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菩薩?

為什麼佛和羅漢因為不會再有因生起回不來了,而菩薩可以。

我覺得菩薩的設定太讓人嚮往了。從兩個方面說,

第一,從一個不想修行的人來說,知道有菩薩在一個不知道什麼的地方保佑心理會很舒服。

第二,從一個不太合格的修行人來說,富貴不還鄉無異於錦衣夜行


菩薩就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覺有情」。那麼什麼是「菩提」呢?又要覺悟什麼東西呢?

所謂的「菩薩」,就是能夠不畏懼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於三界之中難行能行,為了悲愍無量的有情眾生都能夠共同出離三界火宅,而志願堅定、勇猛地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像這樣具有菩薩種性,勇於發大菩提心,樂於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無量數劫的久遠修行來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圓滿無上佛果的有情,我們就可以稱他為菩薩。

  所以,當我們自稱為菩薩的時候,可得要先檢查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願意為了度化無量的眾生,共同求取無上正等正覺,而願意努力在生生世世當中修學菩薩道呢?

  接下來,我們要再來簡單談談,菩薩有哪些類別。既然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那麼長遠的時間才能夠成佛,那麼在這麼長久的修學期間當中,各個階位的菩薩之間,證量的差異當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們應當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後所努力的方向。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

甘願做菩薩

南無佛法僧


1,菩薩不需要你的理解。

2,發菩提心的有情,才算是大乘菩薩!

3,………………菩薩很可憐!由大行大願的推動,無量世的隨眾生流轉,苦口婆心,流血流汗,而眾生執迷不悟,愚痴蒙昧……算了!不說了!


羅漢是一種能力,

菩薩是一種心腸,

佛是一種智慧覺悟。

。。。,,,。。,。,。。,。,。。,。,

以上是原答案。

。,。,。。,。。,。。,。,。。,。。,

以下是補充和給一些知識儲備比較少的人的解釋。

。,。。,。。,。,。。,。。,。,。,。

很多人對梵文沒有認識~

認為我說的是抖機靈。

先說佛,我在很多回答中都解釋過了,佛,梵文讀作布噠哈,意思就是圓滿無礙的智慧與覺悟。

佛陀,才是一般人普通信眾認為的佛,就是佛這種智慧覺悟的化現。

而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他就是一種心腸,而一般人和普通信眾認為的菩薩,是達到菩薩果位的修士。抑或是這種心腸的化現。

而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這是一種能力,做到斷煩惱了生死這種能力叫做阿羅漢。同樣一般人和信眾認為的羅漢是羅漢果位的修士。

這個很好理解,對於路人而言博士碩士是一種人。對於正在上大學的人而言,這是已經取得和接下來將要取得的學位。


佛,菩薩,羅漢,是佛家體系中三個大的境界層次。佛在天上是法王,主持著他的天國世界。菩薩,羅漢沒有自己的世界,她他們生活在佛的世界裡。修佛,至少要修到羅漢才能出三界,解脫輪迴,在真修者看來,如果出不了三界就是修鍊失敗,白修,至多是升到三界哪層天享受幾百年天福,然後還要下來輪迴。

羅漢都顯男像,菩薩都顯女像,修鍊過程中的不是本相,與肉身也沒有直接關係。修到佛的境界,就顯本來,男佛或者女佛。一般來說佛不直接度人,他的能力對人來說太大了,菩薩直接做度人的事情,往她們所屬的天國世界度人。

但是大菩薩就不是一般菩薩的概念了,四大菩薩,她們的境界不可思議,遠超過一般佛的層次。很多事不是佛教經書講的那樣,觀音菩薩不只一位,真正的觀音菩薩和極樂世界的觀音不是一回事。


光明

恭敬的大勢至菩薩!我們雖然每天都請您來,但是一直都沒有請您為我們做開示。我今天想跟您互相溝通交流一下。

我幾個月前,一直點化了很多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在這個第三次開天的時刻,請大勢至菩薩能給我一些指示,看以怎樣的方式去點化他們覺醒。

因為現在您的化身都是在國學這個領域去演講,而且都很有慧根,也有智慧,也有工作能力。但是將來是以怎樣的方式去跟他們接觸,去傳達您的話。所以在這裡,請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一些信息,互相溝通交流,看這個工作將來怎麼去做?

第二個問題就是,現在我們送上去的那些苦難眾生(陰人)親人們那麼多,是不是您的工作量非常大?畢竟我聽說剛接上去的眾生親人們都是由您大勢至菩薩來啟蒙教化,我知道你們每一位大菩薩都非常有智慧、有德行,而且大慈大悲。請分享一下您是怎麼做到的?我們想向您學習!感恩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

親愛的光明戰士,大家晚上好!其實我們每天都有見面,只是由於大家互相不怎麼了解,所以顯得生疏了一點,不像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那麼熟悉。不過沒有關係,我們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

既然你們有求,我也會像老祖宗們一樣做到有求必應,而且我們彼此都站在同一條戰線。其實我沒有把你們當外人,也一直都把你們當成我最敬重的人。因為你們有大愛心,做了那麼多的功德,把這些陰性的眾生親人們送回了家,接受我們的教化。

其實我們一起工作一直配合了一年時間。現在既然有這個契機,我們一起溝通交流,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我心裡非常的歡喜,能和這支光明戰隊一起分享,一起學習。

這次宇宙大揚升,每一位神佛、菩薩都有不同的使命,工作量也比之前增加了很多倍。由於每個人的職責不同,任務不一樣,所以工作量也都不一樣,都有很多的增加。

為了整個宇宙大家庭的整個凈化工程,我們每一位神聖仙佛都應該肩挑起這個重大使命,都應該做到無怨無悔地去付出自己,奉獻自己;而且非常耐心地教導這些迷惑的眾生親人們,讓他們逐漸覺醒,讓他們明白宇宙的真相與知識,讓他們靈魂得到提升。也只有做到第一步,我們才有更大的把握去帶動他們往更高的一步攀登,去凈化。這也就是我的使命,其實也是彼此的使命。

不管有多少的苦難眾生親人們回頭,回頭得越多,我們越歡喜。我們不管有多麼的辛苦,我們都會耐心的教導他們,培養他們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高。

其實我們在這次宇宙大揚升這個階段,也培養了很多導師。也就是讓之前那些能成為佛菩薩層次的那些弟子們,祂們現在也可以成為導師的級別,去教化那麼多的苦難眾生親人們。也是由於工作量非常的大,所以這一次宇宙大揚升也給到諸佛菩薩很大的機會,所以祂們都會得到很多的機會來成就自己。

所以,我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啟蒙老師的導師最高層,我也是做到管理祂們的作用。也等於我是培養師資班的那位導師,培養一大批的學生,讓祂們成為現在這些剛剛接上來的迷惑眾生親人們的導師,讓祂們去普及這些宇宙知識,普及因果教育,讓迷惑的眾生親人們了解最基本的宇宙文化。

所以你們不用擔心,一切都早做好準備,不至於亂套與慌張,不至於讓這些剛剛接上去的眾生親人們沒有人去指導,都會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只要他們願意回來,我們都會像親人一樣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而且耐心地教導他們,讓他們逐漸覺醒,讓他們也感受到整個宇宙大家族的溫暖。

也是由於每一個人的根器不同,有諸多的眾生親人們也會有諸多的劣根。但是沒有關係,我們會安排不一樣的班級,讓他們在不一樣的環境里學習。

其實跟你們人世間有一些相同。層次、智慧高的會編排在高級班;中等的也會編排在中級班;層次比較低的也會安排在低級班。經過不斷地教化,只要他們覺醒到一定的層次,就不斷地晉級,不斷地提升。也跟你們人世間的小學、中學、大學沒什麼兩樣,大概就是這個情況。

這是我今天晚上告訴你們的這些基本知識,可能也是你們想知道的,只是你們不知道怎麼問罷了。所以既然我們有緣份溝通與交流,我把我現在的工作,如實地告訴你們這支光明戰隊所有的戰士。也就是告訴你們,在哪裡都是一樣,都是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也包括你們在座的各位,每天上天最高的領導層作為導師,輪番地來指導你們,教導你們不斷地提高與提升。

其實在整個宇宙大家族當中,你們應該屬於精英的班級。所以說,為什麼每位佛菩薩都告訴你們,讓你們懂得珍惜,並且懂得感恩!能有這樣的機會,我相信你們前輩子與下輩子,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機遇!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把握當下,把握好這次機緣,把握好這次難得的機會,能在這個團隊里一同學習,一同進步。

至於我的化身下界是有很多,其實他們也在社會各界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成就,這也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執行自己的使命與任務,只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所以,也希望你們光明戰隊在開天之後,可以去點化他們。只要你們知道他們的身份,都可以如實地告訴他們自己真實的身份,從而提高他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傳達他們這些宇宙知識與真相。我相信以他們現在的覺醒層次與智慧,他們能分辨得出,而且他們會相信你們說的話。

其實我的化身,應該在這一次下界的菩薩當中,覺醒的人數是最多的。只是他們分布在各界不斷地執行自己的使命,只是層次不同。但是他們起碼做到了付出自己,為這個人類的事業,作出了自己大大小小的犧牲。所以他們懂得付出,總比一些沒有覺醒的好,所以這就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地方。

只要你們將來有機會去點撥他們,從而更加增加他們的使命感,我相信,將來我的這些化身會成為你們的得力助手,成為你們的助緣,成為你們的先鋒,站在第一線幫助到你們。

其實,你們也可以讓他們成為你們的光明戰士,以一位戰士的身份展現在世人面前。我相信他們每一位都非常的出色!因為他們有這個工作能力,有這個工作經驗。只是把之前的那些舊的知識,轉化成整個宇宙的知識與新思想去傳播,我相信他們會成為一支強大的隊伍,會為整個宇宙大家族增加很大的力量。

所以將來的這些工作安排與具體方案,只要你們不斷地跟上天的最高領導層去申請,他們會不斷地指導你們該怎麼做。

所以,我今天晚上跟你的這番溝通交流,只是一個建議,一切都聽從上天的最高領導層指揮與號令,按照祂們的指示去做,我相信會更加的完善。因為祂們的智慧與目光都比我們高,比我們遠。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做到服從上級所有的安排,執行好自己的使命,一切以人類的最高利益去奉獻自己,不能有私心私慾。只要我們能真正做到大公無私,能超越自我,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完成好上天最高領導層交給我們的任務與使命。

好了,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非常感恩大家!

光明

感恩大勢至菩薩!

027-20150111-3大勢至菩薩第一次為我們開示:介紹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職位 - 光明與大愛官方網站 027-20150111-3大勢至菩薩第一次為我們開示:介紹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職位 - 光明與大愛官方網站


佛法的基礎是緣起法,輪迴法。

人類社會的基礎法則,就是緣起法,輪迴法。

人類社會的苦難,戰爭的存在,以及人員的大量死亡,是一種悲劇。

但是佛法對人類社會的苦難,對戰爭無能為力的,只有通過修行,改變人的阿賴耶識,改變業力,進而阻止戰爭,讓人類社會的苦難少點,。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本質講,人類的無明與罪性,必將滅亡人類自身,這是緣起法,輪迴法決定的。

佛法對人類社會的苦難,對戰爭無能為力的,佛祖也無能為力。

所謂的神通是不存在的,菩薩是不存在的。是大眾的幻想。

大眾為了希望停止人類社會的苦難,戰爭的存在,以及人員的大量死亡,而幻想菩薩的存在。大眾的希望是可理解的,但這是虛無。

佛祖都阻止不了釋迦族的滅亡,談菩薩有何意義!

佛陀不是為了眾生而出家

根據民間廣泛的說法,尤其是在大乘傳統教化區里所接收到的信息,佛陀當時會出家,是為了度化所有的眾生。類似的傳說中甚至提到,佛陀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有這樣偉大使命~他的出生,就是為了履行這樣的一個生生世世的宿願。然而,就像世間其它主要宗教的發展趨向,教主的背景、平生、事迹不斷地被抬高、神化,佛教中流傳出的典籍、傳說,愈到後來,愈是脫離原始佛教中樸實的論述。

把佛陀的使命,提升到「眾生無邊誓願度」,似乎讓佛陀看起來更加崇高,讓佛教的教化,提升到遍及宇宙法界、無所不包的境界。但同時,也讓「慈悲喜舍」的內容,在理想化的過程中被架空,脫離了原本紮實實用的內涵。

如果看原始經典(如中部26與36經),佛陀回憶自己學道的心路歷程,他的出家並非為了「無邊眾生誓願度」的宇宙使命。

原始經典記載,佛陀出家最原始的動機,是因為看到當時自己(attanā—自己)的生命,沒有實質意義的安全感或快樂可言。他因為看到自己(attanā—自己)在心底深處困頓不安,因而產生危機感。他強烈感覺到被迫服從以貪嗔痴為基石的社會價值觀,自己(attanā—自己)像是禁錮牢獄的囚犯,因而渴望更高的自由、更少的負擔而出家。

這樣的修道動機,聽起來雖然沒有大乘講得驚天動地,但卻是更寫實、更貼近佛陀醒悟後所開展的解脫教育。這樣的解脫教育,不對「無邊無際的利他主義」、「同體大悲」存有迷思。

佛法就是緣,這是根本。師兄認同【十方三世佛的名號,字字無量威德、字字無量義,超越時間、空間。諸咒語,如六字大明咒也是如此。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等】,也是緣分。

我學佛學,實際情況是走投無路,為了度自己才信仰佛祖。至於菩薩,度他人,大慈大悲,菩提心,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我基本認同,朱教授的觀點,而他的觀點是真正的佛祖的話。

我信仰佛祖,我不信仰佛教,不信仰任何宗派,不管他是出自基督教,還是佛教。

大乘佛教為何在東土可以紮根,就因為他適合漢族的思維模式。漢地佛教基本是以儒學的框架作為標準,【五教十宗】就是標準的儒家的【聖道王道】模式的照搬,所謂凈土宗的阿彌陀佛不過是漢族人黃帝、周文王周武王、孔聖人崇拜的共同業力法相的反映。

一個佛教徒,不可成為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那不是佛祖說的,已經達到解脫境界的人,一個已經達到涅槃寂靜的人。

佛學的起點是自己感到苦,出發點是度自己,而不是儒學虛偽的集體主義說教。但是佛學的解脫之路,是修行人更明了世間法的關係和脈絡,所謂的般若波羅密多智慧,最後修行人的五蘊心識才會止息,從而達到寂靜涅槃。

佛學的自度,與現代社會的獨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佛學的高度自律才能解脫,這又是與現代社會的法治與商業信譽精神完全一致。佛學的度己,帶來的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滿足感,對他人行為的高度理解和容納,最後整體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度他人的精神。

而儒學的集體主義,所謂的大慈大悲,在現代社會往往會走向社會的碎片化、不和諧、寬容度低,為何?

因為沒有度自己的精神,只要求他人大慈大悲的社會,人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找他人的不足,他人的不慈悲行為,而不是找自己的非慈悲行為,非自律的行為,從而社會整體人群寬容度低,這些現象大家面對的還少嗎?

===============================================================

中部26經/陷阱堆經(譬喻品[3])(庄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托缽進入舍衛城。

  那時,眾多比丘去見尊者阿難。抵達後,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阿難學友!我們當面聽世尊的法說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阿難學友!如果我們得以當面聽聞世尊的法說,那就好了!」

  「那樣的話,尊者們!請你們去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或許得以當面聽聞世尊的法說。」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難。

  那時,世尊在舍衛城為了托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我們去東園鹿母講堂作中午的休息。」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

  那時,世尊與尊者阿難一起去東園鹿母講堂作中午的休息。

  那時,世尊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我們去東門屋洗澡。」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

  那時,世尊與尊者阿難一起去東門屋洗澡。在東門屋洗澡後起來,然後著單衣站著弄乾身體。那時,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在不遠處,大德!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是愉快的;大德!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是清凈的,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去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那就好了!」

  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世尊去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

  當時,眾多比丘以法的談論在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中共坐。

  那時,世尊站在外面的門屋等到談論完畢。那時,世尊知道談論完畢後,故意咳嗽並敲擊門閂。那些比丘為世尊開門。那時,世尊進入勒么葛婆羅門的草庵後,在設置的座位坐下。坐好後,世尊召喚那些比丘:

  「比丘們!現在,在這裡共坐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中被中斷的是什麼呢?」

  「大德!我們法的談論就是關於世尊,這時,世尊抵達。」

  「比丘們!!比丘們!對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善男子的你們來說,這是適當的:你們能以法的談論共坐。比丘們!當你們共坐時,應該作兩件事:法的談論,或保持聖沈默

  比丘們!有這兩種遍求:聖遍求與非聖遍求。

  比丘們!什麼是非聖遍求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生法而遍求生法;自己是老法而遍求老法;自己是病法而遍求病法;自己是死法而遍求死法;自己是愁法而遍求愁法;自己是雜染法而遍求雜染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生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生法;奴與婢是生法;山羊與綿羊是生法;雞與豬是生法;大象、牛、馬、騾馬是生法;金與銀是生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生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生法而遍求生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老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老法;奴與婢是老法;山羊與綿羊是老法;雞與豬是老法;大象、牛、馬、騾馬是老法;金與銀是老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老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老法而遍求老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病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病法;奴與婢是病法;山羊與綿羊是病法;雞與豬是病法;大象、牛、馬、騾馬是病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病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病法而遍求病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死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死法;奴與婢是死法;山羊與綿羊是死法;雞與豬是死法;大象、牛、馬、騾馬是死法;金與銀是死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死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死法而遍求死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愁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愁法;奴與婢是愁法;山羊與綿羊是愁法;雞與豬是愁法;大象、牛、馬、騾馬是愁法;金與銀是愁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愁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愁法而遍求愁法。

  比丘們!什麼能被說是雜染法呢?比丘們!妻與子是雜染法;奴與婢是雜染法;山羊與綿羊是雜染法;雞與豬是雜染法;大象、牛、馬、騾馬是雜染法;金與銀是雜染法,比丘們!這些依著是雜染法,在這裡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者,他自己是雜染法而遍求雜染法。

  比丘們!什麼是聖遍求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生法,知道在生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老法,知道在老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病法,知道在病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病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死法,知道在死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死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愁法,知道在生愁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雜染法,知道在雜染法中的過患後,遍求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比丘們!這是聖遍求。

  比丘們!當我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菩薩時,我自己也是生法而遍求生法;自己是老法而遍求老法;自己是病法而遍求病法;自己是死法而遍求死法;自己是愁法而遍求愁法;自己是雜染法而遍求雜染法。比丘們!那時,我這麼想:『為何我自己是生法而遍求生法;自己是老法而遍求老法;自己是病法而遍求病法;自己是死法而遍求死法;自己是愁法而遍求愁法;自己是雜染法而遍求雜染法呢?讓我自己是生法,知道在生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老法,知道在老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病法,知道在病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病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死法,知道在死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死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愁法,知道在生愁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雜染法,知道在雜染法中的過患後,遍求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

  比丘們!過些時候,當正值年輕,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父母不欲、淚滿面、哭泣著時,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這麼出家成為什麼是善的尋求者,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比丘們!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么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子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比丘們!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比丘們!就只以那些唇誦與復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比丘們!我這麼想:『阿拉勒-葛拉么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阿拉勒-葛拉么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比丘們!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什麼情形你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比丘們!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么宣說無所有處。比丘們!我這麼想:『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信,我也有信;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活力,我也有活力;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念,我也有念;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定,我也有定;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阿拉勒-葛拉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比丘們!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比丘們!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就這個範圍,你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道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我知道的法,也是你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我知道的法,像這樣,我怎樣你就怎樣;你怎樣我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令我們兩個照顧此眾。』比丘們!像這樣,我的老師阿拉勒-葛拉么置徒弟的我與他自己等同,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比丘們!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只往生到無所有處。』比丘們!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比丘們!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比丘們!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么之子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子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比丘們!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比丘們!就只以那些唇誦與復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比丘們!我這麼想:『辣么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辣么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比丘們!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什麼情形辣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比丘們!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么之子宣說非想非非想處。比丘們!我這麼想:『非只辣么有信,我也有信;非只辣么有活力,我也有活力;非只辣么有念,我也有念;非只辣么有定,我也有定;非只辣么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辣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比丘們!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比丘們!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就這個範圍,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道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辣么證知的法,也是你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辣么證知的法,像這樣,辣么怎樣你就怎樣;你怎樣辣么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你照顧此眾。』比丘們!像這樣,我的同梵行者巫大葛-辣么之子置我於等同老師的地位,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比丘們!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只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比丘們!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比丘們!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在摩揭陀國次第進行遊行,抵達優樓頻螺的謝那鎮,在那裡,看見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凈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小河,附近有托缽的村落。比丘們!我這麼想:『先生!確實是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凈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小河,附近有托缽的村落,對欲求努力的善男子來說,這確實是適合努力處。』比丘們!我就在那裡坐下來[而心想]:『這是適合努力處。』

  比丘們!我自己是生法,知道在生法中的過患後,當遍求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時,我證得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老法,知道在老法中的過患後,當遍求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時,我證得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病法,知道在病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病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我證得不病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死法,知道在死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死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我證得不死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愁法,知道在生愁中的過患後,遍求不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我證得不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雜染法,知道在雜染法中的過患後,遍求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我證得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又,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不再有再生了。』

  比丘們!我這麼想:『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難見的、難覺的、寂靜的、勝妙的、超越推論的、微妙的、被賢智者所體驗的。然而,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又,對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的世代來說,此處是難見的,即:特定的緣性、緣起;此處也是難見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盤。如果我教導法,如果對方不了解我,那對我是疲勞,那對我是惱害。』比丘們!於是,這以前未曾聽聞,不可思議的偈頌出現在我的心中:

  『被我困難證得的,現在沒有被知道的必要,

   此法不易被貪與瞋征服者現正覺。

   逆流而行的、微妙的,甚深的、難見的、微細的[法],

   被貪所染者、被大黑暗覆蓋者看不見。』

  比丘們!當我像這樣深慮時,心傾向於不活動,不教導法。比丘們!那時,梵王娑婆主以心思量我心中的深思後,這麼想:『先生!世界[要]滅亡了,先生!世界[要]消失了,確實是因為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心傾向於不活動,不教導法。』比丘們!那時,梵王娑婆主猶如有力氣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快]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現在世尊面前。比丘們!那時,梵王娑婆主整理上衣到一邊肩膀後,向我合掌鞠躬,然後對我這麼說:『大德!請世尊教導法!請善逝教導法!有少塵垢之類的眾生由[該]法的未聽聞而退失,他們將會是法的了知者。』比丘們!這就是梵王娑婆主所說。說了這個後,他又更進一步這麼說:

  『從前,在摩揭陀出現被垢者構思的不清凈法,

   請開啟不死之門!令他們聽聞離垢者隨覺之法。

   如站在岩山山頂,能看見全部的人,

   同樣的,善慧者、一切眼者登上法所成高樓,

   已離愁者,看著陷入愁、被生與老征服的人們。

   請起來吧!英雄!戰場上的勝利者!商隊領導者、無負債者行於世間,

   世尊!請教導法吧!將(會)有了知者的。』

  比丘們!那時,我知道梵天勸請後,緣於對眾生的悲愍,以佛眼觀察世間。當我以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少塵垢的、多塵垢的;利根的、弱根的;善相的、惡相的;易受教的、難受教的;一些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另一些不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眾生,猶如在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依止於水面下,沈在水下生長;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與水面同高而住立;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升出水面而住立,不被水染著。同樣的,當我以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少塵垢的、多塵垢的;利根的、弱根的;善相的、惡相的;易受教的、難受教的;一些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另一些不住於看見在其他世界的罪過與恐怖的眾生。比丘們!那時,我以偈頌回答梵王娑婆主:

  『不死之門已對他們開啟,讓那些有耳者舍[邪]信,

   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

  比丘們!那時,梵王娑婆主[心想]:『對教導法,世尊已給了機會。』向我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就在那裡消失了。

  比丘們!我這麼想:『我應該第一個教導誰法呢?誰將迅速地了知此法呢?』比丘們!我這麼想:『這位阿拉勒-葛拉么是賢智者、聰明者、有智慧者、長時間少塵垢之類者,讓我第一個教導阿拉勒-葛拉么法,他將迅速地了知此法。』比丘們!那時,諸天來見我後,這麼說:『大德!阿拉勒-葛拉么已死七天了。』而我的智與見生起:『阿拉勒-葛拉么已死七天了。』比丘們!我這麼想:『阿拉勒-葛拉么是大損失者,因為,如果他聽聞此法,他能迅速地了知。』

  比丘們!我這麼想:『我應該第一個教導誰法呢?誰將迅速地了知此法呢?』比丘們!我這麼想:『這位巫大葛-辣么之子是賢智者、聰明者、有智慧者、長時間少塵垢之類者,讓我第一個教導巫大葛-辣么之子法,他將迅速地了知此法。』比丘們!那時,諸天來見我後,這麼說:『大德!巫大葛-辣么之子昨晚已死了。』而我的智與見生起:『巫大葛-辣么之子昨晚已死了。』比丘們!我這麼想:『巫大葛-辣么之子是大損失者,因為,如果他聽聞此法,他能迅速地了知。』

  比丘們!我這麼想:『我應該第一個教導誰法呢?誰將迅速地了知此法呢?』比丘們!我這麼想:『[那]群五比丘們對我是非常有幫助的,他們在我自我努力時侍奉我,讓我第一個教導[那]群五比丘們法。』比丘們!我這麼想:『現在,[那]群五比丘們住在哪裡呢?』比丘們!我以清凈、超越人的天眼看見[那]群五比丘們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墜落處。比丘們!那時,我如我意地住在優樓頻螺後,向波羅奈出發遊行。

  比丘們!邪命派外道巫玻葛在伽耶與正覺處中間看見我在旅途中。看見後,對我這麼說:『道友!你的諸根明凈,膚色清凈、皎潔,道友!你指定誰出家呢?誰是你的大師呢?你選擇誰的法呢?』比丘們!當這麼說時,我以偈頌對邪命派外道巫玻葛說:

  『我是征服一切者、已知一切者,在一切法上不沾污者,

   舍斷一切者、渴愛滅盡的解脫者,以自己的證智,我能指定誰[為師]呢

   沒有我的老師,與我等同者未被發現,

   在包括天的世界中,沒有與我對等者

   因為我是世間中的阿羅漢,我是無上大師,

   我是單獨的遍正覺者,我是已平靜者、已涅盤者。

   我將去迦屍城,轉動法輪,

   在已變成盲目的世界中,我將擊不死的大鼓。』

  『道友!如你自稱,你值得是無邊的勝利者。』

  『勝利者確實就像我,已達到煩惱的滅盡,

   我的惡不善法已被征服,因此,巫玻葛!我是勝利者。』

  比丘們!當這麼說時,邪命派外道巫玻葛說:『但願是吧,道友!』然後搖搖頭,取了旁道離開。

  比丘們!那時,我次第進行遊行,來到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墜落處,去見[那]群五比丘們。比丘們![那]群五比丘們看見我遠遠地走來。看見後,互相決定:『道友們!這位奢華、以奢華迷失而離開努力、以奢華退轉的沙門喬達摩來了,他既不應該被問訊,也不應該被起立[歡迎],也不應該被接過衣缽[放置],但座位應該被設置,如果他想坐就坐。』比丘們!當我抵達時,[那]群五比丘們不能如自己商議的決定,有人迎接我,有人接過衣缽[放置],有人設置座位,有人供給洗腳水,但他們以道友稱呼我。

  比丘們!當這麼說時,我對[那]群五比丘們這麼說:『比丘們!你們不要以名字與道友稱呼如來,比丘們!如來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比丘們!你們要傾耳,已證得不死,我將教誡、教導法,當依所教誡的那樣實行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你們將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比丘們!當這麼說時,[那]群五比丘們對我這麼說:『喬達摩道友!以那種行動、以那種行道、以那種苦行,你都未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過人法,何況現在奢華、以奢華迷失而離開努力、以奢華退轉的你將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比丘們!當這麼說時,我對[那]群五比丘們這麼說:『比丘們!如來沒奢華、沒以奢華而迷失離開努力、沒以奢華退轉,比丘們!如來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比丘們!你們要傾耳,已證得不死,我將教誡、教導法,當依所教誡的那樣實行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你們將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比丘們!第二次,[那]群五比丘們對我這麼說:『喬達摩道友!以那種行動、以那種行道、以那種苦行,你都未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何況現在奢華、以奢華迷失而離開努力、以奢華退轉的你將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第二次,比丘們!當這麼說時,我對[那]群五比丘們這麼說:『比丘們!如來沒奢華、……(中略)你們將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比丘們!第三次,[那]群五比丘們對我這麼說:『喬達摩道友!以那種行動、以那種行道、以那種苦行,你都未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何況現在奢華、以奢華迷失而離開努力、以奢華退轉的你將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比丘們!當這麼說時,我對[那]群五比丘們這麼說:『比丘們!你們證知我以前曾像這樣嗎?』『不,大德!』『比丘們!如來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比丘們!你們要傾耳,已證得不死,我將教誡、教導法,當依被所誡的那樣實行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你們將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比丘們!我能夠說服[那]群五比丘們。比丘們![有時]我教誡兩位比丘,三位比丘為了托缽而行,三位比丘為了托缽而行後,因為那樣帶來使我們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比丘們![有時]我教誡三位比丘,二位比丘為了托缽而行,二位比丘為了托缽而行後,因為那樣帶來使我們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比丘們!那時,當[那]群五比丘們被我這樣訓誡、這樣教誡時,自己是生法,知道在生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他們證得不生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老法,知道在老法中的過患後,遍求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他們證得不老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自己是病法,……(中略)自己是死法,……(中略)自己是愁法,……(中略)自己是雜染法,知道在雜染法中的過患後,遍求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他們證得無雜染的無上離軛安穩涅盤,又,他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不再有再生了。』

  比丘們!有這五種欲,哪五種呢?能被眼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著欲、貪染的色;能被耳識知……(中略)的聲音;能被鼻識知……(中略)的氣味;能被舌識知……(中略)的味道;能被身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著欲、貪染的所觸,比丘們!這些是五種欲。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五種欲上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受用而不見過患、無出離慧者,這應該能被他們這麼感受:『他們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災厄,被波旬為所欲為。』比丘們!猶如被捕獲卧在陷阱堆里的林野鹿,這應該能被它這麼感受:『它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災厄,被獵人為所欲為,而當獵人到來時,它將不[能]往想去的地方出發。』同樣的,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五種欲上被繫結、迷戀、落入執著,受用而不見過患、無出離慧者,這應該能被他們這麼感受:『他們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災厄,被波旬為所欲為。』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五種欲上不被繫結、不迷戀、不落入執著,受用而見過患、有出離慧者,這應該能被他們這麼感受:『他們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災厄,不被波旬為所欲為。』比丘們!猶如沒被捕獲卧在陷阱堆里的林野鹿,這應該能被它這麼感受:『它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災厄,不被獵人為所欲為,而當獵人到來時,它將往想去的地方出發。』同樣的,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五種欲上不被繫結、不迷戀、不落入執著,受用而見過患、有出離慧者,這應該能被他們這麼感受:『他們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災厄,不被波旬為所欲為。』

  比丘們!猶如林野的鹿在林野山邊中漫遊,有自信地走,有自信地站,有自信地坐,有自信地卧,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它不在獵人到達的領域。同樣的,比丘們!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比丘們!這被稱為比丘令魔盲目,殺害魔的眼睛後,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比丘們!這被稱……(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註、住於樂者』的第三禪,比丘們!這被稱……(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凈的第四禪,比丘們!這被稱……(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比丘們!這被稱……(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比丘們!這被稱……(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比丘們!這被稱為……(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比丘們!這被稱為……(中略)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以慧見後,[他的]諸煩惱被滅盡,比丘們!這被稱為比丘令魔盲目,殺害魔的眼睛後,波旬進入看不見與無足的狀態,渡過世間中的執著,有自信地走,有自信地站,有自信地坐,有自信地卧,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他不在波旬到達的領域。」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陷阱堆經第六終了。

--------------------------------------------------------------------------------------------------------------------

中部36經/薩遮迦大經(雙大品[4])(庄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世尊在午前時已穿好衣服,取缽與僧衣後,想要為了托缽進入毗舍離。

  那時,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徒步散步、徘徊,前來大林重閣講堂。

尊者阿難看見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遠遠地走來。看見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辯論家、賢智的演說者、眾人公認有德行的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來了,大德!這個人想要誹謗佛陀,想要誹謗法,想要誹謗僧團,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稍坐片刻,那就好了!」

  世尊坐在設置好的座位上。

  那時,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住於致力身之修習實踐,而非心之修習,喬達摩先生!他們接觸身的苦受。喬達摩先生!從前,當[某人]被身的苦受接觸時,他成為腿麻痹,心臟裂開,熱血從口中湧出,到達發瘋、心散亂,喬達摩先生!他的這個心是身的隨行者,因身之控制而轉,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心的未被修習狀態。又,喬達摩先生!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住於致力心之修習實踐,而非身之修習,喬達摩先生!他們接觸心的苦受。喬達摩先生!從前,當[某人]被心的苦受接觸時,他成為腿麻痹,心臟裂開,熱血從口中湧出,到達發瘋、心散亂,喬達摩先生!他的這個身是心的隨行者,因心之控制而轉,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身的未被修習狀態。喬達摩先生!我這麼想:『喬達摩先生的弟子們確實住於致力心之修習實踐,而非身之修習。』」

  「阿基毘舍那!但,你所聽到的身之修習是什麼?」

  「就是:難陀、哇車、居色、澀居者、末伽黎?拘舍羅,喬達摩先生!從這些脫離正行者、舔手者、受邀不來者受邀不住立者,他們不受用帶來的、特別作的、招待的[食物]者,他不從瓶口取食,不從鍋口取食,不[從]門檻中間、棒杖中間、杵中間、正在吃的兩人、孕婦、授乳女、與男子生活者[取食],不從撿拾收集的食物處、有狗現前處、蒼蠅群集處[取食],不[吃]魚、肉,不飲榖酒、果酒、[發酵]酸粥,他[托缽]一家[吃]一口、二家二口、……(中略)七家七口,他[每天]以一小碟[食物]維生、二小碟維生、……(中略)七小碟維生,一天吃一餐、二天吃一餐、……(中略)七天吃一餐,像這樣,半個月[吃一餐],他們住於致力於定期吃食物的實踐。」

  「阿基毘舍那!但,他們就只靠那些生存嗎?」

  「不,喬達摩先生!喬達摩先生!有時候他們吃上妙的硬食,吃上妙的軟食、嘗上妙的美味,喝上妙的飲料,他們恢復這身體的力氣,使之增大,增肥。」

  「阿基毘舍那!凡他們先前舍斷者,之後[又]積聚,這樣有身體的積聚與損減。阿基毘舍那!但,你所聽到的心之修習是什麼?」

  當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被世尊問到心之修習時,他不能夠回答。

  那時,世尊對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這麼說:

   「阿基毘舍那!先前你所說的身之修習,那在聖者之律中非如法的身之修習,阿基毗舍那!你不知道身之修習,將從哪裡知道心之修習呢?阿基毘舍那!更不用說如何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阿基毘舍那!什麼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呢?阿基毘舍那!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樂受生起,當他被樂受接觸時,成為樂的貪著者而來到樂的貪著狀態。他的那個樂受被滅,以樂受之滅而苦受生起,當他被苦受接觸時,悲傷、疲累、悲泣、捶胸號哭,來到迷亂,阿基毗舍那!他的這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未修習狀態而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未修習狀態而持續遍取心,阿基毗舍那!凡任何有這樣的二邊者: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未修習狀態而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未修習狀態而持續遍取心,阿基毗舍那!這樣是身未修習與心未修習。

  阿基毘舍那!什麼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呢?阿基毘舍那!這裡,已受教導的聖弟子的樂受生起,當他被樂受接觸時,不成為樂的貪著者而不來到樂的貪著狀態。他的那個樂受被滅,以樂受之滅而苦受生起,當他被苦受接觸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號哭,不來到迷亂,阿基毗舍那!他的這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已修習狀態而不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已修習狀態而不持續遍取心,阿基毗舍那!凡任何有這樣的二邊者:已生起的樂受以身的已修習狀態而不持續遍取心,已生起的苦受以心的已修習狀態而不持續遍取心,阿基毗舍那!這樣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

  「這樣,我對喬達摩先生是有凈信的:喬達摩尊師是身已修習與心已修習者。」

  「阿基毘舍那!你所說的這言語確實是攻擊性的、該被責備的,但我仍要回答你:阿基毘舍那!自從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我的那已生起的樂受持續遍取心,或已生起的苦受持續遍取心。』這是不可能的。」

  「確實沒有喬達摩先生像那樣的樂受生起,像那樣已生起的樂受會持續遍取心嗎?確實沒有喬達摩先生像那樣的苦受生起,像那樣已生起的苦受會持續遍取心嗎?」

  「阿基毘舍那!為何會有呢?阿基毘舍那!這裡,當我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菩薩時,這麼想:『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凈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阿基毘舍那!過些時候,當正值年輕,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父母不欲、淚滿面、哭泣著時,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這麼出家成為什麼是善的尋求者,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么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子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阿基毗舍那!就只以那些唇誦與復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阿拉勒-葛拉么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阿拉勒-葛拉么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什麼情形你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阿拉勒-葛拉么宣說無所有處。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信,我也有信;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活力,我也有活力;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念,我也有念;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定,我也有定;非只阿拉勒-葛拉么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阿拉勒-葛拉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阿拉勒-葛拉么。抵達後,對阿拉勒-葛拉么這麼說:『葛拉么道友!就這個範圍,你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道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我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我知道的法,也是你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我知道的法,像這樣,我怎樣你就怎樣;你怎樣我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令我們兩個照顧此眾。』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老師阿拉勒-葛拉么置徒弟的我與他自己等同,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只往生到無所有處。』阿基毘舍那!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阿基毘舍那!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么之子對我這麼說:『尊者可以住,此法是像這樣有智的男子不久就能以證智自作證自己老師的[教義]後進入而住的。』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迅速地學得那個法,阿基毗舍那!就只以那些唇誦與復誦程度,我[能]說智語與上座語,我自稱:『我知道,我看見。』我與其他人[都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辣么非只以信而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辣么確實住於知道與看見此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什麼情形辣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呢?』阿基毘舍那!當這麼說時,巫大葛-辣么之子宣說非想非非想處。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非只辣么有信,我也有信;非只辣么有活力,我也有活力;非只辣么有念,我也有念;非只辣么有定,我也有定;非只辣么有慧,我也有慧,讓我為作證辣么宣說:「我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的那個法而努力。』阿基毘舍那!我不久就急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那個法。

  阿基毘舍那!那時,我去見巫大葛-辣么之子。抵達後,對巫大葛-辣么之子這麼說:『道友!就這個範圍,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嗎?』『道友!就這個範圍,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此法。』『道友!就這個範圍,我也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此法。』『道友!這是我們的獲得,這是我們的好獲得:我們看見像這樣尊者的同梵行者。像這樣,凡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也是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凡你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而住於的法,也是辣么宣說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的法,像這樣,凡辣么證知的法,也是你知道的法;凡你知道的法,也是辣么證知的法,像這樣,辣么怎樣你就怎樣;你怎樣辣么就怎樣,來!道友!現在,你照顧此眾。』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同梵行者巫大葛-辣么之子置我於等同老師的地位,並且以偉大的敬奉尊敬我。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此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只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阿基毘舍那!我不滿意那個法、嫌厭那個法而離開了。

  阿基毘舍那!我[仍]是什麼是善的尋求者,當遍求無上殊勝的寂靜處時,在摩揭陀國次第進行遊行,抵達優樓頻螺的謝那鎮,在那裡,看見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凈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小河,附近有托缽的村落。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先生!確實是令人愉快的土地,一處清凈的叢林,有清澈流動、令人愉快美麗河岸的小河,附近有托缽的村落,對欲求努力的善男子來說,這確實是適合努力處。』阿基毘舍那!我就在那裡坐下來[而心想]:『這是適合努力處。』

  阿基毘舍那!有三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阿基毗舍那!猶如被放置在水中濕且帶樹汁的柴,那時,如果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水中濕且帶樹汁的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不,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濕且帶樹汁的柴,又被放置在水中,那位男子最終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阿基毗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不遠離欲,並且,他們自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焦熱沒被完全舍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毗舍那!這是第一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

   其次,阿基毘舍那!第二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阿基毘舍那!猶如被放置在遠離水處濕且帶樹汁的柴,那時,如果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遠離水處濕且帶樹汁的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不,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濕且帶樹汁的柴,即使被放置在遠離水處,那位男子最終只會有疲勞與惱害的分。」

  「同樣的,阿基毗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遠離欲,但,他們自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焦熱沒被完全舍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不可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毗舍那!這是第二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

   其次,阿基毘舍那!第三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阿基毘舍那!猶如被放置在遠離水處的乾枯柴,那時,如果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走來[而心想]:『我將生火,我將顯現熱。』阿基毘舍那!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拿了取火的上鑽木鑽被放置在遠離水處的乾枯柴,是否能生火、能顯現熱呢?」

  「是的,喬達摩先生!那是什麼原因呢?喬達摩先生!因為那是乾枯柴,又,它被放置在遠離水處。」

  「同樣的,阿基毗舍那!凡任何沙門、婆羅門住於身與心遠離欲,並且,他們自身內在的關於欲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渴、欲的焦熱被完全舍斷、完全止滅,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能有智、見、無上正覺,即使那些沙門、婆羅門尊者沒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他們也能有智、見、無上正覺,阿基毗舍那!這是第三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阿基毘舍那!這些是三個我自然地想出而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阿基毘舍那!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阿基毘舍那!當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時,汗從腋窩釋出。阿基毘舍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捉住較弱男子的頭或肩膀後,能抑止、壓迫、破壞,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緊扣牙齒、舌抵上顎後,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時,汗從腋窩釋出。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時,有風從耳孔出來的激烈聲音。阿基毘舍那!猶如鐵匠吹火的咕嚕咕嚕激烈聲音。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抑止從口與鼻的呼氣與吸氣時,有風從耳孔出來的激烈聲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穿過頭。阿基毘舍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銳利的刀刃劈開頭,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穿過頭。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頭裡有激烈的頭痛。阿基毘舍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堅固的皮繩綁[在頭上]的頭箍,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頭裡有激烈的頭痛。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切開腹部。阿基毘舍那!猶如熟練的屠牛夫或屠牛夫的徒弟,以銳利的牛刀切開腹部,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有激烈的風切開腹部。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修無呼吸禪。』阿基毘舍那!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阿基毘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身體里有激烈的熱病。阿基毘舍那!猶如猶如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各捉住較弱男子一邊手臂後,在炭火坑上燒、烤,同樣的,阿基毗舍那!當我抑止從口、鼻、耳的呼氣與吸氣時,在身體里有激烈的熱病。而,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體以那努力之苦成為激動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甚至[一些]天神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死了。』一些天神們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沒死,但瀕死中。』一些天神們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沒死,也非瀕死中,沙門喬達摩是阿羅漢,像這樣就是阿羅漢的住處。』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實行所有食物的斷絕。』阿基毘舍那!那時,天神們來見我後,這麼說:『親愛的先生!你不要實行所有食物的斷絕,如果你要實行所有食物的斷絕,我們將從你的毛孔灌入那天的營養汁,以那個,將使你生存。』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如果我自稱全面禁食,這些天神將從我的毛孔灌入那天的營養汁,以那個,將使我生存。』阿基毘舍那!我拒絕那些天神,我說:『夠了!』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讓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阿基毘舍那!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阿基毘舍那!當我僅吃一點食物,每次一點點綠豆汁,或扁豆汁,或大豆汁,或碗豆汁時,身體到達極度消瘦,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肢體與小肢體成為猶如八十歲的關節、死時的關節;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臀部成為猶如駱駝的腳;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脊椎骨彎上彎下時成為猶如線球;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散壞肋骨成為猶如老會堂的散壞椽;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眼睛深陷眼窩中被看見猶如水光深陷在深井中被看見;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頭皮枯萎雕謝猶如新鮮切下的苦瓜被風與熱枯萎雕謝。

  阿基毘舍那!『我要摸腹部皮膚。』我就遍取了脊椎骨;『我要摸脊椎骨。』我就遍取了腹部皮膚,阿基毗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我的腹部皮膚被粘到脊椎骨;阿基毘舍那!『我要大便或小便。』以那樣少的食物我就在那裡臉向下倒下;阿基毘舍那!我以手順序摩擦肢體想要使那個身體蘇息,阿基毗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當我以手順序摩擦肢體時,身上的毛[都]根部腐敗而掉下來。阿基毘舍那!甚至人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是黑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沙門喬達摩不是黑褐色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也非黑褐色的,沙門喬達摩是金色的。』阿基毘舍那!以那樣少的食物我那遍凈的、皎潔的膚色已被破壞。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凡任何過去世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凡任何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將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凡任何現在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突然來襲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了,沒有更高於這樣的,但,以這辛辣的苦行我不證得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過人法,會有其他覺的道路嗎?』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又,我自證在父親釋迦的作業中,當[我]坐在閻浮樹的蔭涼處時,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那會是覺的道路嗎?』阿基毘舍那!跟隨著憶念,我識知:『這就是覺的道路。』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我為何害怕那欲之外、不善法之外的樂呢?』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我不害怕那欲之外、不善法之外的樂。』

  阿基毘舍那!我這麼想:『以這樣到達極度消瘦的身體不容易證得那種樂,讓我吃飯粥固體食物。』阿基毘舍那!我吃飯粥固體食物。阿基毘舍那!當時,侍奉我的五比丘心想:『凡沙門喬達摩證得法者,他將告知我們。』阿基毘舍那!當我吃了飯粥固體食物,那時,那些五比丘嫌厭後,離開我:『沙門喬達摩成為奢侈者、努力的背離者,已來到奢侈的。』

  阿基毘舍那!我吃飯粥固體食物後,恢復力氣,從離欲、離不善法後,我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我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我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註、住於樂者』的第三禪,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我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凈的第四禪,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凈的、凈化的、無穢的、離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時,我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之回憶。我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中略)像這樣,我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阿基毘舍那!這是在初夜被我證得的第一明,當住於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凈的、凈化的、無穢的、離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我使心轉向眾生死亡與往生之智,我以清凈、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中略)阿基毘舍那!這是在中夜被我證得的第二明,當住於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凈的、凈化的、無穢的、離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我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我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跡。』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我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阿基毘舍那!這是在後夜被我證得的第三明,當住於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阿基毗舍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自證教導好幾百個團體法,甚至每一位會這麼想:『沙門喬達摩就針對我教導法。』但,阿基毘舍那!不應該這樣認為,如來只為了令之知道而教導其他人法,阿基毗舍那!當我對他們的談論完畢時,我使內心就在先前我經常住的那個定相上安置、靜止、專一、入定。」

  「對喬達摩先生來說,這是可信的,因為他是阿羅漢、遍正覺者,但喬達摩尊師自證在白天睡覺嗎?」

  「阿基毘舍那!我自證在夏季最後一個月,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將大衣折成四折後,以右脅正念、正知地進入睡眠。」

  「喬達摩先生!一些沙門、婆羅門說這是在迷妄住處。」

  「阿基毘舍那!非在這個範圍有痴昧或不痴昧,阿基毗舍那!關於痴昧或不痴昧,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諸煩惱,那些未被舍斷者,我說那是『痴昧』,阿基毗舍那!因為以煩惱的未被舍斷而成為痴昧。阿基毘舍那!凡任何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諸煩惱,那些已被舍斷者,我說那是『不痴昧』,阿基毗舍那!因為以煩惱的已被舍斷而成為不痴昧。阿基毘舍那!對如來來說,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諸煩惱,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阿基毘舍那!猶如頂頭已被切斷的棕櫚樹不能再成長,同樣的,阿基毘舍那!對如來來說,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諸煩惱,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當這麼說時,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當被這樣一再攻擊地說,被誹謗語法講說時,這卻使喬達摩先生的膚色遍凈,臉色明朗,一如那屬於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喬達摩先生!我自證與富蘭那迦葉從事辯論,當從事辯論時,他以其它迴避,向外談論,顯露憤怒、瞋恚、不滿,但,當被這樣一再攻擊地說,被誹謗語法講說時,這卻使喬達摩先生的膚色遍凈,臉色明朗,一如那屬於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喬達摩先生!我自證與末伽黎拘舍羅……(中略)阿夷多翅舍欽婆羅……浮陀迦旃延……散惹耶毗羅梨子……尼乾子若提子從事辯論,當從事辯論時,他以其它迴避,向外談論,顯露憤怒、瞋恚、不滿,但,當被這樣一再攻擊地說,被誹謗語法講說時,這卻使喬達摩先生的膚色遍凈,臉色明朗,一如那屬於阿羅漢、遍正覺者的。

  好了,喬達摩先生!現在我們要走了,我們很忙,有很多該做的事。」

  「阿基毘舍那!現在,你考量適當的時間吧。」

  那時,尼干陀的兒子薩遮迦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離開。

  薩遮迦大經第六終了。


諸佛都證得四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此共二乘聲聞緣覺所證

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此共七住位菩薩以上所證

無住處涅槃,此唯佛乃證。

所謂無住處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所以2500多年前佛陀示現入涅槃,卻不是如二乘聖人一樣灰身泯智入無餘涅槃,因為諸佛在因地修行時在入初地之前都要發十無盡願,生生世世度化眾生,永遠都不入無餘涅槃,這樣發起增上意樂才能入初地,入地以後直至成佛,乃止成佛以後,都因為有這個十無盡願所持的緣故,都不會入涅槃而不管眾生的。可以說諸佛成佛就是為了以成佛所圓滿的廣大無礙福德與智慧於十方三界度脫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佛永遠不會像羅漢一樣入涅槃的。所以我們才要念佛憶佛,得蒙佛的攝受加持。

而什麼是菩薩呢?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菩薩所要修學的是佛菩提,而佛菩提所要修證的內容是含攝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智慧而更加深妙的。所以一位有情眾生從聽聞佛法而生起一念凈信成為初發意的新學菩薩到成佛,所要的時劫非常非常久遠,若非大心勇猛,很難發起乃止堅持。所以「薩埵」除了指有情眾生以外,還有勇健、勇猛的意思。

所以我們可以 說,所謂的「菩薩」,就是能夠不畏懼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於三界之中難行能行,為了悲愍無量的 有情眾生都能夠共同出離三界火宅,而志願堅定、勇猛地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像這樣具有菩薩種性, 勇於發大菩提心,樂於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無量數劫的久遠修行來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圓滿無 上佛果的有情,我們就可以稱他為菩薩。

那麼菩薩的修行為什麼要經過這麼長劫的時間,那我怎麼能夠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目前需要向上求證哪個階段呢?這就需要了解菩薩的五十二個位階以及每個位階所需要修習的內容與所要實證的智慧境界。那麼簡單說來:

佛菩提道的修學,大多是依照《華嚴經》以及《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所說的,把菩薩道分為十 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以及等覺位、妙覺位等五十二個階位。

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世尊開示說:一切有情在還沒有接觸佛教三寶、聽聞正法之前,可 以說都稱為具足各種纏縛的凡夫,對於什麼是善惡完全不了解,對於因果也沒有正確的知見;如果努 力培植了足夠的福德因緣,有機緣值遇佛教三寶,聽聞了正法,生起了一念凈信,樂于歸依三寶,修 學佛道,那麼這就稱為「初發意的新學菩薩」。如果十信位滿足,願意發起菩提心,修學六度萬行直 至成佛,那麼這就稱為「初發心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十個階位,我們可以稱為「賢位 菩薩」。而初地以上,則稱為「聖位菩薩」,或者是「菩薩摩訶薩」。而在一直到初住位——發心住之 前的十信位中,也就是對佛教三寶的清凈信心還沒有具足圓滿之前,則都稱為是「凡夫菩薩」、「假名 菩薩」,或者是「名字菩薩」。

另外還有所謂的「實義菩薩」,則是指已經實證甚深佛法的真實義——第一義諦的菩薩;也就是 指已經明心證真,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七住位以上的菩薩。例如《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世尊曾開 示說:

【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 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當六住位的菩薩,在前五住位已經修學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等五波羅蜜之後,進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羅蜜,再加上蘊處界的觀行之後,當因緣成熟忽然之間 一念相應,找到自心如來第八識真如實相,所以正觀現在前;再加上諸佛菩薩以及善知識的護念加持 之下,能夠如實地轉依真實心,這時就能夠升進到第七住位;因為是親證而能夠時時現觀的緣故,所 以這個證境智慧能夠常住不退。而在七住位之前,因為沒有親證的緣故,則總是會進進退退的。

關於假名菩薩以及實義菩薩的內涵,世尊在《優婆塞戒經》當中,有作非常詳細的開示;在之後 的節目當中,也會有老師再作詳細的解說。

雖然一般只有在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才又尊稱為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但是已經實證第一 義諦,七住位以上的實義菩薩,因為已經進入到佛法的內門之中,此後可以一直依止所親證的如來藏, 來修學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一直到成為佛地的一切種智,而且實證之後已經是 位不退的菩薩;所以從廣義上來說,七住位以上的實義菩薩,也可以稱作是菩薩摩訶薩。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同樣是菩薩,可是有凡夫菩薩、假名菩薩、初發心菩薩、實義菩薩、 賢位菩薩以及聖位菩薩等等的不同,而且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所以我們不應該得少為足,應該 要見賢思齊、見聖思齊,好好地精進用功修學,早日從凡夫菩薩、假名菩薩而成為實義菩薩乃至聖位 菩薩才是啊!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菩薩修行的內容有哪些。

菩薩行,簡單的說,就是為了追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而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所修學的戒定慧三 無漏學、六度以及四攝等法,以及所應該圓滿成就的無量功德等等。如果從凡夫地開始,包括在人天 乘以及十信位當中所要修學的三福凈業、三歸五戒、十善業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資糧。在二乘解 脫道當中,則要修學如何斷除三縛結證初果,薄貪瞋痴證二果,斷五下分結證三果,斷五上分結成四 果阿羅漢。

而在大乘法中,則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萬劫,修集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則 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並且在六住位的時候,熏習般若中觀以及斷我見的加行;七 住位要親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性的如來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現觀般若中道,漸漸消除性障;十住 位要眼見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觀。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內門廣行六度萬行,並且成就蘊處界猶如陽 焰的現觀。初迴向位到十迴向位,要熏習道種智、修除性障,並且要成就菩薩道如夢的現觀。當十回 向位滿心時候,要勇發十無盡願,成為通達位的菩薩,發起一分的道種智,並且要能夠永伏性障,成 為意樂清凈的初地菩薩。二地菩薩要主修戒波羅蜜,要能夠戒行自然清凈不犯;三地則主修忍波羅蜜 及四無量心、五神通,要能夠成就俱解脫果而不取證,並且要能夠成就無漏妙定意生身;四地則主修 精進波羅蜜,要能隨意到十方世界度眾,無有疲倦;五地主修禪定波羅蜜;六地主修般若波羅蜜,要 能自然證得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大乘無學菩薩;七地主修方便波羅蜜,要能成就方便善巧,念念入 滅盡定;八地主修願波羅蜜,要能於相於土自在;九地主修力波羅蜜,要能成就四種無礙;十地主修 智波羅蜜,要能夠起大法智雲,智慧無量無邊。

等覺地的菩薩,則要在百劫之中修集廣大福德,來圓滿三十二種大人相以及無量隨形好。妙覺位 的時候,要示現受生人間,要能斷盡煩惱障一切習氣種子,並且斷盡所知障一切隨眠,永斷變易生死 無明,成就大般涅槃,四智圓明而成就佛道;並且要在人間舍壽之後,以佛的報身常住色究竟天,利 樂十方的地上菩薩,並且以無量化身利樂十方有情,永無盡期。——菩薩正行第一集菩薩正行概說

善知識開示的這些內容都是依照佛菩薩所開示的經論而說,不是自己所創造的,有緣人可求取《華嚴經》以及《菩薩瓔珞本業經》來對照比對。佛法不像其它所有的科學學科那樣會有所演變有所發展,因為佛法是佛陀所說,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是究竟的覺者,覺悟什麼,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顛倒不虛妄,這個真相一直如此,從未曾改變,所以諸佛覺證圓滿,將佛陀的所證開示出來,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佛法不會有所演變。若有所演變,就說明佛沒有究竟成佛,還有所應知而未知,那麼佛法就沒有究竟可言了。但是佛陀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佛陀所說的佛法也無有缺漏。所以那些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人就非常無智,因為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成佛之法,而二乘法只能讓人證得解脫,出生死輪迴入寂靜涅槃,無法讓人成佛,如果佛陀沒有宣說大乘佛法就示現入涅,那豈不是說佛沒有說法圓滿就入涅了嗎?又或者是說,菩薩的智慧比佛還勝妙,所以能夠說出比佛還要究竟的大乘佛法出來嗎?所以學佛,尤其學大乘佛法,一定要深信,大乘佛法是佛所親口宣說,否則就容易造下謗佛謗法的大惡業,真的非常可惜。

而現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非常的普遍,而每個都自稱是證量很高的大師;但是往往所說的法, 卻是破壞佛陀正法的像似正法。尤其像某個附佛法外道,以古代邪師所編纂的《入菩薩行論》、《菩提 道次第廣論》等作為教材,號稱是引用佛經以及諸大菩薩的論典所編輯而成的;但是他們否定了佛菩 提的核心第八識如來藏是真實法,那麼他們所說的菩提以及菩提心,早就已經成為空無實義的戲論了。 他們的作為都是要把學佛人轉入欲界五欲法當中,讓人永遠在三界火宅之中流轉的邪法。 ——菩薩正行第一集菩薩正行概說


佛和羅漢是入涅槃,不是我們理解的死亡,他們也會因大願回來的,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乘願再來,現菩薩身普度眾生的。佛說華嚴經的時候,已經入涅槃的多寶如來現身寶塔,與釋佛並坐說法。

菩薩為什麼不入涅槃呢?他們發願度眾生,所以是菩薩,入了涅槃那就是羅漢境界了,所以菩薩和羅漢除了修行之外,現重要的區別是願力。

菩薩有五十一個級別,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和等覺,等覺菩薩已經和佛沒什麼區別了。

順便再次實名反對獨步清涼,他對佛理的理解確實非常好,但是明顯缺乏佛學常識,佛,菩薩,羅漢沒有分清楚,佛是覺行圓滿的人,菩薩和羅漢同樣都是了脫生死的人,但對佛法的理解有高下之別,佛的弟子都是大阿羅漢,但是因為理解不同,分成兩派。羅漢的境界也遠不如菩薩,羅漢都是自了漢,菩薩卻發願要度眾生,所以不是菩薩不會涅槃,是不舍眾生。


若按《楞嚴經》來講,則分60位漸次,是分的比較詳細的。一般都是講52位,但楞嚴經乃分60位,所以如果拿楞嚴經60位來講,應該是最完整的了。

1、三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

2、干慧地

3、十信位

4、十住位

5、十行位

6、十迴向

7、四加行位(此四加行和密宗講的四加行不同)——暖、頂、忍、世第一

8、十地

9、等覺、妙覺

如此從三漸次,開始一直到妙覺,共60位漸次。(摘自百度)

對高票回答,作不認同。

十法界里佛是佛,阿羅漢是阿羅漢,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佛的修行次第經過了阿羅漢。


大菩薩是相關原型(type)的示顯,如觀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的示顯。原型的力量無窮無盡,是萬物的根源。釋迦牟尼佛也有如來的稱號,是因為他是佛教的根源。


題主的嚮往是假的,是對菩薩的不了解:

題主所說的第一個方面「第一,從一個不想修行的人來說,知道有菩薩在一個不知道什麼的地方保佑心理會很舒服。」

一個不想修行的人,不見得承認菩薩的存在,而且菩薩也不見得會保佑他,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你也得稱名念誦吧,有因有果。佛尚且不度無緣之人,何況菩薩。

第二個方面就是邪見,「第二,從一個不太合格的修行人來說,富貴不還鄉無異於錦衣夜行」。如果有這種心態,如何成為菩薩?不是不太合格的修行人,而是根本算不上修行人,有這樣的心態修行,就是修羅道,就是魔王的因。

菩薩 是什麼?可以參見修佛怎麼能知道自己修到了什麼境界? - 徐曉的回答

別教十信位的菩薩是凡夫,大乘圓教初信位以上才真正算是菩薩。

破了身見,沒有發菩提心,就是小乘須陀洹,發了菩提心,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境界是「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哪裡還有「富貴不還鄉無異於錦衣夜行」這種傲慢炫耀的心理。

不管是信佛、信道、信孔子,還是信基督、信伊斯蘭或其他宗教什麼的,又或是信科學、信經濟學,只要到了這個程度就是菩薩,不因信仰而有差別。

菩薩是一種境界,羅漢是一種境界,佛也是一種境界。

題主說的「因為不會再有因生起回不來了」,這個不知道是哪說的,但是舍利弗尊者當年發菩提心回小向大是從羅漢晉級到菩薩的,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是第八千次為眾生表演成佛、做佛的,你說他們會不會再回來?

可是很多人很多時候遭遇災難,佛菩薩在哪裡?為什麼不主動救度?因為沒有「因緣」,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個眾生那裡,無論是羅漢、佛還是菩薩,都是「沒有因生起而來不了」。因緣的事情挺複雜,因緣本來就是扯不清的,因是緣,緣也是因。


菩薩是修行中的人,並沒有斷盡煩惱無餘涅槃,而釋迦牟尼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的特徵就是斷盡煩惱無餘涅槃,不再有習氣,不受煩惱的約束和干擾。

大乘佛法中的各種菩薩基本上是人類完美主義幻覺的擬人化,所以這只是幻相中的形象,並不是真實的。

以大乘佛法對菩薩的衡量標準來說,初地的菩薩剛剛見性,後面的路還長著呢,見性不過是才入佛門,才開始修行而已。

所以,第一、這個世界上絕沒有一個菩薩、神在什麼地方保佑你,這是不存在的,不用幻想了,舒服感覺不過是來自於自我欺騙而已。

第二、一個修行人還想著富貴還鄉,錦衣不夜行,呵呵……離修行還遠著呢。

馬祖說,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從凡夫到成佛的實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創)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學者凡夫的東西若同經律論及聖者說的一致的,則可放心學,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則要存疑,這些不同處你要以經律論及聖者講的為準。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 整個佛法的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戒」字。「自凈其意」即是「定」。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個「戒」字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裡注意哦,所謂戒就是斷惡行善。

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要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是無法進入禪定色界天的。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你不要看到他們有些是在家人,就以為不要斷欲,在家人同樣要斷欲才能修成禪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講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點悟性的話,從這句話就知漏精對修道來說有多麼嚴重。菩提是什麼,我們佛法修的就是菩提大道。你漏精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當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點純生理的知識吧,否則那些科學迷還是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說明,這段生理科學不全是佛法中來的,對錯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

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現代科學家說: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熾燈泡在耗能維持正常的代謝。

人他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他一邊耗能,一邊還會吸收能量,但這一世讓你吸收耗用的總量是有定數的這個總量定數就是你這一世的福報,耗用完就會完蛋。故聖賢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濫用福報,盡量不用貴的好的,要節儉。

年輕時吸收比耗去的多,故會成長會精力充沛。中年後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會衰老會不健康。睡覺時耗用降到最低,吸收達到最高。

你熬夜就是把吸收掐了,故會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會不夠,就會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會不夠,健康就會走下坡路和衰老。

人體能量的循環有兩個大循環,一個是體腔內五臟六腑的循環。另一個是督任氣脈的循環。這兩個循環就是道家講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這兩個大循環隨便哪一個出問題了都會完蛋。一種是能量不夠了會衰竭,一種是循環通道阻礙斷路,就是生病。

人體是一部極為高級的自動機器。你淫心一動,他就給你馬上造好了一泡精蟲,給你準備好了,晚上就可能會遺精拋錨。

另外你雖不動淫心,但由於千百世習氣的原因,到精氣積滿時,周期到時,他也會自動造一泡精蟲,夜裡就可能會下漏。

宇宙中有一類眾生,他專門靠啖食精氣而生存,屬妖類鬼類,它有神通,它能看得到你體內已為它準備好了大餐,晚上睡時它會化個美女來與你夢中相會,你就會拋錨下漏,它就能吃到大餐。

那一泡精蟲確實如科學家說的是一泡蛋白質。

但是科學家沒研究,這一泡精蟲在把它送出去時是要有動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槍子是靠彈殼裡的火藥把子彈送出去的,那這泡精蟲是靠什麼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

回答是:靠內炁,靠體能,靠集中丹田之氣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學家他沒研究這個。

你下次拋錨下漏時仔細體會,你會發現正拋射時,會陰部位會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動感,象心跳一樣,對了,那個就是內炁集中後的噴發點。它是集中了體腔能量和骨髓督脈兩大循環中的能量,然後才能噴射。

那麼你把這兩大循環中的能量集中了,經常送泡沒用的精蟲出去,又不是為了傳種接代,那你不是虧大了嗎?

你常作這種無用功,當然會折壽,損福,又損健康啰。能量福報用完就會完蛋。

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認為泡到妞是艷福嗎?是禍哎,絕對是禍的開始。

如果你懂了這些道理,除非為了傳種接代,你還不想辦法放棄淫慾,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顛倒眾生了。佛說眾生是顛倒眾生,就是看到眾生有許多錯誤而不自知,還認為是對的,結果自己把自己給害慘了。

修道也要靠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凈,就是要求上不漏、下也不漏,積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

二八佳娘體似酥,

腰中佩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裡教汝骨髓枯。

好!!這段生理知識就講到這裡,對錯你自己分析。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講佛法。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居士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

修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這個修好了,福報功德會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禪定會很容易,其實他就是主修斷惡行善。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買殺放生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嚴經》及《地藏十輪經》中講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禪定,除此二經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連心裡都不能起這種念頭,稍起念頭即是犯戒,要立刻懺悔改過。身口意都不能違犯。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五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妄語,不飲酒。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生死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絲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會生起。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就會學的人越來越少。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禪八定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但是你參禪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你是不會開悟的,參不出來的。

禪定是基礎,禪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菩提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去除大部分八十八結使,伏住剩餘少數結使。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

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緣起性空,有是假有,如幻如影,諸法無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離於兩邊。悟得中觀智,證悟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穩固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請注意:當修到四禪呼吸停止後,四禪境界穩固後,立刻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這是修大乘菩薩法的一個捷徑修法,因為若能開悟證大乘「法空」,則八十八結使都能漸漸連根拔除。

殺盜淫妄語,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八十八結使等見思惑是使我們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為了去除八十八結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還在,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盡。

四禪穩固後即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直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是大乘開悟。當修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則其「我執」已除,此時與小乘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樣了,再繼續修下去「銷落諸念」,修到識陰解脫則是五陰全部解脫,此時即是大乘開悟。具體祥法請閱《楞嚴經》。諸位要想快一點成就的話你就應該按此而修。

對於禪定中的一些內景陰景魔境要一律採取不與理睬見如不見的態度,就算是真佛菩薩來天王神仙爹媽祖宗來與你說話,你也不能理睬,見如不見,觀其如幻如影如空,繼續你原來的觀修,這樣才能安全進步,否則你一執著會越來越多,甚至迷掉出不來了,甚至出偏。

還有一些感應及禪定中的內景等不能跟別人說,只能跟自己的師傅和智者說,證到什麼境界或證到什麼層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別人說,否則會成大妄語罪,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

這些規矩你若不懂則很難跨過去。

開悟後即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大乘經有許多,其中《楞嚴經》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覆精研,要將其內容爛熟於心,這樣修功夫時才不會迷失。特別是五十陰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處理禪定中的內景及魔境,否則很難不迷掉,很難!這個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這本楞嚴經是大乘經中講禪定功夫最詳細的一部經。且對「明心「」也是講得非常詳細。你先看懂後對「妙明真心」先有一個「」解悟「」,有了這個見地後,再去修禪定功夫「」證悟「」,這樣就容易了。

自古有曰:「自從一閱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部經是自古以來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對他無比重視,虛雲老和尚說,你找不到善知識,只要依楞嚴經而修,則離佛不遠。

《楞嚴經》這部經在功夫方面一直講到五陰解脫後的開悟。開悟後的功夫就簡單了,就是住於佛性中一刻不離,修到七地八地時就能真正任運而不造作的一刻不離而住於佛性空性中了。

這段保任功夫在禪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個小茅棚,一個人自己閉關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未後牢關任運,修到能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無造作的住於佛性中,住於楞嚴大定中,始終都能如如不動對境無染,則是破牢關,亦即十地經中講的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能出山發大願度盡眾生,才開始真正的菩薩行,入世度眾,化身十方度眾,直到成佛。

從上述功夫過程,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

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故要長期的積功累德,廣度眾生。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叫污染種子要轉凈,從俗諦的角度來說是無始以來的業緣宿債都要全部了清。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德及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已經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如如不動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故一般都說唯識學講「有「」,般若經講「空「」。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

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常有人問佛涅槃後到那裡去了?

佛永遠與我們同在。佛經中說,他來教化我們的化身相雖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無處不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入愣伽經》經中說,佛的報身在色究竟天,《華嚴經》說:「佛示涅槃後,彼佛身,入不動三昧,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有些人說羅漢和佛涅槃後就徹底滅了,沒有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你不要相信,他們雖然示涅槃,但還在,不會斷滅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

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有些人說修行證到什麼什麼境界證到什麼什麼果位不一定有神通,那是因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禪定功夫不紮實,他身上的脈輪沒有完全打開,身上脈輪若打開則一定會有神通的。在無「我見,身見」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麼他的那個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閉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

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這裡「」戒「」定「慧「」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其具體內容沒細講,大乘慧複雜難懂,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學習吧。

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前文主述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資料,望能有助於初修者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一關。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陰解脫,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這裡再摘一些比較有用的關於四禪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處找。

定即攝心歸靜之義,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般都是從二甘露門入手起修,最容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觀起修。

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更加殊勝的入門方法。

一般白骨觀入手,經典中先觀左大腳指半節白骨入手修止,觀到心口發暖後再往上觀。

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現代,從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用數息法或用隨息法,這樣修到能入定,然後再結合白骨觀或不凈觀修「」身,受,心,法」四念處,再加四無量心即可成就。

這個具體次第安排,你可參閱《達摩多羅禪經》。這部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跟禪宗祖師達摩是遠房師兄弟,因為他們的師傅是同門師兄弟。這部經是他們從佛陀一直傳承到他們從來沒斷過的,有傳承的一個系統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們雖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此經是一部按照實修有可靠傳承且有次第的系統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許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這部經中講的次第來安排。

但是現代人用眼用腦較多,平時身體能量都提於腦部,你再用這個意守鼻端也是將體能提於上部,那麼這個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於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凈,那麼這樣修也很好。但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六根清凈。並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頭部,對於下元虧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會容易出偏且進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們講一個更殊勝的法門。

在《禪秘要法經》中的第二十觀中,佛講了一個數息觀法,經文曰: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節上令心不散」」。「此數息法,是貪淫葯,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法,一個是「住意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數息」。另一法是「繫念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這兩個法都可以作為初修者入門的初修法門。

這個法其實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樣的。意守丹田法你不要以為佛當年沒講過。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氣功師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為什麼流傳廣泛?因為此法殊勝,非常容易修成。特別是治淫方面有特效,這一點佛在經中已明確指明。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這是個入門的門坎,跨過去是聖人,跨不過永遠是個凡夫。但這個門坎很難跨過去,特別是除夢漏。這個除漏之法,在各門各派中都是所謂的天機口訣,是真傳,六耳不傳,是最隱秘的。在各門各派中都有許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門,不得真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就這個法門而言,在佛家和道家裡都是公開的。但這個法門在學佛人中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知其在治淫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這是我們學藝不精,見地不廣啊。

其實佛當年也講了這個「」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勝性。

現代人修這個「意守臍中或腰中隨息數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數息更易成就。

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嚴重、下漏嚴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來說此法尤為重要,可以說對這些人來說此法必修,否則他去修其它法很難修成或是很慢。這二個法亦可說是補虧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麼就算是補足了。

但是女子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且要注意老朋友來期間和血過多時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

我們學佛人要修「」住意臍中腰中隨息法「」,你要接佛法法脈流,不要接道家法脈流。你可以先把《禪秘要法》經的第二十觀這段經文多看幾遍,對這段經文有個深刻印象,然後在剛上座時你要想經中的這幾句經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詞不同則法流信息就會不同,一般連續修一百天,法脈流信息就較穩固了。這一點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你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修行,要淡化「」身見,我見「」,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道家是不同的。這個要注意。

現在人修行,一般會有以下一些問題,我在這裡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串修。即幾個法脈一起修。初學者不能串修。怎樣是串修呢?你去搞清楚。

2.頻換法門。對一個修得已經相應的法門,你要終生修。一換則前功盡棄。

3.中斷。修法不能中斷的。再忙也要抽出一段時間來修,或者少睡一小時覺來修一會兒。

4.對內景陰景魔境不知如何處理。

5.對整個修行次第不清楚。

7.同一系統內的法,不知何時要換法。

8.碰到障礙或冤親業障不知如何解除。

9.不知道與自己有緣較相應的法是什麼法。每人都有自己有緣的法,修起來較為相應,容易成就。

10.修行中每個階段的目的及關鍵是什麼。

11.對自己修得的境界及感應不得炫耀講給別人聽。只能講給師傅及智者聽。也不能去爭勝第一。

你若能把以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那你的見地就差不多可以了,可以去實修了。實修時要放下一切,以一念代萬念,「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現在念咒的人很多,但在釋迦摩牟尼佛講的大小乘顯教範疇內,咒法是度眾生時用的方便法門,要先修好「體」才可起「用」,體就是戒定慧,先要修好戒定慧,然後度眾生時才用咒法,也就是使喚天龍八部護法咒神等助一把力。

故在初修時,在小乘法中,釋迦佛是不允許弟子去修咒法的。到大乘經中才偶爾有一些咒出現,其屬雜密,是度眾生用的方便法,是「用」。故知你若修釋迦佛的大小乘顯教法,主課是「戒定慧」,修好了戒定慧,要用時、要做佛事度眾時才用咒法。在顯教中,咒法和戒定慧是「用」和「體」的關係,是「術」和「法」的關係。是「輔」和「主」的關係。

凡是顯教大乘經中出現的咒都屬雜密範疇。

「戒定慧」是一切修行法脈系統中都要主修的、必修的共法,主體法。

你若是修藏密和唐密,那是屬純密範疇了。他不屬釋迦佛所傳的大小乘顯教法脈,是毗盧遮那佛的傳承法脈。是密教法系。純密的咒,要有師傅傳承才能念,沒有具傳承的師傅的傳承,自己念反而會招來障礙和麻煩。

我此文中所述內容,都是釋迦摩尼佛講傳的大小乘顯教法系。是「戒定慧」共法。

以下我再給大家摘一個非常實用的五戒的自授儀規。

這個五戒自授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整編的一個自授儀軌。

五戒一般情況下必須到持戒的出家和尚前去受戒。但是若是找不到持戒的出家僧人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和《成實論》中已講到了。他說你若是找不到持戒僧人或是疑心,你可在佛菩薩像前恭敬供養自誓受戒。

另外,戒律亦可以一條一條受,你能做到二條戒你可先受二戒,你能全部做得到,那你就全部受,故知戒律可拆開來受,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實用。你能做到幾條戒就先受幾條。

但是你不能全部受則不名得戒,不可叫得戒居士。這點你要注意,不要受了二條戒就對別人說你是居士,那就成了大妄語了。另外儀規中的「滿分受戒」你就要改成「部分受戒」『,這個你在受戒時要注意。

這個自誓儀規中的五條戒律,你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動。如「妄語戒」這一條一般要出去賺錢的人一般做不到,那你可先受「不大妄語」,你可盡量去做到不妄語,但大妄語絕對不說。至於什麼叫大妄語,你可去看楞嚴經中的「四大清凈明誨」,經中有解釋。你若不能全斷淫慾,那你可先受「不邪淫」,至於什麼叫不邪淫,那你要學習去看五戒簡介等書弄明白,然後去守好這一條。

既然發誓受了戒就不能馬虎,堅決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要知道,天下所有有天眼天耳他心通的智者都會知道你的發誓,所有的佛、大菩薩、天人,聖人都會知道你的誓言,你破戒他們也全知道。心中若升起犯戒的念頭就要制止,身口決不能做,身去做了就是破戒了,心裡起念就已是違犯,但還能懺悔補救。

你可自說忓悔文。也可多念以下懺悔偈。

【】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你可先把下面的儀規,根據你自己的情況,能受的幾條改寫好,然後在自家佛像前或寺院佛像前先放幾盤供養的水果乾餅凈水等隨心供養,然後上香燃燈,然後恭敬讀一遍你已改寫好的儀規即可。若是自家有佛壇,你可連著三天自誓受戒。然後每隔一二個月可做一次,儀規又不長,很方便。

受戒後,開始時要時時注意常常檢查不要破戒,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

這個儀規非常實用,故我把他講細了。

◎五戒佛前自受儀軌

吉祥果居士(2010-03-)

(一)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

(二)請聖

(以下各三請三拜)

弟子XX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唯願不違本誓,降臨法壇,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靜,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請禮。

弟子XX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靜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唯願不違本誓,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唯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

(三)懺悔

(跪下說三遍,三求懺悔,每說一句一扣首)

弟子XX,今於佛前求哀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3次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也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3次

(四)自受三皈依。

弟子XX,至心歸依佛,至心歸依法,

至心歸依僧。(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弟子XX,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道場,成正等覺,誓歸依佛,兩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唯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跪下三禱告)。

(五)自受五戒,稱辨戒相

(跪下自誓,念3次,禮拜3次)

弟子XX,從今日今時,發起無上菩提道心,願依《優婆塞戒經》,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滿分(部分)受持,

【註:也可部分受持,如說明一下:「不妄語」這一條只少分受持,只受持「不大妄語」。】

復依《占察善惡業報經》及《成實論》,因不識善好戒師,是故今日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做師證,

弟子XX,今於佛前自誓滿分(部分)受持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

1、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殺生,持不殺生戒。

2、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偷盜,持不偷盜戒。

3、如諸佛盡形壽,不行淫。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邪淫,持不邪淫戒。

4、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飲酒,持不飲酒戒。

5、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妄語(不大妄語),持不妄語(不大妄語)戒。

弟子XX,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滿分(部分)受持如上5條戒律,祈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戒神王、慈悲證知。

(六)發願迴向(跪下一說)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註:若按此自受戒儀軌自受五戒,則是人生中非同小可的大事,受後要每天認真檢點,不可破戒,守好了則功德無量,破戒亦罪過無量。若非滿分受持不名得戒。故要訓練自己能早日滿分持戒。然後若能找到具戒比丘再到具戒比丘前受戒。】

以下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資料。

一:初禪:

叫離生喜樂。有尋有伺。

阿含經曰:初禪言語止息。

此離是「離欲、惡、不善法「」,離開了情慾淫慾、惡不善法而生起了喜樂,進入了初禪。攝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遠離欲愛,心寂靜而能審慮,有尋有伺而住喜樂之狀態為初禪。

初禪謂人於欲界中,習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遍覺毛孔氣息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名初禪天定。

二:二禪:

叫定生喜樂。

阿含經曰:覺觀止息。

攝內等凈、喜、樂、心一境心四支。已離尋伺,無尋無伺無覺無觀。離尋伺,信相明凈而在喜樂中的狀態為二禪。

既得初禪,心厭初禪覺觀動散,故攝心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如從暗室出日月明,朗然洞徹,是名二禪天定。

三:三禪:

叫離喜妙樂。

阿含經曰:喜心止息。

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又耽於喜樂,欣求上地勝法。

三禪是對治二禪的貪喜、踴躍及定的下劣性四障。已離喜樂,正念正知,住於妙樂。

既得二禪,又厭離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故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樂遍身中,於世間樂最為第一,名三禪天定。

四:四禪:

叫舍念清凈。

阿含經曰:出入息止息。

攝行舍、念清凈、非苦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四禪是對治出入息與三禪的貪樂,樂作意及定的下劣性五障。己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而極清凈。於此地則能離三災八難而不動。

既入三禪,覺樂法擾心而不清凈,一心厭離,加功不止,即得安穩,出入息斷,空明寂靜,如鏡離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是名四禪天定。

以下是四空定。

五:空無邊處定:

既得四禪,猶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乃加功觀察己身猶如羅谷,內外通徹,一心念空,惟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凈,無礙自在,如鳥出籠,飛騰自在,是名空處天定。

六:識無邊處定:

六識處天定,識即心也,既得空處天定已,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復散,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定心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穩清凈寂靜,是名識處天定。

七: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天定者,謂離上空處識處故名無所有處。得識處定天定已,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之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穩,於是即舍識處,專繫心於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靜,怡然寂靜,諸想不起,是名無所有處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處天定:

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定已,又知此處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不可愛樂,於是一心專精,即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定是世間定中最高之定境。

九、滅盡定:

滅盡定者,唯聖者有,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證果是斷除八十八結使,斷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見思惑結使。若能修到四禪以上,再能把八十八結使大部分去除,一小部分伏住則即可證羅漢果,四空定不一定全都要修。

沒有證果之人或外道只能入無想定,無法入滅盡定只有四果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無想定也是諸心心法滅,也是壓制動念一切心不起。

滅盡定與死有何不同?佛答: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一旦行者出定時,則本身具有的功能即可隨時恢復,故羅漢平常也可常常入滅盡定,只要他入定前預設出定時間即可。如決意定七天七夜後出定,這樣想一下後再入定,到時就會自己出定。

滅盡定是滅盡三界煩惱不起,即可入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還有入定出定。

十: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定入定」的,他是動中靜中時時都在定中,是大菩薩修的定。

開悟後才能真正入楞嚴大定,開悟前只是在修這個定,是一個相似的定而已。

其實修大乘佛法,前面的四禪定必修,修到四禪穩固後即可按楞嚴經修楞嚴大定,銷落諸念,先要看懂《楞嚴經》前半部經,知「妙明真心「」然後再修五陰解脫,色,受,想,行,識,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

注意哦!這可以說是修大乘菩薩法的捷徑。先修到第四禪,四禪有個特徵就是呼吸停止了。修到四禪境界較穩固後馬上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這是修大乘法的捷徑,因為證悟「法空「」後自然能使八十八結使見思惑漸漸拔根除盡。

開悟後再修保任法,能於動中靜中任運不加功用而住於佛性中,能任運對境無染,則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到此楞嚴大定已穩固,八十八結使已全部拔根除盡,只剩一些微細惑亦叫塵沙惑。此後就永遠不會退墮了。然後可出山發大願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個就是「」如來禪法」。如來禪是佛經中講的禪法,他是修禪定功夫一步一步扎紮實實修上去的,不搞捷徑。

「」祖師禪「」是指禪宗的禪法,他是先在一個較淺的禪定狀態中先開悟了,然後再到山中去閉關補這個禪定功夫,所以他叫悟後起修。通過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牢關任運,這三關,破牢關後就能任運對境無染,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破牢關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是如來禪和祖師禪的不同。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根普被「」的方便法門,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最後我再用佛說的話來警示大家:

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盲龜穿浮木之孔;「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所以你不要說:現在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如果你要合群跟現在大多數人一樣,跟現在大多數人學的話,那麼你失掉人身墮落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你要以佛說的、聖者說的為標準,認真實行,才有希望再得人身或解脫痛苦,或證聖果。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旨在建立一個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讓一些有條件實修的人,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化在完善「見地」上,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實修,願能修出一大批佛菩薩來。

我只是將佛法經、律、論、及成就者傳記實修中的許多資料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我個人創造。

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體會驗證其對錯。

文中把禪宗祖師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路都給說明了。願能修出一批大佛來。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綱要,請珍惜。

(————大海 文)

2017.10 原創


複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何謂三十二法。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破壞憍慢深樂佛道。

愛敬無虛親厚究竟。

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

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行方便慧。

應四攝法。

善惡眾生慈心無畏。

一心聽法心住遠離。

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不貪小乘。

於大乘中常見大利。

離惡知識。

親近善友。

成四梵行。

遊戲五通。

常依真智。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

言常決定貴真實法。

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和雷鋒差不多 就是沒有寫日記的習慣

哈哈哈哈 開個玩笑 菩薩應無所住而布施 說白了 不管是哪個眾生有困難都要幫助

而且幫完了了之後就要忘記這件事 如果記住我幫助了誰就是住相布施

雷鋒如果沒有記日記的習慣 再幫助其他動物什麼的 原則上和菩薩一樣


心量至少與菩薩相當才能思量理解吧?否則扯啥?


推薦閱讀:

為什麼修行要折磨自己?
隨緣就是不爭取嗎?
佛珠為什麼是108顆?有什麼寓意?
你們是不是也深刻的受傷,關於爸爸及我的一家對我的影響?
讀了一千遍金剛經仍不懂,還讀嗎?

TAG:佛教 | 菩薩 | | 修佛 | 佛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