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空手道的型,能否讓你變得能打?

六七年空手道練習經歷,有疑惑,有矛盾,有自問自答,有自己摔自己的臉,希望有前輩能指出錯誤


知乎這個答案排序看的我各種迷亂!!(這一題炸出了不少「大神」,嘿嘿嘿)
我來說一短的。
先上結論:練習形,可以讓你變得能打。並且這裡的能打併不局限於護身。
要通過練習形來變得能打很不實惠,至少在一開始很不實惠。一開始練出拳,踢腿,基本移動,打靶,約束組手更好,更高效!
那麼練習形有什麼意義?
首先,我極度同意燜道館的王老師@王扁豆 說的,你要讓形實用化,必須拆開練,拿來用。這個點自從我們幾個提出來以後已經被說爛了。大家都這麼說,好,有幾個人這麼去幹了?反正我沒這麼干。
接下來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個觀點。敲黑板了啊!敲黑板了啊!我的水平還沒達到需要從形裡面找到好用的組合,即我個人遠遠沒有達到技術瓶頸。
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二個觀點和 @河森堡 所說的差不多。我練習形只是因為我喜歡。就像我喜歡練直拳,移動,前踢一樣。每一次終究有不足,感受到了不足,死磕,練!而形和直拳,移動,前踢有哪兒不一樣?
形美觀,美感足。我看翁長良一的擊碎第一,擊碎第二可以看幾十遍,上百遍。真的漂亮!
形站姿轉化豐富,技術也更多。其實發力原理就那些,但是有些動作好發力,有些比較難。練習形對於我來說,趣味性更足。
Kime,放鬆,Kime,放鬆,轉身,下壓,蹬地起身發力,這些元素一環接著一環。好玩著呢~
再總結:
1.組合技術沒有練到一定程度不用考慮通過練習形來變得能打,即使練形可以做到這一點。
2.練形很有趣,與其把它當成廣播操應付,不如挖掘它。如果你把空手道作為練習的主要方向,你終歸繞不開形,不然你幹嘛練習空手道呢?


練型能讓你變得能打嗎?


這是我一直不敢問的問題,也是我作為一個空手道練習者非常矛盾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的描述里可能自問自答,自己打自己臉。


本來的題目是練型能讓你變強嗎,可是變強的概念太多。有人會說你的精神力變強了,你的氣質變好了,這些都算變強,但是騾子是馬都來拿牽出來溜溜。武術最重要的是能打,不是嗎?


練習極真的時間最長,而現在開始練傳統空手。型打的不少,對抗也打了不少,但越練越迷惑。練型能讓你變得能打嗎??


無論極真也好,傳統也好,沒有一個指導敢讓他們在組手比賽集訓的時候花大量的時間去練型。這點大家沒異議吧?泰拳,拳擊,柔道,巴柔沒練型也那麼能打對吧?

那麼型到底有什麼用?


比賽不是一門武術的全部,比賽主要還是擂台技術。但擂台技術只是一門武術里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型的拆解就來了,型的拆解是把一整套型的每個動作,組合動作進行細分,闡述他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運用方式。不同人對型拆解的理解方式可能不一樣,不同師範教的型拆解可能也不一樣。


然而做型拆解練習的時候,多是一人【配合】另一人進行練習,另一個人基本是不反抗的。所以就有些較真的道館會進行「亂取」,自由組手的訓練。查閱了空手道吧的視頻,有的自由組手乾脆回歸原始的兩拳一腿加摔柔,感覺像穿道服的mma。有的不懂是不是想運用型的招式,結果打起來像王八拳。反正以我的水平,我嗅不到型的味道。

這時候應有此圖河森堡猛士的一段話:

我斗膽引出個人觀點:型對於【能打】的提升,可能非常有限。


一些拙見,希望前輩們指出錯誤。


先謝邀...

別傻了,不可能!

這種可行性有的話,那足球隊也編幾套KATA給選手們練就好啦~

古代人民智未開,用這種很原始的方法來流傳保存技術,但是後繼學子未必大家都耳聰目明,有人可能半學半道聽塗說,於是就衍生出了同一套kata卻有不同流派,或是同流派有不同的bunkai方法。

說到bunkai也是很啼笑皆非,解釋方法不是讓一種技術應付多種狀況,而是讓多種狀況很牽強地套在一種技術裡來bunkai,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想花腦子去練技術。

真要說kata除了裝逼之外,還有什麼益處的話,大概只有重心移動和下盤的鍛鍊上吧,對組手直接的幫助?沒有~


謝邀~
練型,能讓型打得好;練打,能讓人變得能打。
想通過練型來變得能打,得把型進行分解,變成招式,然後有人喂招,練熟,然後應用到實際,就跟拿著手靶喂組合拳一樣,這樣練型就能變得能打。然而現在懂分解的、懂喂招的人少,型中不少技術所對應的實際,在賽場上也很難出現,因此想單純通過練型來變得能打,效率太低、彎路太多,我個人不抱期望,的確比較有限。
關於型和基本動作的問題我在知乎上也答了不少了,感覺上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不外乎把它作為技術庫、保留流派特徵的載體、身份認定的標識、精神完善的渠道、體感培養的方式等等,並沒有把它和能打直接掛上鉤,更多的是作為輔助。
對於喜歡打且有志於打的人,若剛學空手道,那練習型能增加協調和穩定,並且了解到流派特點、體會身體動作的最優方式。剛柔流型表現的近身小架、松濤館流型里的大架突入,練了就知道大概按什麼風格去打,有助於快速入門,是入門的輔助。
如果學了有陣子了,能和別人打個大概,但是突破不了瓶頸,那回過頭來研究型,也許其中的某招成了自己的得意技,結果一招鮮吃遍天,是提升自己的輔助。
其他的有朋友說提升軟實力之類的我都覺得是不錯的解釋,型有用沒用,都是見仁見智的,我喜歡型,所以我有千般理由說它好,但畢竟人各有志,做自己喜歡的就行了。

——————————————————————————————————————
不過我想在最後補充點問題和大家探討一下

其一,空手道傳統上並非單純的徒手術,佐久川寬賀、松村宗棍也都是棒術高手,他們創出來、傳下來的傳統首裏手型可謂大雜燴,包括了一些基本兵器技術和徒手技術。追求徒手能打其實並不是型的全部意義,目前沖繩的松林流、小林流、一心流等,都在徒手技術之餘輔以古武道武器術,也有這份原因。以作為組成部分的徒手格鬥去衡量取捨整個型系統,是否妥當呢?
其二,面對完全陌生的、不知道對方會點啥、拿不拿器械、有幾人、何時以何種方式開打,情況就複雜了。空手道誕生之初是為了應付這類場面的,這種有點類似招式對賭的情況下,光知道怎麼應付對手的拳腳很可能是不夠的。以如今的賽場徒手打鬥的適用性來衡量所有型里的招式,是否也有所偏頗呢?
其三,如果不練型而只追求徒手比武上能打,那為什麼要選擇空手道呢?以賽場比武為發展根基的武術,比如泰拳、拳擊、踢拳以及MMA之類的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練空手道的型,有助於格鬥,但不是全部。
格鬥有兩種技術,一種是有形技術,另一種是無形技術,任何武術的第一步,就是練習自我的身肢體,要達到收發自如的階段,而空手道的型就是很好的辦法,個人把格鬥的動作通過假設進行演練,從而使運動員掌握攻防技術,同時也是另一部分並不追求以實戰為目的的愛好者,但可以通過型的演練達到體會格鬥意境,如老者,幼兒,健身者,

格鬥另一種技術就是無形的技術,不是研究自己,是研究對手,對手的身高,臂長,技術特點。每一次戰鬥,距離控制,預測可能的進攻,判斷,時機的把握,這些無形技術套路是不無法練會的,

曾有一個有錢的學員說,教練,我要私教,練半年,能打過兩三個人,我說不行,你跟我一個人練,你只能適應我的身高、臂長、打法,如果你在街斗或是擂台換了一個人,對方的身高、臂長、力量、速度、技術發生改變,你就不能適應了,有的人擅長拳法,有人喜歡腿法,有人喜歡地面格鬥,有人速度快,有人力量,這些都必須進行兩人模擬實戰練習才能有感覺。


型的發力我就不說了,關鍵是借鑒。比如一套拆解會有一套組合,你把這套組合帶入實戰練習中了嗎?另外打型是相當耗費體力的,體力考核甚至可以用連續打型代替,你可以把一套型按照我的發力要求連續做十次嗎。最後實戰是個多元組合的東西,型的東西就可以給你啟示,但是抗擊打,反應,模擬實戰等等都是個人單獨打型替代不了的,挑食會營養不良,這沒什麼好說的


久練不如慣打


謝邀,我不是前輩,只是個空手道愛好者。

練型對格鬥技巧的提升有幫助,因為型裡面有些彆扭的動作其實是從實戰動作中發展出來的,可以參考電影《永不退縮3》《血與骨》,老邁拍空手道電影總是講究型的展示,動作銜接的很美。

但光練型對於實戰卵用沒有,畢竟實戰還是要靠氣勢和經驗,以及身體抗擊打等等一系列因素。尤其是現代化綜合格鬥的興起,old school派越來越無力。畢竟現代化意味著有更多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戰鬥力,而型肯定不是最快的那種方式。

型是空手道傳承多年的技術精華,打型具備精氣神的人往往實戰技巧很多(鑒於其他方面不明,不敢說一定厲害),但實戰不弱的人不一定能打的好型。不過,近年來型比賽都太多tricks了,已經脫離型的本意了。那些在道服上做手腳以博得掌聲的空手道選手是現代化空手道「型無用論」的主要來源。只希望東京奧運會能靠譜點。


首先,能打需要經常打,不用反覆強調了。

型的價值主要在於矯正基本動作,基礎不紮實立即暴露,大班教學和標準化考試可以保證教學質量。拳擊、泰拳解決這些問題相對麻煩一些,更難找到好的教練,更依賴請私教。空手道一開始就是面向業餘愛好者的,這些問題不解決怎麼玩。。。

基本技術如果沒有標準化會遺留很多莫名其妙的問題,例如把發力技巧神化然後練N年,甚至搞成師徒秘傳。


謝邀,只有初段的我不敢對型妄加評論

我一直打三戰來練發力方式


空手道的型,其實包含了大量的本門派特色動作和信息。比如我們流派的糸洲流,在教學中,都是從型中教基本技術,什麼意思呢? 比如你現在是黃帶,黃帶9級涉及的型是「平安二段「,那麼「平安二段「里有上格擋、順沖拳、馬步手刀、貓足立幾個基本技術,那麼我們就教給你這幾個基本技術,你考黃帶8級時候,需要練習型「十手」,涉及到貓足立手刀等,我們就教給你這個單個技術。

空手道的型,最重要的在於「拆解」,就像你學外語,發給你一本教材,你一句看不懂,一句聽不懂沒用,需要有老師帶你告訴你這句外語什麼意思,怎麼用,在什麼時候用,你才會理解


一般來說,比如空手道一套「型」有20個動作,大概能拆分出6-8個實用招數,為何20個裡才能拆除6-8個呢? 第一:空手道動作很多都是對稱動作,比如說向左側前蹴+左右正拳,那麼向右側一般也有這個動作,所以是對半開的,還有一些動作,是跟實戰無關,在編排時候純粹為了能使動作連貫,所以是沒有實戰意義的。因此,一套20個動作的型,大概能拆出6-8個實戰動作,這6-8個實戰動作之間是沒有關聯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情況下的反擊或者進攻如果樓主看過軍體拳,或者解放軍擒拿格鬥,那麼形式跟空手道一樣,經常練習,比如對方來進攻,我迅速上格擋踢襠,這就是在無規則下,非競技下的防身術,或者說是空手道的精華部分,當然,這需要每天不停的練習,所以我們流派有個理念叫「以型始,以型終」

我在最開始練習空手道時候,最吃驚的就是空手道在傳播上的公開與開放! 我在日本第一節學型,老師就給我逐一講解這個動作怎麼用? 為什麼這麼用,變招是什麼,要知道,中國武術套路也需要拆解,但是一般的中國功夫老師不會輕易給徒弟拆解招,要麼是保守不教,要麼留到最後教,要麼看哪個徒弟送錢最多才教。而這在空手道里,是完全公開的。 並且,在空手道思維里,拆招不是固定的,當然你最開始學的時候,必須按照老師教的那麼做,當你自己有一定基礎,你也可以教你學生你自己認為怎樣拆最合適的方法。由此一來,空手道在技術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狀況,高矮胖瘦不同的老師,根據自己身體條件拆出了不同的花樣,也使得空手道技術越繁殖越強。

比如「平安初段」里的轉身貓足立+前蹴,這個動作用法是當有人從後面拍你的肩膀或者從側面打來一拳,我們迅速向敵來拳一側轉身,同時右手格擋,然後用右腳前蹴踢對方襠部,那麼這個動作在有些流派里就不是這樣做,比如「少林寺流」、「松濤館」,他們不是轉身踢襠部,而是轉身抓住別人手臂順勢做一個側踢,把對方踢開。是什麼造成動作不一樣呢? 因為攢播種練習者的身材不一樣,比如松濤館創始人船越義珍雖然身材矮小,但是他這個流派後來在歐美傳播最多,歐美人身高體壯,做轉身格擋踢襠這樣動作笨拙又伸不開腿,於是就變成適合歐美人簡單、直接的側踢,把對方一腳踢倒這樣的動作了

這也是跟日本武道思想有一定關係,日本武道思想叫「守、破、離「
守:在你剛入門時候,打基礎時候必須嚴格按照老師教你的動作和思想一絲不苟的學習

破:當你練習很久以後(這個很久不是你自己認為,是老師認可),那麼你可以有一定自己的見解,比如這個動作我覺得這樣更適合我


離:當你練到一定程度,可以離開原來的體系,開創你自己的體系(千萬不要誤認為你練個三五年就可以離開了,這裡很多指練習快要一輩子的人,甚至一輩子也開創不了自己體系)


好像不能。
型的作用是讓你【會打】,而不是【能打】。
會打,意思是你掌握了技術和訣竅;能打,意思是你戰力比接受同樣訓練的人更強。
當然也沒那麼截然的分開。

型,在訓練技巧的同時,也能幫助你提高身體素質,肢體靈活性、協調性、臟器耐受力、呼吸與動作的配合等等都會得到提高,綜合來看,其實也是變得比沒練之前【能打】了。

但是要單說【能打】,似乎還夠不上。
畢竟型類似於中國武術的套路,倘若不知道的拆解和變化,光練套路是不能成為一個能打的人的。


我認為「型」的價值不在於提升實戰水平,「型」的價值體現在別的方面
我在很久以前曾經在空手道貼吧里說過和你同樣的話
那得是八年前的事了,當時我還是一個愣頭青,說話非常沖,我在貼吧里發帖說「型」這玩意毫無價值,練它純粹就是浪費時間
可想而知,很多人發文反駁我,說我荒謬,我毫不客氣地和他們吵了起來
當時我的思路是這樣的,要是想搞清楚「型」到底能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實戰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變數,一個人只練「型」,另外一個人則完全按照實戰的要求訓練,最後打一打看看效果不就知道了?如果條件允許的化,可以把樣本的數量放大,抵消隨機因素帶來的影響,最後一統計,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或者說你統計一下,在比賽里純練型的人相對於那些純練打的人是不是更容易取得好成績?這恐怕很難,因為打比賽之前誰會純練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如此的直觀,淺白,以至於所有實事求是的人都會達成共識。
我練習別的格鬥技的經驗讓我更加堅信,光練型是絕不可能提升一個人的實戰能力的
就拿拳擊來說,對方刺拳打過來,你頭向外側稍偏一下閃開對方拳峰,同時左手直拳迎擊打對方臉,這個動作整個過程也就0.5秒吧,說起來非常簡單
可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我和拳友配合對練了不下1萬次,在實戰的時候,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不同時機,實踐了無數次,到目前為止,我只能說這個迎擊技術在面對和我同水平的人時勉強能用,遇到高手根本就是浮雲
我淌了多少鼻血,得了多少次口腔潰瘍,眼睛青了多少次才把一個簡單的迎擊拳法磨鍊到勉強能用的地步,你在不考慮時機,不考慮角度,不考慮距離的情況下,把一套動作對著空氣做熟練了就能提升自己的實戰水平?想想也知道,完全不可能呀
那型既然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實戰水平,它的意義又何在呢?
我認為型的意義在於讓你的精神浸到空手道里去,型的價值在於完善你的軟體

這個道理就好像練習書法一樣。你找一個書法大師,把他手給打折了,他不能再拿筆寫字了
但是他作為一個書法家的沉靜和專註卻不會憑空消失,因為書法已經在長年累月的練習中影響了他的氣質,塑造了他的人格
型和書法的道理一樣,你永遠也無法寫出一個完美的字,你也永遠無法打出一個完美的正拳,你不是這差一點就是那差一點,要不然就是三站時腳沒扣緊,要不然就是轉腰的時機差了0.1秒,要不然就是拳型沒握好,要不然就是肩膀不夠放鬆,總之你永遠也無法打出一記完美的正拳,更永遠也無法打出一套完美的平安四或者安三。可是你在不斷地接近那個不可能到達的完美的時候,空手道就會漸漸地進入你的身體,影響你的氣質,塑造你的人格,這就是型最大的價值
除此之外,型也確實能提升人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加強人的專註能力,平衡感,呼吸以及部分專項力量
所以型的價值不在於「更能打」,而在於「更完善」
總有一天,我們的身體會承受不起激烈的搏鬥,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空手道
我們還有型,我們依然可以「終身修鍊空手道,追尋並實踐極真之道的真諦
OSU


這兩天參加了紐西蘭極真IKO1的合宿,由澳洲支部長7段師範Nik Cujic和4段Sensei Stephen Cujic主持訓練。

其中有一場訓練是極真的型分解(Bunkai),我搬運一下師範的原話。師範的第一句話就是:

I don"t like Bunkai. There is no so-called secret in Kata. (我不喜歡教型分解,型裡面並沒有所謂的秘密)

後來他解釋說,如果想組手(kumite)更強,還是要多訓練組手技術和體能,型並不能讓你的組手變的更強。型最早只是基本技的組合,為了便於學生記憶。型分解只是賦予了型里的每個動作一些意義,對同一個(套)動作,每個道場甚至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分解和理解。

型其實就是基本技(Kihon)和移動(Ido)的組合,練型可以提升速度、移動、身體重心等基本素質(當然單純練Kihon和Ido也行), 這些身體素質可以讓你更能打,但是練習型是不能讓你提升實戰能力的。


本來不想答這個問題的,因為我沒練過空手道。但是被反覆邀請。那我就隨便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吧。

雖然我練傳統武術的,從沒接觸過空手道。但是格鬥技總歸還是有些根本性的東西都是想通的吧。我個人是認為如果不進行實際對抗練習,是無法提高實戰能力的。當然你苦練多年,然後打哪種每日看二次元一天三擼的宅男,打2、3個應該也不是問題。你要僅僅滿足於這種層次的能打,那你自己練是可以的。但從不跟人實際對抗的話,即便遇到沒練過任何格鬥技只是經常打架的混混,你都可能被人反殺。

我們常說打人先學挨打,怎麼防禦對方的攻擊,無論閃躲還是格擋,都需要反應速度。這個你自己練型,肯定是練不出反應速度了。我們對練的有很多人自己悶頭練,覺得練得挺好。上來一動手就懵逼了,想的挺好,對方一下打過來我怎麼格擋怎麼反擊,但是反應速度跟不上,被打到臉上胳膊才抬起來一半。這就很尷尬了。

而且如何把握機會,以最小的代價接下對方攻擊,不讓對方把力全發出來這也很重要。我剛開始對練的時候,每次打完回家脫衣服身上都各種青紫,自己默默塗藥。但是打了一年以後,我現在家裡傷葯過期了都沒用過。不是沒有被打中,是我都不給對方完整發力的時間和機會,倉促發力有護具根本打不出傷,也不疼。

然後就是抗打擊能力,我對練時有的對手我輕輕打一下感覺都沒用力就躺那喊打不了了,疼死了。有的對手打上去一聲不吭,我以為打著不疼,就用力,一直到用8分力,都照樣繼續對抗。打完衣服撩起來腫的老高。當然喊疼的對練確實不容易受傷,但是實戰的時候一個稍微挨一下就疼的齜牙咧嘴動作變形攻擊被打斷。另一個受重擊依然跟沒事一樣繼續攻擊,這兩人對抗結果如何大家都能想到。

實戰的話,不同的人臂長腿長不同,攻擊距離也不一樣,對於移動中的目標,你想準確攻擊到對方避免受到反擊,這是需要精準的距離感的。而且每一個人的攻擊習慣都不相同,沒有實際對抗經驗的話,對方使出你沒料到的招式,你就完全手忙腳亂懵比了。這些你不跟人對抗絕對是練不出來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不去打實戰對抗的話,對「能打」這個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


我所認識的一個練taolu或者叫kata的人說:型的訓練可以讓你在體力不濟的時候仍然能跟人對抗,靠動作本身帶動身體,把力量引出來。


不能。


首先我沒練過空手道!但是我本人是跆拳道的教練!跆拳道裡面有品勢!感覺品勢和型的意義差不多所以回答一下!
練習肯定是有意義的!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反覆練習的話對你進攻和防禦的連接肯定是有好處的!跆拳道的格擋練習和腿法練習經常都是一擊一擊的反覆練習!這樣的練習可以讓練習者的動作標準!但是在實戰比賽中這種練習者的攻擊大多都不會連續進攻!而品勢的反覆練習可以有效的改變這種情況!讓你知道怎樣在防禦以後立刻連接進攻!所以肯定是有好處的!


練了4年多的跆拳道,練的是ITF的,非奧運比賽這種。
不知道空手道的行是否就是跆拳道的品勢?如果是同一種類型的東西的話。
那不能讓你變得能打。只是讓你能習慣性的多一些抗擊打的動作。

真要能打,還是實戰對抗出來的。


大胖子不請自來,185 110公斤,卧推100 10個,最多兩組,引體向上能做15個左右,然後跟號稱合氣道市前三發生口角,中一拳一腳~然後,感覺並不疼呀就不停的向前近身,最後成功打了一個交換他踢到我右顴骨我左權擼他臉,他暈我懵逼,結局是我把他按雪裡吃了三分鐘他就醒了~~~然後再也沒人和我吵架,也沒人讓我生氣~~~~
不是空手道,但是應該有淵源,另外對手應該170 85公斤吧,我當時185 95公斤~~


推薦閱讀:

現在的泰拳是否過於偏向擂台?
個子矮的人更適合練打擊系的格鬥技嗎?
為什麼格鬥比賽都是1v1而沒有雙打和混雙?
巴西綜合格鬥為什麼會後繼無人?
我膽子比較小,想練拳擊(拳擊武術都行),但感覺很幼稚,可真的跟想學啊,健身館拳擊課大家覺得行么?

TAG:搏擊項目 | 武術 | 空手道 | 極真空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