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語發音是否聽起來更文藝?和大陸地區的普通話有哪些差別?


台灣普通話受到早期的江浙腔和近期的閩南腔影響,而大陸在解放後主要受到大北方土語(這裡的土語指非知識分子說話的口音,譬如北京衚衕里的孩子)的影響(尤其北京/東北),所以腔調上有區別。但是要注意的是台灣普遍的平卷不分之類的只能算是純粹方言腔了,算不得標準的「台灣國語」。
具體字音上的標準主要區別在入聲字的取向上,台灣比大陸更傾向於保留文讀音,另外有些字如「微」台灣標準是合韻讀音大陸標準是出韻的口語讀音,或者說總體上來說台灣國語取向更加傾向於知識分子的讀書音。相反的例子當然也有,譬如台灣「和」讀「汗」是北京土音,大陸被和諧掉了。
不過台灣娛樂節目的那種「台灣國語」我不覺得有多文藝,挺矯揉造作的。


這是我剛來知乎時寫的第二篇回答,算來已經四五年了。其中看來,很多不符合我現在的想法,卻也不會再改了。
再見。
(忽然好憂傷)
————————————
大陸普通話維基百科現代標準漢語台灣國語維基百科中華民國國語我想看了兩者的對比,你就能知道台灣大陸說話的異同點了。至於你提到的關於文藝與否的,這就有必要仔細推敲了。
第一點,台灣人的不服老的精神支持著他們的講話方式。你可以很容易看到四五十歲的老人張嘴閉嘴就是男生女生這些在我們大陸人聽來只有小孩子至青年為止才會運用到的辭彙,同樣,搞怪撒嬌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在台劇中我們會經常看見吹眉毛瞪眼睛的老頑童,而這種形象在陸劇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大陸人走過的道路,比台灣人崎嶇很多。總結一下,就是台灣人整體思想年輕,語言習慣也趨向年輕化,而在大陸不同年齡段的用語差異很大。大家不知有沒有看過台灣翻譯的【浪漫滿屋】。裡面rain飾演的李英宰的聲音很好聽,後來我才知道配音演員居然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真讓我難以置信。
第二點,學過日語,至少是看過很多日劇的人都會知道,日本的感嘆詞,擬聲擬態詞,非常之多,可謂浩如煙海。台灣受過日本的統治,所以台式國語中在句子的末尾句子的中間,出現幾個【啊】【的啦】【蛤】【吼】都不奇怪。甚至有些感嘆詞沒有對應漢字,就用注音符號或者通用拼音拼寫。這些字一般都在繁體字幕的台劇中出現,大陸引進的時候,可能後省略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感嘆詞。
第三點,輕聲和兒化的問題。台灣人說話,輕聲和兒化都不太明顯。普通話中運用輕聲兒化可以是說話自然,表意豐富。我們聽小孩子念課文,會覺得很難聽,因為他們不懂得停頓,變調,輕聲,兒化等修飾語言的成分。
對於第三點,我們可以舉個例子【1.那個老頭喜歡在院子里種些花花草草的,一開春,可漂亮了。】如果我們按照普通話的音變習慣,會這樣念【2.那ge老頭兒總喜huan在院zi里/種些花hua曹草de,一開齣兒,可漂liangle。】讀起來很自然,但是如果念成【3.那鉻老頭總喜歡在院紫里種些花花曹草de4,一開春,可漂靚樂。】彆扭死我了。當然,【喜歡】的【歡】無論輕聲與否都可以很自然。台灣人雖然很少用輕聲和兒化,但是他們也會注意到這點,所以他們就改詞。【4.那位老者喜歡在庭院中種植一些花草,一到春天,景色很漂亮。】不用輕聲,不用兒化,同樣表達了相同的含義。對比一下【1】和【4】,你會覺得,第四句好文藝啊,第一句真俗。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你讓一個現實主義鄉土作家寫出瓊瑤的句子,這對他本人來說,未免太強人所難了。
第四點,台灣語言的靈活性。我們都看過【哈利波特】吧,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裡面,有一個人,斯萊特林學院的學生【德拉科·馬爾福】,這是大陸通譯。而台灣就叫【跩哥·馬分】。的確,這小子一上場就很拽的樣子。大陸人接受的都是穩穩妥妥的教育,而不是台灣的創新教育。【關於兩岸的教育問題,比這兩句話複雜多了。以後有機會再說。】大陸要是想把【draco天龍座】翻譯成【跩哥】,譯者,出版社,以及讀者都不會接受。而台灣的靈活則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好惡選擇說話的方式。而不用顧忌太多條條框框。【這點可以和第一點對照看】
第五點,這點厲害了。涉及到【文藝】的定義,我覺得你說的不會是一大堆老藝術家座談文學發展,藝術造詣等等的含義。應該是網上流行的三大青年中的那種文藝吧?不是我想貶低什麼,我們用【小資情調】來稱呼這種文藝應該問題不大。你知道【小資情調】要是在當時,是多麼大的罪名嗎?多少人避而不及的!你看台灣影視作品裡面,什麼男主女主繼承爺爺奶奶誰誰誰的夢想與情愫,只為了完成一個心愿怎樣怎樣的……文藝得不得了。而反觀大陸,爺爺奶奶都是從小背著紅寶書長大的。我們不批判時代的問題,只說【實事求是】這一點。爺爺奶奶的夢想一定是實際的,崇高的。多半是國家富強,人名安居樂業之類的。不是不好,是不文藝。爺爺奶奶都是土生土長的老實人,爸爸媽媽也都是踏踏實實事的人,孩子卻今天夢想遨遊太空,明天變菊花仙子傷感別戀的。這不實事求是啊!
結束語:總結了這麼多,敲鍵盤我的手都累了,我卻想說幾句題外話。你真的覺得台灣人說話文藝嗎?我還是那句老話,不同的人接受外界事物的途徑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我從來不覺得,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裝著哭腔說【你怎麼可以醬紫對人家欸!】這樣的會很文藝。頂多是夾雜著一定特殊名詞的東西讓我們覺得新穎。比如我們說的很通俗的詞語,在台灣也有很通俗的說法,咱們之前沒聽過,忽然耳目一新。好文藝啊!比如我們說【笑星】或者【丑星】,台灣說成【諧星】,大陸的好low,台灣的多麼詼諧幽默啊!
真的是這樣嗎?我陷入了沉思。


謝邀。這個問題我覺得維基上面說的很全面

中華民國國語


不是文藝,是發嗲。。。


怎樣,老子很man好不好,那個王八蛋說我文藝嘞。


「吼,你想怎樣啦,幹嘛問這種問題啦,那我們說話就是這樣咯,不服又怎樣啦 ╭(╯^╰)╮「
」沒,你開心就好。「


感覺台灣人說話有點像英國人,拿腔拿調
大陸像美帝,舌頭大了不少,語氣也隨意

難道這也是大陸系和島系的必然差別?


當年我很喜歡台灣,後來坐公交車,有個台灣學生和某個女生用台普講了一路情感糾葛。
目前我是台灣黑。


文藝,這裡題主應當是表示褒義,也就是說認為台灣普通話相比較而言要好聽,這個作為個人喜好的問題,我覺得無傷大雅。電影電視劇里的帥哥美女說的話當然給人感覺好,愛美之心人皆有,愛屋及烏總合情,當處於相較自己而言更高階層的群體均具有共同特點時,嚮往模仿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從人類進化到邯鄲學步,再到近代日本的「脫亞入歐」思潮都說明著這個道理。這是題主為什麼覺得台普好的原因。

但要是說文藝的話,嗯,確實是應該探究一下文藝的定義的,不過鑒於題主應該只是表達一種喜好,所以這裡就不咬文嚼字了。只說一點,總是嚮往著看起來美好的東西沒有錯,但不能因此而蒙蔽了雙眼,忘記繼續探尋美好之下本質的東西,為什麼美好?為什麼喜歡?真的美好嗎?還是只是追求她帶來的一種優越感讓自我感覺良好?身邊粗鄙直白的東西或許不美,卻往往能在某些時候擊中人的心坎,讓人淚流滿面,台灣普通話在台灣也只是「普通話」,不要讓外在的表象迷惑了自己。


看到這的知友,我只想說謝謝……女朋友跟著台灣人跑了的我,真的盡全力回答的客觀公正,相信我…


文藝大多是語速和語調的原因,用台灣普通話吼咆哮體你肯定不覺得文藝


女主持嗲得噁心。男主持還行。


文藝嗎 為啥我覺得很嗲 尤其是新聞主播


表示……其實台灣多數人並不覺得台灣國語哪裡好聽。
相反,多數覺得京腔文藝且好聽。


更多的是由於台灣影視作品的影響吧。這幾年內地的文化產品繁榮起來之後,灣灣的口音就變成了扭捏作態,受不了的「港台腔」。


實不相瞞,台灣腔尤其是新聞播報在外國人聽起來是非常的 harsh,反倒是北方味兒的大陸普通話在老外聽來比較 professional。

有人提到配音,大陸的《小豬佩奇》和台灣的《粉紅豬小妹》(這名字就夠了)算年份比較近的,風格對比十分強烈,建議去聽聽,高下立判。


台灣標準的國語發音要去聽正統配音作品,比方說日本動畫的台配版。《灌籃高手》和《名偵探柯南》是大陸接觸比較多的,可以拿來和綜藝節目里那些怪腔調進行比較。


這邊稍微做一點整理和補充:
1. 台灣人發音不太捲舌(或者捲舌不夠完全)
2. 台灣人講話太多語末助詞(譬如: 啦、啊、呀、哇、呢等等)
其他諸如用詞的差別,係由於台灣的方言(閩南語)、外來語(包括日語、原住民族語等)的影響而有不同。
然後我也曾經跟大陸學生討論過我們發音的問題,倒沒有像樓主這樣的稱讚,反而是說女生講話感覺很溫柔,但男生講話也這樣就很娘了Orz 會很娘嗎? 反正在台灣大家都這樣講,自然不會覺得有娘不娘的問題。然後私以為大陸的口音不會很難聽啊!(覺得比台灣的口音好聽) 只是聽久了不習慣而已。


地方口音…和閩南地區差不多。


我是福建人,在北京經常被人說我說話有台灣腔。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覺得我的口音和台灣腔有一點相似。常見的閩南腔也與台灣腔有較大區別

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讓北方同學覺得我有台灣腔:

1.我說話會盡量避免捲舌音的辭彙,因為說不清楚

2.因為方言母語原因,說話句尾會有比較多語氣詞

3.因為家庭原因,說話有時會半文半白,這個大概就是聽起來更文藝的錯覺了。其實北京腔聽起來很有意思,貧嘴很有趣,就是有時候聽著比較費勁。


學下注音你就知道了


台式普通話聽起來可能更文藝,為什麼?

因為台灣出了許多擅長文藝片的導演和演員。


推薦閱讀:

漢字拉丁化的推動者有沒有想過借用方言發音減少國語中的同音字?
《武林外傳》里出現過多少種方言?
如何學會給一種方言標註調型?
怎麼用國際音標標出自己家鄉方言的讀音和語音變化規則?
為什麼知乎上有些大 V 不反對少數民族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卻反對漢族人學習自己的方言?

TAG:台灣 | 方言 | 中華民國 | 普通話 | 台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