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假名、片假名的發音和漢字以及漢語方言有關嗎?

比如平假名裡面的i 很像"以", ka很像加,讀音也和無語方言近似,又如se,很像「世", ta很像 」它「,nu很像」奴「,ma像」馬「,ya像」也「,與吳語方言音近;

片假名裡面的ni,就是」二「和吳語方言里的二讀音一樣

這些都是巧合嗎?還是。。。

問題有點二,不過還是希望有人答疑解惑,謝謝!


當然不是巧合。

見過這樣一張圖片,是這些假名與漢字的對應關係: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假名所表示的音,大部分是日語在接受漢字之前就有的。漢字對日語音系的影響,是產生了拗音這種音節(撥音和促音我不確定)。第二,日語漢字分音訓兩讀,音讀就是模仿當時的漢字發音來的,所以和現在某些地方方言相近很正常,畢竟是同一個祖宗。


日文的假名本來就是借用漢字的符號。平假名來自漢字草書,片假名來自漢字偏旁。所以看起來很相似是理所當然的。(背50音的時候也可以藉用這一點來學習,更容易記住)

至於發音,日本早期接觸到的中國人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因為當時江浙為最繁華的貿易港集中地),日本的遣唐使(也就是日本派到中國的留學生)也大多居住在江浙,帶回日本的是當地的吳音。不過這個吳音已經是幾百年前的發音,和現代的吳音還是有很多不同。

關於假名的來源,可以參照這個答案:

日語假名的寫法是否有某種規律?


這學期選修了日本文化課, 那就把我的筆記貼一遍吧。

日本語是由亞洲大陸北方語言系統和南方語言系統混合而成的 。許多日語單詞通常有三四個讀音 ,分別為和音、 吳音、 漢音、 唐音等 。和音是日本土著語音, 吳音是戰國時吳越人的語音 ,漢音是隋唐時代以北方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漢字讀音 ,唐音是宋朝以後的南方方言。

不同的發音是不同時期的移民潮和文化交流造成的。

另外說點無關的

日語中的片假名是僧侶集團的簡化漢字方案,平假名是婦女集團的簡化方案。前者是取漢字的一部分,後者是選用草書。由於明治維新的影響,平假名這種由婦女創造的文字由非主流變為主流。同時,雖然當時的日本政府想脫亞入歐,消除漢字的影響,但是由於假名只能表音,所以他們不得不繼續使用部分漢字。


日本很早以前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是個學者(忘記叫什麼了,懶得百度。。。)根據漢字草書創造的


和漢語無關。

和漢語發音有關的是漢字的讀音。音読是和古代中文類似的。


日語里對辭彙分」音讀「和」訓讀「,而訓讀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吳音,日語里也是承認這一點的,有吳音的說法


日語里的漢字發音也有分類的,吳音好像是在唐以後——主要是宋代?——傳到日本因為那時候經濟中心往南轉了嘛。那之前的漢字發音主要是還是受北方的影響的。(參考:《標準日本語》前言)


推薦閱讀:

如何有效地記憶日語漢字的訓讀發音?
為什麼《聰明的一休》主題曲的歌詞「すきすき」聽起來很像「咯嘰咯嘰」?

TAG:日語 | 語言學習 | 日語入門 | 日語學習 | 日語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