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聽起來比普通話硬點?
如題。是哪些發音造成的呢?
謝謝邀請。
首先第一個就是,粵語是音節型不是音步型語言,北京話水蜜桃、蟠桃是同時長(cháng)的,所以洗衣服會吞音變媳婦。廣州話則必須三比二的時長(cháng)。顯得鏗鏘有力。
第二個就是,廣州話沒有輕聲、兒化,語流音變極少,頂多今日變今密這類順同化。這樣也不會軟綿綿無力。
如果說還有一個,那麼就是入聲韻短促有力了,這個和聽感偏硬有很大的關係!等於說每個字都增加了爆發力。如八、十、鴨、筆、特、別等入聲字。江淮官話也有,很明顯的停頓。
當然,廣州話習慣用單音節詞,保留大量古代漢語詞素的原因也是很大的。但是就沒那麼重要了。最重要的還是上面三條小規律。
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解答,謝謝大家。
補記:其實還不止。譬如說廣州話把普通話 s sh x 三套聲母合併為 s 後很硬(同組的 z c 也是),以及韻腹央化厲害,很多都是短 a 顯得有力,再有韻腹必須是單母音。
這個和入聲是有很大關係的,比如「一律不得」,「不惜一切」,「識唔識得」等等,用沒有入聲的普通話讀起來就沒有截鐵拔毒的那種氣勢。官話範圍內我記得只有西南官話區部分地區和揚州方言還有入聲。
共振位放在大牙,也就是共振腔靠後,在舌根前半部。
普通話的共振腔在大牙與犬齒之間,也就是舌面上。
吳儂軟語、台灣腔則在門齒,也就是舌尖上。
其實發音軟硬,就是共振材質的軟硬,很直觀。唇舌音軟,齒顎音硬,東北那種咽喉共振非常靠後的又軟了。
其實兒化和捲舌,就是喉部緊張引起的「翹尾」。
一門語音學得像不像,有沒有把握好共振位最關鍵。
傾向於什麼位置共振,跟人文地理氣候等有很大關係,這就是為什麼英國人跑到澳大利亞連口音都變了。有入聲,還三分。有閉口音。
答主還是要提高知識水平啊,粵語的音調可是比官話的四調要多的,識不識啊?
粵語區的人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g/k/h沒有顎音化成j/q/x,帶閉口音尾p/t/k
我怎麼就想不出這麼好的問題
有一些發音,比如粵語中的:好啊、知道不知道等。
「好」到粵語是「吼」,這個聲音硬嗎?
「知道」到粵語是「識得」,這個聲音硬嗎?
拿摸早就表態,輝不輝內定、硬點吶?
因為這是墜吼的
沒有任何這個意思
我就覺得粵語聽上去是軟的,普通話字字擲地有聲
作為會說粵語的北方人在香港點咖喱牛腩飯的時候「牛腩」兩個字心裡念叨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說普通話......說這兩個字就像吐空氣
特別喜歡「輕輕」在粵語里的發音,聽上去真的輕輕地
建議對比一下周華健齊豫的粵語歌《神話情話》歌詞以及對應的國語版《天下有情人》歌詞,不難發現粵語版歌詞因為有大量入聲字(收尾短促),因此節奏分明,蕩氣迴腸。而國語版就少了一些味道~
有沒好奇過為什麼貧窮落後的地區多集中在自然資源豐富的熱帶?
語言可能算是人類最突出獨特的行為,其他動物的嘴巴主要用於吃,唯獨人類用於說話的概率遠大於吃。
聯想樂器構建的精細程度及其音效,粗糙笨重的構建=》粗糙低沉卡殼(crude and harsh)的音效,細緻精巧的構建=》細膩明快流暢圓潤(refined and polished)的音效。延伸至人類的語言和面相,語音象行雲流水的輕快流暢,面相輪廓如流線的細緻順滑,應該比低沉頓挫卡喉的腔調,比輪廓粗糙的面相符合審美。
越接近熱帶地區,大嘴厚唇寬凸牙床的特徵越明顯。東亞欣賞櫻桃小嘴瓜子臉的審美顯然有道理。
參考對比:京腔 vs 粵腔。
旁觀者清,有外國人這樣比較京片子和粵語的差異: 北京人說話象口裡含著雞蛋,沒見嘴皮怎麼動但刺溜出來就是一大串,而廣東人說粵語象喉嚨卡著塊石頭嘎嘎作響,面部肌肉運動幅度大。外人常對粵語留下象鴨子嘎嘎叫的印象,這可能與較多粗糙笨重的喉塞音glottal stops 有關,喉塞音常出現在負面辭彙,例如漢語的噁心,惡意,英語的disgusting, gutter, 多喉塞音可能來自壯族話的影響,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喉塞音對應青蛙的呱呱聲。粵語本身是古時漢語與嶺南百越語群的混合,腔調上更受百越影響,所以常有粵語聽起來象越南話壯族話泰國話的說法。輸入does Cantonese sound like, 系統自動跳出的第一個詞條就是does Cantonese sound like Vietnamese. 語言學界還有說粵語更象是漢化的高棉語,不過粵人更樂意與中原攀親,刻意迴避甚至反感與越南話百越等相提,鄙視鏈顯而易見。趨炎附勢是人之常情。
有一個看法,粵語可以被看成是被漢語同化得較慢的高棉語,基本框架是高棉語,同時又有許多漢語特徵,現在仍有約20%的辭彙來自百越源頭,多是日常高頻使用的底層核心辭彙。
一個一個沒有記者的命,都得了記者的病。
閉口音多,入聲多,沒介音。
趨勢:人類歷史的語音變化都是從高音變低高,從誇張張楊變沉穩低音過渡。從雜亂用同到更文趨文雅。因為低音沉穩文雅才使交流更順暢,禮貌,更好傳達自己沒有危險,更使人放心。相信人類一開始就是躁聲機器,後來隨著文明進化,聲調,措辭,都會進化。
你想像電視台的主持人物能像平常一樣嗎?也許在背後可是個出口成髒的人。面對觀眾,必須有一套禮貌的平和的禮儀推廣自己的觀點。
推薦閱讀:
※男朋友說話有山東泰安口音,如何改善口音,學好普通話?
※寧澤濤的「寧」讀 níng 還是 nìng?
※普通話中「他、她」的發音不分,在敘述長篇、多角色事件時很不方便,為何當初不採用的「伊」來指代女性?
※為什麼香港一直以粵語為主;而台灣卻是國語主流?
※為什麼「豉」字在普通話里不念「shì」或「sì」,而是念「ch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