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討論品飲普洱茶!(多個問題)?
小弟初學品飲普洱茶,由於小弟不才,只會發問一些關於普洱的問題,要是有其他茶葉的品飲高手願意解答小弟問題,也非常感謝。以下問題不針對某一品牌,某一茶區,某一茶山,某一寨子。真心感謝來認真回答問題的每個作者。
初級問題:
1.何為澀感
2.生津與回甘的區別
3.何為茶氣,或者應該問有沒有茶氣這麼一說
4.樹齡問題,台地,大樹,老樹,古樹
5.如何區分,真陳味,假陳味(這個假的意思是普洱未到年份,人為領到他有陳味)濕倉味,霉味
6.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中級問題:
1.生茶,從新茶到中期茶,到老茶各階段的轉化,有什麼特殊的口感,味道
2.剔除壞品,鹹味何來
3.接上問,酸感何來
4.形容,喉韻與茶韻
高級問題:
1.實在想不到了。各位大俠要是能發問一個令各位愛茶人士踴躍參加普洱茶討論的問題,小弟這裡再次謝過了!
(大哥,這些問題拆開了一個個問多好啊,工作量忒大了(⊙o⊙))
初級問題
1、多系酯型兒茶素與茶鹼造成,這東東和口腔粘膜表面的蛋白質結合,帶來乾澀的感覺(解釋如何來的好說,解釋某種味覺是什麼,,,,)。優質茶品的澀可化,能轉甜,轉化速度與茶品品質有直接關聯。
2、(原以為是甜和回甘的區別⊙﹏⊙b,生津和回甘之間基本沒啥聯繫,談不上啥區別啊)生津就是口腔粘膜受到茶葉內含物質刺激後作出的應激反應——分泌唾液。回甘與甜不同,不是茶湯入口後直接的味道,而是茶湯吞咽之後由喉嚨返回的感覺,與其叫「甘味」,莫如叫「甘韻」
3、關於氣感,常有人將苦澀重成為「茶氣足」,竊以為十分荒謬。既然說道了「氣」,就要依照傳統文化中對於「氣」的定義來談(不相信者可繞行),現摘抄一段石昆牧老師對於氣感的定義(實際是我實在懶得打字o(╯□╰)o):
在中醫理論中,所有食物都有歸經(專屬經絡與屬性)。許多中醫藥典曾提及茶在十二經絡中歸屬肝、心、脾、肺、腎等五經絡,但此系特製綠茶、青茶類而言。若擴及其它茶類,如紅茶、白茶等又有不同。尤其是普洱茶,能夠經行人體絕大部分經絡,甚至可感受脈輪存在。感受茶品循行經絡與脈輪,是為氣感。相較於體感,能夠明確感知氣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任何新制生茶都屬寒涼,品飲新茶時身體所產生的熱感,是因為驅動身體免疫機制所產生,而並非茶品本身性屬溫熱。普洱熟茶經過類似中藥炮製之法的渥堆,老茶經過時間與菌類發酵,使得茶性轉變為溫熱。
依經絡氣感大略區分,新制生茶寒涼,老生茶溫熱;新制熟茶燥熱,老熟茶性溫。新制生茶走表,老生茶走里。新制生茶生茶走心、心包、肝、膽、膀胱、肺、腎等經絡,老生茶與老熟茶入脾、胃、小腸、心包等經絡。
4、台地不是以樹齡方式劃分的方式,而是以種植管理方式劃分。台地茶意味著扦插無性繁殖、密集種植、灌木形態(注意不是灌木茶)、農藥、化肥。以我而論,按照樹齡劃分,只有古樹(百年以上)與小樹(百年以下)兩種。本來這種按照時間劃分的方式是不嚴謹的,畢竟在第99年11月30天的午夜茶樹不會有一個神奇的質變。但是在百年前左右,雲南茶區由於戰亂、瘟疫等很多變故,根本無人種植茶樹,因此歷史的巧合給茶樹留下來一個足以進行樹齡劃分的區間。至於大樹、老樹之類,則是許多小圈子在使用的概念——甚至還有茶商劃分出了「中樹」,個人認為無實際意義。
5、紙上得來終覺淺,這事兒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有標準版的對的茶和錯的茶,對比品飲即可。若是用文字來敘述形容,我認為一來難以說清,二來不負責任——好比不摸方向盤單單看書學會開車一樣。另,不知是忘掉標點符號還是確實如此認為,在我看來,濕倉不是負面概念,不能等同於假陳味。普洱茶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香港歷史,否定濕倉/港倉就是將這一段歷史抹殺,事實上許多香港老茶人喝了一輩子港倉茶,也並未因此出現任何健康狀況。
6、剛巧今天聊到拼配和純料的話題,既然提到就將關於拼配純料的話題複製過來(轉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台)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一)所謂純料
當下的普洱茶市場,純料山頭的茶品概念已然廣為所致,在新制生茶領域尤為明顯。班章、易武、景邁、冰島、昔歸,在非普洱茶友看來很難想像會有人對於千里之外的村寨山頭能夠有如數家珍般的熟識。而班章之霸氣、易武之甜柔、景邁之高香云云也成為了茶友之間的「共識」。與此同時,與純料相對的「拼配」也被純料茶的擁躉們排斥。拼配彷彿僅僅是為了追求好看、量產而不得已為之的下作手段,入不得沉醉於山韻的眾方家法眼。
既然說到純料與拼配,就不能不先釐清一個概念,什麼是純料?
所謂純料,必然要在樹種、生長環境、種植管理、製程等方面趨同,在品飲方面呈現同一共性的茶葉方可稱為純料。在其它茶類,這個概念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比如對於台灣茶,純料必為扦插無性繁殖、同一品種、在同一地區相對接近海拔(約百米內)、同一季節、一日內約四小時內採摘、同一制茶師傅在相同製程完成。
而普洱茶因其特性是無法套用其它茶類的純料概念的。普洱茶多為有性繁殖的群體種,有性繁殖的變異而造成差異是茶樹的常態,甚至在同一顆茶樹上都可以發現形狀與味道不同的茶菁。在品種上就無法保證純料所要求的均一性(即便是無性繁殖扦插種植的良種茶,也會在同一顆茶樹上發現變異造成的差異)。
普洱茶茶區涵蓋範圍區域廣泛,普洱、版納、臨滄、保山四大茶區之下可分為若干茶區,而每個茶區又包含了數量不同的山頭村寨,比如景邁茶區就由勐本、大坪掌、幫波、翁基翁窪、芒景等多個村寨組成。雲南特殊的地理氣象條件決定了距離很近的地區也會有環境與垂直海拔分布的差異。而這種環境差異不可避免的會帶來茶葉特性方面的差異。即便是在同一座山頭上,陰面陽面、坡頂坡底的茶樹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都會產生不同的表現。甚至對於一顆茶樹而言,陰面陽面或是樹冠上層下層不同位置取茶都會有茶質上的差異(還是在忽略變異的基礎上)。
雲南地區制茶工藝較之我國其它地區的其它茶類,較為不統一,規範性較差。毛茶初制基本全由茶農負責,各家各戶對於工藝理解掌握程度與方向的不同造成了同一批原料製作後的不同結果。
再加上時間跨度上的差異,同一片茶區春茶和秋茶混拼是不是純料?同一茶園不同樹齡的茶葉(大小樹混采)混合能不能算純料?同樣茶區同樣的採摘時間前後兩年混拼是不是純料?同一批原料的芽與葉有沒有差異?綜上所述,對於普洱茶而言,純料的概念是無法精確定義的,在純料「至純」這一邏輯鏈條上的窮盡到頭來便只有一片單一的茶葉可以無疑的稱之為純料了。我們對於所謂純料的定義,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闡述純料的同時要將這個純料的約束範圍表述清晰,比如是茶區純料還是村寨純料、是否大小樹混采等等,這一點對於經營茶品的商家而言尤為重要且基本!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二)初議拼配
說罷純料,也該聊聊拼配了。
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拼配並非是茶葉領域或是普洱茶領域的專屬用詞。實際上,拼配概念廣泛的被應用於食品製造和醫藥領域。當然,每個領域都有其各自的叫法,拼配、官堆(均堆)、勾兌、配伍等等,但是歸根究底都是為了達致預設目的將各種原料進行搭配組合的行為。
為什麼要拼配?
當把對於拼配意義的探討放在茶葉以外的領域中進行,或許會避免許多身在其中的先入為主。大家多少都有烹飪的經驗,在做菜時往往一道菜由兩種以上的食材組成,不同的食材有機的搭配,它們的味道互相浸潤交雜,構成了單一食材不具備的特殊風味。在一種菜肴既定的烹飪方法中隨意更改食材的比例都會改變菜肴的表現。當然,不能否認單一食材直接作為食物食用的情況,但是這種食材之間的搭配,以及食材與調味料、刀工、火候等等的有機組合,方才是成就美味佳肴的常理。
國人熟識的中藥也體現著拼配的精神。君臣佐使,乃是中醫方劑學的基本原則。不同的藥材通過合理而精密的搭配,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是以成就了可以祛病護命的良方。這種周詳而中正的平衡更是不能隨意改變,否則救命良方很有可能變為毒藥。同樣,單方葯也是存在的,同樣也並非是中藥的用藥主流。普洱茶的拼配,亦與食材搭配、藥材配伍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三)拼配義理
無論是食材、藥材抑或是茶菁,其於自然的存在只是一種「巧合」,而並非是負有為人類需求服務的使命。先民在偶然之中發現某些植物用於人身可以果腹,某些植物可治療疾病,某些植物具有提神解毒的功效,如是而已。所謂「天生萬物以養人」的說辭提起來提氣,細細想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茶樹也不過是被偶然發現以一種能夠給人類帶來身心愉悅感的植物罷了。
人類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不得不在大自然的無數物種之中找到少數可資利用的,並通過育種馴化、人工培養、加工炮製、搭配使用等途徑使其盡量符合我們對其使用價值的預期。所謂「山不就穆罕穆德,穆罕穆德去就山」便是此理。從鮮葉到茶葉,人類發明了各種工藝製程以製作出各色茶品。
與此同時,人類對於食物或藥品的需求往往是多元的。之於藥品,在具有相應療效的同時希望其副作用能儘可能的小;之於食品,希望其在色香味形各個方面都能有優異的表現。具體到茶,品飲者當然希望茶品的香氣、口感、韻底、體感、氣感等各項指標能夠盡量完美。而單一茶菁能夠達到其中某個指標的及格線已然殊為不易,若想盡善盡美顯然已經不是造物主的工作了^_^
人類的智慧與勞作進一步對茶品施加影響。茶菁的先天品質與凝聚在其中「有差別的」人類勞動有機結合,構成了茶品的最終品質。拼配的義理,正是以後天的努力,修補茶菁先天的不足,以資追求茶品的盡善盡美。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四)簡述拼配
拼配的基石,正是建立在對於純料的了解。依據前文所述,每一種所謂「純料」都有其先天的優點和缺陷。比如冰島茶區的茶品以口感香甜清香著稱,但同時又有口感較窄,兩頰感覺略空,口感層次感欠缺的缺點;勐宋茶區的茶品在勐海茶區中以香氣高揚、茶質飽滿著稱,但又具有舌根苦味難化的明顯缺陷;知名的班章茶區茶質厚重,但口腔刺激感較強,香氣靠後,口腔前段不明顯,單純古樹純料品飲時飽滿度欠佳。一款從各方面都堪稱完美的純料存在的可能性,與一味號稱能夠包治萬病的藥材存在的可能性一樣高。
同時,同一茶區茶品受天候變化影響每年都會有不同表現,同一批鮮葉由不同制茶者製成毛料也會產生差異。由於茶品特性,特別是缺點的必然存在以及波動性,嚴謹的制茶者每次制茶都要通過試茶將每一種毛料的特點加以記錄,並為下一步的拼配工作做好準備。
之於拼配,我們在了解毛料缺點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毛料的互補來揚長避短,是拼配的最基本需求。茶葉的拼配並非是想像中的簡單的加減法。不同茶品之間的互相影響往往是非線性的,類似於兩款優質毛料拼配後品感反而不佳的「1+1<2」的案例在茶品拼配中並不鮮見——當然,也會有「1+1>2」的成功案例,不同原料有機組合相輔相成,達到一個任一單一原料都不可達到的高度,這也是我們在拼配茶品時所努力追求的(類比藥材配伍可明晰此理)。
拼配普洱茶是一種同時兼具勞動強度與技術強度的工作。制茶者在了解毛料特點(特別是缺點)時,通過重手泡將茶葉的表現放大,讓純料的缺陷表露無遺。這既要求制茶者具備足夠敏銳的口感、體感、氣感,同時也需要試茶者的身體對於濃茶有足夠的耐受力——不論耐受力如何,這種試茶都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負擔。而如何從各種毛料中選擇合適的品類與配比,來製成所構想的「1+1>2」的茶品,又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對茶品強大而精微的把控能力。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五)再議純料
純料能夠在現今的普洱茶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個中自有道理。
當純料和拼配走出制茶工藝的範疇,作為商品概念出現在市場上時,純料會具有先天的接受度上的優勢。當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信息不對稱時,相對簡單、直接的概念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接受。山頭純料對於消費者而言更容易在最初形成簡單而直接的印象,反之拼配茶品則需要更多描述來向消費者勾勒自身的面貌。這是在發生品飲之前,在茶品的市場傳播過程中純料的天然優勢。
「純」這一概念會滿足消費者天然存在的心理審美預期,同時消費者會因在貴金屬、寶石等領域積累的「純為貴」的概念進行廣泛的套用。但是,普洱茶純料之「純」代表的是茶品某種風格表現的鮮明,而這種風格應該是一種缺點和優點的結合外現。之於黃金之純度,有世界通行之標準,而前文有所論述,普洱茶純料之「純」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具體的可執行標準。同時對於黃金品質的評價可以只看純度這一單一指標,而茶品的品質參數是由香氣、口感、韻底、體感、氣感等複雜因素構成的多元組成,僅僅用一元的「純」來標定多元系統的品質,顯然是不合理的。
純料除了在作為商品概念時具有天然優勢,對於制茶者而言,純料也是一個準入門檻較低的選擇。制茶者製作純料時,只需要尋找一定相對範疇內的「純料」來壓制茶品,不需要掌握艱深的拼配技術。再加之純料茶作為商品概念的優勢,制茶者對於純料概念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尚且建立在商家對於茶品的茶區、樹齡等資訊標識正確的前提之下)。
不過對於茶友而言,品飲純料,亦有其積極意義。首先,不論純料或拼配,只要沒有農殘、製程不當等有礙健康的問題,品飲者身體可以承受,同時亦在消費者的消費承受能力之下的,都可稱為好茶(當然,好茶與優質茶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而茶友通過品飲純料,體會不同茶區茶品鮮明的特點(優點or缺點),對於了解普洱茶的多重面向是有積極意義的。
隨著近年來普洱茶為廣大茶友所接收,其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必將導致普洱茶工藝製程發展的精製化,這種趨勢必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對於普洱茶優質拼配的認識深入。後文將就此繼續探討。
普洱茶純料拼配之辨(六)工藝演進
之前的《普洱拼配談》系列,曾介紹過普洱茶拼配的諸般形式與目的。誠然,在國營廠時代,普洱茶確實有以降低成本、量產需求等為出發,並因此受喜愛純料茶友所詬病的拼配模式,但藉此並不能從邏輯上逆推出一切拼配都以此目的。
實際上,每一種茶葉製程的精製化程度往往與這種茶葉的市場價格成正比,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相輔相成的邏輯關聯。當普洱作為一種廉價的、以邊疆少數民族為主要消費群體的茶品存在時,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確實是其生產過程提出的必然需求,這種目的相對於其定位(價位)而言是無可厚非的。當普洱茶的價值被發現後,必然從市場消費端對於新制茶品的工藝產生精製化的要求,精研後的工藝使得茶品品質提升,又進一步提升了了茶品作為商品的提價空間。按照目前普洱茶市場的趨勢,工藝的進一步精細化已是必由之路,而拼配無疑是這種精細化製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然,普洱茶價格的上漲亦有市場炒作的部分。但是經過炒作的普洱茶價格與其它茶類優質茶品的價格橫比仍是較低的。真正引起消費者負面觀感的應是短時間快速上升的,背離了茶品價值的價格畸形漲幅。同時,在對普洱茶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的同時還希望它能夠保有如邊銷茶一般的價格,也是一種背離市場規律的不切實際的空想。
中國茶葉能夠演進至如今的面貌,是千百年來先民不懈努力累積的結果,是在生產者、流通環節與消費終端無數次循環互動間完成的。中華文明,特別是中原主流文明的地域面積、人口數量、文明發達程度、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複合作用潛移默化的提升了文明自身演進的速度,之於茶葉領域亦是如此。而雲南文化與地理位置上與中原文明的隔閡加之其自身文明的演進速度,放慢了普洱茶製作工藝的革新。從「散收無采造法」,到後來如殺青、揉捻等制茶工藝傳入雲南,普洱茶工藝的歷程是極為緩慢的。近現代的歷史與技術發展打破了這種隔閡,普洱茶的發展亦得益於此。從普洱茶銷往香港到應市場需求研製渥堆熟茶,都是消費終端的反饋對於普洱茶生產和工藝革新拉動作用的明證。
當代普洱茶已愈發為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消費群體所接受,這為普洱茶工藝的進一步精製化提供了強大的拉動力。雲南天然無污染的古樹茶茶菁,經科學合理的低溫製程最大程度的保存其天然活性,再藉由拼配將茶品推向更高層次,是普洱茶茶品精製化的一種可預見方向。
中級問題:
1、這個問題需要首先釐清的是各階段的定義。在我看來,依照茶性寒涼溫熱的轉化,可以避免由於茶種(台地、古樹)、倉儲環境(干、濕)帶來的影響。對於茶品轉化階段的判斷,也是以茶性變化為依據來的更準確。其餘以湯色、味道之類的,無法忽視原料與倉儲對結果的擾動。
2、茶葉中的無機鹽(或曰灰分?)
3、只要有活性的茶,或多或少都有酸味,包含新制生茶在內都略有微酸,只是初學者不易感受到。一定年份的老生茶即以熟果酸為特色,味如梅子酸、水果酸,能化且可生津,渥堆熟茶是為仿製老生茶口感(微酸、韻底、順滑、不刺激、有茶氣)而創製。老生茶必具備酸、甜、苦、澀、香、滑,最優質熟茶亦須具備以上特點,此外還須低堆味。如製程或倉儲失敗熟茶的酸會鎖兩頰,令人不悅。好的熟茶酸能化而轉甜,韻達喉底而不鎖,茶湯順滑,渥堆味低。
4、茶韻應是品飲者對於茶品的整體感受,它包含了口感、體感、氣感的綜合作用,而喉韻僅僅是指茶品在咽喉部位的整體感受。一般而言,茶品原料樹齡越老、茶品陳期越長,或是有制前輕發酵,都會使得茶品喉韻深沉,直可下喉底。
1、俺知不道咧~~~~
想多了,還是喝茶去吧
初級問題,大多是個人的看法,討論不出結果
我回答一下中級23問題
2.鹹味和採摘的鮮葉或是制茶過程有關,曾聽老制茶人說過,但是忘了。不過印象中,是茶好的表現。嘿嘿 忘了
3.其一,酸味是制茶過程中,未乾燥充分引起。不過這個可通過後期存放去除。
另外低發酵的熟茶,在某階段,很容易出現酸的現象,同樣可以通過存放一段時間後去除。
第一和第四 都很難用簡單的語言描述。還是算了吧
高級問題~
雨林下一款茶,什麼價位是最高點
這個問題真是……
受邀回答這個問題真是……
反正這麼多的問題,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就先允許我說點題外的吧
我覺得,普洱茶作為一種茶,本來沒什麼特別的所在,不是最稀缺的,不是最珍貴的,也不是最複雜的。但是,作為一種商品,普洱茶絕對是被最多人評論、研究、炒作的。
這裡我不說日常的,只說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在google學術上搜索一下,普洱有一萬多搜索結果,普洱 - Google Scholar,對比一下,其他知名茶類的搜索結果,西湖龍井一千多,大紅袍兩千多,鐵觀音三千多,甚至作為普洱茶的上級分類——黑茶,也只有兩千多的結果,怪不得普洱茶要獨立呢……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普洱不僅僅是市場的熱點,而且也成為了學術的熱點。
現在恐怕沒有人認為科研機構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了吧?這麼多相關的研究成果,難道是一票人閑的沒事做出來的?或者是拍拍腦袋覺得應該做普洱茶的研究?
我不說這些研究是怎麼出來的,你們自己想想吧
好了,啰嗦完了這些,再來說說題主的問題
問題一、二@單大寶的回答已經可以解決問題了,我就不再多說了
問題三中的「茶氣」,我認為是對於茶水中的水浸出物總量的一種通俗說法,所謂的茶氣足,也就是水浸出物多,有效成分、呈味成分多,茶味濃厚,對人體的作用明顯。對於一個受到了系統西方醫學教育的人來說,是完全無法認同中醫理論的……所以,如果將這一問題歸結到中醫上去的話,我實在沒什麼發言權。
問題四,推薦一篇文章茶樹齡亂象,在2006年之後,經過普洱市政府確定的野生大(古)茶樹油51棵,西雙版納州確定的有20多棵,想想看,就這不到100棵樹,能產多少茶葉?然後再想想市面上那些所謂的野生古樹究竟是怎麼來的。然後再想想樹齡、野生的問題
當然了,農藥、化肥一起上的,的確味道會差一些,但一般這種都是做熟茶的,渥堆之後,我覺得真的區別不是很大,好吧,我是木舌……
問題五,我是個木舌,這個問題真心回答不了……
問題六,好吧,這又是個問題……
我之前經常去一個朋友家喝茶,他喜歡普洱,但不算富裕,基本上我們兩個對飲的不過是些大路貨,但是依然喝的很高興,後來到茶城上班,這裡的商戶總是有些好茶的,而作為他們的「上級」,自然也能沾光喝到些不錯的茶,但是,我之前說了,我舌頭不靈光,雖然能喝出的確不錯,但所謂的純料、拼配,我的舌頭真的是無能為力。
另外,再考慮一下問題四和我之前啰嗦的那些東西,然後再來想純料和拼配紛爭的意義。
如果這時你依然認為這種爭論對於一個普通的喝茶人還是有意義的,而且自己的舌頭也足以勝任,那麼好吧,期待一下高手的回答吧
中級問題:
問題一,木舌略過,但總體來說,是從強烈、霸道、威力十足向醇厚、柔和、潤物無聲方向發展
問題二,來自於無機鹽,但是一般來說,茶葉中的無機鹽不足以達到人類感知鹹味的閾值,是屬於一種閾下刺激,但是畢竟每個人的閾值有個體差異,所以不排除有人能從較新的普洱茶中感知到鹹味。對於老茶來說,有人認為是微生物的加入使得部分有機物代謝轉化為無機物,這可能會導致老茶會產生鹹味,但是,目前還沒有關於這種轉化的相關研究。
另外,茶葉中有鹹味真的好嗎?如果好的話,加點鹽調飲不就行了,其實,藏區煮茶的確也是放鹽的(非奶茶、酥油茶),不過人家是為了補充體內流失
再另,到目前為止,除了調飲之外,我沒喝到過有鹹味的茶,可能這個也和木舌有關係吧
問題三,終於到了一個有研究支持的問題了,茶葉的酸度,和儲存環境有著很大關係,具體可見下表,其中A1-A3為初始茶葉水含量,分別為7%,9%,12%,B1-B3為儲存溫度,分別為常溫,37℃,55℃。
問題四,木舌繼續略過最後再啰嗦一下,至少在我看來,茶可以是一種普通的飲料,去喝它的味道,喝它的益處,也可以是一種媒介,讓人在氤氳的茶香中體會一種閑適的氛圍,對於這兩種喝茶的目的來說,都是和普洱(或者其他已經被炒過,或者即將被炒的茶葉)這種濃厚的商業氣息不搭調的。
那麼什麼才是能夠和普洱(並非指的這種茶葉,而是那種現象)搭調呢?對於某種極致不懈的追求,這種極致可以是自己的舌頭,也可以是自己的面子,當然了,還可以是自己的錢包,只是在我看來,這些,怕是已經脫離了喝茶應有的目的了。
允許我再來引用一下陸羽《茶經》中的那句話吧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恩,就這樣吧……
明明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問題,有些答案偏要滔滔不絕,三紙無驢,實在不太好。我來簡要回答一下題主。
1.何為澀感
不知道啥叫澀感的話,找個不怎麼熟的柿子(是水果,不是西紅柿)咬一口就知道了。
2.生津與回甘的區別
新手不要管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多喝多想多比對。
3.何為茶氣,或者應該問有沒有茶氣這麼一說
沒有茶氣一說。有人說喝茶背後出汗是茶氣,那我喝羊湯的時候出汗也多,吃辣椒醬出汗更多。
4.樹齡問題,台地,大樹,老樹,古樹
首先,茶商告訴你的樹齡,你可以無視。其次,茶樹有一個最佳樹齡,超過這個樹齡出產的茶青,是不會好的。再次,台地未必就不如古樹。
5.如何區分,真陳味,假陳味(這個假的意思是普洱未到年份,人為領到他有陳味)濕倉味,霉味
多喝多想多比對,不要聽信任何茶商的任何說法,此條要結合第二個問題一起獨立思考。
6.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十年前根本沒有純料的概念。拼配是個高明的技術活,只有幾個大廠才有資格談拼配,不是把幾批毛茶混一塊就叫拼配了。這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根本無需爭議。挑起二者爭議的人,都是為了賣茶,不是為了喝茶。
1.生茶,從新茶到中期茶,到老茶各階段的轉化,有什麼特殊的口感,味道
這個問題得題主多掏銀子了。有一個省銀子的辦法,就是厚著臉皮多蹭茶。前提是要結識一些手頭有真正好茶、不同年份老茶的茶友。茶商嘴裡的年份是不能信的。我也是茶商,前兩天還蹭了幾杯上世紀40年代的老茶喝。遇到好茶喝到好茶,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只能講緣份不能講銀子。題主喝上個幾百泡新茶、三五年陳茶、中生代茶、老茶之後,自然對各個階段的味道都有體悟了。文字描述,終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2.剔除壞品,鹹味何來
沒遇到過這麼奇怪的味道。
3.接上問,酸感何來
酸感就是茶做壞做砸了,不要買。買了就做送人之用,送的時候記得吹噓幾句,吹噓的話可以從淘寶、微博上學習。
4.形容,喉韻與茶韻
此條答案同初級問題里的第二、第五條問題答案
紙上得來終覺淺 深知此事要躬行
理論只能說是去指導實踐,沒有辦法完全代替實踐。
樓主最好的辦法是,去買一餅或者幾餅普洱茶去喝試試。
------------------------
以下是個人的針對性答覆,可能出錯,請勿全信。
------------------------
1.何為澀感
這個很簡單吧,苦澀苦澀,有苦也有澀,這是生茶的特性。
2.生津與回甘的區別
我的理解,生津是從口腔兩頰生津,喝完之後,口腔有水從兩頰出來。
回甘,則是泛出淡淡的甜味。
兩者完全不同的。
3.何為茶氣,或者應該問有沒有茶氣這麼一說
說實話,我也不懂什麼叫茶氣,喝茶而已,沒那麼多玄乎的東西,如果一件事,有人一定要用一種玄乎的概念,讓你相信,目的只有一個,讓你掏更多的錢為其買單。
4.樹齡問題,台地,大樹,老樹,古樹
這個應該是樹的差別,而不是樹齡的差別。樓主一下想知道太多,但這個真的跟年齡沒多大關係。
台地茶產量多,類似灌木叢的茶樹。古樹茶相對較高,基本超過1米多。
台地茶部分有可能是施肥,已催產量,所以價格便宜。古樹茶相對較少施肥。真的古樹茶價格會稍微高點。
這個,一言難盡,這個更多是在熟茶這塊,倉味是一喝就出來了。
6.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無看法,適口就好
到網站買基本茶藝茶道的書來看,再不行,買生物化學、植物學,藥理學的書來啃,與其在等人回答,不如自己研究起來。
1.何為澀感
如果想體驗澀感,很簡單,就像上面有知友告知的,吃個不熟的柿子。再極端點,自己可以試試吃一口乾凈的細沙子,然後馬上吐掉,然後你就能體會到極端澀感。乾澀乾澀,澀往往與口乾聯繫在一起。
2.生津與回甘的區別
生津就是身體對茶的澀感的一種應激反應,冒口水的感覺。好的茶因為茶質好,能讓這種反應更強烈,劣質茶則不能,掛澀持久,簡單比喻,你吃了沙子進到嘴裡,雖然身體也會做出保護性的應激反應,但幾乎體會不到生津的感覺,只有口腔的身體組織收斂的感覺,也就是口乾的感覺。說個流程:喝茶--感到澀--口腔保護性反應(收斂)--生津。生津越強越久,茶越好。反之,劣質茶。
回甘,就是生津過程中口水滋潤口腔後你體會到的甜。回甘是動態,甜是相對靜態的。甜是入口馬上能感受到的。區別回甘與甜,簡單例子:喝糖水那是單純的甜;啃甘蔗,先感受到甜,把甘蔗吐了之後,口腔里還能感受到甜味,那叫回甘,所以也叫甘蔗,不叫甜蔗。好的茶回甘與好的甘蔗回甘也一樣,劣質甘蔗吃了後一不甜,二不回甘,三還澀。茶同理。
3.何為茶氣,或者應該問有沒有茶氣這麼一說
你如何定義「氣」這個詞的定義,將決定如果解釋茶氣。因為「氣」這個概念主觀性太強,所以茶氣也就百人百口的解釋。我個人不會去在乎這個茶氣,太主觀太玄乎,新手往往容易被某些不良茶商用這個茶氣來轉移你對這個茶本身品質的評判。
4.樹齡問題,台地,大樹,老樹,古樹
台地---樹齡10-50年,人工管理。
大樹----樹齡50-100年。台地時間長了,自然成了大樹。
老樹古樹---樹齡大於100年。
與之對應的是喬木,現在喬木這個詞定義有點混亂,有的人認為喬木=大樹,有的認為喬木=大樹+老樹古樹。我認為喬木應該是生物學上的概念,定義如下:
喬木----樹榦高大粗壯,高至少大於3米(也即一層樓高),樹徑至少大於0.5米。喬木可以是台地,也可以是大樹,更可以是老樹古樹。
不要去在乎樹齡的問題,因為現在普洱茶這麼火,有不少茶農對大樹古樹都施肥打葯噴催熟劑,這種茶我認為跟管理不好的台地沒有太多區別。要論生態,生態好,台地未必不如古樹,生態不好,古樹也不如台地。
5.如何區分,真陳味,假陳味(這個假的意思是普洱未到年份,人為領到他有陳味)濕倉味,霉味。
如果是剛入普洱茶沒多久的茶友,建議不要去碰超過15年以上老茶,一來老茶坑深不見底,二來老茶到底有多少品飲價值本身就值得商量的,不要去輕信那些港台騙子編造出來的「越陳越香」理論,茶本質上就是一個植物的葉子而已,怎麼可能無限期存放,還越陳越香呢。不可否認,在所有茶的品種裡面,普洱茶因為內含物質豐富,加上製作工藝特殊(緊壓成沱餅磚),確實比別的茶耐存放,而且也在存放的過程中轉化出特殊的口感和香味。但是再好的茶,你放個一百年,無論倉儲如何好,絕對是沒有什麼味道,一堆枯枝爛葉而已。普洱茶在倉儲良好的情況下,應該跟別的食品一樣,有一個黃金品飲期,生茶一般在5-15年。超過15年的茶,看個人喜歡好,超過30年的茶,我個人認為基本沒有喝的價值了。
6.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純料與拼配屬於口感喜好。個人傾向於喝拼配茶,因為口感豐富,層次感好。
拼配不等於拼湊,隨便把一些各個山頭的茶放一起,那叫拼湊。經過制茶師精心調配出來的口感協調的茶那叫拼配,拼配嚴格來說屬於拼湊的一種,只不過是成功的拼湊。拼配與拼湊就好比做菜,一個從來沒有下過廚的人做出來的菜那叫味道的拼湊,特級廚師做出來的菜才叫拼配。
1.何為澀感?
起點還行,接觸的人級別在,沒喝過什麼不大好的茶,最近表弟給我打開了另外一個大門,突然想起來的,他說有個別人送的普洱茶,喝起來「卡喉嚨」,這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種澀感?
這個是一個相對的口感,對比為潤滑,醇和,粗暴一點就是苦澀感非常明顯。一般在形容茶的時候,有幾種情況:新茶與老茶比,有非常明顯的生澀感;再就是低端入門茶,與高端茶,基本上越好的茶,越容易入口;還有一個是茶區的問題,你喝老班章和冰島,直觀樸實的感受,就是老班章好苦澀。
2.生津與回甘的區別
這是兩種體驗,一般用來判別茶葉的好壞,形容好茶是兩頰生津,回甘強烈。生津就是喝完後不容易渴,嘴巴里津液分泌旺盛;回甘則是嘴裡一直存有很強的甘甜味,久久不散,多見於新生茶的形容。基本上喝到1000一餅的新茶會比較常見。5000左右一餅的茶,喝2小時,基本上一下午嘴巴里都是甜甜的。
3.何為茶氣,或者應該問有沒有茶氣這麼一說。
如果從專業角度來說可以講出很多,從茶客角度來說吧,可以作為懶人說法:比如形容一個茶好,直接說茶好茶氣足。
如果不這麼說就要從色香味韻各個方面都形容一遍,而且不同的茶區的茶形容詞還不一樣,費老勁了。
要是賣茶還好,沒辦法得表現產品特徵。
自己朋友間交流,就簡單點,「茶氣足」一言以蔽之。
4.樹齡問題,台地,大樹,老樹,古樹
台地茶典型的就是不耐泡。
千年古樹太少了,提起來基本上都是騙人的。
樹齡是一個因素,也就是原材料,還有制茶工藝啊,不同的水平差距太大了……
5.如何區分,真陳味,假陳味(這個假的意思是普洱未到年份,人為領到他有陳味)濕倉味,霉味
儲存的異味基本上能直接聞出來。
不建議新手買老茶,不易辨別,而且垃圾存再久都是垃圾。
新茶基本上聞會有很強的茶香,而且放在密閉茶罐里拿出來特別香,最喜歡就是打開放新生茶的大陶罐,太香了,恨不得把頭埋進去。
還有就是假陳味就是人為加快茶葉的陳化,或者通過加香精,加香精會有異味,容易分別,人為速陳,沒基礎難分別,多喝,把口感鍛鍊出來。這也是我不建議新人喝老茶。
6.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看口感,不喜歡都是古樹也枉然。
物以稀為貴,古樹自然貴一些。
從100以上一餅的茶開始喝,非常耐沖泡的,多喝慢慢往上走,可以挑一些好的古樹茶試試,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口感,如果經濟上有壓力可以先買樣茶試喝。前提是已經大量喝過普洱,對本身的茶味有直觀的感受了,再試好的,就能明顯感覺出來差距。
中級問題:
1.生茶,從新茶到中期茶,到老茶各階段的轉化,有什麼特殊的口感,味道
每一年的口感都不一樣,這就是普洱茶的魅力。
剛開始生澀迅猛,3年左右柔和甜潤,5-7年潤滑醇和,7年以上就是典型的老茶味啦。
2.剔除壞品,鹹味何來
沒有這種味道。
3.接上問,酸感何來
沒有這種味道。
4.形容,喉韻與茶韻
喉韻是個人感受,茶韻是茶葉特徵。
其實一般都說茶韻。
好新生茶喝起來會覺得舌喉清甜。
喉韻也有可能說的是回甘生津。
真正的好茶,甜度來自於甘醇,喝完以後嘴巴里一直甜甜的。
有些甜,沒有回甘生津。比如你吃完一顆糖的甜,是不是一會兒就會口乾舌燥?
基本上很多問題可以通過書本和百度找到答案,比如酸感,澀感,樹齡等等。這裡挑一下找不到答案的問題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如何區分,真陳味,假陳味 濕倉味 霉味
時間在流逝的時候在普洱茶上留下的痕迹就是【陳味】,也就是時間的味道。新茶製作後與空氣接觸,茶葉的活性與空氣繼續氧化造成香氣,口感,色澤的變化,這些都是時間的痕迹。陳味只強調了味道。
不同的茶葉,殺青溫度,揉捻程度等等都會造成後期香氣的不同,所以陳味有不同,沒有真假。
事物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越發珍貴。普洱也是一樣,所以老茶會比新茶貴得多。所以「聰明的」中國人為了讓新茶快速「變老」發明了濕倉——讓新茶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快速發酵變老(不同於熟茶工藝),賣價往上跳著漲。然而很多茶由於受到有害菌的侵蝕,這樣的溫濕度簡直成了繁殖的天堂,量變引起質變,就發生霉變。這事有凸顯了中國人的絕頂聰明,把霉變的茶賣給你說是起金花(微笑臉)
2 對於目前市場純料與拼配的爭議,有什麼看法
拼配是比純料更早的概念。早期的茶廠都是國有性質的,直接承擔著國家指派的制茶任務,這就需求極大的茶葉產量。所以問題就出現了,個別茶區的茶葉不足以滿足產量對茶葉的需求,其他茶區的茶葉口感差別又非常大,所以前輩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兩種或多種毛茶混合制茶。這就是最早的拼配。
隨著市場的發展,消費者對茶葉的「純度」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出現了純料。就是毒癮越深對純度要求越高一樣。
歸根結底,拼配勝在年歲。
手機純手打,眼睛眼花了。先說這麼多,歡迎私信討論交流。
一口氣問這麼多問題,正如一口想吃成胖子,題主我也是服了你。初級中級問題任何一本不太差的普洱茶入門書或者百度都可以解決,題主你為什麼這麼懶為什麼為什麼!!!口感方面如果你不喝那麼多茶,沒有比較和自己的體會,沒有人現場指導你給你分析,碼再多字也是沒用的紙上談兵。
推薦閱讀:
※關於說茶網權威發布的「2017普洱茶頭春茶價」準不準?大家怎麼看?
※這樣的茶葉眾籌大家覺得靠譜?
※熟普洱里出現的成片白點是金花還是霉點?
※茶膏和原茶相比孰優孰劣? ?
※普洱有什麼好喝的?喝普洱到底在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