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倉頡造字,漢字是否到了捉襟見肘,並需要製做新字的時刻?

漢字使用到現在,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也跟不上信息爆炸式增長的腳步,英語可以隨意的造字,比如motorola,漢字卻不能,雖然漢字有千好萬好,但是這一條短板就很致命了,沒有新的字出現,到現在只能到老祖宗的口袋裡去翻字典,囧,duang,各種來。雖然漢字亂七八糟的有幾萬字之多,但能用的不到一萬字,我覺得是時候造一些新字出來了,比如左邊一個「音」 ,右邊一個「湯」的右半部分,念duang。

如此等等,大家覺得呢?

真不願意搭理你們,這個話題發出來的本意就是想拋磚引玉,探討下目前有沒有造新字的必要,集思廣益,聽大家之言。如果有這個必要,是不是要有相關部門出台一個比較科學的流程制度,後期要不要有一個全民都參與的平台;如果沒必要造,那麼對於出現一個新的語意又沒有一個合適的漢字去表述的時候該怎麼辦,是不是有比標註拼音更好的方法。誠然我一個理科生,漢字水平有限,也犯了很多錯誤。希望不要再抓住我的錯誤不放了,也不要以能有機會批評我這樣才疏學淺的人而沾沾自喜了。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請給出點實際的建議來,對社會有價值有幫助的東西來,誰能保證十年二十年之後,社會不會有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制定新的漢字的平台呢,如果這個討論有幸能夠引起更多的關注,能為這件事情的達成起到一點點作用,那將是它最大的意義。孔乙己,可休矣。


謝邀。不要胡鬧。

duang這種詞可以說完全沒有生命力,不需要為它造字。


motorola是一個詞,漢語對應的概念也是一個詞,摩托羅拉。

motorola拆開來是一個個字母,這才是和漢字對應的東西。

英語才26個字母,都沒有說不夠用,漢字那麼多還滿足不了需求……

想想日語是怎麼吸收外來辭彙的,直接音譯啊,都懶得像明治大正時代那樣造漢字詞了。詞都不造也沒影響什麼,更不用說造字。


題主別怕,洒家在此多時矣!誰敢把你怎的吃俺一朴刀!

說不能滿足需要,是有點言過其實,但也算不上是信口開河,哪兒就輪得到刺配邊邑了。

漢語所需要的,不是增加字的數量。我們的字,不是不夠,而是太多了。若按古制,一貫是一字多功能,到處可用。就像我們的菜刀,割是它,切是它,砍是它,剁是它,削是它,片是它,劃是它,敲是它,宰是它,殺是它,剮是它,剜是它,刮是它,拍是它,按是它,劈是它? 不像西人,搞得繁瑣。後代的人分別心重,畫蛇添足,加了許多偏旁,美其名曰創造新字。所以,昨天我看我大明皇上寫的金剛經序,覺得好像發現不少錯別字,如"閔凡世之沉迷"的"閔"字,怎的少了個豎心旁致使信息大大縮水?又自忖,御制經典,哪裡會出錯?後來才搞淸了原來那些個才是華夏正字。

(我就偏沒買那高壓鍋。路邊撿了個車軲轆卸下來的剎車片,洗凈抹乾,往普通鍋蓋上這麼一壓,嘿,誰說不是一樣。蒸出來的純米米粉不吹牛比買的好。)

Btw, 囧啦,懟啦啥的,從棺槨挖出來,即便起死復生,業已迴光返照,來日無多 numbered 了。

言歸正傳,漢語不夠的,是詞兒。我說的是布衣百姓用得來,能駕馭,書之於紙,道之於口的,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詞。這跟漢字倒是有一定關糸的,因為我們今天用的字,不大方便把比方說美國已造好的詞像其他國那樣順手牽羊拿過來使,方圓混在一起挺彆扭的,不好看。

第二,雖然拚命地簡了簡,到底寫起來總沒人家阿法拜那麼容易。祖國這邊已經算好多了,台灣的小同胞就水深火熱的苦了!寫一行字的工夫,人家白人家娃娃一大篇愛賽也做出來了。愛賽重要寫字重要?義要緊文要緊?你們自己回答吧。

上頭有位答主@唐生真是火眼金睛,道出了一句真情: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日本人。他們把古人的通假字,也叫作假借字,說白了也就是狂草體,算了讓我這樣說吧,也就是說古式的簡體字,和印刷體放在一起並用,一方面補足了辭彙,多姿多彩,饒有生氣;一方面再加上給娃娃寫作也大慈大悲大開了方便法門。

我想我們最好也不要裹足不前,而要繼續歷代的文字變法。

我們的寶貝多得很!甲骨文,大小篆?都可拿出來重見天日,發揚光大。這些可是價值連城的古董,OMG,要是美國人知道自己有哪怕是一點點這樣的東西會感到多麼的驕傲自豪,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又會這樣那般的玩出多少花樣!

國內有不少商號牌子,怎的弄的好像是大刷把三下兩下幾筆塗抹的。難看的要命!怎的用下甲骨書篆書精心設計一下也好,可不落俗套,讓人眼前一亮。

另外,我們也別忘了好好利用民國傑出 intellectuals 的開拓,花了那麼多心血為我們創製的漢語拼音,不應該就那麼給擱著。應該進一步完善之,發揮更大作用。

漢語如同其它語,最小的運用單位是詞。有的詞還可分割為更小的成分,即所謂的語素。有些萬事通會給你反覆講,漢字的造詞能力如何如何高明,哈,阿法拜怎的怎的比不上,萬不及一,百千萬億分,巴拉巴拉。其實這也是可笑的人言惑眾。應該是漢語語素的造詞能力,不是漢字的能力。字不是語素。想當初一些翻譯家,用字造了個"德律風",結果民間不喜歡,就擅自給改了,用語素"電",造了個新詞:"電話",皆大歡喜。現在請看下列詞當中的 語素 "diàn ":

diàndēng

diànzi

shāngdiàn

gōngdiàn

diànfěn

diànjì

diàn qǐ jiǎo lai

顯然,這些語素 diàn 的意思都是很淸楚的,是不是?不像那種天方夜譚講的,一用字母,語素就不好辨識了。如果真那樣,錄音放岀來也沒人聽懂了。只有少數情況,才可能出現分別困難。

我們需要解決的,正是這種困難,不是造字。


有在造字啊,你看元素周期表567周期的。

至於duang這種,根本沒有生命力,過幾個月就沒人用了


「漢字使用到現在,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 」

請問題主說的是哪國人民?

我英文不好,不知道火鍋用英語怎麼說,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說英語遠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而後自己造一個單詞,huoguo?咦,jiaozi說不定就是這樣來的。

我不會因為自己造了一個全新的單詞而沾沾自喜,我只會因自己掌握的辭彙量太少而感到羞愧。

那些以寫字為生的作家們還沒覺得漢字不夠用呢,請問你要寫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還需要造新字?

問題里的「製做新字」,「做」是錯別字,應為「製作」,此外,我覺得改為「創造」會比較好。題主連「舊字」都用不好,再造新字的話,我想……

題主需要的不是造字,而是學習。


輸入法隨便輸入一個音節,再往後翻幾頁,你就知道有沒有必要造新字了


英語使用到現在,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也跟不上信息爆炸式增長的腳步了,26個字母太少,根本不夠用,建議增加幾個。


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大規模的造字運動,咳咳咳,QQ空間的火星文啊卧槽

——分割線——

要造字的意見是你提出來的,你本想拋磚引玉,沒想到是一堆地雷吧,什麼叫逮著你的錯誤不放,沒人逮著你的錯誤不放,只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這是個錯誤。

你也別狡辯,從你對「Duang」那個所造的字來看,你特么是認真的!!!這就讓人很惱火!!!!你這麼認真,為什麼會被黑,因為你提問的方式錯了,如果,問題變成「可不可以造些漢字充實詞庫」之內的溫和語氣。

那按照你造「duang」的邏輯。我也給「作死」的」作「造一個:左邊一個單人旁,右邊一個賤。


你說的隨意造字,實際是隨意造詞。

完全嘀咕了漢語的生成能力啊親。


其實我覺得現在漢語對於語氣詞的處理效果不夠理想,需要用漢語拼音輔助,比如「kia kia kia~【(可牙)(可牙)(可牙)~笑聲】」「hia hia hia~【(合牙)(合牙)(合牙)~笑聲】」「hi hi~ (嘻嘻~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其實現實生活中真的沒聽過有人xi xi xi地笑,笑聲靠近hi hi hi的倒是見過,但普通話目前把這個字給了xi xi這個讀音,如果強行改變規定,讓嘻這一個字既可以發兩種音容易造成混亂,所以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加以分開區別)」「biiiiiiiu~boooong!!!!!!(炸彈飛上天又掉下來爆炸了的音效)」

————————2016年6月27日————————

漢語是有gi ki hi vi這種讀音的,只是普通話沒有。所以我們在用普通話表達某些概念的時候,只能用相似的ji qi xi wei 這種讀音,實在是頗為不爽啊。在國家還沒有出台相關的解決辦法前,漢語拼音先湊合著用吧


之前的答案很長,大部分都是在說漢語是文字,應該對應英文的字母而不是單詞,但是說法不嚴謹,以及「囧」並非新造的漢字,感謝@高克之@雷蒙的指正。

關於要不要製作這個造字的平台,我覺得沒有必要。「呼之欲出」一詞,泛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描寫十分生動,但是由於人的誤用,在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里又多加了一個意思,指某事即將揭曉或出現。民眾自有民眾的力量,如果一個字或一個詞被大量使用並長時間流傳,那它被收錄進詞典只是早晚的事(網路用語可能性會比較低)。語言是活著的生物,無需我們為它的發展制定方向。


題主,首先謝謝你意識到了漢字的這個問題和困境,畢竟在當今好多人連漢字都快不會寫時的數據時代,能夠回去看望一下老朋友漢字是很值得尊敬的。

………………………………………………………………………………………

好,正式回答,漢字正規的有記載的造字方法有六種,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和轉注。一開始文字的階段必然是象形,包括如今的拼音文字等等,理由這裡說不下,簡單點就是初民最先是根據萬物的外形或身體特徵來造出描寫它的字的,這種造字方法持續了很久,直到萬物的劃分越來越細之後,這才失靈,比如說「車」,甲骨文就是一個橫杠,兩邊各一個圓圈,或根據這個稍稍有些變動,但在車出現了細分即各種各樣的車時,象形已經把車的各個部件都描繪過了,找不到可以區分的部件了,這時就要用另外兩個造字法了,會意和指事。

會意簡單來說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另外的象形符號或另一個象形字,指事就是加上一些符號化的標記,這種方法發展到極端就是拼音字母等等的出現。在這兩種造字法也無法滿足日益豐富的世界時,最偉大的造字法形聲出現了,雖然它出現的晚,但後來居上,現在文字十之有七是形聲字,就是一個意符(表示屬性)和一個聲符(取近音或諧音),如「腋」,月是意符,表示這是身體部位,夜是聲符。

之後同樣原因,又出現了兩種造字法,不,我更認可那是用字法,因為它們沒有創造出新的文字,只是給原來的字加上了別的意思或者更蠻橫一點,直接把字的原意給抹除了換成別的意思,這就是假借和轉注,當然轉注是蠻橫的後者了。

介紹完漢字的六書後,我想讀者也該對漢字的來源有些認識了,我的意思大家也該心領神會了,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現可以創造出新的漢字來描述,但也可以用其它的六書方法來描述它。不過,祖先們把造字這一神聖的發明安在了倉頡一個人頭上,更是用「天雨粟,鬼夜哭」這樣的驚天動地來描述造字,這也就說明了人們對造字及漢字的敬畏,參考古代,武則天曾創造過幾個新字,如曌和埊(地),可如今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字,所以新字的出現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適應的,可能有人說那是因為這兩個字都有原來的漢字可替代,但是,造字這一工程,是孤獨的,漫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後來說一說我的解決題主問題的方法,廣義來說屬於轉注,題主也說了,漢字有幾萬個,常用的不到一萬,那可以找一個另外幾萬字里的簡單點的字,給它安上新事物的意思,最可能的當然是和新事物特徵比較符合的老字了,如「屌」這個字,本來這也是一個死去的如同那幾萬個漢字一樣的字,就是因為網路用語屌絲,給它附上了新的意思,才得意重新把它救活,所以我覺得這種方法可能會是將來新字出現最有可能的方式。

對於duang該用什麼字,那就看各位的創意了,不要怕複雜,因為越複雜的字在甲骨文時代寫出來是很美麗的.很形象的,更何況,連biang(輸入法沒有,可能怕打出來太擠,像一團黑條)都有漢字,還怕自己的創意複雜嗎?哈哈。還有我不給出我的心中的那個字,因為我怕跟大家的想法不符,到頭來讓大家不認同我的回答(畢竟是心血啊)。

最後,謝謝看我這篇文章的大家,謝謝來文字這一題材逛知乎的大家,然後也懇請大家稍稍動下手點個贊,也可指出我的過失之處,可好,鄙人拜謝。!!!

……………………………………………………………………………………完


倉頡造字的年代,漢字還沒有發展出「形聲字」的概念,所以每個字都要單獨造字。有了形聲字以後,擬聲詞可以用「口」字旁加一個聲旁造字。然而,漢字沒有發展出更先進的造字方法: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在人類歷史中,只被發明了一次,即腓尼基字母。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由此演變出來的,如下圖所示。

字母演化示意圖:依次是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腓尼基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

我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可以認為是借鑒西方字母文字,創造的一種拼音文字的雛形(沒有成為正式文字)。然而,拼音是與漢字書寫方式截然不同、不相兼容的字母文字,不具備和漢字在正式文章中和諧混用的潛力。2016年,一種以拼音為基礎,以漢字為書寫形式的「表音方塊字」出現了。它是一種方塊字型的拼音,可以比拼音更和諧的與漢字混用,彌補漢字的表音功能不足的缺陷。它的造字方式如下:

1. 把拼音字母筆畫化,即把圓弧變為橫豎撇捺等漢字筆畫(如同金文的隸化)

2. 以上下、左右等漢字結構,把筆畫化的字母和聲調,重新組成方塊字。

「表音方塊字」有一字一音、一音一字的優點,可以作為擬聲字、代替生僻字和不雅字,用作音譯和方言文字等。它的出現填補了我國表音文字的空白。

下面就是用「表音方塊字」書寫的此問題中的擬聲詞(及幾個網路辭彙):

從上圖可見,「表音方塊字」可以準確的拼寫擬聲詞kia, hia, duang等,音譯外來語如motorola,書寫口語辭彙「逼格」、「醬紫」、go-die等。理論上說,它可以看做六書之外的一種新漢字造字方式:拼音或表音。這個方案或許腦洞有點大,但是鑒於表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大趨勢,希望不遠的未來可在中文中得到嘗試。表意的漢字和表音方塊字一起使用,是所謂「兩條腿走路」,定會使中文更完善、科學、強大!


題主,你造那個字考慮了反切或是形聲嗎?


「 漢字使用到現在,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也跟不上信息爆炸式增長的腳步」

說這話之前建議先去了解一下漢字,提高一下知識水平,從來沒見過真正的信息也說信息爆炸嗎?

貧下中農最大的特點就是覺得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很低級很落伍。


高中生表示看到後想起做的一篇閱讀題,另看到第一位的答案說漢字是有生命力的,我很贊同。貼出此文。 

像duang這種曇花一現的網路熱詞終究不會流傳太久,而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會生生不息的,人們所需的,都可以從「字」中「生」出來。

漢字的「生命」哲學

  ①中國人對漢字情有獨鍾,把漢字看作一種特殊的「生命體」,且從中結晶出一種「生命」哲學。

  ②中國的文字最早稱為「書契」,《說文解字·敘》中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為什麼叫「書契」?《尚書·序》:「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說文》:「韌,刻也,從豐,從刀。」豐,正是在木板、木塊上刻記號的刀痕。

  ③後來又有了「文」與「字」的名稱。《說文解字·敘》:「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變)而浸多也。」「文」與「文」的結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這就作為「生命體」來看待了。不過周代稱「字」為「名」「書名」;稱「名」「書名」為「字」,始於秦。可見把漢字看作「生命體」有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

  ④如果我們認識「字」的本義,就可以豁然開朗。《說文解字》:「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古時人和鳥生子稱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結構就是婦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漢字被看做「生命體」的理念,一直傳承著。王安石《字說·序》說:「文者,奇偶剛柔,雜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謂之文。字者,始於一二,而生生至於無窮。如母之字子,故謂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親生孩子一樣,所以稱為「字」。宋鄭樵在《六書·序》中又譜寫了一個複雜的漢字生殖、婚姻血統之譜系,如「二母為會意」,「一子一母為諧聲」等,由生命的生殖進而擬出其家族與血緣的譜系來。

  ⑥漢字「生命哲學」的內容很豐富,先民不僅把漢字的產生視為「生命」的誕生,而且每個字被看成是「生命體」,尤其是書法家更是將漢字「人化」了,一個漢字可以賦予它骨骼、血肉、經脈、神情、風韻、氣質。

  ⑦再如又有漢字的「生存哲學」。漢字始終面臨著各方面的嚴峻挑戰,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過程中的障礙與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一路演變,繼續著自己燦爛的生命之旅。21世紀的漢字依然生機勃勃,計算機的輸入等問題也被解決了。漢字必須與社會、語言的不斷發展相隨,才能始終保持其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須有一套能動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機制與系統。漢字是一個不斷生成與完善的生命過程,又是一個開放的生命系統,在本身的發展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納中,充分體現出漢字「生命哲學」的大智慧。

  ⑧當然漢字「生命」的智慧、哲學,是由創造使用它的中華民族所賦予的。筆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華九九歸一;重56噸,寓意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鼎上鑄有一萬個不同的「壽」字,寓意祖國繁榮昌盛、萬壽無疆。又想到:一萬個不同的「壽」字,也寓意中國的漢字萬壽無疆,中國的文化萬壽無疆。

  ⑨這不又是漢字的「生命」哲學嗎?(選自姚淦銘《漢字文化思維》,略有改動)


如果真的一個意義需要一個新字來表示,時間會給我們答案,沒有生命力的漢字會被淘汰,有長久生命力的會留下。duang這種明顯沒什麼生命力。任何由某個人或某個機構強行造字就只能想武則天造字一樣無果。

在這裡回復下關評論的@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更奇葩的是,而我們一邊學習那些生僻字,到了需要的時候反而會拒絕使用,比如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稱,在費心思記住所有的元素名稱後,我們使用最多卻還是字母。"

個人只是反駁這一段和你說淘汰你所謂的生僻字,你用不到的生僻字不代表別人不需要,眼界開闊些,真正沒有生命力的生僻字自己就已經淘汰了,比如biangbiang面的那個字。


做好了被噴的準備了。我覺得上面說漢字足夠用,漢字很多,還有諷刺題主識字少的人,和大清朝時說大中華是天朝上國,萬物盡有,不需夷族淫巧之技的人是同一類人。

漢字確實豐富,已經通過專家鑒定的北京國安諮詢設備公司的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據稱是目前全國最全的字型檔,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文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傳達著一定的信息,不同社會階段文字適用特點也不同,隨著社會發展,一些文字就會被逐漸淘汰。而那些被淘汰的漢字除了在教材中偶然出現,和在一些專門的學科會用到外,在生活中幾乎不使用。更奇葩的是,而我們一邊學習那些生僻字,到了需要的時候反而會拒絕使用,比如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稱,在費心思記住所有的元素名稱後,我們使用最多卻還是字母。還有更多的生僻字更加失去了使用的效率,因為你在使用時還是需要用那些常見字將其表達出來才能讓更多的人理解。除了一些語言文學專業的人士,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的大學生,也僅僅只認識一些從高中文言文學到的那些生僻字,如果那些生僻字只能在一個小圈子內使用,那他們也就失去了交流溝通的功能。

我們用常用字去解釋那些生僻字,還妄圖讓用那些生僻字來描述新事物,無非是使得文字表達更加繁雜難解。如果有需要,我們為何不能用常見的字組合成意思明了的新字呢?比如上面有位答主所說的「作死」用單人旁和「賤」字組合,意思還是讓人比較容易理解的,這種方式與表情包配字有點相同表達效果。這只是用來舉例而已,真正要想造字肯定還需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抱著固有的字型檔束縛自己,而應該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才能有進步有發展,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漢字簡化其實也是一種「半造字」的行為,正是由於這種敢於創新的行為,讓漢字能夠迅速普及全國。

你們大可不必去諷刺那些有此想法的人,你們是大V,自帶成千上萬的粉絲,你們說的話有一大堆追隨者奉為真理。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你們諷刺挖苦他人的理由,你有自己的想法,別人也當然有表達意見的權力,沒有必要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去嘲笑別人,這樣我不但會覺得你很low而且很噁心。如果你們要噴,請盡量使用輸入法後面那些我們沒見過的字,當然,如果你們認識那些字知道用法的話。這樣一來我不認識那些字,也就省得和你們較勁了,對大家都好。


剛剛看到這個問題以及後面的評論,感覺評論有失偏頗,實際上題主的問題很有意義,拋開duang這種,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對應英語中新詞的翻譯。如

telephone 電話

electronic 電子的

e-commerce ?電商

上面的例子反映了現有漢字無法應對英語詞根從而無法簡潔翻譯的問題,因此放開空間,創造一些新字可以有效的解決。

支持題主的想法


因為剛剛想寫這方面的學年論文,把自己的想法說下。

個人認為現在漢字現在還沒有到達一個已經不夠用的境地,畢竟中國歷史上的漢字很多人都沒有學會,而且中國的歷史文化在今後也是很難達到的。上面有一個回答提到中國在唐朝之後就很少造字了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個人覺得漢字的問題不在於字少,而是漢字在面對外來辭彙,尤其是面對一些英文的辭彙的時,漢字並沒有採用主動的態度去面對,如漢字採取的音譯方式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除了一些七八十年代的詞如摩托羅拉這些,可口可樂等大家已經有了共識),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現狀是大家不去音譯,採取的是直接原生引用進來哦,而且很多中國本土品牌也會用英文作為自己的商標哦,而且很多品牌在國外並沒有業務哦,這可能是大家四級水平提高,彳賤(BI GE)變高咯,,如最常見的 offer,工作,大學錄取,機會這些都能用這個詞,鬼知道翻譯成中文用什麼詞去表達這個詞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隨著中國和國外的連接越來越緊密,就像寫英語作文里寫的這樣,會不會出現一種大家慢慢習慣了用英文去表達呢?因為畢竟大家口語這些能力只會慢慢提高。到了中國大部分的民眾能夠自由的使用英語時,漢字慢慢就會變成那些對漢字感興趣的人的專利,就像繁體字只屬於那些對繁體字有興趣的人的專利一樣。以上的都是對現實狀態下的理想推測,這也是中國和罪惡資本主義現實差距造成的,誰都不能左右的結果。

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 在1867年(清同治中興,那個時候天朝還是上國),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如 比如 重慶 chungking 香港hongkongTSINGHUA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這些都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 ,直到中國在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間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正式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在那個時候才有漢語拼音一說。雖然有了漢語拼音有助於不熟悉漢字的人學習漢字發音。而且有趣的是,漢語拼音也是一個外國人發明的。 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征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現用的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

再看一下現代,中國對國外的學習和當時國外學中國是一樣的道理。前段時間中國進口俄羅斯蘇35 系統就是用的原生俄語。這樣的例子在英語中還能找到更多。

所以再重複一下題主問題,漢字的現狀不是自不夠少,而是漢字面對的現狀,我們並沒有拿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按照這個現狀發展下去,我們除了在古籍裡面能找到純粹的漢語之外,在當代很難找到。不要噴什麼經濟全球還還是什麼地球村,在這裡只談漢字現狀問題。


推薦閱讀:

表示「全部、統統」的方言詞「humblung」(含蹦楞)源自粵語還是吳語?正確寫法是什麼?
中國需不需要造一個字來表示未知性別時的 TA?
有哪些大家都以為是近代才出現,其實古代早用爛了的辭彙?
古漢語常用的語氣詞「矣」後來發展到哪裡去了?客家話「汝食矣飯」中的「矣」和文言的「矣」有語源關係嗎?
究竟有沒有「您們」這種用法?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辭彙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