戰局的變化,局部也有小的零星內遷。據經濟部統計,至1940年底,經官方協助內遷的廠礦有448家,機器材料70900噸,技工12182人。〔21〕內遷的地點以四川為最多,其次是湖南、陝西及廣西等。
(一)國防設計委員會開展的調查設計工作,是對近代中國基本國情和工業基礎首次全面的調查摸底,為以後制訂政策、戰時動員及後方經濟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例如,該會進行的人才的調查工作,在七七抗戰爆發後政府各部門動員專門技術人才為抗戰服務時,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顯現較大效能」。資委會在戰爭初期與教育部協同成立軍事工程團,在上海、寧波、杭州、武漢、重慶等地區設立分團,即依此資料,動員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參加滬寧等地區的戰時服務及戰地後勤工作。
另外,國防設計委員會的許多調查報告和提出的計劃,都在七七事齤變後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抗戰爆發後設立的燃料管理處、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就是按照戰前國防設計委員會的《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劃》中所提出的預案實施的。抗戰時期資源委員會在四川所建設的龍溪河水力發電站,也是按照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四川水力發電計劃》實施建設的。
按中央鋼鐵廠建設計劃,資源委員會派遣了一批留學生赴德國工廠實習先進的技術。這些人抗戰時分布到後方各工廠中,成為技術骨幹。而且許多人以後也成為新中國的技術專家。
〔1〕袁素蓮:《試論南京國民政府抗戰準備的作用及局限性》,《北方論叢》1997年第5期。
〔2〕該會並不公開,對外僅以其所在地南京三元巷二號自名「三元巷二號」。
〔3〕《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冊第16頁,台齤灣「國史館」編印,1984年。
〔4〕《國防設計委員會組織條例》,上書第18頁。
〔5〕見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3年2月1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3卷。
〔6〕吳有訓,字正之。
〔7〕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3年2月1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3卷。
〔8〕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3年4月27日),同上。
〔9〕胡適:《<獨立評論>創刊號引言》,《獨立評論》第1期,1932年5月。
〔10〕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3年3月2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3卷。
〔11〕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2年12月14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3卷。
〔12〕《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冊第22-25頁,台齤灣「國史館」編印,1984年。
〔13〕《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全國經濟委員會合作辦法大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4卷。
〔14〕翁文灝致錢昌照函,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18733卷。
〔15〕翁文灝:《為中國經濟創立嶄新時代》,《翁文灝論經濟建設》,團結出版社1&<0&>989年。
〔16〕黃汲清:《翁文灝選集序言》,《翁文灝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0&>989年,第5頁。
〔17〕該文未公開發表,現存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張國淦檔」內。
〔18〕《翁文灝自訂年譜初稿》,《近代史資料》總88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9〕翁文灝日記1936年5月19日。
〔20〕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三聯書店1957年,第90頁。
〔21〕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三聯書店1957年,第88頁。又據具體負責內遷工作的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林繼庸報告,內遷工廠總數為452個,物資約12萬餘噸,其中礦業單位6個,冶金1個,機械工業181個,電器工業25,化學工業60,紡織工業103個,飲食工業21個,教育用品37個,其他工業18個。林繼庸《民營廠礦內遷紀略》。
〔22〕《中德秘密外交檔案》,廣西大學出版社,
〔23〕翁文灝致錢昌照函(1933年2月1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廿八全宗,第18733卷。
〔24〕錢昌照:《錢昌照回憶錄》第38-39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25〕錢昌照:《錢昌照回憶錄》第12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26〕翁文灝日記1936年8月11日。
〔27〕翁文灝日記1936年8月10日
這個問題吧……
說沒有吧……這說明kmt智商有問題
說有吧……說明kmt執行力有問題計划了不少,成功實施的不多!
計劃幾十個德械師最後只有幾個,還通通送到艦炮底下挨轟!花大價錢修築的國防工事不用,非得前出到灘頭作戰!
倒是計劃的黃河決口,成功實施了!
定型投產中正式步槍;委員長50大壽全國人民捐款獻機,最後買來50架hawk3;訂購10萬支德國標準型/98k步槍,訂購10萬支捷克vz24步槍,訂購30萬支比利時fn30步槍,購買丹麥麥德森輕機槍全部機具(運回途中被日軍炸毀),訂購捷克zb26機槍及其生產圖紙;建立教導總隊,1935年秋冬舉行京滬地區大演習。
修了三道國防工事,先不說質量如何,這工事連用都沒有用直接給扔了,炮黨說是找不到鑰匙所以放棄。我不由想起義大利軍隊因為找不到開炮彈箱子的撬棍而放棄……。
1936年12月12日,為了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國民黨右派,國民黨黨魁親自帶領一大批國民黨高層赴西安,在驪山被東北軍活捉。由此拉開了國共合作的篇章。
1937年8月15日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0月,改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游擊隊為新四軍。
1937年6月,改編十七路軍為38軍,兩個整編師17師和177師。軍長孫蔚如(解放後陝西省副省長),師長趙壽山(解放中擔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解放後青海省主席),師長李興中(解放後河北交通廳長)。
1937年6月,改編東北軍為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六十七軍,五十一軍。1937年10月,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於冀中起事,1942年8月,五十七軍一百十一師師長常恩多和蘇魯戰區秘書主任兼政務處長郭維城率該師舉行「八三」起義。五十七軍三三三旅旅長萬毅率部後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
有啊,積極進行了備戰啊,做了大量安內工作。
須知道,攘外必先安內
修路。國民政府這件事確實做的對。
九一八到七七這段時間,中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國民黨政府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對外國入侵做準備。他的一切準備活動都是圍繞結束軍閥割據進行的。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大一。
最完美,最有效的準備,就是1937年12月12日,凱申物流CEO攜各監理總監,與我黨密謀,上演雙簧,從而排除黨內黨外一切阻力,與我黨達成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總方針七七事變告訴我們 喪失制空權的部隊多半是要完蛋的 七七事變爆發後 我故鄉駐紮的騎兵連開拔出去就沒了消息 結果過了兩三天被人發現連人帶馬通通炸死在不遠的野地里 血肉模糊 誰曾想到他們也曾槍在肩 刀在腰 一副軍中銳士的模樣 舊國府的五十三軍開戰不久被打的傷亡過半 棉衣槍支扔的隨處可見 日機編隊座艙里的飛行員地面肉眼可見 何等傲慢 日軍一邊假意和談一邊集結兵力 準備全面進攻華北 要打要談全憑敵寇掌握 沒有力量 談什麼家國權益 更別說什麼民族尊嚴了 關於空權的問題 舊國府的空軍說是戰前買的飛機 到了戰時也就落後了 不如存錢到銀行 戰時再買 還有些利息 依照此理到了抗戰全面爆發 不料各列強驗嚴守中立 一架新飛機也運不進來 開戰一月 開著古董雙翼機驅逐機 空軍四大金剛死了三個 總數二百六十餘架飛機打一架少一架 一個飛行大隊幾十架飛機打的只剩兩架 空軍壓不住場子 近海岸防的海軍首先墨盡 陸軍跟著大出血 這種狀況 蘇聯航空隊過來緩解了一陣 直到戰爭後期 美製飛機大補血 留美飛行員成建制歸國才得到徹底解決
期間 如若苦等蘇美援助 河山恐怕盡成汪偽南京滿洲國之色 意志體魄 火力罩得住的地方才有真理
推薦閱讀:
※抗戰結束前國共是否曾經俘虜過少將及以上軍銜的日軍?
※tg是什麼意思?
※抗日戰爭兵力對比?
※如何看待我大學室友的言論「侵華戰爭中的日本軍人是很講道理的,戰爭就是戰爭死人就死人唄那能咋的」?
※如何評價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