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旁簡化為「訁」時考慮了可能和「氵」產生混淆嗎?


題主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
我們的文字改革委員在對偏旁進行類推簡化的時候,是有考慮這個問題的。
相關文件如下:

(摘自《常用簡字普》(陳光垚·中華書局·1955))

陳光垚同志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也是《漢字簡化方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等諸多新中國規範漢字表的主要起草者。
這本《常用簡字普》則是闡述他個人簡化漢字方法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上個世紀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進行文字改革的重要文獻[1]。《常用簡字普》中相當一部分由他擬定、整理出來的簡化字都經過討論,後來正式收入到了新中國的規範字中。

所以《常用簡字普》中關於「訁」簡化作「訁」、「氵」簡化作「レ」的說法十分有說服力。

瑾昀按:其實陳光垚同志是想將更簡單的「レ」字形留給更常用的「氵」來用,而稍微複雜一點的「訁」字形留給沒那麼常用的「訁」來用。這樣進行類推,可以極大程度減少常用漢字的筆畫數[2]。只不過後來在正式頒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文字改革委員經過討論將「氵」到「レ」的簡化刪掉了。

至於有沒有考慮過「訁」會和「氵」產生混淆。這肯定是有考慮的。
陳氏簡化法的原則是盡量採用草書、手寫字字形來代替原始的楷書字形,無論是「訁」(訁)還是「レ」(氵),都是陳光垚通過草書字形輪廓自創的楷書字(我們稱之為「草書楷化」)。
在原本的草書中,「訁」和「氵」的區分度是不大的(見書影第一句話:「草書中『彳氵』和『言』旁有時都作『レ』」)。而陳光垚同志正是通過在「レ」上加點得「訁」的方法,為「氵」和「訁」安排了不同的草書楷化字,以增強區分度。所以在正規的印刷字體楷書中,「訁」和「レ」(或者說「レ」的繁體部首「氵」)是沒有辨識上的困難的。
至於手寫體,特別是寫得草一點的,本身就近乎草書,所以言旁與水旁區分度不大也很正常(事實上人們平常寫的字,都不算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正楷,而只能算是行楷、草書)。這並不能怪到簡化字頭上。

[1]: 這本書出版於1955年,即《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今《簡化字總表》前身)通過會議表決的那一年。
[2]: 類似於計算機中的哈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出現頻率高的字元使用較短的編碼。

如果大家對新中國文字改革的歷程比較感興趣,可以向我索要這本書。(前提是你不是偏執的簡體黨或者繁體黨

※※※※※※※※※※※※※※※※※※

好久沒寫知乎答案了,上次寫答案還是七月底吧。
今年下半年由於個人原因,我可能很少在知乎活動了,但我也會每週回來看看的。希望各位不要忘記我哦。
這不,我剛在網上査閱我專業內的相關資料,又不知不覺找上了知乎。隨後看到這道題沒人回荅,怪孤單的,於是就有了前文。
行,我撤了。


草書里不混,行書里也不混,行書的氵和草書的言才可能混,題主串字體了


有點方為水,空挑便是言。——《草訣百韻歌》


這個寫的時候要是連筆字的話真的會搞混了


這或許是五筆同志們才會鬱悶的吧… 用拼音就好啦。


「清」和「請」經常寫成一樣……


不知是這兩個偏旁容易混,「陰(隂)」「陽(陽)」兩個字,寫潦草了,都會混。


推薦閱讀:

TAG:漢字 | 漢字簡化 | 部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