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行業為什麼暴利?

主要在哪些環節賺錢?


暴利,對醫療行業來說,早已是昨日黃花。別誤信那些帶有嚴重偏見的媒體宣傳。

如今的醫療市場,越來越規範化、專業化。這是行業發展的客觀趨勢,政府各項管理政策的出台,百花齊放般的業內競爭、終端客戶越來越嚴苛的准入門檻,無一不是在推動和跟隨著這個趨勢的發展。

最煩電視上新聞里動輒報道某某藥品某某器械出廠價多少,終端售價多少,表面上來看,是存在巨大的差價。但這個差價的計算,並不是簡單的灰色收入那麼簡單,品牌的推廣、醫生的教育、專業化人員的工資和獎金,這些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削減的成本。

當初強生為了推廣介入操作技術,在上海有規模龐大的教育基地,中國的醫生源源不斷得送去這個基地,在
豬身上操作,學習技術,練習手法。中國醫療行業的發展,新技術的引進,醫療器械公司的貢獻是不能抹煞的。當然不能否認他們的商業目的,以及有意識得引導行業內對自己有利的學術理念。行業的發展單純靠學術界自己的資金投入遠遠不夠的,臨床灰色收入是發展至今日一個無法徹底清除的毒瘤,但不能因為有這個灰色地帶的存在就否定整個行業。什麼時候我們的民眾不再被媒體不負責任的偏見說引導,保持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我們才能看到社會進步的希望。而這種進步,絕不是所謂的GDP全球第二所能代表的。


edit:增加了一些具體數字與行業比較。

--------

首先為了說明醫療器械是否真的存在暴利,可以參閱http://biz.yahoo.com/p/sum_qpmd.html

出乎意料的,醫療器械的利潤率「僅為」11%~12%,在所有行業里勉強排在中上。

利潤率較高的行業(包括醫療器械)都有哪些:

broadcast/tv 傳媒業

地產投資REIT

各種Bank

asset management 資產管理

各種fund

business software 商用軟體

internet information provider 互聯網信息

製藥

釀酒

等等等等

從這些產業,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點

  • 准入門檻高:包括政策門檻(許可證難拿),資金門檻(起始資金量大),技術門檻(需要高級人才以及多年的經驗)。

  • 信息不對稱強:大部分用戶沒法比較/了解產品質量。

總而言之,競爭越不充分,利潤率越高。


身為醫療器械行業的從業者,簡單說幾句。

單看醫療器械產品本身的材料成本,或許是比較低,可能與最終市場價格相去甚遠,但是往往在一個產品的全部成本中,本身的材料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真正消耗資源的,是產品在拿到上市認證之前的設計研發、臨床實驗等為了證明其的醫療器械法規的符合性而進行的前期投入。另外一部分是是公司運營和渠道環節的差價部分。這兩個步驟消耗的成本是抬高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拿一個三類的植入醫療器械來說,先不說前期研發出成熟的技術標準需要多久,我經歷過的都是些三類植入產品,最短的是三年,最長的是11年!國內的註冊還好說,放到美國,單單的一個前期的臨床實驗就可能會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人民幣,再加上公司在產品上市的前凈運營投入,如此高的准入門檻自然會提升產品的市場價格。而現在的一些媒體以博眼球為賣點,選擇性的拿產品的材料成本和市場價格來比較,本身就是一個嘩眾取寵低逼格行為,誤導大眾。

你能以鋼鐵的價格來算飛機的價錢嘛,丫的!


如果這是個話題而不是問題,我挺喜歡,哈哈

劃線部分是個人觀點,還沒有足夠論據和邏輯來說服別人。僅有拋磚引玉資格。

1.醫療器械是否暴利?

暴利是指「生產者、經營者用不正當手段獲取超過合理利潤幅度的行為」。

醫療行業中涉及生產者、經銷商、醫院。

生產者:加上研發和驗證、註冊、市場推廣費用後,成本比生產要高很多。高多少?跟量(即產品類型、市場份額)密切相關。個人估計其他成本是生產的1-10倍(藥品則儘管放大好了)。

經銷商:營銷費用的重頭戲,賬目必須神鬼莫測。費用在哪呢?

技術服務:經銷商以營銷而非技術取勝,對技術一竅不通的太多了。這一塊可以由生產者補足,請理解為你家附近開了間賣冰箱的,又開了間教你用冰箱和幫你修冰箱的,考慮到醫療器械市場容量和冰箱比例,以及醫療器械故障概率可高多了複雜多了,算算成本吧:)

醫院關係:肯定有長期物質往來,但絕對數額未必多大了:當前市場中,醫院關係或曰經銷商獲利對醫療器械價格與其說是因,不如說是果。

題外話,醫藥經銷商的起源是我很有興趣但沒什麼思路的題目。

醫院:這是討論暴利與否最有趣而關鍵的部分醫院是醫療器械的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關注醫生沒有太大意義。

2.醫療器械行業利潤程度是否合理

建議撇開成本分析,從以下兩方面考慮:和國外比較;相關醫療服務價格,比如檢驗費用、手術費用。

醫療器械行業是有些古怪的,買單的並非最終承擔者。市場規矩效力之大,甚至有賣單的想便宜買單的不同意。

對其是否暴利行業的認定無關緊要,因為醫療器械價格並不是當前醫療服務市場重重問題的主要原因,而是結果。

醫療器械市場是需要政府插手的,那是主要為了產業發展,而非看病難看病貴。至於國產醫療器械拉低醫療服務價格的作用,只是一個很不錯很值的位置努力地副產品而已,而家用產品的社會效益是一個級別的。

@周光宇 所說的第一點認同,第二點有異,第三點沒能理解。

註冊證

2003年後醫療器械註冊證獲得成本非常高,哪怕一切明的暗的都打點好,一兩年時間也是必要的,而註冊耗時的地區和企業間差異不小。對研發生產者來說,時間意味著所有維持運轉的成本再加上錯過市場的風險。

產品專業性

醫療器械企業的客戶包括經銷商、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家庭。

醫療機構和經銷商通過橫向比較,對成熟產品的了解可能遠遠超過研發生產者。

醫生之間的交流聯繫相當多,如果他真的想了解你的產品,太容易了,除非你是新生產商或是創新極強的產品——說實話,沒有成熟產品基礎,後兩者不會有機會的。

Btw推測周同學是研發工程師哈。

對二樓

行業間比較,醫療器械的稅沒有特別之處,往往還能撈到點優惠。

至於醫院和人,很可以討論一下。

@熊貓走吧 說的是,耗材和設備是完全不同的考量。


醫療器械的製造成本也許不高,但研發成本高的離譜。臨床實驗動著上千萬,上億。


醫療行業主要縱向分布:廠家-----總代-----經銷商-----醫院。廠家和總代無論行業內什麼產品(保證有銷量的產品)都會有比較客觀的利潤,但總代承受的資金壓力也是相當巨大的,經銷商這個階段分產品,大多都不是多暴利(相對廠家和總代來說),最後醫院拿我做的產品來講吧,一般要求耗材成本不能超過收費的30%,100塊錢進貨成本不能超過30,但分成科室比較多。大體是這樣吧


暴利?看你問的就知道你不是干這行的。


看了一下其他人回答,對於說醫療不是暴利的,我舉雙手贊成。

======================================================================

可能他們的分析偏市場,但作為一個工科正在往醫療設備上靠的人,我想即使在研發本身來說醫療本身和工程角度,醫療設備行業都從來不是暴利行業。

大家會很輕易的說、去醫院看病,用個設備就大幾千、費用高。

但這個費用真的很高么?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1.醫療研發的過程

拿一個我們正在做的項目來說吧

這是一款膠囊內窺鏡,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腸胃內進行圖像拍攝,然後用外磁場控制膠囊的方向,來進行腸胃探傷。這個項目其實已經研發了很長的周期,但還會持續很長的過程。

一看圖片,很多人就說,這不是很簡單么?搞一個攝像頭,搞個膠囊就完事了。

醫療之所以醫療,在我看來,一點不比航天器簡單。就這麼一個東西,要考慮的東西就很多。

1.肚子里一片漆黑,光源問題

2.鏡頭調焦定位問題

3.驅動鏡頭的電機如果是電磁電機,還要考慮和外磁場是不是干擾

4.電池容量夠不夠(國內某公司就這個問題研發了很久也沒啥進展)

5.膠囊體積問題

6.材料問題

7.圖像傳輸問題

8.配套外圍設備、驅動問題

9.安全問題(這個最關鍵)

看完這些,大致可以明白醫療研發過程的痛苦了吧。而且科研經費,同類競爭都是一個做醫療設備人要考慮的問題,想想就頭大。剛做出來,幾千萬就沒了。所以,總需要回收資金,保證繼續做後面的東西。畢竟這一行競爭太大,而且這一行存在壟斷和寡頭競爭,小一點企業沒了資金流就只能停止研究,沒多久公司就OVER了。

2.關於工程

醫療設備本身就是來自工程產品。商業軟體大家都用過,你們去可以去看看,一套工程CAD、CAM、CAE軟體都要多少錢(在天朝你都很難看到賣的,都是盜版),大多都是幾十萬到幾百萬。很多醫療設備的配套軟體真的已經很良心價格了,幾乎是白送了。在很多天朝人的眼裡都覺得只有硬體才是真的有其對應價值的。所以我有個可能大家不太能接受的觀點,那就是醫療設備開發絕不是做慈善。科研人員做出來這麼好的東西,賺一點錢養家糊口,再把大把的回收資金投入下一個項目有什麼不對呢?要是在美國看病動輒500刀,所以國內真的已經很廉價了。

3.個人理解的暴利

產品的價值應該和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關,所謂暴利就是那種用極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博取極大價值的事情,比如倒買倒賣、非法勾搭等。

所以,我一直認為醫療設備行業絕不是暴利行業,是一種用高付出高投入來換取對應價值的過程

======================================================================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路 、微型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原創文章及個人觀點文章不接受轉載,若有需要可站內私信。我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我去修收音機,老闆拆開後看了看,用錫焊點了一下,說10塊錢!我當時就急了,你點下錫焊成本也不過1毛錢啊,這麼貴?

老闆抬起頭,淡淡的說:錫焊一下是一毛錢,但是知道在哪焊值9.9,費什麼話,掏錢吧


外行人提出的外行問題,聯想到前幾天微信上面朋友圈的帖子《假牙成本數十元,為何動輒上千,心臟支架成本數百,為何動輒上萬,提問者智力低於70,為何動輒就提為什麼而不是是否》只能說一句:呵呵

從廠家本身的維護運營研發,物流,經銷商,到最終的醫院科室,你忽略了中間環節,忽略了國內國情,忽略了流通渠道和政府各個部門的打點。

你不如問問為何農村西瓜幾毛錢一斤,為何我家邊上菜場要10元一斤


醫療器械或者說是醫藥行業的暴利,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患者使用或者最終入手的價格,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費用(以葯養醫、醫生教育、醫藥平台的費用、稅費、企業成本、人員費用、前期投入、生產成本)

作為一個從事醫藥行業的人,我更清晰的了解產品從策划到上市成為一個真正可以銷售的產品所需要經歷的流程。

一般醫療器械,廠家前期需要做產品研發、註冊、標準工廠建設、質量體系建設,這個流程至少在1年以上。這個階段純投入,沒有任何產出,專家,技術,資金,心力,法規森嚴,細節繁雜。行業難入坑深

其次,如果順利取得上市資格,產品也不能立刻行成收益。醫保,招投標,物價。沒有物價醫院賣不動,沒有招投標地區、醫院不能採購

再者,做新的器械,醫生沒用過,出於風險考慮一般喜歡延用老方法,新產品需要長達3~10年的時間去逐步推進,要專家,要論文,要推廣,一般企業很難走下來。做常見的產品,市場壁壘,利潤空間低等也很難打入

最關鍵是中國的醫療市場是一個受限制的市場,各個系統的醫院,各個地區的醫院,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獨立的,相對受限的小規模採購範圍。

所以葯械為什麼這麼貴,不是暴利,是因為各種風險和利益訴求層層累加導致的。簡單說就是各種前期投入的回報+流程費用+稅+受控市場的潛在損失的補償費用

如果僅以葯械的成本來評估最終價值來說是暴利,那就是耍流氓。沒有市場的利潤空間,就沒有商業繁榮。就沒有創新產品、優質服務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從業時間短,但就職於國內一家產品複雜,技術稍微領先的公司。算是懂行。公司做介入類醫療器械,按中國標準屬於第三類,按歐盟標準是2A類。

我的觀點是,在醫療器械公司,生產商暴利是合理的。只有暴利,才能促使生產商不斷推出新產品,改善技術。

再就是中間商的利潤,這是徹底的暴利,不合理的暴利。

醫療器械具有3個特徵:產品功能上可以治療病痛,是剛需;在設計、製作上需要複雜的知識和技術;在產品流通時面臨巨大的信息錯位和不對稱,產品在使用上需要專門培訓過的醫生,病人作為接受方與最終用戶幾乎沒有能力去選擇醫療器械。

這種不對稱,必須靠一些東西來推動和潤滑,比如巨大的利潤,腐敗等。暴利是在代理商與醫院之間產生的。聽說我們的產品,出廠後翻了2倍進醫院,再貴20%~30%用在患者身上。代理商幾乎是不承擔研發和產品風險,僅僅是分享利潤。我覺得有點說不過去。

期待醫療器械制度早日改革,讓吸血的資本遠離生命。

醫療,救死扶傷的職業,很高大上,跟奢侈品一樣嗎?那你犯個錯誤試試。

一個新產品做出來,馬上用在病人身上,做手術,就會成功?如果你是病人,你敢嗎?萬一失敗,病人要付出的代價是健康甚至生命。而對於醫生,或者醫療器械公司,萬一失敗,病人家屬不把醫院扒層皮?FDA不跑過來把醫療器械公司扒2層皮?可見,安全是醫療器械的第一準則。產品寧可功能少或者弱,務必保證安全。

說到安全,就是產品通過大量實驗和應用的檢驗,證明了產品足夠安全。

  • 先說實驗和應用。

如果產品是世界沒有的,在做出產品前,會做一個方案的測試樣品,做動物實驗,如果實驗通過了,醫生出報告。公司才能正式規劃做臨床樣品,使用具有生物兼容性的材料,優化、穩定製造過程做成成品。經過特定的部門登記審批後,才能步入臨床實驗。即使做臨床,醫生也是戰戰兢兢地給相應的病人做手術,確保病人知情而且有治癒的可能。我們公司的產品是仿製友商做的,該產品做臨床,CFDA要求做100::100的臨床對比試驗。也就是100個我公司產品+100個友商產品做比對。要找到200例病人,他們只需掏手術費,但我公司需要承擔他們的部分檢查費用,我司與友商產品的費用,並追蹤他們術後一年的身體恢復狀況。這些手術可能有風險。醫生和公司都要承擔風險,不客氣地說,為了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醫生可以從醫療企業那裡拿點不可描述的東西。不可描述的東西給的多,醫生可以儘快做臨床,時間會快,否則會慢些。產品不同,時間會有點區別。可能要1年,甚至更久。產品成本,公司人員工資,付給臨床監察員、協調員、倫理委員會的費用,手術費用,等等折騰下來需要1000萬左右。

  • 再說在公司內部的安全性。

在產品做出來之前,根據ISO13485等一系列法規,你需要對公司生產設備,生產環境做一系列驗證,確認。生產環境包括純化水,進風口,顆粒物什麼的,要求是凈化車間。跟產品直接先關的每台設備都要做安裝,操作驗證,產品要做工藝驗證。產品做出來,還要做驗證,比如產品保質期(貨架壽命試驗 通常是2年),模擬運輸驗證,還有消毒驗證。每個驗證都有計劃,引用標準的測試方法,符合標準的產品規格,產品通過測試,有測試計劃和測試報告。TP=Test protocol, TR= test report. 這些做好,是不是可以生產了?NO. 因為CFDA還沒有允許。得審核通過了,才允許你生產,你才能把產品拿去做臨床試驗。

  • 接著說產品製作的安全性/質量。

有些產品是一次性使用的,比如支架,有些功能測試做一次,產品就不能賣了。做100個產品,不能把這個功能都測了,不然就沒得賣了。產了100個,一般只檢查5~10個,誰都不想沒被抽到的有1,2個出問題。所以想要產品質量穩定,關鍵設備必須用世界頂尖級別的,原材料也得用世界級的,質量穩定,因為國內的基礎製造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直接成本必須得高呀。

  • 最後說最前沿的,高技術。

為什麼你的產品可以通過那麼多驗證?那是因為大公司招了幾乎是 頂尖的工程師在那裡研究了材料,工藝,生物特性,通過計算機模擬,保證了理論上是可行的。並配有頂尖的檢測和製造設備,讓他們能做出符合理論的樣品,開始驗證(除了做動物實驗外,還要買屍體做人體實驗)。相關的測試有生物兼容性,毒性測試;體外測試。實驗失敗了,就得找原因,做改正措施,再做樣品,再做實驗。不停地重複這些實驗,直至通過。研發成功,才有了後續的一系列成功。公司內部成功了,才敢去接受FDA(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局)/CFDA(中國食品與藥品監督局)的一系列審核。舉了一個美國FDA的驗證流程:Balloon Valvuloplasty Guidance For The Submission Of an IDE Application and a PMA Application (Text Only)

如果以上驗證通過了,臨床驗證也通過了,公司才敢把報告遞交審核,可能繼續送上一些不可描述的東西。FDA食品藥品監督局看你遵守這麼多流程,真實的報告也是好的,還要了解公司具備做好產品,管控風險的能力,才敢批准產品,允許產品銷售。FDA審批,也要時間。一個月吧。拿到銷售許可證,你可以賣經他們批准過的產品了。

從生產的開發到通過FDA 審批通過,耗了差不多5年。公司內部,一堆研發、生產、質量工程師,總經理、財務、人事、臨床聯絡員;公司外部,獨立於公司的第三方臨床監察員CRA,臨床協調員CRC為這個項目辛苦付出,工資要給吧? 此外,醫生,醫院倫理委員會也參與了,要鼓勵一下吧?

設備成本,5年的人力成本,產品成本,試驗成本,運營成本。組成了研髮帶來的間接成本。平攤到產品上,價格自然上去了。對於創業公司的員工,薪水不高。甚至低於普通製造業。

直接成本就是原材料,產線工資,銷售成本,這個就是你看得到的。通過培訓專業的生產人員,質檢人員,大規模集中生產,直接成本稍微降低。

懂財務的知道,5年的間接成本必須由客戶買單。間接成本攤在未來的2年內。2年後,這些成本就成了高利潤。跟壟斷無關,只關乎生命和嚴謹

只有高利潤,才能刺激醫療行業不停往前走,更新產品,追求卓越。技術大概每10~20年會有個進步。那時又是一個研發循環和價格更新的過程。老的技術會因專利過期而被公開使用,不斷降價。


從生產商這邊看,應該不能算暴利。不過分銷商的利潤是很嚇人的。


說不上暴力。如果只按照原材料計算,和終端售價比較自然覺得暴利多多。但研發費用理應佔據更大的部分(理應,並非全部情況)。另外,部分醫療器械屬於產量小但要求極高的產品,生產、質量控制難度都不小,這部分也是成本大戶。

換句話說,如果認為暴利,可以嘗試自己計算一下從零開始生產所要投入的成本,看看是否有投資方願意進入這個領域。

以上指的是生產部分,零售方面是另外一個話題。


剛入行的CRA,聊聊醫療器械必須的臨床試驗

很多同行都聊過研發的成本,在這裡吧臨床試驗單獨拎出來說說

臨床試驗是醫藥、醫療器械行業所特有的,這個階段主要的成本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請統計公司的費用,第二部分委託臨床試驗機構做試驗的費用,第三部分是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

臨床試驗方案是需要通過統計公司通過統計學計算得出的,之後試驗結束後同樣需要統計公司來得出試驗結果。

第二個費用是委託臨床試驗機構做試驗的費用,這個費用主要分為三塊,一塊是交給研究者的費用,一般是按例數收費,根據產品難度一例費用從5000~10000不等(無上限)。一個項目少則100例,多則上千例。第二部分是提供給機構試驗用的器械。第三部分是對受試者的補償,這個補償一般也會根據手術難度不等,一次隨訪的價格大概在200~500不等。

第三部分就是雜七雜八的費用,開始臨床試驗之前對臨床試驗機構的考察的費用,臨床試驗機構確認開協調會的費用,方案確定各個機構過倫理的費用,之後臨床監察的費用,零零散散也是不少。

但從臨床試驗來說,醫療器械上市之前就要比普通的產品多出上千萬的成本。

之後還有四年一換證的成本,這個也是普通產品所不需要擔心。

我說的價格和例數都是基於我們公司目前在做的項目來說的,如果是三類植入式的醫療器械臨床實驗的成本會更高。


講真其實都沒有一碗面的利潤高,被媒體誤導了,現在的政策與規範程度都不會讓醫療器械行業的利潤太高,否則我早就發家致富了


已經是非暴利行業了,但並非沒有暴利。

利潤高的主要是核心技術被壟斷的產品,各個行業均是如此,尤其是大外企。一旦專利到期,或技術被國內企業模仿利潤立馬暴跌。10年前心臟支架價格超過3萬,如今國產已達10家,價格已跌到9千左右,進口支架各別省市已降到1.3萬。


按照我的經驗,如果一個醫療器械的最終成交價是10000,則各個環節的價格大約為:

醫院:10000

當地經銷商:8000 (另外還有大約1000的隱性成本,原因你懂的)

地區總代理:6000

廠家:5000 (其中包含大約3000的成本)

這樣的利潤率是不是算高,見仁見智吧。


暴利時代己經結束!


初入行,感覺到真心不暴利,太TM難搞了。


推薦閱讀:

人工耳蝸國家項目申通未通過的原因?
強生醫療電生理部門具體是怎麼樣的,可否有了解的前輩介紹下?
既然血管支架能穿進人的血管,為何不直接用支架把血管里的血栓吸出來?
網上的電子血壓儀測出來的數據和機械血壓測量儀數據是否一致?電子血壓儀數據是否可信?
進口聽診器(如3M等)相比國產的聽診器為什麼貴那麼多?

TAG:醫療 | 醫療器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