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大組裡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前幾天去了Robert Langer的講座,100+人的大組啊~好想知道這麼大的組裡會有多少個PI,選擇工作方向的時候有多高的自由度,工作節奏是怎麼樣的,以及人際關係是什麼樣的呢?
還有postdoc/grad/undergrad的比例是什麼樣的,又是怎麼樣分工的呢~然後組裡的hierarchy structure是什麼樣的呢?
我讀博的時候,所呆的組就不小了,差不多20+的人,
大概4個方向,每個方向下面平均3個學生的樣子,
其實每一個方向,就是一個小組,3人小組,比較健康~
所有方向的最高年級的大師兄,就是導師的作用了、類似PI、類似博後...
各方向之間,從學術上講,是沒啥競爭的,選方向就必須避開...
各個方向要麼裝置不一樣,要麼探測方法不一樣,不存在全同的東西,
和那些公共平台通用儀器只是換人換體系的極不一樣...
但是如果有共用的技能,是可以交流的;
共用的設備和材料,也是可以互相借用的,總之我很懷念~
現在組裡已經是120+人,
可能有30+個方向了...
職工(正高、副高、中級)30+
研究生(碩博;碩?不存在的)50
聯合培養研究生(碩博)20+
博士後(統招統分+在職)~10
編外職工(項目聘用、研究助理)~10
(這種組不算少了,100+,200+的組我見的多了)
其實大不大沒啥用,人來人往,
方向不斷換血之中,
成功的,就能繼續壯大發展下去,
失敗的,就消失了,名字都看不到了,
科研嘛,比一般行業可殘酷多了,
我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我老是說,科研不是穩定行業,有項目活,沒項目死;
教育才是鐵飯碗,畢竟給娃報名搶個號都頭破血流的,並不存在哪天突然就沒娃這一說~
&>&>&>最後再多說一點吧,
做科研和做資本家是沒啥區別的,
我曾經和一個zhang者閑聊,說我當然知道如今科研的本質,但是我其實只想做一個engineer,開心了就隨便發點paper,維持在3人小團隊就最好了...
別人笑而不語...
我也知道我的想法不現實,現在無論是各種績效考核,還是評帽子,都看文章量,數數;從來不會有人給你講什麼人均,最終的結果當然是體量小的都被乾死了,趨勢就是大組...
有錢僱人,有錢買人,就可以過下去...
我並不相信什麼靠3個人徒手日天這種故事,那是小概率事件;
別人可以雇30個人開10個方向砸,死掉9組沒關係,只要有1組出東西了就能去評帽子繼續拿錢投資;
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3人小組,成了自然可以去拿資源,但是大概率失敗了之後就直接團滅了,再也沒有機會了;
大組碾壓小組是必然,這是一個看體量不看人均的時代,
大到學校排名,小到院士傑青評選,無一不是看體量,
你嗶嗶也沒啥用,從來只是高層嗶嗶有用,底層嗶嗶無效,
他們都高層了,會和你嗶嗶這個?
改變不了規則,就得適應規則...
可是我還是懷念3人小組...
&>&>&>
額,對了,為啥我不噴強者呢,因為我覺得組長都很不容易,
不該我管的事情我都天天覺得非常憂心,要是讓我交這種水電房租,還是直接殺了我吧...
做大事得有個大心臟才好啊...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某雙一流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人數接近100,大老闆是某國內第一人,承擔國家重大專項,所有PI全部自繁自育,包括目前在站的一個師資博後。不是實驗室,更像是祖傳的大作坊,封閉,自大,心高。目前實驗室極其混亂,在我見過的其它實驗室(至少省部級實驗室)里,這種現象也沒遇到過。幾乎大老闆擁有一切話語權,包括他家公子,對博士壓榨到幾乎變態,對碩士放任自流。所有人幾乎都在逃離 ,這已經不是一個做科研的地方,勾心鬥角,你欺我瞞。。。。。。。。。。。。。。。。。。評論里不要打聽是哪個實驗室。國內實驗室基本都是這種情況,我們只是更加極端而已。如果考研考博,那請你們多打聽,態度誠懇一些,師兄師姐會告訴你們實驗室的真實狀態。不要只聽老闆的所謂的承諾和給你的大餅。
謝邀,有點困,就隨便寫寫吧
我們實驗室近百人,有十幾位老師吧,十幾個博士,小一半的小老闆是大老闆的學生。
大組的好處就是物質極大豐富,從來不缺東西。壞處就是有時候浪費比較嚴重,實驗室比較吵,有點像菜市場進進出出的。
實驗室其實跟公司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不能中途辭職。各個課題組之間可能也有競爭,很多時候要懂得閉嘴,同學們都沒有經過職業教育,心思單純的可愛。博士們日子過得都很慘,因為雙一流學科要求奇高,像我這樣子的反面教材,已經死豬不怕開水燙了,慢慢熬。
說句良心話,實驗室不是家,最好把它當成公司,同學也不是朋友,最好當同事。也許這樣子過得更開心。
組裡加起來50+,名曰七個導師,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方向,其中一個方向是個大老闆負責,手下有兩個幹活老闆,來組裡已經五年了,做了好多文章硬是沒一篇給掛名的,至今仍是個講師,也是悲劇,去年據說偷了一個學生的文章發,嚇得我現在開組會research都不敢拷數據到public;而我所在的方向更佳,一個導師常年在外,另一個啥都不懂,每天只來三個小時,沒事旅旅遊散散心,美其名曰科研。 幾乎所有成果和方向都學生自己幹起來的,保證每個人都不衝突,也常有使用儀器打架的情況,也常有分賬不均離家的事情。 總之就是亂,先寫到這吧
坐標上海西北某高校,課題組在國內不算知名應該還算有一定地位。
課題組常年大概50人左右吧,博士比例偏高,大概20個左右。另有好幾個導師,研究方向大概6~8個吧。
大組的好處很明顯,項目比較多,經費充足,工資也不低,正常情況要啥有啥,可以自由發揮。幾個導師都很nice,會鼓勵學生有自己的idea,然後幫忙申請經費。總體來說研究環境很自由,老闆也設立了一系列的獎勵政策來鼓勵大家想idea、寫論文、搞科研。平時來辦公室的時間也很隨意,只要別連續幾天不露面一般不會有人管你。另外課題組人很多但是很融洽,學院的各類比賽組裡基本可以出一隊和二隊,平時做實驗、拿快遞,點外賣在群里吼一聲基本都會有人響應。
當然大組也有自己的弊端,組裡的老師都是副教授以上職稱,都有很多項目,老師們平時忙的也不可開交,對於具體的科研就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和指導。大部分的科研工作主要以博士生為主導,帶著碩士生一起做,導師只能起到把握大方向的作用。當然人手不夠的時候,很多碩士生也得自己負責項目。另外作為工科專業,很多項目需要與實際相結合,經常涉及到事務性的工作,包括下工地、聯繫廠商、做合同等(2016.9~2017.9一年時間跑現場開車總里程5000km+),這也勢必會對科研的時間有一定壓縮。(組裡老博士一大把)。
再過不到兩年估計就得畢業了,雖然有點早,想想還是有點捨不得。
最大區別可能在於組會吧。對於大組來說,大老闆是不可能牢記每個學生的課題細節的,大家也只能記住跟自己領域相近的人的工作細節。因此每一次工作彙報,都必須從背景、概況、課題設計一步步講起,最後給個總結給個展望,保證哪怕第一次聽你講工作,也能無障礙聽懂,相當於一個完整的會議或者論壇報告。組裡人多了,可能一學期只能輪到講一兩次工作。但在我看來,做這樣完整的彙報,兩次的效果可能比某些人每周都「我在做XX物質,過柱子沒過出來,想不出原因,下周再試試」有意義的多。
另一個就是研究內容,大組必然會泛且空。比如我們組一般說自己是「做形貌的」。然後組裡再細分,做碳的,做硅的,做鈦的;做顆粒級別的,做塊體級別的,等等。先不說不泛泛沒法給那麼多人不同的課題。也只有這麼泛且空,才能保證做不同方向的,都有肉吃。你比如某個組做電池,也夠寬泛吧?但組裡分到研究鋰離子電池的和分到研究過電位的,研究難度、發文章速度能一樣嘛?研究內容泛泛,就特別考驗你能不能給自己的課題找到合適的出路了。然而研究內容廣,不意味著選擇自由度高,這個全看老闆掌控欲強不強。比如我們老闆,平時啥都不管,你看著做,但偶爾會對某些細節特別感興趣,一定要求你深入挖掘~有時候能挖出寶,有時候挖了兩年只有石頭,老闆早就忘了這碼事了,就很慘……
還有就是老闆在意的點不同。別覺得50人不算多,你按照每年1~2個學生算,好多老師一輩子都招不到50個學生,更別提組裡同時有50人了。這時候你的老闆要不就是行政上權利大,要不就是學術上是某一行泰斗。前者不曉得,後者的話,老闆啥大文章沒見過,你的工作沒點意思,對他來說「多了不多,少了不少」,就很尷尬。
至於競爭嘛……講道理,一個老師倆學生,就會有競爭了。反而大組人多肉也多,會消弭很多直接的競爭。
謝邀,還真有100+人的大組啊,真漲見識~
我們課題組現在50+吧,某種意義上絕對算大組,因為只有佔個位數的同學不是大老闆的學生,,,其餘人數相當的大組是幾個老師都有部分學生才有此規模的。
目前6個小老闆分管六個方向,各方向有時互相交叉合作一下挺愉快的,組會很能拓展視野。大老闆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有明確的短期目標和長遠計劃,為了他心目中成型的體系,敢於並經常涉足不熟悉的方向,並且能逐步做大,佩服。雖然他有這麼多學生,一年可能有半年在開會,但仍然經常push我們,尤其是他在一定時期重點關注的幾個課題,要被push哭,,,
每次有來訪的老師,對話如下:
你們組好多人啊~我們都是大老闆的學生~
哇,你們老師有時間管你們嗎?他經常抓我們彙報啊哇哇哇,太厲害了分工么,入學的時候如果boss又想出了什麼新方向就去新方向(比如苦逼的我),或者哪個方向需要攻堅了就去充人手,其餘各方向會略有分配,如果比較有主見的話可以跟boss談要去哪個方向。通常boss會充分考查新生並在內心默默評估,好分配以後的任務和在實驗室負責的事務。
人多的好處就是要做什麼都有充足的人手,再加上boss的push,無堅不摧,,,不好的么,就是儘管boss已經是一位非常肯用心在我們身上花精力的老師了,但人一多厚此薄彼是一定的,有蜜汁後宮爭寵的感覺,,,實驗室幾個拔尖的情商都很高,有八面玲瓏的氣場,不然在這麼多人里如何能脫穎而出。(被老闆親口"誇"情商低的本渣渣默默飄過)
我們都是有獨立課題的,不是搞流水線作業的那種,但是人多的話一些課題會有重疊,發文章的時候要各自努力避開略頭疼,,,在本領域號稱全球top2的組裡,組裡33個人。
因為亞洲人吃苦耐勞,全是亞洲人,中國人1/3,伊朗人一半。所以還沒怎麼聽過純正的英語,說英語的時候伊朗口音倒是重了不少。
在國內的讀博的時候不說取快遞什麼的,每個人都報過賬,又多又麻煩,財務處人臉色也不好看。在國外大組感受就是每個人各司其職,不會有太多雜事。不清楚別的組,我們這邊有專職秘書會幹這些。
開組會每人一周,所以兩年下來就講3次。但是設備需要提前預約,自己的材料自己看好,否則轉眼就沒了。
如果不找你,你消失一周老闆都不會發現。最主要的就是開眼界吧,什麼人都有,有什另外,打遊戲組裡會分成中國隊,韓國隊和加拿大隊……
先這些,想到了再說
~~~~~~~~~~~~~~~~~~~~~~~~~~~~~~~~~~~~~~~~~~~~~~~~~~
補充下吧,在人多的組裡,因為導師要管的事情很多吧,所以基本上沒有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馬上要放聖誕假了, 學校和學院都要關門,可是項目的會議照常進行。唉,心累
謝邀,等著上菜,我也寫寫吧
我們組有四十多人,有六七位老師吧,五到六位博士,一名博後,快出站了,一半的老師是大老闆的學生。
大組的好處就是什麼實驗材料和試劑都有,自己缺什麼試劑吼一聲幾乎都有人借給你,什麼困難實驗做幾乎都有人做過。
印象中,搞科研的人心思都挺單純,壞心眼沒那麼多,但人多了也會有不一般的人。就有一名師姐直接就跟師兄打起來,把整個樓層都驚動了。(後來他們畢業了還要在同一個地方讀博,真是蜜汁尷尬)
先寫到這,吃飯先
不知道我們組算不算大組
一個大boss,6個教授(其中一個是我們學院的副院長)。碩士加博士70多個人。
我是大boss的學生
就一個體驗:他們都叫我中央軍。。。
A2A.我們組應該不算大組,最多的時候20個人左右。不過相比有的4、5個人的組還算不小吧。post doc和visiting scholar大概4-5個,grad student 10個左右,undergrad和visiting student大概4-5個。如果technician也算的話要再加上4-5個人。PI其實就老闆一個。人員構成和學校有關。我們學校學生多而且比較看中學生的培養,所以grad和undergrad比較多;有的學校偏科研,post doc比例高一些,比如哈佛。組裡人多,project就比較多,經常幾個人做一個大的project。個人選擇哪個project也比較自由,因為人和project不是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組織關係什麼的都比較扁平化,可能有的post doc和senior grad會做mentor,帶一下undergrad或者junior grad,不過所有人都要接觸老闆。大幾十人甚至百人的組感覺不多見,需要研究方向多且熱門,然後project和funding多,老闆一般也是大牛比如題主說的Bob Langer,還有西北的John Rogers這種。另外德國好像不少組是一個大老闆下面好多PI的,國內一些組也是這種形式。
謝邀
1. 儀器多我們大課題組的方向所需要做的實驗在我們這棟樓里至少可以完成80%。實驗室有核磁共振,共聚焦顯微鏡,基質飛行時間質譜,透射電鏡,等等等等。2. 環境相當好我們實驗室外號小別墅3. 自由沒有人盯著你,沒人管你幾點到。你可以晚上通宵,也可以早晨五點來實驗室。文獻隨便你看,沒人管你要看什麼文獻。idea自己想,只要大方向一致就可以。4. 分工可能有些課題組分工明確,但是我們這裡沒有這樣。學生的想法,實驗完全自己來,大大小小實驗都是這樣。5. 組會大組會一月一次小組會一周一次6. 人員分配博後兩名博士十幾個吧碩士幾十個學生總共有六十個左右6. 不打了不打了低調我才不會告訴你們組裡五十多號里有三十幾個都是妹子哼
我們組,C9高校,國重,雙一流,學科排名在全國掰著手指頭數。
人數,常年活躍的有100+實驗室,17個,包括3個分析儀器實驗室和一個質譜中心辦公室,12個會議室,1個我們組的人從來不用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因為我們組自己該有的都有。錢花不完。說說感想,做科研太累。平時餓了來不及吃飯就吃幾根火腿腸墊墊 回宿舍倒頭就睡我們實驗室應該算是大組了,200+實驗人員,獨棟科研平台大樓。這樣一個大的實驗室肯定要不少小老闆PI管理和領導的,大老闆負責實驗室整體的研究方向和大項目的把控管理,當然了還有一些上達天聽之類的複雜的事。PI主要負責大項目的具體推進和人員安排,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一般都是副教授碩導以上,年輕流弊的助理教授也有很少。我們實驗室大概有10個大的PI,帶領的小組多的30+人,少的4 5個,基本涵蓋了行業研發的方方面面。每個PI對自己的大項目負責,相互之間也有合作,每個季度會給大老闆彙報工作,一是看看各組的工作進度都在做哪些事情,二是看看相互之間有沒有可以通力合作的地方,減少資源浪費,所以各小組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密切的。工作安排上各PI自己協調,時間相對自由,但是實驗室有規定,對於我們學生而言都一個樣,每天13h+,PI一般也不會低於8h。至於學生的結構除了學院的計劃,實驗室內部主要是按項目來的,每個PI手上大項目也劃分有若干分支,分支一般有小小老闆負責(工程技術崗老師),手下基本上每個分支至少一個博士外加至少一個碩士或者准碩士再加一些本科實習的,每周小小老闆組織小組內部討論分析實驗進展。以我們組為例大項目下有3個分支,每個分支還有若干小項目,因此我們組博士除了2個小小老闆外,6個博士,20+碩士,外加若干准碩士或本科生。其實想想確實管理這麼大的攤子很不容易,在這種大型的綜合性很強的國重室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不僅僅是技術,包括思維,管理,人際都是一種歷練。想想畢業了對實驗室的印象,記住的不是那些苦逼的夜晚,而是大老闆和指導導師給人的那種安全感和指引感,最後祝大老闆早日榮升工程院士
大老闆是傑青,長江,(前)院長,國重主任。現在組裡已經有八個正教授,五個副教授,四五個助理教授,學生數不清楚,估計100多了。小老闆們三分之一是建組之初招聘來的,一半多是留組的畢業生,還有一些投奔來的老師。大組統一管理,各個小老闆主持一個方向帶幾個學生,小組裡也是一開始師兄姐帶師弟妹,上手了之後就各干各的。大老闆經常鑽研管理方法也經常學習其他組的成功經驗,組裡管理很嚴,打卡簽到,以考勤決定發多少補助,發文章有獎金。原則上每周六(周六哦)開大組會,每個人一個月能輪到一次,每次十來個人從早上開到下午,方向還都不太一樣,有些根本聽不懂還得硬撐,每次光聽都精疲力盡,不過大老闆太牛了,竟然每個報告都能提問題給建議,這體力和精神也是非常厲害了。老闆洗腦一流,雖然補助少得可憐可是大家都很有幹勁。不過大老闆也是精力旺盛工作非常拚命的,所以他每次要求大家努力工作來獲得成功的時候就特別有說服力。組裡學生的出息程度跟個人天分和努力程度有關,當然也很受直接領導的小老闆影響。明星學生每年都有幾個。資金充足,買啥需要的也不摳。總之胡蘿蔔和大棒都備好了,小鞭子抽起來,就等學生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組裡平均每年出三十篇以上3分以上的文章,2017年大約五十篇。其他體驗是人多了肯定會分化成很多小團體,有人熟有人不熟。隨著入學人數的增長後來的師弟師妹我也不太分得清楚啦……
瀉胖虎葯?實驗室目測100多號人吧,老闆核心團隊成員有三位博導,二線還有老闆娘以及留校的博士。一年一次全組大組會,老闆核心團隊小組會每周一次,但不硬性要求,想去就去聽聽,不想就做實驗睡懶覺隨自己。組裡學生多,所以還是比較自由的,不用打卡坐班,中間回趟家旅個游出去七八天的也沒人管,實驗全憑自覺,實驗做完了天天在寢室睡覺也沒人管(僅限做縱題的,做橫題的得定期向老闆彙報,看的緊,比較苦逼)。大老闆負責拉項目掙錢養活整個實驗室,二老板管兩個老闆的學生(主要管博士,碩士不是親生的,師生交流全憑學生自覺)。在這種大組的感覺就是到畢業的時候依舊有很多人不認識,平時組內成員沒有什麼交流,一起出去玩更是不可能,最多關係好的一小堆人或者同年級的聚一聚。還有一點,在大實驗室,丟東西神馬的是常事,轉個身的功夫槍就沒了,群里最常見的消息就是尋物啟事……
我們師門在學院里算是一個大師門了(不包括那種好多導師在一個課題組帶好多學生那種),別的老師一般一兩個個學生一屆,我們都是5個一屆(除了了我們自己這屆是4個人,當時本來已經招了5個了後面學院人員調整,出去了一個)開個組會上課一樣,很有氣氛,老師也很逗。平時師姐師兄們多,帶我們一起學習做試驗真的學到好多經驗,別人看我們師門做試驗說我們在歡天喜地的做試驗哈哈哈哈,和師兄師姐們一起聊天吃飯聊學術聊八卦 ,學習氛圍也就很濃,每屆都有好幾個得國獎的。每次組會大家一起吃盒飯(也就是外賣啦,老師說一起吃飯可以促進感情交流),然後每個人都要做報告,本人覺得挺鍛煉能力的,畢竟做的研究是要講出來最終。 日常組會,其中有兩個博士師兄去上課了、還有一個師姐有事請假了
消失幾個月都沒人理你。
實驗室是挺大的,人數50+。剛到實驗室的時候挺爽的,想買啥買啥,經費充足嘛。供貨商都特別愛我們實驗室,連買最普通的加樣槍頭都要進口的,偶爾想買點國產的便宜貨,供貨商一臉驚訝,反覆提醒我是國產的喲,你確定要國產的?你師兄師姐都沒用過國產的呢~~後來終於扛不住了,所有東西都必須到一位老師那裡登記然後由老師購買。偽土豪體驗一去不復返。 課題會有相似性,也有矛盾。讀書人嘛,表面上很少撕破臉的。在組裡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少和其他人聊八卦生活就沒那麼多煩心事也少了很多沒必要的麻煩。 組織大組活動簡直是做夢!一般是各種小團體一起出去玩。 無時無刻不羨慕人家小課題組???!(??????) ?
推薦閱讀:
※雌雄差異最小的動物是什麼?
※是否所有的科學規律背後都反映著某種哲學上的統一性?若是,具體是什麼?
※古代有關於靜電的描述嗎?靜電產生的條件古代也一直存在,為什麼我們卻看不到關於描述這些現象的資料?
※是不是一切自然學科最終都可以歸納到物理學?
※1月20日Jin-Soo Kim的這篇關於NgAgo的文章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