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支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馬上就去支教了,條件不是特別艱苦的那種,想問到那裡教小學生(留守兒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教育心理方面
謝邀
支教兩年,剛好在做整理,我就先po一部分上來啦,希望對你有幫助,具體的我慢慢更新。幾個課堂常識:
1.如果學生對你的課程不感興趣,首先反省的應該是教師自己,教師是引領學生去識別浩瀚星空的人,如果課堂有問題,要先審視自己。2.學生不是天生要按照你的意願行事的,不要認為學生理所當然要服從老師的命令。任何人的合作前提是互相的尊重和公正的秩序,教師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首要就是自己要尊重秩序,尊重學生在秩序下的權利,公正的維護秩序。============================================
僅以西南山村經驗為基礎,大致分成三類:1.了解鄉村教育和鄉村發展現狀。《偏鄉教育現狀——留不下的象牙塔》《偏鄉新時代特徵——抹平的青山》《來到山村的年輕人——支教的思想準備》——劃重點~2.從教常識與自身注意問題。《教育的目的——初心》3.教學基礎技能和科目專業知識。============================================首先還是打個預防針:你將會遇到許多挑戰,支教並不如宣傳片一般美好。鄉村教育里會有一些情況不符合你的價值觀,用盡心力教導的孩子可能會讓你無奈——但這背後皆有因果,站在高點指責是容易的,但深刻理解,尋求改變才是有價值的。
============================================
《偏鄉教育現狀——留不下的象牙塔》
又是畢業季,看著中考的孩子們紛紛離開了校園,相比入校時,參加中考的人數只有60%多。更多的人在初中的三年里輟學,或打工或去讀職校。
本文的數據僅以雲南南部山區作為參考,中國的鄉村不能一概而論,這裡我們僅討論偏遠地區的鄉村教育,也就是我們要支教的地區——偏鄉教育的現狀。2016年的兩會中,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高中有87%的入學率,從鄉村一線教學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讓人悲觀的數字,幾乎可以確定,中國大部分的中學輟學兒童,都來自鄉村。
在今年初的時候,老師們都參加了一系列輟學兒童找回的工作,鎮中的教育工作者,校長,老師們上山下鄉,到每個輟學的學生家裡訪問,爭取找回來一些學生,不可謂不辛苦,但一個周末下來,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口頭同意回到學校。開會總結的時候了解到,縣裡最好的兩所中學沒有輟學生,而鄉鎮和村裡的中學,流失率大概在7%到10%,而如果我們以每年8%計算,鄉村學生最終進入高中的比例不足30%(不包括職高)。當然,這是個人的推測數據。數字是冷冰冰的,重要的是數字背後許多不可忽視的細節。不穩定的家庭:小花和小恆是一對姐弟倆,家境一般,支教的生活中,我多次去他們的家裡家訪,小花也有了熱心人的資助,雖然家庭不富裕,但兩個孩子都還懂事,小花學習好,考上了縣裡的高中。但家裡卻出現了變化,媽媽跑掉了,父親賭博酗酒,常常打兩個孩子。今年,上初二的小恆,決定離開家去讀職高。這樣的家庭變故,在山村中比例高的驚人,毫無疑問受影響最大的便是孩子。家庭教育,是每個人的第一次學習,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看待這個世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穩定的家庭在今天的鄉村比比皆是,直接結果就是鄉村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從父母對待教育的態度,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影響。我們能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差異,家庭完整且重視教育的家庭,孩子學習基本都不差,只是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少,城市化的大潮中,許多家長並不會重視教育,這也直接影響了孩子,在他們的眼中,輟學並非一件影響人生的大事。每一年,鄉村的「精英」都會走出去,有考出去的,有勤奮的出去打工,漸漸出現了新的情況——社區,成了鄉村教育的一大影響因素。
沒有榜樣的社區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家之事,而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底蘊。今天的鄉村,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而這背後需要思考且不能忽視的,是城市化過程中被撕裂開的鄉村,誰留下了?當我們走入支教生活時,我們常說:我們教育的孩子,就是一個地區的未來。但更現實的是,最精英的孩子離開了鄉村,勤奮的願意闖蕩的也走入了城市,剩下的,就成了未來的鄉村。這樣的情形已經存在了十幾年,年老的鄉村教師直接觀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鄉村中,只剩下衰老而樸實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和閑散懶惰的中青年。這樣的環境,不難想到學生會得到怎樣的社區影響,學校的影響,更顯得微弱。「不好在」的校園傍晚,河畔,遇到幾個住校生在玩耍,按理他們應該在學校里,但因為是晚飯時間,我便和他們聊了起來。問了問他們的學習近況,聊到了輟學的學生,他們會講那孩子今年賺了多少錢。話題回到自己,他們的形容詞是待不住了。近期學校越來越加強管理,封閉式的管理讓他們越來越不舒服,而關於學習,雖然有抱怨一些老師的打罵太過難聽,但聽的出來,小孩子心裡有些怨氣,道理還是明白,只是心裡真的有出去打工的想法了。問題在哪兒?思考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設身處地。加強管理的學校,強調的是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才有未來,而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從來都是唯一的選項。回想我的讀書生涯,以及很多中國重視教育的家庭,對於教育的認同,是一種近乎宗教性的神聖,在我們的心中,好好讀書,就是最正確且唯一的路。——而鄉村孩子其實並不同,從家庭教育,到社區影響,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是十幾歲有了點點力氣,就有兩個選擇:讀書,打工。而學校里的讀書越來越難捱,打工這個選擇就越來越可行了。那麼,文化教育的不均衡和職業教育的發展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一技之長中國的古語有很多,我們總能找到各種角度。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關鍵不在於對錯,而在於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有多種的可能和選擇。
大學,一直是一個神聖的辭彙,是文化教育的最高學府,儘管今天每年有700大學生畢業,但仍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詞。而教育的不均衡,確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們知道今天城市中的孩子80%會走入大學,而鄉村的比例只有5%。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從國家到個人,我們看得到許多的變化,尤其是這兩年的政策傾斜,鄉村教師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扶持。但另一個角度去看,每年的鄉村孩子中,有90%以上是沒有走到大學的,職業教育實則是一個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部分。羅馬非一日建成,我們知道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師承傳統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學校教育,而一個成熟的社會教育體系,應該是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共同組成,且同等重要。坦誠而言,提起我們的職業教育,似乎會只想到某翔技校,某東方學廚師。可以說,既沒有形成體系,也沒做到很好的發展,這也造成了大批的鄉村青年在離開校園後,無法找到穩定的崗位,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隨著打工的工廠飄蕩。綜上,鄉村教育的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巨變的一個縮影,是鄉村發展問題中的一環。也許單從一個節點努力,效果並不明顯,但一個國家的鄉村建設,就是需要許多個點一同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鄉土中國的巨大變化,是參與鄉村教育者們一定要了解的,借用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的一句話: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在山村支教時,每當和城市裡朋友交流以及閱讀一些文章時,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城鄉之間缺少溝通與了解。在今天偏遠鄉村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鄉土中的改變。
============================================《偏鄉的新時代特徵——抹平的青山2016》
也許有人會覺得標題有點怪異,為什麼要加上2016?因為在大時代的變化下,鄉村現狀每一年都相差甚遠。而說及變化,我們還是要追本溯源,這裡首先推薦支教志願者們一本書,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該書主要以費孝通先生在雲南1940年代的研究,以及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教授「鄉村社會學」的內容為基礎,較為全面的分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徵與性質。
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相當穩固的存在,千年的秦亡漢興中,鄉土的根基千年沒有轉變。人們取材於土地,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在與土地的綁定中,社會的變化是緩慢的。人們的生活經驗可以口口相傳,阡陌之間的鄰里也形成了穩定的熟人社會。這樣的狀態幾乎維持了兩千多年,其後更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種以「禮教」「規矩」作為社會秩序的基層社會。但,時代終究是要變的。一百多年前,李鴻章先生所言: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人類進入了技術爆炸的年代,不到300年的時間內,工業革命,電器革命,信息革命,時代的更新速度太快,而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卻一直穩固於鄉土之間。直到近年,我們才真正出現幾個真正的變革事件:
一是共產主義革命,土改,大躍進,文革等事件對於「禮教」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物理上的隔絕,那些高山大河,使得這些事情的影響力從政治中心到邊疆逐漸越來越弱,尤其在偏遠山鄉,可以說鄉土的基本結構並未受到根本性改變。二是改革開放,尤其1992年之後的30餘年,新中國的跨越式發展,使得許多地區幾乎迅速的從農業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而這一次的中心在東南沿海,改革的漣漪在西部的山鄉中影響力微乎其微,30年的時間裡,改革前沿的一月之變,超過偏鄉的十年之變。這樣快速的發展與城市化,使得發展迅速地區的鄉土社會快速的土崩瓦解,人們的價值觀也更實用主義至上,但對比之下,偏遠鄉村依舊緩慢而穩固的存在著,甚至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賭博,毒品,HIV在這些地區暗流涌動。第三次的變革——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在近10年里,幾件事情逐漸加速了偏鄉的轉變:首先是打工,偏遠鄉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動到城市中務工;其次是基礎建設的加快,遙遠深山裡的村落也都通了水泥公路和水電以及電信鋪設;完成最後一塊拼圖的,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從此進入鄉村的生活。比起電腦時代,智能手機幾百元的門檻讓偏遠鄉村的孩子也可以輕易擁有。這些事件打破了鄉土社會的穩固,交通便利了,人群流動了,交流方便了。其變化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以個人的支教經驗,一個山區的移動互聯網普及只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相比兩年前只有初中生抱著手機玩QQ,如今深山裡的人們也玩起了微信。而在山間地頭,我們已經常常能看到「中國移動」廣告中的場景,青山旁的田間地頭,許多人對著熒光屏痴迷著。而今天山村的小學生,也是從小抱著智能手機長大,和城裡孩子一樣使用社交網路,聽歌看電影。弗里德曼曾經在《世界是平的》書中感嘆互聯網時代抹平了地球的障礙,而今天移動互聯網在偏遠山村中的普及,堪稱抹平了高山大河,山村將會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曾經的鄉土「規矩」等等被迅速遺忘,比起工業時代的實用主義,網路會更突出個人主義,社區也會愈發呈現出無序的狀況。如果與世界橫向對比,類似於美國的Red Neck 群體對社會的影響,中國鄉土社會的這一類似群體將通過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走入社會交流圈並佔有一定的話語權,而其對中國的影響幾乎是不可預知的。——但好的一面也是看的到的,目前基層的政府和事業工作都開始逐步互聯網化,甚至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的狀態,比如扶貧項目,已經進行了數據化的階段,有效的數據積累和分析幫助扶貧推展;基礎教育方面老師與家長溝通開始建立班級微信群,甚至還給一部分學校配備了3D印表機等新設備。作為一名支教志願者,我們將面對的不是公益廣告中閃閃發亮的眼睛,而是愈發複雜的山鄉巨變——偏遠山村的社區氛圍不好,老人與低齡的兒童是主體,還有少數無所事事的無業青年;大部分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教育,而他們最喜歡的玩具就是智能手機;山村學校中的教學理念相對滯後,青年教師留校率不高(這一點在2015年國家調整政策後有所改觀,簡單說,鄉村教師薪水漲了好多)。============================================
《來到山村的年輕人——支教的思想準備》讓我們來梳理一下思路,面對這樣高速變化的鄉村環境和教育環境,我們支教青年應該做哪些準備?
首先——我們是來做什麼?
支教,支援教育,也就是說,我們是地區教育資源的補充,首要的目標應該是完成日常教育任務,這包括了幾個層次:1.基礎的教學任務——成績目標,應試教育下,這是我們的底限,衡量標準就是成績。2.深入的教學任務——素質教育,在成績保證之餘,作為一個教師,我們有責任將課堂變得更有趣,知識的維度更完滿等等,這是一項沒有衡量標準的任務,但平心而論,這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學,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3.校園教學之餘——課堂之外,我們仍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教育和教學一字之差,卻不能等同而論,教書育人,校園之外,有餘力應該更注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社區的影響,前面我們提到過,當前的鄉村社區有很大的發展性問題,教學之外,如果力所能及,這也應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從業者要做的事情。其次——我們的角色
作為外來者,無論是對於校園,還是對於鄉村社區,我們都有些類似於「鯰魚」的角色。問題在於你的漣漪有什麼樣的效果?於校園——你的理念和做法,很可能是老師,甚至學生不能理解的,這時應該怎麼想?個人建議「先自省,問自己我的理念是不是有問題?如果理念沒問題,那做法上是不是有調節的可能?怎麼樣能在實現自己教學理念的過程中,達到學校的預期目標,並讓同事和學生能更好接受?」——尤其重要的是,要明白當地教師是你的同事,你是教育陣線的一名傘兵,但首先是普通一兵。最後——我們與政策的互補
在基層兩年,親眼所見鄉村和鄉村教育的改變,還是需要國家好的政策。個人或一個組織所能做的,杯水車薪。既然是杯水車薪,我們就應該把這資源努力用到國家政策還覆蓋不到的地方,這一點的定位尤其重要。
說個人看到的一些點:偏遠村小的幫扶。2015年以來,鄉村教師的薪水大幅提升,城鄉教育均衡問題有望緩解。但我們能看到的是鄉村內部的分化,一個鄉鎮,中心校和偏遠教學點的教育質量差別甚大,這些教學點的小學,可以說是目前政策惠及比較少的地方,薪水之餘,這些學校的教師和物資都仍處在匱乏的狀態。鄉村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許多鄉村學校的鄉村教師有大比例是高齡教師,雖然他們真的很努力,但教學的水平卻受限於個人的教育程度和思想,最簡單的,國家給配了投影儀可他們卻堅持念課本的死記硬背,徒耗時間學生卻對其課堂昏昏欲睡。怎麼樣幫助鄉村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提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支教青年們大多受過更好的教育,不妨多關注這個方面。============================================
《教育的目的——初心》走入課堂,成為教師,這一切意味著什麼?辛勞的工作背後,目的又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是每一位教師走入課堂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這裡推薦一本書,懷特海《教育的目的》,以個人的教學經驗中,對於教育本質的闡述和解釋體會最深的就是這本書。比起厚重的大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本,《教育的目的》中毫無拖泥帶水,用簡單直接的語言給教育者以指引,書中常有許多優秀的釋義,讓你在教學中想起: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藉助於樹木來認識樹林。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育的本質在於它那虔誠的宗教性,當習得知識可以改變結果的時候,無知就成了罪過。……而落實到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帶著滿腔熱情的支教者,我們常面臨一些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通常,支教老師是認同應該更注重素質教育的,但當遇到一些價值觀衝突情況時,有兩個情況要自己注意:一是我們自己本身從應試教育走出來,不自覺的會把許多價值觀默認為合情合理的,這一方面真的需要自己多學習,讀書或者上MOOC修一些教育類的課程會有幫助。二是自身成長環境更好,更精英的支教者,通常要注意的就是「優越感」,《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個經典的開頭:「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念念不忘:『每當你想要批評任何人時,你就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你擁有過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走入山村時,支教的地區學校通常會有三種價值觀:
成績就是一切,考好才能走出大山;(這類地區通常經濟一般,更多的時候是有些有野心的教育班子)
在這樣的地區支教,如果是中學,通常你會有一些成績壓力,但這樣的地區整體的教育水平是提升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是對於「差生」關注不多,一切為成績讓路。穩定就是萬全,差不多就ok;(這類地區通常富庶一些,學校較大,教師充足)
這樣的地區,氣氛相對安逸,你的壓力不是很大,環境寬鬆下你的存在感也許會小一點,但寬鬆環境也有好處,可以多做些嘗試。無所謂咯,隨便教教就好;(這類地區通常印證了一句話,上樑不正下樑歪,而且惡性循環)這類地區讓人無奈,可正是需要負責教師的地區,也是最鍛煉人的地區,在這樣的地區工作一定要注意調整自身的情緒。以上只是大致總結,每個地區有自己的情況與問題,如何在相應地區達到自己教育的目的,是支教者真正的課題。話題回到《教育的目的》這本書,書中並沒有太多詳細實際操作的技術性講解,更多是指導性的。我相信,優秀的教師是能做到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升各方面素質的,這二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
只有更深刻的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才會更深的體會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穿越時空的銀彈,能一勞永逸用一種模式做到優質或最佳。
============================================未完待續。。。注意自身安全,幫孩子們尋找興趣。
背景:支教一年,在黃土高原某處。我在13年中至14年中支教一個學期,總結大會上寫的支教總結現在找不到了,當時是手稿,電子版交到支教辦了。我就大概把我記得的說一下吧,不是很全面,沒有數據支撐,大多是經驗之談。標題《學生安全》1,人身安全2,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無論在哪個學校學生安全都是放在首位的,但比較而言,學生的人身安全比心理安全更受重視,簡單來說每個學校都有保安人員,但不一定會有心理老師,尤其是農村地區(不是歧視啊,我也是農村帥小伙,)。所以更多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來擔任這一角色,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套正確的安全意識。留守兒童大多都是與老一輩人來互相照料。而大多數老人與孩子都有代溝,孩子逆反心理嚴重,形成自卑或自負心理,待人接物或羞澀或恐懼。這就對孩子的三觀養成階段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這時候來自家庭的約束力較少,加之民風,家風影響,孩子的性格易發生變化。我的辦法是需要對孩子的愛好要培養,不好的地方及時發現制止,盡量要融入他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帶過更頑劣的,欺負同學,這樣的學生大多是期待被關注,需要進行單獨輔導,多表揚,摸索一套方法。不能按照固有的套路對待,懂得因材施教。......不行了,老了,記憶力太差。還有啊!如果你是去三兩個月,或者周末周日去的話,建議你還是別去了,額,只是建議。
不要把城市裡面功利帶到那邊,相反把那邊的暖意帶給城裡的孩子們。
推薦閱讀:
※我該貸款買車嗎?
※去邊遠、貧困地區支教是一種什麼體驗?
※支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比如Teach For China 這種組織,真的有權利去改變別人的生活?)
※去涼山支教會有哪些危險?
※93年生,一本畢業。實習半年,工作一年。想去支教兩年,回來會有什麼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