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結婚是為了什麼?


看到真愛也關注了這個問題,心血來潮來答一答。

現在掰指頭數一數身邊的朋友有三個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三個恰巧都是女性,國籍分別是:中國,新加坡,愛爾蘭共和國;受教育程度分別是:PhD candidate,PhD candidate,MSc;感情狀況分別是:穩定伴侶,單身,穩定伴侶;伴侶對不婚的態度分別是:支持,NA,不反對。

我分別問過她們不婚的原因,第一個是不願意要小孩,第二個是不認為結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換言之認為結婚意義不大;第三個是不想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認為婚姻並不會給自己帶來想要的生活或者更好的生活。第一個和第三個朋友對自己的感情都非常有信心,對另一半也都非常信任。

舉這三個朋友的例子意在說明,不婚主義者並不等於感情不順,並不等於不願意負責不願做出承諾(reluctant to make commitment) ,更不等於有某方面的心理偏見、憤世嫉俗。在這裡注意一下三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遠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她們的心智之成熟足以用發展的眼光,對自己的需求和婚姻能夠提供的價值做一個客觀的評估和考量,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他們從理性層面做出了不婚的選擇;選擇不婚並不是選擇了一種生活,而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我不斷強調理性,強調客觀,強調發展,意在說明他們選擇不婚的思維過程,跟大多數人選擇結婚的思維過程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是走腦的,而普通大眾是走心的(或者走腎也不得而知)。在走心的情況下,婚姻的「儀式性「就會產生分量很大的影響

我粗略瀏覽了一下目前的答案,不少知友陳述了一個:不知道為什麼結婚,但是有一個瞬間,一個剎那,感覺什麼東西不一樣了,感覺有質變發生了。肩上的擔子沉重了,雙方的家長都是自己的親人了,覺得自己長大了,覺得自己的男票女票瞬間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芒了……

這些就是婚姻的「儀式性」中蘊藏的力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從人類有婚姻以來一代一代積澱下來的。儀式的力量,社會傳統的力量,說到底都是歷史的力量。一代一代人都是按照這樣的習慣繁衍生存下來的,無論你看得穿看不穿,你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無論你信不信,周圍有人信,你就依然身處影響的漩渦之中。

@Sven先生提到的「提升雙方的生活質量」,也是因為婚姻的儀式性帶給人們心理上的「錯覺」,結婚後天更藍,水更綠,飯更好吃,床單也更好滾(合法了呀)。很多時候,幸福感有一個社會公認的意思隱含在裡面。大家都覺得你幸福,你就幸福得更厲害一點。婚姻就是起了這麼一個公開、公認的作用。至於提升了什麼實際的物質生活質量,比如說有人做飯,有人洗碗,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同居就可以實現了嘛。

婚姻的儀式性帶來的影響在婚後當然會消退,消退以後如果看不穿,就會因為落差產生沮喪焦躁的心理。這個時候,趕緊去生個娃!(別鬧

生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起伏構成的,起的時候覺得開心,伏的時候感到傷心,但是如果能認識到起伏都只是表面的浪花,水面下的波瀾才是生活的本身,遇到開心不開心的事情,也能處之泰然了。

要問我是怎麼想的,世俗如我,我非常樂意享受婚姻這一儀式來給我的感情生活錦上添花。而且這個儀式能讓我愛的人開心,他們開心,我就更開心了。不過私底下我始終不會忘記儀式背後,什麼矢志不渝,什麼念念不忘,什麼歷久彌新。

備註:為了減少誤讀,這個答案之所以從不婚主義談起,並不是為了說明婚姻沒有意義,或者婚姻是一種古老而過時的儀式(antiquated ritual),而是從不婚主義者的視角,通過討論「婚姻」不是什麼來回答婚姻是什麼:婚姻不是忠貞的保證,婚姻不是幸福的保證,婚姻甚至不是提升幸福感的保證。因為「結婚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太大了,就像「活著為了什麼」一樣,很不好答,而且因人個人的需求而異。婚姻給人「帶來」幸福感,並不是婚姻給人帶來的幸福感,而是自己本身就具備了幸福的條件。

而這個答案繞來繞去的意義就在於,啟發對習以為常的事情的思考,進而發現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什麼是不可以寄託過高期望的。

同時,我覺得我有義務提出,很多現實條件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不結婚的決定必須要比結婚的決定要理性、慎重,因為社會的倫理道德、風俗傳統、法律規定,都是按照(異性)婚姻進行default設定的;不婚主義者首先要有一個不反對自己不婚的伴侶,不反對自己不婚的家人,強大的內心面對外界的意見/眼光,還要在經濟上不受制於人。不婚主義者希望通過避免將個人感情生活社會化/契約化來規避社會影響,以期最大限度保證感情的純粹性。但是作為社會人而非孤立人的我們,這種規避很難徹底實現。無論結婚還是不結婚,圍繞者結婚展開的問題始終無法成為一個純粹的個人問題,這也是其爭議頗多、難以定論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知乎最近喜歡討論的幸福感,我認為明白自己的需求,找到正確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的需求,是一切問題的核心。

最後,如果實在難以理解我答案中的,【1.不婚是通過最大程度上避免將個人感情生活社會化/契約化,來最大程度上規避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很難避免的關於婚姻問題的普遍預期與約定俗成的強大影響(即婚姻儀式性的影響),以期達到最大化個人幸福感或減少個人幸福感帶來損害的目的;2.結婚是通過將個人感情生活社會化/契約化,來順應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很難避免的關於婚姻問題的普遍預期與約定俗成的強大影響(即婚姻儀式性的影響),以期達到最大化個人幸福感或減少給個人幸福感帶來損害的目的】的弔詭邏輯,那我就含淚推婚姻是否能使人更快樂? - 癮小明的回答。

以上。



非常感謝 @拾荒少女 的回答,因為無法私信也無法評論,在此鄭重表示感謝。婚姻的意義問題困擾我很久,由她的回答,我有了一個初步想法。非常感謝

婚姻不是愛情的結果,婚姻本身也遠非神聖。

為什麼要結婚?有不少朋友的回答其實是「愛情的意義」,而非「婚姻的意義」。這就有必要進一步破題:婚姻能帶來哪些愛情無法帶來的東西?

之前朋友的回答,是能夠獲得穩定感,並且享受到一些社會福利。這些都沒錯,也確實是結婚時候的重要考慮因素。可進一步想社會福利自然是從國家社會那裡來,那麼穩定感究竟從何而來?換言之,為何依靠婚姻能夠讓兩個人關係變得更加穩定?

我本科畢業已經三年了,不少之前的同學已經結婚,這兩個月就有四五個,朋友圈不少人發祝福,很多人說「太好了,你們的愛情終於有了結果」。

但事實上,婚姻並不是愛情的結果,這是一種可怕的思路;另一種說法倒更確切些,婚姻是愛情的見證。

結婚是一種約束,但並非雙方彼此的約束,而是雙方藉助第三方力量對彼此進行的約束。這個第三方可以是社會風俗,可以是國家機器,也可以是宗教,總之是一種權力機構。婚姻雙方捨棄自己某些權利,與第三方簽訂契約,以維持二人關係的穩定。這種讓步和妥協自然能夠獲得回報,比如穩定狀態。當然,這種穩定往往也是第三方喜聞樂見的,穩定狀態的家庭與婚姻,可以讓權力機構更加穩當。因而社會權力運作方式的變更,往往同時也會出現婚姻方式的變更,婚姻一個晴雨表。

結婚其實意味著第三方力量有權利干涉婚姻生活。回頭我們來看「婚姻是愛情的結果」,這一論調換個角度理解,就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婚之前,雙方關係以感情為中心來維繫,而結婚之後,這種維繫未必一定需要感情的參與。

「重婚違法。」

「結了婚還這麼不穩重。」

「結了婚就是大人了。」

「離婚違背上帝律法。」

第三方力量獎勵穩定的關係,提高關係破壞的成本,通過這些條條框框,二人關係能夠進一步鞏固。第三方力量往往足以維繫婚姻關係,尤其是個體意識不強的時候,哪怕沒有感情,婚姻依舊可以繼續。

但第三方力量無法維持愛情,愛情還是兩個人的事情,需要慢慢耕耘。朝夕相處,柴米油鹽,使人疲累得不再想到愛情這麼奢侈的事情。反正都結婚了,也沒必要再浪漫了,是吧?

相愛容易,結婚其實也容易,但要相守,實在太難,愛情的路很長,很多人走到婚姻就慢慢緩了,慢慢停下了。

只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社會上,依靠結婚,實際上兩個人便與整個世界連結在一起了,婚姻便成了社會的一部分,這為二人的關係多了一層保障,這保障是買房便宜,是孩子能上戶口,是不再有恁多的風言風語,保障了你我能夠繼續前行,遠方風景更好呢。

可是不要迷信婚姻的力量,它無法為二人的愛情做更多保證,反而這種迷信會慢慢侵蝕掉愛情。二人關係里,婚姻不過是愛情這條長路上一朵玫瑰,一首樂曲。你們會因為一朵花或者一首歌而開心,但不會因為它們就放棄前行。

我們來到了美麗的海洋,而前方還有燦爛的北極光。


醒來雖是白晝。側身便見星辰。


作為一個剛領證的已婚少女,我覺得結婚對我來說,雖然沒有改變生活的任何一點點,但是常常想到【自己這輩子竟然和喜歡的人結婚了】這件事,就會感嘆自己的人生好幸運~

有一種玩遊戲達成一項很厲害的成就的感覺!

謝謝評論區各位~祝你們都幸福呦!

【我妥妥的掉粉了。。。】


村子裡有個八十多歲的大爺突然宣布自己要結婚了。

他攥著廉價的喜糖,挨家挨戶地發,一邊發一邊笑,蜿蜒的皺紋疊在一起,眼裡眉間儘是喜悅。

「一定記得來,一定記得來。」他喃喃著這一句話。

大家都挺疑惑。大爺是個單身漢,一輩子沒有結婚,連個像樣的對象都沒有,怎麼會在這樣的高齡結婚呢?

面對眾人的發問,大爺說,跟自己結婚的是某個電視台天氣預報的女主播,短髮,很有氣質,也年輕。

「不會騙你們的,我就是要結婚了。」他篤定地說。

儘管懷揣著種種不相信,善良的村人還是張羅著給大爺舉辦一場像樣的婚禮。這家湊幾條煙,那家送半頭豬,熱熱鬧鬧捯持了一番,竟然準備得有模有樣。

婚禮那天,大爺換上了一身舊西裝,在村人熙熙攘攘的注視下,顫巍巍從家裡搬出一台電視機,認認真真地跟裡面正在播報天氣預報的女主持人拜了天地。

兩對大紅燭把屋子映得溫暖亮堂,也把他佝僂的影子拉得老長。

看客們一時間啞口無言。

這是某次學術講座上,一位學長告訴我們的發生在他所在的村子裡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最後,學長說,

「天氣預報只有在晚上七點半的時候播出,所以大爺特意挑在傍晚成的親。」

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末尾,以近乎欺騙的方式,喚來了眾人,在他們的見證下,給了自己一場儀式,一個家。

就想著,世人願意結婚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僅僅因為希望證實自己也被真切地愛過,擁有過。


……邀請我回答的那位男同學,我就不告訴大家你是誰了:)

結婚這個決定,其實是對男生意義更重大一些。我覺得大概只有他們會去很嚴肅地考慮結婚的意義和目的,即使他們愛女朋友愛到「一直在想像和她未來的生活」,真正下定決心結婚也需要一個過程。

所以考慮「結婚是為了什麼」,不過是他們下定決心過程中的一種表面性思考,背後的實質性焦慮也許是「她這樣不夠成熟真的可以共度一生么」、「我這樣就要結婚生孩子了不再考慮別的了么」,或者,比較經典的,「我夠有錢能負擔起家庭不讓她覺得委屈么」、「若是我遇到壓力她會無條件地支持我而不是只顧自己,或者更糟糕地輕視我么」……

考慮完了,愛才會重新像潮水一般回來佔據大腦。如果愛的分量足夠的話。

而在這個糾結的過程里,姑娘也許毫無覺察。

社會對於男性的性別角色分配使得他們會充滿這樣的焦慮,而「不能讓女性知道這些焦慮,可能她會鄙視我」也是焦慮的一種。在這樣的社會架構中,剩給女性能做的部分,就只能是「退後一步,溫柔地支持和安慰」,否則可能被視作對男性的冒犯,更令他產生「我無法比這個女人強」的焦慮。在這樣焦慮的思考中,一旦想明白了打算結婚,對男性來說可能更具一種里程碑式的成長意義:「我作好準備像男人一樣負起責任了,讓我好好愛你吧」。

婚姻是成本很高的東西,就算是一門心思想要反悔的那方,都會在情感上付出很沉重的代價。

而所有關起門來的獨自思考,最終會成為一場好的婚姻里的共同進退。但即使這樣,男性卻也可能始終不會直接吐露焦慮,留給女性的功課是要去理解,哪怕只恰當地回應一點點,也能令他覺得夠好了。

從各種朋友和我聊天里得來的信息。

只是提供一種個人看法。

並不一定代表個人價值觀。

知乎改了主頁,不希望把情感話題顯示在答案第一位,匿了。


快結婚了。

我也一直在疑惑:結婚是什麼。

女友在籌備婚禮,我繼續工作。

然後偶爾攙和一下都被我父母和女友趕走,告訴我說:「你那天準時出現就行」

然後我發現,似乎結婚真的沒什麼意義,都完全不需要我。

我跟女友相處5年,已經跟親人差不多了,基本上達到一方說上句一方能接下句那樣了,所以我跟她都沒什麼結婚的感覺。就像本尼版的福爾摩斯那句話:「兩個本來就住在一起的人去教堂舉行儀式旅遊然後回來,繼續住在一起,有什麼不同嗎?」

但隨著婚期臨近,我突然發現,還是大有不同的。

我感到肩膀上的擔子瞬間就增加了很多。因為結婚意味著我除了父母外多出了幾個最親近的人,我的妻子,我將來的孩子,我的岳父母,而我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到他們。

別人再也不會視我為單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家庭的一家之主。

就像我媽媽說的那樣,她參加別人婚禮,感覺那個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在行禮的那一瞬間,彎腰前還是一個小孩子,但直起身來感覺瞬間就長大了。

別人看未婚和已婚的人眼光完全不同,而自己也要適應這個不同。

至於婚禮本身,大概就是昭告一下,讓別人知道要用看已婚人士的眼光來看你了。


為了防止喜歡得不得了的人跟別人結對兒過日子。


結婚時為了什麼?

有多少人在沉重的家庭負擔中偶爾念起記憶中教室某個角落的初戀情人。有的人看大話西遊哭了,卻不知道為什麼哭,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故事,怎能不淚流滿面。

現實的車輪碾壓過你的身體的時候,你可能在無意中拾起那個可憐兮兮的念頭,僅僅只是一瞬間的念頭。

就算你已經看透世俗,以夢為馬,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也會是同一種結果,蝴蝶效應,現實就在你的錢包里,肚皮里,房子里,指甲縫裡,人際關係里責任感里,你只是蝴蝶效應實驗室里的小白鼠,倉皇逃竄,每一次實驗都只有一種結果。

結婚為了什麼,作為一個自由人,結婚不過是蝴蝶效應中的一種,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這一種,還有很多種,他們成為了傳說、童話。

如果上天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你仍然是個傻逼。



為了讓小孩不是黑戶


歸根到底一句話:為了提升雙方的生活質量。


為了社會穩定。

從本質上來講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在古代是風俗,在現代是法律,歸根結底是將不一定具備親緣關係的人類組合成一個家庭並進行繁衍,從而達到社會結構穩定的關係。我們雖然提倡原子式的個人,然而實質上我們的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而存在的,沒有婚姻,就沒有家庭,沒有家庭,就沒有穩定的社會。

在隨後的發展中人類的婚姻觀也一直在改變,從傳統的風俗到由國家承認和保護的法定關係,部分一夫多妻制國家轉變為一夫一妻制,並由於宗教關係,婚姻染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輝,並具有道德的屬性——在現代社會,出軌總會是被視作不道德的行為。

原始社會的婚姻就和 @Sven 說的一樣,主要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為了繁衍後代,而不具備太多的感情因素。到了人類文明的中期,家族觀念,傳宗接代的思想佔了最大的比重,相反經濟原因到成了其次,愛情多數時候是附屬品。直到現代,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越來越渴望,因此才成了「愛情至上」的年代。即使經濟原因和生殖因素仍佔有很大部分的比重,但總體而言,我們歌頌愛情的時候居多。

在當今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下,人類的婚姻觀應該不會出現大的變化,也沒有必要出現大的變化。在一個物質充裕,個人自由的時代里,即使考慮到經濟原因和後代原因,將愛情放在第一位獲得幸福的可能性還是大一點點。當然,這也不過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最後,姑娘問你為什麼要娶她的時候,千萬別說是為了社會穩定...


把送出去的份子錢收回來~

—————————逗機靈的分界線—————

更於2015.7.14

結婚是為了什麼,在半年或一年前,我還是個自由主義者,感覺結婚這事離自己很遠很遠,也有些恐懼。看到這個問題也只能抖抖機靈。

然後,我老了,哈哈。

此時此刻問自己,結婚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和自己喜歡的人光明正大的相守,赤裸裸勇敢地秀恩愛。是為了讓世人見證彼此的勇敢和義無反顧。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往浪漫一點的方向說,結婚之於我,不是為了一蔬一飯,不是為了肌膚之親,不是為了生兒育女,而是為了在這蒼茫天地間實現我們的英雄夢。

往現實一點的方向說,領了那個證之後,他自然而然的變成了我的保險受益人;我躺在手術間里失去意識時,他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為我簽字。

簡單的說,結婚是為了使兩人之間的關係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約束。


給父母親戚和外人的交代。

最近碰巧好幾個人問我「結婚什麼感覺的?領證是不是特別激動甜蜜?」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激動,畢竟我和秦某人五年多以來感情平穩三觀契合各種和諧。結婚對我們來說就是走個過場,在彼此父母那邊關係搞得也不錯,而且沒羞沒臊的同居了兩年多。各種問題的磨合都差不多,遇事也都能及時坦誠相對的談開,所以也沒什麼疙瘩。房子啊錢啊未來啊,這些事兒也都早就達成了共識。

7月領的證,全程並沒有什麼激動,大概就是手拉手一起跟逛了個街似的,他表情也沒什麼激動,就簽字的時候趁我爸沒注意悄悄說了句「你爸媽把你賣給我了!簽了名就是我的人了!」

最近在按部就班的準備婚禮的事情。和…我在減肥。主要是會錄像,我不想太胖…-_-#

說到這,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們感情太平淡,大!錯!特!錯!每天他回家我們都是從門口一路抱到沙發,一天不見,甚是想念,每天都得膩歪好一會兒才算完。結婚對我們來說就只是個給家人的交代——我們是合法的。就這樣。


沒有為什麼,如果你遇到一個你想要去結婚的人你就不會這麼問。

就像錢鍾書先生說對楊絳說的那句: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在遇到她之後,我從沒有想過跟別的女人結婚。

就是愛上一個人想要永遠在一起啊,很難理解么…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青春.那時候,連戀愛都覺得神秘極了,總也想不到自己結婚的樣子.

後來,談完一場讓自己長大的戀愛,讀了王小波的書,讀到關於愛情的美麗描述,對於愛情和婚姻有了諸多的想像. 大多數人對婚姻有著消極的態度,而對於我自己來講,婚姻是戀愛成熟的一個階段,你對另一個人的承諾和珍惜.

如果說,婚姻只是為了下一代,只是一個法律的形式.可以的.但是,在社會發展如此迅即,人人可以隨時找到炮友的情況下,婚姻就有了更美好的意義. 因為相愛,因為珍惜,你我結為夫妻.

我想,不管對婚姻還是對戀愛,或者其它關係,都要有一種獨立的姿態.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可以愛,也可以接受愛。這樣一來,便不會將婚姻視為一種負擔。你不會非要對方是有車有房才可以。想一想如果是那樣子,愛的成分少了許多。如果是獨立的,你和他在一起,她為做早餐,便是要感恩的美好;他為你準備一個驚喜,便是人生的快樂。如此一來,所有的事情都是,兩個人一起分享。當然,也有承擔。你們一起經歷困難,一起解決,才不至於絕望,才不至於對生活的意義產生疑問。

當然,還有性。人的動物性決定了性的必要性。婚姻,給你一個長期可以愛,可以性的人。因愛而性,那樣的美,是極致的美。研究也證明,婚姻的性,更有規律,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我曾經想不到和一個人生活一輩子會怎樣,但是遇到他,我學會了愛,與接受愛。承擔責任,成熟,穩重。懂得和人相處,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結婚不為什麼,只因為珍惜。


結婚的基礎的基礎是為了找個人共同承擔風險。養育孩子的成本風險,自己老了病了破產了,父母病了,孩子病了等等等等的不好的事情有人來一起分擔。還有經濟層面的,一起分擔生活成本,比如房價。

舉個例子:做為海外華人,經常在日本看到的事情就是,男留學生和女留學生結婚,男女共同居住在一起,可以節省日本較高的房租,水電費用等。還有一個好處是,只要夫妻雙方有一方簽證穩定,按照日本政府的政策,配偶可以以配偶者簽證滯留日本。結婚這件事,某個方面,增加了在日本居住滯留的幾率。

以上這些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惡意,單獨只靠一個人抵禦,是非常有困難的。但是結婚就會將生活帶來的風險降低(感情非常不好,合作不下去的夫妻除外)。

按照知乎的大V分析,婚姻是婚姻,愛情是愛情。因為愛情結婚,並在婚姻中始終有愛情的夫婦,在這個世界上簡直是鳳毛麟角。婚姻三要素:經濟,感情,性愛,只要有兩樣齊全,婚姻就能堅持下去。而其中的感情,指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夫妻雙方長期一起生活積累下來的對彼此信任的友情。

所以婚姻是什麼?婚姻只是一種合作關係。有愛情是錦上添花。沒有愛情,合作理念一樣的兩個人也能在一起湊合生活。

ps:願你們都能嫁給愛情,並且這愛情的熱度都能在婚姻的保溫箱里保持最初的溫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買越南媳婦?
哥哥?
可以跟不喜歡的人結婚嗎?
男朋友家很窮,怎麼辦
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心態是怎樣的?

TAG:結婚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