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的答案是如何制定的?

老師總是說推斷出,但是我覺得答案更像是臆斷,而且有的作者根本不認同自己文章作為閱讀題的答案。


反對排名第一的匿名答案。部分贊同、部分反對劉純的答案。

談一談作為答題者與出題者的經驗。

註:拋開文學理論的純理論探討,用詮釋學理論分析中學語文階段的閱讀屬於殺雞用牛刀。

先談作為答題者的經驗。

進入高中,我的語文閱讀基本可以做到不扣分。重點在於分析出考點,例如該題考查的是修辭分析、結構分析還是等等其它,再結合原文進行闡述。也就是說站在出題者的立場去思考題目想要答題者回答的內容。

再談作為出題者的經驗。

出題者並非故意為難學生(以階段性檢測或中高考選拔為目的的考試),有素養的出題者會站在答題者的角度對題目進行審視,對答題者的答題情況進行預估。

綜上,確實如劉純所言,高考的現代文閱讀是利用「應試主義」對文本進行分析,並且這種「應試主義」建立的基礎是出題者與答題者心照不宣的默契。

劉純的答案第4點將現代文閱讀考查比做一出荒誕派戲劇,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便言過其實。如果硬要拿戲劇來做比,與其說是荒誕派,不如說這種考查是一種嚴格遵循三一律的戲劇。「靠譜」的命題者一定熟稔三一律:考綱、教學內容及答題者的答題能力;「靠譜」的答題者亦是如此:考綱、教學內容及出題者的出題思路。

當你熟悉現代文閱讀的話語體系之後,必定無往而不利。中學階段所有文科科目的考查都是如此。

所謂的荒誕派戲劇,大概是因為出題者和答題者都是不合格的演員或編劇吧。

至於改革考查方式,劉純談到了開放式閱讀,事實上不僅由於我國幅員之大、判題給分較困難而無法實現,更根本的在於,即使能夠做以開放式閱讀考查學生,這種開放式閱讀也會演化為應試閱讀。例如女性主義、精神分析、歷史批評等等,倘若真是如此,無非是將大學本科文學教育的內容以更加教條的方式塞給學生。

似乎扯得有些遠。一句話總結:語文試卷閱讀題的答案實際上源於出題者與答題者心照不宣的默契。


答案是制定不了的。

閱讀出題的難點不在於制定答案,而在於制定問題。

文本解讀有三重角度:

1、作者的創作意圖(即分析其寫作動機);

2、讀者閱讀文章所產生的主觀感受;

3、學者對於文章內容所包含的顯性、隱性進行檢索、判斷(真偽、主次)、整合及表達(根據具體試題要求),即分析文本(text)。

其中不難判斷,作家的創作意圖是沒有必要考察的,就算考察,答題人也只能連猜帶蒙,哪怕恰好蒙對了,這對於培養一個人的閱讀能力沒有任何幫助。黃安所創作的《新鴛鴦蝴蝶夢》,是抱著女兒散步時腦海中浮現的旋律,而寫到最後一句歌詞『不如溫柔同眠』時,是因為女兒恰好在懷裡睡著了。

如果考題這樣考:『不如溫柔同眠』一句歷來被人稱道,請問該句歌詞的創作動機是什麼?』正確答案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本句時,恰好女兒在作者懷裡睡著了。(滿分2分。女兒睡著了,1分。在作者懷裡,1分。)

那麼您覺得和現行的閱讀考查方式對比,哪種才是無法理喻的呢?

而第二個角度是讀者的讀後感,這個主觀性太強,因為每個人對於文本的閱讀勢必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情緒,這很難形成一個客觀量化的評判標準,換而言之,標準答案。

讀《金瓶梅》,有人讀到的是荒淫無度,有人讀到的是悲天憫人。難道第一個就是錯的,得0分,第二個就是標準答案,得滿分?

看了某篇文章,我贊同作者的觀點,就是滿分,不贊同作者的觀點,就是零分?

這樣的考察,培養的是語文的人才,還是思維的奴隸呢?

所以無論是從手段(考作者創作動機,還是讀者讀後感?),還是目的(培養能蒙中別人想法的人,還是培養只背標準答案的人?),前兩種文本解讀的思路均不可取,也沒有實操性。

而現行的閱讀理解考察方式是什麼?是基於文字本身的信息處理。哪怕是最難的高考閱讀試題,解題思路也不過是小學學課文的思路罷了,分析每段文字信息,概括文章大意,根據文章大意劃分結構層次,然後分析層次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根據具體試題要求,整合相應信息回答問題即可。

來看一道試題,2013年北京市高考語文的閱讀第18題:

文中說:「看看紹興的街道、店鋪和水鄉景色,我以為我對這位大作多一點了解了。」結合原文,回答下面問題:

①作者從魯迅的故鄉環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單獨來看試題,似乎是讓答題人猜作者怎麼想的:『作者這個人在遊覽過程中看出了哪些特色么?』

其實不然,請看試題題干『結合原文』四個字,甚至我們所做的大多數的語文閱讀試題都有這樣的明確要求,『結合原文』、『結合某段』、『結合某句』,這不恰恰說明了文本分析有別於閱讀感受和創作動機的不同么。

無論出題還是答題,我們都只根據原文中明確寫出的信息來進行,這考察的就是文本信息的理解和

表達能力。

來看答題所需要結合的原文:

這裡主要的色澤是黑與白,黑的瓦頂,白的粉牆,沖洗得發白的石板路,連木柱子也是黑的,嚴謹、素凈。然而空間是龐大的,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移動,物件也是厚實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廚房裡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樸質的生活里有溫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書屋裡,既有嚴厲老師的戒尺,又有那頑皮學童的小小樂園,在門前的石板路下則是潺潺的流水。

我們只提取主要信息(明確觀點):

這裡主要的色澤是黑與白,黑的瓦頂,白的粉牆,沖洗得發白的石板路,連木柱子也是黑的,嚴謹、素凈。

→表層:黑白;深層:嚴謹素凈。石板路、木柱子是具體的證明。

然而空間是龐大的,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移動,物件也是厚實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廚房裡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樸質的生活里有溫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書屋裡,既有嚴厲老師的戒尺,又有那頑皮學童的小小樂園,在門前的石板路下則是潺潺的流水。

→表層:空間龐大物件厚實;深層:樸質生活人情溫厚。腌菜缸證明物件厚實,樂園(用戒尺的嚴厲反襯樂園的美好)和流水(用石板路來反襯流水的潺潺)是人情溫厚的證明。

我們分析完文本之後,去除證明信息,留存觀點(主要信息),剩下什麼?

1、色澤黑白、嚴謹素凈;2、空間龐大物件厚實、樸質生活中人情溫厚。

然後請看本題的參考答案:

顏色的特點:黑瓦白牆,白石板、黑柱子。搭配著綠水,非常素凈。

空間的特點:空間龐大,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移動。

物體的特點:厚實可靠,石板下有流水,質樸中帶有溫情。

我們會發現,所提取的文本信息已覆蓋了大部分答案,我們所欠缺的只是對於已提取的兩條信息根據試題要求進行整合的過程。而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判斷信息、篩選信息、提取信息一樣,都是通過系統訓練可以掌握的。

這就是文本分析的理解和表達。考查的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閱讀文章的思考。

所以閱讀的答案如何制定:先確定出題的文本材料(表達自然、邏輯清晰的文章),再分析其中可供提取的信息,再制定根據這些信息所進行的提問。

所以答案是無法制定的,答案全部都是文本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或者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

閱讀的問題,才是制定的。


端午加班為什麼溫度驟降?

答:

1.揭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2.渲染了凄涼的氣氛

3.暗示了主人公悲慘的命運

4.揭露了凄慘的社會環境

5.為即將開始的悲慘故事埋伏筆


重新改一下:(之前回答的有點類似抱怨=、=)

前提啊前提,語境啊語境!

應試教育下的閱讀題的閱讀和日常生活中的閱讀是不同的。你要掌握不同的話語方式來回答。就像你跟你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不會說「親愛的父親大人」一樣,你在日常情況下的思維閱讀模式和考試的時候是不一樣的。

雖然這種不同很病態。

贊同排名第一的匿名答案,同時,我想說,對待應試(中學)閱讀題是有技巧的。

特別想要贊同一下@費嘟嘟 的那個答案。我初中的時候就基本掌握了「那兩張紙」。

你們不要找她要啦,即使她給了你們也未必就能完全照著做。

想要明白閱讀題型對應的答題模式其實就是兩點:高強度同類型題的練習+反覆的思考總結反思。

其實一般畢業期的總複習(比如初三下學期,高三等時期老師都會讓你們高強度的做題)是比較容易出成果的,但是由於語文往往是不受重視的學科,所以一般都被拋棄了%&>_&<%

做題的時候,文章的內涵不重要,如何用答題技巧分解呈列得分點。

得分點啊!!你以為老師閱卷會一字一句讀?那些重點得point才是關鍵。

換個層面!不懂從一堆文字資料中拎出關鍵理清邏輯,你想憑什麼得分?

不要告訴我你能思維發散,關鍵是要在試卷上hold住,你要發散請擇時間空間。

如果條件允許且有一顆想要提高語文分數的心,請按照上面提到的高強度同類型題的練習+反覆的思考總結反思來練習。

要怎麼辦呢?你肯定要問。

所以說《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這種書真的很贊啊,我高一就買了,他上面完全是分門別類的按照題型+真題的模式來訓練的,例如選擇「科技文」一章,仔細閱讀上面的得分分析,然後規規矩矩的把後面附著的真題+模擬題做了,根據答案提示來修改,反思你主要錯在哪一步,你跟標準答案的差距是在哪一步分岔的,回到那一步,該怎麼想怎麼修改你的思維模式。

唉,應試教育下培養的考試模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子裡是沒有什麼用的。

但是啊,你要把自己鍛煉成一把多功能瑞士軍刀啊,你要知道,殺豬的時候和宰牛的時候用的刀是不同的。


Real Storymore tips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閱讀滿分的經歷。

我在讀高中的時候研究了很多套參考書和真題的答案,然後總結出兩張各題型的答題模版,除了現代文閱讀,還有文言文閱讀以及古詩欣賞,完成這個工作後我就放心大膽地上課不聽不做作業考試作文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了。對,節約下來的時間都用來學數學了,考場作文就圖一個寫得爽。

其實語文考試中的閱讀題型邏輯很固定,連答案也很固定,來來回回就那幾個關鍵詞,尤其是古詩欣賞。評分的時候也並不要求一字一句全部對應,大致意思踩點踩到就給分,除非答案里特別括弧出必須有某詞才給分,那麼某詞肯定在文中是作者自己說的。你們有沒有覺得命題者的腦子裡必定有這兩張紙?

所以閱讀題答案是有一個固定的答題規範模版的,有固定關鍵詞詞庫的,然後不同題目就用不同模版不同關鍵詞,說白了一共就兩張紙的事。大概這是在命題中不斷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經驗與財富吧。第一個命題第二個命題的人不知道規律,後面的命題者不可能自己搞出一套新花樣來,整個語文考試別看題型花里胡哨,答案死板到板上釘釘。應試教育反正只要掌握應試技巧,閱讀題基本就是個技巧題,語文考試除了分辨字音字形和古詩填空剩下的都是技巧題。堪稱性價比最高的考試。

————————————

發現大家評論裡面好多求那兩張紙的,還有給我發私信的。突然感覺受寵若驚了。所以上來修改下答案。

一個因為我畢業已經有兩年了,當時讀書也是在外地,學習資料帶回來的也是一部分,現在人還在學校準備期末考試呢。所以要回家找找看的,因為記得當初有個學妹要還專門把字寫端正了抄了一份送給她,應該是在的。

還有就是因為各個地方考卷不是同一套,有的題型或者說各地的思路可能有一差異,所以不確定對所有人都有用的,當然能幫上忙就最好了。

其實最好大家能夠多看看往年的真題,還有往年一二三模的卷子,自己整理效果會比較好,閱讀題還是要放在具體語境當中去感受它的答題方式的,而且不會花很多時間的,但是確實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


整個語文的閱讀題答案可以算作一門偽科學。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考察的困難,就由語文教育系統的主要領導,與學界的主要專家創製,這門偽科學,中國的師範系統約定俗成,代代流傳。

具體的創製過程,是首先挑選一些在文章中明顯,常見的語言現象,然後對應這些語言現象編寫固定的分析模式。

然後,這些分析模式就被教授給中國的學生,也作為了考試中考察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在語文科目學習的輔導材料上找到。想在考試中的語文閱讀理解題目中獲得高分,只需要背熟這些固定模式就可以了。題目答案的編寫,也要參考這些固定模式。命題老師也可以自由發揮,但自由發揮的題目必須非常簡單,基本上能看懂字面意思就能答對。

這基本上屬於一種偽科學。


這麼多答案,應該很難看到我的了吧,但還是忍不住說一說………………………………………………………………………………………………首先,這個所謂的「答案」指的是「參考答案」,而不是「標準答案」,除了專有名詞和固定句子(例如政治、歷史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國體、政體等),主觀題一般沒有「標準答案」。參考答案不是指作者的真實想法,而是指答案的制定者對於文章的思考訴諸於卷面的結果。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是中學教育希望學生養成這樣的思考模式。中考、高考,考察的基本都是學生的執行力,就是已經告訴你該怎麼做(每年提供一套標準卷面和答案),看你會不會跟著做,能做到什麼樣子?………………………………………………………………………………………………現在,試題的質量良莠不齊,答案的制定也各有側重,我個人的建議是,先看自己所處的地區考哪套題,是省自主?還有課標卷?還是全國?然後買本對應的《考試大綱》,看看上面都怎麼要求的,針對其要求,制訂自己的答題套路,加以練習,從實戰中找不足,修改套路,最終,可以無往不利。………………………………………………………………………………………………我是山東的,13年及以前的山東卷喜歡字跡清晰工整的楷書卷面,答題分條目,一般從內容+結構兩方面來論述,先引原文,再加分析,專業名詞+具體解析,最後一問依據文章,適當發揮,語言乾淨利落,切記羅嗦。


命題本身就是對文本的再創造,是出題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默契,關作者什麼事


當原作者發出「原來是這樣啊」的感嘆時,命題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標準答案終於被確定了。


如何制定?反正不是作者說的,因為作者做閱讀題也吐血了。

你讓作家去寫高考作文,除了體制內作家,分數全都一般般。

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講,確實有那種閱讀題做得和參考答案一模一樣的,說實話,這種人,我都不知道說他是聰明,還是思維僵化了。

對於母語的人而言,考閱讀是最爛的方法,最佳的方法是考死知識外加寫作,寫作的比重要大,評分要客觀公正。如此,才能選拔出漢語之人才。


高考現代文閱讀的精要只有幾頁紙。

個人對高考現代文閱讀的評分系統比較認可,不喜勿噴。

高考語文現代文的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是有一個系統的,它有一套嚴密的邏輯,有跡可循,並且具備一定的實際價值。

我高一高二的時候對語文考試甚為頭疼(注意不是語文),每次考試都是95上下,距離高考一百多天的時候開始想辦法提高現代文閱讀,當時我發現兩個現象:

  1. 現代文閱讀和詩詞鑒賞的解體思路總體上是相似的,常用辭彙就那麼一堆,如果用A4紙整理的話,大概七八頁就能整理出來

  2. 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的現代文閱讀、詩詞鑒賞的分數可以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分數,並且作文的分數也相應地不低。

後來我就向班裡一個語文成績一直保持很高水平女生請教這個問題,經點撥,我開始重視老師印發的那幾頁現代文閱讀解題思路。內容並不是很多,薄薄的幾張紙,但就是因為把這幾張紙參透了,現代文閱讀的分數從個位數逐步提高的17分以上(滿分22),詩歌鑒賞的分數從3分左右提高到6分左右(滿分8分),偶爾把點全答對了能拿到8分。高考時語文分數與那個女生並列班級第一,09年全國卷122分(滿分150分)。其中作文估計為50分(滿分60分)。(當年全國卷語文試題的客觀題難度遠高於往年,並且詩詞默寫部分也沒有按常規思路出題,以至於很多語文基本功很紮實的人都只答對了五個客觀題,平均分整體拉低了大約9分)

在現代文閱讀和詩詞鑒賞的成績提高之前,我的作文水平也不見長,基本都是45,之後作文基本都保持50,估分時按照45分預估的總分117,結果為122。也就是說掌握了語文現代文閱讀的理論,寫作水平也會快速提高。

最後說一個至今令我嘆服的例子,我們學校曾經有一位復讀的女生,在一次豫南五市聯考中答出了所有主觀題的答題要點,閱卷老師為避免語文總分滿分的出現,將已經打分的作文從60變為58,最後得分148分。

------------------------------------------

補充:

很多人希望我免費提供上文提到的資料,但很抱歉,不是任何人都願意免費提供幫助。把十二頁A4紙的內容從印刷版手打輸入為電子版,加上排版的時間,我是六個小時坐著一動不動才搞定,我也很辛苦。


不知道你說的是中考還是高考?

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命題依據都是新課標,所以那麼多考試試題,你會發現,考試的類型,很固定,因為考試的依據,新課標是一樣的。

所以,幾乎每年的中考,高考,試題類型幾乎差不多。

這也就為閱讀題總結答題技巧提供了方便。

閱讀題,只是用來考察新課標規定的你需擁有的閱讀能力。

他命題的方式,考察的能力,制定的答案,都不是拍拍腦袋隨便決定的。

但既然是人出題,那肯定會有各方面的缺憾,尤其是語文,不確定性很大。

比如常見的是作者的文章,被選做閱讀文章,讓他做題,他也不一定會。

但是假如他多做一點同類型的題目,那就很簡單了。


文中有的寫,沒有的不猜,和英語閱讀一樣做就歐了。


跑個題

跑完了


多數情況下,標準答案是合理的。閱讀理解更像是考察對寫作方法的理解,其中涉及的內容在中學甚至小學課堂上,分析課文時都有涉及,所以閱讀理解是可以考察出學生語文積累的。這種考察是否合理,一會兒會提到。中考前,我有意識的總結了這類題目的各種標準答案,歸納成了對應題目類型的答題模板,另外總結了答案中高頻辭彙,也就是常見得分點,像懷才不遇,環境烘托,動靜對比,通感一類詞幾乎每次考試都能用上,熟練了看題寫答案像套公式一樣。這個工作做完之後,20分題目16分以上是沒問題了,剩下就是考慮不周全,每次看標準答案會恍然大悟,哦!還有這個角度!迅速總結到對應語境中去,下次再遇到就不會遺漏了。另外要看分答題,三分至少答兩點再加分析。現在已經快大學畢業了,就不找題目舉例了。從個人來說,我很喜歡中考察方式。第一,它強化了我對文字的欣賞能力,尤其是我這種語言天賦弱的人,被題目一點播,就知道從哪個角度欣賞了,以前真的以為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朗朗上口所以是好詩,直到老師講了兩個黃鸝鳴翠柳。第二,有意識的運用標準答案賦予作者的寫作目的到作文中,也就是學習寫作技巧。小學寫作文總是高興傷心一類詞湊字數,後來就知道了可以描寫一段天氣用環境襯托一下,記敘文也知道埋個伏筆。高考閱讀理解選的文章,表達結構都可做為寫作範文。第三,這類題目的訓練,讓我在大學四六級考試中做閱讀理解時異常輕鬆,毫不費力就找到關鍵點,尤其快速閱讀部分,六級低空飛過時,閱讀部分幾乎滿分,我感謝那些語文試卷的出題老師!


反對第一的答案。作者沒有經過系統化語文答題訓練...自然不能以他個人隨意想法為準,你這樣只會害了更多的人。他們會想反正這些東西都是瞎答的坑爹題目,就不去努力鑽研技巧、取得高分。答主去年高考語文127....(只是說明我在閱讀這方面掌握的還可以。 大神們別噴)語文考試考的是方法...模式是固定的。.【每篇文章不同的人看自然有不同的觀點,不足以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但你一旦掌握了技巧套路,就會明白答案只可能是那些東西。


看了這麼多答案,大部分都是為學生打抱不平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答案有可能是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世界上本有2種人,善於揣測上意的跟不善於揣測上意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揣測錯的都被主公拉出去砍了,於是我們都是第一種人的後裔,骨子裡自帶的天賦加成…其中集大成者都去當出題人了


誰知道,出題老師想怎麼寫怎麼寫吧!

其實很討厭的這種開放性的試題,特別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完全是依靠個人感觸回答得問題!不僅僅是指高中語文,政治等,也包括大學考試那種開放性試題!

開放性的試題美其名曰不約束學生的思想,讓學生的思維發散化,但是每一個的思維都是有限制的,所有的開放式試題都是建立在同學們的思維全部在老師的掌控範圍之內,也就是說,一旦學生的思維真的開放了,超過了老師的認知,往往就錯了,然後我們真正需要的發散化思維就在這些錯誤的答案裡面,按照原有目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最後卻被老師否定了,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的一件事!

語文閱讀也是如此,一個語句的推斷,如果讓那些專家大拿思考的時候,都會出現雙方掐架的情況,何況那些思維天馬星空的學生們呢,當專家大拿提出不同的觀點的時候,這就是第二種解釋,而當同一個問題被一個懵懂少年提出來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錯誤!而事實也擺在眼前,很多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分數,這類題目也基本形成了一個答題體系!

eg:為什麼作者要說考試那天狂風吹亂了那位女考生的頭髮.,冰雹無情地打在她的臉上......?

答:作者想通過寒冷惡劣的天氣烘托考試當天考生們的悲慘心情,冰雹無情地打在臉上暗示了考試題目出乎意料的難度,讓考生飽受煎熬,並為考試後考生不及格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所以我覺得這類發散性思維的題目根本不適合出在考試題中,因為這一類題目更加遏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而且一旦是開放性試題就不免帶著主觀的因素,而考試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檢驗是否符合老師的愛好,所以我是很討厭這類題目的,因為我認為這種題目不但根本不能達到他應有的目的,而且會適得其反。


推薦閱讀:

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應該先告訴他世界的險惡,還是先告訴他世界的美好?
如何與孩子做朋友?
如何看待羅胖最新一期《羅輯思維》中談到的教育分層和認知升級?
客觀公證的評價下早稻田亞洲太平洋研究科?
「只學專業的學生就是狗」這句話對嗎? ?

TAG:閱讀 | 教育 | 考試 | 語文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