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性極強」是怎麼表現出來的?跟漢語相比呢?其他語言的文學性如何呢?

在百度上搜索「英語」,百科裡有一條「文學性 極強」,搜索其他語言沒有這一條。沒看過什麼英文名著,對此沒有什麼感受。


我不知道「文學性」是啥意思。英語相對於某些屈折完整的語言來說藝術性不夠,比如這一首歌:

Αγν? Παρθ?νε Δ?σποινα,
?χραντε Θεοτ?κε,
(Χα?ρε Ν?μφη Αν?μφευτε)
Παρθ?νε Μ?τηρ ?νασσα,
Παν?νδροσ? τε π?κε.

Υψηλοτ?ρα Ουραν?ν,
ακτ?νων λαμπροτ?ρα
Χαρ? παρθενικ?ν χορ?ν,
αγγ?λων υπερτ?ρα,

Εκλαμπροτ?ρα ουραν?ν
φωτ?? καθαροτ?ρα,
Των Ουραν?ων στρατι?ν
πασ?ν αγιωτ?ρα.

拉丁語的翻譯能押韻

Deique casta genetrix,
virgoque numquam tacta!
(Gaude, nupta innupta!)
Rorumque vellus paene nix,
regina, mater, pacta!

Sublimior quam sidera,
praeclare sol piorum.
Tu virginum laetitia,
cacumen angelorum.

Caelorum caelis altior,
o turris mundae lucis.
Caelorum cuncto sanctior,
exercitu Quem ducis.

捷克語能押韻:

?istá Panno a Vládkyně,

p?esvatá Bohorodi?ko

(Raduj se Nevěsto nesnoubená)

Rouno milostí orosené,

Panno, Matko a Královno

Na nebesích jsi vyvy?ená,

nad zá?i slunce jasněj?í

Radosti sbor? panenskych,

nad anděly jsi ctěněj?í

Nad oblohu jsi skvostněj?í,

nad její světlo ?istěj?í

Vládne? nad ?iky nebeskymi,

ty jsi svatá nad svatymi.

塞爾維亞語:

Чиста Д?ево Владичице, непорочна Богородице,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Мати Д?ево Господарко, под чи?им смо сви окри?ем,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Од сила Небеских виша си, од зрака сунца с?а?ни?а,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Радости хорова дево?ачких, од ан?ела узвишени?а,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Од небеса си с?а?ни?а, од светлости чисти?а,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Од свих сила ан?елских Ти си свети?а,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甚至是德語:

O reinste Jungfrau, Herrscherin,

Geb?rerin Gott Sohnes!

(Freu dich, Braut jung und unverm?hlt!)

O Jungfrau, Mutter, K?nigin

und Zierde seines Thrones!

Schwebst über Himmel hoch empor,

strahlst heller als die Sonne.

Erfreust der heil』gen Jungfraun Chor,

erh?hst der Engel Wonne.

Sich deinem Glanz der Himmel nei>

er spiegelt deine Reinheit.

Du übertriffst an Heiligkeit

all" Himmelsheereseinheit.

還有阿拉伯語:

"adhrāu yā umma-l-ilāh; yā ?āhira naqīh (R: afra? yā "arūsan lā "arūsa lahā)

?allī lā-bniki-l-ilāh; wa ?anninī "alayy

lā tuhmilīnī fī-l-?ayāt; an aghraqa fī-l-kha?īh

bal adrikīnī bi-n-najāt; wa ta?annanī "allayy

yā umma rabbi-l-ka-ināt; wa-??aghamati-ssamāwiyāt

yā bahjata kulli-r-ruhbān; wa-l-anfusi-t-tuhrīh

但是英語...:

O Virgin pure, immaculate,

O Lady Theotokos

(Rejoice, O Unwedded Bride!)

O Virgin Mother, Queen of all,

and fleece which is all dewy

More radiant than the rays of sun,

and higher than the heavens

Delight of virgin choruses,

superior to Angels.

Much brighter than the firmament,

and purer than the sun"s light

More holy than the multitude

of all the heav"nly armies.

聽起來癟的不行。。。

就從副歌一個部分看,這是希臘的副歌

Χα?ρε Ν?μφη Αν?μφευτε

其中Ν?μφη和Αν?μφευτε這兩個詞的詞根是完全相同的,通過改前綴後綴達到這個效果。

而拉丁語就翻譯的非常好:

Gaude, nupta innupta

這裡nupta innupta也是通過改前綴後綴達到改變意義的效果。

塞爾維亞語也可以:

Раду? се, Невесто Неневесна!

Невесто和Неневесна明顯是一個詞根

除了這裡列出來的之外,法語的也可以:

Réjouis-Toi, épouse inépousée.

勉強能翻譯成Spouse unespoused,但是Spouse的意思已經與Epouse不同了


這只是屈折方面的,英語相對於這些語言來說最大的優勢是『辭彙』,一種語言的文學性並不是單獨靠屈折來決定的。澳大利亞土人的語言某些屈折非常嚴重,但是你能說他們的文學性比漢語好么?

那麼所謂的文學性到底是什麼?是表達的準確性嗎?不是,這一點大部分通用語言都能做到。是語法的複雜性嗎?不是,英語、波斯語的例子已經很明顯了。

我們說一種語言的「文學性」強,我們可能在說歷史上有大量的文學作品都使用這種語言。這是要花時間砸出來的,並且隨時都在變化。就像俄語在中世紀壓根就不是一門文學語言,到了近代卻文學作品井噴一樣。形容任何一種歷史悠久,文學傳統深厚的語言都可以用「文學性強」這個短語,就像形容任何一個nba頂級球員都可以用「強壯」一樣。


謝邀,

之前在 林霄:英文和中文的邏輯性哪個更強,為什麼? 提到過,

文學性是一門語言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他除了靠一代一代作家辛勤的實踐,沒有捷徑。

韓語、越南語想要學漢語的邏輯性,很好學;想要學漢語的文學性,門都沒有。

農業時代文學作品越多的語言,文學性基本上就越強。

按照這樣的一個邏輯,文學性強弱,跟語言的類型關係就不大了,純粹看文學作品積澱。

越南語跟漢語類型接近,但文學性比英語俄語等差多了。

英語的文學性在15世紀前,跟德、法、意 是沒得比的,但是後來可以說追平了。

俄語起步更晚,但因為辛勤實踐,提高得非常快,基本上不會落後西歐。

另一方面,文學性跟語言類型,可能也還是有細微的關係,包含2種:

A,在 漢語裡面有很多的疊詞,英語裡面有沒有類似的疊詞? 提到過,

東亞語言早早就脫離了遠古「詞綴構詞」的束縛,進入了「活用構詞」的靈活新世界

所以東亞語言誕生了一大批不同來源(名-動-形-副-聲皆有)彙集到一起的「音樂詞」

如漢語的歷歷,萋萋,獵獵,煌煌,浩浩,霏霏,綿綿,踽踽。。。

日語的Hiyaya(清涼),Yawara(柔軟),Sasaya(細小)。。。

這些詞毫無疑問,讓文學性直接贏在起跑線,在作家實踐之前,百姓已經給了很高的起點。

B、東亞語言的詞義活用、修辭化,被漢語推向了極致:

風雨,風雲,風塵,雲雨,雲煙,煙雨,煙花,紅塵,四海,江湖,春秋。。。

這些字根,原本都是很普通的自然辭彙,

但是在漢語作家一代一代的實踐之下,他們全面經歷了「文學化」,成為漢語文學性的突出特徵。

日語的「枕詞」,有類似的修辭作用,也很發達,比如,草枕(Kusamakura)=旅途 之類的。

但有一些枕詞疑似對漢語的模仿,比如朝露(Asatsuyu)跟漢語的「朝露」修辭用法一模一樣。

其實從國名上,就能看出明顯的差別了,

中華,日本,應該是世界上罕見的、來自「文學詞」的國名,

她不是來自地名或者部落名,而是來自文學作品的修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英語的文學性興盛於文藝復興時期

漢語的文學性起於其源流

這倒不是什麼漢語優越感的問題

而是「文化價值」提煉歷史的問題

在古代,語言是不是精練的文化符號,不一定,但文字肯定是

而漢語、中文「文學化創作」的肇始自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

今日雨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

其自北來雨?

其自南來雨?

三千餘年前的文字,即已如此通達漂亮

這得益於漢字自從最早穩定下來之後就開始的特殊的造字法則的空前成熟,六書是一種用非常抽象的理念去構造具象的事物關係的特殊構字法,和歐洲的遠古純粹的象形、指事文字,和後來的表音字母文字的邏輯,都不一樣,它保留了象形指事的直觀性,但在構字上多了很多維度,這使得漢字擁有其他文字不具備的表意敘事維度

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形聲字」的聲旁在表意上的類同性

這其實就是漢文字發展的縮影

比如說西,本意即是棲,其聲旁自然有原始的表意延伸

比如說酒,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酉既是酒的聲旁,又是會意構件,更是「釀、醋、酣、酸」等字的形旁,表示釀造與釀造物相關

而一些更複雜的文字也是一樣,因為其聲旁的原初表意屬性而使得形聲字在不同的指示環境中卻有著類似的「通感」

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俊俏和峻峭

夋旁是聲旁,但以它為聲旁的字大都有「突出、形式尖銳」的表意傾向,再比如說前面說到的「酸」

類似的聲旁還有昜、巠等字。

這種表意方式其實天然內含著審美的維度,我們可以用漢字的格律化表音和表意屬性以及構字中的天然感情色彩來構建審美節奏,而這一層審美維度,是任何錶音文字都不具備的

比如說,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比如說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看到這個字,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審美方向,而英文必須由表音和表意獨立審美結合起來,才能構建這種美感。

前面有回答介紹了東亞文字中的表意疊字詞——其實通俗地講,就是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全以擬聲詞的方式來重疊以描摹形態

其實漢文字因為形聲字的特殊構字法,還有一種特殊的「疊詞」

就是類同的形旁下的表意類同,那麼它們連接起來就有了很強的審美價值

比如江河湖海,比如琴瑟琵琶,比如魑魅魍魎,比如珍珠瑪瑙,

甚至可以玩梗玩無情對

比如說煙鎖池塘柳可以對炮鎮海城樓,也可以對深圳鐵板燒。。。。。

而說到無情對,這又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化,它應用了漢字「表音、表意解構都完整且獨立」的特點,從表意上來說,漢字是孤立語,甚至是單字獨立表意的孤立語(除了一些固定的上面說過的疊詞,比如踟躕、逡巡、踉蹌等等),從表音上來說,漢字每個語素都擁有且僅擁有一個音節,那麼我們就可以把單字作為一個孤立的元素,把整個表意的句子拆開來,然後根據表意屬性去單獨應對,這樣寫出的對聯就叫無情對——即與原文情節無關,僅以字對的重排方式,最後又能恰好表達另一種意思

上文的深圳鐵板燒是個無情對

典故出自晚清名臣張之洞在陶然亭赴宴

席間不少有意思的無情對,有人以「樹已半尋休縱斧」為題求無情對,結果有人對成「蕭何三策可安劉」,每個字都對應,但句意毫無聯繫

張之洞笑道「果然一點不相干」,說完之後猛然發現,這句話也可以作為題目的無情對。。

然後發現張之洞和陶然亭也是無情對

這種無情對現在還有很多

比如說索尼大法

可以對修仙小說

還有一個無情對大家對一下

月落和尚金山去


說白了,因為英語的特性:容易學習,運用靈活。加上之前英國現在美國的軍事經濟文化的強勢。

用英語寫作的人極多,遠遠多於其他任何語言。

在那麼多人里,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天才,創造性的運用英語,把它的文學性帶上一個新的台階。

就好比,全民打乒乓,自然乒乓就是國球,所以中國人乒乓很厲害。但,是不是因為中國人有什麼特別適合打乒乓的生理特點?也不是。打的人多而已罷了。


看該門語言用作文學語言的歷史久不久,有沒有中斷,積累深厚的自然表達上文縐縐,積累少的就顯得白。


說一點自己的小私心(以下所有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

個人以為,中文在短篇上的文學性是英文所不能比擬的。

文學性是什麼意思呢,大概是文字的底蘊和內涵,有時候,就是單對一個字的玩味和選擇。

拿余光中老先生的一段話闡述一下: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

同意高票答案 @林霄 中提到的:

」但是在漢語作家一代一代的實踐之下,他們全面經歷了「文學化」,成為漢語文學性的突出特徵。「

我承認中文在小說上不及世界各類文學經典的百花齊放,可是,單論雜文散文詩歌等富含語言靈性的著作,中文的影響力是英文無法比擬的。

舉個簡單例子: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一句短詩,中文精鍊之下的美感與內涵就能展現的淋漓盡致。不需要任何描繪感情的辭彙就能充分體會到作者筆下的那種悵惋之情,這種流暢的表達,含蓄與內斂的美感,英文很難做得到。

再舉幾個例子: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夜來月下卧醒,花影零亂,滿人襟袖,疑如濯魄於冰壺。「

這種綿長的醉意、凄薄的孤獨質感,英文很難做到(當然英文也不乏"tender is the night"這樣的神來之筆的)。

私以為:西方文學對於中國存在偏見;而這種偏見源於存在於中國對西方的獨立性:我們的這個國家此前千百年的文化幾乎是獨立於整個西方體系之外成長起來的;這種獨立導致了文化的無溝通,語言根系的不交融;歐美國家的文字起源好歹還能追溯到共同的先祖拉丁語,於是在文學表達上可以戳到心窩,加上相互之間歷史與文化的交融,所以表達體系上容易引起共鳴。可是中文不一樣。我們有自己獨立的一套表達系統與文字體系,不是長久浸潤在這種文化當中是不能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一群聾子和一群瞎子,就誰感受到的世界更加美麗展開了爭論。

聾子說視覺是最有深意的感官,色彩與圖像,繪畫與雕塑,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瞎子說聽覺是最有神韻的感官,節奏與音調,音樂與天籟,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雙方雖立場堅定各執一詞,但仍然表現出了學者風範,力圖客觀公正。

瞎子把他們聽聞的視覺特性做了分析,列出了優點缺點一二三四,但結論還是視覺不如聽覺;聾子把他們在書上看到的關於聽覺的資料做了整理和分析,但結論是聽覺不如視覺。

這時,一個老農趕著豬從辯論場經過,了解到這兩波人在幹什麼後,「哈哈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笑得我前列腺炎都出來了。」

——《伊索預言》

—————————————————————————

評論里問「英語很難學嗎」的,你以為過專八算什麼水平,能看懂英文版的《伊索預言》嗎?


我認為文學性定義很寬泛啊,為什麼很多答主都只停留在語言文字本身層面來答題,視野是否可以稍微開闊一點?畢竟文學體裁除了各位引以為傲的詩歌之外,還有戲劇,小說,散文等等。再說了,語言文字本身其實也是民族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談到語言不談民族背景,未免也太局限了吧。


首先,我今天就要得罪你們一下。現在一提到英漢對比,就有人拿中國古詩詞來說事,說「你看英文就翻不出這種味道吧,」,還有就是,現在很多人翻譯也偏向於那種偽古文風的翻譯。這種現象我是不資瓷滴。

之前網上很火的那個假莎士比亞的詩,「你說你喜歡雨blabla」的,只要是讀過一兩首莎翁十四行詩的,都能看出來這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且語法錯誤一堆。

再貼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

再舉許淵沖先生在《朗讀者》提到的《靜夜思》翻譯為例,第一句「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搭配到最後一句「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翻譯將「月光,鄉愁,我,」三者都藉由「一汪清水」的喻體和「drown」這個動詞巧妙地聯繫在一起,這個英文表達的意境難道不美?
再舉一個漢語英語都很棒的例子,這是講拿破崙的: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落敗孤島孤落敗」。
我大二上課的時候看到我導師講這個例子,覺得原文和翻譯簡直牛逼。


其次,從語言看民族,中國比西方更重寫意。我們從藝術作品中也可見一斑。中國人物山水畫多是重寫意而輕形。
而西方文化則剛好相反,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雕塑風格就能看出來(看到人體雕塑不要光去盯著人家裸男裸女就沒辦法思考了啊喂各位!!),西方更注重對人和現實的一個真實反映和認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詩歌發展輝煌的一個原因,因為我們的民族本身就偏重表意。拿自己的長處打別人的短處,我覺得欠妥。
反過來,就以戲劇《哈姆雷特》的經典台詞「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為例,「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漢語翻譯過來,誰能百分百保證自己既可以不失韻律美和簡潔美,同時又能完全不差地表達出原作的意思呢?


然後,再回到文學性。前天剛剛看到好像是TED的演講,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因為文學幫我們節約了時間,我們可以通過文學快速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活成不一樣的角色,甚至可以幫我們穿越時空,既可以讓我們回到過去了解前人以及別國的生活民俗,比如《紅樓夢》,《雙城記》;也能讓我們暢想預言未來或指導現下比如《北京摺疊》,《1984》。
我認為文學性不僅是在語言文字上的意境美,同時還有通過這門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性以及文學作品出來之後的社會影響。
先以《白鹿原》和《白狗鞦韆架》為例吧,它們裡面很多文字單單列出來看算不上是具有文學性吧。甚至插入一個情色小說可能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可是因為在作品本身,它們一起才構成了一部精彩的文學作品。上上個月請我學生吃飯時候,他還說:「老師,那裡面好多描寫好內個啊。」簡直讓我哭笑不得。
再拿我最近在看的梭羅來說,我一度覺得他有點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如隱士般生活。但是他卻又很關注整個人類社會,並非消極出世。他提到我們有時候很難跳脫出來看自己,人沒能利用好自己所造的工具,反而最後為自己創造的工具所制。這些觀點你可以贊同和可以反對,可是至少讓你了解到了一個新的想法不是嗎?

最後,我反對說東方文化是獨立於西方文化這一說法,我認為二者其實是相互影響的。藝術作品可以參考當代學者對兵馬俑的爭論,兵馬俑是按照真人的比例來燒制的,這其實跟同時代的希臘羅馬藝術風格非常相近的。
其次回到現代,從「摩登」「大亨」這些辭彙都是由英語衍生而來的詞,同時也有「Taichi」「Kungfu」進入英語;這本身就是英語在豐富漢語的同時,漢語也在豐富英語。
文學藝術是一個各民族博採眾長,互相借鑒學習的東西,且各花入各眼。硬要分出個高低勝負,成了贏家又如何。


個人拙見,英文的文學性極強我感覺體現在「一句話能長得組成一個自然段」上,手動捂臉。

不僅僅是普通的長句,而且都是插入成分,就是用逗號連接的那種....

一個自然段就一句話,一個主語一個謂語一個賓語一個句號,然後剩下的,全TM逗號...

這就是我第一次讀英文原版小說的感覺。

搞得我現在寫漢語文章都恨不得這麼寫。。。


沒人說菲茨傑拉德嗎?

他的書,讓人覺得什麼是文學性以及優雅性,翻譯都很難翻出那種美。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我既是旁觀者又是當局者迷。


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我覺得這跟英語形成的歷史有關。

在諾曼人入主英格蘭之前,英國的歷史就是各種遭到別人征服(輪征...),英語也因此混雜了很多語言,包容性比較強,比如凱爾特民族語言,日耳曼民族語言,北歐語言,法語,以及和西歐各國共享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很多外語片語,包括法語,拉丁語和德語,甚至沒有任何變化直接進入通用英語了。

或許是因為這段英語形成史比較複雜,文藝復興以來英語就非常靈活,語法不斷完善的同時,規則以外的慣用語和有特定歷史背景的片語也特別多。莎翁傲視天下,後面代有才人,英語就像英國工業時代的火車頭一樣高歌猛進。再加上英國近代史幾乎是一個國家吊打全世界的歷史,英語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以及為適應近代學科的發展而自我更新,也使得這門語言的表現力極大增強。

比較新的研究發現現代英語正在朝著漢語式的分析語發展。。。

(與時俱進的民族就是有與時俱進的語言,嗯)


幾天以前,我才在回覆「知乎將來會取消公共編輯功能嗎?」時說,網路的「公共編輯」不可引為論證的依據,現在又出現了一個「英語文學性極強」的觀點,然後「以盲引盲」,跟其它語言有了比較。這該說甚麼好呢?讓我先重覆一遍我所說的,如下。

「公共編輯」對知識的傳衍不能不說是個禍害,不止誤導偏頗、而且魚目混珠,使得原始論說失去了焦點。行之有代,邪說俗見必然凌駕正論高見,是之謂「萬物流出」,「道德」毀矣。這個現象不止「知乎」有之,幾乎所有網路的「search engine」都有此功能,已經到了無法辨證的地步,只要看看「知乎」上有些寫手連一篇文章都沒寫過,卻曾參與「公共編輯」,就可知「公共編輯」如何造禍人間了。這種現象怎能不令人心驚呢?事實上,這種現象不是今日才有,從兩千多年以前的《易經》、《易傳》,就有不肖學者篡改、添加原典的跡象,讓後世學人混淆於學,更讓「中國原始哲學思想」一路偏頗。我們如何能不加以警惕,反而在裡面添亂呢?

戒之慎之。至於「英語文學性極強」的觀點,我想是因為十六世紀的英文根本不入流,沒有喬叟與莎士比亞的修訂與美化,連表達與溝通的功能都有問題,但經過了兩位文學大師的努力,英文就有了「極強的文學性」。只不過,就算「英語文學性極強」,在我看來,與中文的表述不能匹敵,因中文表述極為「詩意化」,不是以中文表述「詩」,才有「詩意」,而是中文本身就具「詩意」。何以故?因無時態、無能所、渾綸一氣故。

這是「唐詩宋詞」為人間瑰寶的原因。國人應引以為傲。至於「文學性」何意,或「性」字何解,請參閱我評論高行健的「藝術性」的觀點,這裡不再贅言。


文學性極強,軍事性極強,藝術性極強,商務性極強,科研性極強……為啥?

因為以前英國強現在美國強啊


英語的文學,充滿了感性與浪漫,作者將情感滲透到字裡行間,仔細推敲,就領悟出用詞的絕妙。漢語的文體相對靈活,講究行散而神不散,可以意會。而英語相對工整些,具體這方面書有很多,可以查閱。


漢語靜態畫面描述能力更強。
英語對話語言描述能力更強。

但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我說的也是直覺上大致的印象。

語言有一定的隨機性,也有發展歷程。我們不談文學價值,談談其信息傳達能力。信息傳達本質上是一種編碼,漢語的燈籠我們都見過的,但是如果用英語就要從功能、顏色、形狀、材質等等去描述,例如an oval-shaped red lantern(一個橢圓的紅色提燈)。即便是這樣,人們也不一定在見到燈籠後同這個短語聯繫到一塊,那就乾脆叫chinese lantern好了,讓這個詞語對沒見過它的人無意義化。如果燈籠傳到外國大賣特賣的話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直接音譯就好了,比如說kungfu、tofu之類的。
大概這就是英語文學性的依據了,作為世界上傳播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吸收了大量的其他語言專有名詞,表現力是很強的。但是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完全是兩種英語,更別說還有各種方言,比如說黑人英語,這種說法又變得站不住腳了。說到底語言只是一個工具,關鍵還要看使用它的人?不不不,這不是我的意思,語言當然有各自的局限性,尤其是一整個領域的描述方法的構建,學術論文給各位無論是漢語也好英語也好,讀起來都是很費勁的,兩步一個學術名詞,讀個蛋?

說完名詞我們來說情緒。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實很多情緒是習得的,情緒的外在表徵與表情與肢體動作息息相關。對盲人來說,可能音調變化更重要,總之我想說的就是情緒也是被編碼的,我們只是後天從社會群體中學習這個編碼而已。情緒不好定量測量,因為有文化差異,畢竟還有每個人內心的感受呢,臉上笑嘻嘻心中mmp這種,怎麼量?
我舉個例子,如果各位年齡不是很大的話,對過年收長輩紅包可能有各不相同的體驗,但是對於聖誕節收禮物就沒有了。文字是與感受聯繫在一起的,類似於共情。你可能對長輩給你紅包時的明明很想收但是家長不點頭你不敢收長輩硬塞你感到很尷尬的感受有所體會,但是對平安夜睡覺前的感受毫無體會。很顯然,你會偏愛哪個呢?
啊哈,你是不是又猜到我要說什麼了?可惜我要說的是好在大部分人類社會活動都有共通之處,也就是跨文化、只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部分,不然莫言的著作諾貝爾獎審查委員會那群人是讀不懂的。

我還想到了很多,但是累了打算睡覺了,最後再提一個。文學性的評判標準實在是不好定義,我更願意用體驗這樣的詞作為標準,突出文字的共情能力。但是吧,起點文學擺在那裡,人總有一個成長過程,我小時候也愛看。有的文學是科幻,你不能太要求邏輯和現實,像小四那樣華麗的詞藻堆砌反而導致文字意義程度下降,你也不能太要求文筆,精鍊與繁複有各自的好處,情感體驗不一樣。

想來想去,我找了個最合適的詞,人性。但是這個詞,反倒與英語漢語沒有關係了。


是什麼思想在作怪?

1、

英語文學性極強

法語優美高貴

英語/德語邏輯嚴禁,適合作為科研語言

…………

以上可都不是什麼玩笑話,而是前兩年知乎的真實寫照。你乎的創辦人是搞英語培訓起家的,最早知乎的多贊回答問題幾乎是全是英語學習相關方面的,還養起來一大堆通過知乎兜售三無課程暴富的大V。前幾年你乎動不動就提問個「中國人的劣根性」「漢語的落後」,黃左橫行的源頭是什麼?

還不就是這批你乎大批慕洋犬就知道扛羊槍,舔羊炮,跪在網上學羊叫?

英語也好其他外語也好,作為一種工具,學習它是為了獲取知識,是為了方便自己學習英語世界龐大的知識寶庫。你乎常見的有一種反智的現象,就是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把英語當成最終知識來學,結果反而死活學不好。

因為你從定位自己的學習目的一開始就是失敗的,語言是工具,你需要掌握工具來撬動工具背後的知識。你光學會用扳手,不知道為何擰螺絲,當然學不好。

可就是這批人的崇洋情節最狂熱,言論觀點最反智,對待不同意見最極端。

2、

在你乎被我言中的人看來,英語無論是文學性還是邏輯嚴謹還是其他方方面面,肯都是要高等於漢語一大截的。因為外國人,尤其是白人,肯定都是高等於中國一大截的。就像一想到短袖子,就能聯想赤裸的上半身和乳房,就能聯想到到性交一樣,你乎慕洋犬的想像力唯獨能在這方面舉一反三突飛猛進,把任何和白人,歐美相關的東西打上高貴優雅的標籤,任何中國、漢人、漢文化相關的東西,不管自己懂還是不懂,都要拿來和洋大爺的對比一番。但凡洋大爺在自己腦海內的意淫下勝利了,自己總要跟著歡呼雀躍一番。

3、

我反對任何這樣主觀的比較,無論社科還是理科,語言都只是工具,有高低的是背後使用的人,語言本身都是平等的。可是什麼樣的思想在作怪,非要讓一群人上串下跳的來攻擊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呢?

我認為魯迅先生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再補充一句。

越是缺什麼東西的人越愛強調什麼,越是強調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越欠缺獨立的人格和靈魂。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總需要給自己找個主子,主子的勝利就是他們的勝利,即使他們都算不上主子的狗。——————這不是魯迅說的


文學性有兩個大方向

一個是簡,能短則短,但是描述的很深刻,留下無盡的想像……

比如唐詩,和武俠小說中的古龍

簡類文學又分兩大門派,一是含義豐富,想像的方向是朝著四面八方的,彷彿哪個方向都對,經典的作品是道德經和李白的詩,隨便哪句話都可以有幾十種解釋,很像大海大湖,你坐船到中間跳下去游泳,朝哪個方向游都可以,能不能游到岸邊不好說……

二是有明顯的想像方向,有時候只有一兩種思路靠譜,比如杜甫的作品和司馬遷的史記,有點像畫好的跑道,讓人在上面用想像力飛馳,開的快開的慢都行,只要半路不下來,早晚到重點

另外一個大方向是繁,描繪的是一個立體的繁複的效果,你要像洋蔥那樣一層一層的去剝開,才能看得到他的核心

比如四大名著和金庸的小說

英語的特點是辭彙量龐大,有說十七萬的,有說幾十萬的,還有人說一百萬的,反正就是很多

漢語的辭彙量遠遠少於英文,甚至是現在主流語言中辭彙量最少的一個

所以漢語的很多辭彙都是一個詞有一大堆含義,這就非常適合用來寫簡約款文學,唐詩也就成了全世界最簡練的文學形式

道德經也是翻譯比原文長最多倍的典範

這是漢語的特長,用最簡練的文字讓人有無盡的遐想

所謂的英文文學性強,可能說的是繁類文學,抽絲剝繭,內涵極深,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說網上都有很多人喜歡分析他們內涵的網友,這也是這種文學的樂趣所在,什麼楊逍是楊過的子孫啦,孫悟空後來是假的啦,魯智深的師父說他殺人多辛苦是什麼含義啦,分析啥的都有

其實就像一堆麻繩,你去找線頭去,想解開很辛苦,但是解開以後非常爽

只能說是各有所長


自己感悟一下:風花雪月
嗯,文學性


私以為是英語的可塑性極強,在一個單詞的基礎上,增添刪減一個字母,或者與另一個單詞結合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單詞體現無限韻味並不是中文的專屬,如果不信,可以看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美到極致。


格律同樣也屬於文學的範疇,中國的詩詞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突出漢語的音韻美。英文詩同樣也有格律的講究,答題人就從格律上談談英語的文學。

英文格律的主要概念有:

1.音步(Foot): 英詩中這種重讀與非重讀音節的特殊性組合叫作音步。一個音步的音節數量可能為兩個或三個音節,但不能少於兩個或多於三個音節,而且其中只有一個必須重讀。分析英詩的格律就是將它劃分成音步,並區分出是何種音步以及計算音步的數量。這種音步劃分叫scansion。根據一首英詩組成的音步數量:

每一詩行一個音步稱「單音步」(monometer);

每一詩行有兩個音步的,稱「雙音步」(dimeter);

含有三個音步的,稱「三音步」(trimeter);

此外還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 Apple-pen!

I have a pen. I have a pineapple. Pineapple-pen! Uh

Apple-pen. Pineapple-pen. Pen-Pineapple-Apple-Pen."

也可以洗腦吧!~

2.韻律(Metre): 英詩的韻律是依據音步包含音節的數量及重讀音節的位置而加以區分的。傳統英詩的音步有六種:即抑揚格(Lambus)、揚抑格(Trochee)、抑抑揚格(Anapaest)、揚抑抑格(Dactyl)及抑揚抑格(Amphibrach): (Anapaest)、揚抑抑格(Dactyl)及抑揚抑格(Amphibrach):

「⌒」非重讀音節;「/」重讀音節。

塗壽鵬編著 , 《英文詩歌導讀》

英詩的韻

英語詩歌的押韻可以根據單詞的內音素重複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種類,最常見的有頭韻(Alliteration)、諧元韻(Assonance)和尾韻(Rhyme)。頭韻指詞首重複,如great和grew;諧元韻是指詞中重讀母音重複,如great和fail;尾韻則指詞尾音素重複,如great和bait。但一行詩中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押韻形式: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Thomas Moore

這行詩中既有頭韻light和lies,諧元韻light、lies、eyes,又有且有尾韻(這種押韻方式稱行中韻middle rhyme)lies和eyes。

英語詩歌的行與行之間的押韻格式稱韻法(rhyming scheme)。

常見有兩行轉韻(AABB);

隔行押韻(ABCB);

隔行交互押韻(ABAB);

和交錯押韻(ABBA)。


推薦閱讀:

你認為最好聽的語言(方言)是什麼?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句詩中里的花,可能是什麼花?
你讀過遍數最多的文章是哪幾篇?為什麼有必要重讀好文章或好書?
中文系本科哪一門課最難?
現代詩的詩韻是怎樣的?

TAG:語言 | 英語 | 語言文化 | 文學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