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語文教科書里的哪篇文章?或者哪個人物,哪句話?

小學到大學的都可以


雖然語文課本一直都不盡如人意,每次教材選文變動都會引發社會熱議,但無論教材怎麼編,能入選教材的基本都是文質俱佳的作品。如果你細細品,每一篇文本,無論長短,都能找出好詞妙句。隨手幾條,算是拋磚。

歸有光《項脊軒志》
知乎有一大波枇杷黨,看多了實在疲勞。《項脊軒志》文筆淡雅,「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個人最喜歡的句子是「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尋常之景,常見之物,可愛與否,全在心境。

莫泊桑《項鏈》
「她刷洗杯盤碗碟,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第十年年底,債都還清了……她露著一雙通紅的手。」莫泊桑是通過手指來觀察女人的處境的。細緻!這是真的懂!

楊絳《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他蹬,我坐」似乎是句廢話。作者是在暗示他們的關係一直都是「蹬車的」和「坐車的」,即「付出的人」和「多吃多佔的人」。

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
貞元19年,31歲的柳宗元升任監察御史,受當朝紅人王叔文的賞識,與韓愈結識。在這年寫成的《種樹郭橐駝傳》,末句「傳其事以為官戒」中張揚著他自信、進取的心。兩年後,王叔文失勢,柳宗元被貶永州十年,期間創作了《捕蛇者說》,末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中已滿是低調和委婉。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在「識盡愁滋味」後,明明「欲說還休」,為何最終道出一句「好個秋」?因為少年無愁強說愁,老來愁滿卻無「心」說愁。「愁」無「心」,只剩「秋」!這是上師大比較文學孫景堯教授課上隨口的講解,當日得聞如醍醐灌頂,今日每每上《醜奴兒》皆要介紹孫教授那充滿文藝范兒的解讀。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寫「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想表達自己比廉頗更慘:廉頗尚有被想起被探問的時候,自己卻從來沒被人想起過。

杜甫《登岳陽樓》
寫於杜甫56歲,離世前一年多。當時他已身患肺病、左臂風痹、右耳失聰。可最終讓詩人「憑軒涕泗流」的卻不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而是「戎馬關山北」。唯有此等大胸懷才能被尊為聖。

賈誼《過秦論》
最令我震撼的是「蒙故業,因遺策,奮六世之餘烈」一句。秦國的強大不僅在於一直有明君良將賢臣,而在於一套領先於時代並被六代人嚴格執行的制度。所以無論是殺一個商鞅還是白起都不會使國家實力受損,而趙國失去廉頗李牧就是滅頂之災。燕太子丹看不明這一點,依舊寄希望於荊軻。


其實喜歡的有很多,但說到最喜歡,應該是蘇軾的《前赤壁賦》了。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一個字一個字打下來的)

有景:清風,明月,山崖,江水,風聲,樹聲,山色,水色,月色……
有情:人生失意,恬然自適,山水之樂,由心而生……
有理:得與失不過是心之一念……我們擁有的遠遠比我們認為的要豐富……

失意時,念此篇。
醉酒後,念此篇。
夜路獨行,念此篇。
————————————————————————————————以下,補充一些其他喜歡的(僅限於課文)——————————————————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蘇軾《後赤壁賦》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蘇軾《放鶴亭記》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蘇軾《超然台記》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小樓昨夜又東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亂石穿空(崩雲),驚濤拍(裂)岸,捲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更喜歡括弧的版本)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上學的時候更喜歡「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曹劌論戰》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
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凄冷中帶著點點溫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
聽風聽雨過清明。——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謝邀。哈哈哈哈哈我終於能光明正大地說這句話了!
等等我回去看看問題啊,怕偏題。
要了命了感覺只能答一篇的樣子,我不管我不管我要強答。
小學時候很喜歡看語文書,發教材那一天能捧著讀一天,像讀故事書一樣,現在仔細想想嗯還真是在當故事看呢。什麼都不懂。記得最清楚的是印象里,《凡卡》這篇文章,當時老師問最後爺爺能收到信么,我很開心地大聲回答能!然後老師溫柔而無奈地強行解釋,說連地址和名字都不寫是寄不到的哦,啊我當時好像懂了好像沒懂,心裡覺得咦等等名字不是寫了么。噫現在想想羞恥得……
小學的課文很多都是後來才讀出經歷讀出辛酸讀出韻味的,比如那篇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終身難忘。現在想想幾乎落下淚來。
不過當時的我最喜歡的就是讀有情節的課文(故事)了,記得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當時讀到可是我答應了別人了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我哭了出來。記得《一千(?)張糖紙》,讀到我突然明白了大人常說的累的感覺就是胸膛那顆心突然加重吧,我又哭了出來。這是當時小學生時記憶最深的兩篇文章了,記住的原因是孩子的委屈,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東西是承諾啊之類的。
後來大了再看還喜歡的有林海音的《竊讀記》我記得她偷偷去書店看書時一口袋的花生皮想著隔壁的陽春排骨?面,記得那個店員和她說請看吧我多留了一本,記得她說是吃飯長大的讀書長大的也是在愛里長大的。但我最喜歡的是她說,她多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識過字讀過書,這樣就不會像個飢漢一樣了,頗有某篇著名的詩的風格呢。後來讀她的《城南舊事》,讀到惠安館最後,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英子以後遇到的都是將來的事了,可是將來的事那麼快,已經到眼前了,我哭了一回,讀我們看海去,哭了一回,讀最後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這是最後的成長與離別了,又大哭一回。遺憾的是小學的我還不懂。
那時暑假書荒,借了五年級的樓上姐姐的語文書看,別的都忘了,就記得張抗抗的《稀粥南北味》,啊給我饞的,那個魚生粥和皮蛋瘦肉粥,當時的我天天盼星星盼月亮早點開學早點上這課,噫,後來呢,這篇課文,刪掉了,刪掉了,刪掉了!簡直了。
後來就是初中,上的第一篇是蕭紅的《呼蘭河傳》選段,是後園那部分,當時沒看過當然現在也還沒看,知道這段是因為四年級時遇到的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她送了我一本書,裡面有好多少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叫穿越你的影子,裡面提到了後園,裡面悸動的少女情懷我似懂非懂,但是,後園很美我卻是能讀懂的。美得要醉了的那種。泥土的芬芳。
當時還沒怎麼接觸外國短篇小說,課外讀物升級為走進閱讀(就是語文教輔)一年半前去書店還有賣簡直感動,在那裡接觸了兩篇外國短篇小說,一篇是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葉》一篇是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麵》。前者第一遍沒看懂噫討厭不要黑我我真的沒懂,但是第二遍看完以後卧槽好厲害好喜歡這種風格,後者看完感動得稀里嘩啦。嗯但是後來我在語文課本裡面看到它們的時候對還是高中課本,我的心情就是……了。
不過從此成了歐?亨利粉倒是真的,初中課文最喜歡《麥琪(賢人)的禮物》,小人物的悲劇黑色幽默一樣的故事,雖然官方理解為他們雖然失去了寶貴的東西但是收穫了愛情,他們都是賢人,但我始終認為這是一篇諷刺的悲劇故事。悲劇的成分大於愛。同樣類型的我喜歡的還有他的《華而不實》,但完全沒名氣啊。莫泊桑倒是很奇怪的我一點也不喜歡,契訶夫也是,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不過幾天前看《我的叔叔于勒》,覺得寫得真好,痛快!
然後接觸了魯迅先生,我記得的就是他獨特風格的遣詞造句,當時喜歡《孔乙己》。現在細細一想嗯還是喜歡《孔乙己》,我好像幾天前回答過《孔乙己》相關問題,就不贅述了。
後來嘛是高中課文,很奇怪高中課文是我吃得最透的,但卻是我一次都不想翻開看的東西。也許是背知識點背噁心了。一定要說的話,選入的古詩古文吧,都不錯,《過秦論》吧,痛快!
嗯。

今日突然發現寫《羚羊木雕》的作者是張之路老師——就是寫《霹靂貝貝》的張之路老師,非常驚喜(xia)!一直以為作者是女孩子,全文只記住了好友萬芳的名字所以誤以為是作者了——其實萬芳乃萬方,也是男孩子,感覺更加驚嚇了。
題外話:小學的幾篇入選課文樸實而真摯,真乃大家之風。偶然一查第一篇篇名叫《老師領進門》(《師恩難忘》),是劉紹棠先生的作品。真的非常感動。
原文已修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當年初中的時候班上談戀愛的男生女生,每次女同學(當時年紀小比較殺馬特又矯情)不吃飯,男生就會貼心的泡一桶面端上來,還帶辣條┐(′-`)┌
藍後,有天語文老師突然說,你們知道什麼是愛情嗎?不是一桶泡麵幾袋辣條,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你們知道什麼是情懷?不是腦袋裡面一天到晚想的男男女女,是楊柳岸,曉風殘月。
當時覺得逼格好高。後來上高中學了之後還是覺得逼格好高……


聽聽那冷雨

想當年還是中二偽文青,曾試著背了幾段這篇文章。每次下雨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裡面的句子....
--------------------
以前還很喜歡余秋雨的 信客,但後來看了不少他的文章後,對這種風格比較膩了=_=
紀念劉和珍君 這個曾經喪心病狂的背誦全文......


諸位還記得林清玄《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嗎?

三年級的課文,學的時候還不太懂,直到大學時參加普通話考試培訓,老師用一口一甲的普通話,聲情並茂地給我們朗讀了這一篇同是考試內容的文章,每個人都在認真聆聽。聽得我眼眶濕潤。唉。

附上一段
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我問。
「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說。

就是這一句,永遠不會回來了。


不管是那種教科書,裡面應該都會有膾炙人口的課文吧。
而不管那種教科書,裡面應該都會有司馬遷的《史記》吧。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當年學《屈原列傳》,讀著讀著有時便會忽然被震撼。好句子真的是數不勝數。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3.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蘭亭集序》全篇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讀到這篇課文,心中有難以言說的感覺。

宗璞把藤蘿寫得那樣美,那樣深情。

此刻,再來溫習一遍最初的感動吧。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這裡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裡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顏觀色,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我曾遺憾地想:這裡再看不見藤蘿花了。
  過了這麼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舊事》


小學一片略讀課文,《用心靈去傾聽》。由顧周皓先生翻譯。

小時候,家裡最讓我著迷的是那台老舊的電話機。我發現在這奇妙的電話機里,住著一個無所不知的小精靈。爸爸可以從她那裡知道現在幾點了,明天天氣怎樣,火車出發的時間以及爸爸朋友的電話號碼。
有一天,我聽到媽媽叫她的名字:「問訊處。」我記住了媽媽撥的號碼:105。
我終於和「問訊處」說話了。那天,我一個人在家。我乘機偷偷從爸爸的工具箱里找出一把鎚子,興高采烈地拿著它到處亂敲,一不小心敲到了自己的手指上,受傷的手指很快腫了起來。
家裡沒有人,哭也不會有誰聽見。我飛快地跑上樓,拿起電話筒,撥了「105」,對裡面說:「問訊處?」
小精靈果然在裡面,她是個有溫柔嗓音的女子。我找到了聽我說話的人,不由得放聲大哭。我對小精靈說:「我一個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鎚子砸傷了……」
「你夠得著冰箱里的冰塊嗎?」小精靈用悅耳的聲音問我。然後她讓我把冰塊倒進廚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塊放到受傷的手指上。我照著做,手指立刻不疼了。我想,這一定是那個叫「問訊處」的小精靈在用她的魔法幫助我。
從那以後,我經常偷偷地和這個小精靈聊天。我總是問她很多事情,比如「怎麼計算一個長方形物體的面積」「西班牙的首都在哪裡」「『修理』這個詞怎麼拼寫」。小精靈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我告訴她我叫湯米,我也知道了她的真名:蘇珊。「問訊處」是召喚她的密語。
一天,我心愛的金絲雀突然死了。我非常難過,心比被鎚子砸了的手指還疼。我拿起電話找到了蘇珊。
「能告訴我為什麼嗎?蘇珊?」我問,「為什麼這隻整天唱歌的小鳥,突然一動也不動了呢?」
蘇珊想了想,對我說:「你知道嗎,這隻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我相信蘇珊的話,我想可愛的小鳥的確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比我們這個世界更為美麗的地方,幸福地歌唱。
長大以後,我離開了家鄉,也知道了電話是怎麼回事。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
終於有一天,我出差經過故鄉小鎮。我撥通了「問訊處」,試著聯繫蘇珊。
電話里傳來了我熟悉的聲音,我說:「蘇珊?你能告訴我『修理』這個詞怎麼拼寫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經好了。」
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我對她講了這些年來我的情況,並告訴她,她為兒時的我所做的一切有多麼重要。
蘇珊對我說,她也要感謝我。她說她沒有孩子,我的電話使她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
通話中,我對蘇珊說,我會再來這裡,那時我會多待幾天,我想見她。
過了一段時間,我終於又回到了故鄉小鎮。
「請找蘇珊。」拿起電話,我立即撥通了「問訊處」,「告訴她我是湯米。」
「對不起,先生。」那個女人說,「蘇珊兩周前去世了。最近她身體很不好,一直只上半天班,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都非常想念她。哦,等等,您說您是湯米?」
「是的,小姐,我是湯米。」
「蘇珊給你留了一張紙條,稍等一下……她說你會明白的。」
隨後,她給我讀了紙條上的留言: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感謝生命的美好。


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漸》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


說兩個最近教過的裡面最喜歡的。

高中的語文老師,特別注重文言字詞句的積累,通常在正式上課前的一個星期就布置了翻譯的作業,第一行原文,第二行重點詞的含義,第三行翻譯。
在翻譯到《赤壁賦》第三段的時候,我也幾乎認同了「客」的感嘆,人生何其短暫,如浮游於天地,人又何其渺小,如滄海之一粟,人體又如此的不自由,只能泛舟於江山,永不能挾飛仙、抱明月。
緊接著讀完第四段,豁然開朗。尤其是這句:「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彷彿乘舟行至江口,天地豁然開朗。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且享受這無邊的風月吧!
後來知道這是蘇子經歷了「烏台詩案」後寫下的文章,也許這根本就是蘇子的自問自答。面對慘淡的人生,直問生命的意義,困頓中卻獲得了生命的頓悟,更覺得此人胸中有奇氣。


「我的寂寞是一條蛇,靜靜地沒有言語。」馮至的《蛇》,把寂寞比作蛇,大膽而新奇,但驚異過後又覺得無比貼切。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你認為這條蛇是什麼樣子的、什麼花色的。學生不約而同的答道:粉白相間的小蛇。


王勃的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今年靠著反覆背 滕王閣序和琵琶行,堅持跑完了上海馬拉松的最後10公里。。。


雖然語文書里喜歡的文章有很多,但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朱自清的《匆匆》了。
小學五年級(?)學習的文章,記得有一天語文家庭作業有一項是預習這篇文章,(我們預習要求其中一項是讀文章五遍,我一般默讀…)。
但神奇的是,預習這篇文章我選擇大聲朗讀出來,一遍又一遍,讀到最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人生第一次感覺到以前的自己是多麼的不爭氣,浪費了多少寶貴時間,要學習的內容有那麼多!
從此以後努力學習,天天向上,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
開個玩笑,但這篇文章確實對我有深遠的影響。
小學成績一直都不好,班級最中段人士,從不突出,仰望學霸大佬,渾渾噩噩,玩玩樂樂。
或許是這些引人深省文章中的思想感染了我,小升初考試所有科目上了95,初中入校班級前十,從此開始了別人眼中「學霸」的生活。
很努力的度過了初中三年(哈哈哈人生到此最輝煌的三年),初中總結自己的獎項名稱寫了一張A4紙…獎狀有一堆在家裡(而小學六年只有寥寥數張)。自己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思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飛躍的提升。
很感激那裡的環境、那裡的老師和那裡的同學!


然而現在高二的我,麻木的我,很迷茫。
我知道我應該通往成功的道路,我知道我應該去怎麼做,但是,感覺似乎沒有以往的雄心壯志。
以前為了試卷分數甚至哭鼻子;大冬天4、5點爬起來複習功課;聽到理想的學校眼睛都會發亮…


雖然最終成績被理想學校錄取,但放棄了它,選擇了國際學校。
或許是自己不爭氣吧。


——————————
附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迹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迹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模糊的村莊已在面前/
禮拜堂的塔尖高聳昂然/
依然是十年前的園柳/
屋頂上寂寞地飄著炊煙

在《往事依依》這篇課文中第一次看到這幾句詩,一直記著,彷彿真的看得到那高聳的塔尖。


《社戲》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

但是人生中就是有這樣一些時候,你覺得稀鬆平常的一些場景,實際上一生中會有無數時候想起它,想回到那一刻,那是你的經歷,你的回憶,你的故事,你的獨一無二。


我最喜歡的是魯迅的《社戲》。呼朋喚友的撐船看嗚嗚哇哇的大戲,還有偷蠶豆,釣蝦。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高中時候這一篇是要求全文背誦的,當時讀著內心有點小觸動,但感受並不深,後來畢業了,在暑假時回想起來,不得不感嘆一句------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但是要做起來真的很難。
高中讀的時候,我只看出了陶淵明那種悠然自得,不為世俗所動的情懷,而後來看的時候,注意到了下面這一句------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看到這裡,我發現,陶淵明的閑適情懷裡是帶有一些消極因素的,包括想要與外界脫離聯繫,不再在現世中有所追求。從某些方面來說,歸隱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行為,在某種層面上看來是在逃避,因為這一舉動多多少少都是被動的,如果不是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誰還會退隱?記得看到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出世容易,入世難,但是要真正做到陶淵明這樣,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吧,我猜想,陶淵明也是在日日夜夜的糾結思慮以後,才做出這般決斷的吧。
那麼,我為什麼會喜歡這篇文言文呢?因為,我自認為我和陶淵明是一類人,不敢與他相比,但我崇拜他的情懷,也崇拜他的勇氣,同時,我也在追求他的這種情懷,雖然還未修成正果,但正在路上,不留遺憾。
非常感謝大家能夠忍受我的喋喋不休。


《背影》朱自清,當時老師還要我們背誦!!!!


推薦閱讀:

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漢字?
為何大陸不繼續使用注音符號,而要另外造漢語拼音?
為什麼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關於甲骨文在我國歷史流傳中記載出現斷層的問題?
這個碗底的字,有沒朋友知道的?

TAG:書籍 | 文學 | 語文 | 文字 | 教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