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好還是日本瓷器好?
個人市面上日本瓷器更加精緻,設計感也更強,反之國內瓷器,大多都是茶具餐具,各種俗麗的花紋圖案,好的設計的中國瓷器,可以去哪裡買呢?
泱泱大中華的瓷器製造現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麼樣的呢?
謝邀。
其實許多帖日本標籤的瓷器都是中國產的。日本在日用瓷上是比中國好,但在藝術瓷上還不能說超過中國了瓷器。
上個月我去日本九州參觀了有田燒的作坊,對他們的青花讚嘆不已。然後給日本同行看了我在景德鎮燒的青花圖片,他們也讚嘆不已。中國,日本,歐美的審美不一樣,決定了瓷器的風格取向不一樣,還真不能分出高低上下。
憤憤不平啊,好多那麼淺顯的回答都幾百個贊。瓷器這麼大一個類目,難道真的就只有你們平常看到的那些么?
瓷器這東西,範圍很廣,作為我在的全國八大陶瓷產區的瓷城醴(lǐ)陵來說,
按照用途就可以粗略劃分為:日用陶瓷,藝術(陳列)陶瓷,建築陶瓷,特種陶瓷等等。
在醴陵,每3個人就有一個和陶瓷行業有關,可以說是一個醴陵的支柱產業。
既然題主沒有說明是哪種瓷器,那我就逐個都來對比下,先從小眾點的說起來。
特種瓷器:日本完爆中國。
不好意思,但事實就是這樣,日本、美國和西歐國家,為了加速新技術革命,為新型產業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開發特種陶瓷,因此特種陶瓷的發展十分迅速,在技術上也有很大突破。特種陶瓷在現代工業技術,特別是在高技術、新技術領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就是這些東西,看起來不難,但是這個精密度國內就是做不了。在我們醴陵,陶瓷廠家雖然很多,但是掌握特種陶瓷研發技術的極少,經常都是日本的客戶研發好,下單給醴陵做,還需要簽訂各種保密協議,產品不能再其他任何地方出現。
電瓷:日本掌握研發技術,中國提供生產能力,合作關係居多
好多人不知道電瓷是幹啥的,舉個例子,高壓電線杆,錯綜複雜的線需要絕緣體隔開吧? 對了,就像手機的收線器一樣,不過這個更多是起到絕緣的作用。你想想世界上需要多少電力工程建設就需要多少這樣的特種陶瓷,市場很大,但是競爭也不小。
建築瓷器:日本技術領先全球,中國產量世界過半
因為建築陶瓷不是醴陵瓷器的特長,所以本人的發言權也不是非常權威。但是大體和特種陶瓷行情相似,日本高精尖陶瓷技術領先世界,中國在產量產能方面世界第一。
藝術瓷器:藝術並無好壞之分,但我還是認為中國的更好。
因為我在國外3大社交平台(INS,FB,TWITTER)上都建立了ChinesePorcelains的相關帳號,所以對世界上的各種藝術陶瓷還是有很多的鑒賞基礎,這樣回答問題就不至於有失偏頗。
我想題主主要想問的應該就是藝術瓷和生活用瓷吧。
藝術瓷這個品類,細分太多了,打車輪戰肯定把日本打的媽都不認識。大多數藝術陶瓷都是手工製成的,所以大多數的陶瓷藝術家都是把一輩子都花在了藝術創作上。
日本陶瓷大概是這樣的:
日本陶瓷其中60%都是陶器,日本藝術陶瓷大多數是這種素色的,極簡主義風格的陶瓷。因為本身陶瓷的創作上不會有很多圖案,所以需要藉助場景才能更加體現出美感。
但是中國的不同,
大多數藝術陶瓷本身就構成了一幅畫。日本的瓷器比較注重器形,因為他們享受創作這個過程帶來的感覺,而國內因為歷史原因,藝術瓷大都是以禮品的形式存在,一件瓷器你不在上面吟詩作畫收禮的人可不懂你的心思,畫個鐘馗送給家裡鬧鬼的達官貴人,畫個菩薩給信佛之人,給為仕途發愁的朋友寫一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以後他妥妥的罩著你。所以為什麼日本陶瓷藝術家大多比較獨立,而中國陶瓷藝術家則與經商和從政的人走的更近就是這樣。 當然,這也是由歷史原因決定的,在創作廣度方面,日本的陶瓷藝術家顯然就更加自由。
釉下五彩瓷作品欣賞:
【釉下五彩瓷介紹】景德鎮瓷和醴陵瓷哪種更好?為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國的瓷器本身就是一幅畫)
但是話又說回來,創作方面還真沒有日本給力,至少在醴陵來說,陶瓷方面的人才有不小的斷層,老一輩的藝術創作大多數都是花鳥山水之類,極少有新鮮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而新生代的藝術家沒有一點背景的話都不敢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去畫一些比較新奇的元素。因為這個行業的名氣是靠老一輩的賞識積累起來的。
至於藝術陶瓷工藝方面,我也想說中國藝術陶瓷的工藝水平真不是針對誰,其他藝術陶瓷都是XX這樣一個狀態。 中國畢竟陶瓷發源地,藝術陶瓷也屬於傳統陶瓷,做了這麼多年,地大物博,分成這麼多派,就算是單個拎出來都可以吊打他們了。
之前我寫過一個答案:
陶瓷它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他是怎樣製作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介紹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一些工藝,其中單單就憑138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就可以說讓日本瓷器望而卻步。
上圖是一個毛瓷杯,關於毛瓷的介紹可以移步這裡(喜歡歷史揭秘的可以看看):
毛瓷以及7501瓷真的很珍貴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鏈接跳轉走了記得回來,這個毛瓷揭秘答案的贊已經超過本答案了]
這兩張圖可以看出來,現在的陶瓷工藝已經可以把陶瓷做到如此至輕至薄了。
這裡說一個好玩的例子:董浩叔叔大家認識吧。就是以前大風車的主持人
(當年的大風車團隊,左二為董浩叔叔)
他現在在醴陵開了一個瓷社,這裡有一段文章是介紹他的。
十幾年前,董浩和北京的幾位著名畫家來醴陵畫瓷,他一下就熱愛上了這種薄如紙,聲如磬,白如玉的瓷器——釉下五彩瓷。他與一般到醴陵淺嘗瓷繪創作的藝術家不同,董浩為醴陵瓷想了很多很多。之後,出於對醴瓷的熱愛,他還不斷地回來畫瓷。因為他覺得醴陵的釉下五彩,即是醴陵的也是中國的。他進一步向小編闡述自己的想法道:「景德鎮有今天,也是得益於當年徐悲鴻、張大千等藝術家的獻計獻策。我覺得醴陵瓷比景德鎮瓷瓷質更好,所以我為醴陵瓷抱不平。我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微薄,但是我有一些蘇富比拍賣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藝術圈的好朋友,我會用我一生積累的人脈為醴陵瓷奔走,感染我認識的所有優秀藝術家,讓他們常來醴陵,用來他們的智慧與本土藝術家一道,幫助醴陵瓷打造新理念、新氣象、新符號,登上國際高端藝術品的殿堂。」
董浩叔叔的微博就是 董浩叔叔愛書畫,由此可見他是一個真的熱愛藝術的人,我去他所創辦的「東豪瓷社」時了解到,他早上比前台來的都早,在工作室一創作就是一整天,早8點來,晚8點走,雖然作為全國知名的主持人工作還是很忙,但是每個月他都保證了超過10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創作釉下五彩瓷。 雖然很多人覺得他的作品有點天馬行空,但是筆者認為醴陵瓷器,或者說中國瓷器就是需要這種新的元素,繼續用老的方式去做藝術只會越做越窄,所以我們歡迎更多有創意有想法的人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來,這樣才會使得這個行業更加生機勃勃。
我這裡只是拿醴陵的代表釉下五彩瓷舉例子,像景德鎮作為瓷都,這麼多年來,享受政策,人才,名氣等等各種福利,其青花瓷早已享譽全球。日本在這一塊,還是無法和icon性質的China相比。
日用陶瓷:中國瓷器以量取勝
日用瓷作為技術含量相對不是很高的陶瓷種類,並無多大技術和藝術性可以去比較。在歐美高端市場,日本的細瓷有近一半的市場,但是中國日用瓷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曾經有朋友來我們醴陵去選擇日用瓷尾貨賣到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可是你知道嗎,我們的尾貨都是可以進入菲律賓最大的連鎖SM MALL的的貨架的。就算在歐美,星巴克的杯子,雀巢的杯子,哪個大品牌的這些日用瓷不是用的我們中國的瓷器呢?
就上圖這種杯子我在國外的星巴克看到的時候,摺合人民幣要40來塊錢,可是在我們醴陵,4塊錢我給你來2個。 所以這也是目前中國瓷器很尷尬的一個地方,我們還只能做品牌的搬運工。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讓外國人聯想3件關於中國的事情:瓷器是提到頻率最高的答案。就憑這一點,日本瓷器還是差了些火候。
當然,可能有些人會反感我一直用醴陵瓷器做例子,這也是因為我本身是個醴陵人,用其他陶瓷產區做例子怕自己了解的不夠深入導致有失公允,其實單單就陶瓷來說,醴陵還是可以拿得出手的。 可能很多朋友平常沒聽過是因為醴陵瓷器這張名片過去宣傳力度實在是太太太太太小了,所以目前我回答這些問題希望也可以盡到綿薄之力。
寫在最後:
中國瓷器可以算是為數不多的受全球認可的中國產品,更是屈指可數的的可以走高端路線的中國產品,中國世界出名的產品大多擺脫不了「廉價工廠」和「山寨」等形象,可中國瓷器還有機會。 目前世界高端陶瓷市場用的都是日歐美的產品,但是這個大門從來沒有向中國瓷器關上,老陶瓷人們有好東西,但是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和推廣,我們年輕人看到後,應該主動去接過這個使命,我願意將我的青春奉獻與此事,同時我也希望有更多有同樣想法的人,一起,把這件事做好。 我知道我一個人能前進的距離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世界將會看到不一樣的中國。
想了解更多釉下五彩瓷可以掃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v3X44FbEcwsMrRKD9yC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本人在知乎上其他關於瓷器的文章導讀:
中國瓷器好還是日本瓷器好?
瓷器發源於中國,中國現在的瓷器技術是不是落後於西方?如果是,原因是什麼?
機關單位會議用茶杯是怎麼個來源?
陶瓷它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他是怎樣製作的?
毛瓷以及7501瓷真的很珍貴嗎?
景德鎮瓷和醴陵瓷哪種更好?為什麼?
看了大部分回答…很多人喜歡把日用品和藝術品分開說事……你日常吃飯喝水用的碗是日用品,你日常品茶用的壺同樣也是日用品。那麼問題來了,一個老隱樵的茶杯起步價幾千,它不還是日常用來喝茶的茶杯嗎?
不知為啥,大部分人總覺得,中國瓷器過去很屌,現在衰退了……別逗了,有空去本地古玩城看看假貨,這年頭成化杯上的「奼紫」都有人能仿製。中國目前的水平,比古人早有超越而非衰退。很多失傳百年的名窯,技法其實都是過去三四十年里重現的。
中國目前大部分堂號走的路線,是所謂日用藝術品——粉彩的馬克杯,青花的面碗,霽藍的小茶壺,胭脂水的品杯……東西好看實用。但燒出來,售價沒有500以上根本沒有利潤。那怎麼辦?賣500多看誰買唄。
所以中國日用器有好的,不過是好的也不便宜罷了。當然,其實日本也一樣,你在超市裡看著便宜好看的盤子,人家正式場合也是拿不出手的……
真想比中日瓷器的高下,就算日用品,也要拿那種真正有料的來比。超市裡60塊一打的盤子,不是日本人不願意做,單純他們做出來不夠人工錢。當然,這一點上日本瓷也確實好,日常隨便買的東西都好看,我去日本最大的感慨就是,老百姓想活的優雅不用花很多錢。
最後,看官想評斷一個國家的水平,最好先想想自己賞瓷器有沒有下過功夫。你看著好的東西,也許幾十塊就燒得出來。你看不出好的東西,沒準是人家國寶。
中國瓷講究的是規矩,怎麼欣賞學起來很難。什麼釉彩發色什麼樣子,每件瓷器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很多需要拿著實物反覆觀察才能掌握。不是所有藍不藍綠不綠的玩意都能叫自己「汝窯」,也不是所有藍油漆勾幾筆就算青花。東西做正了,再討論好不好看。覺得我誇大其詞的話,可以去淘寶搜下「胭脂水」,自己試試看能不能把顏色不正的和正的區分開。
日本瓷器鑒賞學起來恐怕更難,一樣黑漆漆的柴燒碗,價格能有10倍之差,區別並不是只有品牌和營銷。詫寂的核心是在簡樸的事物里發現美,而不以簡當美,更不是拿丑當美。這個問題必定是充滿爭議的,作答之前我也猶豫了一下要不要蹚這灘渾水。
但最終還是決定擺明自己的態度。
中國的陶瓷器,從上古到清中期,工藝方面一直在進步。更堅實的胎,更多彩的釉,最大限度的表現自由和極其豐富的工藝選擇,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此階段內的任一個時期,中國陶瓷器的技術都遠超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也是毋庸置疑的。轉一下國外的博物館,中國的陶瓷器,不論官窯民窯,總是碾壓同時期其他產地的。
後來出現的部分後來居上的情況,與連年戰亂和社會轉型的不成功,制度的不合理有直接關係,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說了。
過去的榮光並不能成為今日炫耀的資本,技術方面,現代中國陶瓷已經不具備獨孤求敗的實力,仍活在天朝上國夢裡的國人們,警醒,蒙住眼睛並不能阻住風雨,只會迷失前進的路。
---中國陶瓷已經走下了鐵王座
===================
審美趣味方面,在宋朝達到一個至高點後,元,明經歷了一次大幅調整並下調一截,進入清朝後急速下降,呈現題材俗,搭色艷,構圖滿的風格,大雅齋將此道發揮到了一個極致,丑出了性格,丑出了高度。
歷史是充滿偶然性的,文化和工藝的消失並不只有淘汰一種方式。元朝對漢地的征服並不能證明蒙古族相對漢族的優越性,宋時的散茶相對末茶也不具有先進性,末茶點飲法的失傳是南宋後期國力衰弱政權動搖導致的結果,點飲法被沖泡法淘汰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同樣,青花相對青瓷也不具備審美方面的優越性,雖然元明青花也足夠優秀,但宋青瓷仍是最傑出的那一攬子中外學者與陶藝家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象牙塔尖。
除卻仿古器物以外,清朝陶瓷在審美品位上大幅度的崩壞,是中國陶瓷失去優越性的第一個階段。
這個問題深究會觸碰民族問題,故不談。
---很多人口中的巔峰,不過是谷底
===================
很多朋友們提到日本陶瓷器的設計作工普遍比國內好,並將其原因歸咎於中國的藝術家,工房,廠家過於浮躁,沒有匠人精神,等等。
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畫工上(單談畫工,不論總體構圖,留白和用色),中國多數像樣的工作室的水平都明顯優於日本,差異相當明顯。同時,手拉坯和修胎的水平,至少不比日本差。
可是,構圖,器形方面,國產器物的匠味明顯,匠心不足。溫暖的手工藝品被做成了機械而冰冷的類工業品,而對於至關重要的出水,氣密性等需要長年經驗,精密操作的部分,又用「手工製品」的標籤來逃避。
所以這是工匠的錯嘛?
陶瓷器既是實用器/藝術品,也是商品,商品是要換取收入的。在一個社會保障不完善的國家,很多時候,作家在成名到可以任性之前,做什麼並不由他自己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
兩國的日用器物的差距,其中很大一部分,差在消費者的審美和對器物的要求上。
很遺憾,張揚和艷俗的所謂高貴奢華審美在國內還是佔據主流的,這裡不舉例說明。
很多人買茶器也不是用來用的,就擺著,顯出逼格。
出水不好的壺,設計不合理的杯子,在日本會被揶揄,拒購,甚至退貨 「這樣也敢說自己是職人嘛?」 在國內這樣做,國人的「你怎麼敢指責大師,有本事你自己做一個看看」就來了。
我不是陶藝家,可他是啊。
---衰退的責任並不全在工匠
===================
另一方面,莫名其妙的舶來品佔據了相當一部分高端消費市場的份額,在一些開在好地段的甚至是很有名的店鋪中,擺著既丑又貴到嚴重不合理的器皿,掙的就是有閑錢但又沒有判斷力的消費者的錢。
啊,好像逼格很高的樣子,又是舶來品,買回去應該很有面子。作家雖然沒聽過,但這種級別的店,這個價格,一定是好東西罷。
---逼格是個貶義詞,指的是食而不化的,別人的品味。
===================
中國陶瓷業的衰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本來,我只想講講,日本廠家在做日用陶瓷時的用心,監管部門和商家對陶瓷的檢查的嚴格,對消費者的負責。寫篇軟文,打個廣告,放個鏈接就走人。
結果,點開評論,以為進入了騰訊新聞,嗯,怪我回答不全。全篇只談日用瓷。
總結一下評論里較多的觀點
評論:
拿日本瓷器的發源地和中國的網店對比。。。強大!
答:
文中淘寶店的截圖是賣的日本陶瓷,是國內商家發貨不認真檢查,然後告訴客人,瑕疵屬於正常。之前的截圖證據不足就再來一張。
同樣的產品在日本售賣,除去進口到中國的稅金和物流費用,價格是一樣或者更低的,並且賣家不會出售瑕疵品,就算出售也是半價。而現在國內線上銷售的大部分日本餐具的價格都是日本原價的2-3倍,且有瑕疵。
評論:
餐具瓷器做不到流水線生產么?日本有流水線的陶瓷廠嗎?就算有,他也只有在跪在我們面前!
答:
其實專業方面的問題不需要我回答,上百度就能搜到,業內人士也不會問,有很多國內廠家和國內經銷商來這邊,然後他們告訴我的日本和中國工廠的不同。
——滾壓(把陶泥壓成碗形的過程)
中國的絕大部分工廠使用塑料滾頭
日本的所有工廠使用鋼滾頭,並將滾頭加燙,這樣壓出的碗密度更高 形狀更穩定,強度更強不易碎。如果在日本工廠使用塑料滾頭壓形,塑料滾頭會因為壓強太高而壞掉。
——上釉
中國工廠人工上釉為多數
日本工廠機械上釉,並使用噴氣頭把多餘的釉料噴散出來,下圖上端紅色那幾根管子就是噴氣頭。陶瓷的釉面會更加均勻光滑。
——碗底修整(將碗底座修整到大小一致)
中國大部分工廠,人工用手用海綿擦,節約成本。
日本工廠,機械刀削,電腦控制精確度。用手拿著海綿擦和用電腦控制刀削的區別就不用我解釋了。
——素燒(蒸發水分的過程)
中國工廠使用自然乾燥。
日本工廠使用專用素燒窯,最大程度蒸發水分,增加陶瓷的強度。
——尺寸精準度
日本工廠的電腦系統把尺寸精準到千分之一毫米,等同於精密機床,下料(淘泥)也是通過電腦控制重量,溫度浮動不超過2度。結果就是,這樣的工廠能造出完全尺寸相同的餐具,完美重疊的盤子。
很多人說,沒必要。但是這世界上還是有少部分人或者公司還是對這樣的器具是認可的。比如apple.
以上只是日介紹本工廠生產過程一小部分,除了生產過程,工作謹慎的態度也是處處可見,比如,為了不殘留手印指紋,日本工廠使用吸盤機械手搬運陶瓷。
價格——
上圖工廠生產的這種飯碗,採用日本的新科技,同樣的強度,卻比普通碗輕30%,售價45人民幣。
評論:
好在哪裡? 就好在這個情懷上? 工藝用料什麼的,沒對比說條毛。
答:
上彩是有色陶瓷的必經的製作過程,而上彩的最大缺點是重金屬物質的溶解,為了使顏料易於在低溫融化,自古以來都使用含鉛的材料。而2008年7月3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公告,更加嚴格的要求接觸食物產品的檢測標準。尤其對陶瓷產品的鉛和鎘的溶出新標準比舊標準嚴格一倍以上。2012年,日本陶瓷協會成功研發出無鉛顏料,並對本地全部廠家和銷售商統一要求使用無鉛釉,不但在使用釉料過程,在燒制過程中也不允許有任何含鉛釉產品一起燒制,徹底杜絕含鉛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評論:日本的就是垃圾
答:
??
昨天剛從國內飛日本,我最愛的家人和朋友都在國內,我希望他們吃的健康用的衛生,但不得不感嘆國內日用品和日本日用品的差別,商家對待消費者,ZF對待普通人的差別。
我也希望我們的陶藝人可以不受生活的壓迫,利益的誘惑,呼吸著乾淨的空氣,面對著美麗的風景,做出漂亮並且親民的餐具。1
「知道中國的英文名China是什麼意思嗎?是陶瓷!」 這種評論,就現在來講,說實話,挺悲涼的。
PS至於民用陶瓷的美感大家自作判斷吧,上幾張圖。
單價碗45rmb
單價盤子70
均價200
均價200
————————
原文
————————
現在日本的一家陶瓷公司就職,我可以把每天工作所見告訴你。
來日本8年,住在日本瓷器的發源地有田-旁邊的-波佐見(hasami),工作在日本最大陶瓷公司。
泉山,1616年,日本陶祖李三平(朝鮮戰俘)在泉山發現了瓷器原料,開始日本最初的瓷器生產。現在這座山已經被挖的差不多了。
日本陶瓷之祖,李叄平的老家。
以上是背景,下面正片開始。
-----------------------------------------------------------------
下面圖多,先總結一下
1.品質方面
每一個碗從出廠到物流發貨,檢驗過程都比中國嚴格。
打個比方,中國沒有用放大鏡去查看一個碗有沒有瑕疵的吧。
2.安全衛生方面
日本政府對餐具監管十分嚴格,陶瓷用的顏料和釉都是無鉛的
中國的監管部門,呵呵。
3.美感設計方面
在日本,不愁吃穿,做陶藝的人都是憑著自己對陶瓷的愛好和熱情去做的,很多陶藝世家仍然是學徒制,徒弟必須在師傅門下學校3年,然後工作2年,然後才能自己出作品。
嚴謹的工作態度+對陶瓷的熱情+優美的環境,孕育了漂亮的陶瓷。
-----------------------------------------------------------------
8點
陶瓷檢驗,把不良品,瑕疵品的陶瓷,挑出來。
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對工作嚴格態度,放大鏡都用上了。。。。
像這樣幾乎看不見的瑕疵,也會用黑筆標記出來,然後,扔掉或者特價賣掉。
對比一下國內網店,商家都會提示,有瑕疵是正常,看不慣就別買。
還經常看到有評論說,什麼是手工的就有瑕疵啊,什麼手工痕迹很明顯啊。
是的,手工容易出瑕疵,但手工也分好壞。
像下面這張圖,說白了,就是賣的次品。
10點
女員工繼續檢查陶瓷,包裝。
男員工收陶瓷---開著小卡車,去各個制陶所(窯廠),把燒好的陶瓷搬回公司。
制陶所(窯廠)各式各樣,風格不同,下面是我拍到的
有這種把自家廚房改成了陶瓷基地,一進門還以為到了別人家裡,一家人一邊聊天一邊工作的。
面朝大山的
大師級人物,單手流的
我把大師家椅子坐壞了。。。
長發男,屋裡放著high歌的。
地上一粒灰都沒有,乾淨到不行的
藝術氣息濃厚,亂到不行的
百年老木屋型的
高科技工廠型的
青年美女的
中年美女的
老年美女的
逗逼的
傳統土色系的
最後放一張這個我生活的地方,波佐見,日本的每個家庭的廚房裡都有來自這個地方的陶瓷。
有人說,不明白為什麼日本的東西就是要好看那麼一點點。
可能就是因為環境吧。
嗯
放個鏈接
國內網店剛做 很多不足
淘寶店名 波佐見 http://shop124722468.taobao.com?ut_sk=1.V2TQshK95sADAA1kkOW3vDpS_12500477_1467730896.Copy.shop
天貓店名 西海家居專營店 http://shop156845542.taobao.comut_sk=1.V2TQshK95sADAA1kkOW3vDpS_12500477_1467730896.Copy.shop
家裡姐姐姐夫正好從事的是瓷器方面工作的(在景德鎮),作品雖然不能和名家相比,但是我覺得挺好看。一件瓷器的誕生也是要付出很多的時間,但是現在中青年從業者的收入真的難以支撐家庭。行業沒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最近很多知乎的朋友私信詢問,這個瓷器是屬於易碎品。再加上景德鎮的市場好像還沒跟上電商的潮流。藝術瓷的單價也比較高,而且大小跟圖案,只有看到才最真實,買瓷器大家看的就是第一眼的眼緣。網上交易的並不多。比較多的還是委託拍賣公司網上展銷。
回復里有個小知識,粘貼到這裡給大家了解下:這種工藝瓷是按瓷器大小以及功(畫面精美程度)和作者職稱來標價的,大小是景德鎮特殊的叫法,單位是件,一般15公分以下叫50件,30公分左右叫80件,40公分左右叫100件,60公分左右叫200件.不知道外地有沒有這個叫法。
把每一件瓷器做的像藝術品的是日本瓷器。只把藝術品做好的是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的問題不是技術,是商業經營和品牌打造,而這正是日本人最擅長的,這是題主有這種感覺的根源。
瓷器應該是說日用瓷吧,工藝而言日用瓷的工藝我們肯定不差的,特種瓷就不好說了,京瓷肯定是世界特種瓷的No.1。日用瓷就各有長短了,我們的優勢自然有,短處也是客觀存在的,至於孰好孰不好是不好簡單比較的,但以市場上所見日用瓷的平均水平,中國與日本和歐美比還是有差距的。差距的產生不是技術問題不是工藝問題不是標準問題,這些都是差異的最終體現而不是原因,核心的原因在於社會和市場環境,最深層次在於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
我一直認為,中國人在講究上是斷了代的,斷代不是說沒有傳承,而是講生活的態度,是文化的層面。20年前多數中國人還不講究衣服的款式,合身暖和是標準,現在呢,已經不再唯品牌論,而是講究設計師是誰,而是考慮這個款式是不是適合自己是不是適合它的穿著場合。服飾的昨天就是日用的明天,中國對日用品的講究在沉寂若干年後才剛剛開始。事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幾乎所有消費者都唯價格是圖追求越便宜越好的時候,在一隻碗可以用即用來盛飯又用來盛菜還用來喝湯也用來吃面的時候,是不能希望市場上有好產品的,看看現在的電商店鋪,200不到的成套餐具甚至有的號稱50多頭的一個月能賣1萬多套,而國際大牌在中國代工廠的出廠價,一個盤子可能就要50多,所以說工藝我們肯定做得到,而是市場能不能接受。前兩年高檔瓷器盛行於禮品市場,但並不是流行與普通消費市場,好在最近講究的人開始多起來了,這是好事,不是因為瓷器廠家會好過,而是說明文化復甦了,不是舞台文化不是高大上的藝術文化是老百姓的生活品味,社會的文明化程度又進了一步。
日本對設計的重視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他們國寶級的設計大師柳宗理在銀座松屋百貨的支持下開了一家設計師主題的商店Design Corner,這位在世界設計史上都排得著的設計大師卻在商店的前十年基本沒賣出什麼商品。我們也正處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重視品味講究了,卻還只有少部分原因為講究多付錢。
所以說這個差距看上去是瓷器行業的差距,其實是社會發展 階段的差距。靠著高稅收靠著掠奪環境靠著集中力量全黨全民搞經濟,我們在經濟體量上超過了日本,但是文化層面的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
要提升行業的品質標準不僅僅是消費觀念的改變,還必須有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必須承認即便今日我們還是唯經濟效益論的,柳宗理的Design Corner能在幾乎沒有銷售的狀態下堅持十年,無論他本人,當然也有其它設計師的幫助,還是松屋百貨都付出了很多,這在今天的中國可行嗎?哪個設計師哪個企業願意為十年之後的可能的回報持續付出!
文化發展差距的另一方面表現在設計上,無論設計師數量還是的設計能力和設計理念都是有差距的。設計師的數量和個人能力多來源於教育體系和大師的耳聞目染,設計理念則反應了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說到底還是社會發展的縮影。好在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優秀的年輕設計師,他們很多人都很有才很有想法,他們是工業設計的未來,他們期間一代會有人成為大師,現在建築師服裝設計師里都有中國人被世界認可,相信工業設計一定也會的。我認識一個老爺子,跟薩特薩斯一起創立了孟菲斯集團後來榮獲金羅盤獎的George Sowden,以設計師出身卻成為發明家,還是優秀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今年已經74歲還活躍在設計界,正是幾十家世界級公司的不間斷的合作成就了他長達40年的設計生涯,到國內日用品廠商可以象開發商(或政府)願意為建築設計師付大價錢的時候我們的設計師的輝煌就來到了。這還是取決於市場的需要,還是由社會發展程度決定的。
大中華的瓷器製造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制瓷的技術水平並不落後,甚至在某些方面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品牌意識不強,很多廠商淪為歐美日韓企業的代工廠。中低溫瓷領域尤其明顯。
題主說到日本瓷器更為精緻,大部分的人看來是這樣的,日企的嚴苛是出了名的,很多廠家是不願意跟日企合作的。原因在於日本瓷器的標準化要求非常嚴格,嚴格的標準化對技術,原料,管理等都是非常大的挑戰,陶瓷不同於其他行業,成於不成全在最後的一把火,而原料縮性又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說到的設計,這又是國內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設計水平落後。再就是對日本瓷器的陌生,容易讓我們對日本的設計產生固化的印象,將其中一些日式風格明顯的瓷器作為日本瓷器的代表。
最後是國內陶瓷行業目前還比較混亂,中低端佔據主要市場。造成國內瓷器質量普遍不夠好的現象。雖然我們經常使用,但是了解瓷器內在好壞的消費者並不多,大多是從設計判斷好壞,當然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看到上面各種花瓷也是無言以對,除卻花瓷,北方青瓷系,就 @僕僕道途回答里那幾張青瓷照片,跟國內鈞瓷汝瓷幾個大師的比起來,差的還遠....
隨手上兩張手邊天目釉的茶碗。
也別去景德鎮了,這種水平的天目釉神垕到處都是。我手上這個甚至沒有底款。
中國瓷器與國外相比,燒制技術上相對還是有領先的。最大的差距一曰設計,二曰品牌。
最關鍵的一點,現在的經營者基本都是70年代到80年代那一批老藝術家,他們的經營思路還是傳統企業家的路子,無論品牌經營還是產品設計,吸引不了年輕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下圖這個鈷藍冰片茶碗我第一眼看的時候很喜歡,冰片紋也應該很吸引年輕人的眼光。然而在神垕,各大窯口的統一意見是冰片紋水平太低,隨便一個人就能燒出來,一般的冰片紋瓷器都是走量的,底簽都不上..._(:з」∠)_
中日古瓷國際競市研究——以景德鎮和肥前瓷器為例
熊寰
中日古瓷國際競市是指在中日古代瓷器階段,中國瓷器與日本瓷器同時面向國際市場出口,形成中日瓷器在國際貿易中競爭銷售、爭奪市場的狀況。景德鎮和肥前是本文的具體研究對象。被譽為「瓷都」的景德鎮作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制瓷業中心,是為中國瓷業的代表,毋庸多言。肥前瓷器則是日本古瓷的代表。它以有田為中心,包括有田燒、波佐見燒和平戶燒等周邊瓷業在內,形成了一個大面積產瓷區。這個產瓷區的特點在於總體面貌較為統一,在江戶後期日本各地開始燒制瓷器之前,這裡是日本惟一長期持續生產瓷器的地區④。同時,在整個江戶時代,它是日本「最大的瓷器生產基地」②,也是「日本制瓷業的中心」④。因此,江戶時代肥前瓷器之於日本就相當於明清時代景德鎮瓷器之於中國。進人晚明後,中國外銷瓷貿易迅速繁榮,僅經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手,「從1604年至1657年,運往歐洲市場的中國(高級)瓷器超過三百萬件」固。相比之下,日本瓷器出現在國際市場的時間很晚,直至1647年才見最早的外銷記錄④,並遲至到1659年方開始大規模外銷@,故中日兩國事實上從17世紀50年代起才開始形成國際市場的競市狀況,這也是本文的研究上限。
本文研究下限為18世紀80年代,其時日本瓷器完全退出了國際市場,直至江戶時代結束前,都不存在與中國瓷器在國際市場繼續競爭的狀況。綜上,在中日兩國古代瓷器史上,17世紀50年代至18世紀80年代,這百餘年的中日瓷器國際競市狀況正是中日古瓷國際競市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一、中日瓷器國際競市的面貌就中日瓷器在國際市場的競市區域而言,主要有兩大區域:一是東南亞市場;二是東南亞以外的,包括中東在內的西方市場,以歐洲市場為主,這也是雙方主要競爭的外銷地區。縱觀這兩大市場的發展與演變,中日瓷器的國際競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650年代一1690年代——日本乘虛佔優;第二階段:1690年代一1750年代——中國後來居上;第三階段:1750年代一1780年代——中國獨佔鰲頭,日本退出國際市場。第一階段:1650年代一1690年代日本瓷器最早見諸於外銷的記錄始於1647年。據記錄,鄭成功的船隊在1647年經由泰國運輸了174捆「粗製」的肥前瓷器去柬埔寨④。不過,雖然初始規模很小,但隨著1650年開始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口瓷器後,外銷數量就迅速上升;據不完全統計,1652年為1,265件,1654年為4,258件,1658年為5,257件②,1659年躍升為56,700件@,也即至遲於1659年日本瓷器就進入了大規模外銷的階段④。這說明在17世紀50年代,日本瓷器已經真正開始進入了國際市場,中日瓷器國際競市也隨之拉開了帷幕。呈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瓷器出口在此時卻迅速下滑。在1644年,僅兩位商人就為荷蘭訂購了35萬5千8百件瓷器;但至1645年,中荷全年瓷器貿易量降為22萬9千件;到1646年,檔案記錄顯示「由於中國曠日持久的戰爭,為荷蘭、巴達維亞、科羅曼德爾、蘇拉特和波斯最多只能採購到9萬5千件瓷器了」鋤,而事實上最終只訂購了7萬件;至1647年,僅為l件;1648年這一年東印度公司則沒有任何瓷器貿易記錄@。而後年份雖然陸續還有少量瓷器出口,但及至1657年。中荷瓷器貿易便暫時中斷了。考古資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這種轉折性變化,見表l:
從表1中可見,1650年代是個分水嶺,此前中日出土瓷器之比約為2:3,到了1650—60年代,中日出土瓷器之比約為2:13。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說明了中國外銷瓷出口數量的減少以及日本肥前瓷器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而這種生產能力上的迅速提高是日本瓷器大規模外銷的基礎,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當時中日瓷器國際競市中的轉折與變化。
另外,色料方面的變化也能反映一定問題。從1650年代起,鈷料的進口開始頻見記錄(見表2),在1650年代每年進El量從數百公斤到萬餘公斤不等,對鈷料的大量需求說明日本裝飾水平的提高,「由進El中國瓷器到色料進口的上升說明了日本瓷業迅速發展」①。當然,這種發展也必然為日本瓷器外銷奠定了基礎,進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時中日瓷器國際競市中此消彼長的變化。在另一大外銷市場東南亞地區,中國瓷器也被日本瓷器分流,見表3。在印尼萬丹遺迹出土中國和日本瓷器中,17世紀後半期至18世紀初的中國瓷器共計為79.59%②,而同期日本瓷器為18.85%,考慮到日本瓷器之前並未進入到國際市場,所以這個份額應主要是蠶食中國瓷器份額所致。
綜上,通過上述文獻和考古資料,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面貌:在這一階段,日本外銷瓷器數量較快增加,中國瓷器外銷數量迅速減少。日本甫一進入國際市場就利用中國瓷器外銷的衰退乘虛佔優,中國隨之失去了最重要的西方市場,同時,東南亞市場也被日本分流。對於這樣一個面貌,究其原因,根本上是中國自身一系列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瓷業數度蕭條,使得外銷瓷器數量銳減:這主要包括兩次戰亂:一是明清更替之亂。包括景德鎮在內的東南地區一度陷入到清軍和南明,包括鄭成功軍隊的拉鋸戰之中,如順治二年「洪承疇奏報朝廷……饒州等府俱已平定」,但順治五年「江西總兵金聲桓叛……上命征南大將軍譚泰帥師討聲桓,克九江、南康、饒州等府」⑥。相應地,瓷業必然受到衝擊,瓷器出口數量也迅速減少。二是三藩之亂。瓷業重鎮景德鎮所處的饒州成為清軍與吳三桂、耿精忠軍隊拉鋸戰的地區之一,反覆易手,所謂「康熙十三年,吳逆煽亂,景鎮民居被毀,而窯基盡圮」⑦,「窯戶盡失其資,流離徙業……業窯者十僅二三」①。這些混亂局勢必然對景德鎮瓷器的生產和出口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其次是清初嚴厲的海禁政策,大大抑制了瓷器出口。清廷為對抗鄭成功勢力,頒布了一系列海禁政策。早在順治三年就頒布了「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律」,規定:「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至1656年正式頒布了「片帆不許入口」的禁海令,這個嚴厲的政策可能加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轉向。因為在此前幾年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的日本瓷器數量有限,而且其中還包括許多非生活用瓷,如1653年日本向巴達維亞出口的2200件藥罐④,應是醫用定製瓷,不能算作一般意義上的外銷。但隨後幾年外銷數量急劇增加,如1658年為5257件,1659年躍升為56,700件,這無疑說明日本開始了大規模的外銷。相應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57年中斷了與中國的瓷器貿易,說明了荷方大規模轉向從日本進口瓷器。雪上加霜的是,在1661年清政府頒布了更為嚴厲的「遷界令」④,「令將山東、江、浙、閩、廣海濱居民,盡遷於內地,設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設置的隔離帶距海「五十里」⑥,「凡有官員兵民違禁出界貿易……俱以通賊論處斬」⑦,以致此後直至1684年清廷放開海禁前荷蘭東印度公司都未能與大陸進行瓷器貿易。最後是鄭成功家族逐漸壟斷了台灣對大陸貿易及對海外貿易,令以台灣作為重要貿易據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舉步維艱,這也是導致1657年中荷不得不暫時中斷瓷器貿易的重要原因。鄭成功據台反清後,鄭氏家族逐漸注意通過貿易來維持戰爭和生存。據荷蘭人記錄,「國姓爺似乎正在試圖繼續擴大貿易,運輸大量貨物以更有成效地維持他對韃靼人的戰爭」@。鄭成功海上貿易的崛起必然影響中荷貿易。1656年,鄭成功「決定與大員斷絕貿易往來,任何船隻,甚至片板皆不準赴大員」@。他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正是為了「將(荷蘭東印度公司)排擠出去,一人獨攬日本貿易」@。在1653--1663年間,(裝有瓷器的)華船共有22艘,其中鄭氏的安海船就佔了13艘@。而1654年11月到1655年9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共有57條中國帆船從各地泊長崎,其中41條安海船,多數屬國姓爺……5條自福州,l條自南京……」@這顯示了鄭成功對貿易的逐步壟斷。作為結果,荷蘭人的貿易收益迅速滑落。以台灣與荷蘭的貿易為例,「1649年和1650年殖民地福爾摩沙從通商、農耕和打獵獲得的凈利,總計還分別有467,000荷盾和521,934荷盾,但此後數年,這種收益逐年滑落,1651年為346,304荷盾,1653年為338,917荷盾,1654年為218,574荷盾,1655年為3,348荷盾。1655年12月24日的總督一般報告說,台灣的交易完全停頓了,因為國姓爺操作專利,使他自己獨攬通商利益。
然而,鄭成功家族雖然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和東亞地區的國際貿易,但鄭成功船隻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瓷器貿易很少,瓷器貿易並未在鄭成功的海外貿易中占很大比重。如前述鄭成功的船在1647年從日本只運輸了174捆∽『粗製」肥前瓷器去柬埔寨,而即使是在鄭氏與日方貿易瓷器數最高的一年1653年,其安海船也只載了342捆粗瓷器,其餘年份一般為隨船運幾件或幾十件瓷器②,而前述荷蘭東印度公司僅「從1604年至1657年,運往歐洲市場的中國(高級)瓷器超過三百萬件」。造成這種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與鄭成功船隊局限於東亞與東南亞③,同時該市場的瓷器消費力又遠遜於歐洲市場有關④。顯然,如此懸殊的對比,不僅說明銷售到國際市場的瓷器貿易占鄭氏海外貿易中的比重甚低,而且也不會對中國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瓷器有大的推動和幫助,從而改變中國瓷器在當時國際市場的劣勢地位。因此,鄭成功家族對荷蘭爭奪國際貿易的勝利,卻反而變成中國瓷器出口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述三方面原因的夾擊下,中國瓷器出口受到了致命影響,外銷數量大幅度減少。雖然荷蘭東印度公司總會備有大量庫存,以應付不時之需,如1638年荷蘭在台灣的存貨量達89萬件⑤,即使在動亂中的「1645年荷蘭庫存在台灣的瓷器」也還有「163,716件」@,但顯然僅依靠庫存是無法支撐太久的。所以可以看到,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在明清更替的最初幾年並無動作,也沒有轉而向日本進口的跡象,應該是試圖依靠手中的存貨捱過動亂年代,卻沒有想到中國的戰亂會持續如此之久。雖然其後幾年斷斷續續能從中國進口少量瓷器,但跟戰亂前每年動輒進口幾十萬件的數量相比,肯定是無法滿足歐洲等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庫存想必很快就會耗盡。果然不久,在1650年,便開始有了荷方向日本試探性進口少量瓷器的記錄(僅145件)⑦。因此,庫存的耗盡也是促使荷方儘快尋找新產地的直接因素之一。由於中國方面的自身原因,外銷瓷數量銳減,逐步退出西方市場,但是原先的需求卻是存在的,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向了日本,讓日本瓷器「以中國瓷器為原型」⑧,「發送碟、罐等樣式」令日本仿製⑨,甚至在1659年荷方向El本的批量訂購中,荷蘭商館長親自指示以中國瓷器為樣本製作∞,使日本瓷器作為中國瓷器的替代品填補中國所退出的市場空間。前引的日荷貿易記錄也能對此印證:在16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購買日本瓷器,數量為145件,應該還是屬於試探性的購買。隨後1652年為1265件,1654年為4258件,1658年為5257件,至1659年躍升為56,700件,標誌著日本瓷器(至遲)於1659年開始大規模出口,與此對應的是中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瓷器貿易於1657年結束了。荷方之所以選擇日本作為替代品至少會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中El鄰近便捷;二是營銷角度考慮,「由於日本瓷器顯得『稀罕』和『非常新奇』,很可能會激發起荷蘭及歐洲其他地方人的好奇心和羨慕心理,因此,還是有一定可能獲利的」@;三是Et本瓷器質量在1650年代有較大的提高,這背後是日本制瓷技術的飛躍,並融進中國的技術系統,為荷蘭的大規模訂購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最關鍵之處。
日本瓷器誕生於1610年代①,在1647年有記錄開始外銷之前,日本瓷器受中國影響深厚,但由於處於初創階段,各種技術技法還在摸索和成熟中,並無能力與中國瓷器競爭,也未進人國際市場銷售。至1650年代,日本制瓷技術出現一個飛躍,引進了許多中國技術,如(完全的)模製成形,「脫色」技法⑦,青瓷裝燒法,乳釘(小尖支釘狀支燒具)輔助支燒,彩瓷底足徑的增大以及技術上的迅速成熟③等等。這同時也標誌著日本肥前技術的轉型,由朝鮮技術轉向中國技術④。隨著這些先進技術的引入,日本瓷業在165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開始有能力量產,進行大規模地燒制。表l和表2的數據變化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由於日本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並承接了中國的技術,這就為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要求順利生產「以中國瓷器為原型」的瓷器奠定了技術基礎。在1650年代日本瓷器裝飾水平和技術為什麼會突然躍升呢?這應與當時的外力推動有關,即中國陶工的外流赴日大大推動了日本瓷器的發展。理由如下:一是中日人員交往密切,在長崎有不少華人和華商。在17世紀前期,日本就已經有不少華人,且人數上升迅速。據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過日本的劉鳳歧說,萬曆三十六年(1608)僑居在長崎的明商還不到20人,而「今不及十年,且二三千人矣,合諸島計之,約有二三萬人」@。又據天啟五年(1625)福建巡撫南居益說:「聞閩越三吳之人,住於倭島者,不知幾千百家,與倭婚媾長子孫,名日唐市。」⑥由於移居的華人數量急遽增多,日本幕府遂於1604年開始任命一些已加入日本籍的明朝人及其子孫作為「唐通事」;1635年又任命住在長崎的明朝人為「唐年行司」,以掌管有關華人諸公事及訴訟⑦。此外,華人還在長崎建立了寺廟,「寬永六年,留在長崎的福州人……招唐僧超然創立了崇福寺」@。二是明清更替之際有許多華人出海。順治三年頒布了「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律」,規定:「若將人口……出境及下海者,絞。」@這條文獻從反面說明當時明清動亂之際有大量人口出海,數量之多以至於要由皇帝頒布命令禁止。當然,這裡面人員構成複雜,有的可能是出海貿易,有的可能是投奔南明及鄭氏勢力,當然也存在有陶工東渡日本的可能性。三是日本技術革新的實質是拋棄朝鮮技術,轉向更先進的中國技術。以彩瓷為例:由於朝鮮其時尚無彩瓷,所以在日朝鮮陶工無法燒制彩瓷。正因為如此,肥前彩瓷誕生伊始就存在著鮮明的中國技術特色。以彩瓷盤底足為例:在此前其他初期「伊萬里」盤類器物中,口徑與圈足徑的比例為3比l到4比l或者更小……彩瓷足徑則明顯變大,一般達到二分之一或以上@。而這種大足徑正是同期中國盤類底足的常見現象。四是日本彩瓷技術由在日華人傳授。這也是最關鍵的證據。日本《柿右衛門家書》中明確記載了伊萬里陶器商人東德島左衛門向在長崎的中國人支付禮銀學習五彩,在正保三年(1647)成功自製①。這條文獻明確地說明了在明清更替之時日本長崎有中國掌握彩瓷技術的陶工,並且教授了日本人。日本彩瓷很快於1650年代趨向成熟,在1659年日本開啟大規模外銷的時代中就有「50件繪有紅彩和綠彩」圓的瓷器運往摩卡②的記錄。這短時間內成功外銷也能說明日本彩瓷發展的迅速。綜上所述,出於中方的戰亂、海禁政策、鄭成功家族對台海貿易的壟斷、日方的制瓷技術迅速提高並主動納入中國技術系統,以及荷方庫存的耗盡等五方面原因,荷蘭東印度公司遂逐漸轉向日本,進口日本瓷器作為中國的替代品,於是這一時期日本瓷器在國際市場上趁虛佔優,蠶食了大量原屬於中國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瓷器出口則在國際市場居於劣勢地位。第二階段:1690年代一1750年代這一階段中日競市的面貌是中國重新回到國際市場,並迅速後來居上,取得了對日本的優勢。日本外銷瓷在國際市場佔據較大優勢的鼎盛時期過去了④。將上限定於1690年代,是因為中國在1690年代重新開始了大規模的外銷,同時日本外銷瓷裝飾風格在這時也有了較大變化,以「金襇手」⑤(見圖3)為代表的「古伊萬里」風格開始成為日本外銷瓷主流。判斷中國瓷器在1690年代重新開始了大規模外銷,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的考慮,它們也是形成此階段面貌的重要因素。一是由於景德鎮「窯基盡圮」,「窯戶盡失其資,流離徙業,業窯者十僅二三」,民窯業尚待恢復,在這種情況下,官窯於康熙十九年(1680)開始恢復大規模的燒造,至「二十七年奏准停止江西燒造瓷器」⑥。考慮到這期間的「業今大造」⑦,受「官搭民燒」燒造方式的影響,景德鎮虛弱的民窯必定要被牽扯相當精力,可以推斷外銷瓷生產必定受影響。故雖然1684年清廷頒布了「展海令」,宣布「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俱同一體,應令出洋貿易,以彰庶富之治,得旨開海貿易」@,「許令乘載五百石以下船隻,往來行走」⑨,明令取消了海禁,但民窯恢復大規模的外銷勢必至少要延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後的1690年代開始∞。二是從東南亞出土遺物比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數據看,隨著中國取消海禁,以景德鎮民窯瓷器為主的中國瓷器從1690年代起開始迅速奪取市場,日本出口瓷開始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分別見表4與表5:
從表4可見,在17世紀後半至18世紀初,肥前瓷器佔有18.85%的市場給額,及至18世紀,肥前瓷器降為3.44%,而同時期的景德鎮瓷器則由43.55%上升為51.4%。這說明大約從17世紀末即1690年代開始,日本出口瓷器數量迅速下降,景德鎮瓷器出口則處於上升中。從表5中看出,在1680年代末,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的日本瓷器尚能年出口平均2萬件左右,然而在有較明確記錄的1690年代的這些年份中,日本出口瓷器很少會超過一萬件。這說明日本外銷歐洲的瓷器數量在1690年代開始了下滑,應是受到中國外銷瓷的分流所致。前文已述,日本的滑落也即意味著中國的上升,所以,1690年代日本瓷器出口的下降,正說明荷蘭東印度公司重新轉向了已復甦的景德鎮瓷器。三是實物證據。2005年在福建打撈的「碗礁一號」沉船,出水了一批康熙中期(17世紀末)具有克拉克瓷風格的景德鎮瓷器③,這印證了景德鎮在17世紀末存在瓷器外銷的情況。日本方面,從1690年代起「古伊萬里」風格開始風行,其典型風格「金襇手」正是開始於此時④。它在18世紀取代了具有中國韻味但又充滿日本風情的「柿右衛門」風格,成為中日競市中的一個重要品種。於是,從1690年代開始,中日競市重啟,中國瓷器再度居上,逐步收復曾經失去的市場。在東南亞,如表4所反映,進人18世紀後日本肥前瓷器的份額就迅速從18.85%降至3.44%,而中國則相應上升,說明在1690年代中國甫一出口,東南亞市場就率先被奪回,日本則基本上退出了東南亞市場。不過,在歐洲等市場,日本並非如此不堪一擊,因為那裡有日本的特色產品,它們不再模仿中國,已完全表現日本特色風格,深受歐洲貴族喜愛。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瓷器採取了仿製日本瓷器的手段與日本競爭,也即「伊萬里」與「中國伊萬里」之爭。所謂「伊萬里」,就是日本出口歐洲高檔瓷器的代稱。由於日本出口到歐洲的精品瓷器有田燒均從伊萬里港口出運⑤,故歐洲對日本外銷瓷一律稱為「伊萬里」(Imari)瓷,即以出口港命名,無論是「柿右衛門」風格還是以「金襇手」為代表的「古伊萬里」風格。這些「伊萬里」瓷裝飾表現出的日式審美趣味,恰又符合歐洲人的趣味。當時歐洲正流行羅可可風格,其基本特點是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這與同期日本紛繁華麗、富麗堂皇的「金櫚手」瓷風格是一致的。所以,此階段日本「伊萬里」瓷在歐洲仍頗受歡迎。於是,隨著中日競爭的深化,中國開始對這批日本風格瓷器進行仿製,不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瓷質還優於日本瓷器,並能用「更便宜的價格競市」①,物美價廉,很快進入了歐洲市場與日本「伊萬里」瓷競爭,故在歐洲又被稱為「中國伊萬里」(ChineseImari)。「中國伊萬里」一度銷量較大,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僅1729年一年從廣東運走的「中國伊萬里」瓷器就達191,000件②。關於「中國伊萬里」持續的時間,有學者認為是1700—1745年間固,但筆者認為下限至少應持續到1750年代。因為在一份要求東印度公司1751年發貨的中國瓷器訂單中包括大量的「中國伊萬里」瓷,據估算約有29,650件④,所以至少可以延至1751年;又考慮到日本大約在1757年結束了與東印度公司的官方貿易⑤,故得出1750年代的結論。「中國伊萬里」對日本「伊萬里」的模仿既包括日本的「柿右衛門」風格,也包括「金稠手」風格。見圖1,中日雙方表現的是同一題材同樣布局,無論是從構圖設色風格還是具體紋樣都很相似。尤其是中國的①號器物與日本的③、④號「柿右衛門」風格器物,似乎是同一個模板出來的。由於日本器物斷代早於中國,所以必然是中國模仿日本。而且類似圖1這種構圖的鵪鶉紋在日本傳世品中還能看到數件,所以它應該是當時日本瓷器的常見紋樣,況且「柿右衛門」風格器物又是日本出口西方的主要瓷器品種之一,所以中國瓷器隨後(也可能是被外商要求)模仿該紋樣器物是很自然的事了。又見圖2(即圖l的細圖),可以發現雖然日本器物此時描繪水平不錯,布局得當,比例合適,鵪鶉的形神之態也表現不錯,但是與中國①號鵪鶉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關鍵在於眼神。中國鵪鶉眼神鋒利有力,但日本鵪鶉紋眼神呆板,僅似一黑點,表現力差距明顯。其次,鵪鶉毛的描繪也是中國更為精細,特別是頭上的絨毛,由深及淺,細細描繪,經過提煉後甚至比現實中的鵪鶉還要貼切。於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日本瓷器這種風格受歐洲歡迎,但中國準確地模仿了這種風格並在紋樣表現力上超越了被模仿者日本,製作得更好;不僅如此,景德鎮民窯還壓低成本,「用更便宜的價格競市」,結果自然顯而易見,「中國伊萬里」很快贏得一席之地,並迫使日本瓷器不久後就退出了國際市場。「中國伊萬里」瓷器在1715一1735年是全盛時期,包括五彩,及後來發展的粉彩⑥。見圖3「金襇手」中的③號「中國伊萬里」瓷與⑦號日本「伊萬里」瓷,風格均頗華麗;又見④號「中國伊萬里」和⑧號日本「伊萬里」瓷,兩者造型相似,裝飾上都追求金碧輝煌感,也都使用了18世紀「伊萬里」外銷瓷中常見的開光裝飾。不過,中國的開光內描繪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這在此時期的日本「伊萬里」外銷瓷中很少見到。一般日本瓷器常繪日本人物,如⑤號器物的日本仕女人物圖,便受到了當時浮世繪美人畫的影響,見圖3之⑤號細圖與圖4日本浮世繪對比,都採用了變形、誇張的手法和構圖描繪。這種不同說明中國在仿日本「金稠手」風格時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並非一味照搬。
形成這樣的趨勢和結果的直接原因就在於日本瓷器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點,而中國卻基本不存在這些問題,反過來也就變成了中國瓷器的優勢。這些問題如下:
(一)價高這是日本瓷器的首要問題,也是日本瓷器外銷在起點很高、條件很有利的情況下,最終敗給中國退出國際市場的主要原因。在17世紀中葉中國瓷器逐步退出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荷蘭人明知日本青花比中國貴很多,但考慮到「日本瓷器顯得『稀罕』和『非常新奇』,很可能會激發起荷蘭及歐洲其他地方人的好奇心和羨慕心理,因此,還是有一定可能獲利的」。事實上,一開始的確利潤豐厚,荷方驚嘆「日本瓷器賣得如此貴,帶來了超乎想像的利潤」固。不過,隨著消費者獵奇心理的消失,日本瓷器售價過高的缺陷凸顯,但這根本上是由於日本瓷器進價過高所致,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中開始充斥諸多的抱怨和無奈,試圖降低日方的進價來保證利潤。如1686年的記錄顯示,日本瓷器「如此貴以致於我們不敢也不能同意這個價格,以免將來擔責,因為荷蘭售價只有這個的一半。因此我們決定原則上暫時中止這筆買賣,做進一步的請示,因為這筆錢完全可以投到其他更有利可圖的商品中去」④。又如1750年記錄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試圖向日本發樣訂購瓷器,但卻被開出了「離譜的不合理的」價格,因此交易未被達成⑤。對於在價格上越來越難以調和的矛盾,荷方也試圖勸說Et方提供合理的價格,但「無效」⑥,結果就是「瓷器供應商被告知荷蘭東印度公司不訂購了,因為日本瓷器太貴,(賣出去)幾乎無法賺錢」⑦。
(二)質次日本瓷器「質次」@也是一個持續已久的問題。比如1690年代肥前瓷器在東南亞受到中國出口瓷的很大打擊,甚至不排除日本有些以外銷東南亞為主的窯破產⑨,這就跟肥前出口東南亞瓷器的低劣製作有關,可見日本瓷器質量是不如中國的。又如日本克拉克瓷運往中東就是因為「在荷蘭日本克拉克瓷並不受歡迎,也很少被進口……荷蘭人寧可選擇代爾夫特仿製品也不要日本仿品」@。因此,這類日本克拉克瓷製品往往由東印度公司運往中東等地銷售。出現這種狀況可能與日本瓷器包括克拉克瓷在內,往往需要在裝燒上用支釘作輔助支燒有關。它相對於17世紀前期的日本瓷器來講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提高了燒成率,燒大器也能不塌底,但這樣的負面效果是在燒成後的器物底部會留下幾個燒灼點,影響美觀。而同時期以景德鎮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出口瓷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三)裝飾水平不如中國.一方面,雖然日本瓷器裝飾水平提高很快,甚至在17世紀後半葉一度與中國瓷器不分伯仲,但至少在18世紀外銷瓷的細節表達上還是與中國有距離,如前圖「伊萬里」與「中國伊萬里」細部圖的對比。另一方面,也可能跟日本瓷器常見的「粗厚」特色風格有關,器型上不如中國瓷器那般薄,就如「古染付」和「祥瑞」茶具風格一樣,不受西方人歡迎。
(四)供應量不穩定①日本瓷器可能由於產量低,供應量非常不穩定。據記錄,在1789年,日方告知荷方「要首先保證天皇的供應,以彌補由去年大火造成的損毀」,「並在未來數年之內給天皇供應結束前荷方不要抱有任何希望」⑦。中國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每窯產量很大,如鎮窯,一次可裝燒8一15噸日用瓷③。而且燒成時間較短並穩定,燒成周期快,乾隆時鎮窯「以三日為率,至第四日清晨開窯」④,嘉慶時也「多以三日為度」⑤。
(五)易碎荷方抱怨日本瓷器驗貨時「總是有破損」⑥,說明日本瓷器比較易碎。而對中國瓷器則不見這方面的評價。
(六)交貨慢據1713年的記錄,荷方對前一年訂購合同的瓷器到貨太晚頗有抱怨⑦,類似這種抱怨在檔案中並不少見。這種現象可能與上文提及的有田民窯的生產能力不足有關,而這又恰是中國的優勢。
(七)交貨中的欺騙行為據1715年10月16日的記錄,「每捆短缺的問題(因為這些瓷器運到出島已經很遲了,無法全部仔細檢查)使我們年復一年地越來越感到日本人的誠信嚴重下降,故不能被信任」⑧。又如在上引1713年的記錄中,荷方抱怨到貨晚正是為了要留出時間驗貨,其原因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檢查以發現是否有前幾年都存在的欺騙行為⑨。顯然,這裡的「到貨晚」是為了避免荷方驗貨,原因也許是貨物在運輸中有損耗@,或者瓷器數量(質量)本來就未達到要求,企圖矇混過關等。
(八)翻譯人員賺差價在1703年前一個高級翻譯年薪有3500弗羅林@,但1703年後薪水降了一半,因此他們也開始成為利益的一方,賺取差價,蠶食對外貿易利潤中的一部分,直接抬高了日本出口瓷器的價格@。
綜上,日本瓷器外銷存在如此多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瓷器雖然一度佔有起跑優勢,但中國卻能再度居上,並迫使日本退出國際市場了。在上述這些問題中,核心是「價高」,即日本瓷器比中國瓷器貴。因為第四至第八點都是導致「貴」的諸多因素之一。而剩下的「質次」和「裝飾水平不如中國」兩點,本是可以通過低價彌補的,只要價格相應便宜,總會存在相應的市場需求,並不會因此退出國際市場。但由於日本瓷器價格居高不下,故這種「質次價高」的局面必然不能維持很久,在競爭中失敗就在所難免了。所以,日本瓷器「價高」是最致命的劣勢,而作為對手的中國瓷器又善於用「更便宜的價格競市」4》。日本瓷器較中國貴如此多,卻寧可退出國際市場也不降價,對此,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瓷器成本較中國高,無法與中國競價,體現為如下方面:
一是原料因素。日本瓷器色料主要依賴從中國進口,因此在扣除各種中間環節後成本必然比中國高,相應制瓷成本也高。據日本文獻記載:「鈷料……價格一年間大概能達到七千到八千兩的金幣」,但不得不作為「國產品的資本」上升為政府戰略儲備高度,「盡量多買些存起來,應該會成為國家巨大的利益」。甚至由於擔心「萬一在這三年中變得買不起的話,那就毫無辦法了」,因此「我們藩在財政富裕時也應該在官廳全部買下,以防萬一」q)。不僅如此,鍋島藩窯還與民爭料,因為「鍋島藩……需要向幕府將軍做必要的進貢,要求每年千斤,要被永久保證」。②這樣,當政府高成本進口色料時,再轉售於人民,其價格之高可想而知。因此,色料進口的高成本是日本瓷器貴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中葉日本進口中國鈷料開始減少③,這也可視為肥前瓷器退出國際市場的原因之一。除了色料之外,日本「金襇手」瓷器由於要用到金彩,而當時日本的金彩仍是用本金製作④,無疑成本也較高。
二是政策因素。日本江戶時期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是日本瓷器衰落的根源之一。日本德川幕府於1668年頒布了「儉約令」:「禁止進口……外國瓷器或陶器,甚至於茶壺、杯、盤一類的東西。」⑤這使得中國外銷日本的瓷器受到影響,如在1671年從中國沿海地區赴長崎的船被長崎總督勒令離開,不得卸載貨物,包括瓷器㈣。又如1683年8月12日長崎長官「禁止任何中國瓷器被卸載和銷售……命令中國人帶走這些瓷器離開日本」⑦。日本通過禁止瓷器進口來逃避競爭,使得肥前瓷器喪失了交流機會,影響了裝燒、燒成等制瓷技術的提高,成本始終高企,窯業也被動地受到色料進口波動的影響。這種狀況的形成與日本當時的政治背景是分不開的。日本德川幕府實施鎖國政策,實行海禁,僅允許在長崎與中、荷兩國商船貿易@。在1685年(貞享二年)進而頒布「貞享令」,即所謂的「定高貿易」,規定中國每年赴日貿易上限金額不得超過銀6000貫,對中日貿易進行限制@,導致中國赴日船隻迅速減少;繼而又在1715年(正德五年)頒布了更為嚴格的「正德新令」,限制每年赴日唐船為30艘,限定貿易金額維持銀6000貫不變,後於1719年降為4000貫,1742年再降為2000貫⑩。這樣使得中國赴日貿易受到嚴重限制,中日關係也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之前日本人對待中國人頗為友善,如在1684年荷方司令官抱怨長崎地方官員偏袒中國人,但到了169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荷方司令官在聽到日本對中國人的歧視後,他寫道:「現在中國人和我們都是一樣被對待了。」
三是技術因素。日本瓷胎氧化鋁含量低,見表6,其平均含量只有18.32%,因此燒結程度較差,相對易碎,以至荷蘭人抱怨「總是有破損」,這顯然會增加制瓷成本。此外,肥前瓷器在窯爐等方面也不如景德鎮,比如肥前採用的是階級窯①,相比景德鎮的鎮窯,燒成時間不穩定,燒成周期長,燒成率低,而鎮窯空間內各個部位可以放各種燒成溫度的瓷器,包括色釉瓷,一次性燒成⑦。因此,由於窯爐結構上不如景德鎮先進,所以肥前瓷器的燒成成本相對更高。
綜上所述,中日古瓷國際競市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態勢,經過百餘年的競市,最終以中國瓷器完勝而告終。中日瓷器競爭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深思的。從這個意義上看,此論題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看到很多人對中國陶瓷和日本陶瓷哪個好有很多爭議,本人想發表一些意見。
首先希望大家不要把國家和國家的事情牽扯進來,我希望在知乎上和政治不相關的事情我們盡量用專業態度對待。在這裡基本都是中國人,每個中國人不管在哪個國家生活和工作,不管他的身份是外籍華人還是持有綠卡,我覺得每個人都希望中國能夠強大起來,能夠更好,因為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的親人在中國,我們骨子裡是中國人。
首先介紹一下本人的工作經歷,1999年在日本參加工作,負責貿易業務,主要是陶瓷進出口,從日本出口陶瓷到亞洲和美國,從中國採購陶瓷到日本,中國採購地區主要是潮州,湖南,唐山,山西,河南。工作期間參觀了很多中國和日本的工廠,也因為工作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和廠家深入研究出現問題原因和解決辦法,在此期間學習到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在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必須認知的是中國是陶瓷的發祥地,世界各個國家的陶瓷都是中國的分支。我總覺得中國四大發明應該再增加一個陶瓷為五大發明。
中國現代陶瓷工廠都是由出口貿易起家,主要給國外客人做OEM為主。並不重視國內市場,主要原因是出口訂單量大,能滿足工廠長期生產計劃,同時現金結算,不需要宣傳和營銷。
在中國採購陶瓷的幾年工作中,碰到過各種各樣的採購商和廠家,也碰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歐洲客人訂單量大,質量要求相對比較嚴格,付款非常及時,是廠家比較喜歡的客戶群。美國客人對質量要求不高,價格還過得去,訂單數量還比較大。日本客戶要求最嚴,訂單數量不大,但是廠家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東南亞,非洲客戶要求很低,基本能用就行,價格也很垃圾。記得有個唐山朋友就專門做低端客戶,從廠家切殘次品後組成套裝出口,後來被業內人稱為破爛王,但這個破爛王后來賣房賣地,最後自己開了工廠,但還是做破爛賣破爛,他的工廠就是追求產量,年產1000萬件每件凈利潤1元每年利潤就是1000萬元,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
唐山是中國最早最大的骨瓷產地,原來的國營企業都虧損,但是裡面的主管都有自己的貿易公司,自己的公司都非常賺錢。有一次唐山某廠(很大的工廠)主要做出口色釉產品,但顏色只有幾個能拿出手,客人要求的很多顏色做不出來,通過我找到日本專門生產色釉的廠家老闆來看看問題在哪裡。結果是整個工廠從原料到釉料到窯爐全部要改,最後不了了之。此廠基礎釉只有3種,日本廠家要求最少60種。原料和釉料不搭配,釉料和窯爐也不搭配,但工廠無力全部整改,只能繼續低端產品尋求低端客戶。
山西因為出煤也誕生了一些陶瓷工廠,大同附近的工廠是我第一次踏入的中國陶瓷工廠,從日本座飛機到北京,再從北京座火車到大同,再從大同打面的去工廠,看到的是無邊無頭的窯爐,大概5條隧道窯,在建的還有5條,給我和日本客戶當時就嚇傻了,沒見過這麼大型的工廠,但是燃料還是煤,這是想做大型復古工廠嗎。這家工廠老闆口號是打倒唐山所有工廠,建立亞洲最大工廠,也從唐山挖了很多技術人員。下過幾次訂單後就沒合作過了,價格是便宜,但是質量相當不穩定,後來政府不讓燒煤好像也就倒閉了。
潮州是整體中國陶瓷產地最專業,最上進的地區,分工細化,設計能力強,滾壓注漿成型,手繪花紙工藝等都比較完善。有很多大型工廠同時也有不少小作坊,可接大小單靈活性很強。
其它醴陵,河南,河北,宜興,淄博等產地都去了很多廠家。但就是沒去過景德鎮,因為我們做的是日用餐具,不做工藝品,所以就一直沒有去景德鎮的機會。
在這些年裡碰到問題也會和中國工廠技術人員還有日本技術人員一起探討解決方法,也參觀很多中國和日本工廠,在此大概總結一下。
1,老闆
中國:投資者,要求投入資金快速回報和最大利益化。老闆不會幹活。
日本:中小型窯口比較多,大多數都是子承父業,屬於職人,有的已經傳承300年以上。也要追求利潤,但不是短平快,老闆要幹活。
2,工廠
中國:一貫性生產較多,從原料到成品全部長內完成,資源人員浪費和不精。人海戰術,自動化能力差。
日本:分工很細,每道工序都接近完美化,大型工廠自動化強度極強,和國內人數比例能達到1:7左右,小型窯口專業做自己傳承和擅長工藝,使得產品多元化。
3,消費者
中國:對日用餐具款式圖案要求較低,基本上能用就可以情況較多。缺乏產品知識,可選器型較少。
日本:對產品款式圖案等設計比較敏感,質量要求嚴格,追求個性產品,需求零散化,可選器型非常多,注重功能性和設計性,對陶瓷掌握的知識較多。
4,市場
中國:以出口為主,重視國內市場廠家較少。品牌推廣不夠重視,設計能力在國際上影響力較弱,工藝品價格昂貴市場份額很難擴大,量產品價格競爭激烈。
日本: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市場為輔。品牌推廣力度較大,獨創設計風格並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位。工藝品平民化產品很普遍。
5,銷售渠道
中國:無較大批發代理商,加上中國面積大造成理順和統合銷售渠道前期投入較大,廠家不定零售價格或無權定零售價格,最終市場零售價格混亂。
日本:在各個銷售渠道有較大的批發代理商,各個商業環節各盡其能,各賺自己應得利潤,廠家指定的零售價格能基本得到遵守。
中華瓷器從藝術價值的角度說是從北宋開始強大的。北宋五大名窯汝均官哥定都有稀世珍品流傳。宋以前的瓷器從考古價值來說是很珍貴,可是工藝和藝術性就和宋以後不可同日而語的。
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高的瓷器一般來說都是官窯(官府燒造的瓷器)。因為官窯不惜工本,可以用最好的瓷土最好的釉料最好的工匠來製造,而且成品率極低,官窯成品有個說法叫「十窯難得一寶」,可想而知其萬里挑一的程度了。所以現在拍賣出天價的如成化鬥彩雞缸杯等都是以前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集合了這麼多資源製造出來的瓷器怎能不價值連城?
日本也是如此,從唐代茶道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對茶具也就是陶瓷也開始重視起來,不但從中國進口,本土也出現了不少有名的陶瓷藝術家,具體事例我不太了解就不說了。而日本的名瓷器也都集中在大名貴族等上層社會,也有很多貴族視之如珍寶,如寧可抱著瓷器自爆也不肯交出去換活命的松永久秀。
知乎常講一句話,脫離劑量不談毒性。在瓷器這裡也是一樣,題主是拿著中國平民百姓用的日用瓷和日本的高檔藝術瓷相對比自然沒得比,可是如果雙方都是高檔藝術瓷來比較中日的瓷器實力是不相上下的。消費者與愛好者對「好瓷器」的定義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普通消費者所能認知的設計是可以做到精確記入這件瓷器生產成本中、通過瓷器的價格體現出來,這種瓷器可以通過品牌、手繪、天然礦物顏料、限量燒制等元素加成賣到很貴,但它終究還是工藝品-最多脫離了「日用」、「工業」、「普通消費品」的影子罷了,算不得好瓷。
為「炫技」而生的瓷器,設計是體現在單獨一個人的工與想法裡面的,外由內生,著於表面的「外」是不入流的、甚至是失格的。廠房、設備、品控、手繪與好瓷沒什麼關係,好瓷最需要只有燒瓷人,搭窯、選材、溫控都是源於一個人的所知、所想、所能。
我的印象里中、日好瓷是沒有商標的,瓷隨窯走,但終歸是看人,挺像買茶-進山場、看天氣與原料、與炒茶人交流。父親與他的茶友買瓷是進山拜訪、誠意與敬意滿滿地交流,只問工藝與朋友,甚至不需要一定帶個結果出山去,「買」本身的過程僅僅是幾秒鐘而已,一句誠心誠意的話「您燒出好東西的時候記得留一、兩件給我們,我們願意等,不問價。」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喝茶而希望入一兩件稱心茶器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瓷器愛好者。而那些入得愛好者法眼的好瓷,上面注入的工與精神不言而喻。
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的恐怕只有懂得中、日兩國好瓷之工的真玩家或者行家。而且就一個提問人的角度來講我不認為題主的問題有什麼不妥(除了嚴謹性、準確性)。沒有求瓷的經歷、也沒有見過中國的現代燒瓷人制出的玩家瓷而篤定中國瓷劣,怕是日本瓷的妙也不會了解多少,不知工何知瓷?
聲明:我自己連瓷器消費者都算不上,日用瓷都沒主動買過一件,不是愛好者。你們再把中國的英文名字給我念一遍!!
實名探(fan)討(dui)最高票。
答主在最新的更新里提到「本來,我只想講講,日本廠家在做日用陶瓷時的用心,監管部門和商家對陶瓷的檢查的嚴格,對消費者的負責。」其實講到那些見聞就可以了,大家一起開開眼界,其樂融融,多好。
這個有點兒露怯啊答主。在後面的文字里也能看出來,答主應該是非陶瓷專業出身,一些國內的陶瓷生產情況不是很清楚,甚至陶瓷生產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沒搞懂,這樣黑不太合適。那麼我就來補充和澄清一些事實吧。
一、商家售賣的問題,跟本題的題目其實關係不大,我這邊懶,就直接跳過了。
二、成型
答主給了兩張滾壓成型機的圖片。其中提到,中國的絕大部分工廠使用塑料滾頭,以及吹了一波日本的所有工廠使用鋼滾頭,並將滾頭加燙云云。這個叫做熱滾頭,70年代末就已經被國內引進並開始大量仿製。
70年代末到今天接近40年,這方面技術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倒退?現在採用冷滾壓成型的廠家居多,主要原因是這2點:
1、熱滾壓必須使用金屬滾頭,成本高,耗電大,工作環境差。
2、隨著練泥技術提高,又或是當地泥料含水量適當,在產品質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沒有太大必要採用熱滾頭。
至於滾頭材料的問題,根本原因我猜是兩國餐具的規格差異的問題。
日本的餐具一般以4-6頭(件)為一套:
Nikko家的
白山的
中國陶瓷餐具一套起碼28頭(件)起跳:
56頭
60頭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對套件的不同配置需求來看,國內廠家全換鋼頭的話成本過高,並不現實。
三、上釉
題主發了個中國大嫂人工上釉的圖,再附上了日本高端先進的浸釉機。
真實情況呢?
[1]孫育紅. 高壓懸式絕緣子真空吸盤浸釉機[J]. 電瓷避雷器,1980,04:27-28.
同樣是70年代末就已經引進並自製了浸釉機。
而如今,中國的噴釉機器人的生產線都已經建成開工了。
四、利坯
碗底修整你見過用海綿修坯的?海綿能刮下來啥?這是常識問題。
五、素燒
又一個常識問題。素燒的作用主要是使坯體內水分揮發、有機物揮發和燃燒、碳酸鹽分解,礦物組成和結構初步形成。是要用燒的。要用燒的。要用燒的。中國工廠用自然乾燥改變坯體分子結構?是放到太陽上乾燥嗎?
還有配的圖,那就是個普通的輥道窯,國內大小窯廠到處都是。只不過是調好一個固定溫度用來素燒,你調高了正常燒也OK。
六、窯爐系統
看好了,我們的系統。
七、釉料鉛鎘含量
答主如是說。
隨手一搜。
原文鏈接:日本進口的漂亮陶瓷杯竟然鉛超標_網易新聞
好了,正經答題。知乎上有關於釉料鉛鎘含量這方面的討論,也有其他答主回答得很好了,在這裡補充一下。總體來看,中國的鉛鎘含量標準在國際上來看還是中等偏上水平的,差不多是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美國這麼個狀況,中國日用瓷去年出口190萬噸,標準達不到賣給誰去?
現在的日用餐碗的內部大多不上色釉,即使有,跟餐盤盤沿的色釉一樣,也都是釉下彩,基本上都是安全的。中低溫的釉上彩日用瓷建議大家還是裝裝水果就好了。這方面中日哪有什麼區別,釉上彩的鉛鎘含量標準定得再高,也盡量使用素色釉下彩的餐具吧。
總結:以上就是對答主在日用陶瓷工藝上的一些回應吧。很能理解答主在日本陶瓷聖地工作的自豪感,也感謝他為我們分享的,當地工作室里那些好看的人和器。然而本人以為,還是最好大致上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基礎知識的補足,再去評價吧。中日兩國的研究人員都為現代陶瓷工藝的進步與發展付出了數代人的心血,在戰後艱苦的環境下自力更生,過程中飽嘗失敗卻仍不屈不撓,努力為人類創造出今天我們看到的器物和優秀的技術。不了解實際情況貿然做出來的評論,實在是侮辱了這些嘔心瀝血的前輩們。
雞湯撒完,我的觀點是:至少在日用瓷領域,中日沒有工藝上的太大高低之分,在品牌營造和設計方面中國也正逐漸趕上,根據各人的審美不同,挑選自己喜歡的那一件器物就好。沒有誰比對方吊到天上去,大家不要黑來黑去的。
然而國內在工業陶瓷材料(民用)上的研究與日本的差距很大,期待大神補充。
舉幾個日用的例子,景德鎮的三淺陶社的東西,我家裡買來用的,我覺得設計很妙,不拘泥於傳統,有趣的使用體驗。
這兩個碗底都是貼片釉下彩,有一點立體的感覺,很可愛。
相信這個咖啡杯大家在微博上看過很多次了,也是來自三淺陶社,聽說有設計專利。
拍的一般,實物特別特別萌。
小皿,好看死了。
再來一個昨天剛買回來的大一點的。
超級漂亮。
我所說的是家庭里實用的東西,不是陳列品,這是直接提升生活品質的小物。
贊多了再加圖 嗯嗯 ,先這樣更新一張皂片。不是啥好的高端瓷器,都是大創買的便宜貨……全部一百円!統統一百円!一百円買不了吃虧!一百円買不了上當!……眾所周知大創很多中國製造所以巨便宜,那麼猜猜下圖哪個是中國制哪個是日本制~
右邊起那倆碟是日本制,嗯最右還寫著美濃燒是吧。其它的全部中國制。(其實我覺得中間那個小瓶子最漂亮(☆_☆)雖然很常見……
不會畫分割線T_T
中國。
以前我也覺得是日本的陶瓷更精緻更漂亮,當時去日本旅遊的時候住在清水寺前的茶碗坂下面,這兒的清水燒非常有名。我不是搞陶瓷的,完全是一個門外漢的眼光來看,我看到那些顏色各異的非常不規則的設計,覺得很漂亮。就想,為什麼國內看到的都沒有這種,都是很規則的一看就是量產的那種,而且全是白色的,圖案也很死的感覺,繁複卻不覺得美。
那次我帶了一些覺得好看的陶瓷回去,有些留在家裡用了,有些送給學陶瓷的朋友了。她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現已升大)學陶瓷,目光自然比我苛刻。她覺得也還好,但沒有我那種驚艷。除了那種飄著櫻花的粗陶,我最喜歡的那種冰裂紋,她說她在景德鎮看得太多都要看吐了。
現在我跟她都來日本留學了。她就是想來日本學陶瓷的。我們在京都,她也去了清水寺前幾那條茶碗坂,並不是說不好看,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個放在景德鎮只能賣十幾塊就不得了了」。而那些一般是幾百幾千日元。我現在說的是日用瓷,不是工藝品。
我現在才明白,我為什麼會覺得粗陶好看。因為日本文化中的侘寂的概念。技術上你說能有多好呢,其實不難,國內學陶瓷的人覺得很容易。但是他們為什麼不做那種呢,這個我不知道。因為朋友是做藝術品的,不是做日用瓷的。
關於顏色,我也想說,為什麼國內日用瓷幾乎全是白底的,而日本就敢用這麼多顏色呢?其實是因為飲食文化。我們喜歡用白色的器皿以呈現食物或酒水本來的顏色,我們習慣這樣看。你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清蒸鱸魚是擺在一個白色的盤子里好呢,還是擺在一個深色的有種各種圖案的盤子里好呢?你是吃魚呢還是看盤子呢?但日本人盛菜的器皿就很喜歡用深色的,去店裡吃碗面,不論是盛面的碗,還是大麥茶的茶杯,或者味增湯的碗,無一不是深色的。為什麼呢?我覺得可能……其實我覺得是……
是因為他們做的菜不好吃!所以用漂亮的盤子轉移注意力!!(╯°□°)╯︵ ┻━┻
好煩吶我就是不喜歡日料啊!我想回家啊我想吃清蒸鱸魚太湖白魚鬆鼠鱖魚酸菜魚水煮魚啊!!我一點都不喜歡海魚的味道啊!!!生魚片什麼的接受不能啊!!!!逼得我一個從來不會做飯的人都不得不學會了西紅柿蛋湯啊!!!!!不然會被活活餓死在他鄉啊!!!!!!
嗯言歸正傳,是審美吧。來三張圖展示三種審美吧……
國內家常菜
英式下午茶
日本料理
中國人不能失掉自信力啊~
以上ˊ_&>ˋ
貴的好。
PS,不管哪國的,中國跟中國比,日本跟日本比,都是貴的好。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