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
1.看論文煩不煩,有的人非常痛苦,怎麼逼迫也讀不進去。2.看文章的時候有沒有一點爭強好勝的質疑之心。看完後覺得這個問題或許可以進一步…,覺得自己要是寫或許會從…角度。3.其他能力,做實驗數據分析什麼的,有沒有非常嚴重的抵觸之心。如果都沒有,說明具備一點科研的個人資質,再從職業生涯的角度考慮。1.你覺得自己能get phd嗎?
2.你喜歡大學任教,搞科研這樣的職業嗎?
3.你心裡隱隱想過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是看文章搞科研站在大學的講台上嗎?4.你甘心寂寞嗎?Friday night還在跑數據,寫文章。你甘心就在辦公室嗎,你很羨慕白領們在CBD的光鮮生活嗎?如果已經從個人資質與職業生涯上選擇了科研,下面還要考慮歷史進程問題,以免博士畢業還是出局。1.你家裡條件怎麼樣,迫切需要你本科畢業就經濟獨立,儘快成家立業嗎?2.你能上什麼樣的學校?跟什麼樣的導師,同門的發展能搞科研嗎?or師兄師姐都很難找到教職了?如果以上問題都考慮清楚了,或許可以讀博士試試。大部分人都是簡單的動物,有的人獲得的肯定較多,稀里糊塗地就去科研了。有的人想跟住一個好老師,就稀里糊塗地就去科研了。來問這題的,一般是對自己的某一些方面還不確定的。這裡有三種可能,一是怕自己資質不足,二是怕科研沒意義,三是怕自己心態不行。很多答案都已經很好了,我就著幾個點,拓展一下吧。
1. 真的愛看論文么?
進了這行,一輩子都要蹲著看那些「糟心」的論文,如果覺得看論文很沒意義,那麼就別科研了。其實不僅是看論文,你以後可能還得寫論文。如果某篇文章的作者其實是你,你會覺得自豪么?你會覺得高興么?你嚮往成為某篇論文作者么?如果不是的話,那麼真的別勉強自己了。以前有個英國妹子問我做科研,我問她你想做什麼項目,她說要做醫療管理方向,於是我給推薦了一篇領域內的經典(Barley 1986),結果她看完以後,就發現這實在不是她想要的,及時地投入了非科研的崗。雖然又勸退了一人,但我覺得這是好事。
2. 心理建設好了嗎?
同儕都已經飛黃騰達啦,你還拿著可憐的科研工資,會不甘心嗎?做著一個前沿的題目,導師也不懂,又遇到了很多困難,你會覺得沮喪嗎?每天就是翻來覆去那幾篇論文,那幾個軟體,你可以樂在其中嗎?耐得住寂寞么?你覺得科研有意義嗎?
3. 我真的行么?
這一步,看起來很關鍵,但其實不需要做什麼思考和判斷。你行不行,他人會做出判斷。其實勤能補拙,但是別人未必給你這個機會。沒有機會(讀博也好,進科研組也好),沒有機構的環境,基本都是白搭。但萬一有人願意在你身上投資,珍惜這個機會。我回頭看自己的東西,發現真的是爛的不行,但幸好老師們沒有放棄我。但也是因為我一直很及時地改進自己,雖然還是渣,但一次比一次不渣,讓老師們看到了希望。
附:
Arthur Stinchcombe對於有志做社會科學的青年是這樣說的,對於任何一組相關性(correlation),你立刻能提出三個可能的解釋,那麼你就挺適合做社科科研的。
1.是否真的喜歡自己的專業,發自內心、沒有太多利益關聯、單純的喜歡;
2.能否愉悅、高效的讀文獻,並深得其中精髓;
3.是否耐得住寂寞和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高的收入,在一個枯燥的領域裡安靜的苦修很久;
4.能否虛心學習的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5.對待未來,有沒有嚴謹、踏實的規劃;
6.能到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實驗室深造,導師水平、人品、聲譽和威望如何;
7.同門都能堅持下來、拿到博士學位嗎,畢業後都去哪裡工作、目前發展如何;
8.自己的文字能力怎麼樣,能不能寫出優秀的標書、paper;
9.家庭經濟情況如何,是否需要你馬上工作、賺錢;
10.有沒有悟性,和足夠的交流能力。
先說這麼多吧。
喜歡、適合、耐心、機遇,至少這幾樣,缺一不可。
沒人絕對知道,甚至沒人知道。導師選博士的時候只是在自己範圍內做了個優化。
1、個人經歷。
讀博之前我只大概知道想要讀博,且在最後決定之前動搖過,想本科就去工作。
讀碩兩年之間沒覺得自己很適合讀博;後來包括轉博的四年才覺得自己能做這個事。
2、留心選擇前的指標。
本科剛接觸科研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不足以證明是否讀博。大三考文獻檢索,全班就我一個人被老師打電話告知說做的最差。雖然電話警告,但61分給過,給班長個面子。很簡單,沒接觸過電腦,沒接觸過網路,沒接觸過資料庫。當你沒真正去做這件事的時候,一些零星的表現不能作為能否做好一件事的判據。
3、要找判據,得在過往的經歷中找。
你喜歡摳唆不?任何事。自己做個玩具,鼓搗個小東西,能花時間耐心的去做。磨個刀片會磨過以後幾次檢查刀刃,再繼續磨。整理屋子,犄角旮旯都會打掃到位。新買的計算器,能按著說明書琢磨半天。以上每個小細節,對應著我遇到過的不同的人。這些人現在沒有全部都在做科研,甚至已經全部都沒在做科研。但我確信,這些人是我遇到的最適合做科研的人,不僅他們適合科研,科研也適合他們。
另外我想說的是,現在一些能做好科研的人,不一定適合做科研,如果適合指的是人和科研兩情相願的話。
科研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崗位。
是否適合做科研,不是看你是否聰明,也不是看你是否喜歡科研。不是因為這些不重要,而是因為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你的競爭者不會比你傻也不會比你缺乏激情。
幾十年前科學還有很多空白,獲得科研成果比現在容易得多。我不是說愛因斯坦不厲害,我沒有資格評價愛因斯坦。但那個時候發現相對論的土壤已經成熟了,智商是我兩倍的愛因斯坦很可能也只是把相對論的建立提前了十年。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人類智力的進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遠遠跟不上科學發展的速度,這導致科研的門檻極其的高。兩百年前法拉第是民科,現在民科99%是扯淡。
那麼這個門檻高到什麼程度呢?燒錢就不說了,還要燒生命。現在科學上一點小的進展,就要耗費很多優秀科學家畢生的精力,但是人類社會只會銘記和嘉獎某一個「歷史的代言人」:一個科學小獎,就得是代言人代表著身後幾百具高智商屍體獲得;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就得是代言人代表著幾千具高智商屍體獲得。
所以是否適合做科研,就看你是否有成為那個高智商屍體的覺悟,一輩子默默無聞,辛苦科研拿著不高不低的收入。什麼叫為科學獻身,獻身(犧牲)的意思多麼沉重你懂嗎?如果是為了功成名就去做科研那麼還是洗洗睡吧。
這個時代,做科研的人真的很偉大。
做科研就像談戀愛,哪怕你知道前方磨難重重,依然被它吸引願意去探索並且享受它帶給你的酸甜苦辣,哪怕最後以分手告終,即最終你博士畢業之後離開了學術圈,你依然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並將其視為人生美好的回憶,那麼,科研適合你。
沒有人天生適合干哈的。只有自己不斷努力,然後成為業界良心的 哎。我真不愛看見這樣的疑問。因為恐怕又會有可憐的娃掉坑。
作為一個還沒上班的書獃子博士。最近在文獻的海洋里徜徉。
看了一篇八分的實驗,分分鐘居然看懂了。。又看了一篇三分的文獻。光是結果趨勢圖我就肯定放反了。絕對的。。。。因為形狀都不對應一樣,但是你180度掉過來就對了,可是為了有正確趨勢,只能反著放 科研在大牛的平台是為國家做貢獻。在急功近利的平台就是一個胡編亂造瞎jb湊數據。。so,你有沒有idea可以不做實驗就能寫完文章?????。1. 堅持。是否喜歡科研不重要,你要想想你喜歡的東西,在堅持做的過程中仍然會有1000次想放棄的念頭。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有放棄的念頭後,還能繼續堅持做下去。
2. 持續學習的能力。科研進展速度之快難以想像。我剛上研究生時人類線粒體基因組測序非常新,且難做。10多個樣本就能發10分左右的文章。現在做上千的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大概才能發到10分左右吧,還的有好的想法去把你的數據賣出去。所以持續學習的能力是堅持做科研的必要條件。
3. 要有個愛好。這個愛好可以是科研,也可以不是。如果科研上碰到瓶頸,這個愛好就可以讓浮躁的心歸於平靜。然後平靜的解決科研上遇到的難題。其實這個也算是「堅持」的一個小竅門。
僅供參考:
最重要的判斷條件是,自己喜不喜歡做科研。
天賦固然重要。但,退一萬步講,科研界並非人人天賦爆棚。
除極少數頂尖一流的科學家是智商碾壓機,引領著我們的方向之外,其實這個圈子大部分還是高素質的普通人。有很多工作,其實就只需要勤勤懇懇去做的。若刨除了那些智商碾壓機不談,那我個人覺得對做科研的人來說,情商和努力,比智商重要。
因為科學研究方法,是非常嚴謹和有系統的。這個特質使得做科研的方法是可以被普通人掌握的。簡單說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足夠努力,都是可以做科研的。那些抱怨科研困難的人,大多不夠努力,也不夠有耐心,也不能吃苦。而不是智商不夠。當然有的科研工作者可能會跳出來反對,認為科研環境很重要,導師很重要,方向很重要等等。。
我只部分認同這些因素在做科研中的作用。好的科研條件讓人事半功倍,但並不能說沒有這些條件就不能做科研。簡單說,不好的科研條件下情商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付出足夠多的努力而並不僅受到周圍環境的制約;尋找一切可能的幫助是對社交能力有要求的;有時科研思路並不是唾手可得而需要在紛雜信息中提煉……這一切都是對一個科研工作者整體素質的考驗,也是提升能力的各種機會。當然,這些東西在不喜歡科研的人看來,又苦又累又無聊,壓力又大又沒價值。可對於喜歡做科研的人來說,困難即是挑戰。克服(他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難帶來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以上想法,部分來源於我家另一位博士 程新皓 - 知乎 同學。在此表示感謝。
另,「合適做科研」 和 「在科研中取得巨大成果」 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僅限人文社科。
除了那些在大學初期就已經積累了雄厚文化資源、篤定投身學術工作的少部分人——這種人一般是有家學淵源或者初高中有明人指點開發出了學術興趣而後與同齡人拉開了距離,其他人一般都要有一些困惑、反覆、懷疑才確定做科研工作的。據我觀察,我覺得符合以下狀況的人,比較容易在科研工作與學術共同體中如魚得水。
享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習慣爬坡學習新東西,不喜按部就班。
享受批評與自我批評,並以積極的心態求改進。
不僅愛問怎麼辦,還更愛問為什麼。
有合作精神,同時又享受獨立工作。
有胸襟有氣度,格局不能太小。
現在做學術的人不都是這樣的,但這樣的明顯更有潛力。很幸運的是,這五條都是可以培養的,只是取決於時間、環境、以及個人是否足夠認同這些品質。美帝生物phd來強答一發。。。
首先科普下科研是一個高風險,極高成本,高工作量,平均中低收入,刺激度低的工作,就這些條件就可以篩走一大部分人了。
知道了這些,我們按重要性來排。默認大家的智商平均過100(國人一般都能過)
1.有沒有一個必須的理由去搞科研。
比如我深愛著科研。。。或者是覺得搞科研是世界上最接近真理的道路。。。等等答案2.家裡有沒有錢。
錢很關鍵很關鍵很關鍵,重要事說三遍。如果只有第一條沒有第二條早晚被勸退(可能被朋友,知乎,家人,自己勸退)3.有沒有較真的能力。對,就是要和周圍人較真(包括同學,文獻,導師等等。。。)
一般來說滿足這三條就可以搞科研了。
我再來仔細說說我列這三條的原因。
第一條屬於核心價值觀
你必須認為除了科研工作其他職業都是shit,科研最牛逼,科研最有意義,我們才是人類發展推動者,噢耶,不搞科研我人生就是灰暗的。要是你這麼想了:我同學都當科長了真有面子,我同學月入六位數握草真羨慕,我同學創業真牛逼當大老闆,我同學繼承人遺產天天吃喝玩樂,我怎麼還是個屌絲呢。。。你要是有一絲這樣的想法就說明你的立場都不堅定。你要這麼想,文科生都是弱智,創業的都是浪費生命, 當公務員還不如去死,你需要這樣一個偏激的自我認定!!!第二條就很重要了叫做排除干擾
當你完成第一條的時候已經成功了一半,那麼就需要錢了。錢能幹嘛呢?1.父母不會逼你養家。親戚不會逼你工作。作為一個中國孩子是很在意父母的認可和想法的,你自己的立場再堅定沒有用,還是會被父母的不理解困擾。所以你需要的是王健林一樣的父母,甩你一個億然後說:「去吧,干點有意義的事」。2.錢可以讓你不去羨慕別人的高物質生活。
別人天天曬豪車豪宅大美女,天天米其林餐廳,好包好表,偶爾開個飛機跳個傘,你要是天天羨慕這個那科研不適合你了就,你要是想:「這些土鱉玩老子剩下的」3.有錢是一種底氣。
你要這麼想這個實驗要是做不下去了,老子自己掏錢做。老子要是失業了大不了吃利息。第三條。較真的能力就是要回歸孩童,不要走社會那套。
孩子的求知慾是最強的,為什麼?因為人家不怕丟人,不怕沒面子。但是中國人恰恰最在乎這一點,總覺得有些問題問了會顯得我無知,總覺得不能被人瞧不起。總覺得要中庸,看眼色行事,能不說則不說。我承認你這想法要是去其他工作很實用,但是科研不實用!科研想不通的就要問,瘋狂的問!瘋狂的去求證!瘋狂的找人討論!
潛意識的告訴自己,我要急眼我要急眼我要急眼。我要搞事情我要搞事情。把周圍的人全部感染成你這樣的。每天都是激烈討論的一天!當然了,你不能真急眼,只是要調動激情。。。遇到問題還是要客觀理性的分析的。。。
第三條還有一個好處在於你可以調節自我的多巴胺分泌,要知道封閉式的科研只能靠讀文獻,做實驗來獲取多巴胺,獲取很慢而且閾值提高的很快,現在網路的誘惑那麼大,慢慢的你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人是社會動物,99.9999%的人都需要與人分享交流的,所以找個老婆或者培養一群愛科研的好基友是很重要的。社會上那點東西可以學,但是不能用。如果你覺得我上面說的是bullshit或者ridiculous,那麼你可能不適合科研。。。或者說你就算搞了科研你也不會是精英。。。
你要明白一個道理,科研工作者那麼多,其實真正有突破的人很少很少,我希望你追求的是精英,是脫離了世俗和低級趣味的人慾望太多的人不適合做科研,我說的慾望不是壞事,如果你渴望不平凡,渴望體驗大過取得成績,如果你愛自由並且確定不是說說而已,看到草地想光著腳上去踩踩,看到大海想大叫著衝過去,如果你一生都有著一顆放蕩不羈躁動的心,那你真的不適合科研,不適合一個看起來枯燥你卻心甘情願奉獻一生的工作。一點拙見,以上。
個人覺得做科研的很大程度在於創新。就是你在總結前人或者是一個新的基礎之上。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就像一句很著名的話,你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需要你自己去探索,能看的更遠。
個人覺得科研的本質在於探索一些新的事物。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能有你新的理解和進展。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好的idea就是成功的一半。就像一個好的科研題目就表明了你研究的方向和意義。
首先需要你對某一領域有興趣,然後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能提出自己新的見解和看法。能有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一些細微的有意義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釋。我覺得這就是科研的創新。當然了,說起來感覺很簡單。但是其中你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有好的學習能力,以及歸納整理的思維。然而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你有新的創新的意識。我覺得能在科研上有創新,那麼你的科研就可以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需要你去認真的實驗,有好的論文寫作基礎。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培養的。
科研的本質還是通過你的思維去得到一些人家沒有發現的事物和現象。從而推動科學的發展。創新精神,還是在科研中非常的重要。問這個問題其實已經說明不適合了...最起碼不是這個行業里最享受的那一類人那種看見曙光激動又焦慮的感覺
實驗做著做著,就哭了 是真不適合搞科研
你對金錢有多少慾望?
現在正在交大從事科研方面的工作,感覺自己很不適合干這個。 現在在糾結本周六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去不去考
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了,也許你適合搞科研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讀研之前覺得我挺適合搞科研的,讀了研才發現我這麼不愛學習。。。
做科研最好有錢
推薦閱讀:
※古代都有哪些職業?
※學工科專業的以後真的都要給文科生打工嗎?
※如何帶好實習生?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怎麼做最好?
※遇到一個欺下瞞上、欺軟怕硬的領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