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話沒有出現像粵語和台語一樣的流行音樂市場?

同樣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的粵語以及台灣閩南語都能出現影響中國的流行音樂,但是滬語的流行音樂市場卻沒有形成?


首先得有一個封閉的文化圈。粵語有香港,閩南語有台灣,上海話沒有。如果粵語和閩南語沒有一個在政治和文化上遠離大陸的文化生態圈,那也不可能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流行音樂文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塑造經典的年代,包括粵語歌,粵語電影,甚至閩南語影視,音樂等等都是如此,顯然,上海話錯過了這個黃金時代。

另外,文教發達的吳語地區素有親北正朔的傳統心理,語言也是如此,像民國時期上海一個先進吳語城竟也沒有發展起吳語電影和流行歌曲產業,像周璇等明星都是吳語人,但沒有吳語作品問世…真是比不了港台啊


1.語言要有官方地位。這一條除了港台,其他地方的本地話都不滿足。

2.語言要與普通話距離足夠大


想說好多,不知道怎麼說。

城市老百姓有需求的時候國家政策限制,不給你做。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可不看你要什麼他就做什麼,而是他做什麼你用什麼。那時候大陸做的電影和歌曲一路色的國語。

到現在稍微開放一點了,城市的語言已經快被推普推死了,所以這個需求也越來越小,所以市場不重視,也做不出什麼出色的方言歌曲和電影,所以已經進入了惡性循環了。


從民國起上海影視文化就都是國語普通話的,大家耳熟能詳的老上海歌星,周旋 李香蘭都是國語歌手,經典老歌夜來香 夜上海也都是國語的。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沒有上海話的影子?在老上海時代上海還是外國租界,中國政府不能管轄,更不能去推廣國語,沒人強迫上海文化節使用哪種語言,上海文化圈使用國語是自發地,而這又是為什麼?

我認為是國語在近代文學的地位高於其他方言,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國語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成為中國文學語言。因此以近代文學為基礎的影視歌曲也採用國語創作。而其他方言在文學上的地位均遠遠不及國語,沒有人用上海話 粵語或其他方言創作文學,大家熟悉的香港作家金庸 倪匡,他們的作品都是國語的。方言在文學上的地位一目了然,而這都是社會自發形成的,沒有社會公權力干擾。


應該說,目前主流的中文流行音樂就只有普通話、粵語台語而已,不僅沒有滬語,也沒有江浙語、雲貴川語、西北語、新疆語等等很多方言。

流不流行不是因為好聽與否,方言在本地都是有很強認同感的,都可以被認為很美,主要還是競爭優勢的問題。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起步早很多,產業發達的時候對大陸造成了文化反哺,整個大陸在當時都缺少類似的流行音樂文化,大家為了聽好聽的音樂,不得已接受了並去學習粵語和台語。近年來除了英語是學校教的以外,日語韓語法語甚至什麼西語泰語都在被愈來愈多的消費者接受,也是因為文化本身質量高(質量高可能不準確,換個詞叫做有商業上的「比較優勢」),是一樣的道理。

流行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流行,基本上是先提供吸引人的內容,於是廣泛認同,進而更多人跟風,最終走上商業運作,雪球越滾越大。目前大陸以方言演唱的流行音樂,「比較優勢」都不明顯,主要依靠本地認同,自然就跨越不了地域邊界,火不起來。不過,若視野放寬一點,東北方言在小品喜劇界已經闖出了名堂,已經被很多南方語系地區逐漸接受,這就是確實提供出比較優勢的效果。

再舉一例,美國大眾流行音樂基本都是英語的,極少量有南美的語言,法語德語基本就流行不起來了。但Psy卻依靠那首〈江南style〉擠入billboard榜單上游(同時也擠入了歐洲很多國家成為冠軍單曲),他本人參加了不少美國流行音樂的頒獎禮,這是因為他的音樂好聽、有趣,律動符合美國人的審美。如果滬語歌手也能創作出能優秀到跨越地域吸引大家欣賞的流行音樂,還要形成規模,那也就有希望變成主流了。顯然,是很不容易的。〈江南style〉之後,Psy的〈Gentlemen〉就弱很多了。


港台也好,韓流日風也罷,首先是人家文化產品夠好,受大眾追捧,追劇追星追歌,然後才是愛屋及烏,接受粵語、閩南話、韓語、日語。

魔都的文化積澱自然不用我多說,但文化積澱,和港台日韓那種成熟的文化產業是兩回事。而且這和政治關係沒有那麼大,要說開放,魔都要比帝都好一些,但帝都在文化產業上,要比魔都發達不少。


首頁,滬語這個提法太片面,公認說法應該是吳語。

吳語和粵語相比劣勢太大。廣州是粵語區絕對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廣州音無疑是粵語正音。可能香港話影響也比較大,但兩者相差不多。

吳語就麻煩了。吳語主要分布地區在浙江,不同的片和小片也是浙江最多,但杭州話作為吳語本身就有爭議,浙江也找不出其他有代表性的區域語音。

江蘇更是複雜,畢竟號稱「大內鬥省」。首先,南京不是吳語。蘇南地區文化中心一直是蘇州,蘇州話很有成為吳語正統的希望,但是經濟又比不過上海怎麼辦?上海也是,經濟發達了,文化的根還在蘇州這邊,上海話作為標準,蘇州那邊認同嗎?

不知道吳語正字是怎麼解決的,沒有做過比較研究,估計還是拿上海作標準音了。

所以影響力也就局限於上海了,長三角剩下地區差異太大,難認同。海外影響力也沒有粵語大,客家話都比不上。

何況長三角經濟文化發展起步都落後了香港那麼幾十年。再過幾十年吳語發展應該會有新情況吧。

當然還要先看吳語能不能發展起來,新的經濟形勢,如區域一體化? 能不能解決正音和地域認同問題。


傳說上海只有兩支樂隊,一支叫頂馬,一支叫其他樂隊~


霞飛路的八十七號還是蠻好聽額


我可以沒出息地說一句有頂馬就夠了嗎。。。

2016年2月更新: 怪我沒出息,如今唯一的旗幟也倒了。。。


我覺得和語言沒什麼關係吧,因為同樣存在滬語的戲曲,只能說是大陸流行音樂起步晚,沒有形成以地方方言為基礎的流行音樂文化。


【因為上海屬於中國大陸】

【粵語的香港】

【閩南語的台灣】有一定的相對獨立自主自由性。

最近粵語歌、閩南語歌又沒落了吧?

這兩種語言最輝煌的時候就是香港台灣經濟文化最如日中天的時候。

美國再大不也只是一種英語歌?

韓國再小韓語歌不也能挺厲害?

中國雖然沒有吳語等歌曲,

【但藏語、蒙語等少數民族歌曲也是很棒的】

如果香港台灣不曾有那樣特殊的地位,其實粵語、閩南語等是不會興起的。

因為當時港台比大陸發達很多,對大陸屬於【降維攻擊】。所以才會造成上述兩種語言一時在大陸的流行。韓語也是這種 降維攻擊【慢慢就會消逝的】。

但韓語優越在跟少數民族語言一樣,它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文化,而不是地方性的文化,所以韓語音樂會比上述兩種語言會更有發展性


台語和閩南語都是河洛話的別稱,河洛話是一門語言。

台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這個是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從學術層面上確定下來的。

閩南語只被定義成現代漢語的一個方言,被取消了語言資格。在泉漳潮地區,沒有字典,沒有教課書,沒有學術研究。很多兒童已經不會講自己的母語河洛話。

可以說,沒有台語,閩南語今天的境遇只會和吳語一樣悲慘。

台語給閩南語在政治上贏得的那一點點尊嚴,正如港澳帶給粵語的一樣。

------------

當然,題主所說的那個台灣人對台語和閩南語並沒有常識,屬於深綠政治觀指導出不符事實的價值觀,沒有做到實事求是而是主觀臆想。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閩南話和台語的區別有哪些?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基本上同意頂最高的那個答案,這裡想從語言本身的發音方面來補充一下。

流行音樂市場是近代興起的一種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如果時間倒退幾百年,在古代,當時的「流行音樂」就是各種地方戲劇。對應的,廣東一帶流行粵劇,福建台灣一帶則是歌仔戲或者布袋戲,江浙一帶就是越劇,上海是滬劇。這些戲劇在當時的「音樂市場」下,知名度並不比現在的粵語歌台語歌低。隨著時代改變,現代的流行音樂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戲劇,流行音樂相對戲劇來說,其唱法要比戲劇要求低的多。就唱流行歌來說,粵語,閩南語方言非常講究聲調,相對於普通話的四個聲調,粵語和閩南語都有7,8個聲調,而且他們非常注重發聲,口鼻的閉合以及尾音,這在一定程度上剛好貼合了現在流行歌的發聲方式。反過來看以上海話為代表的廣大吳語,吳語的發聲相對粵語閩南語要少,而且其發聲的方式以上揚的聲調為主,所以才有吳儂軟語一說。本人是浙江人,家鄉靠近江西,會兩種方言,其中一種方言,說話聲音基本上都是往上提。這種發聲方式一定程度上貼合了古代戲劇的發聲方式(其內部聯繫太過專業,本人暫時也沒這個水平解釋,此處是自身體會)。

再說說吳語本身的現狀,吳語泛指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方言。吳語內部支零破碎,蘇州話上海話杭州話寧波話台州話溫州話等等,每個地區方言都不能完全相通,其背後的方言使用人群並沒有發展成一種整體,而粵語背後,有廣府一帶大量人口使用,閩南語在福建閩南地區,台灣,東南亞等地使用人口巨大,其影響也非常深遠。即使回到古代,越劇內部也有各種分支,我家鄉隔壁的金華古稱婺州,婺劇在當地影響非常深,我家鄉本身的戲劇主要是西安高腔。這種分歧,很難使吳語形成一種統一的,凝聚力強大的,擁有巨大使用人群的語言。

當然這裡不專業的是,閩南語是閩語的分支,比吳語分級還要低一級,這裡相互作比較是因為閩南語本身發展的範圍規模,大抵可以和吳語區相當了。

如果有興趣的話,各位可以把這幾種方言和歌曲,戲劇比較看看,或許就會明白那麼一點點。


粵語通俗歌曲是70年代興起的,之前都是國語歌,粵語歌曲敬先宇粵曲


江浙地理上離北方官話區太近,易受北方影響


如果中國有類似日本的地方偶像

或者是出了類似於關8的組合

就是成員都是江浙滬吳語圈的組合

估計可能會有


第一:吳語內部差異太大,吳語整體可以分為北吳(太湖吳語,主要分布在蘇南浙北)、南吳和宣吳(西部吳語,主要在皖南),三種吳語相互之間無法交流。另外除了北吳內部差異較小可以互相交流,南吳和宣吳各自內部無法交流。

第二:當年推白話文、國語、普通話吳語區的學者出了不少力


香港粵語歌曲大多在60年代產出而這時的香港與大陸是兩個文化圈了文化相對是自由的再有就是產字香港的廈語片,而台語歌也是再台灣民主以後環境相對寬鬆了才開始有了台語歌,上海以前也是有少量滬語歌的只是大環境不好,這和政府還有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大陸現在政策打壓和流行音樂環境差很少有方言歌曲,哪怕是廣東和福建,你有聽過客家潮汕的流行音樂嗎?幾乎沒有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很多方言的對話中經常夾雜普通話,而在粵語對話中卻很少這種現象?
為什麼在中國有很多大陸地區的國民對於台灣國民稱呼台灣的閩南方言叫做「台語」非常反感?
現在為粵語等中國東南部方言區重新發明一種文字是可能的嗎?
如何看待官話與吳語之間的矛盾?如今影視的東北化,吳語在保護自己的時候是否應該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
如何學習閩南語?

TAG:語言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