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簡單的特徵可以用來快速聽辨某種方言?
對於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如何能夠通過一兩個簡單的特徵迅速辨別身邊某種方言屬於哪種方言(精確度大致到方言大區,若能更精確當然更好)。
即:各大方言都有哪些獨一無二,可以比較容易抓住的特徵?
註:不限於語音,辭彙、語調也可。
既然要求是簡單,就應該盡量使用宏觀(轄字多)且存在於文讀層的特徵,宏觀特徵方便快速判斷,文讀層特徵排除發音者的年代影響。
首先需要判斷是官話還是非官話,以「簡單」為原則,可以用如下兩點來判斷是否官話:
1、文讀發音,普通話母語者能聽懂多數一般是官話,反之一般是非官話。
2、領屬助詞用「的」一般為官話,反之則為非官話。
當然,少數官話(如南通和青海)例外,如果有大神能講一下怎麼辨別這出兩者就更好了。
確定了是官話還是非官話,就可以用下面兩張表格來做大致的定位了。晉語非核心區和官話有非常多的共同點,暫時放到一起討論。
一、官話和晉語:靠語調判斷
首先看官話,官話首先可以分為入聲有喉塞和無喉塞的。入聲有喉塞是指古代的入聲字保留非常急促的結尾,聽起來斬釘截鐵。「一」、「六」、「七」、「八」、「百」可以說是最常用的入聲字,聽的時候注意這幾個字有沒有明顯的喉塞音。
有喉塞音的只有江淮官話洪巢片、通泰片和晉語,區分兩者可以用晉語最有標誌性的特徵:圪字頭。圪字頭是指在字(名詞為主)之前加一個「g」的音,比如比如「圪梁梁」、「圪洞」等等。有圪字頭的為晉語,反之為江淮官話。
大多數官話沒有喉塞,這時候就要用具體的調值來判斷。
如果該方言的調值模式和普通話基本相同:陰平為平調,陽平為升調,上聲為折調,去聲為降調。那麼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到華北和東北的方言。- 如果調值和普通話完全相同就是北京官話京承片。
- 如果該方言陰平比普通話較低就是東北官話或北京官話赤朝片。
- 若陽平較低,就是冀魯官話保唐片(也就是俗稱的「老河北話」,天津話不包括在內)。
如果該方言陰平(第一聲)為中高平調:
- 若陽平是明顯的降調,則為蘭銀官話。
- 若陽平、陰去都是升調,則為江漢——常澧西官。
如果該方言陰平(第一聲)有升調聽感:
- 如果陽平為高降調,就是中原官話東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河南話)、冀魯官話南部(河北話)和膠遼官話青萊片。陰平升、陽平降、上聲高、去聲折的調值模式佔據了大半個華北。
- 如果陽平為低調,則是四川、貴州、雲南、桂柳典型的西南官話。陰平微升、陽平低降、上聲高降、去聲低升是典型的西官調值。經@馮力 提醒,岷赤小片有的地方入聲保留喉塞,但是這些方言還是可以通過西官調值判斷出來。
如果該方言陰平(第一聲)有降調聽感:
- 首先可以用分陰陽去這個特徵把江淮官話黃孝片和其他陰平降調官話區分開。分陰陽去可以通俗的解釋為普通話的第四聲分到了兩個聲調里。最常用的例子有世/是、帝/地、注/住,如果這三組字兩兩聲調不同就是分陰陽去。
- 剩下的,如果上聲是高降調,就是中原官話西部(關中話,佟湘玉的方言)。
- 如果上聲是個像普通話那樣的低折調,就是膠遼官話登連片和蓋桓片(膠東話和遼南話)。
- 如果疑問副詞用「嘛」,絕對就是呆萌的天津話啦!
二、非官話:靠聲韻母聽感判斷
判斷非官話相對於判斷官話最大的障礙就是:你聽不懂!所以下面介紹的方法是以聲韻母音值為主,能讓你在聽不懂對方說什麼的情況下大致的判斷出對方所說方言的歸屬。
南方方言首先可以用有無oi、on這兩個韻母這個特徵分成兩派。能頻繁聽到oi、on這兩個韻母的就是贛語、客家話和粵語,反之為湘語、吳語和閩語。
贛客粵方言「佔領」oi和on這兩個韻母的主要是蟹攝、咸山攝的一等字,如「干」、「看」、「該」、「開」,這四個字在廣州話中分別讀gon、hon、goi、hoi,贛客方言基本就是把h換成k。
贛客粵三者中,粵語是最有辨識度的,粵語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介音併入韻腹。比如「強」在贛語和客家話中都讀kiong(i是介音、o是韻腹),在粵語中則讀作koeng,介音併入韻腹成為單母音/?/。粵語還有長母音和短母音的對立,比如藍laam和林lam。這導致粵語的韻腹比普通話要多,普通話是七個(a、o、e、ê、i、u、ü),粵語則多出了oe和aa。如果聽到了一大堆不熟悉的韻腹,那沒錯了,絕對是粵語。
贛語和客家話完全聽不懂的情況下很難區分。可以說贛客方言是慢慢過渡的。比如是贛南本地話,雖然被劃入客家話,但又和相鄰的贛語區別不大。但如果能聽懂一小部分,可以通過仔細觀察發言人的第一人稱代詞和判斷動詞來分別:贛語的第一人稱代詞「我」一般發為ngo,但客家話一般為ngai;判斷動詞,贛語一般用「是」,而客家話一般用系「hai」。
湘語區別於吳語和閩語最大的特徵就是入聲韻的失落,而湘語內部也可以細分。仔細聽發言者的語流中是否有濁音存在,無濁音的為長益片和衡陽小片(組成傳統上的新湘語)。有濁音,而韻尾大幅脫落的一般是婁雙片(或者叫湘中片,婁底話為代表)和辰漵片(其中辰溪話是完全的開音節語言,沒有任何輔音韻尾存在)。有濁音,韻尾並沒有大幅脫落的就是邵祁片了。
吳語和閩語的差異更是十分大,可以通過這兩條來判斷:- 全濁擦音保留的為吳語,不保留的為閩語。如「是」,聲母類似於r平舌的就是吳語。
- 韻尾大幅脫落的為吳語,而不脫落,且復母音過渡飽滿、字正腔圓的是閩語。以「開」為例,上海話讀作khe(/k??/),而閩南語讀作khui(/k?we?/)。「看」字,上海話讀作khoe(/k??/),閩南語讀作khuànn(/k?w?/),吳語韻母的發展明顯超前很多。
閩語內部則可以用鼻輔音的音值分為兩派。普通話聲母為m的字,如果發音介於m和b之間(實際上就是濁塞音/b/)的為閩南、閩中語。如果音值和普通話一樣就是閩東、莆仙和閩北語。
( 謝謝@唐垚 提醒,晉語可以用圪字頭與其他方言區別。)
糾結了一下,爬上來修改下我的答案。
核心觀點:在判斷漢語方言區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好的一個標準,即僅用一個語音、辭彙或者語法上的特徵就將漢語七大方言區分別開來。
方法:逐層的分析方法,即從大的差別入手,判斷大的方言分區,再細緻到小的方言區。
條件的選取:
1) 對內的一致性,對外的排他性。但是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太容易,原因是見我倒數第二段。
評論內部差異的大,特徵不合適的請放過...
2) 採用語音的特徵,即測試用某個方言常用字的讀音來判斷方言區。
說明: 方法對於我好用,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提出來是讓大家參考一下。我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在田野調查所積累的經驗。田野調查時,用方言常用字來測量某一中古音類的分合,往往調查比較順利,第一發音人會說,第二不用調查一大批字,節省時間。
3) 例字是參照了現階段學界對於該方言與中古音韻對應的研究,例如選擇「網」字,是參照條件:南方大部分方言古微母字保留有雙唇音聲母的;選擇「豬」,是參照條件:閩語古知組字讀如端組。因此如果有音韻學的大大,可以自行參照條件,隨意列舉相應的例字。
1. 先判斷是南方方言還是北方方言。
在這裡,北方方言並非指稱位於中國北方的方言,而主要是指稱官話方言,包括西南官話;南方方言,主要是指吳、閩、客、贛、湘、粵。
我一般會用「五」字。「五」是個常用字,各個方言一般都有,當「五」字讀為零聲母時,一般是北方方言;而當「五」字讀為鼻音聲母,或者直接只是鼻音音節時(粵語),一般就是南方方言。
另可以參考的字是「網」,如果讀為零聲母,一般是北方方言,若讀為「m」聲母,一般是南方方言。
---------------------------------------------分割線--------------------------------------------------
我對官話區內部並不是很熟,官話具體內部如何判斷方言小區請參考 @LugGroo的答案。
2. 再判斷是閩、客還是吳、粵。
可以用「飛」字,或者是「房」字。
一般來說,在閩、客方言中,一般讀為雙唇音「p, ph」, 而在吳、粵中讀為「f」。
1)判別是閩語,還是客家話。
可以用「齒」。一般閩語的「齒」字讀為「khi」,客家話不讀。
或者用「豬」。一般閩語的「豬」字讀為「t」聲母,客家話不讀。
2)判斷是吳語,還是粵語。
吳語和粵語的話, @阿玉兒的方法挺好,就聽他們對話,看是否存在濁音,即聽感上在聲母部分是否顯得渾濁,聲調低。如果存在,即為吳語,不存在的話,一般來說就是粵語。
( 粵語的話,一般來說很容易判斷,因為我們有TVB)。
3. 最難判斷是贛方言和湘方言。
贛方言和湘方言之所以不好判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身內部差異很大,從地圖上我們也可以知道,他們位於南北方言的交界處,兼有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特色。一般來說,湘方言更接近北方方言;而贛方言更接近南方方言。我一般用以上排除了之後,再根據與漢語普通話類似的程度,來判斷是湘方言還是贛方言。
總體來說,判斷大的方言區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果到細緻到內部分區的話,問題就會更加複雜。原因有兩個:1. 方言區內部本身內部差異就大(閩語即是作證,10里就一方言);2. 方言接觸嚴重,漢語普通話的影響讓方言在一定程度上趨同(官話區的內部分區即是這樣)。
以上僅供參考。
ps: 如果真想知道對方方言區,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例如:「你們家話,豬咋說」來引入特徵,就不要一直坐在那裡聽了o(╯□╰)o...
pps: 我的標準參考了漢語方言地理學的一些成果,採用了一些比較明顯的同言線,如果感興趣的話,有兩本書可以參考...1. 項夢冰,曹暉:漢語方言地理學 (豆瓣)
2. 曹志耘主編: 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 (豆瓣) , 另有辭彙、語法卷。
曾經自認為在聽辨各地口音的普通話方面是頗有經驗的。
我母語是晉語的,因此基本上,所有口音普通話在我這裡可分三類:北方味普通話,南方味普通話(包括西南官話及江淮官話區口音),晉語區普通話。
通常狀況下,基本上一耳朵可以定位屬於哪一類。
下邊細分:
東北普通話口音比較明顯,加上多數東北人的概念里東北話就是普通話,行遍四海不改口音,因此東北口音容易區分。
北京腔基本上也好辨別,注意與天津普通話的辨別,大體若一個人的普通話很像京腔,卻又有陽平字(二聲)挑得較高(大致是45,而普通話是35),多半是天津人。這點不一定百分百準確,但是實踐證明確實有效。
山東味普通話很接近普通話,捲舌平舌前後鼻音都不存在破綻,只是或多或少有雙母音開口較小,或趨向單母音的感覺,如an發音接近大口aen,en發音接近ein,ai發音接近ae,ao發音接近o。
另外,不少山東口音普通話的單母音有雙母音化的趨向
補充,魯西南口音普通話是不帶翹舌音的。
陝西(關中)味普通話與山東頗接近,不好區分,有一個破綻可以幫助辨別,就是關中很多人口音里的ptk聲母后有擦音/x/(漢語拼音h)存在,比如排發音接近/p"xai/
河南河北情況較複雜,不好辨別,稍後說。
甘肅寧夏等地很多不分前後鼻音,這點與晉語區口音容易混,不過基本上如果你聽他說了很多話沒有聽到入聲,那多半就不是晉語區的。
新疆普通話也常不分前後鼻音,容易與甘寧地區或晉語區口音混淆,在雙母音發音上新疆普通話又與山東有些類似,不過新疆普通話的平舌翹舌音區分和標普山東普通話有一些不一致,比如啥sa,誰sei等,語氣詞可以用嘛(晉語區不用),則大體上也能區分了。
南方,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西部,廣西北部一帶普通話,大致是基本沒後鼻音,前鼻音泛濫(東,朋,風等ong韻母除外),沒翹舌音,兒音特徵比較明顯(發得像邊音),ou發音iou,nl相混,另外入聲字多多少少有發成二聲的現象,部分人會fh分不清。
雲南普通話(昆明)總體上多少有一點類似四川的感覺,卻又不同,有翹舌音,ang音聽起來有點像發an音。
江淮官話區內部比較雜,淮味普通話大致上有幾個常見共同破綻,入聲殘留,陰平字發成降調,ie發成i,yan發成yin等
安徽境內地區多半還會有機欺希說成資呲絲的破綻,常把ong字發成前鼻音(如用字發音yun甚至run)
如果一個人的普通話滿足這兩行的多數破綻,卻似乎聽不到短促的入聲,則多半是黃孝片(安慶之類)。
吳語區普通話多半有很清晰短促的入聲破綻,偶爾年齡較大的人還會有濁音,基本上很好分辨,但是多少容易和部分江淮官話區普通話口音相混。
福建地區口音複雜,但是大體上講普通話時的口音差異不大(客家地區除外),比如沒有翹舌音,沒有後鼻音,整體腔調給人感覺比較機械,陰平較低(33或44),去聲常常降幅較小(如54)。並且容易有h說成f的破綻。
湖南普通話(西南官話區除外)特徵比較不明顯,沒有後鼻音什麼的破綻,基本南方一大片都這樣,僅有的是湖南普通話多半會捲舌,語速平緩,調值常常比較拐。
粵語區普通話口音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比較好分辨。
還要提到的是客家,基本上如果一個人是廣東人或福建人,他的普通話又聽上去沒有什麼的胡建味或粵語腔,反倒普通話相對比較標準,多半是客家話地區來的,但是客家普通話什麼特點呢,感覺並沒有什麼特點,ang說成an算一條,還有沒?
整體南方我覺得最沒特點的是江西口音,因為聽過的江西普通話就是不捲舌不發後鼻音nl不分的普通話,就是沒有四川味的川普,沒有入聲的吳普,聽不出來什麼地方特色的破綻。
接下來繼續說晉語區普通話,稍微詳細些
自我感覺,晉語區的普通話城鄉差異比較大,首先說城市普通話:
太原,太普流傳範圍不止太原市,山西尤其中部很多地區的城市都是以太普為標準普通話的
不過總體上講,太原市80後以後的太普,平舌翹舌音,前後鼻音基本都不會混(in和ing除外),而在周邊的城市混的較多一些。
榆次,大同,朔州,長治,陽泉,離石等地的城市普通話和太普差異都不算大,加上近年來普通話影響越來越重,我基本不能分辨。
臨汾、運城多數縣市一般不劃作晉語區,不過城市普通話和太普差異也不大。
呼市普通話第一感覺,和太普幾乎一樣,不過多多少少比太普的晉語味道稍重一些,入聲稍多。
包頭市區普通話大概來源成份比較複雜,整體的感覺有較重的東北味,語氣詞也常和東北話一致,可看作帶晉語味的東北話。
張家口市區(含宣化)普通話總體上是北京腔。
還有榆林,呃,不過榆林人有說普通話的嗎?
下來說鄉村普通話:
待續
把湖hu讀成wu的,基本是粵語、吳語;把福fu讀成hu的,基本是閩南語;把湖hu讀成fu的,基本是湘語、西南官話;把劉liu讀成lau的,肯定是粵語;把人讀成nin的,基本是吳語;k在u、i、au、on前面大部分變成了h,其中ku由hu變成fu的(如苦、快)是粵語。
沒啥理論胡說一下,把著說成zhuo的一般是河南話,王貴與安娜就這麼說。山西話後鼻音特別重(包括呼市在內的部分內蒙地區也算),屬於南方方言但是一聽還是能聽出來不像是閩粵的,剛開始聽不懂,時間長了就聽懂了。我同學徐州人,說人傻就說憨。個人在廈門五年,感覺相比於粵語,閩南語更加生硬並且沒有f,粵語沒有h,相同點是都聽不懂,不過估計多看看tvb也分的清楚。西南官話肯定聽的出來吧,塞,曉得dei,ln不分。東北話(包括內蒙部分地區),北京話,河北北部的和天津話,除了方言詞更多的區別可能是調值,唐山話沒(一聲)了才知道啥叫沒(一聲)了,東北話沒(四聲)有(輕聲),知(二聲)道。還有些細小口音的差別,東北話的一聲調值沒有北京話高,而且多數的老東北人平翹舌不分,相比之下吉林東邊黑龍江的標準些,遼寧和吉林西部的口音更接近於向天津話過度。
胳膊酸死也睡不著躺被窩來一個。
扯淡一下,辨別漢藏語系內部的。上次有人問我紅河州某地的語言音頻是彝族還是苗族,我看了下那個村子兩個民族都有可能是,只好看音系。
兩門語言都有聲調。彝語開音節,苗語有一定的閉音節,而且清鼻音應該會一定概率出現。
粵語和壯語聽鼻冠音 mb nd 這類鑒別,不然憑聲調和韻母比較難。
至於白語和漢語麻煩一些,主要是聽母音,白語 ? 很頻繁然而附近的漢語方言幾乎沒這個音,v 則是西南官話也有,但基本是只有 fv 和 v 兩個組合,kv 這種一旦出現基本就判斷是白語。聲母的話,? 在周邊的漢語方言也幾乎不存在。(如果扯上其他民族語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是其他民族語和漢語的同源詞少太多。)
啊...很喜歡方言但不大了解方言學音韻學的我簡單講講自己的淺見吧。
首先呢,我個人認為南方地區(即閩粵吳等方言區以及西南官話)的方言比較好辨認。吳語區的人說話發音位置明顯靠前,就是基本上是前鼻音和唇齒音,而且濁音(就是舌頭牙齒的摩擦音特別多),還有吳語區的個別詞發音時嘴會比較癟而且比較寬(原諒我捉急的描述...)。當然這個特點講江淮官話的人也有,但是江淮官話更接近普通話。所以符合以上特徵但能被勉強聽懂的大概就是江淮官話了。
說西南官話的人其實很好辨認啦,一是聲調抑揚頓挫,西南官話就像西南的丘陵盆地一樣,有上有下,而且一句話的聲調基本是連貫的。就舉重慶話為例吧,重慶人說你要幹什麼會說:「你(1)要(1)作(1)爪(3)子(輕聲)哦」。(括弧內數字代表漢語拼音中的四聲,方便理解用的,沒有嚴格的指示對應關係,下同)。二是特別的兒化音或者說是翹舌音,比如重慶人常說的:「次(3)飯(2),遂(1)覺(3),打(1)豆(3)豆(1)。」這裡的豆發音就更接近北京話里的「豆兒「但是把兩個字連在一起讀。但是,重慶話的翹舌音不像北京官話里那樣誇張,僅僅是在口腔的前部將舌頭向上頂並和口腔上壁形成一個小的閉合區,而且木有用鼻音。另外像西南官話昆明片的發音也很有特點。昆明話聽起來比較硬,而且發音位置靠後,很多辭彙是用喉嚨和後鼻腔發聲的,不似重慶話的靠前的發音位置。再舉一例,昆明說怎麼了叫:「咋(4)個(4或者輕聲)啦(4)」三個字都是去聲而且發聲時口腔張開,舌頭下貼,用喉嚨發聲,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是不是比重慶話的「爪子哦」硬朗多了呢?(啊...坑沒填完,有空了繼續,歹勢:)
我能聽出來:
山東的膠東話,青島話,濟南及其附近方言。東北話能簡單分辨黑吉遼。
能聽出來唐山話,但偶爾分不清保定話。不過如果按邏輯,用排除法的話,保定人普遍普通話比較好(偶爾後鼻音重),所以說那種風味兒的方言,絕大多數都是唐山人。
湖南福建廣東四川廣西能具體到省。
天津北京具體到市,北京偶爾能聽出來衚衕方言。
聽不出來的,普通話好的,基本往內蒙和新疆猜;有的西安姑娘普通話也超正。但仔細聽的話,不少西安爺們較標準的普通話舌尖還帶一點大舌頭(山東普通話是舌根和嗓子眼發黏)
如果是明顯的南方味兒普通話,不能辨別的,普遍往江西安徽猜。
河南本土方言很容易辨別,但是河南人說普通話不太容易辨別定位。
我湖南,四十(si si)。室友山東,四十(thi shi)。
題主的要求是簡單,作為一個經常猜中別人老家的人,
我的技巧如下:兩廣地區,其實是這樣→七襲細介樣
福建:閩南閩北差異較大,但是胡建人會有習慣語法:會不會懂得(對應其他地區的懂不懂),說這五個字的基本胡建人。還有就是看幾部有閩南語的電影,福建習慣用法還包括:給你死(弄死你),林被(爸爸,一般是自指)
蘇北:普通話極其難懂,粘連在一起,年輕人有的又相當標準,不分平翹舌的情況比較輕,不好判斷
山東:類似於河南話,特點是語速快,慣用詞 先拜(別)說話 賀(喝)酒
河北比較標準,河南參考岳雲鵬,天津話不要太明顯,北京人大家都明白
東北的也不用我說吧?其他的按照評論區補充
推薦閱讀:
※有哪些你天真地誤以為是普通話辭彙的方言?
※我是東北人,男朋友對東北話的偏見使我很生氣,應該怎麼辦?
※哪些辭彙在不同地方或方言完全是兩個意思?
※「也么哥」詞源是什麼?
※有哪些常以為沒有本字的方言辭彙確有其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