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詩詞寫作?
原先對此一無所知
看了這個問題猶豫了很久,到底是答還是不答。後來覺得還是答吧。畢竟是一件好事。但本人水平有限,未曾拜師,一路都是自己摸索過來的,所謂野路子是也。這個東西里難免有很濃的個人色彩,也難免會有各種錯訛硬傷。總之各位有保留的看,對此類東西,一定要警惕,你的體系只能你自己建立。對嚴滄浪警惕,對王國維警惕,同樣的,對我這個,也要警惕。
對於我出現錯誤的地方,希望各位朋友不吝指出。在此感謝。
=======
【準備階段】
學詩一開始,大都是年少矯情,我看了紅樓夢、仙劍奇俠傳、誅仙,覺得書里的詩或者偽詩真好啊,模仿一下又不會懷孕;我喜歡了一個姑娘,想把我的稀罕寄托在詩里,想寫詩給她,覺得寫詩可以讓她注意到我;抑或,覺得寫詩與眾不同,很有逼格,你看看我多厲害,寫得出這麼有意境的東西;再則,矯情的覺得啊,傳統文化淪亡了,我得做點什麼,雖然我在那個階段還不知道傳統到底是啥。
所謂:情動於中。
所幸不管為什麼,你動了這個念頭,想寫詩了,但是又偏偏生在了這麼一個時代。
你甚至不知道詩是什麼,不知道詩是很講究的,不知道詩是嚴肅的,你的老師沒有教給你系統的古詩詞知識,沒扯過格律這玩意兒,除了讓你背梧桐代表啥柳樹代表啥沒系統教過你傳統語境和審美。你從課本上看到的是香菱學詩的橋段,你根本沒留心過黛玉說的應瑒,謝,阮,庾,鮑都是誰,一三五不論到底是怎樣一個規則的簡化,而只記住了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你聽老師講白居易給老嫗讀詩的橋段,覺得寫成老太婆才能看懂的才是好詩而完全不知道元白只是詩的審美取向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你草草看了王國維覺得是金科玉律,覺得我看不懂的都是裝逼是隔了,覺得用典的都是掉書袋,覺得凡詩都要有意境才好。
…………
這個時代是有著這麼多的偏見。每一個偏見都是你虛心學習的阻礙。你接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阻礙著你深入詩本身。
你說什麼?如何學寫詩?
忘了那些扯淡的東西吧,把你老師教給你的,把你道聽途說來的,從小積累到現在對詩的所有觀感和意見都先壓制住吧。你先保證自己的空白。在詩上,首先要虛心,對古人的詩,對那些真正偉大的作品,一定要虛心,那些名字背後不是靠你所謂的意境和新奇支撐起來的,每一個名字往深入挖掘都能令你獲益匪淺;其次你要自信,一切詩論家的東西都留個心眼兒,這些東西都往往夾帶著作者個人的私貨,你對於詩的任何意見和理論體系,都由你自己建立,別人的意見都是個指引,對他們一定要警惕。
你看到這裡,覺得自己有心理準備了么?你做好準備,才能上路繼續下一個階段。
============================================
【第一步】
你確認自己是【空白】的了。下一步是做什麼呢?死磕詩詞格律這本枯燥無味的書?不是的。你先要建立自己的語感,從一開始就要培養自己的語感,開始為自己培氣。而這個途徑,是通過【讀】和【體會】。
我發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同時開始學習寫詩(姑且依照一般情況,在此把有心認真學習格律知識寫沒有錯訛的詩為準),但是有的人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就好看,讀著爽口;而另一些人則一開始寫的平板無趣,生澀僵硬。我們一般說這個人語感好,語感不好,語感的好不好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始參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類似我前一段日子在貼吧見到的一個新手,他寫了一個長調:
念奴嬌·讀《東周列國志》有感於俠烈
縱橫俯仰,尚弦行霜義、獨為君子。一旦相投身可報,曾試魚腸三尺。程嬰伏劍,豫讓擊衣,生固重於死。易水東行,昔日悲歌如此。
猶思綿上難息,甘泉投佩,孤執何能已。肝膽冰心深自負,方是英雄底氣。今我何疾,冠蓋徘徊,更問龍蛇起?相逢足矣,拔劍還須太息。
你可以看到,這首所謂的詞,是不合規矩的,作者在寫的時候,並沒有看過詞譜這種東西,我和他說古人沒有不押韻的,他隨口舉了個例子,是稼軒的:「巨海拔犀頭角出,來向此山高閣。 」明顯是不懂入聲字什麼的。
但是他寫出來了,很爽利,有骨氣,有體勢,拋卻格律來看,絕對是一首不錯的詞。
但是我可以再給大家帖首其他新人的東西作為對照:
阮郎歸
蕭蕭煙雨落黃昏,河邊渺渺村。一懷愁緒憶朱唇,半杯清酒醇。
人已逝,夢留春,殘花難再熏。曾經滄海也成雲,斷魂石榴裙。
這個就粗很多,很堆砌。我所謂的語感不好,就是說此類。
為啥呢?為什麼會有語感好語感不好?排除天才這個因素,我的感觸是,前者【讀】的量,是後者完全不能比的,前者在開始認真寫詩之前,有著良好的古詩詞閱讀習慣,他能隨口說出稼軒不算常見的句子,而且明顯是當時留心過【不押韻】這個點。就他上面那個詞,也處處可見對稼軒手段體勢的效仿,沒有用心讀用心體會,作為還沒有入門的人,是不會寫到這一步的。
so,point在哪兒?讀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所謂你的語感,你的氣度,是在你讀的過程中不斷對你造成影響的。我小時候家慈逼我背過很多詩,後來不會背了記不得全篇了,但學詩的時候很多時候腦子裡會蹦出來一些自己不知道明確意思的辭彙,會自然而然的用上某種結構。語感說玄虛是玄虛,但是排除你是個李白一樣的天才,這東西還是靠內化得來的。換句話說,就連李白這樣的天才也在模仿學習前輩們,何況我輩庸人?
讀,是你學詩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耐心去讀去體會,那麼到此為止,學會格律什麼的除了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匠人外,沒有任何幫助。如果你能持續不斷的有一個由外而內的積累,格律?笑話,那麼簡單的東西幾天就學會了。
=====================
那麼讀什麼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先不要貪多,就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版本的選擇上我建議還是中華書局版,這是一個精讀的過程,是讓你看看我們最好的東西是什麼樣子的。很多人可能一看唐詩三百首,就覺得切,小兒科嘛,一點也不高大上。但是這真的是很重要的本子,通過讀這六百首最好的東西,你能對詩和詞的審美邏輯架構等等擁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解,譬如各個詩體口感的差別,很多人寫了很久搞不清,其實是可以通過讀這本搞定的。而且這個本子貴在好而且少,對於很多沒有耐心讀書的人,是一個鍛煉。
然後呢?鍛鍊出了讀的能力了,上大部頭,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樂府詩集,詩經,楚辭,做全景式的泛讀。一則鞏固你的語感,持續性的鍛煉自己理解古詩詞語境。
最後,從你的泛讀中挑選出氣質符合自己的人,買他的箋注,往骨子裡挖,學他的體勢骨力,學他的技巧,把他吃干抹凈。
大概就是這樣。
======================
【第二步】
現在你排除了煩擾豐雜的外部信息給你帶來的干擾,開始持續讀詩思考了。那麼不妨【順便】來學習一下詩的內部規律。
真的,很多人覺得詩詞格律很難,但是我覺得真的很簡單,這些東西你自己讀詩讀到一定時候,肯定是會要求自己去掌握的,不然很多疑惑解決不了的感覺很難受啊有沒有。
在這裡推薦大家兩本書:一本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本龍榆生先生的《詞學十講》。入門書,在讀詩的時候兩廂對照,一邊讀一邊解決自己以前大惑不解的問題,是很爽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我必須在這裡說清楚,就是詩到底是啥,為啥要格律。
--------------------------------------------------------
在此附贈自撰【明詩】一節,節選自以前給小白們寫到一個簡單格律教程:
子曰:名不正而言不順。
所以在一開始,我覺得最先要搞清楚的是,我們在探討什麼。
答案是:【詩】。舊體【詩】,文言【詩】,國【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但是首先,它們都是【詩】。(詞本詩之餘,也是詩的一種。)
這個【詩】字大家都認得,但是在我多年與不懂裝懂的傢伙們奮戰的過程中,我覺得很多人沒弄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根本上是模糊憑感覺的,所以看法也必然會不自覺的歪掉。
所以我首先想說的是:【詩】是什麼?【詩】和其他文體放在一起,辨識度在哪裡?【詩】為什麼不是散文不是小說?
很簡單,遇到問題查字典。於是我打開了漢典,漢典對於【詩】有如下解釋:
【詩】:1. 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歌。~話。(?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集。~劇。~篇。~人。~章。~史。吟~。2. 中國古書名,《詩經》的簡稱。
2
明顯不是我們探討的,所以只剩下1,這個概念和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詞源、辭海的解釋只是個別字的差別,所以我們在這裡就取這個解釋,。關於概念,說
是我們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所以我們在這裡認為,這個解釋是概括了詩
的【共同本質特點】的。如果大家覺得還是不清楚,我給大家梳理一下,關於詩的概念,組成一首詩有兩個必要條件:
A.語言層面【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
B.感情層面【反映生活,抒發情感】這兩個必要條件組合在一起,即為詩。於是我提出一個公式,作為我們這個簡易教程的基本公式:A+B=P(poem)。
A,是作為一首詩的骨架,即詩是要用語言來表達的,是要讀出來的(有些時候還要唱出來)。在語言層面上,它區別於散文區別於小說,區別於其他文體的特徵,就是A,拋棄了A,則詩與其他文體的界限消失。(這些語言層面的特徵我留待以後細說)
B,
是一首詩的靈魂,我們寫詩,最首先,是要表達自己的感情,《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開宗明義就說出來我們要寫什麼。這些
感情可以是最普遍的求不得愛憎會,也可以是很私密的個人情感,可以美好,也可以消沉。總之表達內心表達自我是一個寫詩的人所要做的最艱難的事情,我們感受
生活感受人生,然後通過A來達到B。(ps.表達感情其實是一切文學都共有的特點,而詩的表達更直接而已。所以在廣義上,B是一切文學的共有特徵。而詩的
表達特點,也要後文詳細說。)A和B的關係是:
1. B是A的最終目的。我們磨練技巧,我們學習龐雜的詩詞知識,無非是為了獲得理論上更大的表達能力,從而表達的更好。
2. A是實現B的途徑。表達不是一句空話,沒有紮實的功底,缺乏辭彙量,不懂語法,不知韻律,就算感觸再大,也只能手寫不出你的心。說到底,空中樓閣是蓋不起來的。
3. A和B一起構成詩。只有A沒有B,是徒具樣式的【匠人詩】,從概念上講這不能算是真詩。只有B沒有A,因為文體特徵消失,自然不能算是一首詩。我們可以稱之為一個四不像。以上,是明詩部分。以後的論述,我就在這個A+B=P的基本共識下進行。我默認為大家認同這個公式。
--------------------------------------------------------------
本來想複製完的,後來覺得在這裡並不是開課講格律啥的,而是給一個指引性的意見,所以上頭那個是最關鍵的,大家記住就行了,接下來就是順便看看格律書的問題咯。以上是學習格律的第二步。
==========================
【第三步】
實踐。
這個很簡單了,把你在生活中的感觸用你通過讀得到的東西表達出來。所以你看,重要的東西在前面,當你做好準備,寫起來其實問題本身是不大的。只要你能持之以恆的寫下去,你會用熟練你所看來的技法手段,你會自覺的讓自己的結構更勻稱,時間會帶給你結果。
==========================
更現實一點的軌跡可能和我一樣,這個過程並不是在準備好之後才開始實踐的,而是一邊寫一邊發現自己過去是傻逼,一邊不斷補上自己沒有準備好的,但是整體的脈絡是不差的。
end.
我曾寫過一個關於舊體詩詞入門的分享級文章,可能你要的是現代詩詞,如果是現代詩詞寫作我一竅不通,可以摺疊掉。原文在: http://www.iam128.com/archives/1688.html
緣起
兩則原因促我寫這篇分享:其一,之前有不少身邊朋友寫過舊體詩,不過給我看了之後都是打油詩,算不得詩,所以一直想寫個簡短的舊體詩格律規則作分享,引朋友們入門;其二,在各種場合,如微博、博客等看見眾人寫詩,看了後很遺憾大多也是不懂詩,而目前我在網上看不到非常入門但又相對系統的分享文章,所以斗膽,我來嘗試寫一篇。
小注
個人真正開始懂點格律是從02年開始,至今不小心也有十年,不學中文、歷史、新聞等出身,完全愛好自學,專業科班人士若看到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多多指出,一起將這箇舊體詩的入門分享題材完善下,以對未來感興趣的朋友有所裨益。
大要
何謂舊體詩?一般舊體詩指的就是初唐之後慢慢形規而成的格律詩,至宋代就非常自成體系了,一直到清末民國,舊體詩一直有大量文人還在吟作。現代人寫舊體,基本上格律本身還是要照舊,因為格律是舊體的靈魂,但聲韻基本已不是古代的聲韻,而是現代人的聲韻,所以不少人又把現代人寫的舊體詩叫「新詩」。不過,在我看來,舊體詩的精髓只在格律而不在聲韻,聲韻在古代因為方言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故在這,只要是沿用舊體詩格律而作的詩,統稱舊體詩,或古體詩。
格律
1、音調
音調即為讀音,古人對漢字讀音分陰平、陽平、上(第三聲)聲、去聲、入聲五部,前面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就是對應現代讀音的一、二、三、四四個讀音,古人就讀了個入聲,什麼是入聲,入聲在舊體詩的意義,在稍後的聲韻里再講。
舊體詩中古人簡化了漢字的五部音調,分陰陽平為平聲,上去入聲為仄聲,對應現代讀音就是,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2、平仄
知音調即可學平仄。舊體詩分絕句(四句)和律詩(八句),絕句和律詩都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要懂平仄,先要從最簡單卻也最意深的絕句開始。絕句共有四個句型,必須詳背:
One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基本型)
Two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演變型)
Three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演變型)
Four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演變型)
3、對粘
以上4個句型,看似很複雜,其實非常有規律,也非常好記,規律就在對粘二字。何謂「對」?「對」就是平仄相對,即一二句之間的前兩字、三四句之間前兩字必須平仄相對,所以你會發現所有四個句型的一二句,三四句之間都是相對的。「粘」就是平平相粘或仄仄相粘,即在二三句之間的前兩字必須平平相粘,或仄仄相粘,同樣你會發現上面四個句型都是如此。
故,在第一個基礎句型的前提下,將基礎句型的每一句放在首句,再牢牢根據對粘原則從而輕易演化出後三個句型。還有很重要一點是,偶句必須是平聲,就是說上句起調下句收調。不管上句末尾是平聲還是仄聲但下句一定是平聲,這點注意觀察。
記住,舊體詩最忌諱的就是失對,失粘,你在這裡就可看出,對粘是格律詩最最基本的規則,犯了這個忌很難稱之為詩。
4、相間
再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句都是既有仄又有平,這就算平仄相間,沒有全平和全仄的詩。所以,如果由五言過渡到七言,也一定是平仄相間,怎麼加呢,句型如下:
One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基本型)
Two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演變型)
Three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演變型)
Four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演變型)
有沒有發現很簡單?就是在上面的五言句型上前面相間加仄仄或平平即可。如果還不明白,建議對照上述說的規則多家觀察與吟誦,即可明白其中的規律與美感。
5、細規
如果嚴格較真平仄來寫詩,事實上還是有難度的,最關鍵是破壞一些用字的美感,為了硬湊而寫詩顯然不是故人的初衷(但又決不能像現代詩那樣完全無規則可言)。所以,古人又定了幾點細則:
其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每一句的第1、3、5個字可以既可平也可仄,但是第2、4、6個字必須嚴格要求,無論五言七言都符合;
其二,忌孤平。指平收詩句中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不能為仄聲,就是說此時一三五不論失效,因為如為仄聲,變成「仄平仄仄平」,整句除了韻腳為平外,只有一個平聲,此犯孤平,為詩家大忌!但是「仄仄仄平平」因為兩平相連不在這個範式中。
其四,三平調。指的是後三個字全是平聲,這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比如說「仄仄仄平平」這個句式,第三個字雖然按一三五不論可以圓通,但是這裡如果為平的話就是「仄仄平平平」,此為三平調,大忌。
其五,拗救。平仄犯了規則的句子稱之為拗句,對拗句進行補救即為拗救。拗救分本句救和隔句救兩種。
本句救:如在「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依照「一三五不論」的變通法,第一個字使用了仄聲,則是犯了孤平。如果這個字實在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我們可於第三字處用一個平聲字來補救。這樣,該句便由孤平句「仄平仄仄平」,變成了合格句「仄平平仄平」。
或用隔句救。如在「仄仄平平仄」的格式中,第四字不得已用了仄聲(按照「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此處不能通融),可在應句的第三字處用平聲字進行補償。句式便由「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拗句,變更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的合格句了。
6、押韻
這點很多初學不懂詩的人都知道,格律詩是偶句必須押韻的,押的什麼韻?通常都是認為是韻母相同的字,事實上古代因為入聲的存在,在古人的韻母里很多入聲字壓根跟現代的字韻母不同,但是也是入韻的,因為我對入聲研究不深,早年研究熟悉的時候還記得一些入聲字現在都忘光了,不過大家記得古詩詞中有些今天看似不入韻的詩,在那個年代是押韻的,因為韻還跟方言相關,在某些方言里入聲跟某些字是押韻的。
押韻押在偶句的尾字,此字稱為韻腳。事實上,古代很多著名詩人也喜歡將第一句詩入韻,甚至全韻。
押韻注意事項:其一、必須押平聲韻,因為偶句末尾必須平聲;其二、韻腳必須押在同一韻部,不能換韻;其三,押仄聲韻的不是沒有,但是極為罕見。關於第二條,同一韻部,涉及韻律書,最知名的就是宋代的平水一百零八韻,就是說,聲韻是有韻部的,不像今人,隨便找個字,韻母相同就押上去了,古人非常嚴格。所以,較真起來,現代人寫的詩詞絕大多數都是不合古韻的。我早年寫的一些還遵循古韻,後來實在勉為其難。
關於對仗細究起來又可以單獨寫一篇,不知不覺寫了一個多小時,看來一晚上寫不大完,到這裡才知道中國古詩還是有那麼點門檻的。
所謂對仗,就是完全一一對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這是最簡單的解釋了。律詩一般八句,且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什麼是頷聯,頸聯呢?小學課本里我們就學過,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所以律詩有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統統都是八句。但是絕句呢,只有四句,所以區分律詩與絕句,簡單說就是句數。不過有些詩人寫個絕句,都是一一對仗的,對仗的絕句叫什麼?我還真不知道。
這個問題談起來不是一般複雜,所以這里就不談自己的看法,只推薦一些東西。
如要作舊體詩詞,首先要了解基本的詩詞規範、格律。所以請參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詩詞格律 (豆瓣))一書。
當代舊體詩人不多,優秀的也少。不過中文系這個行當里還是有一些的。推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詩人(我只喜歡他的詩,研究文章我不太看)胡馬,也就是徐晉如所寫的《大學詩詞寫作教程》(大學詩詞寫作教程 (豆瓣))觀點未必全部可信,但用以學習入門還不錯。
再推薦最近剛開的一門網路公開課,我當年的系主任開的:陳致《學寫古詩詞》(e板書精品課堂預告——陳致老師教你學寫古詩詞)。這門課正在進行中。
此處引兩段我認為比較好的詩論,以說明我的觀點:
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一》)
黛玉道:「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遊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總的來說,就是先了解舊體詩詞究竟是什麼,然後一邊了解格律作法,一邊讀古詩。當然,如果只是想要隨便湊幾句騙騙妹子,可以忽略我以上的一段話……
回復很多了,個人寫詩也好多年,說幾句一目了然的話吧。
1、你想學到什麼程度?當今一流還是五流六流或者只是打個油?差別太大了。
2、你能不能堅持至少看完相關專業的二十本書?
3、你能不能堅持喜歡三五年以上?
把以上幾個問題搞清楚了。可以嘗試深入下去了或者當即退出。詩詞之遺產經過無數牛人和普通人的堆積,厚度不是一點點。很嚇人的。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陸遊《示子遹》
好的詩歌,尤其近體詩(唐詩),是難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就可以創作的,學習到的多是我們對詩詞境界的理解,和辭彙的積累。但是並非說我們不能創作,當「情之所至」之時,你的那些積累,外在的東西,和你心底的東西融合了,這個時候,詩就產生了。外在和內在一樣重要,都不可少。
本人不善答題,才識有限,只就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簡單回答。
外在:
- 讀詩、拜訪、登臨、懷古、結交、遊歷等。
舉了一些這樣的例子大概就明白了,這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多讀詩(不用勤讀,但長久不讀是不行的)。其他幾點,有些人會認為可有可無,認為飽腹詩書不用出門也能作詩,這個當然,但至多只能成為一個匠人。李白雲遊四海,杜甫漂泊經年,正因為如此,他們那麼多的名篇才有了其獨特的意義。詩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非常大的廣度,那麼多無限、深遠的東西在那兒,才能讓人感覺到無盡的美感。說到這兒插一句,唐詩已經不可能重現了,因為中國山水文化已經愈加敗落。我去年路過長江,看著濁黃的江水,裸露的沙灘,車船樓房遍布,想起千年前李白那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深覺這樣的詩意再不可尋。所以,儘可能地多去遊歷,緬懷,感受,即便你寫不出什麼詩,你也一定能察覺到那些正在遠去的詩意。這很難得。把詩寫出來不是最重要的,留住那份詩意才是。
讀詩是重點,怎麼讀詩,讀誰的詩又是重點。這上面相信人各有領悟,知乎上應該也有不少問答,就不贅言。只講一句:我們讀的詩,不管是誰的詩,寫的是什麼,一定要去感受到那份詩意,最好還能穿越千年光陰,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情。
當你經歷了外在的這些以後,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它們全成了你內心裡的一部分。你走過的那些路,拜訪過的那些古迹,遇上的那些人,在歲月和詩意中,變成了你心中絕美的所在。
內在:
- 你對家國河山、親朋摯友的感情,你的溫柔與無奈,你的壯懷與悲烈,你所有未經磨滅的情懷。
我們未必要當個詩人,也不必做個詩人,但可以有那份詩人的心。題主問怎麼學習詩詞創作,在我看來不是問題的重心,重心應該是你怎麼保持我上面提到的這些感情。如果你對千年中國萬里河山不再動容,與親友故朋不再往來,變成了一個麻木的沒有情懷的人,就算你曾經寫過很多很好的詩,懂得再多寫詩的技巧,都將變無用。有些人對詩人,或者詩歌有種誤解,覺得詩人過得很累很消極,或者認為詩歌只是無病呻吟可有可無沒有實際作用的產物。一個好的詩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的。想想蘇軾就明白了。詩歌在遣懷之餘,還有反省、升華甚至有點醒世人的作用(比如禪詩,林夕就受蘇軾的那首廬山煙雨的影響)。
當你內心能保持這些感情,再有了外在的積累,我想你是能寫出屬於你自己的詩的。此外,我還想善意地提醒一點,寫詩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若是想寫,很多人都可以寫很多詩出來。這中間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喜歡寫詩,不過我不是詩人,我只是恰好用「詩歌」這種很好的形式,把自己心裡的那些情感很好地表達出來。於我自己已經很知足了。這是一種自己才能體會的感受。
祝願題主能寫出屬於自己的詩。
首先你要熟讀詩詞,你喜歡那種風格,也可以主看那種風格的詩詞,然後你要知道詩詞知識與要求,最起碼的要知道,然後就是多寫多練,對於水平比你好的人交流,如果能認識或者拜一個高手為師,那樣更能使你水平提高。
我可以解答一下上述2樓未解問題,入聲現在一般都是方言,在四川中南部,湖北,湖南,兩廣地區都應該還有。我是四川人,明顯感覺出一些入聲的不同。比如月,闊,節,女,玉等等。寫詩若用入聲,一般在古體詩上,不過古體詩不好寫。王國維說近體詩難學易工,古體詩易學難工,便是因為古體詩太自由,遠不如絕句律詩般有條可循,當然你學吳文英入詞的方法(即跳躍度很大)也可以,可水平。。。。。。入聲有十七個韻腳,有發聵之用。像辛棄疾寫詞經常用,所以有股子壯烈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也提到,稼軒·韓玉以入聲入韻開北曲先河。比如飽負盛名的《賀新郎》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
、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 ,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豪情立顯。。。。。。。。十七個韻腳有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葯、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詩詞的「規則」,不止於格律,還包括章法。就像學棋,只知道黑先白後輪流下子的規矩是玩不起來的,你還得打譜練套路。
近體詩的一般章法可以大略概括為起承轉合,這四個字分別對應律詩的四聯,以及絕句的四句。
比如絕句中一個常見的套路: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前三句就像一張拉滿的弓,末句一松弦,便有雷霆之勢。「起」「承」句鋪陳蓄勢(陣仗極大極奢),「轉」句把弓拉開(妃子一笑,事情已經呼之欲出了,到底為了什麼呢),「合」句射箭(原來只不過因為荔枝)。構思的時候,首先找到「箭」,然後把弓拉滿就好。
詞要複雜一點,雖然也不脫「起承轉合」四字,但小令與長調不同,詞牌與詞牌不同,布局上又有很多的可能性,需要花心思揣摩。所謂「詩易學而難工,詞難學而易工",入門建議先寫絕句或律詩,再填詞。這樣比較紮實。
章法上更進階的比如寫景時遠近視角的變換、虛實動靜的交錯、意象疏密的編排等等,難以一一細述,自己上手以後再讀前人詩,看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骨架有了,還需豐滿血肉。遣詞功夫無止境。語感有賴於天分,學習的路徑主要是比較。形容月亮的,明月、圓月、晴月、好月、銀盤、玉蟾,再有片月、殘月、鉤月、冷月、流月;形容柳樹的,碧柳、綠柳、春柳、絲柳、垂柳,池柳、塘流、溪柳、河柳、江柳;形容時間的,時光、光陰、歲月、歲華、年歲、年華、華年……再如緋與紅不同,碧與綠不同,美人和玉人不同……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下,表意和色彩上都有哪些分別?為什麼有時碧比綠好,有時綠比碧好?
詩是很講究「效率」的文體,雖然有時為了調節節奏可能故意「費字」,但總體而言,每個字最好有盡量大的表意空間。學詩會讓你的語言變得精細——就為這個,詩也是值得學的,即使你不會一輩子寫詩。目前排名第一知友的答案讓我也有所收穫。
恕我才疏學淺,借例子來給各位看客一個形象的解釋。
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
首先是拜黛玉為師,並在黛玉指導下細細品味王維詩。→有良師能避免少走很多彎路,學習起來也必定輕鬆不少。然各位初學不必一定得覓個黛玉才好,如今網路和圖書館資源豐富,以書為師也是良方。另再找幾個同好,多交流以免一個人狹隘閉門造車還沾沾自喜。
其次是一邊讀杜甫詩,一邊嘗試作詩。→多讀大家作品,培養詩感和好的眼界。如學字,也必是先模仿而有自己風格。
其三是經歷了兩次失敗,終於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詩比較幼稚,用語直露,把前人詠月慣用的辭藻堆砌起來,湊泊成篇。→孰能生巧,多練才能偶得佳句。
(註明:以上前半部分借用百度百科)
————————我是分割線——————
先閱讀香菱學詩更有代入感,以此為例。
書籍推薦《聲律啟蒙》——聲律學習
《人間詞話》——大家評判
《嘉陵說詞講稿》——結合西方分析中國詞
以上是臨睡前手機倉促碼字,如果各位覺得有所幫助也請點個贊,我再修改完善作回報。
1、天賦。首先,你如果會閩南語或者客家話,那麼你的詩詞學習過程將事半功倍。因為他們語言體系仍然保留了一大部分古漢語的成分。最典型的,其具有現代漢語所沒有的「入」聲。即短而促的聲音。比如「出」在現代漢語中是平聲,但是在古漢語中則為入聲。但這點不是特別重要。
2、積累。積累才是最重要的。 多拿一些詩經、樂府詩、唐詩宋詞過來通讀。戒驕戒躁。對裡面的字句都要理解而不僅是讀過就算。這一步很大程度決定你以後的寫出來的詩詞水平。胸藏詩書十萬卷的人,是很難寫詩詞的時候為格律所困。所以很多人都表示「不以詞害意」,其實本末倒置了。自古而今,說不以辭害意的人,往往絕大部分詩詞都合轍押韻。如「不以詞害意」這句話的出處——袁枚所說的李白、東坡,借用張公子 @張佳瑋 的話來說,他們即便這麼說了,那也是在撒嬌。其他人說,就是作死。除非就差這麼一個字的韻,你就能寫出驚世佳作來,那倒也無妨。
3、選韻。分清楚你是要按照古韻或者新韻來押韻。最好不要混押。壓古韻的話,詞用《詞林正韻》,詩用《平水韻》;壓新韻的話,用《中華新韻》即可。
4、格律入門。選用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來看即可。
5、詩詞鑒賞。首推《人間詞話》,《蕙風詞話》進行鑒賞。
6、開始下筆。先從字數少的寫,比如寫五絕、七絕、短詞牌。主要用以適應與熟悉按格律寫作。其後,寫字數較多的體裁。入五律、七律、中長詞牌。如此可以有更多發揮空間。因為工於詩詞的人都知道,字數越少,往往越難出佳作。要在很少的三二十字中,進行起承轉合併同時技驚四座是極其難的。所以自古而今,唐詩宋詞的佳句大部分都出在律詩長詞中。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振聾發聵的名句要讓大家回憶的話,大多可以信手拈來。但如果要說類似「應是綠肥紅瘦」、「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如此取勝諸人的小品,則相對難很多,且格局一般較小。其也容易理解,字數太少,不太容易鋪陳跌宕。
7、往後即是反覆積累和習作的過程了。在熟練掌握格律進行詩詞寫作之前,不要嘗試什麼藏頭、迴文、折腰等等的弄巧之技。先把基礎和自己的詩詞風格給打紮實了,其他都是後話。
8、文章是否應該錘鍊的問題。前期寫作盡量多錘鍊。這樣能加快你對自己積累的辭藻的整合和運用。後期的話,建議盡量多些弦箭文章。畢竟文由心生,「僧敲夜下門」這玩意兒推敲太久,終究廢了句中精神。
首先擁有一顆詩人的心。如果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就是再懂格律再會修辭寫出來的也是垃圾。
然後就需要多看,多讀,注意是朗讀,達到能感受到詩詞優劣的程度。
然後就是技巧學習了,具體樓上的帖子就行,看各種韻譜,積累辭彙,多加練習,結交詩友。讓詩詞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樓上多是在說平仄韻律字法句型。不才討巧,走個偏鋒。
鄙人真的是沒有受過任何系統學習與訓練,隨便寫些東西也都是自娛自樂,充其量在論壇上被點幾個贊,矇騙一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而已,本不該在此班門弄斧雷門布鼓,只是自己的很多想法深藏許久不吐不快。言語間多有不妥不當不明不確不鑿不琢之處,務請各位大神指正。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靜安先生的境界說,主觀來看令我更信服。言語之間雖多有主觀,見仁見智,但不失為一代名家,其境界說也是相對最為學者和詞人所信服。以下言論,多遂靜安先生之見。
1.一個好的動機,一個真的情感。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你看詩填詞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很有文採的話。請糾正。
某度知道中最常見的莫過於「給姑娘名字寫個藏頭詩」、「給我起個有文采一點的網名」、「幫我給姑娘寫首詩讓姑娘覺得我很有文采」這類問題。
最熱銷的詩詞類書籍的名稱基本都是以下幾個尿性:《人生不過一首凄婉的詞》、《美到窒息的絕美詩句》、《百世擦身換你一世回眸》以及各種名目的《納蘭詞》。【以上書名均為杜撰切勿對號入座】。
文藝的姑娘小伙們也最愛在一個陽光溫暖的下午,捧一杯清茶,細細品讀這些換了個馬甲的熱湯。
而《人間詞話》、《窺詞管見》、《二十四詩品》這樣的賞評佳作《吹劍錄》這樣的時文小品,和詞人的詞集《小山詞》、《珠玉詞》、《淮海集》等等等等卻鮮有問津。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看我之前在知乎無人問津的一個回答。
怎麼快速提高自己的單反攝影能力?
詩詞的道理和攝影一樣,以其為目的,你永遠達不到你的目的。但是在你真正去學習和感受的路上,它們將是自然而然的副產品。
舉一例子。
桃李爭舂意,二雷比花期,王子選妃事,成李拒桃去。
來自於網路的一首藏頭詩。【作者看到如覺不妥請聯繫我刪除】
相信小夥伴們的朋友圈啊某空間啊什麼的總會有這樣的佳作。下面一片稱讚,文采斐然鍾靈毓秀撼天動地時代先鋒。
無理無情無意無境。這個路子走下去。得是什麼水準。
好詞與好詩永遠是能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鳴的,這就要求你寫的東西要真情實感,這才會有境的存在。如果你真的悲傷、懷念、高興,你寫出來的東西是有情感的。矯揉造作,僻字堆疊、 代字泛濫,平日看到的多為此流。
寫如此,讀亦如此。讀詩以自醒,讀詞以自娛。體會下穿越千百年的時光與古人情感共鳴的感覺,那是一種催人淚下的快樂。
舉一例我最愛的晏小山。
小山詞自序節選
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吾三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已而君寵疾廢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與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於人間。自爾郵傳滋多,積有串易。七月己巳,為高平公綴緝成編。追惟往昔過從飲酒之人,或壟木已長,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記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但能掩卷憮然,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也。
只能經歷過這世事變遷,才能寫出讓人讀後兩行清淚的故事。
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生查子
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牽繫玉樓人,綉被春寒夜。
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無處說相思,背面鞦韆下。
南鄉子
新月又如眉。長笛誰教月下吹。樓倚暮雲初見雁,南飛。漫道行人雁後歸。
意欲夢佳期。夢裡關山路不知。卻待短書來破恨,應遲。還是涼生玉枕時。
至於蓮鴻蘋雲的故事,有興趣可以一讀。
【關於代字的問題,王國維先生有作專門闡釋,但多少有主觀色彩,有失客觀,適宜的代字是有益於情境的。】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
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
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綉轂雕
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
。詠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
2.文學底蘊與素養
此絕非一日之功。所以上面說,目的不單純的寫作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可無大誤也。
用典、代字、妙語,無一不需深厚的底蘊。
大風卷水,林木為摧。適苦欲死,招憩不來。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悲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淥滿酒,花時反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二十四詩品》--含蓄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二十四詩品》--曠達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
太華夜碧,人聞清鍾。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二十四詩品》--高古
你告訴我之幾句里哪一個字不是幾千首詩幾萬詩里煉出來的。哪一句不是攝人心神,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所以放下你的目的性,愉快地安心地讀書吧。
3.常寫
我從大約初三開始寫一些小令【其實當時真的就是"矯揉造作,僻字堆疊、 代字泛濫"的傑出代表好嘛。。。】現在拿出來根本不敢看。。。
但是我有一個好的習慣:想到就寫,寫完時不時看一看,看一看自戀一下再改一改。而且是不論多晚,不論在幹嘛,想到就一定不要讓這靈感跑掉。哪怕只是一個鍊字,一個妙句,先寫下來,再慢慢填成長短。
真的會有所提高的。
舉個栗子好了。
在高一看完小山詞之後我立馬就覺得我前前前前前世一定就是他沒跑兒。那時候只在紙上寫下了「蓮、鴻、蘋、雲」四個字。慢慢就成了一首古風。
雖然平仄盡失格律不對。
九月人采蓮,採蓮游結伴。
朱顏映芙蓉,蘋綠染素紈。
向晚鴻雁過,風動浮雲散。
相約明日期,蓮歌下漁船。
【真是羞恥的中二病記憶。。。】
而在大學之後卻極少動筆了。因為明白情感不至,再努力寫不出好的句子。總覺得經歷得事情越多感情卻越難起波瀾。沒有了年少時那麼豐沛的情感。其實本來作為底稿和骨架的是小山的南鄉子,可以看得出來的。鷓鴣天
年光一去山水長。當年翻作舊疏狂。生花夢筆難生花,才盡江郎嘆江郎。
蘆葦淺,燕歸梁。蓮開梅謝菊簪黃。多少韶華離弦里,且唱清歌莫斷腸。
【感覺平仄格律完全沒有進步的樣子。。。】
4.其實是最致命的一點。天資。
遣詞用句這種東西人跟人真的有天壤之別的。
真的。
思維的方式也是一樣。
有的人不管多麼努力,依然是平庸的詩人。
有的人平時說句大白話都是融情入景的。
我就是前者的傑出代表。OTL。
可是你不試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後者呢?
綜上所述。寫詩填詞最重要的幾點:性情、底蘊、練習。
天資這種東西,隨緣吧。TAT
黛玉教香菱寫詩,「且把王維的五言律讀一百首,揣摩透了,再讀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兩百首。」
關於閱讀寫作,黛玉說的是很實在的道理:大量閱讀,自學自悟,而且要讀經典,不要見了淺近的就愛,入了這格局就學不出來了。
王維的詩講究畫意,杜甫的詩講究真景真意,李白的詩返璞歸真,有自我,可見得讀的順序也要依著由易至難來。
剛開始說什麼都是空的,只有多讀才是王道,只有你閱讀的詩詞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了寫詩詞的可能。先從自己喜歡的詩詞讀,慢慢就會摸到門道的。個人認為,寫詩首在抒發情感、表明觀點,至於格律可以在有了一定基礎後再逐步學習,不要一開始就本末倒置了啊
首先要對詩詞有濃厚的興趣和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身邊人的影響也很重要,接下來才會稍微入門,多觀察格律,韻腳,平仄,意象,試著寫一寫,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格律是掌握不好的,甚至無從下筆,你可以先照著一首詩或詞的格式來寫,不拘平仄,這是前期,階段很長,因為一開始措辭都會有問題,甚至不知所云,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你會看到自己除了平仄和古人看不出太大區別,到這個階段,再嚴格的按照格律平仄來寫,開始可能會感覺很束縛,不知怎麼下筆,沒關係,試幾首之後就會發現,有了格律之後字煉的更精妙了,音韻也更美了,重要的是,現在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詞了,你才算是會寫了。
以上這是我個人的經歷,我從初一開始寫古體詩,到大一才開始嚴格按照格律來寫,因為前期鋪墊太長,所以後期沒有遇到什麼瓶頸,而且,受環境影響很重要,你的經歷,決定了你寫怎樣的風格,善用的手法,意象,總得來說,嗯,我總覺得詩是由痛苦堆砌的。最後,附上拙作一首,去西塘遊玩時寫的。
新柳垂髫雙古道,幾橈殘映遲遲。東風晚弄碧琴絲。黯然非故曲,由來似初識。
寂靜廊台交舊夢,沉石一水參差。平波緘與付誰知。安得春日月,朗朗照悄思。《臨江仙.西塘》
嗯,那時真是抑鬱的可以了,哦,還有,王力的《詩詞格律》真的很不錯
東南大學王步高老師的《詩詞格律與寫作》公開課
推薦三本書:王力先生《詩詞格律》、龍榆生先生《唐宋詞格律》、徐晉如先生《禪心劍氣相思骨-中國詩詞的道與法》。
多看多讀,就可以
詩詞除卻以上關於格式、體裁、押韻等硬性規定外個人覺得就是情感最為重要。讀詩讀詞學習寫法對於一個人而言,情感的體味才是關鍵。各朝各代歷史大背景的不同導致了詩詞的多元化,讀詩詞就是從側面感受歷史。學詩詞貴在感受歷史與詩人共同煥發出的人文情感,建議學詩學詞先多讀歷史名詩詞,或先了解我國特定時期的歷史大背景。總之不要盲目的讀,試著將詩詞與歷史融合在一起欣賞同時享受詩詞的音韻、節奏,如此慢慢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詩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洗鍊。
推薦閱讀:
※哪一首現代詩成了你長久的精神食糧?
※有哪些寫往事恍然如夢的詩句?
※如何理解《 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
※中國有哪些不為世人廣知的優秀詩人/詞人?
※你寫過的最感動自己的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