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更寒還是新白茶更寒?
不相信中醫以及中藥材炮製理論的可忽視下文。
1、新白茶更寒涼。
2、實際上任何一種茶品,不論能陳化(如普洱、白茶)或不能陳化(如綠茶、新工藝鐵觀音),其茶性都是隨著倉儲時間呈現「寒→涼→平→溫」的變化趨勢的(需注意不同種類的茶品起點不同)。所不同只是不同的茶品種類、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工藝、不同的倉儲條件下,轉化(此處僅限於茶性,不涉及倉儲後能否飲用的問題)的速度有所區隔而已。隨著倉儲時間茶性逆向變化的聞所未聞。
3、在茶性變化這個話題中,倉儲時間所起的作用,與中藥材的炮製工藝類同。通過炮製工藝可以改變中藥材的藥性,炮製工藝有很多種,如炙、煨、炒、煅,在茶品倉儲轉化這塊,就是「時光」工藝。
4、傳統新制白茶,茶性趨於涼。隨後隨著倉儲推移,茶性向平溫方向轉化。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之說。不知出處自何,不過我個人的體會是,我平日品飲的白茶,總要到七八年的倉儲時間以上,茶品中的青味才會褪凈(個人無法忍受),茶品的品飲體感(特別是胃部)才會較為舒適。
5、新工藝白茶由於輕焙火工藝的引進,導致茶葉內含物質中多酚氧化酶的破壞,其茶性的轉變會較傳統工藝來得更慢。如果在以前,我肯定會說,當然是新茶更寒,老茶越存越好。到終於看了個比較全的解釋,大概可以很謹慎的總結成三點。 1、傳統式白茶不是寒而是涼,中醫裡面不會推崇寒而可以接受涼。 2、能夠由涼轉溫和的白茶,一定是好的原料傳統工藝生曬,然後文火烘乾的白茶。現在市場上大部分商品級白茶,為求產量,工藝上很有可能是直接烘乾機一步烘乾,或者其工藝製作,本身寒涼難定,是否能夠存放成溫和的好老茶更是值得懷疑。 3、就算是工藝原料都對,存放不好,也多半沒有喝的價值,更不要討論這個是是否能轉溫和。
白茶是越老越值錢,一年是茶,三年是葯,十年是寶~~
新白茶,水大些,寒邪
白茶在存放過程中,茶葉內部成分緩慢的發生變化,香氣成分逐漸揮發,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的醇和,茶性也逐漸由涼轉溫. 所以白茶來說,是新茶比較寒
新茶茶性寒,白茶要天天喝但是量要少,每人每天五克,長期喝才有保健作用!
一般都是新茶寒。身體不舒服還是別喝茶了。
首先我們要認同新白茶性寒涼,而紅茶相對溫和暖胃。那麼紅茶與白茶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茶葉的發酵程度上,紅茶屬於完全發酵茶,而白茶屬於輕微發酵茶,所以我們常聽說綠茶性涼(不發酵茶),熟普養胃(後發酵茶).
白茶在存放的過程中,所謂的轉化,其實也就是在低水分的情況下緩慢的進行後發酵,因此可以確認老白茶逐漸由寒涼轉為溫和。
至於更是涼葯去火,主要指的是消炎殺菌方面功效增長,也就是茶葉中的黃酮素和其它有消炎功效成分隨年份增長,而非指中醫理論里的 寒涼。當然是新白茶性更寒,如果是胃寒什麼的還是喝老白茶好。
老白茶經過陳化,咖啡因、咖啡鹼等更刺激腸胃的成分都轉化了,所以老白茶更容易讓人感覺不寒。(因為現在很多人以胃會不會感覺不舒服來判定寒涼)但其實老茶在清熱解毒的功效上是優於新茶的,至於中醫角度的寒涼和我們現在體感上的寒涼應該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中醫方面的專家可以來探討一下。
中醫的寒熱是相對人體的感受而言,中醫講究平衡,寒熱不平衡人體就會表現出來,燥熱起痘等說明熱性大於寒性,手腳冰涼說明寒性將強。中醫就要用藥物食物等調整這個不平衡。食物藥物的寒熱也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中醫有這個說法。所以對於一個個體,能調理熱性體質的就是寒性。如果老白茶更容易降火,那麼應該是比新茶更寒涼才是。
《周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比如月亮我們認為是陰,太陽認為是陽,但對月亮來說,夜晚就是陽,白天就是陰,由此來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互為彼此。那麼對綠茶來說,是否可以認為,才做出來的是熱性,三個月後火褪盡的是寒呢?
推薦閱讀:
※生理期為什麼不能獻血?
※如何評價以餓養生這篇文?
※冷飲對身體有哪些長期的危害?
※冬季養生靠什麼?
※女性過了 25 歲應該如何保養自己?