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油炸食品為什麼非得叫天婦羅?


這是漢日互譯的特殊性導致的。

首先,「天婦羅」三字雖然長得像漢字,卻不是漢語,而是日語。在我看來將日語「天婦羅」直接譯作漢語「天婦羅」,與將英語「America」直接譯為「America」是一回事。漢英互譯中,有很多音譯規則,根據音譯規則,America可譯作「亞美利加」或「美利堅」。而在漢日互譯中,因為漢語和日語有很多音形相似但意義不同的單字,所以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處理音譯時雷區尤其多。而這個「天婦羅」又是日語對tempura的音譯,所以分析起來更複雜些。

眾所周知,日語中有大量漢字,由這些漢字組成了很多詞語。其中有些漢字組合與他們在漢語中的意義是一致的,比如「食物」;有些組合在漢語語境下是不知所云或意義不同的,比如「花見」,這個時候就要在漢語中尋找相同含義所對應的漢語詞。如果有對應的漢語詞,那就應該譯作漢語(比如日語「花見」就應該譯作「賞花」,「刺身」應譯作「生魚片」,「昆布」應譯作「海帶」,「定食」應譯作「套餐」,「料理」應譯作「菜肴」,「丼」應譯作「蓋飯」);如果沒有對應的漢語詞,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廣告」便是這個問題的代表)。

近代以來,日語反哺漢語,為漢語帶來了大量原語境下所沒有的表達意義和辭彙,但也帶來了互譯不規範的問題。於此同時,一些日餐廳為追尋「日式」風情,一些文青和日吹出於裝逼需要,故意不按規矩翻譯,所以問題更加嚴重了。

回到「天婦羅」,這種東西就是麵糊裹食材油炸(有評論提到葡萄牙語tempura原意就是炸魚,我未考證),在中國各地都有,但叫法也不統一。所以把日式的這種食物直接譯作「天婦羅」,簡單粗暴,但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久而久之,大家習慣了也知道這是啥東西了,於是說法也就固定下來。


評論里有一位 @黃超平的 提醒的很到位,日譯漢不規範化的危害在於:像「天婦羅」這種不帶假名的漢字詞大部分人還是會按照中文去理解,就算熟知日語的中國人在碰到一個全部由漢語組成的日語生詞的時候也不會第一時間從日語的角度去考慮,那日語的這種用法就存在了嚴重誤導的意味。


應該和日本人以前外來語名詞都喜歡找個漢字代替不無關係吧……
天婦羅的日文名字一般寫作天ぷら?てんぷら?天麩羅?天婦羅,可以看出來其實是把漢字拿過來直接用的,不是中國人原創的。

但是為啥會有這個漢字呢……


天婦羅名字的來歷,說法很多,主流的還是來自西班牙語的音譯,大家回答了很多了,wiki上有很多主流與非主流的解讀,有提到一個麩指麵粉,看到麵粉在油的上層(天)漂浮(ゆらゆら)的樣子於是起名叫天麩羅的解釋,雖然很美好,不過還是覺得這屬於當て字的範疇,因為羅是一個典型的外來語用的字,用了就會很洋氣囧


日本雖然有五十音可以模擬發音,但是很早的時候還是會給外來語重新起個漢字音譯名字(大概是推廣時期便於記住)。例如下面這些,全都是外國國名(或地名)音譯,可以根據漢字猜一下都是哪裡。。

栗子們:

アメリカ(亜米利加)、フランス(仏蘭西)、イギリス(英吉利)、ドイツ(獨逸)、イタリア(伊太利亜)、ロシア(露西亜)、ニューヨーク(紐育)、ワシントン(華盛頓)、パリ(巴里)


我只覺得天婦羅和上面這些詞是同類囧


神特么的文化不自信

蘿蔔.青椒.木耳炒肉絲是不是就叫魚香肉絲?

魚香肉絲這個名字限制了這道菜大體的做法與口味,決定了用那些材料用什麼樣的調料用什麼樣的手法去烹飪

油炸食品有很多種做法,其中有一種做法叫做天婦羅,僅此而已。

你指著天婦羅叫油炸食品,沒毛病

那我只能叫你那位人類。

不良的小販把普通的炸串當成天婦羅賣那又是另一碼事了。

感覺現在滿大街的麻辣燙,冒菜,關東煮,串串香,做的都差不多。

別啥啥都往崇洋媚外上扯

真要扯,我給你個好話題

為什麼加州牛肉麵比蘭州牛肉麵貴那麼多?


誰說的,還可以叫甜不辣呢??


如果一個新見到的產品與已有產品本質相同,但稱呼不同,那麼這就是商業營銷手段。
國籍當然不算在本質里。

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車厘子】和【櫻桃】了。鑒於評論區相信車厘子特指原產歐洲的一種大櫻桃,那麼我們把例子換成【獼猴桃】和【奇異果】。
被評論區征服了,那【西紅柿拌白糖】和【火山爆發】。【海帶絲燉豬蹄】和【穿越你的秀髮我的手】總行了吧。再給我找不同啊摔。
感謝評論區給我提供了目前最符合營銷標準的答案,【酶】和【酵素】

如果一個新見到的產品,與已有產品可以區分【這個區分必須是在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下,就能知道這是新東西,且這是一種可以和所有其他東西區分的特徵】那它有一個新名字理所當然。
比如【壽司】【漢堡】


你認為天婦羅屬於哪種呢。

本土的掛糊油炸和天婦羅放在一起,你能區分出來嗎?
如果能,這個名字理所應當。如果不能,這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營銷。成功到一定程度,利用了人一些刻板印象那種。

另,這是一個好問題,知乎應該多點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屬於那種看起來嘲諷題主就可以了,然而還是能看出來點東西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法容易引導戾氣,可以改進。

p.s.我印象最深刻的這種營銷是牛丼,滿懷期待點了餐,看著那一小碗蓋澆飯是在有點幻滅。

評論區全是驚喜,簡直是信仰之戰。


同理,鮨文明,壽司野蠻。誰反駁「壽司不就是塊魚」時,可以告訴他比較有文化的寫法是鮨,壽司是非睾雅場合用的,人家本質就是個魚。


天婦羅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てんぷら源自葡語rápido,即「快一點」之意,當時是為了以較快的速度可以取得充饑的食品,所以使用這種油炸的料理方式,是葡萄牙國人在大齋期(Lent,天主教節日,指復活節六個半星期以前)吃的,大齋期禁吃肉,葡萄牙人就吃魚代替肉。拉丁文「ad tempora quadragesimae」就是「守大齋期」的意思。由葡萄牙傳教士於16世紀傳入日本,後來於日本流行。日本的文獻記載是在公元1669年,京都的醫師奧村久正在他所寫的《食道記》中就提到了天婦羅,日式天婦羅傳統上的裹上澱粉漿(麵粉之類)的油炸海產或是蔬菜。天和2年(1682年),日本曾接待了來訪的朝鮮信使,後在博物館中發現了當時招待信使的記錄檔案,其中就有用雞肉製作天婦羅的記載。不過,當時所指的天婦羅與日本現在流行的天婦羅在製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差異,以前是將海鮮、蔬菜,水果等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然後用油將它們炸熟,但不能直接食用,而是作為原料半成品加工的一道程序,可作為蒸、煮、燒或製作湯羹的原料來使用。如今所指的天婦羅是在油炸前先調味、掛糊,然後用油炸熟,並可以直接食用的油炸食品。後面的一種做法起源於日本的江戶時代,延享4年(1747年)出版的《料理歌仙的組系》一書中,詳載了掛糊油炸天婦羅食品的製作方法。隨著油脂品種的增加,油炸技術不斷更新,天婦羅系列食品已成為日本料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已是最能為世界各國一般人接受的日本食品。日本有許多經營天婦羅的專賣店。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第二版 中級上冊P103


偏個題,有個答案很有趣啊,說用外來語就玷污了中文的純正性,就是文化不自信。實際上你低估了中文的海納百川和博大精深,你知道中文裡面有多少你天天都在用的外來詞么?連外來詞都不敢用,用了中文就不純正,這才是文化不自信。。。


天婦羅確實是油炸食品不假。
然而日本市面上常見的四種油炸食品,
唐揚げ、竜田揚げ、カツ、天麩羅

這四種東西的做法都不一樣。
唐揚げ是用大蒜和生薑腌制,裹麵粉和澱粉炸。
竜田揚げ是用醬油和味林腌制,裹澱粉炸。
カツ是用椒鹽腌制,裹雞蛋液和麵包屑炸。
天麩羅原則上不對食材進行腌制,裹麵粉漿炸。

這四種東西從腌制的口味,裹的東西,炸的火候,完全都不一樣,區別大了去了,一句油炸食品概括的過來嗎?

你告訴我為了區分這四種應該怎麼翻譯最好。
裹麵粉和澱粉的生薑大蒜味油炸食品,裹澱粉的醬油味油炸食品,裹雞蛋和麵包屑的椒鹽味油炸食品,裹麵粉漿的油炸食品?

這不叫翻譯,這叫有病。

按照某些人的意思,外語詞必須都按意思翻譯,那您生活的世界就太美好了。

你去飯店點個菜,
「您好,給我的朋友來一杯用單一麥芽釀造木桶儲存的烈酒,我的那位朋友要在美國肯塔基州釀造的加了以麥芽為原料同時也加了玉米的蒸餾酒,那位朋友要一杯小麥釀造的發泡酒,然後再給我們這一桌來一瓶法國香檳地區出產的發泡葡萄酒,我們要一份大蒜味的裹麵粉和澱粉的炸雞,要一張餡料在外面的義大利烤餅,一個兩層切片麵包裡面夾西式火腿,飯後甜點再給我們來一份餡留在外面的美式蘋果餡餅,再來一份乳酪和甘蔗汁釀造的烈酒為原料的義大利蛋糕…唉服務員,你幹嘛,你把刀放下…」


炸薯條也好,炸蝦也好,天婦羅也好,都是油炸食品,也就是說,天婦羅是油炸食品的子集。

同樣是炸蝦,蝦天婦羅(エビ天)是這樣的:

炸蝦(エビフライ)是這樣的:

看出區別了么?看不出來的建議去眼科。

當然,國內的掛糊炸蝦也能做出蝦天婦羅的效果(說實話作為一個不怎麼合格的吃貨表示吃不出什麼差別),只要有人買賬,市場經濟下沒什麼不可以。當年KFC、麥當勞剛進入中國不也是感覺像高檔西餐么?說實話現在我寧可去便利店買便當也不想吃麥當勞的漢堡。說到底,經濟發展和時間推移,會給一切還原出真面目的。

下次請同事來家裡吃飯,我考慮要不要拿我家的油拖小黃魚當做黃魚天婦羅糊弄他們……

至於為什麼叫天婦羅,因為日語中就是這樣叫的,直接拿過來而已。
KFC為什麼要叫肯德基?明明是肯塔基炸雞。
NBA為什麼叫NBA?要叫美國國家籃球協會。
USB介面為什麼叫USB?要叫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
BB機為啥要叫BB機?為啥不叫無線電叫人業務?

曾經有人提問,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我的回答是:真正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經過數千年鍛煉的吸星大法。


明明是人為什麼要取不同的名字?


叫天婦羅可以多賣50%的價錢,

而且吃的人高興,因為感覺吃到了外國食物,

賣的人也高興,因為一樣的東西賣出了更高的價錢。

這就是傳說中的消費升級。


因為天婦羅是外語——哦,就是日語——的原文,沒有翻譯,我們照著漢字的中文發音去叫。

這樣做的好處是會顯得非常高大上,裝逼時候用最好,如果那個說她要吃天婦羅的人跟你說「我昨晚吃的是面炸蝦」,這天就沒法聊了。

當然天婦羅沒有嚴格對應的中文菜式,不翻譯比較好,嚴格講也不算裝逼。像料理、手辦等,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沒檔次了,不好裝。


難道叫甜不辣嗎?


高贊答案把原因寫得非常清楚了。

想吐槽一句:叫天婦羅很正常呀,要是叫油炸食品才詭異。就不怕別人以為是炸糕,是油條,是糖油餅?

要是認真叫是不是叫油炸裹面蔬菜或鮮蝦?


因為叫「炸蝦」「炸蔬菜」「炸土豆」沒噱頭,沒吃過日餐的看到「天婦羅」心理想「啥玩意兒點一個點一個」「嗯這炸蝦還不錯不太膩」。
什麼音譯混亂,詞不達意都特么扯蛋。


天婦羅是譯音啊親……………………就像為什麼麵包夾肉要叫漢堡?又不是中國人這麼起的,那是從Hamburger翻譯過來。


這真沒什麼特殊原因
只是因為日語里的某種油炸物,就寫作「天婦羅」而已
同樣的栗子還有「壽司」「刺身」「和服」等等等等
因為在日語中漢字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日譯中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把日語里的漢字搬過來用。而其他語言就沒有這種便利了,只能音譯
打個比方,「Aragaki yui」這個發音在日語里寫作「新垣結衣」,漢字嘛大家都懂,所以就直接拿過來了,並沒有翻譯的過程。也就是說,你用漢語和日本人說「新垣結衣」,他完全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是寫出「新垣結衣」,他就明白了。

所以說日譯中大概是翻譯中相當特殊的一種了,兩種語言同字同義唯獨不同音的情況非常多
之前寫過個列舉日本文藝姓氏的回答,綾小路啊什麼的,評論里就有個老實人說還不是因為中文翻譯得好,然而並不存在的hhhhhh


叫油炸大蝦你能利索掏那麼多錢嗎,他要的也沒底氣。


推薦閱讀:

只用烤箱可以做出什麼逆天的菜?
普通食材吃出神仙般的享受是什麼樣的體驗?
浙大(西溪校區)附近有什麼好吃的?
牛油果為什麼在壽司中那麼重要?
你吃過哪些不常見的食材?

TAG:美食 | 烹飪 | 日本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