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語言連母語者學起來也覺得有困難?

最好是語法和/或辭彙(辭彙量、拼等)角度上的困難

而「語言的應用」,例如閱讀理解,寫作之類的不在提問範圍內,因為我覺得任何國家都有會一些學生覺得閱讀理解和寫作是困難的,所以不值得提問。


圖片是從微博上拿的

從初一到高三,我們的語法要學6年,而且在高考佔比相當之大
為啥?
來感受一下來自哈薩克語這些時態的善意:

我覺著吧
我有拖延症可能不是我的錯...........


我仔細看了三遍問題描述。
重要的文字看三遍。
雖然我不能確定題主是不是在釣魚(沒辦法現在知乎釣魚問題橫行,有點草木皆兵),不過回答區的確襲來一大波漢語吐槽。
而我就是來吐槽這些吐槽的。

有關漢語的各種粉黑爭端,大約是有人有網的地方,就不會終止的。其間最尷尬者,大概就是各類漢語專業的朋友了(嗯,我自己也忝居其中)。 為什麼說尷尬呢?因為稍稍學了點入門學識,便知對一門語言的無端吹捧和無端貶斥,都有些輕率且偏頗。於是,看到那把漢語捧上天,曰古奧曰唯美曰無與倫比的,往往難以贊同;看到那把漢語踩到底,曰無序曰粗糙曰費拉的,往往也不能贊同。長此以往,自身就成了魯迅先生所言「橫站」之態,兩線交火。 好在這個問題問「難學」,基本上都是講漢語如何如何不好的,單撕一邊就好。

我主要掰扯一下有關漢語語音難學的疑惑吧。有回答提到,輕重音不分,前後鼻音不分,兒化音不分……並因此認為漢語難學。
來,一起重新看問題——
母語者
母語者
母語者
重要的文字看三遍哦。
我們需要意識到,語言和方言的概念不是那樣絕對的。你也許是「漢語母語者」,但不見得是「普通話母語者」啊。
拿我自己做例子,鄙人從小在東北官話區長大(絕不告訴你們方言小片以免暴露位置),自認語言能力尚可,學齡前基本達成常用字認讀成就,睡覺前自己給自己讀故事書(就是這麼魔性)也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學校上學,我經常會發現「卧槽這個字怎麼是這樣讀/聲調怎麼是這樣的」。查了字典發現,是我錯了。但是當我放學走在大街小巷,我才明白,其實大家都「錯了」。
你已經發現了,這裡的「錯」都是普通話讀音和方言讀音的差異。我倒是能搞清楚輕聲與兒化音,也基本能分清前後鼻音,但是其他方面呢?如果有一天你在我家鄉的街頭碰到我,完全也可能聽到我親切的問候:
ni cou sha?

這還是生活在官話區的情況。家住華東嶺南或其他地域的諸位,遇到類似困擾的時候一定比我多。那麼問題來了——
當我們學習普通話語音時,我們算是母語者嗎?
顯然我們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掌握的並不是普通話的語音系統。要求一名廣州長大的朋友和一名承德長大的朋友達到同樣的普通話水平,即使不被認為苛刻,其結果也無法作為漢語難學的證明。

如果一定要找漢語有哪些難搞的部分,我倒是比較推薦同音詞,這玩意兒和方言系統混合起來威力簡直爆棚,有個「各地方言誤會」的問題就是講這個的。此處不妨用一個已經很老的段子來結尾:

「你造嗎?這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料理。」
「我不餓,你個人造吧。」

祝各位順利get到笑點。
以上。
-------------8.26------------------
顯然這個問題已經往暴走方向發展了……
但是樓下拿出第二語言教學的例子是啥意思……說好的母語者呢!
算了,棄療。我去搬磚了。


理論上來說不存在這樣的一種語言……

所有母語環境的兒童習得母語的開始年齡和基本過程都是類似的,並且在大約五歲到六歲的時候都能夠掌握這種語言的基本音位體系和語法結構,和這種語言是什麼無關。

不管語法多難,作為第一語言的話,孩子都能掌握,因為事實上並不存在哪種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其他語言相比絕對複雜的情況,單詞拼寫等等也不存在一種語言是如此的難以至於所有的基礎概念都用30+字母之類的什麼什麼的表示 =_=

答主不是一語習得的專業人士,只是略微了解……


日語中的敬語

分自謙語和尊敬語。
與上級在一起時對自己要用自謙語。對上級或是客人要用尊敬語。

其中的用法很多 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敬語都很有講究。有的是詞形變化,有的又需要加語墜,有的還要完全變化。日本人本身完全能搞懂的人也不多。


這邊說的是語言,不知道包括不包括方言。如果選方言,當選福州話。

舉幾個簡單的栗子…

福州話不像粵語,它不能在知道單字讀音的情況下組合成詞語。

比如「飛」這個詞,一般做動詞的時候念[buēi],但是在名詞里又是另外一個讀音,比如「飛機」,念作「hī gī」,且重音在後。

又比如「眼睛」念作「meī jiū」,「眼鏡」念作「niāng niang第三聲」…

再比如「太陽」,有「tāi yòng」和「nī tào」兩種讀音…

原因是,福州話有太多古漢語辭彙……比如「眼睛」的讀音實際對應的漢語辭彙是「目珠」,「太陽」的第二種念法對應的是「日頭」…

還有一些詞,漢語是兩個詞,福州話是一個字,我估計也是對應著什麼我不知道的古漢語…比如:

早餐:「jiā」
午餐:「dao」第三聲
晚餐:「màng」
月亮:「wō」,這個就是「月」啦,但是發音一定要掌握好,不然別人以為你在說「芋頭」…

還有好多好多…
「葡萄」念「bō luò」然後「菠蘿」念「wēn nèi」(╯‵□′)╯︵┻━┻


「白」念「bā」,「明白」念「mīng bēi」(╯‵□′)╯︵┻━┻


「菜」念「cai」也念「puêi」……


作為在福州出生福州長大的一個「niang a liāng」(意為不太會講福州話的,或者福州話不標準的人)…我說的最好的一句福州話就是「wāi mêi béi gōng h? jiù wa!」(?_?)


「某天魔鬼大發脾氣,於是發明了匈牙利語。」


我師姐是寧波人,婆家是溫州人,她跟我說每次婆婆來看她,她只負責微笑就可以了,因為根本聽不懂…


溫州人淡淡路過。

事情是這樣的。

當我還只會爬的時候,我接觸到的語言基本都是溫州話,所以我第一次學的語言就是溫州話。然而上了幼兒園之後,溫州大力推廣普通話,老師要求大家都要說普通話。本來作為一個個性少女,我也不是很在意,照樣說我的溫州話,直到有一天,幼兒園老師當著所有小盆友的面,給一個從來只說溫州話的小孩子狠狠一巴掌……

誒?溫州話是什麼?我什麼都不知道啊!

從此之後就只說普通話了。

到了初中,初中同學都比較喜歡說溫州話,為了不被小夥伴們排斥,我只好重新操起這門語言,接著被虐的體無完膚……溫州話最大的特色就是隔座山語言都有可能不同,我初中比較偏,這裡的溫州話跟我記憶里的還是有些差距,所以時不時要陷入「這句話該這麼講」的討論~

直到現在,雖然生活中溫州話也用的比較多,但是我的辭彙量跟長輩們比起來還是天壤之別啊~現在已經有很多小孩都不會講溫州話了,感覺惡魔的語言消失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呀~


義大利語等彈舌音較多的語種,本國人也較難掌握,甚至有少數人母語的有些發音一輩子都不會……


不曉得像 滿語 這樣的各種瀕危語言算不算→_→

可能跟題主的意思不太一樣…
這類語言一般都不是因為太複雜而不好用,而且正相反,
它們是由於普遍過於單薄,且失去擴充的能力,連日常生活都不足以表達

  • 母語者稀少,普遍有更常用(雖然詞彙語法修辭敬謙等更為複雜)的另一母語。
  • 天然母語者的詞彙嚴重萎縮到只夠基本生活使用的程度。
  • 語法和修辭(比起盛時)也退化到只剩常見的一部分。
  • 失去擴充能力,使用場合日益縮小。

即使不看社會原因,光看這樣的語言本身,也是造成困難的重要因素。

而且像滿語這種還是曾經有過豐富且規範的書面語,更有產生新詞新概念的規範方式的。這樣拿當下一相比,就更顯出它如今的困難了。。。


中文,絕對是中文呀!從語音、辭彙、語法、漢字全方位虐人呀!就沒見哪條規則是沒有例外的呀!
1)語音;就不扯什麼前後鼻音、平翹舌、n和l這種很多人有認知障礙的東西了。我們就先來讀一讀「一心一意」和「不三不四」吧,明明是同一個字,分分鐘搞出一個變調。更不要說三聲到底怎麼讀了,放在詞里和單獨念調值不一樣,放在不同的詞里念的還是不一樣,簡單一句話「姐姐在展覽館裡走」大家體會一下。

2)辭彙:高中的時候學排列組合,覺得真神奇呀,這麼幾個數相互換換就有這麼多種組合。後來學了中文發現,中文的辭彙就是一個超大集合的排列組合呀,什麼雙色球、36選7都弱爆了。詞多也就算了,關鍵複雜。除了國際通用的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介詞.....之外,中文還搞出了個離合詞,比如「洗澡」「睡覺」「散步」,你以為它是一個詞吧,它中間還可以加東西。

於是上課的時候,
學生A:「我昨天洗澡洗了二十分鐘。」 「很好!」
學生B:「我昨天工作工了一個鐘頭。」 「工作不是verb+object,和洗澡不一樣哦!我們應該說...」
"我昨天工作了一個鐘頭。」 「很好!」
學生C:「我昨天睡覺了8個小時。」 「睡覺是verb+object哦!」
「我昨天睡覺睡了8個小時。」 「非常好!」
學生D:「我昨天運動運了1個小時。」 「......"

更不要提那種一詞多義的情況了,當年不是有個關於「意思」的段子嗎!

3) 語法:語法還有什麼需要吐槽的嗎?基本一課一個槽點。
給幾個例子,大家自行比較一下吧:
A:「我學了八年中文。」
「我學了八年中文了。」 (有啥不一樣)

B:「小明,請把這篇課文讀一下。」—「小明,請讀一下這篇課文。」
「小明,請把你的書放在桌子上。」—「小明......"(啥時候一定要用把呀?)

「小明,打死那隻蒼蠅!」—「小明,把那隻蒼蠅打死!」
「小明,我愛死你了!」—「......." (咋又不能用把了呢?)

C:最無聊的還是補語,基本每個都要講。
哦,我吃不了了。
哦,我吃不完了。
哦,我吃不到了。
哦,我吃不動了。
哦,我吃不起了。
哦,我吃不下了。
哦,我吃不好了。
哦,我吃不著了。
(吃吃吃,吃你妹...)

4) 漢字,漢字就不多說了,你寫個「噴嚏」感受下。

其實很慶幸,中文算是自己的第一語言,不過即便如此,想把這門語言每個地方都搞清楚對我來說依然很難,甚至都覺得這輩子沒辦法完成。看著很多學生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吭哧吭哧學中文,真的替他們心疼,也由衷地感到佩服。

順便替中文老師們說句話,語言真不是你會說就能教別人的,術業有專攻,別下次在聽到誰做這份工作的,馬上接一句,「這活挺好呀,我也能幹啊!」



俺老娘學的是烏爾都語,六十年代大學畢業,那時候的大學畢業生代表著硬通貨,大學前三年沒趕上文革,加上老師都是季羨林的親傳弟子,所以還是學了一些東西的。不過她說,全班畢業時,只有一個人能用烏爾都語從1數到100,因為在烏爾都語里,每個數字都是獨立的單詞,互相之間沒有任何規律可言。


你們吶,拿衣服!

所有的多式綜合語 ( Polysynthesis ),都極難習得,主要分布於極北地區,加拿大的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目前主要是因紐特語),易洛魁語系(目前主要是切洛基語),還有俄羅斯東北部的楚克奇—勘察加語系(主要是楚克奇語),這些語系每種語言使用人數極少,絕大多數已滅亡,我列舉的三種各語系主要語言,有個四,五萬人的母語使用者,就算「尚且繁榮」的多式綜合語了,滅絕率之高,令人驚詫;

地球上還有一片角落,是多式綜合語大量存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一個700萬人口的原始島國,竟然有多達800種以上的語言,其中大部分為綜合結構;

日本的阿伊努語同樣為多式綜合結構,目前僅剩10位自然母語者;

南美亞馬孫叢林也有很多此類語言,但由於土著部落在巴西,處於與文明社會隔離的現狀,那邊的各語系綜合語語言學家了解非常少,到底存在多少種,是否能構成多少個語系,都不為人知,或存在分歧;

下圖為格陵蘭的因紐特語樣本,使用人數約四萬:

下圖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塞皮克語樣本,使用人數未知,由於語言劃分不確定,語言學家尚不能界定塞皮克語系內的50多種綜合語:

最後一問:
中國有研究多式綜合語類型語言的學者么??????????????


居然沒人說潮州話?
潮州話有九十多個韻母啊!
潮州話以前十六個聲調,現在還好只有八個聲調,詩死世薛時是示蝕,八個啊!普通話也才四個,我經常懷疑自己自己這輩子有沒有用過其他四個?!還有以前他們十六個聲調到底是什麼世界誰能穿越給我感受下???!!
牛,牛肉,牛肉丸,牛肉丸湯四個牛每個讀音都不一樣,幾乎所有吃的都這樣,加一個字就在那變變變,這不是巴啦啦小魔仙啊,就算每天吃每天宵夜必備也未必能說得准哪個是哪個!
一個「一」字可以讀澤,讀乙,讀妖,可以用量詞代替甚至可以省略!
一字多義就更不用講,「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但還不給隨便用,您想怎樣?
而且那麼愛唱反調,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颱風叫風台,打字饒不回來,發過去還以為我輸入法又出問題!
還那麼愛和古文搭邊,行是走,走是跑,鐵鍋是鼎,瓶子是樽,每次餓總發成我肚子好睏,我同學就會問我身體是不是分成幾個時區在睡覺!唯一一點好就是高考課外古文用潮州話念真的好理解很多!!
另外,潮州好像有一些自己改變漢字的文字。例如,遊玩,方言里是」踢桃「,寫成字是走之兒上面一個日,還有走之兒上面一個月。但是寫出來又有什麼用,只會被語文老師當作錯別字!!!
===============================================================
我不是語言類的學生,但我還是挺喜歡我的家鄉,包括他的語言。以上一部分是以前老師糾正我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長裡面總結,還有一些成文規定,或許有錯漏,但這真的不是一門你想學就學的來的方言!!撲領姆除外。


大概德文吧

我們公司的德國小哥告訴我,他們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也要上網查單詞是陰性還是陽性的,要不然會用錯語法……


漢語的辭彙量啊……呵呵
語法啊……呵呵
所有的字都不能全部會寫,在中國是個普遍現象啊……


溫州話…其實準確的說是瑞安話
舉幾個例子
我舅舅上大學的時候和家裡打電話 幾度被同學認為在講日語…

細細揣摩 你會發現 寧波(地名)和建波(人名)的波發音是不同的 寧波的波無法用拼音打出來 建波的波是bu

我的一個姐姐 二十幾歲的人了 仍然會把 律師(li si) 說成 螺螄 (lou si) 把戰友(ji yao)說成 醬油(jie yao)

還有是從以前小學的一本教材名叫話說溫州上看到的
客人 溫州話 人客(nan ka)
鹹菜 溫州話 菜咸 (cei o)

哦哦 再說個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是這樣的
我曉得(en xio dei)
我不曉得(en xiao dei)
為什麼 「不 」沒有發音 「曉」還變了音…

呃呃 等有想到再補充吧……


說一個太原話的難點。

我說了這麼多年太原話,但是在連續變調時還是常常出錯。我的很多同學也都有這種情況,話說出來以後才感到不對勁。相同的詞在前後文不同的情況下調值會變化,單字和組詞時聲調也要變化,變著變著自己也糊塗了。。。


阿拉伯語與漢語。阿拉伯國家包括22個國家,官方語言都為阿拉伯語,個別國家例如阿聯酋也通用英語,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也通用法語,同時各個國家之間也有方言差異,因此可能出現同樣是阿拉伯語,但摩洛哥並聽不懂茅利塔尼亞人說的阿拉伯語。同時,方言的普及,使得標準語並不通行,這也作為當地人的一門課程去學習。漢語同理。


推薦閱讀:

東北方言辭彙都有怎樣的來歷?
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到底有多接近?
同時學德語和法語現實嗎?
有哪些原本是某個學科/小圈子的專有名詞,後來被大眾濫用致使含義改變的詞語?
有哪些常在生活中出現,卻鮮為人知的錯別字和誤用詞?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外語 | 辭彙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