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技術驅動的公司?
1. 什麼算是技術驅動
2. 如何才能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
3. 技術驅動的公司有什麼優缺點?
4. 現在,國內有哪些公司是技術驅動的?
1. 能自動化的東西絕對不用人堆。
2. 效率提升重過業務增長。
3. 跑得比別人快,哪怕你放開來讓人抄,抄的了你的產品,抄不出你的發展速度。
就是UI爛成狗你還是覺得非它不可的公司。
沒錯,我說的就是兩年前的Google。
技術驅動公司的 :研發人員工資 大於 業務人員工資
技術驅動型公司太少了,不過現在互聯網公司里技術驅動型團隊是少不了的
騰訊、阿里、360、搜狗是典型的產品驅動型公司,但是這樣的公司里一定是有技術驅動型團隊的
首先吧,公司都是做產品出來給人用的,所以必須面向產品面向用戶,即便是搜索框,也不能單單靠ranking就可以受到廣泛好評的
但是,互聯網公司畢竟是做技術的,技術是中堅力量,雖然大部分技術依託或者依附於產品,但是也必須得有技術驅動型團隊,比如服務端團隊、伺服器運維團隊,因為產品一般來說不知道這些人在幹嘛,搞產品驅動也搞不起來啊
廣告放在前面:http://www.appadhoc.com,點進去看看,技術驅動的公司需要的好玩意~~
1. 什麼算是技術驅動假設你愛上了一個姑娘,目標是讓她做你老婆,而她現在甚至都不認識你:
- 必備路徑:搭訕認識-&>約會-&>談戀愛-&>結婚(不要拿優衣庫說事!)
-技術驅動策略:(就說搭訕跟約會吧,後面請自行腦補~~)
(1)搭訕認識階段,目標是由進一步接觸機會
- 收集初始化信息:包含興趣愛好、經常出沒地點、有哪些共同好友、以及你感興趣的 任 何數據,當然這個階段你發現她有男朋友了可以選擇邏輯跳出,以及強制進入下一步
- 製造認識機會:根據已知信息,可以製造相應的邂逅,比如共同朋友組織的聚會,其經常出沒的地方偶遇等等
- 制定執行策略並實施:聊天內容為其感興趣的話題、解決她的實際問題、問答策略以及更多信息收集
- 數據沉澱與更新:新獲取的信息的整理更新與沉澱
(2)約會階段,目標是好感增加
- 制定約會方案:制定多個約會方案,假設A方案是溫泉,B方案是溫泉唱歌住宿(你懂的),A/B測試的方法來找到確定性結論
- 設定優化指標:界定如何算是好感增加,比如每次約會牽手成功率、親吻次數等等
- 設計迭代方案:是簡單出去泡個溫泉吃個飯好呢,還是磨磨蹭蹭等著天色已晚宿舍已關門加上住宿呢(希望她不是武大的)
- 設置模塊開關:是否激活唱歌這個開關
- 開發新模塊:準備AB方案的具體實施策略與臨界點,比如提前訂好房間、安全物品準備
- 流量分割A/B測試:就是不斷試探的過程,比如問問你們宿舍幾點關門啊,唱歌時間會超過12點了
- 分析數據反饋:比如姑娘說她「親戚」來了、對唱歌比較感興趣等信息進一步分析
- 發布版本:知道姑娘對唱完歌不能會宿舍沒有特別的意見,可以實施方案B
2. 如何才能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
- 不確定的產品決策需要數據依據
- 上線代碼有保護,不會發生上線提交後出現bug不能在線回滾,還要連夜打補丁等審核。。
- 產品層面的任何更新都會通過A/B測試的實驗方式有確定性優化
3. 技術驅動的公司有什麼優缺點?
- 優點:任何的輸出都是確定性的
- 缺點:這個世界很多事情是不確定性的
4. 現在,國內有哪些公司是技術驅動的?
- 國外先舉幾個例子:
- 谷歌每個月都會有上百的AB測試在線跑,只有十來個有效的,帶來2%左右的營收增長,這就意味著十來億美元的營收
- FB會把未來6個月所有的功能都上線,通過小流量實驗的方式逐步在線發布,所以你幾乎感知不到FB有bug存在
- 百度的搜索部分、阿里京東亞馬遜這些大的電商、大眾點評、以及知乎等等。
- 大部分大公司都建立了類似的體系,但是
- 很多做A/B測試的居然是隨機流量,這也太奇葩了
- 實驗不當或不規範,大量的辛普森悖論跟區群繆誤(以偏概全跟以全概偏)
- 數據驅動的確定性輸出的確很美好,實際上除了特別有錢的、牛B工程師有閑暇時間的大土豪公司之外,大量的數據驅動體系是不完善甚至不科學的
最關鍵的判定點是「是否盈利、盈利增長是由研發程度決定,而非業務或人際關係」
另外- 公司內,技術方向的工程師佔大多數,有眾多行政及服務同事為他們提供各類幫助
- 內部氛圍以討論技術為主,有眾多技術專精同事負責主要節點
- 業內提及公司,第一印象必然是技術優勢
- 有專門的配置管理部門、項目管理部門
比如目前最神奇的VR眼鏡oculus,開發了這麼些年被20億美金收購了,還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會推向市場。
1. 什麼算是技術驅動
技術研發成果超越市場無數級別,沒朋友
與產品驅動的區別:
產品驅動是在產品上強到沒朋友(表現為:產品設計優秀、並完美運用好現有技術、使運營時能/並輕鬆擊敗對手)
比如:iPhone、微信。
產品和技術的關係:
產品驅動中,產品設計、運營的壓力要求技術革新。
技術驅動中,技術突破、革新,帶來新的產品,或可能性。
PS:技術驅動有可能,自然而然產生新生事物,引起革命性市場巨變。
蒸汽機、內燃機、汽車、飛機、交流電網、塑料/橡膠、半導體、計算機、液晶顯示器、數字DV
2. 如何才能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
擁有「強到沒朋友」的技術,或擁有「技術強到沒朋友」的人。
3. 技術驅動的公司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運營模式簡單——做出技術強到沒朋友的產品/服務-&>賣
缺點:技術能達到么?養得起這些人么?做出的東西有沒有用?
典型的google的技術驅動,做出了n多產品,都是開發人員「想當然」覺得有用。都是沒經過產品設計,沒考慮運營,或者純粹是「好玩」。不過google養得起,這樣養著對他也是有用的。
4. 現在,國內有哪些公司是技術驅動的?
華為、聯發科
1. 在某些領域技術領先同行甚至沒有同行, 不可複製的公司
2. 原型往往出自靠譜的實驗室, 如果技術難度不高, 還需要專利壟斷
3. 風險大, 回報大, 小公司需要搞個大新聞的忽悠能力, 或者是大資本旗下的研發部門
4. 無
例子:
wolframalpha, 手握大量新藥專利的生物製藥公司, 造飛機火箭的, 造量子計算機的各種大忽悠
看公司的股份持有者有多大比例是擁有技術的工作人員,從這個角度看,華為是最符合的了
中國技術驅動的公司很少,我們主要是商業模式的改變來驅動公司前進。技術驅動的公司能獲得超額利潤,比如當年的雅虎,像阿里明顯屬於商業模式驅動,這在中國比較普遍。技術驅動對人的要求較高,對一個國家的看科研水平要求較高。所以技術驅動的公司一般都在發達國家。
這麼多說華為的簡直扯淡。
華為是典型的客戶+項目驅動。
國內有技術驅動的嗎?目前更多的應該是市場驅動的公司吧,特別是在國內互聯網的背景下,有哪個技術是哪個公司所特有的呢?
夏普!一開始對這個公司僅僅是耳聞典型的技術驅動的公司,但是這種公司明顯是不被市場認同的。為了建一個廠搞的自己公司瀕臨破產
技術驅動的一般和產品驅動不分家的,在我看來相對純粹一些的技術驅動一般是做專利授權的,當然一體化解決方案也應該算產品。技術驅動不是只有技術,但是主要的盈利點應該是和技術密切相關的。至於公司,比如康寧大猩猩玻璃的那家,墨水屏的那家,amd之類的應該都能算吧,中國的話技術驅動型的一般和各種研究所研究院關係比較密切,對於一般人來說都不怎麼出名,中國目前還是以銷售以產品驅動的多一些
Uber這樣的公司才是真正技術驅動的公司。
在國內也就華為算得上是技術驅動型的了。
小米應該不是。
推薦閱讀:
※計算機和心理學兩門學科下的人機交互有什麼區別?
※數據可視化現在在市場上重不重要?
※豆瓣對初級用戶門檻高嗎?豆瓣怎麼快速幫助新用戶帶來認同感?
※為什麼有些軟體公司會限制訪問互聯網,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
※為什麼每次知乎給我發私信的時候,都說回復私信就會有人來跟我溝通,但是我回復了卻永遠石沉大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