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純料與拼配茶後期轉化問題?
首先這個問題針對生普
拼配普洱茶與純料古樹普洱保存多年後區別大么,根據目前市場上主流說法都認為純料後期轉化更好,但是幾十年前可沒人講究純料這個說法,都是拼配的,而且當時普洱茶更作為一款低端茶,所以現在這個古樹純料轉化更好是不是偽命題?有沒有茶友有切身的實際經驗
1、討論此問題首先的預設立場,應是除了茶品原料差異(古樹純料、古樹拼配),其它茶品轉化相關要鍵(原料之後,包含精製工藝、倉儲環境、倉齡等)完全相同或大體近似,否則沒有討論意義。
2、「市場主流說法」來源是市場中以所謂「古樹茶」作為賣點的業者經營的主流產品就是純料茶(標稱),要是有認為古樹拼配後期轉化好的觀點才是悖逆人性的。
3、以目前公認為工藝無大失當(反面案例:真淳雅號)、沒有摻雜台地茶(反面案例:99大渡崗)、年份標稱正確的古樹純料茶品中年份最老的,以99易昌和99綠大樹(紅藍票,實際是2000年生產)為主。但前者是所謂「大易武茶區純料」,按照現在業者的標準,是十足十的拼配茶;後者標稱易武,實際上使用的是南糯山多個村寨的原料,按照現在的標準依舊是大區拼配。
關鍵是,這倆茶還都是大小樹混采o(╯□╰)o
以現在相對意義上更為嚴格的純料與同期的古樹拼配(劣質負面拼配不算,田忌賽馬哏就甭提了)對比,純料茶在經過長期倉儲後,會愈發的向兩大主要方向/風格分化,即甜茶和苦茶,時間越久不同產區的甜茶或苦茶的品飲表現越發趨同(也就是說,在風格相同品質極為近似的情況下,買高價山頭茶陳放是有些凱子的遊戲)。而古樹拼配因為呈現出純料茶無法天然生產的特性,在經年轉化後會有更為豐富的表現。
實際上純料茶的單一性在新茶的品飲階段即有體現。對於兩種表現,評論出孰優孰劣對於其它個體而言是無意義的,按照各自喜好選取即可。
4、不是「幾十年前可沒人講究純料」,而是幾十年前古樹茶根本就在國營廠的收購序列之外(被與有毒的野生茶搞混,國營廠不收),直到1985年才被科學檢驗證實無毒可飲用,不過又因外形不符合當時以綠茶為尊的主流審美取向,直到九十年代中後期才獲得部分業者認可,而真正超越台地茶的價格已然是03年的事兒了。
~~~~~~~~~~~~~~~~~~~~~~~~~~~~~~~~~~~~~~~~~~~~~~~~~~~~~~~~~~~~~~~~~~3.17增補關於評論中彩蛋的說明:一、真淳雅號1、96真淳雅號系台灣茶人普洱尋根的代表性茶品。九十年代中期台灣茶人從號級茶品的相關資料(內飛內票等)中獲知易武這一地名,開始進入此地區力圖重現普洱茶號級茶時代舊貌。
2、當時的易武太過偏僻,交通極為不便,因為當年的公私合營,幾乎無人制茶,老茶號後人也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祖上的制茶技藝(老茶號遺址之類還有一些,現在應已全不存在,只留下一些諸如匾額之類的笑話)。參見:現在新的福元昌和 陳升福元昌 ? - 真的是單大寶的回答
當年的易武有多「邊荒」?時任勐海廠廠長的鄒炳良(1996卸任)在其在勐海廠任上時,連易武在何處都不知。由此可知市面上許許多多號稱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易武古樹純料」之類是多麼荒謬。
3、因為在當地無法找到懂得制茶工藝之人,台灣茶人不得不按照自己的理解製作茶品——那也就只有台灣烏龍工藝這個選項了。真醇雅號因此應運而生。
4、因為使用了烏龍茶工藝,真淳雅號陳化自己與普洱生茶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除了品飲上的差異,烏龍茶工藝導致的葉底糜爛(用手一碾便知)是非常直觀的證據。
5、雲南大葉茶類原料,按照紅茶工藝製作,是為滇紅;按照白茶工藝製作,是為雲南白茶;按照綠茶工藝製作,是為滇綠。因此真淳雅號按照工藝分類根本不能納入普洱茶範疇,稱之為雲南烏龍還差不多。因此此茶除了作為反面範例,根本不能納入本題的討論範疇。
6、強把真淳雅號當做普洱茶茶來闡述的,要麼是被蒙慘了,要麼,是想讓別人慘o(╯□╰)o
二、99大渡崗
1、1999年太俊林想做一批古樹普洱茶,將茶品委託給當時的大渡崗茶廠製作,當時的廠長是李正行。2、在1999年,古樹茶在雲南還是低等原料之列,在當時因為綠茶主義盛行,芽頭多外觀細嫩的台地茶才被認為是高檔的、「科學」的。這種狀況因為99易昌、99綠大樹等茶品的出現而改觀,直到2003年古樹茶收購價格才得以超越台地茶。不過這種上升並非是一蹴而就。
3、李認為古樹茶外觀太過難看(條索粗大,不符合綠茶審美標準),因此自做主張在原料中加了部分台地茶以提升品相。這在當時是十足十的學雷鋒。鬧不懂的可以想像一下現在有人會不會在一款標稱台地茶,以台地茶價格販售的茶品里偷偷摻入部分古樹茶~~~~~
4、因為台地茶原料的摻入,隨著茶品倉儲年份增加,其品質差異與同期的易昌號和綠大樹(實際比99大渡崗還晚一年)相比越拉越大,這臉一抽便是十多年。
5、因此99大渡崗既不是古樹純料,也不是古樹拼配,除了用來打臉,同樣不能納入本題討論範圍。
6、試圖炒作拉抬99大渡崗的茶商還是比較清楚的,因此笑話的來源也就清晰了。先說說我的看法吧,純料與拼配只是決定其後期轉化的其中一個因素,其他的包括初制工藝、精製工藝、包裝形式、擺放條件(溫度、濕度、是否避光、通風)等都對茶葉的轉化起著作用。不過既然你這麼問了,我們暫且就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單因素差異來分析,假設其他條件均一樣,僅僅只是原料純度的問題。那麼,純料茶的轉化是可以預測的,又或者說是可以根據經驗來推導的。而拼配茶,除非你知道具體的配方,否則其轉化情況你是無法預測的。但我要強調的是,並不一定說純料轉化就比拼配好亦或比其差,所有茶的轉化都是有其固定曲線的,在不同的時間段,會呈現給你不同的口感特徵,越陳越香的說法也不盡然。所以,覺得好喝的時候使勁喝就是了。
茶葉拼配是讓口感更加柔和,適應人群更廣,這個在80年代茶葉加工書籍中就有提到,我只在研習黑茶,如果只用純老料,茶葉的內含豐富,攻擊性會很強,對加工工藝也要求會高一些,口感會很單一。當然每個人對茶的理解不一樣,名有各的理。
我覺得市面上有一個觀點被扭曲了,難道所有的產地,都能轉化?這絕對是無稽之談。
第一個我就得說景邁,景邁生茶。我已經喝過不少不同年代的老茶了,就一點,澀感根本不轉化。
景邁的這種坑爹情況遇到以後,我對所謂轉化便有一點懷疑態度了。大概有點規律吧,簡單說說,只說我自己喝過的。易武(彎弓、倚邦)的轉換速度相對還不錯,勐海(南糯、班章)也是。勐庫(冰島、大小戶賽)的轉換有些慢。其實我這麼敘述多少有點問題,我個人對待轉換的態度就是澀感的轉換速度,湯的滑度厚度。其他的老茶沒有那麼多的試驗品,不能判斷。
不同年齡的茶樹原料做出來的普茶口味有一定的差異,茶樹年齡大的苦澀味要偏淡一些或苦澀化得快,物質更豐富,湯的質感層次感強, 耐泡度高,茶氣足,韻味好特別是山野味,簡單點說:茶的味就像吃雞一樣,肯德基的雞才養40天就吃了,雞味都沒有,但農村過去的,雞一年多才吃,肉就比較香,比較有味了,
贊同堵源康碩士的回答普洱興盛也是近些年的事兒,純料和古樹又是以炒價格找出的新賣點。拼配本事是普洱制茶工藝中比較重要的元素,通過不同毛茶拼配獲得理想口感。長期轉化中影響因素過多,而且很多因素影響程度遠大於純料和拼配的影響。如果有差異,是否可以被定量分析出來,還是僅僅是「專家」品評?這個命題更適合炒作這些概念的民科們來作答。
這麼說吧,純料能保證口感轉化一致,拼配轉化則無法控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才者這家茶商及其茶品?重點講講老班章?
※壓成餅的普洱茶怎麼喝?
※我買的這個普洱老茶頭是被坑了么?
※普洱茶致癌的說法有科學根據么?
※請教:熟潽喝著沒有渥堆味正常嗎?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