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為何進展緩慢?
距離九號文發布已經過去了兩年,但是跟兩年前相比並沒有感覺到多大變化。是改革受阻,還是期望太高?
因為工作與電改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來答此題。聲明,我不是體制擁護者,也不是來洗地的,只是就事論事。
首先,做一個基本的回應:從國家宏觀面上來講,是大力支持並積極推進的。不是改革受阻,也不是期望太高,而是把這件事想的太簡單了。
就工作經歷講一講電改進程中,影響進度的幾個因素。
一. 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極高
電力是生活、生產的必需品,一方面,政府機關、軍事機構、高等院校等單位對於供電可靠性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居民的維權意識也越發增強,對用電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追本溯源,可靠性的前提就是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逐步推廣電力市場,尤其是現貨、期貨等多種交易品種的逐漸建立,會增加電力系統的不可控因素,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壓力。如若因準備不足導致系統安全出問題,引發停電,就屬於事故了。安全穩定是電網運行的第一要務,不管發、輸、變哪個環節,都是如此。在這個前提下,每個改變都需要慎之又慎,雖然這與進度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但也確實明顯地影響著進度。
二. 電網企業層級複雜,相互制約,流程緩慢
在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中,電網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但電網這樣的企業在推行電改的過程中,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電網體系結構過於龐大,必定影響推行的進度。從橫向的角度,以國家電網官網公布的組織機構來講,國家電網包括32個總部部門,6個分部,27個省公司(包含直轄市),36個直屬單位。從縱向的角度,也是多級之間相互影響,以在電網中有指導作用的調度中心為例,調度中心按級別的不同又會有國調、網調、省調、地調等,在工作中也是堅持「統一調度、分級控制」的原則。
機構的完備是規範的象徵,但完善的流程與政策推行的效率本身是存在矛盾的。尤其這種大型央企在商業運營的同時,也帶有很強的政策導向,疏乎不得。所以,一個政策的頂層制定到逐級推廣實施,一個方案多部門之間需要協調與流轉。上級要為言論負責,準備不足不敢輕易發聲;下級要為行動買單,沒有指示不敢輕舉妄動。在這種博弈中,戰線會稍有拉長。
三. 改革本身就不是急於求成的事情
關於電改這件事本身,就以電力市場為重點來講,從國外到國內依次來審視一下。
先來參考下國外電改的進程與時間,選取英國和美國的電力市場。
- 美國電改進程大體如下圖:
- 英國電改進程大體如下圖:
還有非常多的國家也有類似的經歷可以借鑒,如澳洲、北歐、紐西蘭、日本等等,不一一作圖列舉了。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改革進程也不盡相同,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共通點,這種涉及公用事業的改革,必然是慎之又慎,逐步放開的。
回到我國的具體情況,也從兩個維度來講為什麼推行緩慢:
1. 政策角度
這兩年電改之所以火,很重要的標誌性事件是2015年3月發布的9號文件(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以及同年11月的六個配套文件。之後各地試點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然而,真正電力市場的建設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很多人常常只關注這些文件的標題,很少關注實施細節和導向性文件。
舉個例子來講,2016年8月23日,京津冀電力市場建設聯合工作組下發「關於徵求《京津冀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其中將京津冀電力市場建設工作細分為「三步走」:
- ⑴2016年底至2017年12月:將以京津唐電網為市場交易範圍,組建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進行配套技術平台建設,核定合理的輸配電價,加快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和配售電業務,規範開展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探索新的結算機制,建立低谷棄風電量交易機制,探索建立輔助服務市場,完成現貨市場的相關準備工作,儘快釋放電力體制改革紅利。
- ⑵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將以京津唐電網為市場範圍,啟動現貨交易,探索交易、調度機構一體化的運作機制,改變發用電計劃為政府保障性金融合約,進一步提高直接交易電量比例、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開放配售電業務、豐富輔助服務市場,探索新的以市場的手段消納可再生能源,全面提升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初步建立起完善的京津唐電力市場體系。
- ⑶2020年1月以後:將在充分論證並經各方同意的情況下,擴大市場範圍至京津冀電網,實現市場融合和自我發展。在京津冀開展現貨交易,研究組建交易、調度一體化的獨立電力市場運營機構,擴大市場准入範圍,全面放開發用電計劃,全面放開電力零售市場,完善輔助服務市場,進一步豐富市場交易品種,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滿足市場主體的交易需求,構建政府有效監管下「開放、競爭、有序」的京津冀電力市場。
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搜搜其他地區的規劃時間表,像山西、內蒙、東北、南網等等,都有各自的計劃,大同小異。所以,從政策制定的導向上,電改嚴格地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理、有序的逐步建立與開放,而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來沉澱。電力市場不管從理論架構、市場結構、平台設計等諸方面,都還有太多的路要走,需要一步步來。
2. 執行角度
從落實與推廣的角度出發,結合個人經歷,簡單說說。
- 從電力市場結構來講:電改中一個機構很搶眼——電力交易中心。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成熟的電力市場需要獨立的類似於美國PJM中ISO的角色,但在我國,「獨立」之路一是無成熟套路可直接用,二是規則不夠完善,不敢盲目獨立。
- 從市場運營角度來講:一個成熟、完善的市場需要規劃來引導,需要法律來保障,需要監管來落實,而這些都是從無到有,從點到面逐漸建立和鋪展的過程。而每一個環節又都牽涉極多,馬虎不得,疏乎不得,需要時間來推敲與積沉。
- 從技術支持角度來講:在這個高效信息化的時代,市場的每個類別、每個環節,都需要及時的通信網路和過硬的技術平台做支撐,在平台上,又需要高效整合各子模塊之間的互通與配合。從項目頂層設計,到底層開發;從調試,到上線和運維;從功能實現,到安全合規。眾多的環節,哪個不需要時間么。
以上,是依據個人經驗總結的一些感想。不是每個團隊都像馬斯克的SpaceX團隊那樣的高效和異於常人。在電改的行進過程中,審時度勢,把握好自己的機會就好。
-----------------------------------------------------------------------------------------------------------------------
以下為筆者在知乎的其他相關回答,如有需求,歡迎點擊閱讀。
電氣工程研究生想進售電公司或者能源綜合供應商,需要積累哪些技能? - 知乎
尋求電力市場方向入門建議? - 知乎
電力市場(能源經濟)專業現狀及未來個人發展規劃? - 知乎
【推廣】為推廣更為成熟的精品文章、乾貨和觀點,本人建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電力小棧,微信號:electricity-inn),私人運營,歡迎關注。
在部分媒體與非業內人士扭曲誘導、以訛傳訛的輿論攻勢下,在投機主義盛行的大環境洗腦下,在「實業誤國,炒房興邦」的扭曲理財觀熏陶下,說手握資本的人不想吃一波電力改革政策的紅利,那是騙小學生。看看盯著政策空子的資本有多熱,看看國家補貼有多好騙,看看股民的韭菜有多好割,其實不難明白為什麼總有些人喜歡歪曲理解電力改革——他們都在紅著眼睛、抱著僥倖心理、等機會再搭上一趟去昆明的老司機的順風車。
——新能源補貼政策來了之後
百億財政補貼打水漂 新能源發電已成為集體騙局?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來了之後
新能源汽車是怎樣「騙補」的
上面兩個搜狐新聞是不是寫出了UC震驚部的感覺,是不是有點不適應,是不是難以接受?很遺憾,這即使不是全部事實,也是一部分事實。
為什麼要搞電改?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說第幾遍了,我感覺我都說累了,然而還要再重複一遍:這已經不是1917年11月7日了,已經不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把先進思想帶到中國的那段光輝歲月了。西方的電力改革對我們的參考價值有限,資本私有化推動的改革,尤其英國的電力改革,其鮮明的私有化特徵和我國電力改革甚至連階級性質都是不同的,兩者出發點和歸宿點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在國家設計層面毫無借鑒性與可比性。千萬別得出因為他們那樣了,我們也會那樣的結論。當你認為電力改革進程緩慢,是不是在心裡做了這樣的類似比較呢?
誠然,西方電力改革走的是早,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我們國家難道會為了單純的模仿而模仿?這世界上難道有脫離國情的純粹的先進體制,值得別人無腦效仿?一個連馬克思主義都要中國化的領導層,會無腦的效仿別人?請各位看看歷史,類似的事情從未發生過,甚至我們的社會主義都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言以蔽之,千萬不要用西方標準來評價中國的電改。
按照西方的電改觀念,發電側市場應從垂直一體化轉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最後實現完全競爭市場,我國2002年12月29日拆分出5大發電集團,是垂直一體化市場變壟斷競爭市場,而如今國資委又放出發電企業又將「5變3」的消息,一旦坐實,我國發電側電力市場即從壟斷競爭型市場向寡頭壟斷市場的方向倒退演化,按照西方的電改邏輯,這種改革上開倒車的行為,又?叒叕要繼續可持續崩潰100年。
發電集團第二起重組露端倪 國電投和華能或合併
回到主題。
這次電改,其目的很單純:就是一次收入再分配的一次改革,說流向人民大家看不到也正常,畢竟我國居民電費不盈利那是出了名的,零變成負的那也說不過去,但是不代表這次電改沒有救活其他企業。我們國家處於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產能過剩的背後是一大堆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既然要轉型,就要給這些產業一個過渡期,在被衝上沙灘的窒息期間給他們一個跳回海里的機會。如果企業都死了,那又轉什麼型呢?鋼鐵、銅業冶煉,電解鋁等多種高耗能產業,大部分生產成本中電費比例甚至能達到40%,每減一分錢落地電費,都能為這些行業的結構轉型贏得時間,而這些產業,都是頂在最前面的最迫切需要去產能的改革重災區。在原礦石被澳大利亞等國壟斷上游議價權,自己公司的人工成本又幾乎降到當地最低收入水平,不重新進行行業間的收入分配,那些困難的企業還能壓縮哪方面的成本?武鋼寶鋼該散的散,該並的並,工人分流的分流,轉業的專業,能做的都已經做到頭了,都是為國家服務的機器,電力行業還能正襟危坐,袖手旁觀?
中國連降電價為企業減負
既然決定要重新分配社會收入,發電企業和電網自然少不了要挨刀,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不小心就會溺亡,所以在步入改革深水區之前,我們國家會讓自己充分發育,充分長高,最大限度的消除改革風險。廠網改革中,網總是走在後,廠總是走在前,這是因為電網向來是改革深水區,其交叉補貼、社會責任的貨幣計量十分難以完成,就如同衡量你老婆的價值一樣,她的工資好算,但她多年伺候你,給你洗衣服做飯給你生孩子,這些東西怎麼拿錢算?
至於大家看到的售電公司風風火火四處飛的景象,我勸諸君多個心眼,其魚龍混雜程度我是根本看不清,有實力售電公司不少,濫竽充數的更多,至於後者在想什麼,我已經在第一段說了。千萬不要被利息糊塗地帶了節奏,以為這次電改是國家放開資本進入電力行業的一個契機。
還是那句話,電改的本質只能也只會服務於「降成本」的國家宏觀戰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只是「降成本」的手段,不是本次改革的歸宿。
本次電改進展並不緩慢,降成本,讓利的目標基本都實現了。至於為何沒有成為西方國家的那個樣子,大概國家一開始就沒想著要搞成那樣子。
PS:碼字不易……若有描述不清之處,是個人文筆功夫不夠,無法寫得更加通俗易懂,望見諒。
電力設計單位小職員一枚。
單從作為設計接觸電網公司以及目前成立的售電公司的一些想法。
一、國家上層的改革意志應該是好的,是想把電力交給市場。但各級政府執行過程中完全成了利益在分配以及主導權的鬥爭。
目前所接觸到的售電公司在大力往前沖的個個都有政府背景。
二、個人覺得對電網公司有一定的不公。若是將電力交給市場,那為什麼還要要求兩大電網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為什麼還要政府定電價。
三、各售電公司實力真是太弱了,沒幾個懂電的,沒有運行維護能力,更別說應急強險了,只顧搶市場,沒考慮承擔責任。
寫到最後決定匿了。
看了半天,沒甚滿意的答案,手機碼字,自己答一波
基本同意文刀的說法,但是不同意第一段里文刀認為郭嘉想得簡單了。相反,各級gov對於電改都是三思過往慎之又慎的。還有就是電改一直都在進行中,其實不慢,輸配電價在試點了,直購電也一直在用。其實也慢,售電側放開往往要利用新區探索,老城沒有資產布局的空間,甚至連管廊都沒有了。但新區起步區往往又需要依賴電網的先期基建布局,一來二去都是各方利益在博弈。
說我的觀點
電改進度比較慢簡單來說兩方面原因:1是很多地區網架還不夠完善,貿然市場化weiwen壓力不小;
2是電網運維專業門檻相對高,但不是絕對高,運維成本那是真的高,大多皮包公司真的做不來。除非你真的不運維,看zf和百姓不吃了你。
先從網架和可靠性說起,看起來郭嘉不會再像十多年前一樣鬧電荒,君不見電源項目還是一個接一個,那是因為畢竟電能供過於求只是表象,長三角珠三角以外的地方,很多地級市迎峰度夏期間配變缺口大於兩萬兆伏安的比比皆是,山區縣郊動輒上百公里單回10kV線路,甚至一條村用一條220單向電,低壓成天三相不平衡。還有別的答案提到的,很多地方可能還沒有電用,zf不靠兩張網,百姓怎麼辦?售電公司才不會考慮那些。
供電可靠性高的地區,居民小區一般採用雙站雙電源主備環網供電,負荷盡量不超過50%,可靠性很高。
負荷達80%叫重載,100叫過載,過載不是不可以,但分分鐘可能跳閘燒電線或者拉閘限電。為了避免主變母線N-1的風險,有條件的地區負荷不會掛超50%。也就電網敢用兩份的設備投入去賺取一份的價值。要我是售電公司,巴不得單電源滿負荷供售電,這樣相比雙電源環網50%負荷,相當於二分之一的基建投入換取兩份的收益,合起來就是四倍。
你要是zf,恐怕你也不敢貿貿然把以利益和市場為導向的售電公司像洪水一樣放進來吧。
當年電改四步走,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現在雖然不這麼說了,但大致還是在沿著這個軌跡走第三步,輸配都無法完全分離,怎麼競價,怎麼市場?步子不能太急啊小兄弟。
而現在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其實就是在探索新的輸配模式,並為開放售電側創造條件。
輸配電價改革就是將原先的下網電價拆成過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兩部分。過網費用於維持全國一張大網的運維,銷售電價用於競爭。三個好處,惡性競爭的利潤空間受限使得weiwen有保障;電網網架主體確保有穩定的資金運維;開放競爭引入活力。
而除了輸配電價改革,其實郭嘉早就在推廣直購電了,以大型工廠居多,就是自己投資修一條輸電線路到電廠或者某個樞紐變電站,遠郊大廠或者油氣礦山甚至自己建變電站或電廠。只是大多後來發現運維不下去,甚至願意電類資產無償移交電網的事情比比皆是,只要電網接收資產後幫他運維就行。大廠況且如此,市面上具備配電網運維能力的售電公司太稀缺了,這是目前新資本進不來市場最大的軟肋。
謝邀。
先給結論,從九號文發布到現在,電改進程一直在加速,只是普通人感覺不到而已。網上有很多新聞,也有很多試點省市在推進,題主可以去北極星等網站查詢。
電改是從上至下的改革方式,從決策層下決心改革開始,到各省電力交易中心成立及各種類型的售電公司成立,再到各省輸配電價核定結束,電改的大框架已經搭好,剩餘的工作仍在穩步推進。
上述電改的動作對於普通人或非電力行業人士來說無關痛癢,題主感受不到電改的進程很正常。
如果題主是電網的工作人員,那對電改應該會有一定感受。無論電改的目的如何,兩大電網都已經,正在且即將做出很大讓步,如果想感受電改的進程如何,請及時關注相關新聞,知乎解答不了任何問題。利益再分配,普通人只有可能受損,不會得益,不知道一群屌絲是在期待個啥
誰說電改進展緩慢了?主輔分離5年前就完成了,我們就是被踢出去的輔助部分。當然比這更快的是省公司立刻成立新的系統內設計院(或者將原有的低等級設計院提級)。
鐵道部丟出來了,火車票降價了嗎?
郵政壟斷打開了,郵政快遞就變好了嗎?
移動通信一拆為三,有市場競爭話費就掉到國際水平了嗎?
總有人留戀著現在的生活而拚死掙扎,哪怕飲鴆止渴也要多在那個位置上多躺一會,又怎麼可能一下子就全套變?
從夏天的雷雨到冬天的風雪,中間還有個秋天做過渡期呢,憑什麼改制就得啪嘅一聲就從汽車變成機器人?
治國如烹飪小鮮的意思不是隨便來,而是小火熬著慢慢來!
真要搞個大動作還非得要迅速到位,這肯定會亂起來~
只說一個有意思的論點。
當前大部分發電側的競價上網是圍繞著「標杆電價下浮」的幅度進行競價,由於當前是供過於求,所以下浮幅度很大。
那麼如果是供小於求呢,是不是價格要上浮?文件沒說不知道,姑且這樣認為。
那麼好,任何市場的最終形態一定是供求相平衡,因此長久來看,競價上網的浮動趨勢是逐漸距離標杆電價越來越近,不論是上下浮動多少,最終的整體計算值會是一個很小的偏差,換句話說,供求平衡時的電價會接近於標杆電價。沒看懂的話翻上去仔細看三遍。
競價上網是為了放開市場,形成競爭,讓電力市場化對吧?
標杆電價是計劃電價,計劃經濟的產物。
當前電力體制改革的結果難道是為了證明計劃電價的準確性嗎?(笑哭)
我這裡有大把關於油氣改革和電力改革的乾貨以及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這些乾貨來自於國家最前沿的政策制定者和幾所最高學府頂尖教授的想法。未來若有相關問題還會繼續聊。
意味著工業等用電至少減半,居民用電不翻倍算是賺了。
在遼寧來說,政府體制改革的思想還是很豐滿的,過程還是比較曲折。簡單談幾點,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指教。
1.電廠側話語權還是很強的,對中小型用戶不夠友好,
2售電公司尚未進入,大部分躍躍欲試也是想從中分得一杯羹,暫時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3用戶側對規則還是不熟悉,交易主觀性不強,主要關注點在省錢,
4政府對規則解析不明確,組織的培訓不到位,平台搭建不夠完善,
總結起來,市場化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電改不算慢吧
各省的省級電力交易平台也都成立了
新的售電公司也都有條不紊的運營了
在售電側算是不慢了吧
只不過普通居民暫時感受不到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神仙打架才打了兩天,著什麼急。
倒是當心神仙不注意甩個雷下來,有能力的去充充電,聰明的躲著點,別傻了吧唧的仰著頭看,小心被劈到。
電力體制改革就是要引入市場機制,尤其是面向用戶的售電流通環節,以及電力生產環節,供需中間流通環節有真競爭,以市場機制調節電力生產和用戶接入,搞活流通。如果快遞業現在還是中國郵政一家經營,快遞業和網上購物會有現在的興旺嗎?同樣送快遞的,郵政的人蹲在小區馬路對過等客戶來領,其他公司至少能送到樓下吧。郵政跟過去比確有進步,以前領包裹到郵電所。這就是競爭的作用。
電力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我感覺政策的制定者都沒有完全想明白。
我感覺政策的制定者都沒有完全想明白。
我感覺政策的制定者都沒有完全想明白。
重要的話說三遍。
按照現在的政策,可以預見的有兩件事情:一,大型工廠的電費價格會降低(廢話,用電大戶肯定會降低售價)
二,居民用電不可能降價!(之前居民用電有國家補貼,補貼從工業用電來,如今工業用電降價,那又從哪裡拿錢補貼居民用電?)
電力改革裡面矛盾一大堆,之前工廠的輸電線路,居民的輸電線路都由一家公司負責,這個沒得扯皮。
如果工廠的輸電線路被A公司拿了,你說還有哪個傻逼去修居民的輸電線路?擺明虧錢呀。
還有,電力行業一直存在的現象,例如會拿火電的稅收,補貼風電,光電。。。之前由國家電網一家統籌,可以實現相互協調。
上網電價不統一,這就是一個頭疼的問題,未來如果火電,水電,風電,光電上網電價統一的話,就會是很好玩的事情。。。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實在頭疼)
最尖銳的問題是稅收問題。
最尖銳的問題是稅收問題。
最尖銳的問題是稅收問題。
現在電費的稅收舉例來說:大概是一度電國家可以收5分錢的稅。
如果按照電力改革的方案,國家可能一度電1分錢的稅都收不到。。。
舉個例子:之前工廠A每年要用100億度電,假如按一度電5分錢,國家可以收5億的稅。
改革以後,工廠A向電廠B購買100億度電,可以協議定價,電廠B以1分錢一度電向工廠A出售。。。你說國家能收個鎚子的稅。
(電廠B肯定是虧本的,但是工廠A可以向電廠B投資50億,換取電廠B股權的0.001%,這樣B電廠同樣沒有虧本,但是國家無法收稅)
如果按照目前的電力改革方案,電力方面的稅收肯定是大規模減少的。
如果國家願意放棄電力上的稅收,我覺得電力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真正的降低工廠的用電成本。
否則,有稅收卡著,電費是沒有辦法實現低價的。
僅僅指出關於稅收方面的一個思考吧,歡迎大家拍磚。
電網改革,原來那幫人從台前走到幕後,收入更高了,為了看起來市場化,又增加一部分新人進來,收入又很高,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的收入增加從何而來?毫無疑問,又是提高電費呀,電改,電改,越改越好的電費,就是個笑話
由於工作與供用電有關,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改開黨自改開以來,一直是用一個新的錯誤來掩蓋老的錯誤。最終誰獲益?改開黨和它們的子孫獲益,倒霉的還是老百姓。比如電信改革,鐵道部改鐵路公司,以及電力系統的國網,南網。
此輪電改,名義上是讓電價更合理,為企業減負。實際上又肥了一部分先富之人。
說一下電價的構成。無非就是發電廠和輸電網。無論哪種發電,成本能否核算出來?包括電網運維及改造成本是否能核算出來?其實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就行了。但為什麼還要搞所謂的市場化?其實就是一懶政,二為一部分利益集團創造獲益的制度機會。
至於現在所謂的電改執行慢,就是源頭不合理,導致各層面利益紛爭。
很簡單的道理,蔣介石治理下的中國為什麼一團糟,包括到台灣以後蔣執政的那些年也是一塌糊塗。到了GCD治理大陸和蔣經國治理台灣,為什麼又不同了?快刀斬亂麻,先從源頭上開刀,讓源頭先合理,然後逐步理順各層關係。電廠和電網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做爭取,你這樣的體制,他們不去爭取自己小集團的利益,能正常嗎?按現在推出的電改方式能徹底解決問題嗎?不用想,就知道是一個新的錯誤。下一步就是再出政策,讓另一個錯誤來掩蓋本次所謂電改的錯誤。唯一的辦法就是恢復真正的公有制,包括管理體制,否則,永遠不會成功。電力改革,追求的是電力市場化,引入多元經營者增強電力企業自身活力,單一市場主體毛病確實救不了,但如果突破不了電力改革的政治目標的概念限制剛,實質性的進展就不會出現,很多時候大佬都被困在競爭者只能存在於系統外,這個過時的想法里
謝邀,支持 文刀 的看法。
謝邀。
誰說改革進度慢了,現在國家的總體步伐就是求穩,一切的過渡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上,已經算夠快了。改革不能躍進,我國這麼多年沒有重大的決策失誤已經很不錯了。
推薦閱讀:
※新電改方案中,開放配電側和售電側增量會對電價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中國仍然有 20 多萬人沒有供電?
※怎麼才能進入國家電網?
※在實際使用中,用無人機進行電力巡視有哪些難點?
※為什麼電力行業相對於其他行業,對無人機的需求更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