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4,5歲,自尊心特彆強,過於好勝,怎麼辦?

幼兒園小班小朋友,即將升入中班(4周歲半)。
平時很乖巧,很聽話懂事,但是感覺自尊心過強,好勝心過強。怎麼辦?

舉例來說:
1。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她也希望老師要表揚她,要是其他小朋友的小紅花比她多,她會不開心。 (她特別希望得到關注。)
2。反應快,老師問的問題總是搶答。其他家長會說「這個小朋友聰明的」,然後她就很高興。(我們已經告訴她要舉手回答問題,但是她很喜歡得到讚揚)
3。(親子課)老師問問題,她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先讓她回答,她回答錯誤,老師指正了她。老師又問其他小朋友該問題,其他小朋友不舉手,她又舉手。我(媽媽)對她說「老師要把機會留給其他小朋友,你已經會了,不要舉手了「。她就不開心了,後半節課就一直表現不開心。課後問她,她說不讓她回答問題,她開始答錯了,可是後來不讓他回答,她就不開心了。

之後的成長道路上,怎麼樣能幫小朋友改正自尊心過強,好勝心過強的問題呢?求教。


題主描述的孩子的好勝的情況,好的一面是,孩子具有較強的「成就動機 」;但不好之處是,她的「成就動機 」傾向於由「外部定向」所驅動,所以綜合起來,這是一種不太健康的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 」與成就內外定向的結合,是造成孩子之間在面對有挑戰性的學業任務和遊戲任務時出現顯著區別的重要原因之一:

  • 高「成就動機 」+「內部定向」=雄心勃勃,並追求內在自豪感和滿足感
  • 高「成就動機 」+「外部定向」=雖然雄心勃勃,但很容易受外部表揚左右
  • 低「成就動機 」+「內部定向」=進取心不足,但不太受外部表揚所左右
  • 低「成就動機 」+「外部定向」=不僅進取心不足,而且很容易受外部表揚左右

高「成就動機 」的激發,涉及到孩子人格發展中的「安全依戀、自我意識、情緒能力」等等領域的協同增效發展,相對較複雜。大家可參考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

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本答案結合題主問題,為了便於實際操作,僅僅從「內外部定向」的角度予以闡述。

1. 什麼是「成就動機 」?---- 努力在挑戰性的任務中獲得成功,高標準地完成任務的主動性。之所以說題主孩子具有較強的「成就動機 」,是根據題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孩子總是想獲得成功,想得到更多的小紅花,迫不及待地要搶答,回答問題失敗被糾正後,不氣餒還要繼續努力去回答,這些都體現了對做得好的渴望,對高標準完成任務的主動性。


2. 什麼是「成就動機 」的「外部定向」?---- 完成任務的動力,主要受「外部」評價驅動。換句話說,之所以努力,主要是為了贏得其他人的外部給與的激勵,如分數、獎品、讚美等。根據這個定義,再結合題主的描述:「 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她也希望老師要表揚她,要是其他小朋友的小紅花比她多,她會不開心 」、「 其他家長會說「這個小朋友聰明的」,然後她就很高興 」、「 我們已經告訴她要舉手回答問題,但是她很喜歡得到讚揚 」等等,說明孩子形成了「外部定向」的傾向。

3. 那什麼又是「成就動機 」的「內部定向」?---- 完成任務的動力,主要受「內部」評價驅動。換句話說,之所以努力,主要是將完成任務當成一種手段,使自己認為(評價)自己更具備某種能力,這種內部肯定所帶來的更令人陶醉的自豪感,而非外在表揚的虛榮感,使自己更關注高標準完成任務的過程,而非去關注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表揚。


4. 成就動機外部定向,還是內部定向,對孩子的行為表現,以及所能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幼兒園開始,不同孩子在成就定向上就逐漸出現分化,到了幼兒園中大班後,這種分化就越來越明顯。不同定向的孩子,大約從小學開始,總體上主要具有如下的對比 [這也從內外部定向的角度,解釋了不同孩子面對有挑戰性的學業或者遊戲時,出現的優劣差異]

1)「內部定向」的孩子,面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便預期可能失敗,也不會輕易放棄,更傾向於多想辦法嘗試,因為他的注意力更容易放在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而非外部表揚為中心,並且更喜歡間接幫助。而「外部定向」的孩子,面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如果一旦預期自己做不好,要麼更傾向於得到直接的答案,因為是否是自己努力的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外部表揚;要麼很可能放棄、退縮或者拖延,因為他的注意力更易被預期失敗而得不到外部表揚所帶來的焦慮影響。

2)隨著成長,「內部定向」的孩子,更可能喜歡更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不是簡單的任務,並且更可能認為自己能高度勝任學校功課。而「外部定向」的孩子,更可能逐漸喜歡挑戰性較低的任務,而不是挑戰性更高的任務,因為挑戰性更高的任務,失敗而得不到外在表揚的風險會增大,總之,他總是更在乎外在的表揚。

3)「內部定向」的孩子,更享受努力達成目標的工作過程。而「外部定向」的孩子,更容易將努力的過程當成負擔,特別是面對有難度或者枯燥無趣的任務。


5. 為什麼有的孩子形成了「外部定向」,而有的孩子形成了「內部定向」?----如果稍微結合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情況,根據以下闡述,就很容易回答這個問題

1)兩歲之前,孩子很單純,兩歲之下的孩子,成功時當然會開心,但失敗時,你注意觀察,他們一般並不會煩惱,而是很快將注意力轉到它處,他們還幾乎不關注別人的評價。

2)但是從兩歲左右開始,成功後,孩子們開始逐漸明顯表現出尋求他人關注和認可。比如成功拼好玩具後,會微笑著仰起臉看著父母,希望得到相應的評價。而此時父母評價習慣所造成的表揚方式的區別,就成為影響孩子形成「內部定向」還是「外部定向」的關鍵因素之一

  • 方式A:孩子做得好或者成功後,表揚的時候以表達父母自己的喜悅為主並很空洞,或者(以及)與外在獎勵過度掛鉤。比如,孩子打針時沒有哭泣,「寶寶真乖、寶寶真勇敢......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好吃的......」

  • 方式B:孩子做得好或者成功後,表揚的時候以孩子為重點而非以表達自己的喜悅為中心,並且簡明描述孩子之所以做得好的原因和過程。比如,孩子打針時沒有哭泣,「寶寶能應對打針的恐懼,能忍受和克服打針的疼痛,你做到了!」

3)現在對方式A和方式B進行分析----注意,此處為重點。

  • 方式A:首先,體會一下,當父母表揚孩子「寶寶真乖、寶寶真勇敢......」,更多不過是在表達父母的喜悅之情而已----是不是這樣?這很容易導致孩子向外關注,去察言觀色父母是否高興。另外,乖在哪裡?勇敢在哪裡?----對於幼小的寶寶來說,這樣的方式顯得太空洞,而且父母並沒有給出關於勇敢的任何的評價標準。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將與勇敢相關的評價標準進行內化。這阻礙了孩子內化評價標準並根據標準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的發展。孩子不僅常常被牽引到向外關注,而且也幾乎沒有內化標準並根據標準自我評價,這就是「外部定向」的重要成因之一。

  • 方式B:再仔細體會一下,當父母這樣表揚:「寶寶能應對打針的恐懼,能忍受和克服打針的疼痛,你做到了!」首先,可以感覺到,父母更多並不是在表達自己的喜悅,而是關注於簡明描述孩子之所以做得好的原因和過程----這個原因和過程,就是關於勇敢的評價標準。與此同時,父母通過這種充滿畫面感的描述,將孩子的注意力導入「回顧自己整個過程的表現並向內看自己」,協助孩子將關於勇敢的評價標準順利地內化,並整合為關於自我的「清晰可見、可具體化的認識」。而只有根據內化的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才能促成了「內部定向」的形成。一旦形成關於勇敢的內部定向,這種清晰可見的、可具體化的自我認識,才能牽引著孩子從內在生髮出勇敢,而非外在為了獲得表揚而表現出勇敢,追求自豪感支撐著他,而非外在的虛幻的表揚、並且也是脆弱的表揚支撐著他。

因此,孩子形成了「外部定向」,往往很多家長錯誤的表揚方式是首因,而其它照顧者或者幼兒園老師又不知不覺中充當了「幫凶」。而通常來講,如果家長能協助孩子成功形成「內部定向」,即便後面遇到「豬隊友」,也能夠較好地保持這種優勢。


6.那麼如何讓孩子一開始就形成「內部定向」,或者如何讓已經形成了「外部定向」的孩子重現轉向?結合第5點分析,總結如下

1)盡量避免成功與外在激勵過度掛鉤。比如小紅花、金錢、玩具、遊玩機會等等,盡量與孩子的成功或者表現好,不要畫等號。如果掛鉤越過度,孩子就越會關注這些外在的獎品,慾望難填,以前一塊錢能激勵,現在可能要一塊五,過幾天可能要兩塊,而且,逐漸可能讓孩子覺得,是為了別人,而非自己,才表現好,一旦他對獎勵失去了興趣,他也就失去了動力;或者一旦他預感會失敗,他也會失去動力。

2)盡量避免空洞化的標籤式表揚。運用過程式表揚,通過簡明扼要的過程式表揚,就像上例中所舉打針案例一樣,引導孩子向內關注,內化評價標準,明白自己到底強在哪裡。什麼是聰明、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堅強,只有內心有標準,心理有桿秤,孩子才能更好地形成成就動機的「內部定向」

當然,孩子「成就動機 」的健康發展,形成「內部定向」,除了以上第6點的建議之外,還有其它幾個因素在不同的維度上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比如「依戀的類型、自我意識發展中自主性與主動性的程度、情緒調節能力中關於特定情緒的控制或喚醒能力、追求成功的動機與避免失敗的動機的相對強度、成就歸因與預期的習慣、是否形成習得性無助」等等,因涉及的內容較多,此處不做詳細展開。即便如此,如果題主能從上文第6點介紹的,著手調整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就往良好改善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這是喜歡通過他人的認可滿足自己的自尊心的感覺。
同時伴有忽略同伴感受的情況。

幾點建議如下:
1、注意觀察,在家庭裡面,家人有沒有刻意培養孩子從長輩(權威認識)的讚賞來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的行為,有的話,大人需要修改這個習慣。
2、培養孩子從非人際關係的部分獲得成成就干感和滿足感的習慣,多一個成就干感來源,孩子對人際關係的成就干感需求會降低很多。
3、培養孩子對他人感覺的感知能力,這個只能從家庭開始,方法是,在家庭溝通中,大人多談到自己的感覺,不要害怕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覺,會傷害孩子,讓孩子學會根據周圍的人的感覺調整自己的行為,同時,也多和孩子談論自己的感覺,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感覺同時,對自己感覺造成的影響也會有一個正視。

題注能問這種問題,應該是一個很有感知的人,具體怎麼做就不多說了,只簡述著3個角度,共您參考。


謝邀。

問題太常見了,以至於都不是問題了,因為,這就是「天性」(或者說是天性之一)。

現在還太小,還是以隨機引導為主,而且要注意,不要把孩子的好勝心完全壓下去了,那樣對孩子成長也是不利的。

將來上學後,如果問題依然很嚴重,可以對她的各種「成就」稍微漠視一點兒。

比如,當她考到好成績時,不要再去「獎勵」什麼(獎勵就是在強化),看到成績單時點點頭,說聲:「不錯」,然後雲淡風輕……

如果成績不理想,也不要批評什麼,說聲:「加油」……

然後和孩子一起把錯題重新做一遍,改對多少,就在成績上加多少,最後讓成績「恢復」成100分。(這是我在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學到的)

有的朋友會問了,「改成績」不也是一種「好勝心」的強化?

其實不然,既然成績是「可變的」,重要的是學會了沒有,而不是考了多少分,那「分數」和「排名」還有什麼可爭的呢?

這裡面的悖論很微妙,大家慢慢體會吧……


手機回答沒看仔細,打完發現答錯了。重來。
你不應該阻止她舉手主動爭取機會,小孩子好勝很正常。
你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擔心,是不是有點焦慮了?


1、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避免極端思想

  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在孩子個性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輸不起」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不要對孩子一時的成敗斤斤計較,贏了就把孩子大加誇獎,輸了就罵孩子「笨」,責怪、嫌棄孩子。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麼就爭強好勝,非贏不可。所以,很多家長要轉變自身的觀念並來影響孩子,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是一無所獲,一無是處。當孩子在學習和遊戲中受挫時,家長應該教育他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思想,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建立積極的心態對待暫時的挫折。可以用歷史故事、生活實例和成功榜樣作為範本,讓孩子懂得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從挫折中增長才幹,不斷進步。


2、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別人領先獲勝後,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氣,而是應該激發起自己的幹勁,敢於和對方展開競賽。別的孩子獲得成功了,肯定有許多優點值得你去向他學習,你要把對方的長處學到手,下次有信心趕上或超過他,對方對自己也應該是這樣的態度,最終形成一種比、學、趕、幫的良好氛圍。大家之間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競爭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要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每個人都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別人的心理,別人也付出了努力,也跟你一樣希望取得大家的肯定,如果你是他,你希望別人如何對你呢?那麼,也請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吧!而且,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與人是不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的天賦、成長環境不同,所擅長的地方當然不一樣,所以,也要學會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找到自身的優勢所在。


3、積極幫助和鼓勵孩子

面對孩子的受挫,家長首先要抱著尊重和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心態來安慰孩子,然後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孩子不斷去嘗試,幫助孩子從逆境中奮起。比如,孩子在運動會上沒有獲獎,家長就可以善意地告訴他,「我們不可能每次將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的畫畫比賽,老師就表揚你很棒,這次沒獲獎是因為我們平時訓練的少,只要你以後加強練習,下次肯定會進步的。」家長這樣說,既告訴了孩子失敗和受挫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事情,同時也鼓勵他積極面對。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對待孩子,當然,這種鼓勵和表揚是適當的,不是誇大其詞的,經常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比較自信,而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較樂觀,他在對待別人的成功時,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對自己也不會妄自菲薄。所以自信心是化解孩子過強好勝心的一劑良藥。

4、放手讓孩子多去磨練

在日常生活中不溺愛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很多小孩在家庭中受到過多的保護和過度的照顧,生活需求總是能順利地得到滿足,一碰到些「風風雨雨」就會驚慌失措。因此應更多地給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培養堅強的內心。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孩子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競爭慾望很強,容易嫉妒,責怪他人,以後容易壓力過大,責怪社會,感覺處處都不公,就該抑鬱症了。
尤其是女孩子,在成長教育中必須要故意安排挫折教育,由父母安排的較好把握尺度,等到了學校和社會中,就沒人照顧她了。同學們和老師之間的言語態度往往在心理上傷害最大。
在生活中要鍛煉孩子獨立,自理,自學的能力,勇敢,堅強,自信的心理素質,不能太嬌慣了。
建議:在集體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團隊配合,互相幫助。如:登山,遠足,足球,游泳等運動中鍛煉身體能力,同時鍛煉心理素質,感受挫折,和最後成功的來之不易。還可以學會更多的自我放鬆的方法和興趣愛好。
在文化教育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發展到門門都最好的。你又不知道老師的看法和教育方法,孩子太追求極致,只會傷害自己更深。可以引導,鼓勵其自學,但不要逼迫,強壓,過於指責,順其自然,只有她自己想學時,才是學的最快,記得最牢,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所以關鍵在於家長正確的引導。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關注,原因很多,題主要不再介紹下自己的家庭情況,譬如說,孩子平時是誰在照看,父母工作情況?孩子平時和家長互動頻繁否?是否存在家長忙於工作,和孩子的相處不多。

題主的陳述中似乎集中體現在孩子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在幼兒園,老師屬於孩子的重要他人,對孩子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孩子都會希望得到老師的歡心,並且孩子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對孩子的發展也會有有利的影響,譬如說給予她更多的鍛煉機會,照顧也會更仔細,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得到滿足,不用特別緊張。

在第二個問題中,其實孩子只是沒有建立規則意識而已,行動往往快于思考,畢竟年齡還小。也有性格的原因,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屬於那些反應比較快的人,有可能是屬於膽汁質,興奮程度比較高,情緒起落比較大。

此外如果家長確實認為孩子的情況比較嚴重,在矯正的時候不要操之過急,以免急躁的訓練給孩子帶來其他的負面影響,在以後表揚的過程中確實如樓上所說不要對結果進行好壞評價,而是對事情過程本身進行評價,以免孩子的行動變成為了追求成人的獎勵而不是事情本身,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其他的心理壓力。

最後家長要注意多陪伴孩子,使孩子發展起自身的安全感,孩子發展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歸結於安全感的匱乏,包括各種方式期望引得別人的關注,親子關係在孩子的一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讓孩子去學棋吧,那麼他對輸贏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建議讓孩子去學習圍棋。一局棋就是一次勝負。在棋盤上的勝負世界中,讓孩子在勝利中獲得快樂,在失敗中品嘗痛苦。一次失敗就是一個挫折,經得起挫折,才能成為高手。
讓我們來看看在學棋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會面對怎樣的勝負的問題
在這裡我引用一個剛看過的文章http://mp.weixin.qq.com/s/q7AsAslljTkACuAr6pu2eQ
在不斷的學習中,孩子會懂得一時的輸贏並不重要,努力練習提高自己的水平,自然會收穫更多的勝利。
同樣,也可以培養他去發展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競技性的分出輸贏的興趣愛好。


好勝心是一種敢於競爭、力取求勝、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每個孩子都有或強或弱的好勝心,它是孩子前進的動力。一般來說,健康的好勝心理和競爭心理確實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正如拿破崙說的那樣:「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孩子的好勝心需要家長的科學引導,才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長卻不諳此道。比如,有些家長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所以在孩子與夥伴發生糾紛時總是告訴孩子要以牙還牙;有些家長則鼓勵甚至縱容孩子在物質上與其他的孩子攀比。很顯然,這些教育方式都是十分不明智的,結果只會造成孩子好勝心的扭曲,甚至使他們誤入歧途。


在這點上,著名相聲演員牛群的教育方式就很好,他有意識地為兒子創造了一個競爭的環境,順勢引導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讓孩子與別人比學習、比進步。

牛群的兒子叫牛童,在牛童很小的時候,牛群就開始積極引導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他知道,將來兒子要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給他留下財產,不如讓他學會一身本事。

為了培養牛童的好勝心,他把妹妹的孩子接到家裡來。兩個孩子相差一歲,小哥哥喜歡閱讀,作文寫得非常好,而牛童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寫作文,但為了不讓哥哥笑話自己,牛童也開始抱著書看起來,時間一長也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牛童的數學很好,尤其是計算機更好。為了讓兩個孩子比賽,牛群特意買了一些扣子,黃色的是金牌,白色的當做銀牌,同時他還找來兩面小旗,一個上面畫牛頭,一個上面畫老鼠,正好是兩個孩子的屬相。兩個孩子比賽計算機,誰贏了誰就拿金牌,掛誰的小旗。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兩個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學習,然後一較高下。可喜的是,小哥倆還在一次全國比賽中奪得一等獎,一人抱回一台計算機。


由此可見,孩子的好勝心只有通過家長的正確引導,才能成為正常的、健康的、有利於孩子全面發展的動力。那麼家長在生活中該如何去做呢?

1、對孩子的好勝心不能一味地滿足或壓制

如果家長總是無條件地遷就或滿足孩子的好勝心,就會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勝利,那麼他們就失去了鍛煉意志和開動腦筋的機會,進而漸漸變得唯我獨強。而如果總是一味地壓制孩子的好勝心,就會讓他們不斷體會失敗的滋味,自信心和好勝心很可能會消失殆盡。

2、讓孩子明白,好勝主要是對事不對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的勝負只是對事而不對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樣的「好勝」和「競爭」就比較健康,不會造成孩子的妄自尊大或自卑。

3、讓孩子通過超越自我獲得競爭的勝利

孩子只有通過向別人學習,才能夠提高自己。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孩子會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然後就會進行自我改變、自我超越。無法超越自我的孩子也無法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是超越別人的前提。但是有些家長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關係顛倒了,他們總是進行橫向比較,卻忽視孩子相對於自己的進步。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形成眼睛盯著別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隊心理」,從而滑向嫉妒的泥坑。

4、幫助孩子克服盲目好勝和盲目悲觀的情緒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要想獲勝,就必須努力學習,掌握比別人更加過硬的本領。對於能力較弱的孩子,家長則應該耐心地引導,鼓勵他們多學多練。當有了點滴進步就及時給予肯定、讚揚,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有競爭,就會有勝負和輸贏。真正好勝的孩子,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不怕失敗,勇於承認並接受失敗的現實。當孩子失敗後,家長不應該只責備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幫助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讓他懂得競爭不僅是展示自己的力量,更是檢驗自己的不足,以求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是分隔線----------------------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不妨來關注一下哦~~

每天4條免費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隨身聽致力於打造最實用、最系統的互聯網家長學校。微信公眾號:有娃隨身聽。


我小時候也這樣,好勝心在小時候比較明顯很正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和解讀動畫短片《Alike》?
小孩在幼兒園被欺負,導致孩子不願意上學。告訴對方家長也沒用怎麼辦?
父母有恩於子女嗎?
怎樣溫和地跟學齡前孩子解釋陽台上養的那隻美麗的雞咕咕/小白兔/大白鴿是要殺來吃的?
杭州某商場內,男孩被踩,母親發飆,究竟誰之錯?

TAG:育兒 | 早教 | 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