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衝擊有多少?


互聯網不是個獨立的生產或者資源調配者。而是個信息流通工具。互聯網在各個渠道的價值主要在於快速的信息流通,信息搜集,信息統計上。

而金融也主要是對資源進行調配,互聯網金融只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這個工具整合而已。對於金融來說,資源,政策,運作才是內核。作為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最終的贏家,必然還是良好的利用了互聯網的金融企業。

傳統銀行?現在所謂的傳統銀行應該已經不存在了,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會愚蠢的不使用這個強大的工具。只有用的好與不好之分。

至於現在所謂的互聯網金融,除了幾家搶佔先機的佼佼者。大多數也可以不必在意。無非是拉大旗做虎皮罷了。


金融的核心是融資,融資的核心是經營風險,當前經濟形勢下,四大行這些正規軍以及各個僱傭兵一樣的股份制銀行無數制度和機制的內部控制再加上銀監和人行外部高壓的監管,尚且瘋狂的冒不良,你跟我談網路金融?他靠什麼控制風險?在一定規模下,特地區域或依靠特定渠道或許可以形成某種風控機制,但一旦做大,最後極有可能變成不依賴基礎信貸資產的純資本運作或乾脆龐氏騙局。當前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問題是資產荒,或者說優質資產荒;中國金融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後或者說根本沒形成信用體系。在此基礎上,無論金融以什麼形式存在,意義都不大。所以,網路金融短期來看,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哪天有作為了,銀行會發展的更快,要知道,中國銀行業真的只是朝陽行業,和世界先進水平比,簡直弱爆了。


謝邀。

互聯網金融是站在傳統銀行和互聯網的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離不開傳統銀行,在靈活和方便快捷等一些方面更具優勢。借用馬雲的一句話:「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來改變銀行。」如果傳統銀行不改變,那互聯網金融勢必一定會對傳統銀行有衝擊的。與其說是衝擊,更覺得是刺激。

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是什麼?從用戶的需求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其實沒有什麼差別,一樣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資、融資、支付。

投資: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存款、保險也是投資一種)。

融資:缺乏資金的人需要錢,融資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支付:金錢的流動。

以上一段話的介紹,從現在看來,互聯網金融在投資(餘額寶)、融資(P2P)、支付(第三方支付方式)等都對傳統銀行產生了各種刺激。用支付寶對傳統銀行的刺激來舉例說明:

1、對長尾用戶的投資習慣的衝擊。

有一部分屌絲客戶,這些屌絲客戶給銀行帶來的價值基本都是負值。存的錢不多,千方百計避開收費項目,信用卡極少拖欠,銀行還有付著利息,沒有什麼賺錢的看頭。針對這部分客戶,銀行會超級貼心地推薦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這些通道成本相對比較低。銀行賺不到錢,巴不得讓屌絲客戶快走。這些屌絲客戶構成的群體一般被稱作長尾。

餘額寶的問世,很好地消化了這部分長尾用戶。擁有支付寶賬戶的用戶只需要簡單操作就可以成功買入基金。門檻低,1元起購;較高收益,餘額寶在剛問世的時候,給這些用戶帶來了較高的回報;靈活,申購贖回不用錢且贖回時間短。

三年間,餘額寶的用戶數從2013年底的4303萬人、2014年底的1.85億人,增長到2015年底的2.6億人。而據李駿透露,截止至2016年6月12日,餘額寶最新用戶數已超過2.95億。

2、對支付習慣的衝擊。

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推前,銀行們的利差越來越窄,銀行的利息收入佔比將隨之下滑。銀行只能從非利息收入,即中間業務處獲取收入——其中支付業務是大頭。移動互聯網支付中的O2O支付(掃碼支付)可以替代線下銀行卡刷卡交易。這種支付模式其實是對銀聯主導的銀行卡互聯網支付模式的替代。

這引起了各大銀行對支付寶更加抵觸,2014年3月,工、農、中、建等四大國有銀行集體下調支付寶快捷支付限額。但是,也從中刺激了銀行們開始大力發展自身支付業務:平安收購了兩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了「平安付」品牌,中信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產品「異度支付」等等。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不是相對立的,帶來的衝擊也是暫時的,而以後的相濡以沫是必然的。

最後,借用融360葉大清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很合適:互聯網和金融的未來趨勢是要融合,共同服務於以前未曾被好好服務過的長尾人群。互聯網金融來了,銀行並不會被顛覆,而是被幫助、被創新。銀行的核心價值是風險管理,越來越多的銀行未來會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產品創新上,專心做金融產品的生產,其次才是營銷、渠道。


互聯網拉近了你我獲得知識的渠道。

QQ,微信拉近了你我交流的距離。

電商拉近了你我與商家的面對面。

互聯網金融提高了借貸的效率,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標籤維度提升或者改進了銀行的風控模型,另一方面深挖長尾市場,彌補傳統金融不能覆蓋的領域。

僅此而已,其實對傳統銀行真沒有什麼衝擊。任何一個傳統銀行放下身段來從事這個行業,以其低廉的資金成本絕對橫掃所謂的互聯網金融,金融融資成本決定客戶風險!


互聯網金融帶給這個世界的變化是史無前例和難以想像的,它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金融的組織構架和理論體系,不了解它的本質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互聯網金融的巨大商機。資金在我們生存世界的表現形式只有兩種:消費和投資。當資金在消費者手中,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狀態,而在投資者手中則是十分理性的。這就是賭博者(消費)和基金經理(投資)對貨幣狀態完全不同的原因。沒有互聯網以前,融資人只能從投資者手中拿錢,而投資者的理性貨幣觀會讓融資行為變得困難。互聯網盛行,融資者開始從網路消費群體手中拿錢(眾籌火爆的原因),而消費者的非理性讓從他們手中拿錢行為變得超級容易(想想羅振宇的幾千萬無回報融資如果從投資者手中獲取會多麼困難,但消費粉絲群則幫助瞬間完成)。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在這種巨大本質轉型下飛速發展,正在徹底改變傳統金融的所有格局。未來世界,如果你想融資,好好研究你的消費群體吧,他們是你最好的預售平台,哪怕出售的僅僅是思想……


短短几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讓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模式,更加開放和透明,同時在信息對稱、傳遞、處理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都比傳統的銀行業更具優勢。它的出現和發展,無疑對傳統銀行業的生存帶來巨大挑戰。

首先第一個挑戰是,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傳統銀行業的服務內容、方式發生轉變。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巨大挑戰和衝擊,傳統銀行業勢必會在其業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渠道方面進行調整和轉變。客戶是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基礎資源,針對日益成熟的互聯網平台,傳統商業銀行可以即發揮自身優勢,又創新開發新型支付、結算等服務方式,從而使得其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和推動下實現自身傳統價值創造和實現方式的轉變和發展,以更好適應技術、信息時代的特點,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金融機構會得到市場青睞,同時也促進整個金融行業的變革。

第二個挑戰是使金融脫媒速度加快。

傳統銀行業作為資金融通的借貸機構,其中介角色已逐漸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狀況。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則改變這一局面,加速金融脫媒的進程,削弱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

互聯網金融只需有一個互聯網信息聯絡平台,資金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在此信息中介上尋求有用信

息,一旦達成交易協議,之後的融資交易都是由交易雙方自己完成,不再需要傳統銀行中介來促成交易。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於傳統銀行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傳統銀行正好可以趁機提高服務,以適應用戶的需求。而不是仗著自己家大業大,用戶基數也大,而忽略普通用戶的需要。

想深度了解互聯網金融圈?微信搜索【共時財經精選】關注我們或下載【共時財經APP】(共時財經_專業的互金媒體)。共時財經:有趣,有料,有思想!


最大的衝擊其實是意識上的, 互聯網講究開放,快速,極致用戶體驗,服務廣大屌絲.

傳統銀行是什麼? 封閉,緩慢,講究風控,雖然有一堆的服務條款,但你還是覺得體驗極差.核心服務的是高凈值人群.

兩種截然相反的思路. 在具體業務上, 短期內不會造成實質的衝擊,因為傳統銀行有牌照和國家背書的巨大優勢,優質的客戶和業務還是牢牢抓在手裡.起碼大家現在還覺得錢放銀行是絕對安全的吧?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機會在於銀行不願意做的業務,比如現在很火的P2P,小額支付,這些都是銀行原來看不上的業務,或者覺得風險過大,投入產出比不划算. 當然市場是足夠大的.

在比較長的時間之後,互聯網的相關優勢會逐漸顯現,才會對銀行產生本質的影響,至於程度有多深,還需要看監管的政策了.


互聯網金融衝擊下,銀行的未來該怎麼辦?

(1)現有銀行的優勢


+ 體量巨大,網點遍布每個角落,深入民心。


+ 國家重器,10年內國家不會允許民間力量挑戰國有銀行(阿里的餘額寶被四大行抵制,阿里的民營銀行浙江網商銀行最後才批)。


+ 市盈率低,分紅率高。若按國際同行12倍PE,大約還有90%上升空間


+ 中國超高的準備金率有不小降低空間

(2)現有銀行的劣勢

+
行長董事長不是因為經營得好才當上的,而是因為懂政治,所以只需守成聽話,沒必要搞大動作。


+
利率市場化是必然趨勢,說不定很快,今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大額存單等,都是在做準備。在利率市場化開始幾年,大小銀行都難受(也許部分小機構會倒,當然出於維穩的原因,前10年銀行出現倒閉概率很小)。

+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衝擊很大

  依本人為例:每月工資到賬,立馬轉餘額寶,每月定期划出交房貸,還信
用卡,交水電氣等各種費用。去歐尚、家樂福購物,全部用支付寶錢包付款,根本不用銀行卡。朋友之間小額資金來往,全部支付寶轉賬。我除了開戶,基本上都不
需要銀行了(以後阿里也會支持網路開戶,當然,還有一些監管條例限制)。

  今年初,支付寶佔據支付市場69%份額。

  未來銀行該怎麼辦??傳統業務的儲蓄、支付、匯款、貸款,都被互聯網搶走了(現在天天去銀行網點排隊的只有大爺大媽們,或者部分對公業務)。

  而現代投行業務,國內的銀行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很大的!


沒有任何衝擊。


存款業務:p2p利率比較高,但是畢竟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傳統銀行的。

貸款業務:p2p受制於資金端的限制,百億規模的資金端很了不起了。銀行可是有存貸比槓桿的。。不過銀行展業1是受地區限制,2是各種合規、風控、流程,很多項目做不了。p2p這點上比銀行靈活。不過現在新政規定個人20萬,企業100萬,算是劃分兩者的領域。

理財:互聯網目前就是一個渠道方,什麼餘額寶什麼的不過是給火雞包了層皮。智能投顧真的做出來的話,可能真的會對理財有衝擊。

支付:這塊第三方支付把銀行虐的不清。估計銀行以後也發展不起來。緊緊丟到支付這塊是小事,但是丟掉了支付等於丟掉了資金流。以後第三方支付公司給銀行提供徵信服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清結算:區塊鏈是個趨勢,但是要真的做起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其實我對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並不是十分的清楚,就僅僅是把金融搬到互聯網嗎?那似乎也沒什麼高科技的東西,數年來似乎,只有第三方支付和區塊鏈可以排的上號


基礎客戶流失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和普及化,中小企業、企業家和普通大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金融產品或服務提供商是那些聚焦於為客戶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新興金融機構,其社會分工和專業化被大大淡化。客戶主要是追求多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客戶及年輕消費者,方便、快捷、參與和體驗是客戶的基本訴求。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傳統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的那種基於密集知識和複雜技術的金融產品的優勢被削弱了。互聯網金融使商業銀行普通零售業務的競爭基礎發生了轉變,進而在銀行客戶群的金字塔底端對基礎客戶形成了衝擊。

產品競爭力欠缺

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信息、成本和時空優勢。信息優勢主要體現為龐大的信息量以及迅捷的信息傳播速度。與傳統的理財服務相比,互聯網理財服務節省了大量的運營成本,使服務供應商能夠不斷地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服務費用,最終使投資者受惠。而且,互聯網理財可以擺脫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時間和地點上的限制,只要在有網路覆蓋的區域,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查看網上的理財信息、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理財產品、掌握更多的理財知識。

服務效率較低下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服務效率遠高於商業銀行。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商業銀行普通零售業務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衝擊銀行?取代銀行?想不流血革命?做夢吧!泡沫破了以後原來幹嘛還得老老實實幹嘛去...


短期內,還沒到傷筋動骨的時候,銀行也不傻,真的搶了核心業務,必然要反擊。

但長期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徵信的不斷完善(金融機構推動),移動金融應用場景增多、用戶習慣養成(互聯網推動),屆時不會有所謂互聯網銀行和傳統銀行,都會變成具有互聯網特質的銀行,跟不上節奏的會被淘汰


沒有衝擊,所謂的衝擊都是表面的,暫時的

P2P平台只是中介,第三方支付只是通道,但是交易雙方的資金載體仍然是銀行,不可改變

大家所看到的一些銀行存款下降什麼的,其實都不是問題,只是一些小銀行,城商行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中,有幸成為了P2P某一端資金的載體,實現了對大銀行的資金分流而已

另外,P2P影響不了銀行的信貸業務,他們只是繼續優化次級貸、次次級貸

當然,他們有機會承擔普惠金融的責任,但鑒於P2P不能向投資人擔保,只是中介,所以普惠的任務任重道遠


運用「衝擊」這個詞,我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了。

主要應該是一種對新觀念的認知、接受和思考。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傳統銀行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轉型也就成為了必然。

在這一情境之下,傳統銀行的思維方式要變:不再只是網點、人力、資本的較量,更多的是客戶體驗、場景、數據的比拼。銀行業的重點也要以金融為核心,結合應用場景,滿足並挖掘客戶需求,將客戶的日常生活緊緊地捆綁在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周圍,由內向外,構建「金融+ 生活」生態體系。


「縱觀整個商業發展的歷史,銀行一直都是山頂上的城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馬丁·邁耶在《大銀行家》一書的開篇簡介中如是寫到。

在互聯網風靡之前,或者說在互聯網深入人心並深刻改變商業社會之前,銀行總是高高在上且不接受任何挑戰。當然,也沒有誰可以去挑戰這一「經濟制高點」。

而在今天,互聯網所帶來的顛覆和創新基因,對於任何一個傳統行業來說,都充滿了「挑釁和不適」。消費者正在享受著互聯網和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他們同樣也會期望能夠在銀行得到獨特的數字化體驗。

「中國銀行業正在面臨一把雙刃劍。」埃森哲大中華區銀行業總經理陳文輝認為,一方面是銀行貸款和存款的自然增長放慢,更重要的是,跨行業的數字產業競爭者引進了替代金融業務,使客戶可以更輕鬆的向更高回報、更低成本的投資產品轉移。

的確,從餘額寶到微信紅包,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銀行不得已去應對哪些從未遇到過的挑戰。比如說,正式上線不到一年的餘額寶已經吸引了超過8100萬用戶,普通民眾能夠自由、平等的參與到金融體系中,並且能夠得到理財所帶來的財富增值和心理滿足感。這一用戶數是銀行們需要用數十年才能達到的量級,而這種普惠式的金融服務,更是銀行們無法滿足的。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瘋狂進攻,銀行不僅應該加大自己的互聯網業務以及體驗,更應該把自己線下的網點優勢發揮出來,去接觸客戶、去了解客戶,尋求給客戶更好、更有價值的服務,這才是對抗互聯網金融方便快捷的不二法門。

與全球領先銀行相比,中國銀行的網點密度實在是太低。網點密度是指每10萬使用銀行業務人口佔有的網點數,密度越大則說明客戶可以以銀行面對面交流其需求的場地越多。來自埃森哲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每10萬名客戶(使用銀行業務的人口)僅有12.1個網點,相比之下西班牙有91個、美國40個、澳大利亞32個……隨著城市規模的變化,這一數字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一線城市中,富國銀行和澳洲聯邦銀行客戶與銀行職員面對面交流的場地是中國銀行業的1.5-1.9倍,而這一比值在二線城市則會增至3.7倍。這意味著,中國銀行較少通過與客戶對話來了解其需求,缺乏足夠的客戶認知。

網點密度是一方面,網點定位則是另外一個關鍵所在。中國銀行的實體網點往往千篇一律,從網點定位到職員構成,甚至是裝修設計,都毫無區別。而且,中國銀行也較少利用在線/移動渠道吸引客戶,網點與數字化渠道之間的整合力度太小,各銀行網站原本可作為更多產品的銷售平台,卻對互聯網用戶吸引力不夠。「兩張皮」就會導致銀行通過新產品滿足客戶需求的機會較少,通過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滿意度的機會也較少。

早在1996年,時任花旗銀行主席的約翰·瑞德(John Reed)就說過:「這個產業在電子化以後,開始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電子徹底改變了市場的概念。」雖然比國外晚了些,但這種改變終究還是來了——這種從山頂到山谷的刺激,誰能適應,誰就能掌控未來。

-------------------------------------------------------------------轉自《埃森哲陳文輝:誰來拯救中國銀行?》


很小,曾經也有但會被逐步取代。

1.現在商業銀行也推出了各種互聯網為媒介的產品,並在市場上佔了62%的份額,對於信用及商業保證,國民更願意相信銀行。

2.獨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利潤逐漸減少,其代表阿里餘額寶,從最開始的7%利潤到現在的2.88%,而現在銀行互聯網產品的利潤平均能達到4%以上。

3.美國是最開始產生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國家,中國產品借鑒的原型。而美國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品牌在之前的金融危機中,因為美國央行的零利率和商業銀行的負利率,基本已經萎縮,無法運轉。

4.當年創立餘額寶時,馬雲就說過,如果這個東西為推動中國銀行制定與金融制度做出貢獻,它就達到目的了,so。


現在看來,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就是虛張聲勢,把很多老百姓的錢給轉卷跑了,他們以為銀行經營的是金錢,卻不知本質上經營的是風險,在這一點,那些互聯網金融們沒有學去


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其實說簡單點對銀行的影響(還不能稱為衝擊)。無非這幾點

1、第三方支付。2、普眾理財。3、貸款平台

首先,第三方支付,我們到大學宣講手機銀行客戶端的時候。大家不難發現。現在80、90、00後,都會說誰用你的手機銀行,我們用微信,用支付寶。轉賬、支付都能應對。只需一個驗證碼,或是大家設置支付密碼。當驗證碼發到你的手機,你輸入驗證碼支付,實際上就是給第三方確認了你本人在銀行的信息,確認可以在你的銀行賬戶扣款。轉賬甚至沒有手續費。

但這一點有個矛盾。那就是,如果你的支付出現問題,或是遭遇詐騙,用戶會找到的只有銀行。因為互聯網金融的落腳,始終都要回到一點,就是用戶資金的實體賬戶。銀行卡。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給與了大家便利,但是,詐騙方式也隨機升級。只需用戶提供或泄漏了手機號賬號密碼。即可不需要實體即扣款。

第二、普眾理財

餘額寶的光輝歷史我就不多講了。還有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崛起發展垮台,也仍然在現在發生著。餘額寶當然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亮點和里程碑,因為狂攬儲戶資金的同時,統計表明,餘額寶中有錢,你的消費會比沒錢的多。我們其實也知道,餘額寶其實就是天弘基金旗下的一款貨幣基金。並選擇了在貨幣基金走牛的時期上線。

貨幣基金其實存在十幾年,但淘寶這個平台卻將它發揚到了極致。為啥,用戶啊。淘寶用戶太需要這樣一個產品與自己的賬戶緊密結合了。

第三,小額貸

代表我覺得應該是京東白條。名氣唄。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京東可能會讓國美走向沒落。其他線上小額貸款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這又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提的問題。不良該由誰來追回呢,風險該如何把控。

好了說完這些,我來講講衝擊。

其實大家應該知道。任何一家互聯網金融是不會獲得銀行牌照的。但它崛起的迅速,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的衝擊究竟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加速我國金融結構的改革。這是一個大概念。

在2000年,可能市上所有融資都來自於銀行。而現在不會。銀行的利潤會越來越少。業務也將趨向國際化和電子化。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必經過程,也是促使銀行加速轉型的誘因。我國的銀行經歷了幾次大型改革,而當互聯網的衝擊來臨時,怎樣加速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貸環境,用卡環境,我國法律如何更加規範支付,完善體制,保護儲戶。這才是最大的衝擊成果。


互聯網金融削弱了傳統金融機構調配資金的屬性

互聯網跨越時空限制的屬性與當今的大數據時代相結合大大的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資金供求雙方更快的實現了信息匹配,例如,P2P正是利用這一點做到了銀行難以做到的事情,網路平台利用數據挖掘將需求者、供給者信息提供給雙方做到了傳統金融不敢嘗試的小額貸款,自2013年以來P2P行業呈現出了一種爆髮式的增長,信貸雙方不再依賴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難度,所以P2P信貸平台才能風靡全國,金融中介的功能逐漸被削弱,各種信息都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匹配,這些業務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傳統金融的信貸模式。

建立電商平台弱化了物理網點和服務人員的功能

金融電商化解決了時空限制的問題減弱了物理網點和服務人員的功能,建立了互聯網分銷渠道,對銀行代銷模式帶來很大影響。建立電商平台,通過互聯網渠道承擔分銷職能將成為一個大趨勢,這將給傳統金融業帶來巨大衝擊。以基金為例,傳統基金產品分銷以基金公司直銷和銀行代銷兩個渠道為主,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金公司開始自建點上平台,與第三方基金代銷平台、互聯網代銷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機構合作,通過互聯網渠道承擔基金分銷的職能,所以金融電商正在重塑金融產品分銷渠道。


推薦閱讀:

華為員工如何看待阿里巴巴上市?
在中國策劃付費電視頻道應該重點考慮哪些方面?
亞信科技為什麼迅速衰落?
三次握手的第三次握手發送ACK能攜帶數據嗎?如何攜帶?怎樣體現的呢?
IT公司聘用應屆生的標準是什麼?即,看中應屆生的什麼?

TAG:互聯網 | 銀行 | 理財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