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葉是如何製作的?

未發酵,半發酵和發酵茶在製作工藝上又有什麼區別?


謝邀,茶葉只是一個統稱,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國內關於茶葉的劃分尚無統一方法,根據描述涉及到的發酵概念(即茶葉氧化現象)是台灣學者的提出的劃分主張,不發酵茶主要是綠茶;部分發酵茶包括青茶(烏龍茶)和白茶;全發酵茶主要是紅茶。

大陸更加傾向於茶葉製造方法的劃分方式,就是我們熟悉的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分類方式,如按出口茶、加工程度分等。而我們經常聽到的「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吉白茶」這些都只是某一具體茶葉品類的命名方式,命名規則也很多,不在該問題的討論範圍,我就不偏題了

為了便於理解上述的關係,特作此對照表:

容我進一步細說茶葉製作工藝:不同茶葉的製作工藝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種茶葉不同時間(古今區別)不同工藝(人工、機制區別)它的製作過程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涉及的東西太多,我便簡要的單挑幾個重點過程說一下基本茶類加工
綠茶:殺青——揉捻(造形)——乾燥
白茶萎凋——乾燥
黃茶: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紅茶: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乾燥
烏龍茶: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鍋炒——(包揉)——乾燥
黑茶:殺青——揉捻——堆積發酵——乾燥
上述提到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細節步驟,這裡不可能就一兩句話說的清楚,需要了解的話可以查閱專業書籍,也能讓你有個系統的認識,不周之處望見諒。


只答大佛龍井。因為我們家就自己做茶,算是個作坊吧。

1、工序就是採摘→攤青(烘乾去水分)→第一次炒制→初收灰→再壓制→再收灰→待降溫後密封保存

2、製作大佛龍井過程詳解:

攤青工具,將茶青均勻的灑在盤子上,如果是晴天採下的茶青,只需自然通風即可。

分攤茶青的透氣盤子,保證透氣

遇下雨天或潮濕天氣採下的茶青,必須進烘箱去水分才能保證可以及時炒制。

標準即以茶青微焉,手摸不沾水分即可。

現在茶農也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即:一部分人以採摘茶青直接出售;一部分人以炒制茶葉賺加工費。分工更明確,效率自然更好。因為只要做一件事,所以質量也能相對提高。

全自動扁形茶葉炒制機

感謝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買農業機械可享受國家補貼)

雖然發展成全自動茶機,但是依然對炒制人的技術要求很嚴格。炒制龍井茶的需要把握的因素主要有:溫度、按壓力度、下壓時機、起鍋時機等

第一次炒制主要是使茶葉初步成型,保證茶葉在顏色和條形上符合要求。顏色呈綠黃,條形基本挺直不開叉。

第一次炒制完成後,進行第一次收灰,保證茶葉形狀統一、顏色均勻、炒製程度一致。

第二次炒制主要是對茶葉壓制完全,外形光滑形狀更加挺直。

第二次收灰:最後一道工序保證徹底激發的香味,收灰後的茶葉口味更加激發的徹底,調整茶葉顏色均勻一致。(一般存放時間較久的茶葉,可重新收灰後獲得較好的口感)

第一次炒制後的茶葉

第一次收灰後的茶葉

所有工序完成後的茶葉


 1、採摘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時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如果要製作高檔的鐵觀音,有嚴格的採摘標準。一般選三葉一芽,鮮嫩度適中。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製作出來才會形成高檔氣質。

  2、曬青

  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薄薄的攤涼曬青。曬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促進鮮葉內含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為搖青作準備。

  3、靜置

  青葉經過曬青後,將青葉歸篩,放入做青室靜置,青葉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青草味揮發。

  作用:使葉緣細胞組織受搖青機的磨擦作用以及葉與葉之間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壞,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覆多次交替進行的。其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

  5、殺青也稱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

  6、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

  7、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 。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裡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裡,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8、焙火

  將茶揉捻好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於爐中焙烤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好才焙火烤乾。


茶葉的採擇,分春茶、夏茶和秋茶。採茶十分講究時節。春茶一般在抽出一芽四葉或一芽五葉時採制。夏茶待抽出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時採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時採收。
春茶最好,在清明前采(陽曆4日5日),又稱明前茶,這時茶樹沒生蟲,這茶可算得上「綠色」食品了。清明後,蟲生長,我國大多數茶農就打農藥,下面你可想像了…
茶葉製作過程:
綠茶:製作時不經過任何發酵過程、採摘後直接殺菁、揉捻、乾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鮮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為以鍋炒而成的炒菁綠茶,比方龍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溫蒸汽蒸煮的蒸菁綠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氣濃、後者有新鮮新綠感。
黃茶:製作方式近似綠茶,但過程中經過悶黃,使茶葉與茶湯的顏色呈黃的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10~20%,滋味清香甘甜,如君山銀針、蒙頂黃牙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白茶:把葉片採摘下來後只經過輕微的、約10~30%程度的發酵、不經過任何炒菁或揉捻動作,便直接晒乾或烘乾的輕發酵茶。帶有細緻的茸毛,滋味清淡爽滑,非常獨特。特產於中國福建一帶,如白毫銀針、壽眉牡丹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青茶:又稱烏龍茶。發酵度約為20~60%,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滋味變化多端,兼容綠茶的清綠新爽與紅茶的醇厚甘美,常帶有如花香、果香、谷香等多元豐富的香氣,是台灣最知名的茶類。知名茶款除烏龍外還有包種、鐵觀音、水仙、武夷茶。
紅茶:發酵度達80~90%的全發酵茶。製作過程不經殺菁,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後進行完整發酵,使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為茶紅素,因而形成紅茶所特有暗紅色茶葉、紅色茶湯。(然必須注意的是,在英文中,紅茶並不稱「紅」茶,而稱black tea)
黑茶:屬後發酵茶。製造上是在殺菁、揉捻、晒乾後,再經過堆積存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使之產生再次發酵,故而茶葉與茶湯顏色更深、滋味也更濃郁厚實。如普洱茶、湖南黑茶等都是著名茶款。
紅茶的製作
認識了茶的分類,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紅茶的製作過程:
茶是以從茶樹上與採摘下來的嫩葉與芽所製成。一般而言,高品質的紅茶通常採摘一芽二葉到三葉,且葉片的老嫩程度需一致。
炒青,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
萎凋:將採摘下來的葉子,在室內均勻攤放開來靜置一段時間,使茶葉的水分緩慢揮發減少,變為柔軟而容易揉捻,同時茶葉也會在也在水分散失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化學變化。
揉捻與切碎:將萎凋後的的茶葉以手工或機器方式加以揉搓揉制,一方面破壞茶葉的組織,使內含的茶汁與茶的內質和芳香釋出於茶葉的表層,以能在未來沖泡時可以迅速溶解出來;一方面使茶葉緊捲成型,以利包裝與保存。而茶葉揉捻的方式與輕重的不同,也會形成風味上的不同差異。
如果是切碎型的紅茶(現在可見的、除中國的功夫紅茶、小種紅茶外,大部分紅茶均屬之),則在此過程中以機器同時進行切碎的動作。
發酵:將揉切好的茶葉鋪開來,在濕潤的空氣中攤放約數個小時進行發酵,使茶葉在空氣中氧化,紅茶的色澤與香氣在此步驟完整形成。
乾燥:將發酵完成的茶葉高溫烘乾,以停止發酵作用並去除水分。之後便可以進行篩選、拼配、包裝上市了。


我們家這邊製作比較簡單!是一種比較本土的製作茶葉的方法。
一:把摘好的洗乾淨的茶葉曬軟
二:揉搓茶葉,擠茶葉汁
三:用毛巾包著,捂好,等到葉片發紅帶黑的時候拿出來
四:晒乾即可

這是今年製作的新茶!

茶葉!

這種茶葉片發黑,茶香濃郁。香味和外面買的茶的香味不一樣,這種茶香沁人心脾,聞起來特別的舒服,感覺很純粹。
現在大家都流行買茶葉,自己手工做茶的不多了。我媽今年是閑得,茶芽也是摘的山上的野茶芽,做了兩大袋。我是有口福了哈哈哈!!!


未發酵屬龍井之最:殺青——揉捻(造形)——乾燥
半發酵屬鐵觀音之最: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鍋炒——(包揉)——乾燥
發酵茶屬金駿眉之最: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乾燥


我姑丈做茶的時候我在旁邊圍觀。我請教了他一些問題。他一邊炒茶一邊回答我。像視頻里這樣:綠茶的炒制是先將茶葉採摘後篩選然後。我明天回答你行么 今天太晚了


6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茶葉的製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進,茶農在這方面不僅能節省很多人力物力,更是讓自己的茶葉質量得到一定的提升。 小時候依稀記得都是純手工製造茶葉。母親拿著個手工採茶剪刀到茶園去採茶葉,然後裝在袋子里讓父親運回來,由於自己懂得不多,只能在家裡幫忙曬茶葉,雖說簡單,卻是個很重要的工序:要把茶葉曬到一定的軟度,靠著自己雙手經常去摸,去感覺。有時候碰到天氣不好得時刻看著,不能淋到雨了;大太陽天氣更是得謹慎,不然一會茶葉就曬過頭了。曬好後放到架子上攤開放著,消除溫度,然後就要放進專門的竹編滾筒去殺青,然後放著過夜。第二天就放進所謂的鐵質滾筒,把茶葉放進去然後用材火加熱。緊接著把過火6的茶葉等分成一定的量用布包起來,然後壓縮,在拆開柔松然後再壓縮,反覆工作讓茶葉結成小顆粒後放著一夜。下一天就可以烘乾成品了。 這是個簡單的工序,卻是個不簡單的活,需

要付出挺多的汗水與勞力,得到都是最好的茶葉。 現在雖說已不再用的。手工製造,機器的引進提高了速度,也改進了質量,不變的是茶農最真實純樸的心。

對於從茶葉之鄉出來的我,懂得了茶葉的不容易。茶農的辛苦,從製造到銷售,都是對他們的驗

對於茶葉包裝也是煞費苦心


理論上茶葉根據發酵程度來分類,不過現在也各有不同的創新,有時候效果還不錯。之前喝了一些滇紅,發酵程度比烏龍略為過了一點,喝起來兼具滇紅和普洱生茶的特別,味道也還過得去。我以前以為發酵是很複雜的一個過程,等我到茶廠之後才知道:所謂發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茶葉的表皮弄破,讓它和空氣中的氧氣自然自發的發生反應,時間長,發酵程度就深。


推薦閱讀:

雪平鍋是單身必備鍋嗎,適合做哪些料理?
如何在周末準備出半星期或更長時間的飯菜?
在倫敦工作,如何在午餐額度允許的情況下合理搭配午餐食物?
吃死神辣條是怎麼一種體驗?
為什麼醋能減輕食物的油膩感?是醋和食物發生了反應,還是影響了人的味覺?

TAG:食物 | | 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