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救助有哪些是不利於被救助者的?


謝邀。

在貴州一個邊遠縣的鄉政府里,我見過一位身體強壯的中年人,男性。當時,他背著一背兜坐在台階上。我問他有什麼事,他說要救濟糧。我說你身體這麼好,不可以自己想點辦法嗎?他說,反正共產黨不會讓人餓死!對這個人的情況,我沒作進一步了解,但他的話,確實讓我大吃一驚!

也是在這個縣的一個村,一位村民,太懶,老婆跑了,結果越發懶了。他的房子頂上光,只剩後屋檐是好的。後檐靠山,他在後檐接山處搭了點遮雨的東西,在下面的檐溝上搭上木板當床。他和幾個孩子就在上面睡覺。

我去見他時,他和幾個孩子正躺在上面睡覺。又臟又爛的棉絮,散發出陣陣惡臭。他扭頭還朝我笑了笑,卻不答我的問話。鄉村幹部給我說,他家分有田土,卻荒著不種。看著他們沒吃的了,還得送點救濟來,要真餓死了,就是大事。

這是我在農村曾經親歷的兩個例子。

在我家樓下的過街天橋上,總有乞討者,有殘疾的,也有裝成學生模樣的,還有用粉筆在地上寫字,自稱家中遭了大難請求資助,或者遭竊要點路費的。有善心好施者路過,也會投下一點錢。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有救助制度和救助機制,包括民間的慈善救助行為。社會確實有弱者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需要救助的人。

但是,陽光雨露,既會給水田裡的禾苗提供生長條件,也會給稗子等雜草提供生長條件。

救助制度和機制,既讓大批人得到了好的生存條件,讓窮困的兒童得以較好成長,甚至由弱者成為強者,成為回報社會者,成為施救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不勞而獲者,不思進取者,甚至有人還會利用這一制度來謀利。

在一定程度上,對不勞而獲者、不思進取者的培育,或者為謀利者提供了機會,這和救助行為有關,如果說有什麼不利,這就是不利。但是不宜過重地看待這一點。如果完全拒絕救助,可能有些人會因此絕望而早日奮起,但更多的人會因此而難以改變命運,生活在艱難境地,甚至死亡。

飢餓和生活困頓下的人很難有尊嚴,這看看問題下圖片中幾個孩子的面容就知道了。也許孩子們現在或者日後長大了看到這些照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有影響。而且這一儀式中對「冰雪皇后」字樣的突出,有廣告昭示的作用。但還是不宜太苛求,畢竟善行客觀上成立。如何在方式上再講究些,只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在自然界,不會覓食的弱者,會被消滅掉。在人類社會,因為救助,則基本不會。這應當是人類社會才會有的一個文明特徵。

人類社會,需要救助制度和機制,儘管也有負作用,但決不能成為取消的理由。他只應當是一種提示,提示社會進一步完善救助制度和機制,盡最大可能降低其不利的一面。若干探索表明,這很難,再難也應努力,畢竟這是為了我們的同類。


照例講個身邊人的故事:


大學一個舍友,大美女,級花級別。剛來的時候為了申請助學金連手機都沒買。我跟她走很近,她的消費能力我懂的,還是她的證明人。她家當時並不算困難,年收入五萬左右,有個姐姐在念大四,對於貧困生的好處懂得太深刻叻,只要沒有品行問題,學習好點別掛課,基本上名利雙收吧。

………………………………此為背景
很自然的,她長得美性格更好,與人為善,毫無脾氣。什麼好處大家都願意為她留一份。競選班委全票通過。

與之對應的,被人欺負也是理所當然的。

男生和女生都是。

有些女生特別喜歡在她面前秀新衣服新手機什麼的,還逼迫她誇獎自己。。聽起來很狗血,但是這些往往都是打著友誼的幌子在進行。硬是要擺出自己比她有點錢就高她一等的樣子。對這樣的人我是非常非常看不慣,經常在她被這樣暗地擠兌後幫她出言反駁。結果她自己太不爭氣,一副迎春的性格,只想息事寧人。結果被兩個惡女生欺負到大學畢業才脫離苦海。
作為貧困被救助對象,必須做道德上的完人,這點讓人非常討厭。廈門的夜很美,但是她不敢跟我一起去玩,雖然只是去湊湊熱鬧,她也怕擔上夜不歸宿的壞名。

男生的欺負方式就是隨意的表白。
至少我是這麼看的。有些男生未必是對她真心。只是覺得她性格文靜好說話。帶著調戲和恩賜似的像她表白。以她的性格,也只能說一堆車咕嚕話。然後男生就轉向另一個自以為很好得手的女生。
緊緊因為她申請叻貧困補助,就彷彿是一個便宜的女子?那些男生是什麼邏輯呢。當然也不乏真心愛護她的一個男生,堅持叻四年也只是默默的幫她做一些事情。只是她怕談戀愛的會壞掉純潔的名聲。不了了之。


總之,對被救助者的尊嚴如何保護。是慈善的後現代話題叻吧。


類似圖片是非常不專業的行為,這也是慈善和公益的區別。申請互助教育計劃的學生不需要提供貧困證明,不公開,就是為了保護自尊心。在學業、職業、生活導師的支持下,他們有機會免於匱乏,從容成長,甚至提前畢業,遠超周邊同學。當然,他們也有權參與項目管理,有義務捐贈1%以上收入回饋社會,實現愛心傳遞。


很可惜,在整個關於慈善的話題下,關注者居然不到1200人,在到處是年薪百萬不算多的知乎上,居然鮮有人關注這樣的話題,我不知道,這到底是打了誰的臉!

我承認,關注這個話題,也是因為自己剛剛心血來潮,想看看在知乎上有沒有「感恩中國」的朋友,結果……好吧,也算不上失望,只能說,中國距離真正的慈善,還任重道遠;中國人距離真正的慈善,還缺乏最起碼的理解。

放上「感恩中國的鏈接」感恩中國,希望不管是關注我了的朋友,還是關注了這個話題,或者僅僅是看到這篇回答的知友們,能夠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哪怕是一塊錢,一件衣服,甚至一句問候的話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還是回答一下問題吧,以我熟悉的「感恩中國」為例,究竟慈善救助有哪些是不利於被救助者的?
1、救急不救窮
感恩中國網站在剛剛建立的時候,由於創辦人張仁傑經驗不足,直接將被救助者的故事、聯繫方式、家庭住址、捐款賬號等,統統公布在網站上,結果就導致被救助者獲得了大大超出其原本所需求的資金和幫助,直接後果就是,極大增長了被救助者不勞而獲的心理,甚至已經發展到向捐款人開口要錢了,可以想像,一旦對其停止救助,那麼必將重新回到最初的貧困或者更甚,就像習慣了不勞而獲的賭徒,想讓其再重新腳踏實地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感恩中國救助紀實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被救助者在獲得了數十萬捐款後,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生活所需,但依然對救助金來者不拒,被救助者後來甚至開始對幾十、數百元的捐款嗤之以鼻,好心人將錢交到他手上,甚至都沒有正眼瞧一瞧,直到有人交了1000給他,他才勉為其難說了句「謝謝」!後來有一個大老闆一次性向其捐助了一萬塊,他對張仁傑說:「剛剛來的那個大老闆才是好人,那些捐一百兩百的都是摳門……」
「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因此,吸取了教訓的張仁傑,在後面的求助紀實板塊,再不會直接公布被救助人的聯繫方式、家庭地址等,而是實時監控,一旦發現捐款達到了目標,便立即刪除,而且,在後期的紀實板塊中,基本上都是那些瀕臨死亡、大病重病、連吃飯都成問題之類的人群,雖然可能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窮導致的,但他們是急、窮並立,對這樣的人給予救助。
愛心需要理智,善良需要尺度——張仁傑。

2、會打擾被救助者的正常生活
這裡的正常生活,包涵了兩層意思,包括物質上的正常生活以及心理上的正常生活。
雖然,公布在感恩中國網站的主人公,並沒有幾個是真正擁有「正常生活」的!
物質上的正常生活,是指很多被救助者雖然可能連最基本的飲食都成了問題,但是,能夠活下來,就表明其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突然大量原本不存在的物質湧入其生活,往往會將其原本相對固化的生活模式打亂,儘管這種改變是積極的、向上的,但依然會給被救助者帶來一定的困擾,有句話說「命里承受不了這麼大的榮華富貴」,有些人,命里也承受不了太大、太突然的改變。
而且,一旦有過多好心人前去看望被救助者,就充分剝奪了其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沒有人願意一天到晚都忙著接待一批又一批的陌生人,儘管是好心的。「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心理上的正常生活,中國人向來都十分要面子,「人窮不能志短」,這句話就充分證明了自尊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被救者們,因為其命運、生活環境、身體等多方面的原因,本身就存在著自卑的心理,而過度的關注,則會加重這種心理,尤其是對於很多不懂得救助方法、空有一腔熱血的人而言,如果可憐對方一般的救助,往往會適得其反。
很多需要被救助者,相較於物質上的幫助,可能他們更期望的,是大家平等的目光……

3、會給被救助者帶來一定的社交麻煩
在中國,需要被救助的人實在太多了,而我們根本就還沒有達到共同富裕的共產主義階段,因此,往往只能救助一個算一個,而公布在「感恩中國」上的故事,有很多都是采自貧困偏遠山區的,可以說,幾乎這裡的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救助,可是,能幫得過來嗎?不行!
因此,最後只能選擇最典型的、最急的人進行救助。
駱芹蘭:想把親生兒子賣掉(捐助已停止),駱芹蘭:心臟病都嚇出來了(捐助回訪和捐助明細)例如上面這個求助紀實以及最後的結果,大家捐助了一些錢,給這對可憐的母子建房,卻引發了村民對她們的嫉妒,要她們只建一層,剩下的錢借給鄰居們,她自然不肯借,最後必然也就會引發鄰里之間的矛盾,物質生活可能獲得了一定的改變,但精神生活依然貧瘠甚至出現倒退,這是志願者經常會遇到的、也是最不希望碰到的問題。
但是能有很好的方法解決嗎?沒有!
有些東西,是存在於中華民族、甚至整個人類劣根性之中的,這裡就不細談了。

4、可能會更被救助者帶來更大的麻煩
大涼山,我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貧窮、吸毒、艾滋這些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東西,在這裡屢見不鮮。
曾經就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一位被救助者在獲得捐款之後,沒有拿著善款去改善生活條件,而是吸毒、賭博,最後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慘遭殺號,一個原本雖然貧窮、困難的人,卻在獲得捐助之後沾染上了一系列惡習,不得不讓人反思:這種救助,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

當然,上面這些不利,並不代表著,我們就要放棄一顆幫助別人的心,總體來說,慈善終歸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或許以我們現在的能力,還不足以改善大環境,但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還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畢竟,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每個人都應該有知恩、感恩的心——感恩中國!

後記:關於感恩中國網以及其創辦人張仁傑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或者直接進入網站進行了解,就算你伸不了援手,但是我相信,看過那些故事,坐在電腦前的你,能夠更加珍惜你今天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能力有限,我本身並不是感恩中國的工作人員,只是始終在默默關注著,偶爾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關於如何捐款捐物、或者成為志願者,網站上都有詳細的規則介紹,這並不是某紅十會,而是聚集著一群始終為善良而努力著的普通人。


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就是仇人了。所謂,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禍福相依吧。公益這塊真正需要注重的如何幫助弱勢群體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讓他們依靠外界的力量。


@肉唐僧 的 給鄧飛及「免費午餐」的一封公開信 我覺得是從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部分引用如下:
因為不言自明的原因,關於非政府組織的運作,我們都沒有什麼經驗。我先說說我個人的一點經歷:2009年春節後,我因為與單位有一點小誤會,不開心了,決定從萬科辭職,單位苦留。當時,萬科在四川綿竹遵道鎮投了一個億賑災,人道主義救助之外,還重建了幼兒園、鎮政府、鎮醫院和學校這四個公共設施。我去遵道,身份是《萬科周刊》主筆,任務是寫一本關於遵道重建的專刊。
總之,滿懷著對農村的好奇及對萬科的惡意,我就去了。為此,我做了幾個個案專訪、比對了學校運營成本於災前和災後的變化、學生因為村小裁撤集中於鎮中心校上學吃午飯和校車通勤的費用增加,最後,還做了一個村民小組的收入調查。……關於遵道的調查,對細節有興趣的同志可以去看我的博客(天涯博客肉鋪裡面有個遵道肉欄目)或找萬科周刊2009年4月刊還是5月刊。篇幅所限,我這裡直接說結論:
1、任何外部救助,對相對封閉的社會小生態都有破壞作用。所以,給錢是最好的,因為這是把資源分配的自主權以貨幣的形式交給了受助對象本人;給物次之;援建項目最差。
2、如果非要給物,給食物最好,但要心懷節制。土豆都吃不飽的地方,你豬肉燉粉條管夠造,心理傷害太大了。
3、援建項目,不僅產生運營成本,且強迫升級了相關配套及原住民心理預期,必然導致生活成本的提高。這對當地脆弱的經濟生態,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所以,一定要配套對最貧困者的現金補助。


看到這個問題,真是為接受救助的人捏一把汗。
我所在的行業是聽力行業,經常接觸一些聽障群體,由於現在科技的發展,現在很多聽力不好的人通過佩戴助聽器或者嚴重的做人工耳蝸手術是可以聽見聲音,並且開口說話的。對於聽力損失不嚴重的患者來說,佩戴助聽器就可以,而且價格還可以接受,目前市場上最貴的價格不超過五萬,普通的兩三萬就已經不錯了。但是對於一些聽力損失很嚴重的人來說,就要採取植入人工耳蝸手術的措施了,通常植入手術費用大概是在15萬到25萬不等(現在國產的10萬可以做了),同時還有很多後期的費用,如果生活在農村,這個費用還是有點困難的。於是我們國家在過去的幾年出台了一個免費的救助政策,免費為7歲以下的兒童(語言的最佳康復時間是在7歲以下)植入人工耳蝸手術和免一年的康復費用。這是很大的支持。當然,這個政策很好,幫助了很多家庭困難的人,可是呢,可是呢,有些家庭不是那麼困難的人,覺得是免費的,就為了申請這個項目一直等了兩年(為什麼是兩年,申請的人實在太多,篩選過程你懂得),等到一直到錯過了最佳康復時間,而此時,孩子因為聽力障礙導致語言不太好,最終影響交流,不能與同齡孩子同步學習,孩子的時間可是最寶貴啊,錯過了可就是耽誤一輩子的事情啊!我實在不理解這些家長是怎麼想的,每當遇到這樣的家長我就想咆哮啊!!
好了,咆哮完了,我想說,不是說有的慈善都是好的,只有合理的幫助才好,比如上面的這個例子,國家可以報銷一定比例,剩下的讓家長去努力,盡量讓那些想佔便宜的人不再那麼想佔便宜。


在讀學生,沒捐過很多錢,在微公益上或者給開源作者捐過幾次為數不多的錢。但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當我經濟寬裕的時候,我願意去做一些非公益服務和捐助。
慈善是一種信仰,但是不該必須要求別人的一件事。
社會閱歷不是很多,出去旅遊的時候,碰到不發達的地方,經常看到小孩子纏著你要錢,態度非常不好。導遊講,是被遊客慣出來的,很多小孩不去上學,專門四處晃蕩要錢。
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很多,希望我們能有更好的救助機制,鼓勵人勤勞努力,而不是一味的給予,助長他們的懶惰。


一直覺得「慈善」是一種被過譽的美德
因為舉手投足間都出於優越感
同情便不可能感同身受
幫助永遠不該是施捨。


我認為求社會公平才是真正的善,社會主義應以勞動權和報酬的公平為基礎,其次才是對弱者的照顧,現在的慈善有些是名利場.有些是欺騙,有些華而不實,有些是權利遊戲,最表現出偽善的是[以身飼虎]的教育和寧可同死的道德.善有階級,社會,歷史的性質,而無普適意義,因不明白這一點,有些善走向了反面_變成了惡.我認為很多的所謂弱者,本身是社會和歷史的產物,只能通過社會改革才能解決,包括思想教育_讓其意識到自己的社會,歷史使命. 善者,好也,人對好,壞有統一標準嗎?要用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來定慈善的意義.而現在對慈善的定義是五里雲霧,百家爭鳴而已。


我曾經去過一個所謂的慈善機構,那裡有很多的孤兒或者父母打工在外的孩子,想著是很可憐的,但是去了卻噁心到了我,小孩子在你去了以後直接要吃的,掏口袋,那麼的理所應當,毫無顧忌。就像是你本來就欠他似的。大一點的孩子則是冷冷的看一眼,然後走開。那種眼神里有著厭惡。這便是慈善的惡果,從小便是這樣的環境長大,以後還能如何?別人的善意是理所應當,不給就去自己掏他人口袋。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慈善的不完全。


慈善救助有的項目有專門的援助對象的,有一些援助大病患者的慈善,就專門針對性的援助某一類疾病人群。近期有一專門援助白血病患者的項目,你不是白血病人群你就不能參加的。


對以助其自立為目的的救助,政府援助是最差的。我認為這種救助只會養成其懶惰的惡習。
原因是政府太強大,被援助者接受救助後,會想到:政府已經知道我的情況了,那隻以後我出了事,都有政府管著。
最好的援助是私人對私人,這樣做不僅僅是減少中間環節,讓更多的善款到達需要救助的人手裡。更重要的是,我之所以幫你,只因你我偶然相遇,碰巧我能提供一點幫助,其實我也是普通人,所以你不能一直依靠我,你要自立,你也一定可以自立,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寫到這裡極度厭惡陳游標這類大善人。


推薦閱讀:

袁立都做過什麼公益?
如何評價貝克漢姆郵件曝光事件?
慈善組織到底該不該繼續出現?
如何看待修女特蕾莎以及她所經營的仁愛之家的爭議?
怎樣回答對方說「你那麼關愛小動物,你知道多少人還在挨餓么?」?

TAG:心理學 | 慈善 | 公益活動 | 公益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