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世界歷史進程沒有了中國,世界會怎麼發展?

What would happen if China didn"t exist?

氣候,文明,或者地緣政治角度?(一個有存在感的中國的存在對於阻止地球變成匈奴球,美球的意義有多大?)


大概是這樣子吧_(: 3」∠)_

如圖所示,由於沒有了中國,蒙古高原可以直接受到海洋影響,形成了海洋性氣候。多雨,濕潤,易於耕種與畜牧業,於是發展出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明。但是由於長期受到突厥游牧部落的騷擾,於是蒙古帝國的始皇帝鐵木真,耗費巨大國力修建了長城,以抵禦游牧民族。

同時,受中國海的影響,中亞地區也會變成多雨的綠洲,加上高緯度地區日照時間,因此農業高度發達,發展出先進的農耕文明。

於是匈人等蠻族部落會選擇入侵更加富饒的中亞,而不是歐洲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因此得以續命,繼續一統歐陸。而在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的強有力的統治下,阿拉伯半島根本不可能出現某綠色和平教。並且,大一統的羅馬帝國會逐漸發展出了封建君主專制,並在科穆寧王朝時期,君權專制到達頂峰。

為了抗擊匈人,羅馬還派出了馬可波羅,去西方尋找同盟者,居然因此幸運地開通了歐陸東西方之間的商路,因為該條商路使希臘哲學得以傳入東方,所以也被稱為「哲學之路」!有時也會被叫做「大理石之路」!

同時,由於匈人等蠻族選擇入侵中亞,導致中亞地區常年混戰,直到信奉長生天(騰格爾)的塞爾柱帝國強勢崛起,一統中亞,阻斷歐陸貿易交通要道「大理石之路」。東亞各國為了尋求西方出產的各種商品,於是選擇開闢新航路。

這時,一個朝鮮的偉大航海家李舜臣,認為地球是圓的,提出了從向東方航行可以抵達西歐的想法,但是朝鮮王國對此計劃並不支持,並斥為笑談。

李舜臣於是來到日本,他的計劃得到關白豐臣秀吉的認可,收到優待,得以實行他的計劃。為了支持李舜臣的偉大計劃,豐臣秀吉的妻子北政所,甚至當了自己的首飾,為李舜臣的船隊籌集資金。

可李舜臣並沒有抵達西歐,他反倒是到了一個新的大陸,雖然他固執地認為那裡就是西歐。直到數十年後,日本著名航海家杏太郎佐伯,證實了李舜臣抵達的並非西歐,而是一片從未有人發現的新大陸,於是這片土地被稱為杏佐伯洲。

後來這片大陸還誕生了杏佐伯合眾國。

通過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崛起的東亞諸國(蒙古、日本、朝鮮、越南、琉球……),逐漸實現近代化、工業化。

而在歐洲的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被來自東北的蠻族日耳曼人擊敗,帝國元帥拿破崙,背著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五世,在君士坦丁堡悲壯地跳海,數萬羅馬公民同日殉國,後來人們都說「君堡之後無羅馬」。

當時還有一位帝國高官叫梅特涅,得知此事後也要跳湖殉國,結果到湖邊一試水溫,說了句水太涼,就走了,被傳為千古笑談。

日耳曼人征服羅馬後,自稱神聖羅馬帝國,要求羅馬公民剃髮易服,同時對外閉關鎖國,自以為天朝上國,固步自封,漸漸的落後於世界。

後來日本的西印度公司,對羅馬帝國傾銷五石散,引發了「五石戰爭」,羅馬戰敗,不得不簽訂《巴黎條約》,割讓直布羅陀,並向日本五口通商。

之後東亞列強先後發動第二次五石戰爭(又稱日朝侵羅戰爭)、羅朝戰爭、羅蒙戰爭、八國聯軍侵羅戰爭……

儘管帝國宰相,人稱「神羅裱糊匠的」俾斯麥苦苦支撐危局,發起瀛務運動,但是神羅仍然江河日下,甚至在羅顛戰爭中被不列顛擊敗,北歐水師全軍覆沒。俾斯麥也因此病倒,鬱郁而死。

註:不列顛原來被杏洲的杏佐伯合眾國擊敗,淪為半殖民地,但是在「脫歐入亞」的口號下,通過維多利亞維新,擺脫了半殖民地的悲慘境遇,甚至實現近代化,躋身於列強之列。

1911年,西班牙爆發保路運動,神羅連忙調動巴黎新軍前去鎮壓。

巴黎革命黨趁機起義,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獨立,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羅馬民國建立。

但是之後羅馬仍然有長期的軍閥混戰,不列顛趁機入侵羅馬,長達八年的羅顛戰爭爆發了。

……

咳咳,手機打的,各種穿越,勿怪。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蒙古國海軍總司令,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恐成最大贏家。


  1. 佛教可能消失,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席捲東南亞,更多的男童會淪為孌童,日本的豬有福了;

  2. 蒙古國騎兵統一歐亞,將歐洲白人販賣到東亞和南亞,可恥的白奴貿易出現;

  3. 蒙古為了貿易發展海軍,蒙古國海軍部長成為地球上最有權勢的人,全世界興起了喝馬奶酒的風潮,長盛不衰;

  4. 蒙古和日本在朝鮮海域發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日本在「神風」的幫助下打敗蒙古,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並且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與蒙古、越南、哈薩克發生戰爭;

  5. 19世紀,日本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6. 美洲大陸在18世紀才被發現,第一個登上這片大陸的船長叫:Jack Sparrow;

  7. 襪子、內褲、胸罩成為21世紀歐洲中產階級身份的象徵;
  8. 沒有火鍋,辣椒的國際地位失去了最大後台;

  9. 沒有驢肉火燒,驢依然是驢,成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動物之一;
  10. 沒有宮保雞丁;
  11. 沒有京醬肉絲;
  12. 沒有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爐豬、爐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醬肉……

蒙古國海軍: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蒙古海軍在3000米陡崖下建海軍么


三千多年前印歐人大擴張時發現了東亞,由於當地土著沒發展出足夠強大的文明,被他們輕鬆征服,比征服古印度還要輕鬆,然後東亞出現一系列印歐人國家

基本上就是印歐人會取代古華夏人的位置,但因為和當地黃種人不同種族,可能種族矛盾會更突出,可能在某次內部衰敗、北方黃種人游牧民族入侵、本地黃種人奴隸反抗的組合拳中像古羅馬人那樣消失,文明成果被黃種人取得,然後走上與中國相似的道路


一隻蝴蝶沒有了會怎麼樣(蝴蝶效應)。。

一隻中國的蝴蝶沒有了會怎麼樣(中國蝴蝶效應)。。

一個中國沒有了會怎麼樣?

時間軸放的足夠長的話,我們要考慮的已經不是世界文明的格局了,那就像是蝴蝶扇動翅膀七天之後的天氣預報。。那應該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太陽系或者銀河系了。。

看到答案里有很多說指南針造紙術的,沒有中國世界文明會滯後的,也說個假設好了,如果沒有中國就很可能不會出現馬鐙,沒有馬鐙游牧民族就很難提升戰鬥力,沒有中國漢朝匈奴也不會分裂西進,進而影響印度和一大片蠻族地區,羅馬還不會滅亡呢。。世界是否會發展緩慢,這個可真的不好假設。可以想像的是,如果從頭開始就沒有中國的話,憑我們的能力是假設不出個所以然的。。


文明將不復存在.....

好吧...

如果沒中國的話,從文明上說,還有一個類中國文明存在遠東上吧,...這個會不會有種欽點的感覺。反正自然環境使文明的發展道路也差不多和中國一樣,也不就是換一個名字的事=-=

sor for 1999


1. 只是去文化中國,並非去地理中國,挖空這塊土地去想問題沒啥意義;

2. 這塊土地還會是蒙古人種的諸民族佔據,估計黃河流域活躍著銀光閃閃的3億苗族,國際銀價大約因此會支撐在每盎司25美元吧?

3. 匈奴王國現在的髮型會影響全世界的禿頂人士的審美觀;

4. 東胡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衛星發射技術,足以把東南亞國家的小型導航衛星送入低空定位軌道,指導每艘海盜船愉快地作業;

5. 漢族難民政府-致公堂,在紐約下城高雅的包厘街,與庫爾德人流亡政府簽訂世界客家民族邦聯,要求以無地政府組織形式獲得席位,來自日韓聯邦共和國的聯合國秘書長小川岐山表達有限支持,並提交設定在奈及利亞大帝國首都的國際公法法庭研究。


如果沒有中國,那祂怎麼才能道出那句千古名句:水可載舟,


從地理上看,時間最早距離最近的農耕文明是印度。也學羅馬來個東亞自製省?搞個印度帝國?然後被割裂為東印度西印度?最後在東印度來個長安攻城戰就此香消玉殞?想多了,喜馬拉雅山可以阻隔一切軍隊和移民。

那麼日本呢?提前建立大東亞共榮?想多了,在此之前本土的毛人是他們永恆的宿敵。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列強?來殖民我們東亞土著吧,美洲太遠。我一定會努力不交稅,做好未來的潛在大國的準備。想多了,公元前幾千年到公元後15世紀,世界會發生很多事情。

所以概率最大的結果為:沒有中國,說不定蒙古會提前崛起佔領兩河流域。天天住在大草原上是很枯燥的,但住在森林裡會發現很有趣的東西:比如一場天火,燒盡了植物。但蒙古人發現在灰燼中新芽長得特別快!於是來了靈感,解鎖了農耕科技。再比如發現了大量沒見過的食材,於是來了靈感解鎖了八大菜系。於是蒙古變成了農耕國家,有了自己的科技和文化輸出內容。建立了統一政權,燒毀所有部族的旗子,普天之下只認龍旗。然後用農耕文明巨大的生產力、勞動力、人口、科技來支持北方的草原方面集團軍。

然後你就能看到中世紀的完美兵器,集攻防機動於一體的雙功效重裝騎兵以恐怖的數量和後勤支援橫掃亞歐非。

「他們的騎兵不但山呼海嘯密密麻麻,人手還拿著一把能夠連續發射的弩!」——某羅馬士兵在回憶錄中寫道。

然而還是想多了。這個概率最大的事件,發生幾率也微乎其微。

因為要想讓蒙古移民兩河流域,必須滿足一個條件:人口壓力。游牧民族因為生產力的限制,永遠也不會形成人口暴增。於是這變成了一個悖論,結論就是蒙古永遠也不會有機會成為農耕文明。

所以真實歷史上,蒙古採取了搶文明的策略。用優勢騎兵打下來,用敵人的方式生活。


蒙古:這下勞資可真要有海軍了!


quora的原問題和 @璋以禮南的回答,都是直接挖掉現代中國的領土。

那麼我嘗試著換一種方法,如果只是作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國文明沒有出現呢?

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古代中原具備孕育文明的條件,無非三個主要原因:廣闊的平原,大江大河,足夠的降水量。而這三個因素,又與東亞地區的地形和水文條件脫不開關係。我們知道,與我國江南緯度相近的非洲的撒哈拉地區、中東的阿拉伯半島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都被厚厚的沙漠所覆蓋;當然,南半球相似的緯度也有卡拉哈里、澳大利亞、阿卡塔馬等沙漠。相信地理課上大家都學過,這些不毛之地的成因主要歸功於副熱帶高壓的存在。簡而言之,就是赤道地區灼熱的空氣上升、遇冷降雨後,從高空向副熱帶地區轉移,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改為東西向運動,形成高壓帶。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地面會變得炎熱、少雨,甚至形成沙漠。

中國南方地區沒有形成沙漠,是由於季風的存在。東亞位於巨大的亞歐大陸與更為巨大的太平洋的結合部,海陸差異懸殊,從而形成了強勁的季風,遭遇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的阻擋,抬升溫濕空氣形成降水。這樣一來,中國就具有了較為豐沛的雨量,大江大河常年流淌不枯竭,緊接著形成廣闊的可耕種的沖積平原。雖然中國距離智人的發源地十分遙遠,不過自然環境相對而言還是很不錯的,儘管中國文明起步很晚,發展明顯落後於亞歐大陸的其他幾個早期文明,但很快就繁衍出了人山人海和規模可觀的城市。另一方面,由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阻隔,中國文明比其他幾個文明更具「獨立性」和「封閉性」,更難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也相對較少面臨游牧民族事關存亡的威脅。

但這種適宜文明繁榮的氣候,它的出現是必然的嗎?並不是,我們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把時間尺度拉長,就會發現地球的氣候處於不間斷的劇烈變化之中(這個「劇烈」也只是相對而言,但足以嚴重影響人類文明)。具體內容可查「米蘭科維奇循環」,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精密和穩定,而是處於多個周期(以萬年計)性的變化之中。僅一萬年前,地球還處於一個大冰川時代的冰期之中,而在該冰川期最嚴重的階段,幾乎整個亞歐大陸都覆蓋在冰雪之下。

包括西亞和北非的沙漠氣候帶,也並非始終如今天般炎熱和乾燥。上個冰河期(公元前8000年以後)的撒哈拉還是一大片溫暖濕潤的草原,有大量上古人類活動的遺迹,其原因與今天的東亞地區一樣,是受到了季風氣候的影響。關於北非埃及地區的氣候變化,可參考 @樊龍剛 的這篇答案:中東地區是如何沙漠化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那麼既然在地球瘋狂的舞蹈中,北非可以由荒漠變成草原再變回荒漠,我們為何不能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東亞大陸變成一片沙漠會怎麼樣?事實上,在當今溫暖潮濕的江南地區,竟然就存在著違和感爆表的一小塊沙漠「厚田沙漠」,面積達13萬畝。那麼,方便稱呼,就把從江南地區蔓延開的由副熱帶高壓造成的假想沙漠,叫做「後天大沙漠」,囊括了今天的嶺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是華北地區。相應地,這時的撒哈拉地區,自然就是適宜耕種的撒哈拉大平原。(江南怎麼就變荒漠了呢,撒哈拉怎麼就適宜耕種了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就明確告訴你,已經決定了)

除了副熱帶高壓,我們在地理課上還學過一個重要的氣候差異及其原因,就是中國北方的氣候要比近似緯度的西歐地區寒冷得多,從而引出北大西洋暖流。它的原理是溫鹽環流,即溫度和鹽度導致海水密度改變進而產生循環流動。它對維持全球氣候穩定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就與溫鹽環流受阻有關。

不過,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暖流的影響,但盛行西風帶本身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副熱帶高壓的氣團繼續向北移動,受地轉偏向力而變成西風。大陸西側更容易接受來自海洋的風,所以氣候自然就比大陸東側要暖和一些。

寫到這裡,感覺實在是太不科學了。為了增強自己的信心,我決定強行改變地球自轉的方向,從此太陽就從西邊升起來了,地球看上去與她的親妹妹維納斯更加神似了。這樣的話,我猜想地球的氣候系統會出現一個大反轉(非專業,求輕噴)。

現在開始我們的推演。由於季風的退出,中國南方地區整個變成了後天大沙漠,則北方地區包括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估計也難以倖免,會比現在更加不適宜人類生存,甚至變成高寒荒漠。因為降水量過少,青藏高原沒有足夠的冰川融水來形成大河流。整個東亞大陸的中南部淪陷在極端乾旱之中,中華文明是肯定不會產生的了。不僅不會產生,沙漠還會把中南半島與東北亞隔絕開來。東北亞(包括中國遼寧半島、山東半島、朝鮮和日本列島)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日本海氣候」或「東北亞氣候」的東西,而再往北,從中國東北北部、庫頁島到勘察加半島再到阿拉斯加及其沿岸地區將沐浴在北太平洋暖流和溫帶海洋性氣候之中。與此同時,歐洲遭受來自大西洋和西伯利亞的季風的嚴重摧殘——由於太平洋本質是個板塊,四周不是島鏈就是山脈,而大西洋本質是個裂縫,這就導致季風毫無阻擋、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其影響覆蓋整個東歐平原,使歐羅巴淪為四季分明、炎暑酷寒的地獄。當然了,斯堪的納維亞和諾夫哥羅德恐怕已經冷到不是人能待的地方了。

四大文明古國,可能只剩下了三個,即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印度,也可能北非其他地區(如今摩洛哥)、衣索比亞或大伊朗地區也早早誕生出自己的文明來。雖然撒哈拉變成桑田,中原被黃沙淹沒,但我想印度仍然會是印度,只不過印度河改從伊朗高原發源了——同樣,西伯利亞也仍然是西伯利亞。基於西伯利亞的多山地形,東北亞的溫帶海洋氣候面積不太可能像西歐那麼大,很可能更集中於沿岸的狹長地帶,白令海與挪威海的氣候會發生逆轉。

北非的撒哈拉大平原,地形平坦,千里沃野,而且與今天不同,上面分布著星羅棋布的河流與湖沼,進而出現了大量分散的部落聯盟和早期國家,北非沿海則由於貿易的開展而排列著一長串的城邦。北非的經濟中心是尼羅河三角洲及其鄰近地區。歐洲氣候更寒冷,耕地更零碎,相對而言經濟不那麼發達,受到北非文明的輻射影響,這一地區同樣形成了一個「地中海文明圈」。但與實際歷史上的中國不同的是,歐洲缺乏高山大河的阻隔,因此極易被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入侵,東歐平原始終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下。在游牧民族遷徙的壓力之下,歐洲人遠比北非人尚武和善戰,他們逐漸覬覦北非的和平與富庶,企圖取而代之。來自今西班牙的一支部族越過今直布羅陀海峽,在今天的摩洛哥境內建都,建立起羅瓦希周王國。當時的北非處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名義統治下,並不能集結全力對入侵者發動反擊,因此兩者形成漫長的對峙狀態。羅瓦希周不斷向東蠶食北非的肥沃耕地,以今摩洛哥和西班牙為後方基地,曾試圖在歐洲沿岸上進行擴張,但收效甚微;不過,通過收買僱傭軍而在歐洲諸國挑起內戰,也使羅瓦希周王國免於兩線作戰的困境。而尼羅河三角洲也藉此強化了中央集權,雙方對今突尼西亞進行反覆爭奪,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羅瓦希周和歐洲城邦聯軍擊敗了尼羅河軍隊,一度將戰線推進至今昔蘭尼以東。對戰火的恐懼使得尼羅河人口大量逃亡,一部分向東逃往阿拉伯半島,一部分向南逃往今衣索比亞,這兩地在接收難民的同時也參與到瓜分尼羅河的行列中來。戰爭的結果是,羅瓦希周成為歐洲諸國的共同盟主,尼羅河、阿拉伯和安納托利亞的統治者亦承認羅瓦希周是「天下之王」,地中海世界呈現出一種鬆散的類似分封制的樣貌。

↑羅瓦希周全盛時期的版圖,深紅色為「本土」,紅色為擴張所得,淺紅色為承認其治權的地區

隨著羅瓦希周統治的腐朽,阿拉伯人宣告獨立,並打死了親率大軍平叛的羅瓦希周國王。頓時帝國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之中,阿拉伯人跨過西奈半島佔領了尼羅河地區,另一路兵鋒直指美索不達米亞,並繼續前進,這引發了地中海其他國家的集體恐慌。在歐洲諸邦的支持下,羅瓦希周的數個大臣聯合執政,把首都遷回西班牙,建立羅瓦希周共和國。雖然阿拉伯人一度逼近今突尼西亞,卻在當地軍閥漢尼朗哥的打擊下慘敗,從而停滯了在北非的侵略步伐。此後,羅瓦希周的非洲部分陷入混亂和割據之中,其歐洲部分也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資本,向東遷都達數十次,共和國總督實際上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不滿現狀的少壯派軍官、漢尼朗哥之子漢尼朗哥二世在今摩洛哥發動了軍事政變,清洗了親羅瓦希周的勢力,建立起漢尼朗哥帝國,並在對外戰爭中獲勝,不僅侵入伊比利亞半島,還佔領了今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擒殺了有名無實的羅瓦希周共和國總督。為了避免遭到反攻,漢尼朗哥與阿拉伯帝國聯姻,從兩面鉗制和入侵歐洲諸國。利用這短暫的和平,阿拉伯人重新佔領美索不達米亞,而漢尼朗哥帝國則發兵統一了混亂的馬格里布地區,並遷都於此。經過數年休整,漢尼朗哥帝國與阿拉伯關係惡化,漢尼朗哥三世繼承了父親的兇殘品質——他幽禁了自己的母親,將國內的親阿拉伯勢力一網打盡。隨即與欲雪喪失美索不達米亞之恥的歐洲聯合起來,向阿拉伯帝國開戰。阿拉伯人在中東頂住了歐洲的攻勢,卻幾乎完全喪失了非洲的土地。此時,漢尼朗哥帝國已經佔據整個北非和歐洲沿海的半壁江山,地中海周邊諸國慌忙結成聯盟來應對,一度收復整個西班牙,卻未能攻克直布羅陀;而阿拉伯人則對西奈半島久攻不下,乾脆趁歐洲無暇東顧之機,轉而襲擊安納托利亞。歐洲迎來徹底的崩盤,收縮到巴爾幹半島,淪為漢尼朗哥人的附庸。到了漢尼朗哥五世時期,漢尼朗哥大軍終於攻破麥當勞城,阿拉伯第一帝國滅亡,地中海世界首次統一在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權杖下。漢尼朗哥四世因此自稱「地中海之神」,因為他對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充滿興趣,知道地中海文明遠非全世界。

在東北亞,文明起步極晚,且發展緩慢,無論農業還是商業都非常落後。地中海世界走向統一的時候,這裡才出現一些可以被稱作國家的東西。而在那之前,他們非常野蠻,茹毛飲血,但由於同處一片大陸,也慢慢受到遙遠文明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很容易地穿越白令海峽,因為西伯利亞巨量的樹木為因紐特人的造船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證他們可以迅速在阿拉斯加建立起殖民據點,並沿著北美海岸對印第安人發動劫掠性的襲擊。對因紐特海盜恐怖行徑的記錄成為古代印第安傳說的重要主題,更重要的是這種劫掠為荒蠻的美洲大陸帶來了金屬器具和冶煉技術。當欽喀拉帝國走向輝煌的同一時期,今加拿大和美國境內的平原成為印第安農民的樂園,他們基本上處於無政府和自組織的狀態,而海岸居民點則具備了武裝自衛性的早期政治組織。這些印第安農民大多信奉一些多神的原始信仰,相信每個人的職業(農民、士兵或商人等)都是上天註定,有各自的保護神,只要人們保持忠誠的美德,便可保佑農民豐收、軍士獲勝、商販發財,等等。今俄羅斯東端和阿拉斯加州的一系列因紐特王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再去征服這些自由農民,而且東北亞能產出的少數貨物在北美也都能找到。因此只能想辦法與他們做生意。此時,一條橫貫亞洲和北美的貿易線路正在悄然形成之中,它起始於五大湖,向北折進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繞過蒙古高原的北部輪廓而進入中亞,最終通向印度。同樣,北美洲的原住民也建立起了許多商業性質的城邦,與因紐特人的國家共同作為商貿線路的中轉站,獲取貿易的利潤。

↑上古時期的北美,深綠為印第安農民散居地區,淺綠為因紐特和印第安商人及士兵聚居地區

↓上古時期的東北亞,紫色為不朗茨帝國,黃色為尼紅蘭人,青色為因紐特諸王國

北太平洋沿岸世界的繁榮也很快輻射到東北亞的內陸地區。今朝鮮半島崛起的不朗茨人在他們的傑出領袖銀反月的率領下,奇蹟般地擊敗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開闢了東北平原這一重要資源,建立了高度極權的不朗茨帝國,並佔領了山東半島。不朗茨帝國以敗火教為國教,教義崇尚黑暗,認為火焰是來自地獄的邪惡力量,理論上嚴禁國民私自生火,除非繳納一大筆敗火稅,否則活著的人將飽受一種名為「上火」的瘟疫和霉運折磨,死後將下火獄。以今日本列島為基地的尼紅蘭人,是因紐特人南下征服原住民後融合的後裔(史稱「因紐特徵服」),他們沿海路向今北海道、庫頁島、勘察加進行擴張,建立起許多各自為政的小莊園。由於尼紅蘭殖民據點孤懸海外,相互也完全沒有配合,經過第一次不尼戰爭,不朗茨帝國剝奪了尼紅蘭人北至鄂霍茨克的多處海外殖民地,但遲遲無法攻入尼紅蘭列島本土。面對咄咄逼人的威脅,尼紅蘭人被迫把勘察加的最後幾個據點丟給了因紐特人,不朗茨人則繼續向北推進,這些帝國官僚的到來令原本居住在這裡的因紐特諸國深感恐慌。佔據了東北平原和鄂霍茨克的不朗茨人對貿易線路分外眼紅,對因紐特人控制的西伯利亞地區發動數次進攻,而因紐特諸王國則與尼紅蘭人結盟,形成島鏈以遏制不朗茨帝國的野心。第二次不尼戰爭結束後,這種微妙的平衡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為了強化對不朗茨人的封鎖,同時打破因紐特人對商路的壟斷,尼紅蘭人放棄北進計劃,轉而向南進發,佔領了今台灣島、海南島和中國沿海部分地區,然後試圖通過中南半島與印度建立聯繫。但是,中南半島的熱帶雨林條件極差,瘴氣密布,還生活著無比野蠻落後卻如同猴子般敏捷的土著民族;北部的今雲貴高原則是地形崎嶇的稀樹草原,活動著更加野蠻的夜郎人和他們妄自尊大的帝國,尼紅蘭無法調動軍隊去與他們作戰,因此這條路線始終不是主要的貿易通道。不過,還是有一批規模極其有限的城市在中國東南沿海、後天大沙漠的邊緣萌發起來,其中較大的有十三個,這一情況引起了不朗茨統治者的注意。

↑不朗茨帝國國旗,整體基調為黑色,象徵著帝國對黑暗的崇拜;中間左側圖案象徵著偉大領袖銀反月的非凡智慧,右側文字為不朗茨文「皇帝的軍隊」,象徵著皇帝對帝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

陸上商路不僅吸引著東北亞國家的目光,同樣也驅動著亞歐大陸中西部的民族鋌而走險。伊朗高原盤踞著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時常對這條貿易之路的後段進行突襲,從中奪取財富。逐漸強大起來的雅利安帝國對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形成了威脅,漢尼朗哥七世連續三次發起對雅利安人的反擊,有所斬獲,但遠未達到預期的勝利,反而空耗帝國國力。他的兒子漢尼朗哥八世更加窮兵黷武,為捍衛父輩的榮耀而發起第四次戰爭。雅利安人與阿拉伯的反抗者結成了聯盟,將精疲力盡的漢尼朗哥大軍擊潰,漢尼朗哥八世帶著殘兵敗將撤退到安納托利亞。還沒等他重整旗鼓,阿拉伯軍隊尾隨而至,於是他只得倉皇應戰,再敗,逃往巴爾幹半島。阿拉伯人接著就跨過了黑海海峽,漢尼朗哥八世這一逃竟然一直跑到了西班牙,說什麼也不回去了。西班牙的官僚乾脆直接把他抓起來然後宣布獨立,漢尼朗哥帝國滅亡。整個帝國分裂成阿拉伯人統治的東部和包括西班牙、摩洛哥在內的西部,孱弱的歐洲沿海諸國只能合縱連橫、苟延殘喘。在此期間,雅利安人並沒有雪上加霜,因為他們對於控制貿易線路有著深深的執念,利用這一短暫的喘息之機侵入印度。那時,印度正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部分,互相攻擊,被雅利安人各個擊破,印度人紛紛被擄往伊朗和中亞,關進動物園裡供人參觀,強迫他們歌頌雅利安人的偉大功績。為了麻醉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雅利安人還喪心病狂地在印度種植鴉片,因為吸食鴉片會造成嚴重的幻覺,彷彿見到了上帝,一種被稱為吸毒教的宗教就此誕生並四處傳播。

十幾年你死我活的戰爭之後,阿拉伯人與歐洲人清楚了對方的實力不可小覷,達成了和平協議,地中海世界重歸平靜。復興後的阿拉伯第二帝國,第一件事就是東征,向曾經的盟友雅利安人開戰。在此之前,阿拉伯皇帝比利二世向印度人發出共同作戰的邀請,但印度人沉迷吸毒無動於衷,結果比利二世兵敗卡萊,險些被活捉。經過幾代帝王的韜光養晦,阿拉伯軍隊一鼓作氣攻上伊朗高原,將雅利安人趕回中亞,解救了動物園裡的印度人們。印度人視比利二世為吸毒教的拯救者,但當他們聽說阿拉伯人不僅不會給他們發放毒品,還企圖取締所有鴉片,就立即發動了叛亂。所幸叛亂被鎮壓了,數百噸鴉片在卡拉奇被公開銷毀,吸毒教隨即被官方視為邪教,在阿拉伯帝國被全境厲行禁止。但正如我們所知,雖然毒品這個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但作為一種宗教思想的吸毒教仍在印度處於地下狀態,並逐漸擴散開來。

被阿拉伯人擊敗的雅利安人,一路上裹挾了其他游牧民族,東遷來到了蒙古高原,隨即襲擊了保衛商路的因紐特人,但被擊退。不朗茨人發現了這個遠道而來的盟友,於是放下宗教成見,聯合雅利安人共同對因紐特諸王國開戰。力量對比頓時向不朗茨一方傾斜,長期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因紐特人節節敗退,但並不甘心失敗;不朗茨帝國則企圖將疆域拓展到整個東西伯利亞甚至阿拉斯加,而雅利安人獲得了在不朗茨境內生活和傳教的權利,東北平原開始出現罌粟種植,雅利安人的勢力甚至還試探性地進入了後天大沙漠地區。有了雅利安人的協助,不朗茨人在北線的壓力減輕了,旋即集中力量籌備渡海作戰,打算將魔爪伸向一直以來的死敵——尼紅蘭諸島,於是撤銷了先前圍攻今中國東南沿海諸殖民地的計劃。尼紅蘭人見對方撤軍,又打聽到消息,被迫也將殖民地的守軍全部調回,準備與不朗茨帝國展開本土決戰。今中國東南沿海十三個主要殖民地的原住民和未撤回本土的殖民者,為了避免相互之間的仇殺,經過為期將近半年的艱難談判,成立了共和國,定都花萊士城。就在這半年期間,原本以為戰爭將會速戰速決的不朗茨人萬萬沒想到,尼紅蘭人在沒有神風助陣的情況下,也依靠一汪海峽頑強抵抗,以相當微小的代價便摧毀了他們的登陸艦隊;而在帝國的北方,他們的盟友也與因紐特人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雙方損失慘重,雅利安人動不動就搶奪商路來往的貨物作為戰略物資,甚至喪心病狂地重操舊業——搞毒品生意。

由於連年烽火致使曾經的陸上商路迅速凋敝,商人們很快找到了替代方案,印第安人轉而沿今阿留申群島航海抵達尼紅蘭,稍作休整後經過尼紅蘭控制下的今琉球群島,抵達新生的共和國。當時,共和國已經向西南進軍,摧毀了盤踞在今雲貴高原的夜郎國,使之成為羈縻地,這樣商人能安全地到達印度。不妙的是,統治狹長海岸的共和國發現自己處於吸毒教的包圍之中,小股雅利安人已經開始騷擾共和國的北部邊境,還送來《毒經》與毒品;新近征服的今雲貴地區則原本就在印度人的影響下,滋生了大批吸毒教徒。為了鼓舞士氣,抵制外界的無節操傳教,殖民地反抗軍領袖、也是第一任共和國總督——來自江克蘇魯殖民地的膜哈膜得創立了一種新宗教,稱為一死難教:據說信教之後便能長命百歲益壽延年,想求一死都會很難,而不信教的或者異教徒只能接受被續的命運。從此,這個年輕的共和國即被稱為「最尊貴的一死難神權共和國」。

↑最尊貴的一死難神權共和國國旗,月亮有陰晴圓缺、新老更替,因此新月被視為生命永駐的象徵;由於不朗茨國旗上是反月,所以一死難使用正月。綠色象徵著沙漠人民對綠洲的渴望,白色象徵著神權的純粹與共和國的自由,矩形的白色邊框象徵著人民議會所訂立的法律的威嚴,十三個色條象徵著最初的十三個殖民城市。

新的海上貿易線路不僅令一死難共和國成為全新的財富集散地,也使尼紅蘭的幾個小島具備了長期作戰的資本和信心。在連續幾次失敗之後,不朗茨帝國放棄了渡海作戰的計劃,重新將目光轉向一死難共和國,畢竟它(自以為)具備優勢的陸軍。在這場決定性的、被載入史冊的戰爭中,不朗茨帝國依舊遵循自己的老傳統:雅利安僱傭軍的騎兵作為衝擊的先鋒,不朗茨平民為主的步兵則緊隨其後,而不朗茨貴族組成的督戰隊跟在隊伍最後,狂妄地宣稱三個星期拿下花萊士城。一死難神權共和國的軍隊由十三座主要城市的公民組成,人數並不佔優,而且缺乏實戰經驗。戰爭一開始,共和國軍隊就連丟兩座城池,倉皇后撤,不朗茨和雅利安聯軍乘勝追擊至今浙江境內。因輕敵情緒的蔓延,原本就配合不好的雅利安騎兵與不朗茨步兵之間拉開了距離,直到前者受到佯攻而去追擊並不存在的共和國軍隊主力,後者則在沙漠中長途行軍後誤入共和國軍隊的埋伏圈。只聽得丘陵背後一聲令下,不朗茨人面前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焰躥起數層樓高,噼啪聲和喧囂聲震耳欲聾,風助火勢向他們呼嘯撲去,而等候多時的共和國軍隊士兵則紛紛戴著恐怖的面具和甲胄,出現在火焰背後和敵軍四周,並向他們發射燃燒的火箭。這一幕完美構成了敗火教理論中的死後火獄的圖景,主要由不朗茨平民組成的步兵方陣再也顧不上什麼忠君愛國的情操,被嚇得魂不附體,潰不成軍,貴族督戰隊也被活活踩死。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一場大捷,是由於一死難神權共和國在進軍東南亞之後,驚異地發現,今南中國海的北部灣地區蘊藏著儲量驚人的石油,於是就有了一死難人的火攻利器:沙漠火,後來它的另一個名字流傳更廣——後天火。

一死難人乘勝追擊,很快,他們的勢力範圍由狹窄的海岸向北延伸,不久便征服了今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大部,不朗茨人一直退到今鴨綠江邊才勉強阻擋住他們,從此向一死難共和國俯首稱臣,變成一死難名義上的一個省。在持續擴張的過程中,一死難很快由曾經的商業經濟共和國轉變為奴隸制共和國,大量的戰俘被作為奴隸使用,並且時常舉行被稱為「續命」的宗教人祭活動。對前宗主國尼紅蘭的大規模渡海作戰旋即展開,頗有經驗的不朗茨人被趕在前面充當先鋒。尼紅蘭是傳統的海軍強國,在戰爭初期全殲了一死難和不朗茨的幾支艦隊,但在試圖奪取今渤海灣的制海權時,一死難人在海戰中動用後天火,尼紅蘭艦隊全軍覆沒。之後爆發的尼紅蘭大海戰中,一死難人再次動用後天火,重創尼紅蘭海軍主力。一死難人在尼紅蘭諸島登陸後,實行了喪心病狂的「留島不留人」種族滅絕行動,用於「續命」,除少數尼紅蘭人死裡逃生,這個民族基本宣告滅亡(史稱「一死難征服」)。一死難人繼續向西伯利亞進軍,意圖完全壟斷美洲與歐亞大陸的商業通道。因紐特諸國相繼淪陷,大批因紐特人東渡阿拉斯加,留下的則基本都皈依了一死難教。一死難的旗幟在整個東亞大陸高高飄揚。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在公民對續命日益增長的需求的驅動下,一死難軍隊對阿拉斯加發動了入侵。

……

此答案未完,但我想它很快就會被續。

為卡斯特羅默哀。


歷史照舊。

會出現另一個中國。


首先談一下對地理的影響吧

首先對其他地方的緯度肯定沒有影響,那麼溫度變動應該不大,(暫且忽視板塊構造變化對海拔的影響)但也不排除中國海沿岸有暖流什麼對溫度有所改善,但是鑒於千島寒流是是高緯度寒流,這種洋流性質變化應該也不太可能。

主要影響的是降水方面,中亞和蒙古高原會成為水熱俱佳的魚米之鄉,但是印度受印度洋和中國海暖濕氣流雙重影響可能會淹,西伯利亞的全年溫差會減小,氣候會大為改觀。

但是,西伯利亞的改善情況也不如在中緯度地帶的一塊廣闊平原,因此應該無法和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組成的廣闊東部平原相媲美。

在政治方面的變化

由於東亞陸地大多集中在高緯度地區,使得東亞地區開發晚,因此人類會失去一個可與西方文明比肩的文明中心,新的東亞地區文明是指主要集中在中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列島的文明。

中亞東歐氣候的改善,使得公元二千紀赫梯帝國放棄了對兩河流域的爭奪,轉而在裏海黑海沿岸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到公元元年,整個西歐地區已經形成了地中海——中亞兩大中心,統一了西亞——印度的波斯帝國及統一了哈薩克,以及各種斯坦的中亞帝國,和統一了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三足鼎立。公元四世紀,由於降水條件的改善,來自中國海的暖濕氣流給了北方日耳曼蠻族千畝良田,羅馬帝國雖被迫將一部分法國領土割讓給蠻族但不至動搖國本。

到公元八世紀,日耳曼帝國,羅馬帝國,中亞帝國,波斯帝國已經基本把西亞中亞歐洲開發完畢,同時,東方的西伯利亞蠻族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建立了第一個王朝


游牧民族只能一路向西


會出現名副其實的蒙古國海軍司令


世界的美食將黯淡一半


如果沒有中國,哇,這個腦洞我喜歡

定義下年代,只看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

時間線1:遠的來看,據說日本是由秦朝徐福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建立起來的國家,如果沒有了中國,天了嚕,日本沒了!沒了!沒了!ok,有可能後來的人建立起了類似日本的國家,那就是後話了。此時間線日本國,卒!

時間線2:如果時間點往後挪一下,沒有了中國,就定在唐朝吧,沒有了當時的世界矚目的大唐,造紙術造紙術傳不出去了....科舉制沒法被引入了....世界教育水平可能就得落後。此時間線,造紙術傳播中斷,寫字買不起紙,當然後來火藥傳入不了歐洲,恩,以後干仗只能靠TNT了

時間線3:大清朝時代中國消失了,當然也沒有了沒有壯烈的甲午海戰,也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的事了,外國得不到利益,自己國家發展就緩慢,互相撕咬對方是最可能發生的事情了,很有可能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爆發。此時間線:各國矛盾激化,開始操傢伙互懟

時間線4:如果是二戰時期中國沒了,我的媽,這可就有點嚴重了。日本,德國和意呆利三個法西斯一聯手,毛熊的節操瞬間就被小日本給撿走了啊,這邊還正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呢,那邊自家東北已經被安營紮寨了。這可咋整,東歐還沒開始劇變,蘇聯就要玩完了。這裡暫且不講美國,畢竟美國後期有「小男孩」這種反人類的東東,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此時間線:蘇聯國,卒

時間線5:如果中國在二戰結束了沒了,韓國直接跨過三八線了,越南也成美帝附屬國了,毛熊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大削減,資本主義逐漸成為正統。以後馬克思主義再也不會變成教科書廣為流傳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咳咳。實際上蘇聯可能會提前被瓦解或者是直接魚死網破了,大家不如一起嘗嘗核彈的威力吧。此時間線,額,地球君,卒

時間線6:ok,如果現在中國沒了,那會發生什麼呢?三胖一看沒有大哥了咋辦,趕緊抱住俄羅斯大腿,美國和俄羅斯互相比鬥雞眼:呵呵,我急了能放狗,你現在還有啥?大毛瞅了瞅四周,一個兄弟都沒有,就剩一個破朝鮮,啥都幹不了,真是好生寂寞....由於中國的消失,歐美經濟貿易大大受損,世界上有礦的挖礦,沒礦的只能搶你的礦,特別是美國俄羅斯人口基數不多,搶了資源之後發現沒有人手去造東西....23333真是苦逼啊,各個大國分別制定催生政策,為自己家國家振興提供勞動力。哦對,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印度給瓜分了,當做奴隸來使喚,才可能維持原來的經濟水平。往遠處的非洲來說,沒了中國的援助,只能是長期苦逼下去了,俄羅斯帶著一幫新的黑人小弟和美帝抗衡,真是心累。後來理所當然的,紛爭不斷,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雙方都沒忍住互扔了核彈,地球迎來新紀元(地球君:又是我)。此時間線,地球君,重生。

在世界各國人民迎來最終的裁決時刻之前,他們總會想起,原來有一個紅色與金黃組成的的那個國家是多麼的好。雖然有些嫉妒與排斥,可是那時的生活總是美妙的,猶如天堂。

於是那年,種花家重新執掌了政權,在地球君的期盼下,開闢了一個太平盛世...啦啦啦,劇終!


即使沒有中國,也會產生類似於中國的文明。

中原諸部落的統一是地理因素的必然結果。古文明沿河而居,而黃河流域水患頻繁,沒有中央政府統一合理調配資源,要治理黃河是不容易的。何況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人口增加到一定量,他們物資無法支持,就會南侵劫掠,所以中原只有統一才能抵禦外敵。

中華文明就是由內因治水和外因抵抗游牧民族兩者作用下形成的,即使原本這裡有數不清的部落,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只要這片土地在,就會形成中國式文明。


推薦閱讀:

以色列對華友好嗎?
古代審案行刑為什麼要往地上扔令箭?
伏爾泰為什麼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黨衛軍制服顏色問題?
對於現在一直在不停翻拍的清宮戲,大家有什麼看法??

TAG:歷史 | 政治 | 地緣政治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