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坦克的技術那麼厲害,以至於在火力和裝甲上遠超美軍?

如果把時間擴展到整個二戰來看的話,美軍的坦克不比德國弱。早期美國坦克確實較弱,但中後期很快趕上並反超

美軍在坦克的研究上起步太晚,所以在德國發動閃電戰時,M4都還只有雛形,M4之所以非常高大就是因為美國沒有可用的坦克汽油機,所以直接把飛機的星形發動機裝上了坦克。而且坦克強弱要看噸位,只有同噸位的才具有可比性

在面對美軍的M4A3系列時,德國的4號坦克處於下風。潘興戰鬥力火力裝甲都優於虎式。而美軍的M36坦克殲擊車能有效威脅除了虎王系列的所有坦克。

至於虎王和獵虎,超重型坦克已經超出了當時德國技術水平的極限,所以獵虎和虎王有很多機械問題,構成不了大威,擁有制空權的美軍也可以輕鬆呼叫飛機解決


最近關於軍事科普類甚至娛樂向的視頻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析的比較透徹了。德國坦克整體性能對蘇美構不成碾壓的關係。設計上的硬傷非常明顯:

1. 垂直裝甲,被t-34教育之後迅速改正

2. 傳動系統前置,造成傳動軸貫穿車體,抬高整車高度。德系「高富帥」的形象一直保持到戰爭結束。整車偏高造成的缺點一是截面積大,二是要達到同樣的防護效果需要更多的裝甲,超重這一頑疾自此深入骨髓難以根治。

3. 交錯負重輪,在沒有雙向垂穩的那個年代這一設計所提升的行進間平穩程度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反倒成了維修的噩夢。

至於德係為什麼給大家造成碾壓蘇美的印象,一是因為德系自打t-34危機之後一直堅持使用穿深過剩精度優秀的主炮,二是不同噸位下的不公平較量。其實縱觀二戰前後,毛子才是坦克設計的集大成者。傾斜裝甲,克里斯蒂懸掛(雖說最初是美國人發明的)和後續的扭桿懸掛,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的後置,緊湊低矮的防彈外形,整體鑄造炮塔、卵型炮塔以及雙向火炮穩定儀,一路保持著對德國及各西方列強的領先。西方所畏懼的鋼鐵洪流可不僅僅是因為數量龐大。

=============

感謝評論區提醒。二戰期間已經出現了單向的火炮穩定儀,用於提高行進間火炮在垂直方向上穩定程度。毛子和美帝都有部分型號列裝,德國人據說是沒有(攤手)。真正意義上雙向穩定儀的大規模列裝是在戰後T-54B上實現的


這個啊,得分階段來說。從美國參戰以前說起。

其實大家好像都有一個誤解:二戰時期德國的坦克一直很先進,所以德國人所向披靡。

事實上,德國人的坦克確實是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戰術思想先進,而且有單車無線電台、車長指揮塔。在面對更強大對手時,各坦克之間可以更好的配合、了解戰場情況。嘛,一家之言,如果各位看官覺得有道理的話,就請繼續看。

首先是橫掃西歐的階段,這個時期,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是I號坦克、II號坦克,以及為數不多的III號、IV號坦克,還有就是接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35t、38t。I號、II號坦克,這倆實際上更適合作為學校的訓練坦克,但是由於戰爭準備不充分,只能也拉去頂杠(希特勒在49年以前是沒打算打打仗的)。德國本來的想法是I號、II號作為訓練,然後III號去執行反裝甲,IV號去支援步兵。這個階段,德國的坦克對於西歐是沒有壓倒性的性能優勢的,尤其在面對法國的B2式重型坦克的時候,非常的無力,但對於其他國家,還是可以捏一捏軟柿子的。這個階段的重大勝利,沖昏了德國人的頭腦,掩蓋了其裝甲部隊並不佔優勢的事實,因此各型坦克的改進並不積極。順便說一句:德國人很喜歡35t和38t。

然後是入侵蘇聯階段,這個時候德國人雖然仍舊一往無前的衝鋒,取得了各種勝利,其裝甲部隊在各種拿T26、T28、T35、BT系列刷經驗的同時,也遇到了可怕的對手——KV系列、T34系列,德國人手裡的任何一型坦克都不是蘇聯坦克KV、T34的對手,甚至發生過一輛KV1阻礙一個團48小時的事情!T34對於德國人來說,亦是更為強勁的對手,任何一型炮彈打到它身上,都會被彈開,以至於被德國人稱謂「t34危機」,不過由於德國人可以及時的呼叫空中支援,所以還算勉強可以前進。但是德國人對於新坦克的研發和現有坦克的改進的速度加快了。對於T34系列,直接的產物就是大名鼎鼎的「VI號——虎式坦克」,它是直接為應對T34而研發的,而「V號——豹式坦克」,則只能說是參考的T34的設計理念。直到這個時候,德國坦克對於盟軍的優勢才開始建立起來。至於III號、IV號坦克,他們則是升級火力,使之可以有效的對抗T34系列,I號、II號、35t、38t更是改裝為自行反坦克炮,退出裝甲矛頭的序列。

再然後是諾曼底登陸之後,這個時期才開始美軍出現。美國的裝甲作戰思想,還是停留在德國人剛開始的時候:M4系列支援步兵,M10狼獾、M18地獄貓、M36傑克遜 執行反坦克。必須承認,這是 一個非常糟糕的思想,因為M4往往來不及呼叫M10等來支援,就被擊毀了。而M10眾坦克,又經常離開步兵單獨行動,而成為德國步兵的絕好目標(它們仨的炮塔都沒有蓋子,是敞篷的,全景天窗,你值得擁有~~),但如果M10一眾能趕到與德國裝甲部隊進行互射的話,美國的坦克還是不虛的,即使算不上占很大優勢,起碼也是勢均力敵的態勢。雖說前線不斷要求新坦克,美國也確實研發了新坦克,但拜國會山的議員老爺們所賜,新的「M26潘興」參戰的時候,戰爭已經打的差不多了,這種坦克對付德國人的坦克還是很有效的,但是它發揮作用主要是在朝鮮戰場。這個階段呢,如果不算M4,雙方的技術水平還是差不多的,但那種理想的狀況很少出現,而M4系列去對抗德國裝甲部隊,則經常被打得滿地找牙。據說美國跟德國的坦克交換比可以達到1:5,也就是說每損失5輛美國坦克,才能擊毀1輛德國坦克,而且這個戰績還得算上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戰績。

最後這個階段,就是德國人垂死掙扎的階段了,這個時期呢,由於德國的裝甲部隊損失嚴重,幾乎沒有滿編製的,數量上的劣勢,無法抵擋質量上的優勢(其實質量上也沒有代差),更重要的德國人喪失了制空權,戰爭的局勢無疑對盟軍有利。然後德國人投降、分裂,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直到戰後西德的「豹1」(Leopold-1),德國才算才開始自行研發新坦克。


小鬍子:噸位是拿來幹什麼的?就是拿來浪費的!

德國軍隊:你這樣對軍工企業說話,是不是有欽定的嫌疑?

小鬍子:浪費就是奢侈,奢侈就是浪費,說不定咱以後能咋呼一大批腦殘粉呢?

其實德國坦克技術並不有多好,對於當時列強來說其實差不多,總體設計還不如。

但人家德國願意消耗工時和成本。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德國的發家就是基於對大財團的交易以及希特勒對於底層民眾的鼓舞,然後就是對民眾的壓迫——把你的鄰居送進勞動集中營,你是不會反對的,而說話的人是你而不是你的鄰居。

所以無論戰事如何,放假照樣要放,軍工企業的單子也一定要給,不然整個體系都要崩潰。

所以德國軍工企業自然希望研發噸位大,做工精細的,這樣單件的毛利潤就很高,而只有有這個能力,才有足夠的議價能力。君不見毛利潤低的毛瑟廠都被搞成啥樣了,戰爭結束了還被一把火燒了。


軍事發展策略不同,德國的好坦克都被美軍的空中和海軍力量打沒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人不需要!整個太平洋戰場,全部是島嶼爭奪戰和海戰,最重要的是航母和登陸能力,m4 m10作為中型坦克,雖然容易出機械故障,但是運輸條件都非常好,能夠滿足快速部署的條件,島嶼作戰也不需要他長途機動,能夠支援步兵拔掉火力點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日本人基本沒有坦克和at,單兵反坦克武器更是極為缺乏,所以主要威脅來自於炮兵,你說他造那麼多裝甲搞個152毫米炮幹啥。而且說白了,不說弄個老虎,弄個豹子來,你試試把他從美國本土造好再送到海灘上要多少錢?武器從來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北非和義大利作戰中,謝爾曼面對3號和4號的改裝版,76毫米炮能夠有效殺傷對手,並不存在火力不足的情況,在裝甲上兩者差距也並不大,結果也證明了,在好的將領指揮下,美式坦克配合英軍坦克是能夠擊敗德國坦克的,很多人說雖然打贏,但是你交換比低啊,拿3輛換一輛,其實交換比中,人頭很大一部分是被88炮搶了,加之德國坦克擁有電台優勢,你要是把義大利的損失也算進交換比裡面,這個比例就很正常了(怎麼了,義大利坦克就不是坦克的咯?),而且美國暴兵太強,損失速度一直遠遠低於生產速度,這段時間一直到西西里解放,對於坦克火力和裝甲需求都還沒提到日程上。但是好日子總有到頭的時候,美軍霸王行動登陸歐陸,謝爾曼就開始面對動物園了,這段時間美國人的坦克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是重型坦克的威力,喜聞樂見的1換5也大部分是這個時期打出來的,面對動物園的重火力重裝甲,大部分謝爾曼的情況就和電影《狂怒》裡面表現的差不多(除了主角車),老虎一炮一個,但是,即便對於老虎虎王這樣的重型坦克,美國人也並不是壓力很大,為什麼?第一,數量太少,這個時候全德國都已經拉不出一個滿編的部隊了,空軍全滅,蘇聯十次打擊進行的如火如荼,根本沒多少重型坦克能拿來防守,要不為什麼會有希特勒青年團這種喪盡天良的產物?第二,美國人的謝爾曼根本就不是拿來打動物園的!前面已經說了,謝爾曼最主要的功能是掩護步兵拔掉火力點!來輛老虎?對不起,這是m36 at炮和p51的事了。事實也證明,重型坦克並沒有特別阻礙美軍前進的步伐(真正可怕的是希特勒青年團的瘋狂表現),戰術上的小勝利,根本不足以影響整體戰略。當然,美國人也意識到了重型坦克的意義,所以他們也造了潘興,90毫米炮,說真的,不像個重型坦克,朝鮮戰爭的時候就是當中型坦克用了,對上志願軍的is2和152神教還是打不過,主要原因還是運過大西洋太貴太麻煩了,有這錢去運,多造點p51一樣可以解決問題。總結一下,美國人對於坦克的要求就是能夠全球支援,方便運輸,能夠支援掩護步兵前進,清除對手的火力點和輕中型裝甲,對於防禦重點以空軍支援和炮兵解決。這樣來看,謝爾曼作為二戰美軍的主力坦克,完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說是最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也實至名歸。


德軍坦克的可靠性和零件通用性是硬傷。

後面E系列計劃,太晚了。


因為德國是在本土作戰,而美軍需要跨過整個大西洋。

--------------------------------------------分割線--------------------------------------------

既然有人覺得上面的回答是胡扯,那麼就說詳細點吧。

其實美軍不是沒能力造出德國坦克的水平!

準確來說,北非戰役時,德軍的3號、4號坦克面對馳援抵達的美軍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可是各種無力感,從火力到防護都遠落後於對手,直到再次祭出88火炮神器才算是扛過去了。

與此同時,在蘇德戰場上,德國人也遭遇到噩夢般的對手——T-34中型坦克。

直到此時,德國人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坦克車輛是如此落後(其實法國戰役時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勝利來得太快,被忽視了,梅林津在他的報告里已有提及),由此才催生出後面的動物園系列。

--------------------------------------------分割線--------------------------------------------

美國人的問題就比較複雜,一方面美國確實缺少相應的大馬力陸用發動機,這就導致美軍坦克要麼火力防護上不去,要麼就是犧牲可靠性和後勤維護性。而因為二戰主要的地面戰爭都發生在歐洲和非洲,這就意味著美軍必須跨過大西洋去進行作戰,因此可靠性和後勤維護性顯然比火力防護更被看重。至於說技術方面的較量,M4坦克裝備的76mm M1坦克炮配合HVAP並不遜色於豹子上配置的7.5 cm KwK 42搭配APCR的效果,後者的身管比可是L/70,而M1僅為L/52。

何況,美國當時在反坦克戰術方面有著豐富多樣的手段,因此對於坦克自身的反坦克能力的追求確實不如蘇德那麼強烈,也就導致其坦克的火力和防護的發展顯得遲緩(其實主要集中在44年前後)。等到M26潘興重型坦克開始投入時,戰爭已經趨向尾聲,美國人也放緩了對新坦克技術的投入。

至於許多人說「德國的裝甲戰術思想如何先進」之類的,43年及之前,英法以及美國所主張的坦克隨步兵作戰的理念雖然確實顯得問題多多,但到了44年開始,隨著步兵反坦克能力的日益提升,以德國為代表的純裝甲突擊理論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反倒英美所堅持的步坦協同日漸成熟並最終發展為戰後的戰術典範。

因此單憑「德國人思想先進」來解釋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德國從一開始就很重視裝甲學說和坦克學說,由於有這個需求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好的武器,當然這也得得益於德國的工業。美國兩次大戰前武器都比較落後,一參戰一有這個需求了,憑藉其強大的工業潛力,馬上反超對手。


因為美國人研究如何製造更強更遠的飛機和航母去了,坦克什麼的湊合用就行,反正打不過就呼叫P51。


美國真正造出能用的坦克還是二戰初期的時候.......而且M3這種另類的東西,也就算能用而已吧。

克里斯蒂的那些也就是個試驗車,米軍自己都不用。

蘇聯坦克也就紙面看上去嚇人,實際人機工效和戰鬥交換比都很糟糕,戰後抄德國的地方也挺多的,包括像裝甲布局概念啊,夜視儀啊這類。


後期德軍設計坦克,是先選炮再配個底盤上去。而希特勒卻又是個火力不足症患者。

結果整個科技樹就點歪了,不過你們只看到點高了突出的地方,卻沒把因此帶來不足的地方(生產工藝上升,數量不足,底盤負荷過多)給考慮進去,所以有這個錯覺。


然而這並沒有卵用 因為總體戰中,國家掌握的資源和工業上每單位的生產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成千上萬的T34勢不可擋,遠遠勝過每個月產幾百輛的德國黑豹


有59厲害嗎


德軍再多撐幾年,等到什麼T55啊新款大林子啊M47啊百夫長啊出來……嘿嘿……


誰給你德國坦克牛逼的錯覺的,你看虎豹多重了,同等噸位下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那個不是吊打德軍坦克?


德軍說45噸的黑豹是中坦

美軍說42噸的潘興是重坦

滑稽


3號被m3暴打,4號又被m4打,德國產量稍微好看一點的坦克都被美國完全壓制,人家還跨過一個大洋來打你。


那是因為你拿德國的重坦和美蘇的中坦在比,重坦打中坦要是都打不過還不如去玩泥巴


Hing~精工細作不靠譜,就算江詩丹頓能防水,戴著它游泳也是不靠譜的= =T34大法好啊。。虎式那種靠裝甲厚度堆出來而馬力又不太相稱的坦克。。。。。。周圍又沒有那麼多的油紙包著的工程師。。。


光200多輛的M4A3E8就夠西線德棍為數不多的裝甲師倒霉了,M26也就在科隆大教堂前教育了5號坦克做車的道理

發神論之前想想被17磅炮入魂燒成狗的魏特曼


推薦閱讀:

為什麼山本五十六戰死之後,日本海軍會選擇古賀峰一作為繼任者?
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航/陸航可以用自殺式攻擊的方式攻擊美軍轟炸機嗎?
請問一/二戰時期的坦克,乘員間是怎麼協調作戰的?
二戰電影《遙遠的橋》有看懂的嗎?為什麼跟真實戰史區別那麼大?
1939 年民國政府和國人當時是如何看待諾門罕戰役的?

TAG:德國 | 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