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球做過什麼貢獻?

保護稀有動物不算,之所以稀有是因為人類。開荒不算,之所以荒也是因為人類,保護環境更加不算,環境之所以差還是因為人類。所以想問問,從自知歷史至今,人類有沒有為地球做過貢獻,不是為了彌補,不是為了影響發展,也沒有前有破壞後有維護的因果原因。純粹是為了地球,純粹是為了自然。人類對地球,做過什麼樣的貢獻?


地球上有三類生物深刻的改變了碳循環,它們分別是光合作用生物,木質素分解者,還有人類。但在講人類的故事以前,先講講前面兩個作為鋪墊。

光合作用生物的首次出現,以帶有葉綠素的原核生物及藻類出現為起點,首次大規模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分構成,形成了從二氧化碳到氧氣的轉換鏈。它們及它們的後代,將原始大氣中90%以上的二氧化碳固定起來,釋放出氧氣造成了大氧化事件,永久改變了地球大氣。

但這一變化的代價是滅絕了一大批不耐氧氣的早期生物,其中可能也包括埃迪卡拉紀(寒武紀之前的時代)末期滅絕事件里死掉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物種。

25億年前首次發生大氧化事件;6億年前發生第二次氧含量上升事件

木質素,維管束植物中廣泛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在植物自海洋登陸以後以烈火燎原之勢席捲全球。在誕生之初,地球上卻暫時還沒有能夠有效分解它們的有效機制——森林大火這種不算。從苔蘚到蕨類,植物先驅們沉浸在志留紀和泥盆紀的二氧化碳盛宴里,大口大口的攫取二氧化碳,大口大口的嘔吐出氧氣。死後,它們的屍骸隨意而且胡亂的堆在陸地各處,因極難分解而保留下來。石炭紀時期,二氧化碳水平已經降低到一個危險的水平,而漂移到南極圈內的古陸也開始出現冰蓋——這恐怕不僅僅是一個巧合——二氧化碳的降低造成冷室效應,冷室效應引起冰蓋發育,冰蓋進一步反射陽光,加強冷室效應。

石炭紀的二氧化碳濃度一路狂降至比今天還低的水平

石炭紀末,氣候從溫暖潮濕逐漸轉為寒冷乾燥,一批不能適應氣候快速變冷的生物發生滅亡。但大約在2.9億年前,一種不起眼的真菌在進化的拐角處橫空出世,木腐菌。它能夠快速分解木質素,將這類高分子有機物轉變為糖類物質參與真菌的生命活動,最終變成二氧化碳重回大氣。它的出現化解了顯生宙的第一次二氧化碳危機,讓地球的碳循環變得更加富有彈性,也讓植物的生死變得更加溫柔。


說到人類了。

人類擁有了一個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具備的能力:挖掘地下儲藏的化石碳庫,把它們轉變成二氧化碳釋放入大氣。石油和煤炭工作者表示,這是在說我們。如果說,光合作用生物在碳循環中的角色是較強的生物固碳,木質素分解者的角色是較強的生物釋碳,那麼人類的角色則是超強力的工業化釋碳

化石能源工作者向你致敬

從碳循環的幾個層次來說,生物圈中的碳循環速率最快,以生物固碳和生物釋碳為主要途徑;大氣和水圈的碳循環速率次之,碳元素以溶入溶出水為循環方式,另外還有岩石風化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岩石圈的碳循環速率最慢,以有機物轉變為化石礦產,然後化石礦產隨著地質運動暴露地表,大規模造山運動影響陸地岩石露頭面積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換句話說,人類在幾百年里,完成了岩石圈本來需要數千萬年至數億年才能完成的化石碳庫的釋放。與此同時,只造成了工業化釋放,尚無法完成工業化回收,而生物圈自身的碳循環是基本閉環的,因此就產生了工業水平的凈增加量

地質歷史上,二氧化碳的凈減少事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生物滅絕。而二氧化碳的凈增加事件,也往往伴隨著大型滅絕事件左右——比如二疊末大滅絕後,以海相浮游生物激增海水酸化反映的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凈增加(可能來自大氣CO2,也可能來自海底CH4)。

這就是人類對地球系統帶來的最大貢獻。


所以這一次由人類引起的地球系統性二氧化碳工業化凈增加會帶來什麼後果?

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和氣候極端化,當然反對的聲音也有不少。

客觀存在的溫室效應是引起全球變暖的本質原因
  • 一方面是科學觀點的反對,畢竟這中間存在很多解釋不清的事情,即使考慮到二氧化碳輻射強迫,現有的排放量有沒有超過地球系統自身的承載力,現在還不知道。雖然這個排放速率有點空前,但是否一定會引起不可逆的全球生態災難,尚未可知。也許,在引起不可挽回的後果之前,排放率可以降下來呢?再或者,人類開發出了工業化水平的碳回收技術呢?
  •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問題已經從科學問題演變為一個政治問題,屁股有時候比腦袋更重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現階段還離不開化石能源,碳排放在可以預計的很長一段時期里依舊會是一個客觀現象。當下之計,應該是利用好化石能源,儘快開發出更多更有效的非化石能源。
  • 第三個方面,人類的農耕文明始於一萬年前的末次冰期結束,而末次冰期也意味著一次十萬年周期米蘭科維奇旋迴的結束。人類的工業文明是否能再延續九萬年?人類造成的碳排放即便造成升溫,是否能抗拒米蘭科維奇旋迴的大勢?在10萬年尺度上交替變化很久的生態圈,是否一定會崩潰在人類手中?
  • 海平面上升什麼的,難道不是最小的問題么……移民和修水壩就可以解決的事。

還有一個後果現在沒有什麼爭議,但幾乎沒有進入大眾視野:海洋表層pH值降低,又稱海洋酸化。

尚未大規模走進公共視野的海洋酸化問題
  • 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形成碳酸氫根,它會對海洋生物的碳酸鈣外骨骼(比如貝殼類,海螺類,還有浮遊動物的鈣質骨骼)產生顯著的溶解效應。
  • 有人可能想說,古代地球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海洋酸化的問題呢?實際上這是一個理解錯誤:酸化的重點,在「化」,指變酸的過程。古代大氣確實存在CO2是今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情形,但是自然界中大氣組分往往變化緩慢,生物可以通過演化來適應。如果變化的太快,生物同樣會死——古代地質記錄中,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了大量的海洋局部甚至整體酸化的實例。
  • 例如二疊紀末期的超級大滅絕事件里,海洋生物滅絕96%與全球整體海洋酸化同時出現,世界範圍內的淺海出現「缺鈣」現象(碳酸鈣溶解太快,導致無法沉澱)。在之後的三疊紀早期,海洋浮游植物出現蓬勃發展。
  • 再比如古近紀早期的PETM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地質記錄同樣記載了嚴重的海洋酸化,與之伴生出現的全球極度高溫。有一些研究認為,目前人類工業釋碳速率已經顯著超過了PETM的二氧化碳積累速率。

一些研究認為,人類工業化釋碳速率超過了PETM事件中二氧化碳累積速率的6倍,變暖速率則快的更多。一家之言,理性看待。

(表格出處:Atmosphere Absorbing CO2 Faster Than PETM, When Dinosaurs Perished)

  • 海水表層過快的變酸,這些鈣質介殼生物是否能夠來得及適應?變酸到一定程度後,是否會出現大量介殼生物死亡,導致種群衰退?
  • 過快酸化引起的介殼類生物衰退,是否會威脅到海洋食物鏈?海洋食物鏈出現問題,是否會威脅人類的食物獲取?或者更嚴重一些,導致海洋生物集體滅絕事件?v

這些有趣而且嚴峻的問題,目前卻還不能很好的解答。

但這並不影響人類已經給地球的碳循環送上了一份小驚喜,或者也許是驚嚇?



題主你這個提問方式不太對。

開荒為什麼好,滅決動物為什麼壞,本質上還是以人的利益為核心出發的,判決標準是人類本身的是非觀。

而地球呢?地球沒有生命,地球就是一個懸浮在太空中的岩石球體,無論表面覆蓋的是岩漿還是城市,對地球來說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沒有「好壞」之分,也就更談不上「貢獻」或者「破壞」了。


先說答案:可能是塑料吧。

人類要保護地球,是保護人類自己,是需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下面多圖殺,出自美國獨腳喜劇表演者George Carlin的脫口秀!


沒有,一樣也沒有,因為地球根本不關心你人類在幹嘛。現在地球表面的環境是各種生物努力了無數代的結果,做為一顆星球,沙漠荒地和森林湖泊的意義是一樣的,所謂救救地球母親這種話更是可笑,人類只是一直在拯救自己而已。


事實上,還真有。

自從人類開始使用太陽能電池以來,肯定將一部分原本會轉換成熱的能量轉換成了電。這當然是一種所謂的「負熵」。類似的,水電,風電,潮汐電,都是一種等價的對太陽能的更「有序」的轉換方式。

所以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角度看,人類的上述活動,有效的減緩了地球熵增加的過程,而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無限接近於真理的一種定律,放之宇宙而皆準。因此,減緩地球的熵增加,這當然應該算是人類對於地球的貢獻了,等將來能從其他星球運輸實物資源回地球,那就又是一種貢獻了。

——————我是補充的分割線——————

看到評論里有人在糾結具體的熵增減過程,的確,從太陽系角度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一處有熵減,必然另一處有熵增,總賬肯定是不划算的。但是針對題目,對於地球來說,是有貢獻的,因為太陽對於地球這個系統,是系統外,系統外的額外能量也好、物質也好、功也好、焓也好,對系統都是有貢獻的,人類不才,的確已經開始略微的對地球有點點貢獻了。

完。


人類造出了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元素

人造元素(百度百科)

它們都是放射性元素,包括(Am)、(Cm)、(Bk)、(Cf)、(Es)、(Fm)、(Md)、(No)、(Lr)、釒盧(Rf)、釒杜(Db)、釒喜(Sg)、釒波(Bh)、釒黑(Hs)、釒麥(Mt)、(Ds)、(Rg)、(Cn)、113號元素、(Fl)、115號元素、(Lv)、117、118號元素(96~118號元素,共24種)。以後數十年間,人們陸續合成了十幾種超鈾元素,進一步發展了元素周期系。鈈239(239Pu)用作核燃料;其他超鈾元素可用於放射性示蹤劑、核熱源、核電池和中子源等方面。

人類使地球達到了自然環境下從未達到的高溫和低溫

由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日前改寫了人類創造的最低溫度紀錄:他們在實驗室內達到了僅僅比絕對零度高0.5納開爾文的溫度,而此前的紀錄是比絕對零度高3納開。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達到絕對零度以上1納開以內的極端低溫。

開爾文是熱力學溫度單位,簡稱「開」,"1開"相當於1攝氏度,1納開等於十億分之一開爾文。"0開"即絕對零度是溫度的極限,相當於零下273.15攝氏度,在這種溫度下,分子將停止運動。

人類所能產生的最高溫度是5.1億攝氏度,約比太陽的中心熱30倍。該溫度是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中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利用氘和氚的等離子混合體於1994年5月27日創造出來的。(該資料為百度獲得,看日期也比較舊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突破)


個人認為如果所有的星球有成就列表的話,地球應該獲得了不少沒有智慧生物的星球所絕對不可能獲得的成就。


人類是至今唯一能整理總結地球歷史,並且最有希望把地球的相關記錄帶到宇宙里,廣為散布,並且等地球毀滅後還能保存下去的地球物種

就算人類在地球上毀滅了,未來的智能生物如果能挖掘、理解人類文明,那麼也將少走很多彎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水平不夠,強行抖個機靈吧。

問題的核心主體在於地球,那麼價值觀的判斷應該以地球為出發點。只有人類的行為符合了地球的價值判斷,才能夠證明人類為地球做出了貢獻。實名反對前面所有認為地球沒有主體性(包括但不僅限於認為人類賦予地球意義,認為地球只是一個天體等觀點)的答案。

我先放上一個有趣的假說吧,蓋亞假說(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是由英國大氣學家拉伍洛克(James E.lovelock)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後來經過他和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 Lynn margulis)共同推進,逐漸受到西方科學界的重視,並對人們的地球觀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同時蓋亞假說也成為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和綠黨行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蓋亞假說至少包含5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認為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有效地調節著大氣的溫度和化學構成;二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體影響生物環境,而環境又反過來影 響達爾文的生物進化過程,兩者共同進化;三是各種生物與自然界之間主要由負反饋環連接,從而保持地球生態的穩定狀態;四是認為大氣能保持在穩定狀態不僅取 決於生物圈,而且在一定意義上為了生物圈;五是認為各種生物調節其物質環境,以便創造各類生物優化的生存條件。前兩層被稱為弱蓋亞學說,後三層為強蓋亞學說。

蓋亞假說的核心思想是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James Lovelock說過:「地球是活著的!」, 而且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

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為了這個有機體的健康, 假如她的內在出現了一些對她有害的因素,「蓋亞」本身具有一種反制回饋的機能,能夠將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何以見得呢?

自地球形成以來的46億年中,太陽輻射強度增加了約30%(其中5%增加於顯生宙期間)。理論上說,太陽輻射強度增減10%就足以引起全球海洋蒸發乾涸 或全部凍結成冰。但地質歷史記錄卻證明,地球上儘管發生過3次大冰期和大冰期內的暖熱期交替變化,地表的平均溫度變化僅在10℃上下。這就表明歷史上地球 存在某種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當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急劇升高,導致全球溫度升高,理論上將導致陸地植被向兩極擴展,面積不斷增大,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 體的吸收也越來越強,這又反過來降低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濃度,即地球上現在也存在著負反饋機制。

地球似乎確實是一個「巨生命系統(Mega-life System)」。 當然,這裡所謂「生命」,決不僅僅指通常意義上的代謝和繁殖,而是指一個能夠進行能量與物質交流並使之內部維護穩定的體系。按照這樣一種觀點,地球恰恰是 這樣一個有機生命體,他利用太陽的能量並且照行星的尺度進行一種新陳代謝作用。其中,生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假如地球上的生物突然不見了,所有構成地 圈、水圈與大氣圈的上百種元素將會彼此共同反應,直到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反應發生,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那麼,地球這顆星球將會成為一個熾熱、無水氣 的一片死寂之地,不再適合人類的居住。

通過與Lynn margulis長期的合作,James Lovelock的蓋亞假說把共同進化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它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和 其物質環境,包括大氣、海洋和地表岩石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系統進化。它把地球看作一個生理的系統,拉伍洛克甚至直接把蓋亞假說稱為地球生理學。正象生理學 用整體性的觀點看待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機體一樣、地球生理學是把地球作為一個活的系統的整體性科學。

————————手動分割線——————

上面是一個有趣的假說,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即使承認地球是一個特殊「生命體」,那麼它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它不斷發展變化保持自身系統穩定的意義是什麼?

我個人做一個不負責任的猜想,地球的發展目標是為了不斷的進化以適應外界的環境,而適應環境的標準就是保持自身系統的穩定。注意,這是一種動態的穩定,核心在於保證自己的核心特徵能夠不變,就像是不斷遺傳的基因一樣。那麼地球的核心特徵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生命本身,在可觀測的宇宙荒漠中(雖然只是滄海一粟),只有地球擁有生命。

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命特徵的基礎。因為生物越豐富,生態系統的抗性以及各個生態位置的可替代性越強,生命特徵保留可能性越高。而且生物多樣性也加強了地球本身的進化能力。從這一方面來說,人類做出了對地球不可逆的傷害,因為生物多樣性被人類破壞了。但是,生物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造生物」(嚴格意義上其實不能說是人造生物),轉基因作物,基因突變產物,以及特殊挑選的優良性狀生物,雖然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人類自己,但至少,沒有人類,這些生物是難以自然產生的。

而從系統穩定的角度來說,人類又為生態系統做了什麼呢。高票答主所說的加劇碳釋放已經很清楚了。但反過來說,人類對於系統的破壞是要大於對於系統的貢獻的。而且人類是系統極端不穩定因素,隨時可能造成地球「生命」的毀滅。

希望我們能善待蓋亞吧


。一群戲精。就好像你手上的細菌們突發奇想聚在一起討論,我們對我們的宿主做過什麼貢獻。討論的熱火朝天。然後你去你洗手間用肥皂洗了個手。


我剛剛幫地球拍了張照片,不知這樣算不算。


我覺得問這種問題真的特別無聊,人類現在根本沒能力毀滅地球,所有的果終究是自己吞下的。所以,在我看來人類文明本身才是地球上最珍貴的東西。


對地球而言,人類所做的毫無意義。無論是保護環境,還是破壞環境,甚至把地球用超級炸彈炸的四分五裂,都談不上好或者壞。


人類本身就是貢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地球根本不在意人類 和你根本不在意地上的螻蟻一樣。


謝邀,大概就像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對地主家的貢獻吧qwq


地球最苦惱的就是人類這幫小兔崽子怎麼這麼自大呢?


個人覺得 人對地球的貢獻就是賦予了地球意義 倘若人類(也無其他智慧生命出現)不曾出現 那麼地球存在也便是沒有意義的 可能有人會說還有其他的生物啊為什麼只有人能賦予地球意義 我以為 如果一切資源得不到利用 一切文明不曾產生 一切生物不擁有思想 那地球與其他空洞冰冷的星體無異 儘管看上去可能有些生氣 可是又能給誰看呢


I Like Your question and Your mode of thinking, Deeply.

北極熊在寒冬里覓食,忽然發現冰川上有動物的屍骨,於是即刻開始饕餮盛宴。一開始屍骨是冰的,後來漸漸流出了鮮紅、溫熱的血漿,北極熊越吃越香……倏爾,北極熊轟然倒在血泊中。

這時,愛斯基摩人圍了上來,把笨重的北極熊拖回營地。

原來,動物的屍骨里藏著一把極鋒利的冰錐。北極熊在享受冰僵的美餐時,其口腔也已經被僵住,對冰錐的刺痛已經不再敏感。那湧出的溫熱血漿源於北極熊自身,而它卻渾然不知。

短視的人類,只緊盯眼前的小利益,以空手套白狼為牟利的最高境界。殊不知,自己就是這頭北極熊,最終套到的是自己的滅亡。

別說地球太大、乞丐太窮、螞蟻太小、姚明太高,你所知的一切都與你構成了一個「共同體」。只索取、不付出的, 命不久矣。


大概幫助地球自轉減速算一個。本來地球就在利用月球的潮汐作用慢慢減速,人類的太空發射基本都會利用地球自轉向東發射,也就幫著地球減速了。


推薦閱讀:

目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人類滅絕之前,怎樣才能抹消掉自己存在過的痕迹?
人類能否對付得了異形?
如果你是最後一個人類,如何給人類寫墓志銘?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開始信命 每個人一生下就知道命運走向 會怎麼樣?

TAG:人屬動物人類 | 地球 | 地球科學 | 人類文明 | 環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