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那些具有抽象概念的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如「哲」「道」
謝邀。
造字方式「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諧聲)。除了象形是直接「畫」現實世界中有的東西,剩下都在某種意義上有所抽象化。象形字就不說了,顧名思義,看著是啥就是啥,也不符合題主說的表示抽象概念。剩下的五種逐一舉例:(字型描述皆為甲骨文)
指事字:具象和抽象的結合。如:「刃」,在象形字「刀」上畫一道,表示「是刀的這裡」「上」,兩橫,上面一橫短。其中下面一橫表示參照物,短橫表示「這個字表示的是這裡」「臣」,豎立的眼睛型,本義是奴隸。奴隸都是跪著低著頭的,眼睛就是豎著的。會意字:將多個符號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複雜含義。
如:「兵」,是兩隻手拿著武器。「即」和「既」是相對的,左邊都是鼎(盛食器),右邊都是人。「即」的人面向鼎,是來吃飯,引申為靠近(文言文里很多)、將要(現代漢語即將一詞)。「既」的人背對鼎,是吃完飯了,引申為已完成。假借字:語言里本來有這麼個東西,但是本來沒有相應的字,把其他的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拿過來表示這個意思。大多數虛詞都是這樣來的,當然有的不是虛詞也是假借字。
如:「斤」,本為象形字,斧子的意思。假借為重量的單位。「也」,本為象形字,一種蛇。假借為虛詞。
「然」,本為會意字,表示燃燒(就是燃的本字),假借為虛詞。形聲字:顧名思義,一個字的一部分用來表音,另一部分用來表明這個字字義的一部分屬性。
例如:「江」、「河」皆是形聲字,三點水表示了它的屬性,工、可表示了讀音。【注意,現代漢語中聲旁與形聲字的讀音不同是語音演變的結果,在造字的時期,它們一定是一致的,否則沒有必要以此區分同音字】轉注字:許慎的表述不清,後人被坑成了無數派別。但以許慎舉例的「考老是也」,可以認為它是同一個本字的不同語義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字。通假
很多都是這樣有個已經造出的表示具體實物的同音字,直接拿來用就行了。
比如「然」,本來是「燃」的意思,假借為他用,就只好再造一個「燃」字「而」,本來是鬍子的意思,假借用於虛詞。抽象概念很多不好直接造字,於是只能借音。
「道」「哲」不存在假借,是一種引申
「道」:會意字,由「首」(腦袋)「辶」(行走之意)組成,會成「道路」之意,後引申為方法等意思——老子還把「道」字使用為自己思想的核心「大道」讓他更為玄妙
「哲」:哲,知也——說文;哲,智也——爾雅(「知」「智」本同源,後來才分開 所以才會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資料顯示「哲」為形聲字,但既然它與「知(智)」轉注固然與「知(智)」有一定關係,「知」會意字:由「矢」「口」組成,會出「言辭如箭雨一般敏捷」之意,之後再由口才好(那思維一定也很不錯啊)引申出聰慧等意思由此看來「哲」原本也應該是和能說會道脫不了干係了——所以它是一個以「口」為偏旁的形聲字另外:「折」為會意字,由「斤」(象形斧頭)和上下兩個很想「十」的符號組成為斷木之意——合起來會成「斧頭批木」之意,即「折斷」所以,「哲」有沒有才思敏捷能言善辯足以把對手駁倒的意思呢?(僅提供參考)「哲」就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也只有「有智慧」跟「有智慧的人」兩種意思
至於「哲學」…是一個舶來品:希臘文原意為「熱愛智慧」後變化為今天的意思(西方這種現象極為常見,就不展開講了)總之,引申往往已經足夠用於表示各種意思(外國還大部分使用的是這種方式;當然還有直接拼寫的方法同化外來語的——這個漢語也做得到)即「用有一定聯繫的字進行假借(完全沒有必要給毫無關聯的字注入新的意思)」包括翻譯的時候也一定遵循可以包含一定意譯成分的音譯實現更完美的翻譯:古代常常更注重意譯(除了人名;當然除了當代,就是近現代翻譯人名也可以儘可能地翻譯成帶中國姓氏,讓人一下子分不出來是不是中國名字)玄奘翻譯佛典時除了個別名字咒語等(也是在盡量意譯的前提下)就是專有名詞也採用的是大量的意譯;而現代由於廣東人開的頭(不像上海人一樣洋文說得都很流利,說的半吊子的洋文愣是給手寫成各種有音譯特點的本地化)當然也有一定的辭彙太多的緣故,都以音譯為主,到現在甚至要在書寫中放棄拉丁字母都不太可能了
實在找不到對應的字,賦予一個新讀音完成一個新詞意的轉化(發明一個新字都是極少見的情況:只有「佛」"僧"等個別字)如「禪」…… 但其實大量的意譯翻譯也只是極個別的時候產生引申出來的新意思,因為它們之間必然有一定聯繫
關於假借:假借的主要意圖並不是新出現一個事物無法表達而去表示它(我們完全有必要找一個有一定關聯的詞來表示它,而不是假借給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意思讓字元變成一個空殼)
,而是偷懶!一個常用字寫起來麻煩是假借的主要原因——拿否定詞(極常出現)來舉例子:「非」甲骨文左右有連起來為翅膀之意,引申為「違背」有否定的意思;「弗」繩子綁住的一個是「箭」一個是「矯正箭的工具」為矯正之意,引申為否定;(前面兩個還算是有一定聯繫的,所以也只能算引申)「莫」日出沒於草木之間為黃昏(你問為什麼不是早晨?日出沒於草木之間與月同輝才是早晨,即「朝」字)後假借為否定,而原意由「暮」來代替(注意:假借常常會伴隨著原意加上與之相關的標點符號重新出現,十分常見,雖不作為決定性標準但常常可以靠這一點來判斷);「不」為土地下錯綜複雜的根,因為寫法簡單假借為否定,原意加上「月(肉的變形)字旁」成為「胚」來代替……總而言之,再虛的意思也可以找到與之形象的實在意思相關聯~
假借在造字過程中本就很畸形ヽ(ー_ー )ノ
最後補上一句最龐大的假借字集團:「四」盤嗎?(不知道~甲骨文用「四橫」表示)「五」象形-縱橫交錯之意「六」象形-房屋之意「七」指事-「丨」添一橫,表刀切斷木棒之象,得將棍棒切斷之意「八」指事-背離之象分別之意「九」指事-象形地加了一小撇,有了胳膊肘之意(注意「十」表示有刻度的木棍-本義就是「十」)「百」「千」「萬」就更不用說了:這都不能說是偷懶了2333要是和都是「一」「二」「三」「四」一樣的指事字的話,我估計姓「萬」的考試只用寫名字了( ̄_ ̄ )推薦閱讀:
※怎麼用一個字表達「不相信」?
※有些被廣泛誤解的詞語,為何不順應大眾的理解來改變釋義呢?
※普通話為什麼被翻譯為Mandarin?
※漢語中「量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那」的本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