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實修,如何實修?怎樣實修?


我才疏學淺只對關於生活的一部分有過一點思考,知道應該不墮兩邊.


對於表象,既然我們所看到的言行,

當人走偏的時候特別喜歡找個無敵借口 「唯心而論」來給人添堵.


如果實修的好這代表不會走偏麽,

完全不是,甚至也很危險,但是目前水平不夠的情況下,

我保底的做法就是盡量不墮兩邊.

有些人修過頭了,不待見是表象,其實有各種原因去變得不待見.

當然不並不見得不被待見是錯誤的,也不代表是正確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過觀察過很長一段時間.


這個文章內容大部分出自我自己的日記 ,

我要警示自己的是:
1. 是不是以佛教為幌子為自己找借口
2. 是不是出於真正出離的捨棄
3. 是不是出於真正的能夠利他

我想了想這個問題應當如何思考.

對於修行人,尤其是佛教徒.

對於輪迴與無常觀,這種基礎是必須有的,下文才看的下去.

我聽過一種說法,我信佛,但是我不相信輪迴.

這信的非常任性,沒有輪迴觀這個重要基礎,

基本就沒什麼好談的了,可以說壓根沒學過也更沒入心過.

他們不是在學佛教,而是在"玩"佛教.


我倒是不會說去看經書,不過可以看看 慈誠羅珠堪布的生命的真相.

以此再去看西藏生死書,而且這些書很大白話,並且非常有趣.

前世今生系列也不錯,此系列的書範圍過於狹窄,

比如它只是粗淺的記錄了一些治療的事情,

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既定的輪迴真理與真實就會這樣子的,它很狹窄.

不過可以當做一個參考資料.最後可以瞄一眼寧瑪派的渡亡經 ,還有一本叫做前行引導文,就有一些淺顯的認識了.


接下來簡單談一下

一些常見概念,無常,出離,因果,戒律,輪迴與生活的關係

有的人拿這些做借口,

有些人拿這些做警示,

佛教還是那個佛教,

玩壞的人是那個人.


我見過修行非常好的和尚,親和接地氣,讓人肅然起敬,恍然大悟,並且修為極高.

當然我也見過一臉貪嗔痴還拿戒律教訓別人的人,惹人厭煩.

當然見過最多的是和菩薩做生意的人,我今天燒幾個香,明年您給我多少好處.

我只能說..這生意太好做了,這根本都沒入心.

所以都是這麼搞壞的.

區別在於那個人,自己的心.

結果自有不同.

引用@許晉 的一段話.

不是佛教把哪一個人變得孤僻,而是我們本身就有這些種子,只不過是借佛教個自己的孤僻正名罷了。佛教不是現實生活無力時的避難所,也不是用來獲得尊重或者利益的工具。

生活給自己帶來的窘迫感和挫敗感少了,人相對容易用一個平和的心態看待信仰,眼光也會更長遠一些。這是生存環境給我們的烙印,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很深刻。我們應該去儘力經營自己的生活,不要隨時擺出我不在乎這些世間法的姿態。學佛的目的我們需要反思,菩提心很重要。發起菩提心,生活也好學佛也好就不會麻木。

衣裝入時、打扮恰當,把自己收拾得乾淨,與人交往分寸剛好,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讓自己生活得很快樂積極,也讓身邊的人覺得樂於同自己相處。工作處世懂得分寸,不會令自己的信仰成為被人厭惡的對象,沒有過分的「佛氣」。做到這些,就絕不會稱為一個普通世間人眼裡的「怪人」

然而基於我現在的淺顯的理解.

1.無常與生活.

因為無常,我們隨時都不知道自己會以何種的方式死去,並且無法預計生命里會發生什麼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不必在佛教的書籍里找到,看過現代著作黑天鵝系列的書就很清楚.


但是對於修行人,無常觀可以說是第一觀,這個觀念不入心,其他基本在白搭.

既然知道很清楚這一點,死亡將會隨時的將領,應該如何把這種思維合理的融入在生活中.


一個錯誤極端的做法就是,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我愛怎麼樣就怎樣吧.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我就聽天由名吧.

就是典型的,拿著無常觀給自己驕縱找借口.

這種思想和行為怎麼可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好的改變,並且讓人信服.

反而愚不可及.


實際上,當真正入心的時候,應該起碼是這樣子的,

當我一天躺在床上想到明天可能會永遠的不再醒來.

那麼回顧自己的一生,自己是否有諸多遺憾,就連很多惡人都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我應該是更多的想到,既然自己隨時不定會死去,

那麼我為什麼不在清醒的時候,儘可能的言行也善,儘可能的不留遺憾.

放入生活中,因為隨時會降臨的災難,那儘可能做些有意義的事與和解很多的事,

無論我是尋求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要在活著的時,

盡量的少干違心之事,多干一些睡的踏實的事才對.

2.出離與生活.

出離心是因為捨棄,對輪迴的厭惡.

一切不值得留念,確實教法是這樣子說的,那些修行人也是需要

不值得留戀是一種怎樣子的,處於出輪迴的厭倦,要離開,要捨棄.

就像厭倦一個公司一樣,毫無留念的離開,

捨棄, 既不貪升值加薪,也不受熬夜加班之苦.


但是離開之前要做什麼, 完成手上的事,

並且做好交接工作,並且交代好事情,才能捨棄.

而不是老子不管了,去你媽的,最後給別人增加無數的麻煩,甚至引得人勃然大怒.

出離一個公司,工作尚且如此,若是要出離輪迴,不必這個更加複雜與需要交代的嘛?

當死亡的時候,不得不捨棄,不得好好安排後事,甚至需要安撫親人嗎.

很多人把出離當做不負責的借口.

真正的出離是基於愛與慈悲的捨棄自己的貪戀與留念,而不是甩手不管把給別人增加痛苦,

給親人增加苦惱於麻煩,這是純粹的打著出離幌子,行自私的行為.


大成就者都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殊勝偉大,替眾生受苦的偉大.

而打著幌子甩手所謂出離的人,一個生活就讓你甩手不負責承受不了一點痛苦,

這能叫真的懂與入心,顯然不是.


3.戒律與生活

很小的時候我很喜歡一部叫做"搖錢樹"的電影. 10幾年前中央6佳片有約放過.

講述了一個修行人但是卻很能賺錢,他幫助他的朋友賺取了巨額財富,自己卻分文不取,

只是問他,這能讓你開心與幸福嗎? 他朋友說是的,非常,確定一定是的.

他就幫他賺了很多錢,而不是用教條去管教他,並且真正的"出離」,

不貪一分錢財,全部給朋友,繼續踏上他的修行路.


他的戒律是用來戒律自己的,他的智慧用用來幫助他人的.

最後他的朋友不但賺取了財富,也在於他的相處中意識到這沒有止境,

恍然大悟,從一個自私自利虛偽的人變成了一個懂的愛與關心別人的人.


電影我都找好了:搖錢樹-在線觀看-電影-愛奇藝全網影視


這才是修行人的戒律,出離,與智慧的地方.

有些人門都沒入,就強迫他人,你們不能吃肉,這樣子不好.

甚至有人因為別人持有反對意見,就惡毒的詛咒他人會下地獄,

且不說下不下地獄,

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身口意有絲毫戒律嗎?

是不是在給對方增加煩惱與憤恨?

這裡有一點學進智慧,愛與慈悲嗎?

沒有這些何來像搖錢樹中主角G一樣愛與戒律,

何來用他的智慧感染並幫助別人,恐怕自救都來不及.

甚至特別有意思的一點,一些人號稱是修大乘的,

於是就吃肉喝酒到處打炮,打著佛教的幌子,到處搞事,騙自己有意思嘛.

自問慚愧與否.


就如同吃素,我是吃肉的,我絕對不故意不吃肉.

因為我會觀照自己的內心,若我是為了形式上的不吃肉,還是因為不忍不吃肉.

所以我一直堅持不自我欺騙,更不拿著這個去強迫別人,並且可以大塊吃的很開心.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個屠宰視頻,立馬對肉的慾望極大的下降.

有朋友在也可以一起吃的很開心,有肉也不介意,一樣的吃.

不過當我自己一個人,已經盡量的吃素,我想起那些屠宰的畫面多少有點下不了口.

但是也不會完全不吃,因為身體需要,但是量是極大的下降了.

這才是一個基本的戒律思維的方式.

是出於不忍要求自己不這麼做,對於他人,不給對方平添煩惱與憤怒,更不能強迫他人.

若是對方自己動搖了,詢問你,一五一十講就好,

為什麼自己這麼做,你覺得可以接受,那麼也就嘗試一下.不能接受也完全無妨.

你覺得哪個結果會更好.

4.因緣果與生活.

因果經常被理解成因為所以,這種觀念這是因果中一部分.

因果是種子與結果的理解,因為所以是邏輯理解.

本質是不太一樣的.


因為所以是,因為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

因為所以是,因為我不好好學習,所以成績不好.

而因果則廣泛的多,並且非常高深,不是一句話兩句能解釋的.

因果是,因為我過去的言行種下了一些顆種子蝴蝶效應一般,造成了今天他對我發生矛盾 ,

我應該反觀自身是不是播種過不好的種子,並且不思悔改,然後又要這個果子成熟了.

對於結果的態度就是,化解掉,不做一味的承受,也不做極端的報復,不墮兩邊.

因果是,因為我過去言行種下了一些種子,蝴蝶效應一般,造成我想好好學習,

無論是思維上,體力上,環境上都不順的,綜合的形成了一個成績的果不好.

我應該回想是哪些因,比如我不好好休息,我態度不端正,我方法不對,

這些綜合的因緣結成了果實,而不是簡單的因為所以.


這種因果思維是讓自己不陷入極端,並且能夠系統寬泛的看問題,能夠反觀自己言行的.

而不是,因為什麼,所以一定什麼.

我今天罵人了,明天就一定會被人罵,這不是因果,因果的成熟,只是種下了種子,

再有灌溉陽光的緣分,才能結果,斷了緣分因自然不成果.

所以不是因為所以這麼簡單的推理邏輯,它只是因果的一部分.


不要狹隘了自己的思維,與用狹隘的觀點看別人的言行,甚至暗搓搓的詛咒他人.

嘖嘖,不得好死,嘖嘖,遲早要倒霉的你,這是哪門子入了心,把因果放心中了.


而且有因果觀,就很清楚一切事情需要諸多的因與緣分才能結果.

它不是單線,甚至是強迫式的,這一點在知乎諸多答案中就會見到.

沒有一個簡單的因為所以,因為好好學習所以人生巔峰.

大家都可以看到這一點,人生巔峰也是諸多因與緣分結合的果.


所以完全會給自己生活少太多強迫,與自尋煩惱,

甚至回頭好好去把播種諸多成就某一件事的因,

並等待或者尋找找緣分(機遇)等等,才能結果,不慌不忙.


甚至可以去想一個人為什麼會厭惡佛教,

因為諸多的因與緣分不夠,何必又去為難別人,

甚至辱罵詛咒他人,而不考慮別人的因果,與他人的緣分.

這自然是沒入心與狹隘了.


5.輪迴與生活.

輪迴看起來與接地氣的生活很遙遠,實際上卻極為密切.

起碼佛教徒得有輪迴觀入心,最基本的了,才能學得下去,因果才講的了.

有趣的是,有人問,我既然記不得前世了,死了下一世跟我何干?

這問題很典型,淺顯的說來.

現在很多人好壞日子都是自己的福報與業力形成,

今天的自己想起自己前三世到底幹了什麼,才讓今天這樣子.

那麼後世也會這麼想今天.

這也沒關係,輪迴入心與生活重要的就是,人身難得,時間緊迫.

要實修自然心裡要非常清楚記得,我輪迴多少億劫,

三個因同時結果才能有幾十年人身.

這一世不修好,下一世啥時候才見人身都不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惡鬼的苦,放在生活中飢餓難忍,與餓鬼的苦是沒辦法比的.

大家都知道地獄的可怕,這個世界最痛的痛苦,也沒有地獄萬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天人的幸福,這個世界最大的快樂不及天人一分.


有人說,噢我知道輪迴,但是反正死後我不記得了,

問題就出在我不記得了,其實有極少的人是記得的,但是另說.

輪迴入心在生活中,會意識到,

我在無數劫的輪迴中,

下過地獄,當過天人,

甚至當過君王,妓女,畜生,

享受過莫大的快樂,受過最慘烈的痛苦.


但是,我竟然還在這裡!

我一點也不記得我受過的苦,享受過的福,像一個磨著磨驢子,盲目的轉著.

難怪被感嘆道,執迷不悟.


而然在生活中,這種觀點一入心,最起碼會少太多的爭執,攀比,怨恨,與浪費.

我都在無數輪迴中幹了無數次這種事,我怎麼又把精力干這種最沒收益的事.

哪有什麼太多的功夫和心思張家長李家短,鬧的沒完沒了.

這些時光不必來跟人顯擺微不足道的世間成就,

或看兩本經書,念兩句,就拿來看低別人,

入心知道很清楚自己跟大家一樣,終會散去,各奔東西,自己的果自己嘗.

尤其有些人在修學了之後,卻反而有功夫在網上跟人罵的不可開交..

這都不是輪迴入心的人,只不過拿一些詞在打文字遊戲的罵戰.


入心以後,對於工作生活都會主動積極的多,也許也會有別的障礙困難的緣故,

但是珍惜之心會起來,粗大的煩惱立馬少了很多,生活質量都會提高.

對於實修時間的抓緊下意識都會快一些.

這些雖然不見得會完全做的很好,總好過毫無意義在荒廢時光.

6.物質與生活

絕非苦修,苦修只是針對一小部分人的方法,有人故意把自己搞的一身懶惰,邋遢,說是苦修.

那就是為自己懶惰找借口.


你想要一輛法拉利,為什麼不去要一輛呢?

哪個修行門派說我們不能擁有一輛法拉利過?


想要就去要,去大方的爭取,有人說你這不對,

你這太物質,你完全可以不用理會.

生而為人,雖然是苦的,

但是也不是不吃飯,不上廁所,不需要穿衣服的,

也是需要追求一些幸福和快樂的.


同樣的法拉利,有人拿去炫耀,攀比,給別人添堵,把自己陷入攀比中,給自己添堵.

有人只是就是喜歡法拉利,自己看著開心,也願意分享給別人,帶朋友出行.

這給周圍人與別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添堵自尋煩惱,一個利他自己也開心.

但是這種智慧,這跟物質,苦修從來都不是等號.

帶著給人添堵的心,就算跑到山洞裡,吃糠皮,也修不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來.


最後

我學識淺薄,寫出來分享一下,也是寫給自己的.

錯誤的是,

出於執著的貪念產生的思維,過著不接地氣的生活,

即便他好像天天素衣服掛著佛珠,滿口教條.

而真正入心的人,

是出於愛與慈悲產生的思維,也可以過著接地氣的生活,

哪怕他已經開車法拉利的出家人,也會是個受到尊敬肯定的成就者..


聞思修,看或者聽聞任何觀點以後,儘可能的有一個相對的正見來思考,承前啟後,投入實修。何時都要反覆觀察自己的內心,一切有自己的心造,打著幌子騙不了別人,只能自己騙自己.


很久沒回答問題了。但這個問題問的太好。目前還沒有太貼切的回答。所以又忍不住了。

佛教三寶,佛法僧。其中法寶又分了四個次第:教、理、行、果。分別是指能詮的言教、所詮的義理、能成的修行、所成的證果。由於依教而詮理,依理而起行,依行而證果。這是佛法的整體方法論。

我沒資格細說佛教。還是拿世間法來做比喻好了。比如書法這件事。
一個老師給你真草隸篆是什麼,有什麼區別。誰的貼好。誰的貼差。這些是教。
老師說書法的基本規則是中鋒行筆。左窄右寬,上緊下松。等,這些是理。
老師告訴你怎麼執筆,怎麼臨帖,怎麼背書。這些是行。
老師告訴你按照驀,臨,背,書。的方法練下去,什麼時間能練成。練成的標準是什麼。效果是怎樣。這是果。

這四步少了哪個都不行。然而很多學字者很喜歡在教理上去用功。於是學會了一身吐槽功夫。評論起來頭頭是道。你讓他寫副字,他就抓瞎了。這就是沒有實修的結果。

證不了果,一切都是白扯!
證不了果,一切都是白扯!
證不了果,一切都是白扯!

回到佛教上來,我們讀任何一部佛經都要盡量去識別教理行果。才能更好的分別去信解行證。這才是學佛。否則就是佛學。
你說你看了半天經,經書讀了幾百遍,卻不知道其行門是什麼,那基本就是瞎耽誤功夫。

為了進一步說明實修的方法。我拿一部人盡皆知的心經來說。這部經重在說理,幾乎看不到行門。
請各位思考一下心經的行門是什麼?
是不是諸位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
沒有行門,那這個經就是畫餅充饑了。

但其實是有的,不過就一句。也就是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一部經就是在講六波羅蜜行里的般若。那麼你知道這個行門就自然要問自己,般若行是什麼?怎麼做?
這部經沒有細說。你就要去其他經里找。找到這個般若後,你會發現要行般若,需要其他五個行門的基礎。於是你又要研究其他行門。
逐漸你才知道佛法是何等的宏大深遠。最後你會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基礎做起,比如持戒,比如布施,等等無法細數。
這就是實修。
如果只讀經文,或只持經咒,那就南轅北轍了。

所以初學佛不建議看心經,金剛經這種太高級的專註教理的經文。而應選擇注重行證的經文。比如地藏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造像度量經。無量壽經。童蒙止觀。藥師經。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等
這些經典都是有明確修行方法的。要仔細分辨,儘力去做。


以下文字僅面向只願切身實踐佛陀教法不願盲從迷信的修行者們參考。

佛法的實修,本質上就一個字:觀。

觀,即觀察的意思。觀察的對象是五蘊和十二處,觀察的方面是五蘊十二處的無常、非我和苦。

所以,實修的第一步是先要辨析出五蘊和十二處。這部分是基礎,尤其是五蘊,一般都要花上不少功夫去辨析。關於這部分,可以在巴利經藏相應部蘊相應中參考,以及wikipedia對應的詞條解釋。

在能夠對五蘊十二處有了大概的認知以後,就可以開始觀了。觀其實並不要求你有什麼特殊的姿勢或者是狀態,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觀。比如吃飯,喝水,工作,學習,入定,走路等等,甚至睡覺你都可以觀。觀當然不是要你用眼睛去看,而是「當下知道」。其實你身上發生的好多事情你都是不「當下知道」的,比如你當下在看這些文字,你並不是「當下知道」你在眨眼睛,你也並不「當下知道」你在呼吸,或者心臟在跳動。但是事實上這些發生在你身體上的現象,你都是可以「當下知道」的。這種「當下知道」,就是觀。

當你能夠觀五蘊十二處的時候,你首先要觀察五蘊十二處的無常。無常就是生滅的過程,比如你觀察你的感受時,當一陣快樂的感受到來時,你就會知道「樂受升起了」;然後持續觀察這個感受,直到消失,你就會知道「樂受消失了」。

另一個在觀察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是觀察五蘊十二處的緣起,也就是說,你不僅要知道你觀察的目標升起和滅去,你還要知道它們升起的原因。比如你走路時看到一坨大便,你要能夠知道眼睛接觸大便形象的眼識和鼻子接觸大便味道的鼻識,讓你產生了苦受,以及厭惡的念頭,還有想要遠離大便的想法。這些你都需要當下的知道,或者至少要退而求其次的用憶念去分析這個過程中的因果關係。

隨著你對五蘊十二處觀察的時間增加,你首先會有一個變化,就是你觀察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從一開始每天偶爾幾次的觀察,直到後來幾乎時刻不停的保持這種狀態,哪怕是睡眠中你都能夠當下的觀察到你夢境是如何生長的;從一開始只能注意很粗大的情緒和想法,直到後來可以捕捉內心中如同閃電般升起的念頭。其次,隨著你對五蘊十二處更加準確的認知,以及對其長期的觀察,終究會在某個時刻升起「原來一切都是緣緣相繼的現象的集起和滅去,其中並沒有一個『我』在主導」的智慧。這是一種偉大的認知,也意味著你第一次放下了對「我」的執取。

在這之後,你要做的是繼續觀。你可以明顯的覺察出,隨著你對無常觀察得越來越細膩入微,你對苦的認知也越來越具體,內心中升起的很多尚未發展壯大的貪和嗔的萌芽,也少了許多。你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出當「我」的概念被安立時,痛苦的產生,以及不執取「我」時,原本應該升起的痛苦蕩然無存,然後重複這個過程。理論上,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你會升起「這是苦,這是苦的升起,這是苦的滅去,這是苦不產生的原因」的智慧。有了這個更偉大的認知的存在,理論上你是不會升起任何可能導致痛苦的念頭。這是你的終點。

具體觀察的方法,以巴利經藏長部大念處經為權威。


謝邀。


先學做人,實實際際,腳踏實地,學做一個善心的好人!


這個是真修實煉的最基本條件,做不了好人,不可能做佛,修行應以「sila paramita 屍羅波羅蜜多」為切入點,這是「釋迦牟尼佛」臨終的最後叮囑,以戒為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增一阿含經》


以上偈語是過去七代佛陀所教誡,叫「七佛通偈」,靜心想一想,釋迦牟尼佛說法45年,在是教人行善積德嗎?如果真如此,未免低估了覺者智慧。


先學習(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是教人斷種惡因,廣結善緣,行善積德,叫「人天乘」。


雖然只「止惡行善」並非終極目的,但此乃修行最重要根本,故此,必先學好「五戒十善」。


再學習(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


浄其意,就是把自心執著凈化,亦即「離相」方叫「浄」,才是諸佛如來所教導,叫「佛乘、佛法」。


四句偈語,原來精華就在最後兩句,凈其意,才是諸佛如來所教。


首兩句,是說「有」,教人如何「保得人身」。

後兩句,是說「空」,教人如何「明心見性」。


但往往很多坊間弘傳者就將後面兩句拆除,曲解如來本意,來不斷宣傳,信眾便懵然不知,誤以為止惡行善就是修行整體,只懂不斷行善積德,完全跟覺醒無關,導致正法淪落,佛法無法薪火相傳,這樣行為完全違反了覺的言教,故此,並不算是佛陀弟子,又如何結出「覺」的果子?


《七佛通偈》目的是教人透過止惡行善開始去煉心,不要脫離社會,最後達到「離相」領域,才是佛陀教法根本方向,色空圓融,於相而離相,這樣才談得上佛法修行人。


佛法上的一切「功法」,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建議在現實中找一個老師去親自教,網上根本沒有老師會夠膽教一個網友,除非乃不負責任的人,還有很多細節技巧必須親自教授。


至於「法門」是沒有高低的,適合的,就是閣下最好的,法無高下,適合為佳,修「功法」是為了修「覺心」,切勿因「修法」而忘記了「修心」。

故此,《金剛經》就教人無相布施,藉助扶持去破除對「四相」的執著此乃「七佛通偈」的精華所在, 目的是「浄其意」。

什麼叫好人呢?


1)我好、你不好?不該做。

2)我不好、你好?可做也可不做,隨緣地做。

3)我不好、你不好?一定不能做。

4)我好、你好、大家好,盡心地做,這就圓滿。


如果自己快樂,沒有使別人痛苦,當然可以做。否則,難道要自己痛苦才對嗎?修行要自己痛苦,我就不修了。


佛陀教人離苦得樂,修行就要越來越快樂,從來無叫人去受苦,「觀受是苦」這句話,只是告訴人生好易有苦,要儘快從執著中脫離痛苦,好好覺察醒悟,不要執迷不悟,目的就是教人從「痛苦中出離」。迷信者卻偏偏使自己從「快樂中出離」,故此,很多佛教徒大部份苦口苦面,這就是邪見源頭。


修行不能自虐,亦不能無情,能幫的盡心去幫。幫誰?幫自己、幫別人,自利利他,隨緣而盡心,盡心後隨緣,讓閣下存在成為身邊利益,好好做個自在快樂好人,不再被際遇所縛,這是修行的最重要第一步,學做好人!


明白做好人的內涵,自自然然會感召上天造化,就會遇上一個適合閣下的好師傅在身邊,世上功法,五花八門,應病予葯,你的葯跟我無關,我的葯跟你無關,必須相應,否則有反效果,具體功法,又怎可能適合每一個人?


人的「苦難、煩惱、糾結、困惑」在生活,是否理應由生活去切入?迷惑在生活,覺悟一定在生活,修行是為了生活,並非為死亡。


換句話說,修行就是處理好生活一切,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人生本是大道場,每天際遇才是「修行功課」,決不在形而上的儀軌啊!三寶殿不在寺院,而是在所學習得到的法理言教啊!


如果將「生活、修行」強行劃分,如此一來,這個修正思想言行的過程,究竟可以在什麼地方呈現呢?


故此,應該將法門從生活中切入,(一門深入生活修),並非滯留「功法」本身,勿在功法中團團轉。生活是修行的總檢驗,修為盡在生活之中呈現。


有什麼心,就會遇上什法。

有什麼能力,又會遇上什麼人。


否則佛門地球上最長的《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在面前都不會起相應效果,又如何談得上真修實煉呢?

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同時又學習破除「二元對立」的執著觀念,這就算是一個真修實煉的人了,這是佛陀說,非本人自作聰明,祝福你

【佛教徒是令人討厭嗎?】

Handsome:這個問題其實問得很好,但是如果要我分享,可以長到絲綢之路一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7421096/answer/10589923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請善知識把佛法見解,用最通俗表達一下嗎?謝謝。》

Handsome : 生活技巧、知識,通通仍要必須學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772461/answer/131994198


佛經里講的如說修行。並不是現在很多人刻意說的一步一拜拜幾年,更不是參禪入定。

《普賢行願品》
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請看清楚,世尊希望我們怎麼做,這些都是如說修行。

大部分經書里,世尊都會讓大家聽受讀誦書寫,為他人說。這就是修行佛法!

不是像某些人說的,認為普通人的幾萬個磕頭一步一拜就是修行佛法,高僧坐那參禪入定就是佛法。

供養三寶是修行,研究佛法也是修行,思維也是修行,讀誦書寫為他人說也是如說修行。


如何實修?

高月明

在修習禪定上,我能給大家的理念是什麼?

對此用一比喻再作一簡要說明:給你一張羊皮,要求你縫製一隻皮球。你該如何對這張羊皮進行剪裁?有兩條路:第一、需要你用許多時間去學習數學幾何知識,然後再去計算該如何剪裁這張羊皮。第二、你買一隻很圓的橙子。把皮「不間斷」地剝下來。然後鋪在羊皮上,按照桔子皮的形狀剪切下羊皮。這樣幾分鐘你就完成了任務。同理,修習禪定,你不必要成為佛學理論方面的專家(只汲取我們需要的即可)。你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就可以了。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很清楚:科學禪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以科學的簡潔乾脆的理念修習「定力」。然後以心理科學、生命科學理念為基礎,讓人們學會運用心靈的力量,進而獲得健康。在修習定力方面,科學禪定從總體來說,就是給你一隻橙子。

1、什麼是空境?

就像食鹽也叫氯化鈉一樣,如何入定等同於如何體驗空境?要想體驗空境,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空境?

很簡單:清清楚楚就是「空境」。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當年達摩祖師面壁時「聞蟻斗如雷鳴」。這句話已經將「空境」形容得很清楚了(注意:不是達摩祖師入了什麼境界後才有了這個能力,而是空境本身的特性)。千萬不要再到什麼地方求個什麼「空」,造出個什麼「空境」出來。所以清清楚楚就是空。本心就是空境——就像一面潔凈的鏡子(鏡子越乾淨就越清楚,也就是越空),所映照出的萬物就是你的感覺和思想。萬物在鏡中流轉逃飛,就像你的思念在本心中跌宕起伏一樣。無論鏡外「電閃雷鳴」,「鏡子」能夠感知到一切,卻不會受到絲毫污染(不垢不凈)。這就是空境。

你猜猜這是什麼東西: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結晶粉末。相對密度2。165( 25℃)。熔點801℃。沸點1413℃。中性。有雜質存在時潮解。溶於水和甘油,難溶於乙醇。很難猜吧?答案是:食鹽。所以注意:所有對「空境」的描述只能用形容詞。而只有你品嘗到了食鹽,你才能知道食鹽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可是當你品嘗過了,而又向更多的人去描述食鹽是什麼時,你也只能用形容詞。然後聽你描述的人的感受,就如此時此刻的你對我所形容「空境」內容的感受一樣!

2、空境不是你「修」出來的。

人們普遍對「體驗空境」有一種誤解:即認為體驗空境就像煮米飯,只有煮到一定時候,飯才會熟——即認為只有修習到一定的的候「空境體驗」才會出現。實際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空境。只是沒有經過修習的人,沒有能力將空境延長,體驗不明顯,也不會有什麼效果而已。就比如:你「一觸即離」地觸摸打火機的火焰,就算「摸上」一千次,你的手指也不會被燒傷。而你持續地停留在火焰上三秒鐘,只要一次,「質」的變化出現了——你會被燒的很痛——如果是一小塊豬肉的話,就會被燒焦。這是「時間的量變」引發的質變。所以修習禪定的關鍵是如何將體驗到的「空境」延長。

3、如何獲得空境的體驗

首先,以《金剛經》中的三際托空(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去體驗。空境在哪裡找?在你的第一個念頭與第二個念頭的空檔里找。讀一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一個字句之間的「空檔」就是空境——清清楚楚的空境。因為太短了(大腦神經系統完成一次同步震蕩的時間是40毫秒(1/25秒),所以最短的空境不會短於40毫秒)。沒有一定心力為基礎,不會有所延長,就很難切實地感受到。

其次,以密宗大手印的最高秘訣去體驗空境(即: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陡然斥心呼——呸,猛然續呼「呀碼呵」,一切皆無「唯驚愕」。「愕然」洞達了無礙,明澈通達無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人心第一要):人的意識平時是非常鬆散的,當你被別人一聲恐喝而嚇到時,你就會體驗到很短的一小段「空境」——一小段的清清楚楚。而大手印的方法就是用「驚愕」來截斷雜念妄想,來體驗清清楚楚的「空境」。

萬法歸宗,最好用的就是佛祖所傳的絕頂秘訣:「知幻即離」。沒了!就這麼簡單!這就是最高密法!!!實際上,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需要有一個基礎:就是擁有一定的心力——正信佛學通過包括「安般守意在內的諸方便法門」來獲得一定的心力。

4、為什麼非得有一定心力才能去體悟「空境」呢?

打個比方:一位運動員的目標是將一個100公斤的杠鈴堅持舉過頭頂一分鐘。他會怎麼進行練習?他會一開始就去試舉100公斤的杠鈴么?絕不會。因為教練清楚地知道:由於沒有能力舉起來一次,肌肉就得不到有效訓練。所以就算嘗試舉上一萬次,除了傷筋動骨以外,所獲只能是空費力氣!所以方法只有一個:漸次修習——從20公斤到50公斤,再到80公斤的練習。最終會舉起一次的100公斤的杠鈴。然後將一次變為一萬次,就獲得了挺舉過頭頂一分鐘杠鈴的能力。

簡單清楚:首先,你要通過意數呼吸(20公斤——80公斤的杠鈴的練習)的練習,擁有體驗一次空境(舉起100公斤的杠鈴)的能力。然後通過不斷的去體驗(舉杠鈴),就獲得了超強度的心力(長駐空境)。

5、什麼是知幻即離?如何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

很簡單,知,即察覺。就是你在打坐時,突然察覺到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的體驗。你一察覺,空境出現了,因為妄想早已跑掉了,當下空,本來空,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千萬不要再用個什麼秘法去除妄想。就是說:在經過數呼吸的訓練後,你有能力在「一察覺」後,體驗並保持到——超過0.5秒鐘的清清楚楚——察覺的當下就是空境,你就住於空境了。如何延長保持這一段的清清楚楚,就是修定的全部內容了。

注意:不可拔苗助長。沒有訓練意數呼吸而體驗到的「空境」是比較模糊的。因為你的「心力」還不足以延長而體驗到「純度較高」的空境。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把握」的程度(舉不起100公斤的杠鈴)。當你有能力舉起100公斤杠鈴的時候,舉一次就是一次的效果,舉兩次就是兩次的效果。如此舉上一萬次,才是真實有效的訓練。(還是那句話:不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個東西,這樣對自己是不公平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只與你個人有關係)。當你通過意數呼吸的訓練而將基礎打好時,你就有「心力」去體驗一小段清清楚楚的「空境」了。然後將這一小段空境想辦法延長就可以了。

如何延長體驗到的「空境」,就是如何持續不斷的去體悟空境,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死亡的絕境中——在1998年的一天上午的10點鐘,我突然頓悟出了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秘訣:「當你察覺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當下空境,本來空境。那麼,你不要去到那裡去找清凈,找空境了,你只需要不斷察覺,就可以不斷地去體悟空境了」。所以這個秘訣就是——不斷察覺。

肯定有老學究會說:不斷察覺本身這一念就是「大妄念」。這句話是對的。關鍵是:談佛議理的人們都太有「遠見」了——每一天都在「談論著河對岸的美麗景色」。當人們給他一艘船的時候,他卻說:「你們錯了,我們的目的是要到河對岸去,而不是船,船不是河對岸」。「船不是河對岸」這句話誰能說是錯的呢?

當「不斷察覺」經不斷修習後,當你有能力將「空境」延長到2秒鐘時,你就會體驗到「一小段」的空,就會有「原來是我」的感覺。

什麼是「原來是我」?

簡單地說:「你會感到你就是你,一個活生生的你自己,一個非常清楚地存在著的你自己」。(實際大手印的大聲的一聲「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是體驗那個「原來是我」的感覺。突然你被嚇時,是否體驗過一個很清楚的「我」的感覺呢)。「原來是我」就是一段空境的體驗,就是精真元明的體驗,就是一段時間的入定。我們只要想辦法把這種感覺延長就可以了(從這裡開始我們涉及到的心理科學、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而最終都會歸於物理學門下)。

如何延長「原來是我」?

到這裡我們碰到了一堵無法逾越的牆——無論如何「空境」的延長不會超過3秒鐘。原因如下:

此時此刻你現在在想什麼?你以為你的思想像流水一樣連續地流過你的意識的嗎?實際上你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象是一段一段的流過我們的意識的。這就像我們曾經以為電影是連續播放的一樣——實際上電影採用的是每秒24幅畫面(電視25幅——1秒鐘大腦神經元會同步震蕩25次,每次40毫秒)的速度播放的。如果電影以每秒低於24幅畫面的速度播放,你看到的將是一幅一幅的「圖片畫面」在你的眼前閃過。人的意識流也是同樣的一種機制:意識流在你的腦中也是以一幅一幅的「畫面」流過的。那麼一個「意識圖片」(可以認為是「意識量子」)是多長時間?它的框限又是多少?又如何與佛學禪定相融通的呢?

看一下,我們曾經看過的耐克爾立方體:

簡單地說:你可以看到兩種透視(查看以前文章)——看到的人像或花瓶(不同透視形狀的立方體)是在你的意識中不斷轉換的(就是一會看到雙人面像,一會看到花瓶)。而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看到兩種透視——就是說你的意識中不會同時呈現人像和花瓶。而在此時此刻活生生的意識中,你只能裝下一個意像——也就是只能有一個「意識畫面」。(對於這一點,腦科學論述是很深奧和複雜的:比如一次的腦電流同步振蕩是30~40毫秒等等。今天你只需了解到這裡就可以了,以後我們還會更深入地談到更深刻的東西)。這個「意識畫面」所持續的時間從40‰秒(即40毫秒)的下限到3秒鐘的上限之內。

更清楚地說:「意識圖片」的下限是:你要想讓花瓶與雙人面像在你的意識中轉換的速率再快也絕不會超過每秒鐘25次(一秒鐘有25個40毫秒)——就是在40毫秒之內絕不會連續地出現兩次的「意識圖片」。而上限是:無論如何你的意識中所保留花瓶的「意像」絕不會超過3秒鐘就會自動轉換為雙人面像(就是絕不會超過三秒鐘,意識圖片肯定要變換為另一張意識圖片的意思)。有人感覺是超過了三秒,實際上是兩個感覺到的「一種透視(比如花瓶)」的間隙很小而已。只要你是人你就逃不出這麼一個「此時此刻的意識限度(0。04秒——3秒鐘)」。以上意義很明確,無論如何一個完整的「空境」片斷被限制在0。04秒——3秒鐘之內——無論如何,誰也逃不出這麼一個意識的框限。

很簡單,修禪定的另一個非常重要關鍵出現了:我們無法延長「空境片斷的體驗」,那麼只有不斷地體驗「空境片斷」來獲得長時間的「空境體驗」了——這就有如:自行車的鏈節連接到一起形成鏈條一樣——即形成「空境鏈條」。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所出現「空境片斷」之間的距離縮短——直到連續無間隔地出現「空境鏈條」?

答案還是要通過「不斷察覺」為原動力,使「空境片斷」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當然這個頻率有一個心理機能上的上限——這個頻率再快不能快於每秒鐘一次(另外注意:不斷增快「不斷察覺」頻率的目的是通過這種不斷體驗到空境的方式為訓練手段,進而獲得可以延長體驗在空境中的能力。反過來說,當通過一段時間不斷察覺的練習,隨著你有能力停留在空境中時間的延長,不斷察覺的頻率是逐步降低的,比如,當一次察覺讓你有能力停留在空境中一分鐘的時候,那麼你的不斷察覺的頻率就不是每秒鐘一次,而是每分鐘一次了)。同時,不斷察覺也是縮短「空境片斷」之間間隔的唯一方法。「不斷察覺」體驗到的空與「原來是我」體驗到的空,本質上都一樣。只是把它們看成兩個感覺,再開始體驗時就比較容易理解和運用。

還是「時間的量變引發了質變」——當無間斷地連續出現五次以上的「空境片斷」時——即形成「空境鏈條」時你的另一個感受就會出現:住看清楚。

什麼是「住看清楚」?就是可以較長一段時間「住」在一個「心的入定態里」,對一切(包括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你在清清楚楚地觀察著一切一樣,而這就是「照」。

什麼又是照?比如,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260個字的是心經。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再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就只有「照」這麼一個字。「照」便是全部佛法。精簡地說:就像用手電筒去「照」見萬物,而手電筒里的電燈泡就是「本心」。而本心「照」見一切。空就是照,照就是觀,觀就是覺,覺者佛也——轉來轉去都在形容一個東西。

我曾經用紅筆將「不斷察覺、原來是我、住看清楚」(這就是覺空入定的三個秘訣)寫在紙上,然後貼自家的天棚上(因為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我是躺著修習禪定的)。每一天看著這個方法,進行修習禪定(在10多平方米的天棚上寫滿了我修習禪定的關鍵之處。第一次到我家的人,都會被嚇一大跳!搞不清楚這「滿天紅」到底是個啥意思)。注意:實際上每一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方法,都有非常深奧的佛學哲理為基礎的——這三個秘訣也是我漸進的領悟融通出來的,絕對不是胡亂簡單的。比如:當你察覺妄想來的時候就是清凈就是空。這句話至少會有超過一百句的佛祖所說的經文做輔助理解的(這個還須逐漸與修習禪定,相行並進地分析領悟)。今天我只是在給大家畫那個「橙子皮」,我們只能走到那裡說到那裡)。

小照一下,大概有個幾十秒鐘。可以比喻為一個點。隨著「點」之間的距離的縮短而有了大一點的「照」。這就是線(數學上叫「點動成線」),也就是有了一段的定境。很簡單,不斷的去體驗小段的定境,就會逐步通過訓練而體驗到大段的定境,這就是入定了!!!!!真是很簡單!!!!!!

此時此刻的你也許會說:太簡單了吧,好像愚弄了我們的期待心?是啊!我也覺得太簡單了。我也想弄點「玄妙的東西」。可是佛祖說:「亦無漸次」(就是所有的佛、菩薩都按這一個方法修習),一下子把「玄妙」打沒了。也許,就是為了今天能把這個說個清楚,讓我在死亡絕境中極度痛苦地用功多年。所以請你為我鼓鼓掌吧!!!


用通俗的話說,大概就是:活在當下,觀察自己,每一毫秒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具體的入門方法,常見的有觀呼吸、經行。就是呼氣知道呼氣、吸氣知道吸氣、抬腿知道抬腿……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知道……」只是方法之一,「知道」才是目的。隨著「知道」的敏銳度提高,最終純粹的「知道」就是覺悟。


@藍色的星星謝謝邀請。

如果是練習馬拉松,我猜,實修是耐力訓練?而佛教是佛陀關於煩惱和解脫煩惱的教導,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老師同學一起練習。

練習什麼呢?我猜,大致過程是放鬆;滋養喜悅;認識煩惱以及社群建設,請允許我一一道來。班門弄斧,你不要笑^_*

在一個二個孩子搶走八塊蛋糕,六個孩子分兩塊蛋糕,剩下兩個孩子只能舔盤子的物質世界裡,我們從小接受的競爭向上的「教育」註定壓力山大。而一個壓力山大的人,註定奔命狂跑,停不下來,談什麼都是多餘。

如果我們可以安穩一點了,會發現「快樂的條件已然具足」。「奇蹟不是行走於水上,而是走在大地之上。」

如果我們懂的享受步伐、飲食,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時候我們有能力停下來看自己的痛苦,來自祖輩社會累計的痛苦,無盡的恐懼。

當我們可以面對,甚至處理這些痛苦的時候,我們會確實體驗到,我們是一顆樹的葉子。愛的社群,僧團的建設是我們存在和超越我們存在的唯一意義。

而這四步驟都同樣需要理解和愛的能力。可這能力又從哪裡來?聽課?看書?不,這樣的能力不會來自大腦,而是心靈的聲音。而要聽到這樣的聲音,只能依靠好好吃飯,好好走路,好好睡覺……的點點滴滴。還有,多親近善知識,比如你。

綜上,佛教的實修是「微笑,呼吸,慢慢來。」。願我們在2017年都成為安穩自在,喜悅寧靜,找到生命著力點活出來的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性本寂滅,無有分別,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眾生故,作諸佛事無有休息,不生如是戲論分別:『我從彼來,而向彼去。』《華嚴經》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圓覺經》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法華經》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楞嚴經》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楞嚴經》


自修其心,慎莫放逸。《大般涅槃經》

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華嚴經》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文殊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依教奉行,功德無量。您看哪一句順眼,每天念一千遍,念夠一千天,你要是到時候感覺一點實效也沒有,我頭朝下走給你看。


看到很多小乘修法的答案,佛法的實修分為聲聞,緣覺,佛菩提道三種。要看自己的根器,如來藏中沒有含藏菩薩種子,一定會往小乘方向走,但是早晚有一天,佛菩薩也會引領祂回小向大。但是不要誤導其他同修,誤把小乘方法當成佛菩提道去講。大乘佛菩提道一定是堅持六度萬行,明心見性,才入內門。解脫,圓寂,入無餘涅槃那都是自顧自的小乘做法。


修行指踐行「戒 定 慧」三無漏學,其中分八個部分又叫八聖道。持守戒律,誦經念佛,布施供養,靜坐禪定,參習佛法等都是實修的一部分。許多人只修習戒和定卻不修慧,修慧的卻不持戒或者認為誦經念佛參禪打坐都是浪費時間,如此這般怎麼能修成正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鄧爺爺告訴我們的.

持戒是第一步


這個問題非常好,直指佛法最關鍵的地方。

在校學習的時候,每次老師講到一個數學定律後,當天都會給出對應的習題,名曰作業,而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去理解和記憶這個定律。因為很簡單,知道不代表理解,不代表就可以活學活用。

佛法也如此,我們只停留在什麼是苦,及如何滅苦的理論知道時,並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要去通過努力去滅苦,當自身的痛苦熄滅後,隨之而來的是自身的改變和智慧的增長。

佛陀教導的理論雖然廣為流傳,但佛陀教導滅苦的實際方法卻師始終在小範圍流傳,直到近代,才再度弘揚開來,這個方法叫:四念處,也叫內觀。

四念處禪修和佛陀教導的滅苦有何去關鍵呢?

如果你了解苦升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滅苦,就不會再有迷惑。

佛陀的教法博大精深,層次深入有太多的經典和解析,這裡能做的則是在最粗淺的層面來解析。

苦:從我們心中來,起源於我們的心。

如果從苦升起的角度出發,探討語言和行為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切行為起源於心。

例如,在和他人談話時,他人說了讓你感覺到憤怒的話語,如果這個憤怒並不強烈,或許你會壓抑下去。如果談話在繼續,你的憤怒有可能會繼續累積,如果無法壓抑時,你可能就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現,譬如辱罵他。如果你們因此而爭吵,憤怒進而不斷的累積,你可能會動手毆打他。

你所有的行為都起源於心。

痛苦是如何外心中升起的呢?這裡將用現代語解說十二因緣,不知道什麼是十二因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

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便會產生感受。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這個世界所有的物質也可以分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法,心中所升起的所有的念頭。

當我們或聽到一種聲音,過或看到一個風景……或聽到一種建議,或想到一歌個場景時,我們就會產生感受,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當感受在心中升起,念頭緊接著也會來。

想到曾經被羞辱或辱罵時的場景時,對應的憤怒或難受的感受就會升級,緊接著,我們會想,如果類似的場景再發生,我一定要像這樣那樣來反擊他。

而這種念頭不斷在心中演變時我們會越來越難受,痛苦的感受不斷在心中翻滾,而我們就會無法面對這種痛苦時,便會轉移注意力,或通過享受慾望來緩解痛苦。

當想到美食,或美麗的風景時,我們會變得愉悅,會想要再次享用它們。於是念頭緊接而來,什麼時間,我應該再去品嘗一次,或再去旅遊一次。當慾望開始在心中演變時,我們的心的慾望就會化作心中的火焰,不斷翻滾,不得到就好像很難受。就如古人云:慾火焚身。

而當我們正在享受慾望,而被中途打斷是時,便會憤怒,無法抑制的憤怒,暴跳如雷。就如沉迷於遊戲的人突然被要求取去做家務。就如沉迷於工作的人,發現同事不認真,不負責一樣,憤怒立刻會升起,痛苦隨之而來。

禪修是如何幫助我們凈化心靈的?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如何熄滅這一切呢?

觀!

是佛陀教導的脫離痛苦唯一的道路。

什麼是觀呢?

觀:觀察;看但是不參與,就如大街上有人在爭吵,我看,但是不參與到爭吵中,不去評判誰對誰錯,誰成熟,誰幼稚,看,就只是看,這就是觀。

但是佛陀講的觀不是對外在世界的,是對我們自己的,觀察我們自己身心的實相,這個觀察不是想像出來的。這裡的「觀」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分為兩部分:覺知與平等心,這兩部分就如馬車的雙輪,鳥的雙翼,是觀的全部內容。


上邊選段出自:什麼是觀智?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開發來發觀智就是開發覺知和平等心,用白話來解讀就是發現事物升起,但注意力不去理會它們。


但不去理會並不是壓抑,或者麻木,是允許它存在的過程,詳細解讀請看文章:知乎專欄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太虛大師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
就第一層級的禮敬諸佛,像西藏那種磕長頭,磕個十幾二十萬,才算完成,就這四個字,足夠普通人修二三年了。當然,我以前很精進的時候,也才磕了幾千,就覺得心胸豁達,待人接物不一樣了,更何況磕一萬甚至十萬?
---------------------------------------------------------
挑釁文:
大部分經書里,世尊都會讓大家聽受讀誦書寫,為他人說。這就是修行佛法!
不是像某些人說的,認為普通人的幾萬個磕頭一步一拜就是修行佛法,高僧坐那參禪入定就是佛法。
供養三寶是修行,研究佛法也是修行,思維也是修行,讀誦書寫為他人說也是如說修行。
-----------------------:-----------------
澄清文:毛線,難怪上師說傳法不易。人家問什麼是佛法了嗎?人家問如何實修!就好像搭房子一樣,第一步就是磕頭!這是實修的基礎,適合絕大部分普通人,念念經就修行成功,怕不是大眾根器吧。
《六祖壇經》上說,法達七歲出家,常誦讀《法華經》。他來禮六祖時,頭不著地。
六祖呵斥:「禮拜不投地,不如不禮。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麼?」
他說:「念《法華經》念到三千部。」
六祖開示:「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拜本是為了折伏慢幢,既然作禮為何頭不碰地呢?心中有「我」,罪過就隨著產生,不著自身功德相,福德無倫比。)
上例,念誦法華經功德大不大?但因為念了經書就不用磕頭了嘛?普賢菩薩說讀誦經書的功德,難道不是為了讓大家踐行其中的道理嗎?怪哉!讀經書是功德,倡導大家實踐反而是妖言惑眾了?難怪現在夸夸其談者多,真修行人反而少了。


這個問題等於白問。要問實修,你總該告訴大家你是修什麼法門的吧?你的修行基礎如何?你是出家、在家?受的什麼戒?一樣沒有,怎麼指導你呢?對你不契機,你能照做嗎?
其實,你不如到寺廟裡請出家師指導修行。不了解你的情況,就是告訴你如何實修,也是沒有根據的亂說。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之法,其中的「道諦」,即為滅苦之道,也是佛教實修的內容。簡言之,即「戒定慧」三學,細分為「八正道」。
1、戒學——正語、正業與正命
(一)正語:(1)不妄語,(2)不綺語,(三)不惡口,(四)不兩舌。

(二)正業:(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

(三)正命:就是不從事於他人有害的職業。

2、定學—正勤、正念、正定

(一)正勤:(1)阻止不善的念頭的生起,(2)袪除已生起的不善的念頭,(3)使尚未生起的善的念頭得以生起,(4)使已生起的善的念頭充份發展而臻於至善。

(二)正念:身、受、心、法之四念處

(三)正定:至四禪的正定,七覺支法

3、慧學——正見、正思

(一)正見:對事物的如實知見的智慧

(二)正思:對一切眾生愛護的慈悲


信、解、行、證 四科

聞、思、修 三慧

一般所說的實修,就是指上面的行和修。

孤立的談實修,很容易出問題。
就好像不學習交通規則和駕駛手冊,直接去開車,雖然能開起來,但遲早會發生交通事故。
實修也一樣,如果缺乏對教理的把握,在實修當中很容易走偏,偏到哪兒都不知道,根本找不到北。
駕車比喻格局太小,用航海做比喻吧。
首先你必須得有航海圖,了解行船的方向,知道沿途的補給點,順風的時候怎麼乘風破浪,逆風的時候怎麼保持不退,如何維護船隻,保持清潔,如何保持航向,遇到風暴如何處理。
這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只憑著一腔熱情就直接入海尋寶,最大的可能是在海中迷失方向,然後遇到一個風暴,Game over。

就拿最能代表實修的禪修來說。
禪修之前,你需要知道禪修的方法,禪修的步驟,禪修中遇到的境界,如何判斷進度,如何確定結果。
然後要進行禪修的前行,也就是準備工作。
《童蒙止觀》中列出二十五個前方便。
具五緣——持戒清凈、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呵五欲——呵責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棄五蓋——棄貪慾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調和五事——調心、調身、調息、調睡眠、調飲食。
行五法——欲(志願)、精進、念、慧、一心。

在《童蒙止觀》中,以上的前方便,佔了全書一半的內容。因為對於初學來說,往往前行比正行更加重要。
就好像行軍打戰,糧草要先行,部隊要操練得當,對於敵軍要有一定的了解,得制定好戰鬥計劃。
如果前行做好了,正修是水到渠成,不會覺得很辛苦。
如果急匆匆的開始修,沒有事先的準備,會障礙重重,痛苦不堪。
一是樂行(越修越開心),一是苦行(越修越痛苦)。

《清凈道論》也說,在開始禪修之前,需要先破除十種障礙。
住所、家、利養,眾與業第五;
旅行、親戚、病,讀書神變十。

佛法實修是為了斷煩惱,是跟煩惱作戰,得培養自己的友軍,得清楚地認識敵人。
沒有這些知識,就會敵友不分的蠻幹,最後精疲力盡也沒打死幾隻怪,輕而易舉的就被敵將脫衣了(打ち取ったり)。

大力是出不了奇蹟的。

我們用九九乘法表做比喻
信——你相信有一部九九乘法表能幫你解決不會做乘法數學題的痛苦
解——你學習九九乘法表,思維理解乘法表
行——你實戰乘法
證——通過實戰,你證悟了乘法表真實不虛,確實能做題!

捂臉,這個比喻好爛……

總而言之,學佛是個逐漸累積的過程,沒辦法一步登天,按照次第來吧。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佛法不從修得,但是不修不得。

我們從世間法來打比方。我們要想當醫生,我們要想當汽車司機,你天天在那裡唸南無醫生、南無司機,能不能當醫生和司機?不能是不是?那你唸佛能不能成佛?能不能往生?不能。你把那個醫書或者是開車原理背誦得滾瓜爛熟,你能不能當醫生、當司機?也不行。


也就是說,你讀經、誦經,但是你不懂經,你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必須把醫書看懂,還要臨床實踐你才能當醫生,就這個道理。
我們看到一大堆食品,你並不知道這個食品是苦是辣、是香是臭、是甘露還是老鼠藥,你在那兒「南無食品、南無食品......」,即使能吃,你唸唸能不能把肚子念飽啊?你不能唸飽。所以唸食唸不飽,唸佛能不能成佛?也不能。再者,你對著食品知道什麼東西是維生素A、什麼東西是蛋白質......可是在蛋白質、維生素食品現前的時候,你卻沒有辦法分別,沒有辦法分辨你敢不敢吃?你不敢吃。你能不能成佛?


所以不把經讀懂,也還是不能往生、不能成佛。這些道理其實很簡單。佛當年出世的時候,如果說唸佛、拜佛能夠往生,那佛那麼多弟子還聽佛講經說法幹什麼?每個人見佛,佛在那一坐,大家都來唸、拜,大家都成就了?佛度化他的母親摩耶夫人也還專門講了《地藏經》。


佛的父母把佛生下來,他們都不能成佛,你以為唸一句佛、拜一次佛就能成佛?古今中外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兒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唸佛、拜佛能夠成佛的話,那麼我們的佛也太不慈悲了,他從天上飛下來,隨時現出這個肉身相來,不要太高了,幾百米高就足以攝受人了是不是?


我們唸一唸、拜一拜,就統統地往生了。可世界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兒啊。諸佛如來到這個世界上來,都是在講經說法。不僅是講經說法,而且最後講《法華經》,才能究竟圓滿。其它一切法都是佛講方便法,即使在方便法中,佛都沒有講唸佛能夠往生。我們這個唸佛能夠往生,這個法從何而來,連方便法都沒有。


這個法我們真不知道怎麼來的。所以這個法,你們看一看佛的一本經叫《佛藏經》,在最後倒數五頁左右,佛講:【惡魔及諸眷屬皆大憂惱,如墮十六種火坑,大啼哭言:「瞿曇沙門(佛)知我覺我,我常長夜。願佛滅後,破持戒者,助破戒者,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但知讀誦我欲於佛法中破安隱心......】。

也就是說魔王、魔子魔孫要披著出家人的外衣,混入寺廟來毀我正法。毀我正法的方式方法就是叫修行人,只要去讀只要去誦,不要懂。所以我們末法時代,修行人很可憐。

所以佛在《楞嚴經》講【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再如佛在《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念佛能不能往生》全文鏈接:http://www.fahua123.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2extra=page%3D1
《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http://url.cn/0IV0DM
《楞嚴經》視頻http://url.cn/MD23LF

法華論壇http://www.fahua123.com

----------------------------------------------------評論區終於有人問:大勢至菩薩不是說,靜念相繼,自得心開嗎?無量壽經不也是念佛往生的經嗎?

修行不是行法,是修心。唸不同於念,唸是生滅法,念是究竟法。當你已經明白,當你明白了阿彌陀佛,沒唸也是在念,起心動念,所以可以十念成就,或是一念成就都是真的。佛是實語者、真語者。

我們來看看三藏十二部經總開篇「如是我聞」。對照阿彌陀佛,「阿」是「無」,也就是「如」;「彌陀」是「量」,也就是「是」,「我」就是「佛」,「如是我」就是「阿彌陀佛」。《心經》里有句「是諸法空相」:「空」即是「如」;「相」即是「是」。
《法華經》提到「一實相印」:「一」就是「佛」,就是「我」;「實相」的「實」就是「如」;相就是「是」;也可以叫「一如是印、一阿彌陀印」。
《楞嚴經》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即是「離一切相」,「是」即是「即一切法」,「一切法」當下即是「如」。


再對照「一多無礙」。「如」即是一,「是」即是多,「一多」即是「如是」。
對照「理事不二」:「理」就是真心、本體,就是「如」;「事」就是妙用,就是如是的「是」,所以「如是我」是不是「理事不二」?
打個比方,孫悟空搖身一變為茶杯,你知道茶杯當下即是孫悟空,這叫「見性」;知道孫悟空當下也是茶杯,這叫「明心」。孫悟空當下具備三德:法身德、化身德、報身德。孫悟空是「法身德」,茶杯是「化身德」,變化是「報身德」。


學法貴在舉一反三。你隨便變動一個名詞術語,就可以使聽經聞法的眾生生起歡喜心、好奇心。「如是我聞」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是不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啊?是不是天天念「南無如是我」啊?你怎麼樣講都是對的。圓教法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那你明白了「如是我聞」,你念「如來我聞」行不行?你念「阿彌陀我聞」行不行?都是一樣。所以這個如是我聞,你說簡單,就簡單得要死;你說複雜,就複雜得要命。聽者要隨文入觀,你放下懷疑心、逆反心,這樣才能入道。


《如是我聞真實義》全文鏈接:http://www.fahua123.com/thread-3-1-1.html
法華家園微信號fahua123com


大概看了下其他師兄的回答,都不對。依照印度佛教的修行次地,任何一個修行者必須經歷,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行位和究竟位五個階段,而不是上來就明心見性或者念經念咒,這些修鍊對應不了任何一個階位。明心見性雖然可以對應見道位,但是要明白佛法並不是要你明心,而是讓你明理,因為佛教的解脫是靠智慧解脫,智慧的本質就指思維,所以解脫必須和明理掛鉤,而不是「明心」。

這五個階位的核心以及目的我簡單說一下就可以體現出佛教修行是怎麼回事,資糧位要弄清楚佛法的思想是什麼,對佛陀的思想主張要清晰。加行位是要靠禪定的神通力證明佛法的正確性,見道位是指通過神通力對佛法的驗證而對佛法絲毫不懷疑,修道位是指通過佛法和生活的結合慢慢的削弱自己的貪愛和執取,主要手段是戒定慧,究竟位就是指三界之中沒有絲毫的貪愛和執著以至於心無掛礙沒有任何煩惱。

下面說一下佛教的思想或者佛陀的主張究竟是什麼,也就是大乘佛教經常提到的般若。佛陀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四個字,斷煩惱也主要靠這個知見,佛陀的大智大慧也無非這四個字而已。但是這四個字擴展一下,會引發很多觀念和理論框架,都是需要修行人牢記並掌握的,否則不可能修成。其中最最核心的理論是12緣起,千萬不要忽視這個理論框架,整個佛教的修學核心全部圍繞12緣起,在長阿含經的大本經里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是在某一棵樹下證悟12緣起而成佛,這個就是佛法的核心,任何一部佛經只要貶低12緣起不重要,或者不究竟,必然是偽經。

12緣起為什麼重要,主要因為它解釋了輪迴是如何緣起的,因為佛教的目標就是脫離輪迴,了脫生死,所以你不知道輪迴的因緣就不可能結束輪迴,12緣起是佛教修行的總綱領。根據12緣起,輪迴的主要原因就是眾生的貪求,如果沒有貪求,你就不會造業,因此來世的根身和器界就不能緣起,當今生五蘊身壞滅,來生的五蘊身心又不能緣起,你就徹底的成為空性了,這個就是無餘涅槃,而虛空就是大乘佛教所謂的法身佛,因為它不生不滅,所以佛法不講斷滅,就是因為虛空無法斷滅,而這就是所謂的法身,但是從五蘊身心的角度講,無餘涅槃就是指五蘊身心的斷滅,之所以不是斷滅見,是因為滅本身無法再滅,也就是緣起性空的性空無法再空。

那麼如何斷掉貪求?主要的修行手段還是八正道,其實斷掉貪求的修行方式不光佛教有,任何宗教都有,那麼不同點在哪?主要體現在八正道中的正見,佛教認為因為其他宗教不認為萬事萬物緣起性空,相信恆常不變的神我存在,因此對它產生貪求,因為這種見地的錯誤,永遠斷不掉這最後對神我的貪求,只要有貪求,永遠不能出輪迴,所以佛教稱自己是慧解脫,也就是指因見地正確而解脫。


推薦閱讀:

未皈依的初學者如何才不算盜法?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佛教入門書籍資料?
金剛經裡兩句話看不懂?
阿彌陀佛,我最近修行的道心經不起考驗,該怎麼辦呢?
楞嚴經如何有效駁斥「覺了能知之心是大腦產生的」這個觀點?

TAG:佛學 | 佛法 | | 佛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