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4 年中國 GDP 同比增長 7.4% 創 24 年新低」?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data201412/

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緩坡,還是國內政治經濟體系反腐改革的陣痛?


對於我黨來說失業率才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指標,經濟降速但就業市場依然正常就沒問題,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雖然依然是高增長但失業率很高那時候我黨才感覺到有點慌所以推四萬億保的不是增長而是就業。


先一句話總結2014年GDP下降的原因:因為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自身在下降。而決定一個國家潛在經濟增長率最關鍵的因素,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注意前提),是人口增長率水平和人口結構。

看圖說話。

第一張圖,過去20年中國的GDP增長率:

然後我給大家看另外一張圖:

從裡面有沒有看出什麼名堂?對,GDP的峰值,與中國35-54歲人口比例的峰值吻合,都在2007-2008年。為什麼是35-54歲?以往提到人口紅利,一般都統計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或是總人口的走勢圖,比如這張:

乍一看,好像2025年前,都沒啥問題,這也是主流的所謂經濟學家認可的觀點:「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大概出現在2025年到2030年,之前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口產出的結構化,不同年齡人口對GDP的貢獻是不同的。35-54周歲人口範圍是所謂的「黃金年齡」,這部分人口的單位GDP產出要遠多於剛入職的人和即將退休的人。這部分人口比例的下降,意味著GDP產出效率的降低,單位貨幣供應產生的GDP總量會減少。不過這裡這麼提,包括我在內的「年輕人」可能要噴了,憑啥,這年紀的領導都不幹活,我們才是幹活的主力。但我想說,幹活的都是「廉價勞動力」,決定一個企業和一個社會價值的核心在管理,一旦生產的方向不對,干再多活也是徒勞的,這也是我這個回答不同於其他「主流觀點」的重點。不過既然提到年輕人,再上個圖:

農村15-24歲人口可以看成是「廉價勞動力」的典型,這部分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2005年左右就到了拐點了。而且還會進一步下降。根據人口普查現實數據和人口模型預期數據,這部分人口比例,將由2010年的7.88%下降到2030年的2.04%,目前屬於急劇下降階段。在勞動力市場,也是遵循供需關係,供應下降,價格就自然上升。這就是目前為什麼中國的人力成本一直在上升的因素。人力成本上升導致的後果是多面的,當然「廉價勞動力」不再「廉價」,對打工者來說是好事,對企業方來說卻意味著成本上升,利潤下降,投資意願減弱,這樣社會槓桿會降低。社會槓桿降低的結果,最明顯的變化就是GDP增速的下降。但是事情還沒完,再上個圖:

不僅生產端受到了限制,消費端也是。上圖顯示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比例,也在2009年左右出現了拐點。消費本身對經濟不是壞事,因為消費擴張和升級意味著更大的需求,會刺激投資端增加更多供給,從而提高GDP。但消費質量下降,就很成問題了。上圖的「消費者」實際上並非我們日常理解的「普通消費者」,而是只消費不產出的60歲以上年紀的「凈消費者」,一來他們已退休,無法貢獻勞動,二來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方向與年輕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實際上從客觀意義上講,他們只是「消耗者」。這就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人口結構問題,還伴隨社會不公問題,因為歷史原因,目前大量的離退休人員(特別是國企和機關事業單位)沒有繳納社會保險或繳納了很少的社會保險,他們的養老卻由目前的社保基金維持,而社保基金目前主要的投入者是現今的年輕勞動力。這在養老端造成了雙重負擔:一對年輕人不僅要供養四個家裡老人,還得用社保供養他們所在城市或農村的其它老人。以來這對社會創新和人力流動不利(這個還有個戶籍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而且抑制了年輕人的消費。

實際上中國目前遇到的大多問題:產能過剩、消費不振(實際上還是可以的)、投資下降、後金融危機影響(實際上還是中國自身問題,潛在GDP下降卻搞大規模刺激)、社會不公等等,歸根到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人口結構問題。GDP下降只是最明顯的表現形式而已。但需要注意的是,GDP數據是個同比數據,實際GDP絕對值的增長還是驚人的,要比前些年都多,只是基數增長了,比例自然下降了。而在這種總量規模下,7.4%的GDP增速是談不上「慢」的。而目前中國遇到的人口結構問題,前面說的大部分發生在06-09年間的「拐點」是「增速拐點」而不是「總量拐點」,實際上只是增速或比例的下降,無論哪個年齡段人口總量還在增長。真正的「總量拐點」很有可能發生在2030年左右,那時中國需要擔心的,不是增速下降問題,而是如何應對經濟衰退的事情了。

最後結尾,放一個圖嚇嚇大家,懂的自然懂:


你們那群鍵盤政治家、鍵盤經濟學家扯什麼扯,樓主想聽的不就是四個字

你國藥丸

嗎?


考慮到2014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之大,有這種結果,我覺得還不錯,不,應該是已經很不錯了。

這是像中國這種體量的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201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61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而此類國家再次升級進入高收入國家的,全世界只有幾個而已)的必然結果。但接下來的兩、三年不跌破7%,更關鍵。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脫離不了世界經濟整體發展大環境。

現在看全球經濟形勢,除了美國一枝獨秀之外,歐洲、日本、俄羅斯,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這個局面並非今日出現,往前追,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復甦就一直沒有取得真正成效。各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方向就是以美國QE、中國的四萬億為代表的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提升印鈔機工作效率。

最為典型的歐債危機已經把歐盟拖得筋疲力盡。歐洲經濟泥潭不是一天陷進來的,高福利社會加一人一票的民主機制,使歐洲經濟陷入了令人絕望的死循環。

以石油為代表的世界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使得以俄羅斯、中東諸國為能源輸出國經濟日趨慘淡,盧布接近腰斬,普京大帝無能為力,經濟結構單一是這些國家的軟肋。

鄰國日本,65歲以上老人已經佔比超過25%,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雖然其先富再老,可以靠幾十年前遍布世界的日本工廠,反哺本土經濟,但缺少年輕人的國家,想實現經濟再次騰飛,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去年10月,美聯儲宣布退出QE時,很多陰謀論出來(為了維繫美元地位,為了維繫美聯儲聲譽等),認為美國經濟沒有實際好轉。而從數據來看,美國14年三季度的GDP增速更是高達驚人的5.0%,遠超過此前數年間2%的經濟年增速。失業率在2014年內降至了6%以下的「充分就業」區間,受此影響,美國消費者信心水平恢復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之前的高位,而美國股市則突飛猛進,道瓊斯指數在年末升上18000點,年中曾50餘次刷新歷史高位水平。美國甚至開始醞釀加息。美國經濟的好轉也使得美元走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石油、黃金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

美國可以退出QE,但其他國家卻無法像美國一樣瀟洒。人家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學不來,人家美國本土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學不來,人家美國的創新能力也學不來。所以,世界經濟還處在低谷,美國率先復甦。

這是當前國際經濟的基本形勢。

再來看可我們常說拉動GDP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

中國最大的投資拉動能力,在於房地產市場。而1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增長低迷,以往20%以上的年均投資增長率幾乎減半,銷售情況就更為慘淡。以至於又誕生出一個陰謀論,即國際大宗商品的暴跌,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陰謀,因為政府強行抑制了房價,降低了房地產的發展速度,使得大宗商品的國際需求減半,所以,市場上沒人買貨,價格自然暴跌。

何為因,何為果呢?我是說不清楚。

出口方面的減速,和世界經濟形勢聯繫來看,也不難理解。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保持正增長,已屬不易。

而消費馬車,在中國一直就不是很給力。從經濟學基本原理來說,要刺激消費,需要低利率、低儲蓄率的環境。而我們都知道去年上半年,餘額寶的年化收益都能到5%,這是什麼意思?中國的高儲蓄率是世界奇觀,這當然和咱們勤儉持家的中華美德有關,也和咱們國家福利保障不足有關,但更直接的關係在於中國金融市場整體還處於高利率階段,利率市場化沒有真正開展,金融改革才剛剛開始。此外,08年四萬億刺激之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急速累積,繼續搞下去壞賬風險誰來買單?這種局面,也很大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市場的價格,大幅推高了利率水平。所以,中國的消費拉動,在2014年,依然沒有太大改觀。

三駕馬車都不是很給力,GDP能取得7.4%的增長,已屬不易(統計局也功不可沒)。

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整體也是定向寬鬆,央行的降准、降息,MLF,SLF···也是蠻拼得,但從效果來看,只能說一般,而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是有滯後性的,在14年年底股票暴漲之前,中國一直是缺錢的局面,四萬億的老路不能走,新路只趟著走。讓誰來下這盤棋,都很難。取笑克強經濟學的同志,不妨干兩天總理試試。

我國的經濟局面為什麼這麼難,新常態的提出是不是掩飾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遮羞布?

其實,這事怪不得本屆政府。

從根本上說,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基本紅利:勞動力紅利、土地紅利、資本紅利,都已經接近衰竭。勞動力方面,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價格漲幅明顯,不在具有無敵的世界競爭力;土地紅利,看看這些年各地的強拆新聞,中國高鐵前些年的發展也是趕上了土地便宜的好時候,現在征地的成本,不僅僅是翻番的問題;隨著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的消失,中國吸引外來資本的優勢也所剩無幾。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7.4%的增長,在世界排名前五的經濟體里,已經是絕無僅有的了。日本、歐洲基本停滯,美國今年放了衛星。中國按照7%的經濟增速,可能在2021年GDP總量就能超過美國。剩下的這六、七年時間,或許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走的好,能提前實現小平同志第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走的不好,可能就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難翻身。

因為根據測算,2023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可能佔比超過20%,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深度老齡化社會什麼樣子呢?可以看看前面說道的今日之日本。窗口期就這麼幾年,老天爺不單單對中國這麼狠心,實際上,熬進發達國家的列強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也都實現了對幾個關鍵時期的把握,這點不再多說。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還是習大大說的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創新驅動。

從國際上看,推出一路一帶,突破美日圍剿,化解國內剩餘產能,推高鐵、推核電,讓中國資本走出國門,讓外國人幫我們賺錢;從國內看,推新型產業,推中國智造,推互聯網經濟、推利率市場化,推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土地改革、推知識產權保護,引導產業升級。但這兩個方面,哪個要取得實質性突破,都很難,都是硬骨頭。而為了抓住窗口期,保住未來三五年平均7%的增速,必須下嘴。

以後,每年統計局數據出來,能看到7%,大家都可以偷著樂了。

就這樣吧。


敢把毒品和性交易算進去?(英國)

敢把家政服務算進去?(日本)

敢修改高附加值產業核算方法?(美國)

敢把臨時僱傭和其他非正規渠道創造的價值算進去?

分分鐘過10%


習總的新常態問題。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一、發展的規律,增速,加速度

從物理學我們就可以得知事物的發展規律通常大多是線性、指數的、拋物線性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加速度就是拋物線形的,簡單來說就是「增速的加速度」先是增長(90年代到2010年左右從7%-13%),中途達到最高點(13%),之後加速度回落(今年的7.4%),但是要注意,這個只是「增速的加速度」回落,經濟依然是增長的。

當基礎較為薄弱的時候,發展加速度可以很快,所以所謂的金磚四國其實都是發展中國家。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要保持同樣高的增速是十分困難的,100塊增長10%只需要增加10塊,1000塊增長5%需要增加50塊。

所以我們很多所謂的專家、大師老師嘲笑歐洲和日本,說他們的增速只有可憐的2---4,貌似歐洲和日本人民生活在一篇水深火熱中,殊不知那裡的底層失業人民還有錢吸毒。。。殊不知香港的泥水匠日薪摺合人民幣1000多塊。。。

二、公平和效率的辯證下的「新常態」

看到那些打了雞血的鐵血論壇的熱血青年真是無語

我們的增速回落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而且目前來看在中央的掌控下,是客觀規律之中相對樂觀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不到3成

即使今年是7.3%也是相當恐怖的

至於笑話歐洲和日本增速可憐的自欺欺人的。。。

說是高福利和一人一票拖垮經濟的就不要搞笑了

高福利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歐洲已經是世界發達的一流經濟體,早已經過了事物發展規律中的「增速的加速度」增加的階段,不需要以犧牲公平去追求高速增長

三、我國的發展現狀

我國不同,因為80年代之前將近30年的發展停滯,需要快步跑才可能追上發達國家,才有資格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很多政策是以犧牲公平為代價來換取發展效率的,比如農業工業剪刀差(農業補貼工業),「黑貓白貓」論,環境保護等等。

四、解讀「新常態」

習總現在說的新常態說白了就是,發展慢一點,穩一點,公平多一點。所以會有大力反腐,痛擊了反腐影響經濟論,所以大力加強環保。。。

五、一點私貨

總體來說,60年代最苦,文革,工農剪刀差,沒有高考

70年代也苦,公職全部頂替,各種潛規則,機關、國有全部是圍城,外面的人幾乎進不去,大學難上,上了分工要靠關係

80年代較好,有教育,大學容易上,工作不太好找,房子最貴,房價提前漲到了10年後的水平,然後國家慢慢的擠掉泡沫,順便擠掉了你的資產


大家對經濟增長率要有一個基本認識,即5%、6%都是很高的。建國後的增長率,倒退的年份有,增長1%的年份有,增長3%的年份也有。美國近七八年增長率一直在2%左右。

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率到中低檔,6%左右,也不是什麼大事。


經濟開始轉型的必然。從年初就說經濟發展新常態,說到現在,就是在打預防針,只要能夠健康發展,增速低一也是可以接受的,可見中央起碼是有這個心理準備了。


所有評論都是個人觀點,不一定科學,有錯誤請指正。

首先是關於GDP數據真實性的討論。有關中國政府對於每一年度GDP數據以及人均收入數據是否有造假、注水的疑問和討論這些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有沒有注水的這個心裡動機我覺得在08年金融危機之前,是基本不會有,在那之前,全球的經濟都是利好,中國大陸尤甚,但是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滯後性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拖累中國經濟,那個時候官方有可能出現注水的動機。其次,其是否真的是故意注水?這個我覺得官方還真的不會去故意注水。但是在其計算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誤差,所以導致最終計算的結果,這麼多年總是出現 中央的GDP總和少於各省直轄市GDP之和。GDP的真實性如何能夠提高?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之後再來說說經濟情況,李總理上台之後,黨媒總是喜歡說他是商業談判能手。甚至曾經看到過一片詳細的分析文章說李總理親自或者間接簽訂的商業單子總計多少美元。積極的方面來說,國務院總理對於商業發展更加關注,推動國內基建走出去,但是另外一個方面難道不是基建相關產業在國內產能過剩、以及國內實際經濟狀況要比這7.4%的增速要差一點么?

08年金融危機之後,溫家寶投了四萬億的刺激計劃,大量基建上馬,現在李克強其實也在重複他的路子,當然有所差異,至少目前沒看到比較明顯的為了自己的兒子 女兒而再進行四萬億的投資。但是大量的基建確實又重新開始了。建築業(包括交通、道橋、鐵路、土建、裝飾、市政、房地產、機電)到底要國家支持到何時才能結束呢?我畢業於建築大學,之前也就職於一家上市私企建築裝飾公司,我家人在市政行業工作,我接觸到人幾乎都是關於建築類的,上一家公司2015年1月份剛剛在上海上市,但是卻因為整體業績不好,全員年薪漲幅不得超過10%(做一個補充更正,1.22號剛剛得知的消息,上一家公司全員沒有漲薪,年薪維持去年數字,除去畢業第二年員工。這更加能夠說明建築業2014年的發展情況),而且年會也取消了,更加隱形的是,這家公司全年沒有福利了。其分公司10月之前,共計一百多個標,都未中標。作為蘇州第二大裝飾行業公司(僅次於金螳螂),其業績基本可以窺看整個裝飾行業。

說了比較多的關於建築行業的事情,可能有點離題,但是想要闡述一個,國家不能總是期望通過刺激建築業來獲得經濟的增速。

第二產業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大批的撤離潮。這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現的。陸陸續續的台灣代工廠要麼破產,要麼撤離,大陸的私人老闆破產跑路,第二產業 能夠創造的GDP已經大為減弱。在我們第三產業還未成氣候的時候,第二產業已經開始衰落了。

產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著GDP增速的回落。這是一個正常的情況。但是並不是說回落就一定是在努力尋求轉型,轉型失敗的國家很多,各位可以參考。


2014年gdp還創24年新高了 盤子大了還追求一樣的增速難道不是大鳴大放?


統計數據真的不要太較真。


天朝2020年雞地屁估計能接近20w億美元。。人均估計能13000美金以上。

保守估計的。7.4加上通脹的話也有10%。。

去年匯率跌了人民幣貶值了。都增加了6800多億美元。

不過貧富差距是個大問題。。


面對轉型,陣痛是必然


要是降的太快,會明顯的影響國人的信心,統計局非常明白這個不良後果


經濟如果和反腐的關係大到你所說的,那真不應該反腐,對經濟多不好啊!我個人感覺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如此高速的發展是對前些年低迷經濟的報復性反彈,不管你政府如何調整,經濟總會自己進行修正吧!政府能做到的就是對預期進行時間干預,但該來的總會來,而且彈性十足。中國這個政府是想控制一切的,包括霧霾,包括你我的一切,但在前些年自以為是全球最集權(人口)的政府在經濟增長上過度意淫,導致今年以及今後若干年的衰退。政府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因為他們卡里還有很多錢,還可以印刷錢,所以,還要有一輪或幾輪大規模刺激出台,但用詞會多樣化,不會以刺激等辭彙出現,形式也會溫和一些,可量只會越來越大。我個人是悲觀的,中國老意淫自己是世界老大,也灌輸給國民這些思想,還動不動就和美帝比,簡直無語!屌絲之言,各位勿信啊。


一方面可以分析原因,一方面可以分析影響。

還是先挖坑吧等下還要考試@( ̄- ̄)@

順便問一句,中美直接對比有意義?不用考慮兩國物價指數?

———————————————————————————————————————————

先寫一下思路吧。

原因方面,直接原因可以考慮看看各產業增量佔比,具體的現在似乎查不到。關於增速保幾的問題,肯定是看國情,似乎有種說法說是7%以上能有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率,畢竟社會福利還是有待改善,維穩需要。跌下去也不會怎麼樣,民工們鬧鬧就過去了,難搞的反而是金融機構,資本外逃什麼的,大概可以理解為樹倒猢猻散吧。總結起來還是看三駕馬車,可以回顧一下今年金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反腐?有啊,可以看看今年落馬高官的家族資產,投到哪裡去的,wikipedia有一部分介紹啊(注意是家族資產喔)。此外有點偏的還有劉易斯拐點,科技停滯論,也有一些說服力。

影響方面,由於喊了這麼久,一部分壓力已經提前消化了,到7.3也是可以接受的,其他幾位知友講經濟轉型的問題很精彩。十萬億計划具體要看實現得如何了。

反正絕對不會跌6。

我相信統計局的。


各位,GDP的統計方法也很重要。早在幾年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昨日語出驚人,其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如果按照美國的統計辦法計算,中國經濟其實已經處於零增長或負增長。"

當然,並不是說美國的統計方法就是對的,中國的就是錯的。但統計方法對GDP數字上的影響可見一般。

說點題外話,中國統計局出台的基尼係數就有不少媒體懷疑其作假:

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公布了2003年到2012年的中國基尼係數,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74,與2008年最高值0.491相比逐步回落。對此,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直斥其數據造假,並稱:「連童話都不敢這麼寫。」


推薦閱讀:

上海這種女多男少的城市是否會從男追女男方買房的局面變成女追男女方買房的局面?
中國跟日本的經濟差距有多大, 跟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上海和紐約有多少差距?
如何解讀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為什麼有的茶葉價值上萬?

TAG:經濟 | 經濟學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