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國為何要賣牛肉而摻雜馬肉?


和大部分商業欺詐一樣,都是因為錢。這次馬肉冒充牛肉事件的重災區主要是英法兩國,而事實上無論在英國還是法國,馬肉的價格都遠高於牛肉,以我熟悉的法國舉例:牛肉價格平均為12-17€/kg,而馬肉則要賣到25€/kg。那麼為何商家會以好充次呢?我剛聽到這則新聞時也很不解,後來去了解了一下才明白:此次涉案的商品主要是瑞典速凍食品企業Findus旗下的速凍純牛肉餡千層餅(lasagne),其產品供應商負責生產該款千層餅的法國廠家Spanghero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來自羅馬尼亞的馬肉來替代牛肉,而羅馬尼亞由於近年逐步禁止馬匹作為交通工具上路,導致了大量馬兒被無情的送進了屠宰場,也造成了羅馬尼亞的馬肉價格迅速崩潰,大概在2-2.5€/kg,只相當於牛肉價格的五分之一。巨額的差價使得有人挺而走險,魚目混珠。目前英法兩國有關部門已展開調查,而Findus,spanghero和羅馬尼亞屠宰場則互踢皮球推卸責任。然而現在最大的問題並不僅限於商業欺詐,以次充好,而是涉及到食品安全問題,因為大部分在羅馬尼亞屠殺的馬匹都不是食用馬而是生產用馬,這些馬匹生前都有被注射過phénylbutazone(英文phenylbutazone,中文我沒查到),這是一種動物用鎮痛劑,用以緩解勞動產生的疼痛,對人體是有害的。而現階段的調查已發現在涉案的食品中含有該類物質。


食品質量管理里經常說到的一句:千萬不要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事!卻從來沒聽說過以好充次,以真充假,各種緣由恐怕不用說也明白了


首先要糾正題目中的主語,不是「英國」摻馬肉,而是Tesco、Asda Walmart、Findus等幾家企業的行為,具體原因如樓上幾位所言,主要是商業利益使然。在這裡再補充一下這件事的影響吧。

民眾對這個醜聞的憤怒點不完全在"我們不吃馬肉"上,而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知情權受到損害感到很反感,我和幾位當地人聊天時,他們提到如果Tesco明碼標價賣馬肉的話,未必沒有人買,但是這種掛著牛肉的標籤賣馬肉的行為是一種欺騙,是荒謬的。

事實上這個新聞出來以後,曾經的英國超市龍頭老大Sainsbury"s差不多連大牙都要笑掉了,據我一位在Sainsbury"s工作的朋友回憶,整整一周Sainsbury"s大大小小的會議上,host都會以馬肉醜聞開頭,以馬肉醜聞結尾;相信在Waitrose、Morrisons等其他連鎖超市企業內部的情況也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馬肉醜聞過去有一段時間了,現在Tesco居然掛出了」我們賣正宗新鮮牛肉,而且還有折扣「的電視廣告,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好好笑,但是細想想又覺得企業敢於直面醜聞並及時做出回應的行為還是值得鼓勵的。

總得來說英國企業的公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像這麼大的醜聞如果放到國內那這個企業基本就翻不了身了,參見冠生園的例子;然而我前幾日去Tesco逛了一下,發現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平息期後,客流量並未明顯減少,不禁感慨英國人民的忘性還真高。


補充閱讀 今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文章

為什麼英國人對馬肉如此敏感?

http://cn.nytimes.com/article/world/2013/02/27/c27britain/ (或許需fq 那我複製過來吧)

倫敦——英國人通常可以藉助莎士比亞,為當前的困境找到相應的文學描寫。但是很奇怪,英國人有句耳熟能詳的台詞,用在今天卻偏偏很不恰當。

1485年,在博斯沃斯平原的戰場上,即將戰敗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喊道,「一匹馬,一匹馬,我的王國換一匹馬!」但現在,似乎英國人最不想要的就是馬,至少不想在標明了是別的肉類的食品裡面吃出馬肉。

幾周來,英國密切關注一場波及全歐洲的醜聞:一些家喻戶曉的品牌出售的肉類加工品,包裝上寫著純牛肉,卻檢測出了馬的DNA。這些食品中包括波隆那義大利面、千層面和漢堡包。電視紀錄片對此展開了調查,報紙頭條大肆宣揚此事,博客作者為此撰文,Twitter用戶紛紛轉發這條消息。

但似乎無人能夠解釋清楚,為何食物中出現一點點馬肉,英國的消費者和食客就如此擔憂,而他們的鄰居,法國、荷蘭等其他歐洲國家民眾都能心平氣和地吃馬肉呢?

善於反思的英國人挖掘了一系列原因。例如,根據英國古老的禁忌,不可食用被人類視為寵物、夥伴、及體育和戰爭英雄的動物。又例如,此事是諸多欺騙公眾行為的又一個案例。

亞歷山大·路西·史密斯(Alexander Lucie-Smith)牧師在《天主教先驅報》(The Catholic Herald)上撰文稱,「這不是馬肉醜聞,這是商品標籤醜聞」,此事令人質疑,「我們還能相信商品標籤上的任何信息嗎?」

近期的瘋牛病和口蹄疫動搖了人們對英國畜群的信心。對這兩種疫病的記憶,可以部分地回答這個問題。一項學術研究甚至將厭食馬肉的傳統追溯到八世紀。當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試圖迫使新皈依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擯棄吃馬肉這種異教習俗。

此番的喧囂也反映了一些消費者的不安。他們認為自己遭受了雙重愚弄。由於經濟緊縮,他們被迫購買便宜的成品食物。然而,出售這些食品的連鎖企業,卻又被那些追求暴富、偷偷摸摸的供應商,甚至是犯罪團伙操縱。而且,該醜聞也令人想起英國根深蒂固的等級差異。富人買得起屠戶手中昂貴的鮮切肉。他們嘲笑買不起鮮肉的大眾。

馬肉比牛肉便宜得多。而且,調查還發現了一條缺乏監管的地下產業鏈,一直延伸到羅馬尼亞和墨西哥,根本不知道是在哪個環節把馬肉混入了牛肉製品,英國人悠久的喜愛牛肉的傳統被利用了。

早在15世紀,法國騎兵統帥就這樣分析英國人:「給他們一頓牛肉大餐和鋼鐵,他們就會像狼一樣大吃,像魔鬼一樣戰鬥。」是的,這句話也出自莎士比亞,這次是《亨利五世》(Henry V)。

法國人戲稱英國人為「燒牛肉」(les rosbifs),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也表現出法國人對英國飲食完全嗤之以鼻的態度。

據說,法國人是在1807年埃勞戰役(Battle of Eylau)中為自己的飲食習慣找到了依據。這有可能只是傳說,但據說當時拿破崙大軍的軍醫長巴龍·多米尼克-讓·拉雷(Baron Dominique-Jean Larrey)下令飢餓的士兵吃戰死的馬肉,讓愛吃馬肉成了法國人的神聖傳統。

直到今天,在巴黎一個我經常去的地方,一家賣馬肉的屠戶還在一周兩次的街邊集市上驕傲地擺攤營業,她旁邊有賣海鮮、熟布里乳酪、烤雞、鵝肝醬還有用剁碎的豬腸做餡的法國香腸的攤位。用豬下水做香腸,這對一些人來說恐怕就像馬肉對英國人一樣地奇怪。

換句話說,飲食決定了身份。就像德國教授維克托·B·邁爾-羅霍(Victor B. Meyer-Rochow)在自由歐洲電台(Radio Free Europe)上說的那樣,「我們說馬是這樣一種高貴的動物,所以不能吃馬肉,這樣,我們就抬高了自己,讓我們顯得比那些吃馬肉像吃兔肉一樣的人要優越。」

然而,這件事還傳遞出一個更加灰暗的信息。最近年,關於英國媒體、BBC、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議會以及政客個人的醜聞不斷被曝光。操控基準利率和不當銷售金融工具的醜聞曝光更是加劇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人們對銀行和銀行家的信任危機。

的確,《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前任編輯安德烈亞斯·惠特曼·史密斯(Andreas Whittam Smith)曾在該報上稱,「越深入地審視馬肉醜聞,就越讓人聯想到銀行業危機的根源」——掛著牛頭賣馬肉,不正像打著安全投資的幌子,推銷次級抵押貸款一樣嗎?

或許,真正顯示了英國人特點的,是一連串與馬有關的冷笑話,說明英國人面對又一次的欺詐行為,還是只能由它去,詐騙得不到解釋,也得不到懲罰,普通人基本沒有選擇,只能阿Q式地自我寬慰,想想那句老話:商品售出,概不負責,買方留心。

其中一個比較好玩的笑話是這樣的:一個漢堡包走進酒吧點杯喝的。侍者說,「我聽不清楚。」漢堡包回答道,「對不起,我嗓子有點啞。」(英文「沙啞」[hoarse]與「馬」同音——譯註)

ALAN COWELL 報道 翻譯:梁英、張亮亮

http://cn.nytimes.com/article/world/2013/02/27/c27britain/?pagemode=print


根據 紐約時報《讓歐盟鬧心的不止是馬肉》的觀點

  1. 「羅馬尼亞禁止馬上路導致大量馬匹被屠殺」是謠言
  2. 英國人不吃馬肉,法國人、比利時人吃馬肉。這和「狗是人類的朋友,不能吃;狗肉能吃」一樣的狀況

商家這麼做,肯定是利益使然。也許是馬肉市場太小,所以混入牛肉來買,多賺些錢吧


快回中國來吃醬牛肉


在天朝你根本不知道是什麼肉。


天天在外面吃的是地溝油,牛肉變馬肉也沒有中國藥丸變皮鞋誇張。


因為馬是生產馬或者賽馬,平時都注射過大量藥物,根本不能實用。


推薦閱讀:

為啥皮草被抵制 牛皮卻很少被抵制?
一天攝入一斤牛肉算過量嗎?
如何區分好的牛排和由肉膠做成的「合成牛排」?
用來做牛排的牛有哪些品種?
吃牛肉就不會發胖,吃豬肉就容易發胖,什麼原因呢?

TAG:牛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