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埋葬著哪些名人?他們的墓地都在哪裡?
謝邀!這道題很有趣啊,巴黎不僅有盧浮宮、鐵塔的盛名,也有公墓的靜美——茫茫碑海之間,有的是說不完的故事、嘆不盡的人生。
對於我們來說,在巴黎的墓地找到那個通過一本書、一幅畫、一首歌而了解的人的墓,是一次朝聖,也像一場尋寶之旅——一位作家寫了許多書,他的墓志銘會是什麼?一個為愛執著一生的人,又要如何傳遞這份感情?
之前已經有答主提過了先賢祠,那兒的地下宮殿里確實供奉著共和國的偉人,不過我們還是想聊聊更典型的「墓地」,更多成就了巴黎的作家、哲人、畫家、音樂家也都在下面這四座公墓內安息著,而這一座座公墓也或許能讓你真正融入這座城市的文化血脈。
拉雪茲神父公墓 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Photo by Connie Ma CC BY SA 3.0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巴黎最大的墓園,或許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墓。這裡安葬著無數名人、平民,還有許多大型紀念碑。如果只能拜訪一座公墓,那拉雪茲絕對是首選。
原本平靜的公墓曾在近代見證了一段腥風血雨:1871 年 5 月,巴黎公社運動失敗,成員們被政府軍追殺,最終在公墓東北角的圍牆前遇害,這裡就是著名的巴黎公社紀念牆(Mur des Fédérés)。如今,曾經流滿鮮血的地方已長出茂密的藤蔓,過去的故事由一座座墓碑默默訴說。
法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洛伊斯與阿伯拉爾之墓 Monument funéraire d"Hélo?se et Abélard ,7區
阿伯拉爾與愛洛伊斯是法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法國,阿伯拉爾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神學家,被聘請為富家小姐愛洛伊斯的老師。兩人相戀後有了一個私生子並秘密結婚。
然而這一切被愛洛伊斯殘暴的神父叔叔知道後,他命人閹割了阿伯拉爾,還把愛洛伊斯送到了女修道院。相愛的人分隔異地,但他們不斷通信。信件中不僅有兩人的愛意,也有彼此對哲學、宗教的見解。1817 年,兩人的遺骨被合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還記得電影《給朱麗葉的信》嗎?在維羅納,人們把對愛情的困惑寫在給朱麗葉的信里;在拉雪茲公墓,同樣有不少情侶把他們的信件留在墓邊,讓他們的愛情經由愛洛伊斯與阿伯拉爾見證。
香吻異人淚|奧斯卡·王爾德之墓 89區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之墓由現代雕塑藝術先驅艾普斯坦(Jacob Epstein)設計,雕塑家選擇了斯芬克斯的形象來紀念這位曾享盡美譽、不可一世,最終跌入深淵的愛爾蘭戲劇家、作家。
王爾德最風光的日子在倫敦,他可以靠一部劇本賺下百萬;而他最落寞的日子,則在巴黎。王爾德因「嚴重有傷風化罪」入獄服苦役,出獄後離開英國來到社會風氣較開放的法國,並最終在這裡去世。
曾經,親吻雕塑並在上面留下紅唇印成了在巴黎旅行的必做之事,香艷性感的紅唇比起易逝的玫瑰,更能代表人們對放浪不羈的天才作家的熱愛與懷念。王爾德寫過「一個吻可以毀掉人一生」,如今,崇拜者們給王爾德獻上的香吻正在腐蝕著他的墓碑,這迫使相關部門為保護雕像而安置了玻璃框。
煙酒祭英才 | 吉姆·莫里森之墓 6區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1943-1971)出生於佛羅里達、成名於洛杉磯、長眠在巴黎,他是拉雪茲最閃耀的明星,令他那些著名的鄰居們黯然失色。有「蜥蜴王」之稱的莫里森是才華橫溢的搖滾歌手之一,他深受法國思想家的影響,他的大門樂隊(The Doors) 在 60 年代深受世界樂迷的喜愛。
史上眾多天才的藍調、搖滾歌手在 27 歲那年去世,莫里森也是「27歲俱樂部」的一員。在他去世的四十多年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獻上鮮花,留下寫著情詩的明信片,甚至不乏小瓶威士忌。他所在的墓區被鐵欄圍住,欄杆裝飾著各色絲帶、手鏈、手環,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最流行的致敬方式是向他的墓上投一根香煙(請千萬注意消防安全)。
鋼琴詩人的波蘭魂|弗里德里克·肖邦之墓 11區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如果說波蘭的民族音樂和革命精神是肖邦藝術的靈魂,那麼巴黎的大千世界則讓他的藝術更好地發芽開花。肖邦(Frédéric Chopin,1810-1849)移居巴黎後,朋友們的鼓勵以及情人、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的支持,助他不斷攀登藝術之巔。1849 年,飽受肺病折磨的肖邦在巴黎去世,依照他的遺願,他的身體安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他的心臟則被運回他的祖國。
肖邦之墓的設計者 Auguste Clésinger 是喬治·桑的女婿,他創作了一尊憂傷的音樂天使,充滿柔情地守護著肖邦。浪漫主義音樂家的朋友曾在他的墓上撒上波蘭的泥土,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也紛紛為肖邦獻上玫瑰花和波蘭國旗以示敬意。
海明威最信任的評論家|葛楚德·斯坦因之墓 94區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長居法國的美國作家、評論家、收藏家葛楚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是當時巴黎文化圈的中心人物,也是諸多年輕畫家、作家的伯樂。她捧紅了馬蒂斯,畢加索曾為她畫像,海明威則在《流動的盛宴》里寫過她的沙龍。
電影《午夜巴黎》里,海明威稱斯坦因是他唯一信任的人,並把男主的文稿交給了斯坦因翻閱。斯坦因那句「美國是我的祖國,但巴黎是我的故鄉」,訴出了眾多來到巴黎追求藝術夢,並最終長眠於此的藝術家、作家的心聲。因為斯坦因是猶太人,所以人們會按照猶太人傳統,把小石子放在她的墓上以示悼念和敬意。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除了以上所列,安葬在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名人還包括作家巴爾扎克(Balzac)、普魯斯特(Proust)、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等,音樂人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羅西尼(Rossini)、伊夫·蒙當(Yves Montand)等,畫家畢沙羅(Pissarro)、籍里柯(Gericault)、大衛(David)、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等。
拉雪茲神父公墓 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地址:71, rue des Rondeaux, 75020 Paris
到達方式:地鐵3號線至Gambetta站;公車102、69、26路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8:30-17:30,周六8:30-12:00
門票:免費
蒙馬特公墓 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聖心大教堂、愛之牆、廉租畫室「洗衣船」、歌舞紅燈的紅磨坊……愛恨情仇、生死輪迴的蒙馬特故事,也需要一個公墓才算完整。
蒙馬特公墓比拉雪茲神父公墓小得多,墓碑排列也更密集,找名人墓的難度也更大。除了傳世大家,比如作家龔古爾兄弟(Les frères Goncourt)、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浪漫派作曲家柏遼茲(Hector Berlioz),一些其它領域名人也常得到參觀者看望,比如康康舞的發明者 La Goulue,以及路易十六的劊子手 C.H.Sanson。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墓園內最醒目的是當屬埃及出生的演員、歌手黛莉達之墓(Dalida,1933-1987,18區)。黛莉達的全身像立在金色的光輪之中,彷彿新時代的聖母。
許多名人選擇用墓志銘總結自己的一生,比如司湯達的墓碑上刻著「生存過,戀愛過,寫作過」;也有許多人選擇只刻名字和生卒年,比如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ois Truffaut),他的墓上總見許多地鐵票,這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對他的電影《最後一班地鐵》的致敬。
最偉大的舞者不過是上帝的小丑|尼金斯基之墓 22區
Photo by en-mno
被稱為「神與孩子的結合」的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1889-1950)是芭蕾史上最著名的男舞者之一。出生在波蘭的尼金斯基成名前為了生計,一度成為貴族的男寵。他的第二個情人是名震歐洲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佳吉列夫,他在藝術上成就了尼金斯基,然而他的控制欲卻在精神上使尼金斯基窒息。尼金斯基在突然結婚後與佳吉烈夫決裂,之後事業走向下坡,最後患上精神分裂症,在療養院終老。生活中的尼金斯基敏感脆弱,舞台上的他卻熱情熾烈。
墓上的雕塑源自尼金斯基在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中的經典造型。這部劇講述了木偶人彼得魯什卡復活後有了人的一切情感:愛的煩惱、絕望、嫉妒,最後死於不可得的愛情。木偶人面無表情,卻用肢體傳達了角色深刻的悲愴苦楚。尼金斯基通過表演,從彼得魯什卡中看到了自己,他擁有無限難以抑制的情感,生活卻不受自己控制。叫人心碎的「上帝的小丑」就是尼金斯基本人。
花開不止,生命不息|米歇爾·貝吉之墓 29區
Photo by 窮游er 馬君怡
作為法國家喻戶曉的歌手,貝吉(Michel Berger,1947-1992)的早逝是法國樂壇的一大損失,他集鋼琴家、歌手、作曲家、寫詞人、藝術指導、編曲家等多個身份於一身,是少見的音樂全才。貝吉和因病早逝的女兒 Pauline 的合葬之墓堪稱最優雅、最美麗、最具禪意地地方:那是一座玻璃房,玻璃內鮮花定期更換,是墓園最具生命力的一角。
蒙馬特公墓 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地址:20 Avenue Rachel, 75018 Paris
到達方式:地鐵2號線至Blanche站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8:00-18:00,周六8:30-18:00,周日9:00-18:00
門票:免費
http://equipement.paris.fr/cimetiere-de-montmartre-5061
蒙巴納斯公墓 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Photo by Myrabella
在這座公墓里可以看到不遠處巴黎市區唯一的摩天大樓蒙巴納斯大廈。這裡安葬的名人多為作家,莫泊桑(Maupassant)的墓碑是一座白色的大門,高大肅穆;杜拉斯(Duras)、貝克特(Samuel Becket)、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墓上只刻有姓名和生卒年;尤內斯庫(Eugène Ionesco)墓則有這樣一句「我希望我會向那個我不知道的耶穌基督祈禱」。
沒有婚姻之名的生死相伴|薩特與波伏娃之墓
在蒙巴納斯公墓,最受關注的永遠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女權作家波伏娃的合葬之墓(Jean-Paul Sartre et Simone de Beauvoir)。兩位哲人一直沒有結婚、也都有各自的其他情人,他們的愛情卻維繫終身。在薩特去世後,波伏娃說過:「他的死使我們分開,而我的死將使我們團聚」,最終她如願與愛人合葬。
空墓方顯真風骨|波德萊爾之墓與波德萊爾紀念碑 6區
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現代詩歌史上劃時代的人物,然而詩人發表《惡之花》等著作,卻都難逃「有礙風化罪」的罪名。桀驁不馴的波德萊爾死後被母親安排與自己不喜歡的繼父合葬(後母親也葬在這裡),巴黎人民都看不下去了。經過多年計劃後,1902 年,雕塑家 José de Charmoy 從羅丹手中接過設計的活兒,在 26 與 27 區分界處佇立了一座配得上風流有為的大詩人的紀念碑。可以說波德萊爾的肉體和母親繼父同在,他的精神卻在新立的空墓里。
為電影而活的「世界最好館長」|亨利·朗格盧瓦之墓 6區
Photo by 窮游er 小澤圈圈
影迷朋友們千萬不要忘記為亨利·朗格盧瓦(Henri Langlois,1914-1977)獻一枝花。被特呂弗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館長」的朗格盧瓦創立法國電影資料館,在二戰中拯救了無數電影膠片。1968 年,文化部長試圖撤掉他的職位,導致巴黎電影人、學生起義,成為「五月風暴」的導火索,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對電影藝術愛得如此執著、如此瘋狂
朗格盧瓦的墓碑上有電影資料館的玻璃模型,還有許多被他救下的電影的劇照,這是一代代影迷最美好的回憶,守住並發揚電影藝術則是對館長最好的敬意。墓碑上刻有 Jean Cocteau 寫過的一句:「這條龍照顧著我們的財富。」
蒙巴納斯公墓 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地址:3 Boulevard Edgar Quinet, 75014 Paris, France
到達方式:地鐵4/6號線Raspail站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8:00-17:30;周六8:30-17:30;周日9:00-17:30
門票:免費
帕西墓園 Cimetière de Passy
Photo by 窮游er 夜白殘
雖然比不上巴黎三大公墓,但帕西墓園同樣是不少名人的安息之所。另外,在這個小小墓園的每個角落,人們都能看到埃菲爾鐵塔的身影。墓園的寧靜與鐵塔的壯麗一同訴說著巴黎的故事。
現代藝術之父的情愛秘密|愛德華·馬奈之墓 4區
有「現代藝術之父」美譽的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和他的幾位至親都安葬在帕西墓園。馬奈的青銅雕塑由妻子蘇珊的弟弟 Ferdinand 創作,頭像下的圓柱上刻著馬奈、蘇珊的姓名與生卒年,墓碑上則刻著弟弟尤金和弟媳莫里索的姓名與生卒年。馬奈的人生和作品都極具神秘感,這四人之間有著許多難以探明的故事。
年長馬奈幾歲的的蘇珊曾是馬奈的鋼琴老師,蘇珊後來生下了兒子萊昂(Leon),這個馬奈最愛的少年模特可能是馬奈的孩子,也可能是馬奈父親的私生子。馬奈與蘇珊秘密同居多年,直到父親去世後才秘密完婚。夫人是馬奈常用的模特,傳世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主角的面龐是馬奈的繆斯 Victorine Meurent 的,豐滿的身體則是蘇珊的。
圖:馬奈《莫里索像》
馬奈的弟媳貝爾特·莫里索(1841-1895)是最傑出的印象派女藝術家之一,馬奈愛她的美貌(馬奈畫過超過30次莫里索,她的黑髮和黑眸深深吸引著擅長運用黑色的馬奈),而她的才華不僅叫馬奈羨慕不已,甚至影響了後者的畫風。莫里索愛慕當時功成名就的大畫家,然而馬奈已有家室,最終莫里索嫁給了馬奈溫和紳士的弟弟尤金。含情的眼神、四溢的才華、無奈的命運,女畫家的生前死後都躲不過馬奈之名的陰影——「貝爾特·莫里索,尤金·馬奈之遺孀」——墓碑上的這兩行字叫人唏噓。
《月光》作曲者與他的此生摯愛|克勞德·德彪西之墓 14區
Photo by 窮游er 夜白殘
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那個永遠改變了西方音樂的人。1918 年去世後,他先是被安葬在拉雪茲,後來才轉移到帕西墓園。幾經改動,如今的墓碑肅穆簡潔,正面描金的德彪西名字下面有一個獨特的符號,背面寫著「Claude Debussy,1862-1918,他的女兒和妻子與他同在」,這一行簡單的文字背後,是一個轟轟烈烈的愛情傳奇和憂傷的結局。
Emma Bardac(1862-1934)是當時頗具盛名的歌唱家,她和銀行家丈夫有兩個孩子,離婚後,成為作曲家弗雷(Gabriel Fauré,他的墓也在帕西墓園)的情人,後來認識了兒子的鋼琴老師德彪西。德彪西與艾瑪很快陷入熱戀,作曲家與原配的離婚案更是鬧得滿城風雨,他們的親友也因為這件醜聞對他們避而遠之,五年後,相愛的二人才終於得以在小女兒的見證下結婚。Claude-Emma,這個結合了父母之名的女孩,深受德彪西寵愛,他叫她「Chou-chou」(我的摯愛),並為她寫下了鋼琴組曲《孩子的角落》Children"s Corner (L. 113)。
不幸的是,僅僅在音樂家逝世一年後,年僅14歲的Chou-chou就因白喉病逝。多年後,德彪西的遺孀 Emma 終於與丈夫女兒團聚於此。
帕西墓園 Cimetière de Passy
地址:2 Rue du Commandant Schloesing, 75016 Paris
到達方式:地鐵6、9號線到Trocadéro出站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免費
http://equipement.paris.fr/cimetiere-de-passy-4481
包容、開放與熱情使百年前的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回到斯坦因那句「美國是我的祖國,而巴黎是我的故鄉」,和司湯達那句「生存過、戀愛過、寫作過」,巴黎之美滋養了為愛瘋狂、為藝術而活的才子佳人們;反過來,他們成就了巴黎的靈魂。
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以後一生中,不論到哪裡它都會與你同在。」時代在變,但置身靜美的公墓之中,聽著碑海訴說過去的故事,不禁感嘆巴黎這場流動的盛宴,或許沒有曲終人散的時刻。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在巴黎最欣賞的一個景點——拉雪茨公墓 Père-Lachaise 。
波蘭作曲家蕭邦、法國作家拉封丹、The Doors 的主唱美國人吉姆·莫里森、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英國作家王爾德、美國舞蹈家鄧肯、歌劇《卡門》的作者比才、《小王子》的作者飛行員聖艾克蘇佩里……這些響噹噹名字曾在各自的時代受到萬人追捧,如今塵埃落定,都在這裡安息。
與其稱拉雪茨為公墓,這裡更像是一個公園。不只是名人,很多巴黎平民,法國的家族,都把墓地選在了拉雪茨。經過上百年的積累,這裡也是墓碑藝術最好的展示之所。
(入口)
拉雪茨平時人不多,面積宏大,建在丘陵之上,道路起起伏伏,兩側既有草坪、古樹,也有獨立的,和成片的墓碑。在熱鬧喧囂的巴黎,這裡是格外安靜的所在。
安葬在拉雪茨的名人太多,而且墓碑分散,如果沒有大半天的時間能拿著地圖一個個找下去,很難全部都看到。下面是我有拍照的名人墓碑:
作家巴爾扎克(1799-1850),現代法國小說之父,代表作是未完成的《人間喜劇》。墓碑正面是這樣,
再看側面。
巴爾扎克是法國人的驕傲,那天路過,看到墓碑前有一朵將要枯萎的玫瑰,一看就是不久前送的。
法國詩人錢拉.德.奈瓦爾(Gérard de Nerval, 1808 - 1855)的墓碑
意識流文學先驅,法國作家普魯斯特(1871-1922),他的《追憶似水年華》,我還只是看了個開頭。
這座墓碑的主人是 Caroline Rivière (1793-1807),她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可惜 14 歲就過世了,在她去世前一年,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為她畫了一幅畫像,就是著名的 Mademoiselle Rivière,如今存放在盧浮宮。安格爾的陵墓也在拉雪茨公墓。
就是這幅作品。
安格爾(1780-1867)的墓碑也在不遠。
這一座,屬於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大概是拉雪茨最著名的墓碑。他在世時冷眼看世界,語出驚人,妙句連篇,既寫過美少年的故事《道林格雷的畫像》,寫過浪漫憂傷的童話《快樂的王子》。
萬千少女都愛他,在墓碑上留下唇印,每擦一次,後面總有新一波仰慕者前赴後繼。工作人員索性安了玻璃圍欄,來阻擋來自全球的少女心。
除了個人和家族的墓地,這裡還有為歷次災難的遇難者建立的集體墓碑,比如這一張照片里的法國聯合航空 772 號航班遇難者墓碑。1989年9月19日,航班起飛後,在尼日撒哈拉沙漠上空發生爆炸。事情發生在卡扎菲執政年代,法國認為是利比亞人發動的恐怖襲擊。
那天臨走的時候,抬頭偶然一撇,看到一群人字形的大雁飛過,馬上按了一張,當時感覺美極了,可惜照片只能表達萬分之一。
如果你路過巴黎,恰好有一下午的時間想消磨——散散步,看看書,那誠意推薦拉雪茨。
謝邀 (其實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邀我)
相信巴黎濃厚的文化底蘊一定是眾所周知的,一定程度上感謝埋在這一片的各大文豪,名伶死後依舊孜孜不倦地庇佑著這一片土地。(背後涼颼颼的)
你要問都埋了誰,我只想說你為啥不搜維基百科?你認識的不認識的名字都列出來了。
與國內公墓不同,巴黎的大部分公墓是如同旅遊景點一般的存在,比較著名的有
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位於小巴黎20區,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公墓了。埋在這的名人有巴爾扎克,王爾德,普魯斯特,肖邦等。
我個人非常喜歡王爾德的墓,墓碑整體是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塑,橫卧的雕像是一位裸男屈膝騰飛,早些年追隨者慕名而來,在這裸男身上落下密密麻麻無數口紅印,導致清理人員忍無可忍,出於長久考慮最後在墓碑周圍豎起玻璃高牆,畢竟一個吻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生命,更何況這無數的紅唇。
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位於小巴黎十八區,巴黎三大公墓之一。葬在此處的有特呂弗,小仲馬,司湯達等。這是唯一一處我自己獨自前往參觀過的公墓,真的是讓我不得不相信玄學。去年八月某個星期日,從早上起來就覺得自己失魂落魄,出門扔垃圾的功夫發現自己鑰匙落在家裡了,不得不去住在18區的房東家拿備用鑰匙。從房東家出來後,鬼使神差走進了這座公墓。那天天氣有些陰沉,遊人並不是很多,我就彷彿鬼打牆一般在公墓里逛了很多久,出來以後手機也沒電了。而後坐公交車回到家以後例行打掃衛生,結果又一不小心把自己關在了陽台上(本人2016年最慘痛的經歷),求助於多位鄰居以後叫人來開鎖結果最後被阿人訛了一千多歐。從那以後,我很久沒有動過去公墓遊玩的念頭。
蒙帕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位於左岸十四區,葬在此處的名人莫泊桑、雪鐵龍、波伏娃和薩特以及個人很喜歡的杜拉斯。有些墓碑精緻,有些墓碑簡潔,一年四季遊人如織,鮮花成堆。
先賢祠:Panthéon,巴黎拉丁區,高價學區房,法國八寶山。此處長眠的也多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例如雨果、左拉、居里夫婦、盧梭、大仲馬、伏爾泰等。
榮軍院:L"h?tel des Invalides 一句話,此處葬了拿破崙。
結合本人經驗,如要遊覽公墓,記得成群結伴,挑陽光明媚的日子,滿懷敬意,一同前往。
正好這次自己在歐洲瞎轉的時候碰巧去了巴黎的先賢祠,所以可以在這裡介紹一下。
Le Panthéon offre un nouveau parcours multimédia afin d"enrichir l"expérience des visiteurs
因為當時自己一個人住在巴黎的左岸,所以時常在附近閑逛。印象中的話好像是離盧森堡花園很近,大概步行十多分鐘就能走到。其實我感覺先賢祠的高高的穹頂,在周圍的建築群中特別的顯眼,以至於在走到跟前的時候,給我一種「啊,這不就是那個很熟悉但是不知道幹啥的大房子嘛......」。
先賢祠,英文名Pantheon。 但是說到Pantheon,在羅馬市中心也有一個,被翻譯成萬神殿。法國的這個先賢祠,原來是一個基督教教堂。1791年,教堂被改成先賢祠。19世紀時,這座巨大的聖殿又被改成教堂使用。直到1885年,隨著維克多雨果葬禮的舉行,這裡才最終成為先賢祠。
作為標誌性的復古建築,融會了不同風格的索弗洛教堂體現了啟蒙運動所尊崇的探索精神。這座教堂的外觀仿照了歐洲古代的柱廊式神廟,並採用了歐洲古建築的裝飾圖案以及柯林斯和托斯卡納柱式。其整體布局成希臘十字型。此外,建築師還吸納了拱頂和飛扶壁的設計元素,並發揮了哥特式建築的輕盈感。(以上摘自先賢祠內部中文導覽)
先賢祠分為主層和地下兩個部分,主層即地上建築部分,包括主殿和一些壁畫。
所以圖中A和D前面那一片有好多點點的區域就是外觀看到的柱子了,從A出進入,然後我記得在7的位置有一個傅科擺(並不知道為啥會有一個傅科擺,感覺好像是高高的封頂的穹頂地下都喜歡掛個傅科擺吸引小朋友注意。。。)。
因為自己當時剛剛從羅馬上完一個月的課,羅馬的萬神殿每天看都要吐了,所以地上部分並不是特別吸引我的注意,既沒拍照也沒停留特別長時間。基本上直奔樓梯然後下樓去地下部分了。
在下樓的時候,會看見牆上有一個紅色的瓮。
這個瓮,裝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創始人--萊昂·甘必大的心臟。這位政治家於1920年11月11日入祠,同日在巴黎凱旋門還舉行了無名戰士下葬儀式。這也是先賢祠中僅有的11位政治家之一。
經過樓梯,就可以直接到地下部分了。
到了地下,氣氛就非常肅穆了。從C的部分進入,一進門就會到達圖中標9的大廳,大廳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爾泰和盧梭的棺槨和雕像。
走過大廳之後,會有一個圓形大廳,圓形大廳的三個方向(十字架的三個邊),分別有很多墓室。整齊排列。平面圖中每一個長方形的小格子都是一個墓室。
墓室裡面非常小。一般是有九個石棺槨,沒有墓碑,如果這個棺槨被使用的話,棺槨上會被刻上名字。可以說是非常不顯眼了,如果不是刻意去找的話,就很容易錯過一些非常出名的人物的棺槨。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墓室里,卻有著包括維克多雨果,大仲馬,左拉,維克多·舍爾謝,讓·繞勒斯,艾梅·塞澤爾,孔多塞,皮埃爾,居里夫人等眾多名人的長眠之地。
我記得居里夫人和皮埃爾的棺槨應該是在同一個墓室,然後居里夫人的在上,皮埃爾的在下。裡面還有人獻的花。
大仲馬的棺槨。
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墓室門口牆上的名字。
結尾,因為這一站完全是在自己的行程之外,趕上那幾天天氣不好,心情也不好,自己瞎轉的時候無意間走進的一處景點,所以去之前也沒做功課,照片也是用手機潦草拍出來了事。但是之後卻發現是一處歷史感很強的景點,很多人自發前來瞻仰。另外在這裡可以買到特別的紀念幣和法國人權宣言的複製品(就是那個很出名的人權宣言)。
推薦你一本書
《巴黎文學散步地圖》
裡面有幾乎所有巴黎文學家墓地的具體位置和介紹
還沒有人提到先賢祠 除了名人墓穴 裡面的傅科擺也是很驚艷
謝邀親先,只知道一個,巴黎榮軍院,拿破崙一世和他麾下四元帥
當年是個文藝青年,沉迷於瑪格麗特杜拉斯,去巴黎當然去看看她的墓,同一個地方好像還有薩特和波伏娃。
圖中的車票是我們搭地鐵去的時候的票子。你要去挖墳掘墓么
推薦閱讀:
※法國是否比中國更像社會主義國家?
※如何評價微博青鯉君對妻子遇難的那個法國人的表態的態度?
※2015 年 11 月 14 日 法國高速列車 TGV 出軌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做一份好吃的紅酒燉牛肉?
※法國菜在世界上為什麼比中國菜更有影響力,作為外國人怎麼看待世界上各國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