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哪一種方言是最正統的漢語?

最接近古漢語的
聽說北方話是胡漢混合後產生的


當然是嘉絨語啦

世界中心在華夏,華夏正音在嘉絨。
九州語言皆胡音,唯我嘉絨最正宗。
蚩尤餘眾未屠盡,戎狄血統污關東。
東夷不會複輔音,簡化聲母壞體統。
語法屈折全丟棄,低等語言堪嘲諷。
薩滿倉頡鬼畫符,字如蛇爬真難用。
自古語言無聲調,平仄六朝浮艷風。
鮮卑索虜陸法言,一本《切韻》貽害重。
漢賦唐詩與宋詞,胡韻狗屁也不通。
五代十國元金清,漢兒早與胡兒同。
天朝又推普通話,夷上加胡真癲瘋。
中原亦敢號漢語?皆是胡化鴃舌眾。
閩粵亦敢稱正音?蠻語令人把腹捧。
南北千年習韃語,正音遺忘早不懂。
試問正音在何處?在我川西大山中。
語音千年不曾變,世世代代傳無窮。
先祖遺響恆銘記,漢藏古風永尊崇。
世界中心在華夏,華夏正音在嘉絨。
在!嘉!絨!

--------------------------------------------------------------------------------------------------------
我還是附個維基 吧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98%89%E7%BB%92%E8%AF%AD

嘉絨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是漢藏語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複雜的複輔音)和構詞手段。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語言歷史比較有助於構擬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


首先說明,普通話是近古漢語自然演變的產物。說方言最正統的,方言也是會演變的呀,如客家話到現在已經離中古漢語相去甚遠了。

明代北方音和現在發音已經基本相近。普通話常為人詬病的尖團合流,入聲丟失,在近古漢語發展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地方語言的差異,民間發音與標準韻書的差異一直存在。許多知識分子鑒於傳統仍堅持「中州音」,洪武正韻也是以南京音和中州音為藍本的。但北京音的地位越來越強勢,普通話最終也以北京音為基準。北京音和滿語沒有關係。
從接近近古音的角度來說,並無人使用的「老國音」最為正統。非要講究存古,中古漢語及後來的中州音也為正統。然而你們這些說存古的啊,語音本來就是自然演變的,說越古越好的怎麼不說上古音!說藏語為正宗也有道理,畢竟漢藏語系同源的嘛。
在此給出鏈接古代的語言發音和現在的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 憬彼的回答,裡面關於漢語語音演變的已經很徹底了。
————
謝 @憬彼 補充,廣西象州白石村有「明音村」。
該村方言大概和明代官話90%相似,比存古,別的方言都弱爆了,為何不尊該村為正統呢(°ー°〃)
補鏈,明音村的現象應該是方言島 方言島_百度百科 ,不代表周圍的廣西粵語/平話就是明朝音。


普通話採集區的灤平,是滿族聚居區,滿語對普通話有影響嗎?

難得在周末開車去山中避暑,居然還得和人爭辯:做為普通話採集區的灤平,是一個滿族佔六成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滿語對於普通話有沒有影響?我們說的普通話,是不是「胡語」?

其實,關於滿語對於普通話有沒有影響,已經有個帖子說得很清楚了,Hasuran Li在《滿語和漢語,在歷史上是否曾有彼此影響的關係?關聯程度有多少?》中分析過,滿語對於普通話除了個別辭彙以外,沒有任何影響。

不過仍然有很多人會疑惑,灤平有那麼多滿族人,普通話跑到那裡去採集,怎麼會沒有影響?那麼我們就從頭說起吧。

一、滿人並不都說滿語

很多人一想起滿族,就認為理所當然地是說滿語的。事實上,在中國,至少有數十個少數民族,他們的語言是漢語,比如滿族、回族等。

滿族是一個年輕的民族,誕生不過三百多年,由女真人、蒙古人、朝鮮人和漢人等混合組成。作為滿族核心的為建州女真,本身是一個漢化很深的少數民族,再加上當時主要與明朝交往,很多滿人都精通漢語。從努爾哈赤開始,漢語都是一項基本能力(不會怎麼和李成梁混?)。而後來大量漢人加入滿族以後,漢語更為流行。

到了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滿族基本上使用漢語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內部和旗籍官員,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仍然必須使用滿語。,乾隆時期,弘曆非常擔心滿語的消亡,幾次指示:「國語騎射,不能忽視。」到了咸豐統治之後,滿語基本上就不行了。至於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到「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至於他的弟弟溥傑,就會說「你好」這麼幾句話。上層都對滿語廢棄了,底層大量與漢族接觸,更不用說了。

二、滿族為什麼放棄滿語

在政治上,滿語是「國語」,為什麼滿族會放棄滿語呢?這與滿語遭遇的大語言環境有關。

滿清入關,定都北京以後,是身處一個巨大的漢語北方方言海洋,僅直隸就有數百萬口操漢語的漢人。而說滿語的滿人(主要是建州女真)不過區區幾萬,而且隨著戰爭向全國蔓延,這幾萬人迅速被分散到全國各地,在杭州、廣州、濟南等地建立滿城,因此在北京說滿語的人數極少,主要集中在皇宮和一些主要的王府。和數以百萬計的漢語人口相比,這區區一點人口,就如一滴墨水滴入大海,迅速被漢化。當時還有「京撇子」的外號,嘲笑漢語說不好的滿人。

其實,少數人的語言在遭遇大語言環境的時候,都會迅速向大環境靠攏。這不僅是滿族在入關以後遭遇的,其他很多民族都會遭遇類似的問題。比如西康地區,以藏族為主,漢族不多,很多漢族都藏化,說藏語習藏俗。滿族本來就是一個漢化很深的民族,在進入中原以後,面臨更多的漢語環境,迅速漢化也很正常。

至於滿語影響漢語,那不可能,因為說滿語的人太少了,無法大面積的影響,少量的影響,迅速被抹平。

三、灤平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

那麼問題重新回來,灤平地區,到底是說漢語還是滿語?

明朝時期,由於是國防前線,這是一片無人區。滿清進入北京以後,灤平不在是前線,而且是交通要道,開始遷入大量的人口,主要是從密雲遷過來。

前面已經說過,滿族進入北京以後,說漢語的八旗就不提了,說滿語的則迅速漢化,滿語僅在皇宮和部分政府機關使用,對於普通的滿族人而言,他們用的是和當時北京漢人沒有區別的漢語。

另外,還要考慮一個問題。滿人又被稱為旗人,分為八旗,滿八旗漢八旗等等。此外,還有數量不少的包衣,當時主要是漢人充任,現在包衣也被廣義地認為是滿族了。

所以,即使灤平現在滿族佔六成,但是依舊說的是漢語。

四、為什麼當年到灤平採集普通話標準音?

當年制定普通話的時候,是以北方方言為主,北京話為標準音。大家也知道,真正的北京話兒化音比較多,推廣的話不利。所以當年選擇了多地,最終確認了北京官話懷承片灤平話為普通話的標準音採集地之一。主要是灤平話吐字清晰,可以聽得清楚。

總結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兩點:

一、儘管灤平滿人佔六成,但灤平話沒有受到滿語影響,不是什麼「胡語」。

二、普通話沒有受到滿語影響,普通話不是「胡語」。


接近古代這個問題ok,但是正統這個表達有點怪

想起忒修斯之船的故事了,題主先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艘船隨著航行不斷修補,拆下零件換更新更好的,直到有一天沒有一個零件是啟航時就有的,然後好事者把拆下的零件組裝了一艘和原來的船外形結構基本一致的船,請問哪一艘是「正統」的忒修斯之船?


2016年12月14日:修正一些錯別字,調整了一些用詞。
經評論提醒,作以下說明:本回答提到的如」粵「」吳「之類的大方言名稱,除特殊強調外,一般指這種方言的典型代表(如粵語一般情況下指廣州話)。

—————————以下是原答案—————————
現在哪一種方言是最正統的漢語?
——哪一種都是(與外語比較),哪一種都不是(與古漢語本身比較)。

最接近古漢語的(的方言是哪種?)
——(該問題括弧內為答者補充,想必題主想問的應該是這個問題)
那你得看哪方面,橫向切面比較,大的方面,分語法、辭彙、語音。縱向時代比較,還分上古音(包括先秦音和兩漢音兩個典型方面),對應的語法和辭彙是先秦散文、兩漢散文的文體;
中古音(包括中古前期:南北後期和隋唐,中古後期:兩宋),這個時代早期還能看點《世說新語》的淺文言,大致上可以認為為當時的口語音對應的一種稍偏典雅的文體,後期幾乎都是文言文,口語作品少得很,而且詩詞佔了很大部分,分析語法和口語辭彙實在有些力不從心;辭彙、語法不說,這個比較起來材料不夠多,也不夠典型。
近古音:這個被很多胡普黨已經定性為受蒙古影響的漢語了,這裡就不說了。

那麼,請問題主所說的「古漢語」又是哪一種古漢語呢?
以比較典型的切韻音(廣韻,兩者差別很小,可以大致認為是一個音系)為例:
聲母36:現代漢語最接近的是吳語及吳語的各種方言,但都有簡化的情況。
韻母(按不帶調算)96,最接近的是閩南語的一些方言(聽說有85個左右),不過這只是數量比較,如果從與切韻音的對應性來說,恐怕不容樂觀(白讀部分),具體數據不清楚。
音節(帶調)3800多,最多的應該是閩粵,閩語據說有兩千以上的方言,粵語(廣州話)統計有2300個左右。
不過別著急:閩語白讀,大量存在與切韻音系不對應的情況。具體有多少是「切韻音」後裔(與切韻音系有對應和繼承關係),有多少是白讀……我是沒見過數據,不好說具體的情況,但……即使2000多,不是比(3800多)少很多了嗎?粵語2300的音節,基本上包括所有可能出現的變調、異讀、訛讀。與切韻音系有對應性關係的大約1500多(普通話按粵語2300的口徑,應該包括兒化,輕聲,變調,怕也不會少於2000)。
以普通話中基準比較:普通話聲母比閩粵多,韻母比閩粵少,調比閩粵少,音節比閩粵少。
普通話聲母比吳少,韻母比吳少,調比吳少,音節比吳多(北吳大部分,南吳我沒見過數據),
而調的個數,普通話和古漢語一致,都是四個,但與古漢語相比,有分化和合併(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濁上歸去)。閩粵吳調數比古漢語多,主要是分化。除了調,其它參數,閩粵普吳都比切韻音少。
其它方言不熟悉,且不論。
那麼:又是哪一種最接近「古漢語」呢?(還沒展開細緻討論具體的一些音位、音素層面的「古」啊!)
關於押韻: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以已之長擊彼之短(田忌賽馬),都沒意思。而且根據押韻判定「接近」,也只能在主母音和音尾方面比較一下,哪個方言都有不押韻的實例,而總體上各種方言押韻的情況,還沒有人(至少我沒見過)做過這方面的比較,用這個判定「更接近古漢語」基本上可以認為一個人頭髮有點卷,所以認為人家是歪果仁,而不覺得自己眼睛藍更可疑。
——那麼,哪種方言更接近古漢語?

聽說北方話是胡漢混合後產生的(,是這樣嗎?)
——(該問題括弧內為答者補充,想必題主想問的應該是這個問題)
先建立判定標準:
如果說語言中混入了外語詞,就是「胡漢混合」:那麼,這個是問題是肯定的。不過,我覺得南方話「混合」方面更多。而且這樣論起來,這世界上也就沒有不混合的語言了:英語,據說60%的辭彙來源於法語和其它語言(歸類到日耳曼語族是因為基礎核心辭彙,90%以上與其它日耳曼語族語言同源),那麼,英語算「混合語言」嗎?
如果說語言中產生了因大量外語混入導致音系中加入了本不存在的因素(如現代蒙古語、南方很多少數民族語言中,有一些特定的拼寫漢語借詞的音,除了借詞外,這些音基本上不用)算是混合:那麼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是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受漢語(主要是北方話,尤其是北京話)影響,而形成這種意義上的混合語(以滿語為例,因為在北京,受北京話尖團合併的影響,滿語北京方言中的滿語辭彙,也不分尖團了(比喻,嚴格的說,滿語不存在尖團問題))。
如果說,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克里奧爾語」,才叫混合,那麼答案就更不用說了——東亞大陸上,如果說上古漢語的形成有可能是這種類型的混合外,即使受漢語長期影響的日語、韓語、京語(越南語)都沒有被洗成這樣,更別說漢語本身了。

以上答案滿意了嗎?

多讀書,少上網。另:送上打油詩(作者是誰啊?太有才了):

《華夏正音在嘉絨》
世界中心在華夏,華夏正音在嘉絨。
九州語言皆胡音,唯我嘉絨最正宗。
蚩尤餘眾未屠盡,戎狄血統污關東。
東夷不會複輔音,簡化聲母壞體統。
語法屈折全丟棄,低等語言堪嘲諷。
薩滿倉頡鬼畫符,字如蛇爬真難用。
自古語言無聲調,平仄六朝浮艷風。
鮮卑索虜陸法言,一本《切韻》貽害重。
漢賦唐詩與宋詞,胡韻狗屁也不通。
五代十國元金清,漢兒早與胡兒同。
天朝又推普通話,夷上加胡真癲瘋。
中原亦敢號漢語?皆是胡化鴃舌眾。
閩粵亦敢稱正音?蠻語令人把腹捧。
南北千年習韃語,正音遺忘早不懂。
試問正音在何處?在我川西大山中。
語音千年不曾變,世世代代傳無窮。
先祖遺響恆銘記,漢藏古風永尊崇。
世界中心在華夏,華夏正音在嘉絨,
在!嘉!絨!


陝西富平口音的普通話。


鑒於甲骨文是公認的正統,那麼正統漢語應該是SQL


Beauchamp,你讓法國人念一遍,波香,多好聽。再聽英國人念一遍,比徹姆,一下逼格歸零了。但如果一個英國人跳出來嚷嚷,champ里明明帶個m,法國人閉口音丟失了,英語到現在還保留m的念法,法語正宗在英倫!你信嗎?


靈長之後無哺乳,東非以後無智人,那大概只有最早爬上陸地的兩棲類了吧

所以你要問我誰才是正統,我只能回答你一句________!


連音韻愛好者們的祖師爺陸法言同志都是鮮卑人後裔,各種蝗都散了吧!

要說「正統」那就還得是上古造字時期的漢語,研究這個也能幫助理清字形和讀音的關係~~


這世界上那麼多人,究竟誰才是標準的智人


用「正統」這個詞政治不正確,導致諸多回答當中各有顧忌。不如換個方式。隋&<切韻&>以前的漢語語音沒有系統的記錄,無法比較。&<切韻&>及其資料篇&<廣韻&>成為後世押韻的最高標準(實際標準為其簡化版本&<平水韻&>),就拿它當標準。而由於其注音系統反切,只記錄了各個字音的互相關係,而沒有絕對音值,可以理解作每個字音在&<切韻&>里都是一個函數,而沒有記錄實際值,因此切韻音(一般叫中古音)的構擬,在現代有好幾家版本,結果其實對於外行來說差別不大。以構擬的中古音和現代方言比較,可以不負責任地得出以下模糊結論:
聲母部分最接近的是吳語;
主母音、介音,表現最好的是官話;
韻尾表現最好的是粵語;
「閩南語讀書音」整體風格最像,但單項表現不如以上三家,且保留了某些比中古音更老的成分。
所以單看押韻的話,粵語最佔便宜,但語言又不是只看韻尾,就像有沒有錢又不是只看銀行存款……
跟上面4種平行的其他大方言(客家、湘、贛)都各自繼承了一些特點。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就算只看官話,從東北到雲南口音也差十萬八千里,到一起未必能互相聽懂(我突然想起來前兩年流行的一段音頻,一個大連人打電話給交警解釋了10分鐘「路牙子」,接線員愣是沒聽懂)。所以別扯啥正統不正統了。要正統就去跟Polyhedron學中古音去。
補充一下:
說普通話是「金元虜語」有點過分了,它有個別滿蒙辭彙,而且多是出口轉內銷的(福晉-夫人,把式-博士),除此之外跟阿爾泰語言沒有相似性。但以此說它正統也未免槽點過多。至於粵語人士,有心的話多利用方言優勢寫寫格律詩發揚傳統文化挺好,但如果把「粵語等於唐朝漢語」的吹捧當真了,就去念念小學語文書上的&<鋤禾&>(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是首少見的普通話押韻逆襲粵語的例子。


我個人的理解,現在很多人鼓吹所謂的正統,其實是歷史安全感在作祟。

拋除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意義,追求所謂「古音」其實沒什麼意思,不是說你說的話和老祖宗差不多你就是祖宗了。語言是不斷在演變和發展的,中國南方地區因為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缺乏交流所以出現了「古音島」的現象,這並不是什麼好值得誇耀的事情。

南美洲有些部落兩萬年前什麼樣現在也還是什麼樣,語言自然也沒什麼變化,但是誰會去羨慕他們呢?很多人推崇古音,無非就是受到了所謂「老祖宗的東西就是好」這種思想的殘存餘波的影響,一個語言,一件工具很長時間沒有變化,並不能說明它就一定好用,但是肯定能說明使用者已經死了。


換個思路想想

我想知道的是這個問題的後續

比如有個磚家真的論證出了哪個語言是最正統的漢語,我想問,然後呢?說這種語言的人會怎麼樣?就此姓趙了?


一看題主問的,就知道題主是南方人,你這是要挑起南北不和的大新聞啊。你說你考究這個幹啥子,想恢復中原正統咋地?

說北方話是胡漢雜交的,那麼南方話就是漢蠻/越/苗雜交的了。全中國你也找不出一句正宗漢語。北胡雜交無外乎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亂殺、遼金蒙滿異族統治時長唄。

但南方好哪去了?南人不叫漢人,連華夏人都不算,稱苗人、蠻人、越人。苗人的根據地在今河南南部、安徽、江蘇、江西等地。蠻人根據地在今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越人根據地在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書記?韓非子?五蠹》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由此得,苗人異於漢人之祖華夏人。

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
由此得,蠻人異於楚人,而周王室把楚都視作蠻夷,好的,這差距更大了。(要再考先秦記,那甘肅/蒙古的也可以叫蠻)
《漢書·地理志》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那啥,現在廣東簡稱不是粵么,那啥就是古越人根據地。
由此可得,越人異於華夏人。
~~~~~上面純屬玩笑~~~~~~~~~~~~~~~~~~~~下面正式答題~~~~~~~~~~~~~~~~~~~~~~
題主要考古漢語,那肯定不是漢朝官語,而是漢人/漢族的語言。如此解釋,就得先考漢人和漢族,沒有漢人,就沒有漢語。

我們如今稱漢人,是因為中國之大一統,始於秦,而漢又是第一個貼近天朝版圖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王朝。但是漢朝人怎麼稱呼自己呢?
《史記·大宛列傳》:「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漢武帝,這個毀譽參半的皇帝為了安民,下過一《罪己召》:「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丏若馬』」

抱歉了則個,早期漢朝人和異邦人稱漢人,是國別之稱,稱秦人是族稱。那什麼時候「漢」開始成為民族符號的呢?
《漢書?李廣利傳》載:「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此文與《史記》異,可得漢人在此時已經有了種族之意,但還是以漢朝人為主。
《後漢書》中頻繁出現「漢人」,如《耿恭傳》載:「先世漢人」,《南匈奴傳》載:「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求內附」。這裡的漢人還是在指漢朝人。
《北史?列傳?文宣皇后李氏傳》載:「及將建中宮,高隆之、高德政欲結勛貴之援,乃言:『漢婦人不可為天下母,宜更擇美配。』」
這裡的漢婦人,肯定是漢族婦人了,咦風向變了啊,請注意!
《北齊書?高德政傳》載:「德政死後,顯祖謂群臣曰:『高德政常言宜用漢人...為諸元報仇也』」
這裡的漢人,肯定也是指漢族人。

也就是說,「漢」真正成為民族符號,是在南北朝時期。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開天眼的孔天師的七擒七縱故事,孫權沒事去掠野人充人口,也就是說,在魏晉時期,南方還是蠻越人的地盤,那麼漢人什麼時候成了主導地位呢?先人不幸,「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漢人真正南遷也始自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異族通婚也成為常見現象了,所以想要找到一個根正苗紅的漢人。抱歉,這比較難。連根正描紅的漢人都找不到,怎麼找根正苗紅的漢語呢?

好吧,如果以華夏族為漢族之始,問題來了華夏族又剩下多少?夏族,夏人也,夏稱商為東夷,商稱周為戎狄。夏之後,夏族幾何?夏人幾何?

要真以夏人為漢人祖,那也就河南北部那旮瘩某山溝溝還有一兩個老者是正八經的漢人吧?那麼也就是說,俺的好基友肯定都不是漢人,丫在開封呢,說不準是苗人後裔。。。(又該說我黑他了)

至此,請告訴我,在經歷了五胡亂華+永嘉之亂的漢胡雜交和漢蠻/越雜交後,全中國哪個敢說自己是漢人?來說自己是正八經漢人都把家裡祖先牌牌翻出來,證明自己確實是炎黃之後,夏氏一族,五胡之幸,大雜配年代還保持同族通婚,隋唐只認漢不識胡(別跟宇文那些複姓扯關係啊),五代尚存,宋時保衣冠,元時,你想和蒙古通婚也沒門,清時沒留過辮子的(精神叛變也是叛變,大家都是滿族大爺的奴才)

還古漢語,你能找出一個正八景漢人我都佩服的五體投地。大家都素中國銀,分啥子你正宗的,我下品的,還想把九品中正給我搬回來咋地?

反正哪嘎達敢稱最貼近古漢語,俺這黑龍江銀也不敢扣這帽子,俺們還經歷過闖關東、滿洲國和五湖四海開發黑土地呢。

講了這麼多年民族大融合,不要搞分裂。


那得看回答你問題的是哪個地方的人了。


百度中古漢語教程,各地方言都繼承了部分,很難說一種比另一種更正統。這種月經問題就別問了。


從語言學角度答題的同學們,你們顯然都是被題目帶偏了啊。

「最正統的方言」是個什麼概念?
1. 政治概念。 顯然,目前北京地區方言是最正統的漢語。

2. 時間概念。理解為,最接近「大明英宗正統年間「的方言,那麼現在「最正統的方言」應該是最接近明朝時期的方言,請看自行百度象州話。

以上。逃 )


北京官話京師片內城話。其雖有部分歸併外城、郊區方言,現今仍有大量完整通行樣本。
官音為正,官話為統。歷朝官話除卻清末北京內城話外,無任何完整通行樣本保留。


本來就不存在標準古漢語這樣的東西,談何正統?
從先秦到晉為止,中原王朝的官方語言應該都是關中·河洛地區方言的交替。到了隋朝,士族南遷後,官話大概是洛陽周邊方言為主,混入了彼時的南京方言。而唐朝立國後又用回了西安的關中方言。到了北宋,定都開封,官話也是中原方言。而南宋雖然朝廷去了吳越,可官話仍舊是中原方言,倒是彼時的吳語被影響帶上了中原味。 元朝官員里蒙古人甚多,辦事時甚至需要漢人翻譯,所以談元官話沒有意義,不過大都即是北京,所以當時的北京方言還是佔了些優勢。再往後朱元璋建明,以南京音為正,即便是朱棣後來定都北京,官方語言還是南京音,而且由於遷都時攜去北京的南京人口遠超北京本地人口,所以說當時的北京人都在說北京味的南京話也不為過。清國入主中原後,官話是滿語,不過辦公用的標準漢語還是北京音,二者互相影響,到了清中期大概形成了類似現代的多用兒化音的北京話。民國向後北京音基本已經確立了作為通用語的地位,雖然網傳我朝建國時普通話差點被確立成四川話、粵語,不過事實上即便真有其事也不過是政治考慮而非流通性考慮。
好了,從上面你也該看出來了,能稱為標準古漢語的發音本就不存在,放到今日就更不可能找得出什麼正統了。北方方言肯定受到過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這毋庸置疑,而南方自古被視為南蠻之地,即便後來有漢人南遷,其語言又怎麼可能不受到南方本地民族影響?(所以某些「網路專家」極力鼓吹的"粵語正統論"、"唐人說粵語"實在是貽笑大方)。
如果你一定要在現代漢語方言里找個「血統比較高貴」的,從地理位置以及對鄰邦語言的影響來看,我個人覺得西安話、洛陽話和南京話更符合你的要求。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悉尼孔子學院教小孩唱中國國歌一事?
China最早的意思是中國還是瓷器?
如何反擊七夕節期間在網路上秀恩愛的行為?
筷子為何能流傳下來?
普通話的普及 ,代價一定是方言的衰落嗎?

TAG:語言 | 文化 | 方言 | 漢語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