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角度,如何看待世間上的惡人?怎麼去對待他們?
一直想不明白!
走路紮腳,只怪自己的鞋不夠厚。
人家能利益我是人家有本事;
人家能傷害我是自己沒能耐!
佛法的角度從來不是看別人有多好或者有多壞,而是看自己有多差勁……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文殊菩薩的十個大願。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狂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若有眾生常殺生命,賣肉取財。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對報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若有眾生,廣造諸惡,墮於地獄,無有出期,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迴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願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當然,我們的菩提心還沒有生起,頂多有點慈悲心,沒有文殊菩薩的力量,但也應該以自己有限慈悲心和智慧力對待惡人。所以也許可以這樣思維:
惡人也是有佛性的眾生,是被貪嗔痴控制的可憐的眾生,並被此煩惱控制而不斷造惡業,傷害其他眾生的同時自己也將因為所造的罪業而墮落。如果我有能力,應該想辦法使他棄惡從善,由此減少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和痛苦,這樣也可以減少他自己的惡業。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他,也應以慈悲心和平常心看待他,不能對他生起嗔心和討厭之心,否則自己離佛道會更遠。
謝邀。
我好道家,雖然研究過幾本佛家經典,但不敢說懂,所以從道家角度,試著回答。
善惡,是對立概念。要知道惡,也要知道善。說不清楚,就談不上對待。但我覺得,更應該在源頭解決「為惡」現象,也更應該解決為惡的「善行」和「善人」。
道家不提倡樹立「善惡」標準。世間之善惡,都是人為定義。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概念不同,內涵不同。不同情境,不同事件,具體到某個人,感受也不同。此時之善,彼時之惡;此事之善,彼事之惡。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 皆 知善 之 為善 斯 不善 已;皆 知美 之 為美 斯惡已。(世間如果都按照善美 的標準,去行善美之事,這樣就是 不善 是作惡了。)非常明確的反對,世間樹立 善美 的標準。很奇怪,對吧?
因為一旦樹立標準,惡人惡行,就會以「善」的名義來實施:
一、行善的發心(動機),出了問題
1、因為「知美之為美」,所以,看看前幾年的蛇精臉、看看現在的網紅臉,結果就是「斯惡已」。
2、因為「知善之為善」,所以,放生,本來是一個善行,結果呢?把陸龜放進大海,把十幾斤跳蚤、把幾百條毒蛇,放到人類生活區不遠的地方。結果就是「斯不善已」。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行善的方式,出了問題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你幫了一個人,人家反而不領情的情況?原因想過嗎?
有沒有聽說一句話:不要打擾(破壞)別人的幸福。
人與人不同,有的遲鈍,有的自卑,有的好面子……
等等等等,例子太多了……
就我個人而言,在這一條上,教訓慘痛。所以我多次成了惡人!
三、行善的內容,出了問題
甲:我今天扶老太太過馬路,費了好大勁!
乙:為什麼呀?
甲:因為她不想過馬路。
這是個笑話。現實中,比這個笑話惡劣的行善行為,少嗎?己之不欲勿施於人,一定對嗎?
己之所欲施於人,一定對嗎? 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作惡。例子大家自己腦補。
但是,行善是好事啊,怎麼辦?如何行善,又沒有惡果呢?個人的總結:
1、動機:沒有功利心;
2、方式:他人樂於接受;
3、內容:有利於他人。
他:包括人類和其它物種,以及大自然的一切。
先知善,得正見。再行善,不荒誕。
這樣做很難,但做到了,內心會真正快樂。而且做了沒麻煩,做一得一。修佛修道的人,應該懂我的意思。
(道德經第二章註:之,在春秋戰國時候,有動詞意義。如,莊子之楚;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一個真正謙卑、恭順的念佛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看到的知識自己的惡,因而能完全仰頭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在太陽光下看不見蠟燭的光,你如果還看到蠟燭的光,說明你在黑暗的房間裡面。
就凈土宗而言,曇鸞大師說: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所修功德)名不實功德。」
凈土宗和自力的聖道門完全相反,彌陀經過五劫思維,兆劫積行,成就依正主伴、同一涅槃之極樂世界,將此世界,全部迴向與十方眾生。
如《大經》言: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等。十方眾生,但「回心向凈」、「願生極樂」便得。
如《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宗祖善導大師《般舟贊》言:「但使回心決定向」,《法事贊》言:「一切回心向安樂」。
《往生論注》結論所言:
「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在佛光下,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等覺菩薩,高出眾聖,在彌陀前,謙敬之心,如下品生。
是故文殊普賢,發願皆言:「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凡欲往生極樂,無論凡聖,仰佛之心,莫不皆然。
若無彌陀迴向,等覺不生,何況凡夫;既無往生人,何有凈土宗?
細檢吾心,何有善根可迴向?虛假不實,污穢不凈,是吾人之實相;舉止動念,不離五欲;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宗祖言:「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若不乘彌陀願力,必將曠劫常流轉。
若可迴向者,唯有本願稱名之功德,可以平等施一切,同發願生心,往生安樂國,現生增福慧,臨終蒙來迎。
【我們累生累世都做過五逆十惡的重罪,凡夫遇緣不同,顯出善惡差異而已】
惡的不是人,是人的煩惱
應生無怒害心,無垢濁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先別給人貼標籤。
能度則度,不能度則默擯置之。
重點是過程中安住已心,勿起嗔恨,悲憫他,利益他,迴向他。
這陣子在學四智: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學的還很膚淺,但有一點尚可確認,那就是隨觀察思維角度的變化,已身心力加強,心念漸趨廣大,放下分別執著之心,轉識成智,智慧增長,由小我大我至無我。多變換下視角好了,不要先就把自己局限住,對待所謂「惡人」也是如此。淺薄的一些見解,您參考謝邀。
從佛法角度,怎麼對待惡人,這論文懶得寫。
總體核心上,沒有慈悲心就不理他們,自己默默生天乃至涅槃。人生短短几十年,不理他們,以後也不會和他們有交集。
有慈悲心肯定就是度化他們了,但是明顯超過能力範圍,能力範圍內適可而止。
這兩點都是 別人對別人惡,自己怎麼看待。
還有一種難受的是,別人對自己惡,怎麼看待。我只想說我已經宅了幾年了,就是因為這社會對我滿滿的惡意啊。我想先指出這一點:如果你問「佛教徒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那是佛教追隨者的職責嗎?」絕對不是!
你必須把這點寫下來:絕對不是如此。身為佛教徒,當然你不應該做壞事,但是避惡行善並非你的究竟目標或究竟修行。
那麼目標應該是什麼呢?身為佛教徒,你的目標是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這是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月稱大師所說的話:「愚者作惡下地獄,愚者行善上天堂;唯有智者超越善惡而獲得解脫。」我想要先告訴各位這些。
我們談到因、果、行為、能知者之後,接著我們談到善與惡,談到苦與樂的體驗,於是不可避免地,我們就必須談論倫理道德。這就是為何我們經常在日常對話中聽到:「身為佛教徒,你不應這麼做,這是惡業。」「你不應油煎某人的腿,那是惡業!」諸如此類的話。所以,存在著某種道德觀——你不該這麼做、你應該那麼做;你應該只吃草葉,因為那不會傷害眾生。於是我們會談到道德。不過在座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在佛教中,道德是次要的,智慧才是首要的。道德是方法,而智慧才是目的。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此經文中,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平等之概念,都是修行人為了效法佛祖而達到的目標,【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
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唯有我自己是凡夫。
從佛法角度不論惡人 ,平等性智故 這是修習佛法的關鍵點 第七末那識 轉平等性智。這是大方向 平等不代表糊了把圖度春秋。
怎麼對待惡人 看看古人怎麼處理 論語所說 三人行 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改的什麼就是自己 所以六祖說我現在滿眼見到的都是自己的過錯 原話不記得怎麼說了 從這點可以看出佛家的核心 自度!再來看看老子怎麼說的 道德經說 善人者不善良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其實就是因為惡人 才成就菩薩 好比佛陀乞食 成就世人布施一樣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所有佛經全部針對的人的惡 這與中國法家的思想類似 但是法家用法律來管理 這又是一門學問了 佛家也有這種思想 叫戒律 基本所有佛經都在說惡 比如十善道業經 這是講人天之善 再比 百法名門論中的十一善心所 也是告訴善怎麼來的 惡佛家不叫惡 叫煩惱 有很多種 比如貪嗔痴慢疑不正見這是大的 小的比如忿恨惱嫉吝 這每個字都是一種心態 一種煩惱 一種惡人
佛家怎麼對待惡呢?其實就是定了 以定離幻 以定破煩惱 以定生智慧
看過金庸小說吧 那個掃地僧度化 喬峰和慕容復的爹 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世人所說 善 一個挑撥離間 世人所說惡 掃地僧 統統給治病 並度化他們出家 這是天龍八部精彩部分 也是金庸作者的妙筆生花處所謂惡人,是常人不明因果的分別妄念而己。世上沒有不好的人,只有不好的心態。人之善惡,是一種現相,都是無常變化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常人心中都有惡念,甚至自己作惡業還不自知。
若有識別心即見魔,則起諸相,造作諸惡。
有言: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更何如 看待惡人,對待惡人乎?
當清凈雜念,消除我慢、人我須彌。眾生則皆是助道菩提。
阿彌陀佛
觀此惡人,追根朔原,因缺智慧,不解因果,故行愚痴,諸不善行。若藉此事,警策自己,智慧增進,屬思惟修。
懲惡即是揚善。
依照社會道德,國家法律行事對待即可。
說下自己的看法,不如法之處請見諒這個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的修為,如果確實能從心底沒有分別念,自然是像佛菩薩一樣對其生起慈悲心最好了。但是大多數人不要說這樣的修為,連真正的出離心都沒有,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遵循一下世間的規矩法則。建議學習二規教言
1、如何看待:不看,或者視而不見2、如何對待:默摒之,保持距離
推薦閱讀:
※健身成果不明顯被身邊同學嘲諷?
※怎樣的人可以稱為真正的脾氣好?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她說話很直率,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會太顧慮別人的感受,我該不該勸她?
※為什麼不讓別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有個朋友說:為了不讓他們一直期許我善良,這個回答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