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十年的老普洱該怎麼喝?

老普洱,標著1960年,實際是不是雖然不清楚,但肯定是比較陳的。拿飄逸杯泡了一點,顏色好看,但感覺霉味比較重。數泡之後依舊如此,本人喝茶新手,辦公室條件有限,請問怎麼泡才對?


別泡。

相較於緊壓茶老茶而言,散茶的老茶辨識相當困難,因為缺乏諸如包裝、紙張、印刷、餅模等輔助判斷條件。既是是正路真老茶,若打成散快,也往往買到同重量下原包裝的價格。

問題的關鍵在於包裝上的「行家」。

行家茶在業內多以類傳銷手段以及近乎宗教的包裝手法為主,與之成反比的則是其茶品的品質與真實程度。其企業美譽度相當不高——如果它還有這東西的話~~~~~

所以,不需要再費勁扒皮了。很多時候,一個關鍵詞足以讓鑒定工作結束,比如「人蔘烏龍」、「蘭貴人」、「革委會」、「水藍印」等等。相反不少答案倒是有些許說道的樂趣。

註:在60年代,基本不可能有普洱散茶販賣,若是當時真品,存在散茶的唯一可能性是緊壓茶拆散。當時普洱茶在香港仍是廉價茶品的表率(後來普洱貴了就改成壽眉,現在不知是什麼了),多為茶樓大量購買,煮茶後作為免費茶品提供給客人(而綠茶紅茶烏龍茶等高檔貨色則需付費)。許多老茶莊提供了將茶餅拆成散塊的服務,藉以吸引客戶。因此確實有部分老茶以散塊的形式留存下來——與之相應的,確實有不少奸商以散塊偽稱某款老茶欺騙顧客。對於老散塊,品飲幾乎是唯一能夠判斷的依據(熟悉茶品的話條索也能提供些許線索)。若是沒有這金剛鑽,還硬要攬這瓷器活,只能說,上當活該。

下面說道些別的。
1、60年代的茶並非沒有,紅藍印都是活在現實之中的貨色。至於包裝,當普洱茶行情看漲之後,自然有商家更換更好包裝(相對於當年的「量販裝」)。對於老散茶而言,包裝並非其先天構成,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辨偽。

話說要是真的60年代老散茶,一定是退倉已然到位的,這種貨色洗上3、4遍既無益處也太浪費。若是假的,喝它幹嘛?

2、熟普洱是在70年代定型(包括專利之類),而不是70年代發明。
對於味道描述,特別是老茶的味道,網路交流一向是失真度極高的。因為飲茶者對於味道只能以自己記憶中的味道進行近似形容,所以沒有聞過樟木味道的人不可能說出「樟香」。經常在品飲同一款茶品時,不同茶友給出不同的味道描述,有些味道形容甚至是褒貶相斥的。因此,除非闡述者曾一同喝茶,對彼此對味道的慣用形容話術有所了解,對於味道的描述總是特別主觀且難以對茶品定性有所助益的。

3、問題描述中的第二張圖片實在是太~~~~~~大方了,基本等同於沒給o(╯□╰)o

4、雖然是散茶,但內飛還真就未必沒有——當時這種便宜貨色在拆茶時小夥計多是蘿蔔快了不洗泥,所以在舊時的老散塊老包裝中發現內飛是很平常的事——內飛後頭還連著一塊茶呢。實際中號級茶、印級茶內飛也是能看到的。但是這並不意味散茶中一定要「殘餘」內飛,更不用說這種換了精緻分包的。
此一點不論真假,真的都未必有,你就更不能強求假貨了。

5、並非老茶葉底就一定肥厚。印級茶時代茶品原料是大小樹混采,本就不是大樹純料。再有如藍印等在當時就是以細嫩著稱的貨色(因此在「當時」比較貴),如此葉底辨識分分鐘上當。

甲藍

6、以喝到的茶品劃定範圍,茶品若想失去品飲價值,可以以天為單位,而若以有品飲價值的茶品回溯其時間上限,則可上達百年。至於「最佳品飲期」之說,只能說是各花入各眼。於我而言,若有這些過了最佳品飲期的印級茶時代茶品喝,誰會去碰那些風華正茂的台地貨色?

我只能遺憾的說,我錯過了那些正貨的最佳剁手期o(╯□╰)o

7、還是不能理解老幾位對於「濕倉」的排斥源自何處。在2000年以前,傳統香港倉儲是普洱茶倉儲的絕對主流。在這種倉儲下香港人喝了兩百多年未見有啥毛病——從小到大幾十年早茶(高濃度)喝下來不見坐病。這種倉儲還反向催生了普洱熟茶工藝的誕生。逢濕必反,哪裡來的底氣?
若真心反濕倉,必然應有以下合理結果:
①對其而言,普洱茶只能是一種誕生不過十幾年的「新」茶種,因為之前的普洱茶走的都是邪路~~~
②對其而言,普洱熟茶必須是應上火刑架的絕對異端,因為渥堆工藝本身就是更加極端的濕倉——濕度更高溫度更高反應更劇烈。
③干倉聖教的圈子必然充滿了歧視鏈,比如廣東的鄙視香港的,上海的鄙視廣東的,北京的鄙視上海的,新疆的鄙視一切~~~~~~~~前者總是認為後者是濕倉異端,自己才是干倉正朔,同時又被自己的前者鄙夷.所以說,對它們而言,塔克拉瑪干倉才是頂級倉儲。

這個世界上得有多少干倉茶人對老茶和倉儲的認識完全來自於肇慶的老茶造假倉啊o(╯□╰)o

拿88青的所謂「干倉」說事兒的,先查查香港的天氣資料再談為上——這些我在知乎專欄 中已經扒的夠徹底了。

8、「1960年代」這個說法,是真實存在的。此說法為台灣慣用,出現在台企的產品包裝上十分合理,並不能作為真偽判斷依據。

所有我看不懂不了解的語言,在我看來,在語文上都是不及格的o(╯□╰)o

9、這種包裝本身並不違背邏輯,因為若此茶為真(當然它確實不為真),這個年份的茶轉化程度相當高,基本處於應該控制轉化的狀態,所以很多老茶(不論真假)都會綳上塑料膜(後背有眼兒)。
而題中的茶品包裝,是「流通包裝」而非存儲包裝。流通環節中以茶質不損失,特別是不吸潮不沾染異味為重點。這種包裝正好合適。買主入手後自然有合適的去處。包裝拆解後醒一段時間也就是了。

即使是假茶,也應該用正確的姿勢去抽它。


首先,1960年的茶必然是生普洱,如果是熟普洱的話,我勸你別喝,一定是騙人的假茶。因為熟普洱是70年代後之後的產物,一片正規的茶餅是不可能穿越的。
其次,近60年的生普洱,茶湯顏色已經近乎於熟茶,但是茶的口感絕對不是熟茶口感,以我對生茶的理解,應該轉化成參湯香或者樟香,絕對不可能有霉味,霉味的話說明茶已經變質。當然,如果你對普洱茶不太了解,也可能會把陳倉味當成是霉味。那你可以試試看,把茶拆一些下來,放在小碟子裡面,用熱水加熱碟子下面,使之生熱,約20-30分鐘,加速陳茶退倉味。也可以把茶和碟放在蒸籠里蒸水開後3分鐘。之後再拿來沖泡,如果仍然有你所說的霉味,那不得不對茶的品質,真假產生疑問了。
再次,如果是早期的普洱茶,包裝正確的話應該會有內非,60年過去了,內非應該還在,只是有那種傳統老紙的感覺。內非紙的大概情況可以測算普洱的具體年份。
最後面就只能是對茶底的認識了,再怎麼陳化的普洱茶,生茶年份已久,葉脈會露出,葉肉成粉狀,可能沖泡以後,茶底不完整,但是葉子的形狀還看得出來的。而且老茶使用的青料真的比現在的很多青都要好,的確是深山的古樹茶,葉片大肥厚。陳年老茶十分耐泡。至少可以衝上30道水。適合燉煮。這些都是老茶的特徵。
這裡要說明的是,近60年的茶,最佳品飲期已過,普洱茶的轉化已經基本停止,也就是說,作為茶而言,其飲用的價值已經十分有限了,余多的可能是收藏價值。切記切記。
------------------
不好意思,才看到干茶。嚴重懷疑是否是60年代的茶,呵呵。70年代的茶都是大粗條,你這個顯然有坐倉的痕迹。莫要被包裝騙了。


「別喝」是最正確的喝法。

理由:

1.從「霉味」看,這是明顯的「濕倉」茶。

2.1960年陳茶,縱然是真品,也幾乎喪失品飲價值。更多的是文化價值。

3.普洱的正常保存,斷不會以這類包裝。

【結論】此系赤裸裸、惡狠狠地騙人的假貨。只能用「無恥」來形容。


別的沒喝不知道,但是這個「1960年代」的說法,在語文上來說是不及格的。
只有60年代,或者1960年。

而,這種普洱茶,我不太敢喝。

而且那個你說的霉味,是我最怕的東西。
有的人說這是港倉的倉味,可在我看來,就是尼瑪發霉了,裝什麼?
倉味是一個很特別的味道,絕不是發霉的那種味道。

還是要多喝才能知道。

不過這種包裝,不符合邏輯。

如果是老茶,一定不會這樣包,否則轉化空間都失去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分拆之後用小包來裝給你喝而已。

但是還是要看價格,以及誰賣。如果幾十塊的話,那就喝喝看,反正也不吃大虧。


你以為那些競拍到二三十年代的紅酒的人都是拿回去喝的?


用水泡著喝


直接不存在60年的普洱。

另外茶葉最好不要存放超過1年。喝老茶的人你們保重,黃曲霉素不是好玩的。


炭火瓦罐開蓋煮著喝。


不建議飲用 因茶葉有價值的內含物質經六十年所剩的也已經不多了 還有可能會由於儲存不當而產生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還有就是看樓主的圖 不像是六十年的普洱 包裝首先就是大問題 茶葉形態看著也不大像


贊同樓上說的,60年代的茶基本沒有、有的話也不會拿這個包裝,最好的話就不要喝了,當肥料來用好了,實在是要喝的話先在飄逸上洗3-4次茶後在喝吧


推薦閱讀:

高品質普洱茶春茶有哪些品牌?都來說說吧?
大益,福今中那幾款明星生茶的咸腥味是如何做出來的?
紫大益有哪幾款?
今年普洱古樹茶價格上漲,會對茶葉市場行情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深入討論品飲普洱茶!(多個問題)?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